人教版八年级历史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1——10课知识要点(本材料不能代替课本,要重视课本的图片、名言和蓝框)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 年9月 地点:

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

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 为国旗,以 为国歌,以 (北京)为首都,采用 纪年;(3)

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 纪念碑(碑文要理解含义)。

(2)第一届政协会议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

时起到的作用: 宪法。

2、开国大典时间: 年10月1日;主要仪式(见课本p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巧记:一新二主、壮大

鼓舞)

(1)国内:开辟了历史 。从此中国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

的历史结束,中国真正成为 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成为国家的 。

(2)国外:壮大了世界 、 和 的力量;鼓舞

了世界 民族争取斗争胜利的信心。

▲4、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 年。(2)历史意义:标志

着祖国 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3)西藏地方首

席代表:

5、抗美援朝 时间:1950年10月 司令员: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①美国侵略朝鲜,轰

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派太

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

政。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

寒。

(2)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 ——堵机关枪; ——烧死

① “最可爱的人”指的是 ;②精神:他们在抗美援

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 、和 精

神。(注意:克拉克签字的照片)

▲6、土地改革:时间:1950年;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内容(目的):废除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

的土地所有制。到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比如:西藏),

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特点:注意保存富农经济)

(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

展;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③土改

可以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

(2)影响:①农村: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 制度,消灭了 阶级。②农民:成为土地的 ,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③农业:

解放了农村 ,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

建设准备了条件。④使人民 得到巩固。

(3)1959年西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

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消灭封建农奴制度。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P20《第一个五年计划工

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图》

(1)“一五”计划实施的条件:

目的:为了有计划进行 建设,摆脱我国工业落后的面

貌。

(2)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

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

地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1953),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

成投产(1956)。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1956);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57年)。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

到“世界屋脊”。

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

业基地得到了加强,华北和西北业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4)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 的面貌,向社会主

义工业化迈进。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954年,第一届 大会制定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

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它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

的 类型的宪法。

▲3、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 、 和 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 转变为社会主义 。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4)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 ,工商业采用 ,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 政策(注意:赎买是指资

本家将企业交给国家,国家每年发给他固定利息;它是实现了和平过

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 )。

(5)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时间: 年底。②意义:促进了生

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任务,在我国初

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 ,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

。缺点:要求 、工作 、改变 。

▲4、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矛盾”要了解)

(1)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 。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年发动。1961年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2)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

,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 ,又急于 ,忽视了经济

发展的 。

(3)指导思想: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

建设社会主义。

(4)表现: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

”错误泛滥。

(5)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 ,再

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

困难。

(6)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

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总之,生产关系必须与

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 (党的好干部), (铁人), (两弹元勋), (毛主席的好战

士)。(他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P26-P29。)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

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十年建设成就(1956-1966):石油工业( 油田)、原子能

工业(第一颗 )、电子工业(电子计算机)、航天工业

等。

▲7、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

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

险,他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二月逆流”(1967.2)与“四五运动”(1976),看课本了解

含义。“9.13”事件标志着“文革”从理论到实践的破产。党的历史上

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 遭到迫害,被诬蔑

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

死。

(3)粉碎林、江反革命集团的时间:1971年9月;1976年10月。结束的

标志:粉碎 反革命集团

(4)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

遭到践踏;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

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

距。“文革”的性质:一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被两个反革命集团利

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 。

(5)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 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

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

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

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

提出“两个凡是”;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2)内容:思想路线——彻底否定 的方针,重新确立 、 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

纲”的口号,作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上来,实行 的伟大决策;组织路线——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党

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

正,是改革开放的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 。

▲2、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1980年为刘少奇平反;1982年颁布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此后,又颁布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和《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

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农村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的弊端:当时农村人

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

高。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生活贫困。

(2)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 开始,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

亏。

(3)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极大

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城市经济体制改

革创造了条件

(4)乡镇企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

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4、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

改革。

(2)主要内容:①所有制:把原来 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

有制为主体的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经营:国有企业实行 ,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分配:实行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④改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

立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

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3)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

动了工业的发展。

▲5、对外开放:注意:P44《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

(1)开始:1980年,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 、

、 ),后增设 经济特区

(2)扩大:后来,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决定开发上海浦

东。 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3)对外

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6、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

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

②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问

题,又提出必须坚持基本原则。

③1982年,在12大上,邓小平又明确指出建设的社会主义。

④1987年,13大上,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党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坚持改革开放。

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

走的战略部署。

⑤总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①背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遇到 等问题的干扰。内容:特区姓“社”不

姓“资”。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②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