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健康的重要指标。

为了更好地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幸福感进行了综合性的文献综述。

本文将综述幸福感研究的最新进展,涵盖了幸福感的定义、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幸福感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程度的评价。

要研究幸福感,首先需要准确定义幸福感的内涵。

幸福感通常包括积极情感、满足感和目标达成感等方面的心理体验。

根据这些定义,研究者们发展了各种测量幸福感的工具,例如主观幸福感问卷、积极情感量表等等。

这些测量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包括个体特征、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

在个体特征方面,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个体因素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例如,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容易感到幸福,结婚的人比未婚的人更具有幸福感。

此外,人格特质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如乐观、自尊、内外控等。

社会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支持体系和教育水平等都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幸福感越高。

此外,社会支持体系、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环境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文化背景也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幸福感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

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体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东方文化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因此,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和评价方式也各不相同。

幸福感对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幸福感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容易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更具有生活满意度和质量。

同时,幸福感也能够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降低患病风险。

从社会带来的角度来看,幸福感水平较高的社会通常更加和谐稳定,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社会关系更加和睦。

因此,提高幸福感不仅对个体有益,也对社会有益。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增强,其中,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文献述评,以期对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影响因素、测量工具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文献梳理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国内学者在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分析、测量方法的改进以及提升策略的探索等。

我们也将关注这些研究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述评,我们期望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为推动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二、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测量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涵盖了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以及他们在情感上的体验。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Diener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逐渐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定义上,主观幸福感强调个体的主观评价和内心体验。

它不仅关注人们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满意度,还包括他们在心理、社会、精神层面的感受。

具体来说,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而情感平衡则是指个体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平衡状态。

在测量上,主观幸福感的评估通常依赖于问卷调查法。

其中,最常用的量表是Diener等人开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简称SWLS)。

该量表通过一系列问题来评估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满意度。

还有一些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情感平衡,如《积极和消极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简称PANAS)。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幸福感是一个个体对于自身生活从各种层面上的评价和感受。

主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经历的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

主观幸福感成为学术研究的对像,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个整体评价,包括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如个人成就感、人际关系、健康、收入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如何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 1950 年代,在那个时代,精神医学家认为幸福只是一种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主观幸福感的状态下的表现。

在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学界逐渐从幸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入手,梳理了大量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

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方法也日趋丰富。

目前较为常用的测量方法有“幸福感量表”和“流程体验量表”两种。

其中,“幸福感量表”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测量主观幸福感的工具,它包括正向情绪、满意度、意义感、自主感、哲学自我等方面的测量。

“流程体验量表”则聚焦于具体的生活体验,可帮助采集与幸福感相关的精细数据,包括情感、行动、认知等各个方面的体验。

在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方面,学界目前普遍认为,主观幸福感受人际关系、健康、经济收入、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其中,人们的人际关系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幸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健康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身体健康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正向情绪和幸福感。

与健康紧密相关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主观幸福感。

一定的经济收入水平对于维持行居安乐的生活质量有必要的保证。

除此之外,文化、教育水平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不尽相同。

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中,人们之所以会感到幸福和不幸的原因也不同。

教育水平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从而提升自我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发展

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发展

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发展当谈论到经济发展时,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国家的GDP、财富和物质繁荣,然而,这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除了物质层面的繁荣之外,主观幸福感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探讨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首先,可以说经济发展为主观幸福感提供了基础条件。

经济的繁荣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物质需求,例如足够的食物、住房和医疗保障。

这些基本需求的满足可以减少人们的物质困扰,从而为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提供了保障。

此外,经济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例如就业机会的增加和教育条件的改善。

这些可以带来更好的经济地位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从而增加人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提高主观幸福感。

然而,经济发展并不是主观幸福感的全部。

物质财富的积累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个人的幸福感。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也需要关注人们的精神层面和情感需求。

例如,无论物质条件如何,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感到孤独、焦虑或缺乏成就感,那么他的主观幸福感可能依然不高。

因此,精神健康和人际关系的质量也是决定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此外,主观幸福感还受到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人群可能对幸福的定义有所不同,有些人更重视家庭和人际关系,而有些人则更注重事业和金钱。

在社会中,积极的社会关系、信任和公平感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一项研究表明,社会关系和支持是人们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渠道之一,而社交媒体和科技的普及则给了人们更多机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增加了幸福感。

另一方面,主观幸福感同样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有研究表明,幸福感高的人往往更具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

幸福的员工更有动力和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够做出更大贡献。

此外,高幸福感的人更能从困境中快速恢复,更具有抗压能力,这对于一个公司和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幸福感也可以视为经济繁荣和创造力的重要驱动力。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和情感体验,它反映了个体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积极情感的体验。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其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

由于主观幸福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争议,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及提升策略的实效性等。

本文旨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综述,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通过回顾和总结相关文献,本文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推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

同时,本文也期望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提升主观幸福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重要性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一文中,我们首先需要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重要性进行探讨。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内心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评价,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反应两个方面。

认知评价主要是指生活满意度,是对生活各个方面满意程度的整体评价情感反应则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主观幸福感的个体往往具有更积极的心态,更能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主观幸福感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自我成长。

主观幸福感还与大学生的社交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密切相关。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整体生活感到满意或高兴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被认为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幸福和健康。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呈现出了其重要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从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幸福感与健康、人际关系、工作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一、定义主观幸福感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快乐感受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期许等主观感受。

主观幸福感不同于客观指标,比如收入、职业地位等,它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内在心理体验。

主观幸福感通常被测量为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评价。

主观幸福感也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人整体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良好情绪状态的综合表征。

二、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质、自我效能感、内心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都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研究发现,积极乐观、善于情绪调节和自我肯定的人更容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质量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2. 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水平、财富积累、住房条件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物质条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一定程度上的物质条件提升对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是当物质条件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会递减,甚至消失。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社会文化氛围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会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会紧张、不安全的环境则会抑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4. 文化因素文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以主观幸福感为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学术界属于热点话题。

通过对国外文献进行梳理和理论的回忆,了解影响民众主观幸福感的诸多因素,对提高我国国民幸福感指数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幸福;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2021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对于基层民众“你幸福吗?〞的调查采访使“幸福〞两个字成为了普通中国人关注的热门词汇。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幸福是一个“每个人都知道其含义,但却无人能够精确定义〞的问题。

从西方国家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评价,这是研究者们一直以来都企图解决的问题。

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年龄一直被人们视为可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在研究早期,研究者们并没有获得相关的数据资料来支持这一假设。

直到Blanchflower和他的团队第一次提出U型观点,即年龄和主观幸福感相关关系呈U型分布;这一观点也被韩国研究者Hayo在对东欧地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再次得到证实。

婚姻生活同年龄一样,也被人们视为可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者们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探索,结果也显得并不一致。

比方,Stutzer的研究发现,那些认为自己比拟幸福的个体更愿意选择和伴侣结婚。

然而在Haring和Hidore看来,婚姻虽然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但影响并不显著。

在他们的实证研究中,二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14,且只有2%左右的解释率。

社会经济变量在主观幸福感研究早期,学者们认为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Bradburn认为,积极情感较多的往往是收入较高的群体,消极情感较多的往往是收入较低的群体;Campbell 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经济开展水平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那些收入较高的个体幸福指数明显高于收入较低的个体。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趋势。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其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由此以来,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心理实验和神经科学技术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个体对幸福感的主观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从而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个体的生理健康、经济收入、社会关系、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较好的生理健康状况、更高的经济收入、稳定的婚姻关系以及较高的教育水平等正相关。

人们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经验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往往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关注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个体对于同一事件的评价因人而异,而不仅仅取决于事件本身。

具体而言,个体的价值观、心理特质和认知偏差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评价。

乐观的人更倾向于对事件做出积极评价,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研究还发现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决策有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人更加乐于助人,更有社会责任感。

主观幸福感还对个体的决策和风险倾向产生影响。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更加理性和谨慎的决策倾向相关。

最近的研究还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神经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脑内多个区域的活动有关,包括前额叶皮层、纹状体、杏仁核和海马等。

这些脑区参与了个体对于情绪状态和奖赏的感受和体验。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幸福感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促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和提高幸福感的干预策略等,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幸福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近三十年来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成果,目的在于总结经济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发展线索和成果,为中国幸福感的研究奠定基础。

文章重点讨论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效用和偏好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联系以及偏好对幸福感的影响,并总结了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幸福感的最新动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收入偏好
自从1974年Easterlin对美国的跨期收入变化与主观幸福感变化之间关系论述的文章发表以来,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文献大量出现,并大致沿着两条主线不断向前发展。

第一条线索是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决定因素,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转向从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来综合研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第二条线索是研究偏好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与差异。

主要探讨偏好如何影响幸福或者影响幸福感的偏好如何形成。

国内已经存在一些关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但大都是从心理学或社会学角度来介绍幸福感。

因此,系统总结与评述幸福经济学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收入、失业与主观幸福感
1、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标准的消费理论认为,越多的选择意味着越高的生活质量,消费者通过选择行为来最大化其自身福利,更高的收入意味着更高的福利与更强的幸福感。

但是,大量数据统计研究表明虽然在某一时点幸福感与收入成正比,但从时间序列来看幸福感与收入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收入增长没有带来幸福感的显著上升(Easterlin,2001)。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这种弱的关系表现在他们之间相对的系数以及系数的拟合度比较低(Rojas,2005),新古典的绝对收入效用理论不能解释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

对此,部分经济学家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角度进行了解释。

Easterlin(1995,2001)和Senik(2004)等学者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理论。

该假说认为,收入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建立在个人的预期和比较变化上。

假如一个人收入增加的同时,其他人的收入也增加,那么绝对收入的增加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甚微。

罗楚亮(2005)利用我国的数据研究表明,收入预期对城市与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的影响。

Frank(2005)提出了炫耀性消费陷阱假说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拥有炫耀性商品时,他的心理得到满足,幸福感比较高。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这种商品,该商品作为炫耀性商品的功能将逐渐丧失,炫耀性消费对主观幸福感的正效应也逐渐消失这样。

这就迫使人们将资源更多地分配到能为其带来为更高收入的活动中以获取新的炫耀性商品,而对能给他们带来更高幸福感的活动(例如休闲)往往分配较少的资源。

社会的依赖性可能导致人们追逐更多的炫耀性商品,而较少的追逐非炫耀性商品。

因此,使得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缺乏强相关联
系的关键因素是收入分配而不是收入本身。

Michalos(1985)提出渴望收入假说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其渴望得到的收入有关,渴望收入完全被满足的人将比被不完全满足的人更幸福。

渴望收入并不完全外生于收入,当收入增加时渴望收入也随之增加。

因此,幸福并不必然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之间也不存在强相关关系(Stutzer,2004)。

最新研究表明,收入与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Kingdon(2007)认为,收入对不同收入水平阶层的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的影响。

在收入较低时绝对收入与幸福感强相关,但当收入较高时两者的关系将弱化。

Veenhoven (2006)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研究表明,在过去50年,富裕国家公民的主观幸福感稍有增加,而贫穷落后国家公民的主观幸福感却大幅增加。

Veenhoven(2006)从数据的可获得性对收入和幸福感之间的弱相关性作了解释。

主观幸福感的上限值是有限的,因此它的变化范围很小。

若想观察到主观幸福感在短时期内的波动需要一定量的时间序列数据。

由于大部分可得到的时间序列数据仅有几十年,这就导致实证研究往往得出收入和幸福感之间缺乏相关性的结论。

不同研究者在测度主观幸福感时所使用的调查问题和调查方法可能不完全一致,这样,即使有限的数据也可能受到测度主观幸福感方法上的限制。

2、失业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个人或社会的效用是失业的减函数,其理由是失业减少了社会财富以及个体的可支配收入,降低了人们的消费能力,从而带来个体效用的下降。

心理学认为由失业所引起的焦虑、自卑、消极心理会使个体陷于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不能自拔,从而会降低其主观幸福感。

clark(1994)通过用死亡率、自杀和犯罪率以及离婚率等作为个体幸福感的替代变量,得出了失业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强的直接负相关性的结论。

Winkelman(1997)利用德国数据证明,失业对个人主观幸福感有非常大的负效应,并且失业的非经济成本远大于失业的经济成本。

学术界普遍认为收入和失业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但是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和影响效果并没有统一的分析框架和结论。

经济学和心理学关于失业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原因之争依然存在。

二、效用、偏好与主观幸福感
十八和十九世纪英国的效用论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定义的效用水平等同于幸福感,现代经济学定义效用水平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偏好,基数效用被作为一种过时的、无用的甚至是无意义的工具被抛弃。

这一处理使现代福利经济学在分析社会选择或生活评价等领域时,不可避免带有局限性。

对效用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以需要与偏好的分析为基点。

人们渴望得到的基本需要是相同的,但他们的偏好通常是不同的。

一般方法是从分析实际偏好开始到信息完备的偏好,最后用幸福感来代替偏好。

Harsanyi(1997)则认为,由于存在认识或信息的不完备和虚假的偏好,使实际偏好在分析幸福感中的作用被降低。

同样,由于一些内生的或已经形成的非理想的倾向(例如轻视未来的福利、最
大化自身的生理适应性而不是福利),也应该降低信息完备条件下偏好在分析幸福感中的作用。

由于个体所拥有的知识具有非完美性以及个体的非完全理性和对其他人福利的关心,偏好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差异。

Clark(2003)试图将幸福感纳入福利经济学的框架。

他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而将偏好、消费、收入与幸福感联系起来。

同时,他也从偏好形成与扭曲的角度解释偏好对幸福感变化的影响与作用。

有学者从其他角度来研究偏好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Castronova(2004)运用人类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相关成果证明目前惯用的效用函数参数演化选择经济学模型的假设不具有说服力。

Choudhary(2007)同样认为,偏好影响家庭进行社会比较和形成消费习惯以及影响劳动供给选择,社会成员对再分配的偏好同样会对幸福感产生影响。

三、未来研究方向
政府都希望能提高社会的幸福感,那么如何去评价政府为了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所推行政策的绩效呢?如何进一步推动幸福感的研究?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主观幸福感。

1、测度指标的进展。

主观幸福感研究一直以个体为分析对象,主要进行个体之间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为了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大多数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以及为了评价政府提高大多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政策绩效,经济学家试图建立宏观的主观幸福感数据,这些数据就像衡量国家财富的GDP一样,能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能进行比较,进而能为政府机构提供更好的参照标准。

如果政府的目标是为大多数公民创造更多幸福,那么平均幸福感则是很好的一个指标;如果目标是度量持久的幸福感,则可以用幸福生活年数指数;如果目标是为了缩小公民之间的不平等,那么则用不公平的幸福感的标准差作为度量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