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调查研究共9页word资料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调查研究共9页word资料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调查研究一、调查设计与实施1.调查对象本次研究随机抽取江苏省淮安市辖区内城、乡中小学在职教师2800余人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发放问卷26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90份,有效回收率99.6%,其中男教师1300 人,女教师1290人;城镇学校教师1100人,农村学校教师1490人;小学教师1090人,初中教师800人,高中教师700人;年龄在40岁以内1500人,40岁以上1090人。

访谈教师200人次,其中城镇学校教师90人,农村学校教师110人;小学教师80人,初中教师70人,高中教师50人;年龄在40岁以内120人,40岁以上80人。

2.研究工具(1)自编的《淮安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本问卷共设计12道封闭式问题,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生活收入水平、个人健康状况、家庭生活和谐程度、学校制度、社会人际关系、业余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声望和评价体系,等等。

(2)自编的《淮安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访谈提纲》本访谈提纲设计五道开放式问题,包括“你认为对教师的评价依据主要有哪些”“你认为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你认为家庭采取哪些措施能让你更喜欢从事教师职业”“你认为哪些措施可以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以及幸福”“幸福满分100分,你能给自己打多少分。

”二、问题与讨论1.传统“官本位”思想,过高的社会期待,造成了教师幸福感降低在我国无论是哪种行业,只要不具备“官职”,其社会地位就不高。

这种“官本位”思想影响导致了一些教师本人对官职的热衷,“入世”与“入仕”使得部分优秀教师由于受权力的压制和诱惑,不得不放弃自己所擅长的专业而跻身政界,以致影响了部分优秀教师专业的深度发展,剥夺了应有的职业幸福感。

有些教师一旦从事了管理工作,拥有了权力,就显得心浮气躁,热衷于表面化的成绩和荣誉,而不再脚踏实地地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造成了教师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幸福感。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

2020年第2期第36卷(总第470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No-2,2020V〇1.36Total N o.470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夏斌(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摘要:本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探讨了幸福感、教师职业幸福感等核心概念的内涵,结合国内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的最新成果,分析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梳理了提升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可行性策略,3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doi:10.16083/ki.1671 -1580.2020.02.013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

[1]重视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利于基础教 育改革的推进,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 教师自身体验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目前,中小学 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得到了学界的极大关注,研究 成果也相当丰富。

一、幸福和幸福感当人们探讨对生活的追求和期待时,“幸福”一 定是最能准确概括所有答案的词汇。

一般认为,幸 福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个体感到满足的状态和体验,[3)由此生成了“幸福感”这一概念。

不过,对于这 一“感受”内涵的界定差异较大,一方面因为幸福感 “是由需求、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相互 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4]另一方面,研究者们也倾向于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来 分析和判断“幸福感”的内涵特征。

“幸福感”公认的 特征包括“持续性”和“愉悦性”。

如肖杰认为,幸福 感就是“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 长的持续快乐体验”。

[5]“幸福感”的产生首先有赖于 个体需要的满足和期待的达成。

在此基础上,有学 者认为幸福感产生于“在自己身体舒适的情况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自己优势需要的满足”[6]。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作者:夏斌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本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探讨了幸福感、教师职业幸福感等核心概念的内涵,结合国内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的最新成果,分析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梳理了提升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doi:10.16083/ki.1671-1580.2020.02.013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2—0056—04“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

[1]重视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利于基礎教育改革的推进,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自身体验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目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得到了学界的极大关注,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

一、幸福和幸福感当人们探讨对生活的追求和期待时,“幸福”一定是最能准确概括所有答案的词汇。

一般认为,幸福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个体感到满足的状态和体验,[3]由此生成了“幸福感”这一概念。

不过,对于这一“感受”内涵的界定差异较大,一方面因为幸福感“是由需求、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4]另一方面,研究者们也倾向于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来分析和判断“幸福感”的内涵特征。

“幸福感”公认的特征包括“持续性”和“愉悦性”。

如肖杰认为,幸福感就是“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的持续快乐体验”。

[5]“幸福感”的产生首先有赖于个体需要的满足和期待的达成。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认为幸福感产生于“在自己身体舒适的情况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自己优势需要的满足”[6]。

这一观点对幸福感产生的内外部条件进行了限定,并通过强调“优势需要”的关键作用避免可能造成的幸福感需要满足个体“所有”需要方可获得的谬误,对幸福感研究有积极意义。

也有学者指出幸福感虽为主观感受,但也需要符合伦理的规定,[7]为幸福感附加了社会属性和标准。

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最新教育文档

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最新教育文档

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幸福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永恒追求,我们经常谈论幸福,时刻都在追求幸福。

檀传宝说过:“教师的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属。

”教师的幸福是实现教育目的和教育本质的必然需要,没有教师幸福的感觉,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受。

一、研究背景(一)哲学视野中的幸福观关于幸福感,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早期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孔子的“仁”、孟子的“仁”“义”结合、荀子的“礼”都主张道德修养等于幸福生活,认为行为有德就得到幸福,强调理性对幸福的作用;道家老子的“无为”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佛家则主张消除“爱”和“痴”,才能达到幸福的彼岸。

西方哲学主是由理性主义、感性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三大部分组成。

理性主义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主张道德的作用,贬低感性与情感的作用,理性行为的结果是幸福的,幸福要依赖德性(德性论),其调解着人们追求幸福的行为;感性主义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霍布斯等,主张感觉体验是幸福的直接来源,快乐既幸福(快乐论),一种是肉体的快乐,一种精神幸福的价值高于自然欲望满足的价值;基督教神学的幸福观主张人的精神境界不是对财富、名誉、权利和肉欲的获取和享受中达到,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中达到。

(二)经济学视野中的幸福研究到18世纪末,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问题逐渐进入经济学的视野。

主要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对幸福进行研究。

幸福的定性研究,主要是论证人类幸福与收入的关系。

如密斯《国富论》、青木昌彦“国民生活快乐指数”。

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国民收入进入了持续增长的的历史时期,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收入水平与幸福水平成正比;幸福的定量研究则是从不同角度提出快乐测量理论和模式。

例如澳大利亚迪金大学Cummin等人编制的幸福指数量表,此表包括个人幸福指数量表(personal well-being index)PWI和国家幸福指数量表(nationalwell-being index)NWI两个组成部分。

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最新教育文档(可编辑修改word版)

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最新教育文档(可编辑修改word版)

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幸福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永恒追求,我们经常谈论幸福,时刻都在追求幸福。

檀传宝说过:“教师的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属。

”教师的幸福是实现教育目的和教育本质的必然需要,没有教师幸福的感觉,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受。

一、研究背景(一)哲学视野中的幸福观关于幸福感,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早期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孔子的“仁”、孟子的“仁”“义” 结合、荀子的“礼”都主张道德修养等于幸福生活,认为行为有德就得到幸福,强调理性对幸福的作用;道家老子的“无为”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佛家则主张消除“爱”和“痴”,才能达到幸福的彼岸。

西方哲学主是由理性主义、感性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三大部分组成。

理性主义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主张道德的作用,贬低感性与情感的作用,理性行为的结果是幸福的,幸福要依赖德性(德性论),其调解着人们追求幸福的行为;感性主义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霍布斯等,主张感觉体验是幸福的直接来源,快乐既幸福(快乐论),一种是肉体的快乐,一种精神幸福的价值高于自然欲望满足的价值;基督教神学的幸福观主张人的精神境界不是对财富、名誉、权利和肉欲的获取和享受中达到,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中达到。

(二)经济学视野中的幸福研究到18世纪末,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问题逐渐进入经济学的视野。

主要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对幸福进行研究。

幸福的定性研究,主要是论证人类幸福与收入的关系。

如密斯《国富论》、青木昌彦“国民生活快乐指数”。

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国民收入进入了持续增长的的历史时期,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收入水平与幸福水平成正比;幸福的定量研究则是从不同角度提出快乐测量理论和模式。

例如澳大利亚迪金大学Cummin 等人编制的幸福指数量表,此表包括个人幸福指数量表(perso nal well-being index)PWI和国家幸福指数量表(national well-beingindex)NWI两个组成部分。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教育系统的改革也得到了较高的重视。

在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体系的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也逐渐成为了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增强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1.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

职业发展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关系比较密切,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越高,教师职业幸福感也会越高。

2.工作环境质量。

工作环境质量是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包括教育行政管理的质量、教育设施的改造及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质量等。

3.工作内容与工作任务。

工作内容与工作任务的质量、多少和反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

如果教师的工作内容和任务与个人能力、兴趣和期望相符,且给予充分的反馈,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会较高。

4.薪酬福利待遇。

教师的薪酬福利待遇也影响着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若待遇较高,教师工作的激励和动力就会相应增强。

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包括教育行政管理的滞后,教师过度压力和财政投入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尤其是处于新时期的中小学教师,面对着日益繁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其职业幸福感较低,表现为工作疲惫、心态不平衡等情况。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回归教育本质,鼓励教师持续发展;2.改进教育硬件设施,提高教育设施的使用率,为中小学教师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3.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4.增加教师薪资待遇,提供更好的福利保障,增强教师的工作动力和幸福感;5.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创设自由安逸的工作氛围,增强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信心。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问题,影响因素众多。

但是,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是成为改善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关键。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中小学教师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在培育下一代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教师职业幸福感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国内外文献综述的角度来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全面地了解这个问题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

1. 研究背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首先是在西方国家兴起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学界逐渐开始探讨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当时的研究主要关注在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离职意愿等方面,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表明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福利问题是导致教师情感疲劳的主要因素。

在这一基础之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到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和心理成长的需求,探讨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在来源和支持,同时倡导教师职业幸福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21世纪初,随着教育经济化的加速推动,教育事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2. 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群体。

在研究中,教师被视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其职业幸福感研究主要针对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和自我实现等方面。

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类。

在定量方面,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主要对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职业压力和职业福利问题等进行量化分析。

在定性方面,主要采用个案研究、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从教师的个体经验和感受出发,探讨他们职业幸福感的内在体验和外在支持。

通过对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的综述,可以发现以下主要研究成果:首先是教师职业满意度问题。

近年来,教师的职业满意度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其中,工作条件和工作压力、教育事业的变革和减少工作量对教师职业满意度的影响是研究的重点。

其中,有研究表明,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压力是影响教师职业满意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包括工作安全感、工作氛围和工作支持等等。

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调查研究

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调查研究

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调查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不断关注,中学教师的角色和责任也变得愈发重要。

然而,中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这也影响到其职业幸福感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旨在对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学教师的需求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职业幸福感的定义及影响因素职业幸福感是指个体在工作中的满意程度和快乐感受。

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到个体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工作关系等方面的评价。

1.1工作内容和任务:中学教师的工作内容涉及到教学、指导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其中包括了教学计划的设计、课程的安排和教学材料的准备等。

这些工作内容的满足程度将直接影响中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1.2工作环境:中学教师的工作环境包括教室设施、学校氛围、人际关系等方面。

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将有助于中学教师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和展示个人才能。

1.3薪酬待遇:薪酬待遇是一个人对工作价值的认可和表现,它直接关系到中学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适当的薪酬待遇将为中学教师带来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1.4工作关系:中学教师与学生、家长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工作氛围和个人情绪状态。

和谐的工作关系将提高中学教师的幸福感。

二、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调查结果为了了解中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我们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共有100名中学教师参与。

调查结果如下:2.1工作内容和任务:调查结果显示,78%的中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感到满意,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合理且有挑战。

2.2工作环境:约65%的中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环境表示满意,认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教室设施和工作条件。

2.3薪酬待遇:调查结果显示,45%的中学教师对自己的薪酬待遇不满意,认为薪水过低且与工作付出不成比例。

2.4工作关系:约70%的中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关系表示满意,认为与学生、家长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良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受到了广泛关注,而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其职
业幸福感的问题也备受关心。

职业幸福感是指个体在完成工作任务时所获得的愉悦、满足
和幸福的感受。

中小学教师作为具有重要社会角色的职业人士,其职业幸福感的高低对教
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主要综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现
状和主要影响因素,期望为教育管理和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提升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一、研究现状
1.研究方法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法和量化分析等。

问卷调
查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通过编制职业幸福感的测量工具,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
感进行量化分析。

比较典型的问卷调查有《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量表》(周尚友、李德伦,2006年)和《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问卷》(王珍霞、张文钏,2008年)等。

访谈
法则主要是通过深入访谈一些中小学教师,获取其职业幸福感和其他相关问题的信息和感受,但这种方法样本较小、受访人员的代表性较差,仅能作为定性研究的补充。

量化分析
是通过数据采集和统计,通过建立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指标体系,对幸福感的影响因
素进行研究。

2.研究结果
(1)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各地区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普遍高于中社会平均水平,尤其是城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普遍高于农村中小学教师。

(2)有性别差异:女性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普遍高于男性教师。

(3)有学科差异:语文、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教师职业幸福感相对较高,而数学、
物理、计算机等学科的职业幸福感相对较低。

(4)与年龄、教龄等没有关系:不同年龄、教龄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不大。

二、影响因素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工作因素和社会因
素等。

1.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源泉,主要包括性格、健康、家庭、文化程度和个人志向等。

个人因素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自我提升等方式不断增强。

2.工作因素:工作因素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主要包括工作
内容、薪酬待遇、工作环境、职业发展与成长等因素。

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会直接影
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状态、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政策环境、社会评价、媒体影响和社会保障等因素。

社会因素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是
各方面综合的反映。

三、总结及展望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现有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总体较高,但其中仍存在着性别、学科等差异。

影响因素主要由个人因素、工作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因素构成。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
的深入发展,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便于教育管理者和
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从政策和实践层面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和行动。

当下,需要从工作环境、待遇和社会认可等方面着手,做好教师工作,鼓励教师提升自身能力,切实提高中小
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教育质量,促进中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