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研究综述
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健康的重要指标。
为了更好地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幸福感进行了综合性的文献综述。
本文将综述幸福感研究的最新进展,涵盖了幸福感的定义、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幸福感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程度的评价。
要研究幸福感,首先需要准确定义幸福感的内涵。
幸福感通常包括积极情感、满足感和目标达成感等方面的心理体验。
根据这些定义,研究者们发展了各种测量幸福感的工具,例如主观幸福感问卷、积极情感量表等等。
这些测量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包括个体特征、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
在个体特征方面,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个体因素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例如,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容易感到幸福,结婚的人比未婚的人更具有幸福感。
此外,人格特质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如乐观、自尊、内外控等。
社会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支持体系和教育水平等都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幸福感越高。
此外,社会支持体系、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环境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文化背景也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幸福感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
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体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东方文化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因此,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和评价方式也各不相同。
幸福感对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幸福感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容易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更具有生活满意度和质量。
同时,幸福感也能够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降低患病风险。
从社会带来的角度来看,幸福感水平较高的社会通常更加和谐稳定,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社会关系更加和睦。
因此,提高幸福感不仅对个体有益,也对社会有益。
国内旅游幸福感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幸福感研究综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随着旅游的流行,学者们也开始对旅游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
本文将从幸福感的概念、国内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国内旅游幸福感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幸福感的概念幸福感是指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快乐感的总体评价,是一个人对于自身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的总结。
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情绪状态、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研究幸福感一直是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热门话题。
二、国内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1. 放松身心,舒缓压力国内旅游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远离繁忙工作的机会,让人们得以放松身心,摆脱生活中的压力。
在旅游过程中,人们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放眼大好河山,感受大自然的力量,这种放松和舒缓压力的体验可以让人们感到愉悦和满足,从而提高幸福感。
2. 增进人际关系,增加社交互动国内旅游也是一种社交活动,人们可以和亲朋好友一起组团出游,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也可以结识新朋友,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这种社交互动可以让人感受到温暖和支持,增加幸福感。
3. 拓宽视野,丰富阅历国内旅游可以让人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接触到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这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可以让人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自信和自豪感,从而提高幸福感。
4. 增加快乐体验,促进精神愉悦国内旅游不仅可以让人们享受美食美景,还可以体验各种乐趣活动,如刺激的户外运动、有趣的文化体验等等,这些快乐的体验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从而提高幸福感。
5. 培养乐观心态,促进心理健康国内旅游可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奇迹和人文的力量,培养人们的乐观心态,提高人的心理抗压能力,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也是提高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研究文献综述概要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研究一.前言: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
“一部人类文明史,从伦理学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历史。
”千百年来,幸福成为人们不断追问、探寻、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近年来,主观幸福感作为反映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逐渐受到关注,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
但这些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国外的测量工具,对主观幸福感的客观描述居多而缺的分析,且结论间存在很大差异。
另外,对老年人、教师等群体的实证研究较多,对其他群体的研究较少。
我们认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和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受到关注。
大学生主观体验的幸福感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情感、生活和未来预期。
因此,我们专门进行了有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调查研究。
(一概念界定1.幸福在《汉语大词典》中,“幸福”的含义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
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同的人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会有多种多样的主观理解。
在中文《辞海》中,幸福被定义为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预定目标和理想时感到的满足状况和体验。
2.幸福感幸福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理性与感性、治与量、共建与共享、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幸福感的概念不能仅仅包括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还应该包括人生价值以及自我潜能的实现,也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和与社会的融合程度。
3.幸福与幸福感的区分有研究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区别幸福与幸福感:第一,幸福是客观的,而幸福感是对幸福的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所处境地的评价,带有明显的主观性;第二,幸福是他评的,即某人所处的境地幸福不幸福是由他人或者社会评价的,而幸福感是自评的,是每个人对自己状况的评价;第三,幸福不一定针对个人,还可以针对人生,人类,而幸福感是针对个人而言,即幸福感是每个具体的人体验到的幸福的感觉;第四,幸福属于哲学范畴,幸福感属于心理学范畴。
(二幸福与幸福感研究溯源最早对幸福进行研究的是梭伦,他认为幸福是人所追求的最高目的,幸福在于善始善终;苏格拉底认为幸福是由智慧和知识决定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幸福是正直和谨慎;柏拉图认为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关于人的功能之最充分的发挥;伊壁鸠鲁则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研究综述

一
、
基本理论 问题
( ) 一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
我国学者崔春华等人研究Rf y 心理幸福感量表在师范 f 大学生中的应用。结论是 :比较适合正在大学校园积 “ 极进取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幸福感的测量。” 要 提高该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使用科学性需要进一步
心理。
高校 班主 任在大 学生生 活 中扮演 着重 要 的角色 ,
应该针对 当前 普遍存在 的大学生心理 问题来加强教 育 管理和 心理疏 导工作 。高 校的班 主任 不同于 中学班 主 任 ,其职责更 多地是积极 主动地引导 大学生树立正 确 的人生 观 、 价值观和世界 观 , 促进大学 生包括心理素 质
产生 了反感和质疑 。在这种消极心理的影响下 , 大学生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班主任可以在 对大学生进行 心理理论教育 的同时 ,积极创造一些大
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大学生 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其 自身在实践活动中的切 身感 受来感受健 康生活方式 的美 好 ,通 过与他人之 间 的交流和沟通来摆脱 自 身的消极心理。这种理论教育 和实践教育相结 合的方式 ,一方 面能够强化大学生心 理 教育的效果 ,另一 方面也可 以增 强大学生 的社会实 践 能力 , 在克服其 心理问题 的同时 , 也为其将来参加社 会 工作作好心理 上的准备 ,消除对毕业 和工作 的恐惧
【 特别关注 】
大学 生综合幸 福感研究综述
张海涛 ( 辽东学院 , 宁 辽 丹东 、 18 0 ) 10 3
摘要 : 近几年, 对大学生的幸福感研究较多, 多都是研究主观幸福感的, 但大 对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研究较少。
2024年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2024年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工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谋生,更多的是追求工作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作为评价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工作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对于理解工作与生活质量的内在联系,提升员工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工作特性与主观幸福感工作特性是影响员工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作的自主性、挑战性、复杂性等特性能够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增强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例如,当员工能够在工作中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完成任务时,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此外,工作的社会认同度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当工作被认为是社会所尊重和认可的职业时,员工会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
三、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工作压力是工作环境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它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影响。
过度的压力会导致员工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降低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然而,适度的压力也能够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就感。
因此,如何平衡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的重点。
研究发现,个体的应对策略、社会支持以及组织的干预措施等因素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作压力,提高主观幸福感。
四、工作与生活平衡工作与生活平衡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职业竞争的加剧,许多员工面临着工作与生活失衡的问题。
长时间的工作、加班以及职业发展的压力使得员工很难兼顾家庭和个人生活,从而导致幸福感下降。
因此,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对于提高员工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通过合理规划工作时间、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寻求家庭支持等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工作与生活平衡,提高员工的幸福感。
五、组织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组织支持是指组织为员工提供的工作资源、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情感支持等。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

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中小学教师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在培育下一代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教师职业幸福感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国内外文献综述的角度来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全面地了解这个问题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
1. 研究背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首先是在西方国家兴起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学界逐渐开始探讨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当时的研究主要关注在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离职意愿等方面,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表明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福利问题是导致教师情感疲劳的主要因素。
在这一基础之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到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和心理成长的需求,探讨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在来源和支持,同时倡导教师职业幸福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21世纪初,随着教育经济化的加速推动,教育事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2. 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群体。
在研究中,教师被视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其职业幸福感研究主要针对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和自我实现等方面。
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类。
在定量方面,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主要对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职业压力和职业福利问题等进行量化分析。
在定性方面,主要采用个案研究、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从教师的个体经验和感受出发,探讨他们职业幸福感的内在体验和外在支持。
通过对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的综述,可以发现以下主要研究成果:首先是教师职业满意度问题。
近年来,教师的职业满意度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其中,工作条件和工作压力、教育事业的变革和减少工作量对教师职业满意度的影响是研究的重点。
其中,有研究表明,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压力是影响教师职业满意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包括工作安全感、工作氛围和工作支持等等。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趋势。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其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由此以来,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心理实验和神经科学技术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个体对幸福感的主观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从而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个体的生理健康、经济收入、社会关系、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较好的生理健康状况、更高的经济收入、稳定的婚姻关系以及较高的教育水平等正相关。
人们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经验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往往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关注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个体对于同一事件的评价因人而异,而不仅仅取决于事件本身。
具体而言,个体的价值观、心理特质和认知偏差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评价。
乐观的人更倾向于对事件做出积极评价,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研究还发现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决策有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人更加乐于助人,更有社会责任感。
主观幸福感还对个体的决策和风险倾向产生影响。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更加理性和谨慎的决策倾向相关。
最近的研究还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神经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脑内多个区域的活动有关,包括前额叶皮层、纹状体、杏仁核和海马等。
这些脑区参与了个体对于情绪状态和奖赏的感受和体验。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幸福感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促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和提高幸福感的干预策略等,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幸福需求。
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关于学生和老师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一、前言“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大体分为两种取向:一是主观幸福感(SWB, Subjective well-being),一是心理幸福感(PWB,psychological well-being)[1]。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综合性心理指标,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
心理幸福感是对人的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和潜能的实现程度的评价。
国外幸福感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经过40 余年的发展,研究方法日益多样、研究对象日益广泛、研究成果非常丰硕。
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定量、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成果中论文上万篇,专著近百本[2]。
他们在研究的领域提出了幸福感稳定论( StabilityTheory)、定值理论(set- point theory)、动态平衡理论、认知比较论( Cognition and Judgment Theory)、应对方式论(CopingStyle Theory)、文化差异论(Cross Culture Theory)以及其他理论。
我国开展幸福感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晚了国外20 余年,但是发展较快,取得了很多成果。
二、主体在现有的关于幸福感的研究中,从研究内容看,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是相当全面,涉及的内容有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职业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人际幸福感等以及这些幸福感与各种要素的互相影响程度。
在人群涉及面上也是相当广泛,学生、医生、老年人、军人、少数民族等都包括在其中。
从研究的学科角度分析,现有研究更多的是从心理学和教育学学科角度出发的,管理学、社会生态学角、运动人体科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也有涉及;从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角度分析,影响不同研究对象的幸福感的因素也是各不相同的,不可一概而论。
在每一个研究对象的背后,研究者考虑的更多的是研究对象本身的特质。
(一)学生学生主要包括儿童、中学生、大学生、医护专业学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幸福感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简单梳理,对幸福感研究的新取向——幸福感概念整合模型作了介绍,并对今后幸福感研究思路进行了思考。
论文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幸福感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活着,然后希望获得更好一点。
活着就是要满足生理需要,活得更好一点就是要满足社会和精神需要。
怎样才算满足呢?幸福和自由是满足的极限。
追求幸福,作为人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同样,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也具有恒久而又长新的意义。
从古至今,学者们从未终止过对幸福问题的探索。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先哲们就在探求人类幸福的途径,当时的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幸福是一个多学科的命题。
它涉及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
哲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尝试着对“何谓幸福生活”的问题进行定义。
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
自1967年Wanner Wilsion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源自社会学的认知幸福感模型与源自心理学的情感幸福感模型便综合成了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理论模型,占据了幸福感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了幸福感的代名词。
在研究的进程中,不同学科的学者根据自己探究的出发点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
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从总体上看,不断地提高,人们梦寐以求的“丰裕社会”似乎成为现实。
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的心理体验问题逐渐显现称呼来,幸福感的研究也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幸福感再次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
幸福感是一种个人感觉,他取决于个人对生活、工作和社会的综合满意程度。
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Seligman 2002)。
积极情绪是幸福的一个方面,积极情绪体验不仅能够反映个人的幸福,而且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如欢乐可以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引导艺术和科学工作的进行,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可以使我们产生审视自己生活状况的愿望。
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可以用新的更积极的方式来看待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世界,所有这些都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积极情绪。
幸福感的作用不言而喻,幸福可以增进创造性、提高生产力并且有助于长寿。
有人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因此,幸福和幸福感是人类和人生的最重要课题,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幸福感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将是学者们终身的责任,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
2.1幸福和幸福感
幸福与幸福感在文献中没有做过区分,二者是被通用的。
因为长期被
通用,似乎淡化了二者的区别。
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区别幸福与幸福感:第一,幸福是客观的,如家庭美满、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等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带有客观性,而幸福感是对幸福的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所处境地的评价,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一个例子;第二,幸福是他评的,即某人所处的境地幸福不幸福是由他人或者社会评价的,而幸福感是自评的,是每个人对自己状况的评价,例如,社会发展到现在,基本上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但是,人们对生活状况的评价不一定与之相应,如别人认为某人很幸福,可他自己并没有认为自己幸福;第三,幸福不一定针对个人,还可以针对人生、人类,而幸福感是针对个人而言的,即幸福感是每个具体的人体验到的幸福的感觉;第四,幸福属于哲学范畴,幸福感属于心理学范畴。
2.2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界定
从早期对幸福感的哲学理解到主观幸福感的现代科学,幸福感的概念有了很大的演变。
早期的幸福感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和思辨色彩,仅局限在哲学层面,早期的幸福感概念只涉及情感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层面。
幸福的分类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认为幸福是基于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而不是基于行动者的主观判断。
如“Aristotle”将“价值”看做判断标准,“Tatarkiewicz”将“成功”作为判断标准。
第二阶段是以情绪体验界定的幸福,认为幸福就是愉快的情绪体验,通过比较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何者占优势来进行判断。
第三阶段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幸福。
认为幸福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
量的整体评估,这就是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就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从内容上讲,主观幸福感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理想的(或非常满意的)存在状况,它涉及了特定社会条件下人们生活的主要方面。
其核心概念与操作指标就是生活满意、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
主观幸福感重视个人主观评价,重视个人主观感受,对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
2.3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遗传以及特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具有快乐或不快乐的基因素质,这是由于神经系统先天个体差异造成的。
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l988)等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的SWB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
还发现40%积极情感变化,55%消极情感变化及48%生活满意感变化是由基因引起的。
而共同的家庭生活环境只能解释22%积极情感变化,2%消极情感变化及13%生活满意感变化。
但基因对SWB 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基因因素通过影响人的行为,增加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种情境下,使某类独特行为反应更可能发生,从而影响SWB。
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影响SwB,Diener(1998)等人提出三个SWB交互作用模型。
交互作用的加法模型认为,非独立变量的变异来源于个人,情境和二者交互作用的变异。
一些人对积极情感反应的心理倾向性强,积极事件的发生会带
来更加强烈的幸福感。
幸福感需要人格和环境相结合才能产生。
外倾者和神经质者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敏感性不同正是这一交互作用的例子。
外倾者对正性刺激反应强度高于内倾者,若情境当中存在愉快条件,就可以获得不同的幸福感水平,在中性条件下,外倾、内倾者的情绪体验相似。
2.4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幸福感经历了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内部因素如人格,归因方式、自我效能、自我意识、等对幸福感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其中,人格会通过影响对遗传、生活事件、经济和社会关系等外部因素的认识进而影响到SWB。
外部因素如遗传、经济状况、生活事件、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会关系。
当个体对负性事件进行归因时归因于外在的、局部的和不可控的原因要比归因于内在整体的和可控的因素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开始认识到外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只有中等程度的影响。
幸福感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他的稳定与性格特征高度相关。
布莱德博发现善交际与正性情感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