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文献综述摘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主观幸福感的早期研究,引进了大量的国外主观幸福感理论和测评量表,开始评估国外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应用性。
本世纪初至今是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学者们开始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观幸福感。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研究提出文献述评。
1.主观幸福感内涵界定国内外学者通常认为“主观幸福感”能从心理学角度形象准确地表达“幸福感”的内涵。
Bradburn[1]认为幸福是个体较少体验负性情感、较多体验正性情感,主观幸福感是当前的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的平衡结果,并假设主观幸福感由这两个部分组成。
Andrews和Withey[2]认为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组成,他们以Bradburn的主观幸福感结构结论为基础进行研究,并增加了物质生活维度的内容。
Diener[3]指出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按照主观标准描述对生活质量的感受,具有整体性、主观性、相对稳定性的特征,提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某方面生活满意感、正向情绪体验及较低频率的负面情绪体验。
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内涵界定的研究大多延续了国外成熟的研究理论,Diener的定义包含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内容,大多国内研究者认同Diener的定义。
刘仁刚[4]等学者都直接或间接引用了Diener对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有些学者还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方法和假设,对主观幸福感内涵进行了表述。
佟月华[5]认为主观幸福感可反映心理健康状态,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幸福与否的主观感觉;方黎明[6]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其自身生活满意度的认知评价;邢占军等[7]认为个体生成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存在差异,比如知足常乐者若感觉生活稳定、和谐,其就会感到幸福,追求自我价值的人若能充分发挥才能,就会感到幸福。
2.主观幸福感测量方法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最早测评主观幸福感的量表是Bradburn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该量表共10个题目,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
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近三十年来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成果,目的在于总结经济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发展线索和成果,为中国幸福感的研究奠定基础。
文章重点讨论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效用和偏好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联系以及偏好对幸福感的影响,并总结了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幸福感的最新动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收入偏好自从1974年Easterlin对美国的跨期收入变化与主观幸福感变化之间关系论述的文章发表以来,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文献大量出现,并大致沿着两条主线不断向前发展。
第一条线索是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决定因素,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转向从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来综合研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第二条线索是研究偏好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与差异。
主要探讨偏好如何影响幸福或者影响幸福感的偏好如何形成。
国内已经存在一些关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但大都是从心理学或社会学角度来介绍幸福感。
因此,系统总结与评述幸福经济学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收入、失业与主观幸福感1、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标准的消费理论认为,越多的选择意味着越高的生活质量,消费者通过选择行为来最大化其自身福利,更高的收入意味着更高的福利与更强的幸福感。
但是,大量数据统计研究表明虽然在某一时点幸福感与收入成正比,但从时间序列来看幸福感与收入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收入增长没有带来幸福感的显著上升(Easterlin,2001)。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这种弱的关系表现在他们之间相对的系数以及系数的拟合度比较低(Rojas,2005),新古典的绝对收入效用理论不能解释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
对此,部分经济学家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角度进行了解释。
Easterlin(1995,2001)和Senik(2004)等学者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理论。
该假说认为,收入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建立在个人的预期和比较变化上。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状况满意的程度。
它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主观幸福感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综述将介绍主观幸福感的定义、衡量方法、影响因素等内容,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概述。
一、定义和衡量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生命的感觉,包括情感、感知和认知方面。
其中,情感方面主要指人们对生活的感觉,包括快乐、满足、兴奋等;感知方面则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包括健康、财富、年龄等;认知方面则是人们对自身的评价,包括自尊、自信、成就等。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可能受到日常经历和生活事件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衡量通常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让被试者给自己的幸福感打分,常用的量表有生活满意度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正面情感量表等。
另外,也有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方法,即让被试者自己描述自己的幸福感。
二、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 个体特征: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等方面。
研究表明,女性、年龄较大、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常更容易体验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2. 生活环境:生活环境包括住房、工作、家庭、邻里关系等方面。
住房面积较大、职业稳定、家庭和邻里关系和睦的人通常更容易感受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3. 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包括收入、消费、失业等方面。
收入丰厚、不愁吃穿的人通常体验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4.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友谊、社交等方面。
亲密关系和良好的社交能力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
5. 价值观:价值观包括自我认知、宗教信仰、道德观点等方面。
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价值观通常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三、研究综述以往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而且因为个体和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幸福感的测量尺度:不同的测量尺度可能影响到研究结果,因此当前的研究关注于建立更准确的测量尺度。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增强,其中,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文献述评,以期对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影响因素、测量工具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文献梳理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国内学者在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分析、测量方法的改进以及提升策略的探索等。
我们也将关注这些研究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述评,我们期望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为推动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二、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测量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涵盖了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以及他们在情感上的体验。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Diener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逐渐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定义上,主观幸福感强调个体的主观评价和内心体验。
它不仅关注人们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满意度,还包括他们在心理、社会、精神层面的感受。
具体来说,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而情感平衡则是指个体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平衡状态。
在测量上,主观幸福感的评估通常依赖于问卷调查法。
其中,最常用的量表是Diener等人开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简称SWLS)。
该量表通过一系列问题来评估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满意度。
还有一些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情感平衡,如《积极和消极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简称PANAS)。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幸福感是一个个体对于自身生活从各种层面上的评价和感受。
主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经历的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
主观幸福感成为学术研究的对像,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个整体评价,包括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如个人成就感、人际关系、健康、收入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如何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 1950 年代,在那个时代,精神医学家认为幸福只是一种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主观幸福感的状态下的表现。
在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学界逐渐从幸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入手,梳理了大量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
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方法也日趋丰富。
目前较为常用的测量方法有“幸福感量表”和“流程体验量表”两种。
其中,“幸福感量表”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测量主观幸福感的工具,它包括正向情绪、满意度、意义感、自主感、哲学自我等方面的测量。
“流程体验量表”则聚焦于具体的生活体验,可帮助采集与幸福感相关的精细数据,包括情感、行动、认知等各个方面的体验。
在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方面,学界目前普遍认为,主观幸福感受人际关系、健康、经济收入、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其中,人们的人际关系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幸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健康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身体健康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正向情绪和幸福感。
与健康紧密相关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主观幸福感。
一定的经济收入水平对于维持行居安乐的生活质量有必要的保证。
除此之外,文化、教育水平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不尽相同。
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中,人们之所以会感到幸福和不幸的原因也不同。
教育水平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从而提升自我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整体生活感到满意或高兴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被认为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幸福和健康。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呈现出了其重要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从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幸福感与健康、人际关系、工作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一、定义主观幸福感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快乐感受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期许等主观感受。
主观幸福感不同于客观指标,比如收入、职业地位等,它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内在心理体验。
主观幸福感通常被测量为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评价。
主观幸福感也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人整体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良好情绪状态的综合表征。
二、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质、自我效能感、内心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都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研究发现,积极乐观、善于情绪调节和自我肯定的人更容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质量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2. 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水平、财富积累、住房条件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物质条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一定程度上的物质条件提升对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是当物质条件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会递减,甚至消失。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社会文化氛围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会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会紧张、不安全的环境则会抑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4. 文化因素文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以主观幸福感为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学术界属于热点话题。
通过对国外文献进行梳理和理论的回忆,了解影响民众主观幸福感的诸多因素,对提高我国国民幸福感指数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幸福;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2021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对于基层民众“你幸福吗?〞的调查采访使“幸福〞两个字成为了普通中国人关注的热门词汇。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幸福是一个“每个人都知道其含义,但却无人能够精确定义〞的问题。
从西方国家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评价,这是研究者们一直以来都企图解决的问题。
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年龄一直被人们视为可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在研究早期,研究者们并没有获得相关的数据资料来支持这一假设。
直到Blanchflower和他的团队第一次提出U型观点,即年龄和主观幸福感相关关系呈U型分布;这一观点也被韩国研究者Hayo在对东欧地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再次得到证实。
婚姻生活同年龄一样,也被人们视为可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者们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探索,结果也显得并不一致。
比方,Stutzer的研究发现,那些认为自己比拟幸福的个体更愿意选择和伴侣结婚。
然而在Haring和Hidore看来,婚姻虽然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但影响并不显著。
在他们的实证研究中,二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14,且只有2%左右的解释率。
社会经济变量在主观幸福感研究早期,学者们认为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Bradburn认为,积极情感较多的往往是收入较高的群体,消极情感较多的往往是收入较低的群体;Campbell 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经济开展水平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那些收入较高的个体幸福指数明显高于收入较低的个体。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趋势。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其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由此以来,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心理实验和神经科学技术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个体对幸福感的主观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从而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个体的生理健康、经济收入、社会关系、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较好的生理健康状况、更高的经济收入、稳定的婚姻关系以及较高的教育水平等正相关。
人们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经验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往往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关注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个体对于同一事件的评价因人而异,而不仅仅取决于事件本身。
具体而言,个体的价值观、心理特质和认知偏差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评价。
乐观的人更倾向于对事件做出积极评价,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研究还发现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决策有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人更加乐于助人,更有社会责任感。
主观幸福感还对个体的决策和风险倾向产生影响。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更加理性和谨慎的决策倾向相关。
最近的研究还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神经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脑内多个区域的活动有关,包括前额叶皮层、纹状体、杏仁核和海马等。
这些脑区参与了个体对于情绪状态和奖赏的感受和体验。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幸福感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促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和提高幸福感的干预策略等,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幸福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认为 ,~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其渴望得到 的收入有关 , 渴
望收人完全被满足的人将 比被不完全满足的人更幸福 。渴望收 入并不完全外生于收入 ,当收入增加时渴望收入也随之增加 。
因此 , 幸福并 不必然随着收入 增加 而增加 , 入与主观幸福 感 收
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 但大都 是从 心理 学或社会学角度来介绍
要 发 展 线 索 和 成 果 , 中 国 幸福 感 的研 究 奠 定 基 础 。 文 章 重 点 为
讨 论 了影 响 主 观 幸 福 感 的 因素 . 用 和 偏好 与 主 观 幸 福 感 之 间 效
的 联 系以及 偏好 对 幸福 感 的 影 响 , 总 结 了从 经 济 学 角 度 研 究 并
_
壤 ≯ 探 索
■——■ o 品 嚣 葛: _
【 要 】 本文 系统梳理 了近 2十年来从 经济学角度研 究 摘 -
主观幸福感的成果 . 目的在 于 总 结 经 济 学研 究 主 观 幸 福 感 的 主
对城市与农村 居民 的主观幸福 感有不 同的影响。 r k 2 0 ) Fa (05 提 n
阶层 的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的影响 。在收入较低时绝对收入与幸
、
收入、 失业与主观幸福感
1 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 标准的消费理论认为 , 多的 越
选择意味着越高的生活质量 , 消费 者通 过选 择行为来最大化其 自身福利 , 更高 的收入意味着 更高 的福 利与更强的幸福感 。但 是, 大量数据统计研究表明虽然在某一 时点幸福 感与收入成正
T 24 《 当代经济》(o 21 年4月 上) J (
会 的效 用是失业 的减函数 , 由是失业减 少了社会财富 以及 其理
理
揉 霜
:i |
O T E O RR£ IM l e N M VC 。 s ___ P嚣 =O O S ___ A 解c_■l_ 1_
幸福感。因此 , 系统总结与评述 幸福经济学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
的之间也不存在强相关关系(tt r2 0 ) Suz ,04 。 e 最新 研究 表明 , 收入与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 关陛 , 但不 是简单 的线性关系。Ki d n 20 ) n o (07 认为 , g 收入对不 同收入水平
幸 福 感 的 最新 动 向 。
【 关键词 】 主观幸福 感 收入 偏好 自从 1 7 9 4年 E s rn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美 国的跨 期收入变化与 主观幸福 a ei tl 感变化之间关系论述的文章发表以来 , 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主观
幸福感 的文献大量出现 ,并大致沿着两条主线不断 向前发 展。
福 感去 大 幅 增 加 。 口
收入 增长 没有带来幸福感的显著上升( at l ,0 1 。收入与 E s rn 2 0 ) ei 主观幸福感之 间这种弱 的关 系表现在他 们之 间相 对 的系数以 及 系数的拟合度 比较 低 ( js20 )新 古典 的绝对 收入效 用 Roa,0 5 , 理论不能解释这些看似矛盾的现 象。 对此 ,部 分经济学 家从收入 对幸福 感的影响 角度进行 了 解释。 ael ( 9 52 0 ) Snk 2 0 ) E s rn 19 ,0 1和 ei(0 4 等学者提 出了相对收 ti 入假 说理论 。该假说认为 , 收入对个人 的主观幸福感 的影响建 立在个人 的预期和 比较变化 上。假如 一个 人收入增加的同时 , 其他 人的收入也增加 , 那么绝对收入 的增加对个人 的主观 幸福
ven o e (0 6 从数据 的可获得性对 收入和幸福感之 间 e h vn 2 0 ) 的弱相关性作 了解释 。主观 幸福 感的上限值是有限的 , 因此它 的变化范 围很 小。若想观察到主观幸福感在短 时期内的波动需 要一定量的时间序 列数据 。由于大部分可得 到的时间序列数据 仅有 几十年 , 这就导致实证研究往往得 出收入和 幸福 感之 间缺
出了炫耀性消费陷阱假说理论 。该理论认 为 , 当一个人拥有炫 耀性商品时 , 的心理得 到满足 , 他 幸福感比较高。随着越来越多 的人拥有这种商 品 ,该商品作 为炫耀性 商品的功能将 逐渐丧 失, 炫耀性消费对 主观 幸福 感的正效应也逐渐消失这样 。这就 迫使 人们将资源 更多地分配到 能为其带 来为更高收入 的活动 中以获取新的炫耀性商品 , 而对 能给他 们带来更高幸福感的活 动( 例如休闲 ) 往往分配较少的资源 。社 会的依赖性可能导致人 们追逐更多的炫耀性商品 , 少的追逐非炫耀性商品 。因此 , 而较 使得收入 与幸福感之 间缺 乏强相关 联系 的关键 因素是收 入分 配而不是收入本身 。 ca s18 ) Mi l ( 95 提出渴望收入假说理论 。 ho 该
第一条线索是关于主观幸福感 的决定 因素 , 从纯粹经济学 的角
度转 向从 经济学 、 口学 、 学以及心理 学等不 同学科 的角 人 社会
度来综合研究影响主观幸福感 的因素。第二条线索是研究偏好 与主观幸福感 间的关系与差异 。主要探讨偏好如何影响幸福或
者影响幸福感 的偏好如何形成 。国内已经存在一些关于主观幸
乏相关 性的结论。不 同研究者在测度主观幸福感时所使用的调
查 问题和调查方法 可能不完全 一致 , 这样 , 即使 有限的数据 也
可能受到测度主观 幸福感方法上的限制 。 2 失业对主观幸福 感的影响。 代经济理论认为 , 、 现 个人或社
感影响甚微。 罗楚亮(05利用我国的数据研究表明 , 20 ) 收入预期
比 ,但从时间序列来看 幸福 感与收入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 系 ,
福感强相 关 , 当收 入较高时两 者的关 系将弱化 。Ven o e 但 eh vn ( 06 对 不同收入 水平 国家的研究表明 , 过去 5 , 20 ) 在 O年 富裕 国 家公 民的主观 幸福 感稍 有增加 , 而贫穷落后 国家 公民的主观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