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状况满意的程度。
它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主观幸福感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综述将介绍主观幸福感的定义、衡量方法、影响因素等内容,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概述。
一、定义和衡量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生命的感觉,包括情感、感知和认知方面。
其中,情感方面主要指人们对生活的感觉,包括快乐、满足、兴奋等;感知方面则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包括健康、财富、年龄等;认知方面则是人们对自身的评价,包括自尊、自信、成就等。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可能受到日常经历和生活事件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衡量通常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让被试者给自己的幸福感打分,常用的量表有生活满意度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正面情感量表等。
另外,也有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方法,即让被试者自己描述自己的幸福感。
二、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 个体特征: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等方面。
研究表明,女性、年龄较大、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常更容易体验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2. 生活环境:生活环境包括住房、工作、家庭、邻里关系等方面。
住房面积较大、职业稳定、家庭和邻里关系和睦的人通常更容易感受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3. 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包括收入、消费、失业等方面。
收入丰厚、不愁吃穿的人通常体验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4.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友谊、社交等方面。
亲密关系和良好的社交能力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
5. 价值观:价值观包括自我认知、宗教信仰、道德观点等方面。
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价值观通常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三、研究综述以往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而且因为个体和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幸福感的测量尺度:不同的测量尺度可能影响到研究结果,因此当前的研究关注于建立更准确的测量尺度。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幸福感是一个个体对于自身生活从各种层面上的评价和感受。
主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经历的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
主观幸福感成为学术研究的对像,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个整体评价,包括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如个人成就感、人际关系、健康、收入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如何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 1950 年代,在那个时代,精神医学家认为幸福只是一种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主观幸福感的状态下的表现。
在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学界逐渐从幸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入手,梳理了大量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
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方法也日趋丰富。
目前较为常用的测量方法有“幸福感量表”和“流程体验量表”两种。
其中,“幸福感量表”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测量主观幸福感的工具,它包括正向情绪、满意度、意义感、自主感、哲学自我等方面的测量。
“流程体验量表”则聚焦于具体的生活体验,可帮助采集与幸福感相关的精细数据,包括情感、行动、认知等各个方面的体验。
在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方面,学界目前普遍认为,主观幸福感受人际关系、健康、经济收入、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其中,人们的人际关系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幸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健康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身体健康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正向情绪和幸福感。
与健康紧密相关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主观幸福感。
一定的经济收入水平对于维持行居安乐的生活质量有必要的保证。
除此之外,文化、教育水平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不尽相同。
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中,人们之所以会感到幸福和不幸的原因也不同。
教育水平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从而提升自我的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和情感体验,它反映了个体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积极情感的体验。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其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
由于主观幸福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争议,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及提升策略的实效性等。
本文旨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综述,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通过回顾和总结相关文献,本文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推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
同时,本文也期望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提升主观幸福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重要性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一文中,我们首先需要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重要性进行探讨。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内心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评价,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反应两个方面。
认知评价主要是指生活满意度,是对生活各个方面满意程度的整体评价情感反应则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主观幸福感的个体往往具有更积极的心态,更能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主观幸福感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自我成长。
主观幸福感还与大学生的社交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密切相关。
2024年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2024年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工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谋生,更多的是追求工作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作为评价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工作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对于理解工作与生活质量的内在联系,提升员工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工作特性与主观幸福感工作特性是影响员工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作的自主性、挑战性、复杂性等特性能够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增强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例如,当员工能够在工作中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完成任务时,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此外,工作的社会认同度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当工作被认为是社会所尊重和认可的职业时,员工会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
三、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工作压力是工作环境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它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影响。
过度的压力会导致员工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降低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然而,适度的压力也能够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就感。
因此,如何平衡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的重点。
研究发现,个体的应对策略、社会支持以及组织的干预措施等因素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作压力,提高主观幸福感。
四、工作与生活平衡工作与生活平衡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职业竞争的加剧,许多员工面临着工作与生活失衡的问题。
长时间的工作、加班以及职业发展的压力使得员工很难兼顾家庭和个人生活,从而导致幸福感下降。
因此,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对于提高员工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通过合理规划工作时间、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寻求家庭支持等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工作与生活平衡,提高员工的幸福感。
五、组织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组织支持是指组织为员工提供的工作资源、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情感支持等。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整体生活感到满意或高兴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被认为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幸福和健康。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呈现出了其重要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从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幸福感与健康、人际关系、工作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一、定义主观幸福感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快乐感受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期许等主观感受。
主观幸福感不同于客观指标,比如收入、职业地位等,它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内在心理体验。
主观幸福感通常被测量为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评价。
主观幸福感也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人整体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良好情绪状态的综合表征。
二、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质、自我效能感、内心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都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研究发现,积极乐观、善于情绪调节和自我肯定的人更容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质量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2. 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水平、财富积累、住房条件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物质条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一定程度上的物质条件提升对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是当物质条件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会递减,甚至消失。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社会文化氛围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会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会紧张、不安全的环境则会抑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4. 文化因素文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标准,对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以及情感上的积极与消极体验。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业、人际、职业、自我认同等多重挑战,因此,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框架。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际数据,分析其与学业成绩、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因素的关系。
结合个案研究和质性分析,深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形成机制,为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等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揭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进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主观幸福感通常指的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出的整体评价。
它主要包括两个维度: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
情感平衡是指个体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平衡状态,而生活满意度则是个体对自己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
常用的测量工具有总体幸福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等。
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
个体因素包括人格特质、自尊、自我控制等,而环境因素则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趋势。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其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由此以来,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心理实验和神经科学技术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个体对幸福感的主观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从而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个体的生理健康、经济收入、社会关系、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较好的生理健康状况、更高的经济收入、稳定的婚姻关系以及较高的教育水平等正相关。
人们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经验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往往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关注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个体对于同一事件的评价因人而异,而不仅仅取决于事件本身。
具体而言,个体的价值观、心理特质和认知偏差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评价。
乐观的人更倾向于对事件做出积极评价,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研究还发现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决策有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人更加乐于助人,更有社会责任感。
主观幸福感还对个体的决策和风险倾向产生影响。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更加理性和谨慎的决策倾向相关。
最近的研究还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神经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脑内多个区域的活动有关,包括前额叶皮层、纹状体、杏仁核和海马等。
这些脑区参与了个体对于情绪状态和奖赏的感受和体验。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幸福感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促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和提高幸福感的干预策略等,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幸福需求。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而主观幸福感作为对个体幸福感的一种感知和评价,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各种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都为我们揭示了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本综述将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测量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够全面了解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主观感知和评价。
在心理学中,主观幸福感通常被称为幸福感或幸福感受,它是一个根植于个体主观心理状态的概念,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情感状态。
主观幸福感包括情感维度和认知维度两个方面,情感维度主要指个体对自己当下的情感状态的评价,认知维度主要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整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的评价。
两者共同构成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反映了个体的整体幸福感受。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受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和外部环境等。
心理学者根据已有研究,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特质:个体的性格、情感状态、习惯和人格特质都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乐观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而情感不稳定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受到负面情绪。
2. 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对主观幸福感也有重要影响。
包括物质条件、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
有研究表明,物质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会支持和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幸福感也有积极影响。
3. 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东方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认可,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实现和自我价值感。
这些文化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和评价都会产生影响。
4. 生活事件:生活中的事件和经历也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婚姻、工作、家庭、健康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心理学课程论文(2012)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摘要:从古至今,幸福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但是究竟什么是幸福感,如何才能变得幸福等等这些问题,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通过研究综合国内外对幸福感的研究,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来综述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最近研究方向等。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1.引言幸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向往的,但20世纪以前,对其描述通常只出现在文人、哲学家的著述中。
中国古代儒家宣扬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以道德理性为幸福。
而一些文人骚客则向往恬淡、平静的田园式生活,认为这种随心所欲便是幸福。
当然也有那种积极入世,“与民同乐”的幸福观。
而在西方,对幸福感的认识则分成幸福的感性观和幸福感的感性观。
幸福感的理性观认为理性是人灵魂中最高贵的部分,只有理性地生活才是幸福之所在。
这种观点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
柏拉图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种很美的事”,这句话正体现了他对幸福(很美的事)观点中的道德成分,倾向于理性的评判标准。
而另一派则持幸福感的感性观,认为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伊壁鸠鲁。
他曾说:“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
”20世纪以后,对幸福感的讨论和研究逐渐开始。
近代,佛洛依德对幸福的阐述可以说代表了近代人的观点。
佛洛依德的本能论中有对幸福的相关阐述。
他认为,人最大的幸福感来自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满足。
“本能的心理能量是幽闭在本我之中的,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心理能量不断聚集、增长,以致机体内部紧张度太高而不能忍受。
因此, 本我会要求能量的不断释放以减轻紧张度。
当能量释放时,紧张度下降,人随之体会到快乐感。
”[1]佛洛依德从人类本能出发对幸福做出了解释,但这现在并未被科学普遍认可。
随后,关于幸福感,有人提出生活满意度、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等概念。
基于不同的哲学基础,现代对幸福感的研究也朝着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是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而另一个则是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
当然两个概念有很多交叉的部分。
而且二者有合并的趋势[2]。
接下来,本文将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研究现状等方面来阐述目前对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2.主观幸福感概念1960年Wilson 把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提到了理论的水平。
他认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在理论上可做两点假设:(1)需要的及时满足产生快乐, 需要得不到满足导致不快;(2)需要满足到什么程度才能带来满足感,有赖于个人的适应或期望水平,而这又受过去经验,同他人比较,价值观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这一假设推动了其后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20 世纪中期,对幸福的科学研究在美国兴起,科学家们开始采用严格的实证研究方法探索幸福的奥秘。
研究者把幸福理解为一种主观的、相对稳定的、全面的对生活的评价和体验,随之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认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 是个体对自身生活产生的评价具体化。
它包括幸福感或生活满意度,以及相对存在愉悦情绪或缺乏负面情绪[3]。
Diener 在总结了三十多年来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主观幸福感的四维结构[3]:(l) 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满意度;(2) 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快乐、成就感、自豪等;(3 ) 消极的情感体验, 如羞耻、焦虑、压抑等;(4)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 工作、家庭、健康、经济状况及自我。
尽管对主观幸福感概念的理解及测量方法多种多样, 研究者基本上认同主观幸福感包含一个三维结构:认知因素(总体生活满意度和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 体验积极情感和缺乏消极情感[4]。
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人对生活比较满意, 经常体验到积极的情感, 很少有消极的情感。
而主观幸福感低的人则对生活不满意, 经常体验到消极的情感而非积极情感。
3.主观幸福感的内容、结构及测量从积极心理学中,可以发现很多关于主观幸福感构念的研究。
人们普遍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多维度的构念。
Andrews 和Withey 曾指出主观幸福感是“同时包含认知评价和某种程度积极和(或)消极的感觉”[5]。
然而,几十年来学者一直争论主观幸福感究竟是一个由认知和情感所组成的双因素结构还是一个由认知、积极和消极情感所组成的三因素结构。
主观幸福感的认知层面几乎是目前所有主观幸福感定义中的基本要素,它包括生活质量和生活中各个领域满意度的综合评估。
另一方面,情感所包含的内容却颇有争议。
一些研究者指出积极情感仅仅是与消极情感完全相反的两极。
因此,根据这种观点,主观幸福感由认知和影响两个因素构成。
其他研究者认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彼此无关,并非是连续统一体上对立的两端。
3.1.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一般认为是个人对生活满意度等其他方面的认知评价。
Diener及其同事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个认知的判断过程”,与个人对生活的评价相关。
而且Diener设计出了一个生活满意度量表。
该量表被用于多项研究中,并且被证明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Pavot 和Diener归纳了从1985年到1993年间使用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的25个研究[6]。
在对上述研究加以总结的基础上,Pavot 、Diener 得出结论:生活满意度量表体现出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内部一致性系数从0.79 到0.89 )以及良好可靠性(从0.50 到0.84 )。
此外,其四项利用因子分析研究的结果显示五个条目在生活综合满意度的单一因素上具有很高的因子负载(0.61 到0.89 )。
3.2.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除了认知成分外,还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个维度。
在此,本文将其归为情感成分。
积极情感是一个人感到热情、积极、警惕以及其他积极情感的程度;而消极影响是关于主观上的悲伤和不愉快的概要维度,包含各种令人厌恶的情绪状态。
显然,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情感成分的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是相互区别的。
3.3.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模型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主要基于其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
其中,情感成分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这样的测量模型被称为三因素测量模型。
然而,由于缺乏可靠的、适用于多元文化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在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模进行的实证性研究中,主观幸福感的三因素模型一直没有得到统计学意义上的确认。
此外,目前还有很多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测量工具。
如范肖冬列举的一些幸福感量表包括生活满意度量表、情感量表、费城老年中心( PGC )信心量表、幸福感指数和总体情感指数、生活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MUNSH )以及情感量表等[7]。
4.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4.1.外在因素4.1.1.遗传因素目前国内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遗传学因素的研究几乎没有,但是在国外的双生子研究中则证明遗传因素影响的存在。
如Braungan 等[8]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一岁左右婴儿的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
另外,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等[9] 著名的双生子研究也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
4.1.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里民主、和谐的环境可以提供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理解的良好环境。
对青少年的幸福感研究发现家庭的稳定、成员间的相互关怀、没有明显的家庭矛盾是青少年总体满意度的预测因素,反之则成为他们产生不幸福感觉的预测因素[10]。
另外,家庭环境对婚姻质量的影响也是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因素之一。
当然,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其孩子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胡洁、姬夭舒和冯凤莲[11]对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他们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高度正相关, 与父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母亲的拒绝等因子均显著负相关。
总之,家庭因素的差异最终会导致家庭成员的幸福感差异。
这一点在中国尤其突出。
因为家庭在中国人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4.1.3.经济收入因素目前,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比较热,但是由于收入增加的类型、多少以及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都影响着个人主观幸福感,所以目前的研究还未能突出的成果。
另有研究表明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样,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就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经济方面的影响就很小了。
最近Ed Diener,Louis Tay[12]对全球145个国家的806,526名被试进行研究,通过分析145个国家2005年至2011年的世界民意调查(Gallup World Poll)的数据发现收入的增加对被试未来的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但是这个研究结果也有很多限制,譬如说,收入增加仅仅是指可以明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收入增加。
4.2.内部因素4.2.1.人格因素从国内研究成果来看,人格是被认为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
国内有关学者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的关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倾性与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对主观幸福感具有增值作用;神经质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可降低主观幸福感[13];有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14];对军校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质的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正性情感与外向性、神经质相关显著,愈是外向、情绪稳定的个体体验到的正性情感较多,负性情感与神经质和精神质显著相关,即情绪稳定的低精神质的个体体验到的负性情感较少,生活满意度则与神经质、内外向和精神质均有一定程度的显著相关[ 15]。
其实在国外研究中也是如此。
例如,在人格的内外倾维度上,Costa 和McCrae认为外倾性与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相关。
Ryff 和他的同事的相关研究发现,外倾、责任感和低神经过敏症与幸福的自我接受、控制性和生活目标相联系, 开放性与个人成长相联系, 宜人性、外倾与积极的人际关系相关联, 低神经过敏症与自主也有相关。
Deneve 和Cooper[16]发现宜人性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4.2.2.应对方式因素应对方式(coping style)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素所采取的稳定的反应方式。
其实应对方式与人格存在交叉。
例如,外倾明显个体更倾向于采用直接的方式来应对外界刺激。
而内倾个体则可能以间接、缓和的方式来处理。
应对方式还大致可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
相关研究得出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呈中等程度的相关, 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