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五禽戏的技击思想内涵
华佗五禽戏读后感

华佗五禽戏读后感【实用版2篇】目录(篇1)一、华佗五禽戏的起源和发展二、华佗五禽戏的医学功效三、华佗五禽戏的习练方法四、总结正文(篇1)一、华佗五禽戏的起源和发展华佗五禽戏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起源于先秦时期,其原始功法可追溯至《庄子》中的熊经鸟伸。
这种养生方式通过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虽然原始的五禽戏文字早已佚失,但经过历代的发展和传承,五禽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功法体系,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二、华佗五禽戏的医学功效华佗五禽戏具有丰富的医学内涵,其主要功效包括:1.强身健体:五禽戏通过模仿禽兽的动作,锻炼人体的筋骨、关节和肌肉,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
2.调节内脏功能:五禽戏的各个动作对应着不同的内脏器官,通过锻炼可以起到调节内脏功能的作用,改善内脏器官的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
3.调节心理状态:五禽戏练习过程中,需要保持心情愉悦、身心放松,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调节心理状态。
4.预防疾病:五禽戏锻炼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华佗五禽戏的习练方法想要习练华佗五禽戏,可以参考以下步骤:1.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环境:习练五禽戏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环境宜安静、空气宜清新。
2.准备活动:习练前应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以避免运动损伤。
3.习练五禽戏:按照五禽戏的功法顺序和要求,逐个练习各个动作,力求做到形神兼备。
4.收功:练习结束后,进行适当的舒缓活动,以帮助身体恢复。
四、总结华佗五禽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医学内涵的养生保健方法,通过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目录(篇2)一、华佗五禽戏的历史背景二、华佗五禽戏的医学功效三、华佗五禽戏的习练方法四、总结正文(篇2)一、华佗五禽戏的历史背景华佗五禽戏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起源于先秦时期,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和习性,发现动物的一些动作能够强身健体,于是开始模仿动物的动作进行锻炼,这就是华佗五禽戏的雏形。
健身气功五禽戏中医诠释

健身气功•五禽戏中医学理论诠释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深入观察和研究了虎、鹿、熊、猿、鸟的活动特点,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编创而成的气功健身功法。
因此,对健身气功•五禽戏功理功法的把握和健身效果的阐释,均离不开中医学理论。
预备势起势调息预备势动作要求松静站立、意守丹田、宁神调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使身心放松,形正意充,有利于人体形气神的合一,为顺利进入练功状态做好准备。
尤其是在调整形体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呼吸的调节,将意识和呼吸这一人体最基本的生命运动结合在一起,正如古代气功家指出的“凝神调息,调息凝神”。
调息时意识高度集中于自身,既有助于排除杂念,又有利于使形气神达到合一练功境界。
本势在松静站立的基础上通过两臂缓慢柔和的上提下按,同时意注掌心劳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可以调动手三阴三阳经的经气,加强人体内外气的交换,从而进一步起到安神定志,调畅气血的作用。
第一戏虎戏第一式虎举1、本节动作中,两手掌心向下,十指撑开,再弯曲成虎爪状,目视两掌;两手外旋,由小指先弯曲,其余四指依次弯曲握拳,至肩前时,十指撑开,举至头上方再弯曲成虎爪状,目视两掌;两掌外旋握拳,拳心相对;目视两拳。
以上动作主要加强了对肝系统、十二经筋和十二经脉的调节锻炼。
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具有主疏泄和主藏血两大生理功能。
因此练功中通过掌形(平掌、虎爪、握拳)的变化和两目(肝窍)的注视,对肝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有效的调节,而且通过两掌、两臂的撑举和四肢的拉伸,对十二经筋所联系的筋肉体系也进行了锻炼。
由于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故四肢的松紧拉伸同时对十二经脉气血也进行了有效的调节,从而调畅全身的气血。
2、本节动作中配合了深呼吸,即两掌上举时吸气,下落时呼气,加强了对肺系统的锻炼。
肺具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助心行血,通调水道等四大生理功能。
人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多采用胸式呼吸,呼吸比较表浅,而本节功法通过深、细、缓、慢、匀、长的胸腹式呼吸,使吸入之气通达胸膈,加强了肺主呼吸的功能。
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

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华佗(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古代中国的著名医学家,被誉为“神医”。
他的五禽戏是一组模仿动物动作的体操方法,被用于强身健体、保健养生。
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既有医学养生的内涵,又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五禽戏是华佗在《傅青主易解》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它分别模仿虎、鹿、熊、猿和鸟五种动物的动作,以练习人体的柔韧性、耐力和协调性,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华佗将这些动物的姿势与气血循环、经络穴位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养生方法,并注重呼吸和内功的练习。
五禽戏不仅能增强人体的体质和免疫力,还能调节情绪和促进身心健康。
五禽戏的文化蕴涵来自于华佗的医学智慧和对生命的理解。
华佗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是密切关联的,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从动物身上汲取启迪,发现动物的运动姿势能够有效地锻炼人的身体,调节人的生理机能。
五禽戏体现了华佗关于健康和长寿的理念,强调身心的统一和和谐。
五禽戏的文化蕴涵还体现在其艺术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
五禽戏的动作优美流畅,姿势协调而灵活,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动物形象的意象和哲学思想。
虎、鹿、熊、猿和鸟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们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
五禽戏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将这些文化符号和内涵传达给后代。
此外,五禽戏的文化蕴涵还体现在其传承的历史意义上。
五禽戏作为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的时间。
它被广泛传承和演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五禽戏的文化蕴涵在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得这一养生方法得以延续下去,并传递给后代。
综上所述,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于医学养生的内涵,又体现了华佗的医学智慧和对生命的理解。
它注重身心和谐、呼吸内功的练习,能够促进健康和长寿。
五禽戏的文化蕴涵还体现在其艺术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而且,五禽戏作为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的时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华佗五禽戏详解——仿生导引,内外兼修,强健五脏,无病先防

华佗五禽戏详解——仿生导引,内外兼修,强健五脏,无病先防目前国内外以“五禽戏”为名的功法很多,今天我们介绍的五禽戏,传承、发展于华佗故乡,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名之为华佗五禽戏。
功法特点——仿生导引,内外兼修导引是以意导气,气引形体,使气和体柔,意、气、形合一的身心锻炼技能,后来称气功。
华佗遵道法自然和人与天地相应观,基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学说,总结前人及汉代导引经验,结合个人体验,将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统一仿生导引功法为系统套路,编创而成五禽戏。
“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当时飞禽走兽统称为禽,文体类活动称为戏,故名五禽戏。
华佗五禽戏套路 54 式在故里亳州口口授受、代代相传,其“内炼精气神,外操筋骨皮”,兼有动、静功之效;功法清晰,内外兼修,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是适合各类人群习练的仿生气功动功功法,深受历代养生所推崇。
2011 年 5 月,国务院批准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功法作用——强健五脏,培补内气本功法以五行相生为序,一练鹿戏春、木、生,疏肝强筋;二练猿戏夏、火、长,养心健脑;三练熊戏中、土、化,健脾和胃;四练鸟戏秋、金、收,补肺固表;五练虎戏冬、水、藏,固肾壮骨。
练“五戏”,强五脏,五脏相生,生生不息。
动作仿生,匀和,适宜导引;长于借势练逆腹式呼吸与息相呼吸调控,运用周天功导气,经丹田呼吸至体呼吸,水到渠成。
可谓强五脏的功法,体呼吸的桥梁。
此法能够疏通经络,培补内气,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对于健康人群则无病先防,对于病人乃既病防变而治未病。
练法与作用——详解松与静是本功法始终遵守的基本要领。
放松要从外到内,从全身肌肉到内在脏腑及呼吸、意念。
练功的静,以心境的安静为主,其次是场地环境的清静。
外静不如身静,身静不如心静。
并做到操作准确,内外兼修,刚柔相济,不僵不滞。
1.动作:本功法模仿动物的动作,以外动助内动,以意导气,气引形体,形随气动;徐缓匀和,刚柔相济。
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

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在人类文明史上,养生可谓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人们殚精竭虑、锲而不舍地探索与寻找如何养生的途径,企望以此达到完美人生应至的生存状态。
五禽戏即是华佗养生探索实践的结晶,不仅为历代民众的身心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且对后世的健身养生功法,特别是健身气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见五禽戏在中国养生健身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拟以历史资料为线索,参照相关文献及现代健身理论,对华佗五禽戏蕴涵的文化机理加以揭示。
一、以动物为模型是受天道自然观的影响天道自然观是汉魏之际的社会主流思潮, 是冲出了“天人感应观”的神学禁锢后,所产生的科学的自然观。
所谓天道自然,就是指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这个本性乃是它们各自的“自然”;而按照自然本性去行事就是合乎“天道”,即“法则自然”。
按照天道自然观,运动导引的目的就是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即健康长寿,因为人在不断地偏离自己的自然本性。
要想恢复它就得法于道。
“物类相致”,人所应有的自然本性,在与人相类的物那里也应该有。
自然界中具备健康长寿之特性、与人的生命特征相类的,自然就是那些可以呼吸的动物了。
因此,通过效仿那些动物的行为特征,自然就可以帮助人恢复自己的本性。
据此推测,华佗以动物为模型创编五禽戏,就是从动物的活动特征中获得了启示。
当然,这种以模仿动物的特征作为导引健身的方法并非起源于华佗,在其前的《淮南子》中就有模仿六种动物活动特征的导引方法。
而早在《庄子·刻意》中也已提到“熊经鸟伸”;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画中,也有题为“鹞背”“龙登”“熊经”等的导引图谱,种种事实说明仿生养生的现象已普遍存在。
华佗同样选择以模仿动物的特征作为导引健身祛病的方法,正是与他所处的时代刚从“天人感应观”的神学禁锢中走出,天道自然观重新获得生机的历史锲机有关。
二、中医理论是创编五禽戏的思想源泉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意思是说人应当多用力和动作,但不能达到极限或过度,这样就可以保持肌体的健康了。
华佗五禽戏动静养生思想

华佗五禽戏动静养生思想
周亚东;赵倩文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36)003
【摘要】动则不衰,静则凝神,动静平衡,形神兼养是中医养生思想的精髓。
华
佗在动静养生思想的影响下,创编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养生功法——五禽戏。
华佗
五禽戏以“动则养形,静则养神”为主要养生理念,即通过运动调形以疏经通络、积精旺血,从而外强四肢百骸,内滋五脏六腑;通过调心,达到静心凝神、专心怡神和清心守神的效果。
动静结合,形神兼养,从而达到身强体健、延年益寿的目的。
【总页数】2页(P1-2)
【作者】周亚东;赵倩文
【作者单位】[1]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12 [2]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230038;;[1]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12 [2]安徽
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230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12
【相关文献】
1.华佗五禽戏动静养生思想
2.华佗五禽戏养生思想内涵及其现代发展
3.以五禽戏为视角论华佗体育养生思想的学科交叉性特征
4.以五禽戏为视角论华佗体育养生思
想的学科交叉性特征5.华佗五禽戏养生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安徽中医学院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禽戏】总结

【五禽戏】总结五禽戏——教学总结五禽之戏,意蕴深长,吐故纳新,引气导体,动诸关节,除疾强身。
起而作之,神明自清,伸缩之际,舒放之间,内强经络,外御邪气,心属五禽,不着外相,心静体松,气足神完,劲由意发,意随形走,形神兼备,意气合一,熊经鸟伸,鹿敏猿捷,汗如微雨,惟寿而已。
习练“健身气功·五禽戏”,必须把握好“形、神、意、气”四个环节。
一、形形,即练功时的姿势。
古人说:“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说明姿势在练功中的重要性。
开始练功时,头身正直,含胸垂肩,体态自然,使身体各部位放松、舒适,不仅肌肉放松,而且精神上也要放松,呼吸要调匀,逐步进入练功状态。
开始习练每戏时,要根据动作的名称含义,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动作造型,动作到位,合乎规范,努力做到“演虎像虎”“学熊似熊”。
特别是对动作的起落、高低、轻重、缓急、虚实要分辨清楚,不僵不滞,柔和灵活,以达到“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的功效。
二、神神,即神态、神韵。
养生之道在于“形神合一”。
习练健身气功应当做到“惟神是守”。
只有“神”守于“中”,而后才能“形”全于“外”。
所谓“戏”,有玩耍、游戏之意,这也是“健身气功·五禽戏”与其他健身气功功法不同之处。
只有掌握“五禽”的神态,进入玩耍、游戏的意境,神韵方能显现出来,动作形象才可能逼真。
虎戏要仿效虎的威猛气势,虎视眈眈;鹿戏要仿效鹿的轻捷舒展,自由奔放;熊戏要仿效熊的憨厚刚直,步履沉稳;猿戏要仿效猿的灵活敏捷,轻松活泼;鸟戏要仿效鹤的昂首挺立,轻盈潇洒。
三、意意,即意念、意境。
《黄帝内经》指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五脏六腑皆摇。
”这里的“心”指的是大脑,说明人的思维活动和情绪变化都能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
因此,在习练中,要尽可能排除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情绪和思想,创造一个美好的内环境。
开始练功时,可以通过微想腹部下丹田处,使思想集中,排除杂念,做到心静神凝。
习练每戏时,逐步进入“五禽”的意境,模仿不同动物的不同动作。
一代名医华佗与“五禽戏”

一代名医华佗与“五禽戏”者按:本人对五禽戏有偏爱,故此对本文进行摘录整理。
为什么是五禽不是六禽、七禽它与大自然和人体有摘录者按:什么联系呢?为便于理解五禽与五行及五行相生相克之间的关系,本人特绘制了一张配图《五行相生相克图》,供网友参阅。
你无需把它当成功法,看了本文后你只需在闲暇之时随意模仿一下五禽的动作(包括:身形、手形、步伐、神态、眼神、意境等)——完全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去随意挥发,那您的健康…… 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话,叫“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
”华佗的“五禽戏”正是一种取法自然的古老运动。
两千年源远流长的健身术依然以它的神奇佑护着我们,现今看病难、看病贵,如您不仿去认识、了解一下祖国医学的瑰宝,回归一下大自然,就很简单的五个动作……“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华佗“五禽戏”,是东汉末年的神医华佗所编创的一套养生健身术。
其实就是“五禽戏”这看似简单的几种招式却是中国流传年代最为久远的健身术。
“五禽戏”的创始人华佗,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
华佗一生救人无数,而且用的都是十分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
“五禽戏”是华佗在观察了很多动物之后,以模仿虎、鹿、猿、熊、鹤五种动物的形态和神态,来达到舒展筋骨,畅通经脉目的的一种健身方法。
“五禽戏”主要是模仿虎的扑动前肢、熊的伏倒站起、鹿的伸转头颈、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
通过模仿这五种动物的动作,不仅能锻炼四肢的筋骨,而且还能使五脏六腑,得到全方位的运动。
它将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有机的结合起来。
它不仅可以伸拔肢体,通利关节,是传统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方法结合起来的健身功法,对人体具有畅通经络,调和气血,活动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
学习五禽戏时一定要把握形、神、意、气四点并贯穿五禽戏象形动作中用一颗平常心态体现美感悟其精髓力求达到虎、鹿、熊、猿、鸟动物之形神兼备意气相随内外合一阴阳平衡五脏和谐以求有病祛病、无病健身之功效 取法自然的“五禽戏”给了我们一种悠远的舒畅,又宛如天籁中古人若隐若现的谶语,沧海桑田,纷繁忙碌的同时不要疏远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佗五禽戏的技击思想内涵-科技创新论文
华佗五禽戏的技击思想内涵
代志星,刘海莲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亳州236800)
摘要:华佗五禽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基本动作创编而成,技击作为自然界生物的原始本能和生存技能,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其功法和功理中.传统华佗五禽戏中的猛虎扑食、成鹿亮角、笨熊猛击、驰骋跳跃、白鹤扑地等招式在动作特点、意境上都流露出技击的思想内涵和特征.
关键词:五禽戏;技击;内涵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22-04
1 前言
华佗五禽戏是东汉时期“神医”华佗根据虎、鹿、熊、猿、鸟的动作特征和生活习性结合导引、养生、经络、气血等理论整理、编创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健身养生、延年益寿的仿生功法,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富有民间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
为使传统的华佗五禽戏更加规范、普及和系统,五禽戏发源地亳州的华佗五禽戏57代传人董文焕、刘时荣等先后出版发行了《华佗五禽戏》、《古本新探·华佗五禽戏》及《五禽观剑》等[1],培养了周金钟、陈静、马伟财、修海燕等一批五禽戏嫡传弟子,周金钟出版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2011年,亳州华佗五禽戏被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亳州市被
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五禽戏之乡”.
华佗五禽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正是由于具备自身的特性才能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存活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也是植根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武术从其动作元素萌芽的那一天起,技击属性成为传统武术技击的根本属性[2].技击属性是中华武术文化的载体,传统武术的主体价值是体现在实用技击上的[3].传统武术的重要特征就是技击,可是为什么在外来武技日益繁荣的今天,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却日渐削弱,是传统武术技法的博大精深限制了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传播,还是今天我们对传统武术的错误理解[4],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华佗五禽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含的技击思想也遭遇同样的问题.华佗五禽戏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用自己独特的健身养生方式诠释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深邃,但是当前有关华佗五禽戏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挖掘华佗五禽戏的技击思想内涵,完善基础理论,对于更好的传承、弘扬五禽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华佗五禽戏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优势,从中文学术期刊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博硕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对华佗五禽戏的有关资料、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对安徽省志、亳州市志、谯城区统计年鉴等典籍资料进行查阅、整理、分析.
2.2.2 访谈法
对安徽亳州华佗五禽戏主要传承人、民间习练者进行访谈,掌握华佗五禽戏的传承状况、发展现状等;对谯城区、亳州市、安徽省相关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掌握华佗五禽戏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亳州市的华佗五禽戏社团、组织及亳州市武术协会的组织、参与者进行访谈,了解华佗五禽戏的传承现状;对高校从事武术教学、研究的专家、教授进行访谈,了解华佗五禽戏的技术风格、特点等情况;尤其通过华佗五禽戏相关历史传承人的口头叙述,对获得的录音等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综合,分析得出华佗五禽戏的发展历史、传承脉络、功法体系等相关资料.
2.2.3 田野调查法
对亳州地区相关历史文物古迹如华祖庵、花戏楼、博物馆及华佗五禽戏的晨、晚练点进行实地考察,参与亳州及其他地区的相关活动,搜集到丰富、翔实的图片、视频等电子、文字资料,为挖掘华佗五禽戏的技击思想内涵提供实证支撑.
3 结果与分析
3.1 技击的概念界定
在历史岁月的长河中,中国人民凭借独特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情操,经历代传承人的锤炼和社会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传统体育.中国的传统体育是以武术为主要内容,武术起源于技击实战,传统武术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技击[5],技击一直是传统武术在社会结构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素. “技击”一词最早出现在《荀子·议兵篇》中的“齐人隆技击”和《汉书·刑法志》中的“齐慰以技击强”,这里的“技击”指的是士兵杀敌的技术.《拳经》记载:“吾国技击之术,发端于战国,昌明于唐宋,盛极于明清”.到清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