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文献综述
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综述

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综述
以下是一份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综述,总结了一些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1. 身体健康:多项研究表明,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显著降低患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风险。
此外,通过体育锻炼还可以改善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等。
2. 心理健康:体育锻炼还有助于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问题,并能提升人的自信心和积极情绪。
一些研究发现,参加团队运动或者社交性运动,例如集体健身或者球类运动,更有利于促进人际交往、增强归属感和减轻孤独感。
3. 社交生活:不同类型的体育锻炼对于社交生活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例如,团队运动可以鼓励社会互动和增强社会支持,而独立性运动则更适合希望享受孤独或者自我反省的人群。
此外,体育锻炼也可以增强个人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享受体育锻炼的各种益处。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的影响。
具体来说,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然后探讨了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
通过对相关研究进展和实证研究案例的分析,验证了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正向关系。
结论部分总结了体育锻炼在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方面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大学生提高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主观幸福感、影响机制、相关研究、实证研究案例、关系分析、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体育锻炼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来说,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保持身体健康,更是一种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重要方式。
随着大学生们面临的学业压力不断增加,他们往往会忽视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精神状态不佳等问题的出现。
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状态,更能够为其提供科学、有效的健康管理建议。
通过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可以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推广和普及提供理论支持,为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健康管理和幸福感提升提供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及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和评估,进一步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从而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提升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揭示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积极作用,探讨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总结相关研究进展,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三、结论
第三,从社交角度看,大学生们通过体育锻炼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增加与他人的互动,加强自我价值感,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总之,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改善个人的生活状态,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而可以带给人们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因素有很多,以下是几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大学生也逐渐意识到了运动的重要性,并开始更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对身体有好处,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作用。目前,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具体表现如何,值得进一步探究。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第一,从身体健康角度看,大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抗病能力,预防健康问题的发生,从而减少负面情绪和焦虑感,让人拥有更好的身体状态,从而可以带来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第二,从心理健康角度看,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排解压力,放松身心,增强个人自信心和自我满足感,让人在锻炼完成后会感觉到轻松舒适,从而可以增加快乐感和主观幸福感。
1、时间因素:大学生在上学期间,时间非常紧张,在学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很难分出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然而,在暑假期间,大学生的时间比较充裕,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从而在锻炼的同时获得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体育锻炼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Vol _ 29No . 9 Se p. 201 3
体 育锻炼 的主观幸福感 的研究综述
刘 强
( 赤峰 学 院 摘 体 育 学院 , 内蒙 古 赤峰 0 2 4 0 0 0 )
பைடு நூலகம்
要 :什 么是幸 福 , 这是 千 百年 来人们 一 直在 讨论 的 话题 . 千 百年 来人 类也从 未放 弃对 于幸福 的 追
幸福感 , 亦 或 是 幸 福感 . 关 于主 观 幸 福 感 的研 究 兴 起 的时 问世 界 上 大多 数 学 者认 为 是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之 后 ,由于 受积 极 心 理学 和 生 活 质量 研 究 的 推
什 么是幸 福 , 这 是 千百年 来 人们一 直 在讨 论 的
话题. 《 现代汉语词典 》将幸福解释为以下两种 含
生 发展 为心理 疾病 、 自杀等 现象 .
2 体育锻 炼 与主观 幸福 感 的概念 分析
归结为两大派别 , 的两 中不 同 的 主 张 , 分别是 “ 快 乐” 论 和完 善论 . 第 一 种观 点 将幸 福 等 同于快 乐 , 认 为 幸 福 就是 快 乐 , 二者 没 有 区别 . 如 英 国 的 洛克 曾 经 说过 : “ 极 度 的幸福 就 是 我们 所 能 分享 的最 大快 乐. ”很 明显 洛克 将极 度 的 幸福 与最 大 快乐 等 同起
义, 分别是 “ a 、 使 人 心情 舒 畅 的境 遇 和 生 活 . b 、 ( 生
活、 境遇 ) 称心 如意 . ”
世 界 著 名学 者 以及 哲 人 都 曾经 阐述 过 自己关
于 幸福 的看 法 . 西 方 学者 对 幸福 的 内涵 的理 解 可 以
动 ,西 方 学者 开始 探 索有 关人 类 幸福 感 的研 究 . 近 年 来 大学 生 这 一特 殊 群 体 的幸 福 感情 况 也 备 受关 注. 随着 高 考扩 招 政 策 的推 出 , 以及 社 会 对 于 人 才 需 求 的相 对饱 和 , 使大 学生 不得不 面 对就 业 、 学习、 人际关系 、 自身情 绪 、 恋 爱 等方 方 面 面 的压 力 和 心 理 问题 . 而很 多 大学 生对 于 这些 心理 问题 没能 给 予 及 时 的解 决 和疏导 , 致使 部分 出现心 理 问题 的大 学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摘要】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
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大学生社交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提升幸福感。
体育锻炼也有助于增强自我成就感和自我认知,提升自信心和自尊心,进而改善主观幸福感。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是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在大学生忙碌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可以带来身心健康和幸福感的双重收获。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社交关系、自我成就感、自我认知、正相关、提高、有效途径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普遍锻炼不足的问题,部分学生沉迷于学习和工作,忽略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心理压力增加,幸福感降低。
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对于提高大学生幸福感,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锻炼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幸福感,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性地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实践性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通过探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社交关系、自我成就感和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影响,深入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具体作用机制,为幸福感提升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定量调查和数据分析,验证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不同体育锻炼频率、方式和持续时间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为制定个性化的体育锻炼计划提供依据。
通过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推广和实践提供借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者:杨川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7期摘; 要:大学期间,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性素养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希望能够在这个阶段成为全新的自我,尽最大的努力全面发展与提升自我,希望能够在通过自身的努力过上高层次、高质量的生活,以此来提升自我的幸福指数。
本文以主观幸福感的内涵为主要出发点,重点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总结了当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体育锻炼;当代大学生;影响一、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幸福感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追求与向往的。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感。
关于幸福感,有些人提出了生活满意度、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等概念。
基于不同的哲学基础,现代人们对幸福感的研究与探索也一致偏向于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
而所谓的主观幸福感则是对过去、现在与未來生活的满意程度,是指对自身设定的标准与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的评估。
一般分为认知与情感两个方面的内容。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实质上指的是对生活质量的认知性评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满意度。
主要包含了对自身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中的各领域的生活满意程度;而情感成分则是指人为的情绪情感层面的,也就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日常生活中将其分为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
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主要涵盖了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以及低水平的消极情感三个方面的衡量标准。
由此可见,人们的幸福感是自身主观意识上对个人整体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主要取决于自身的主观感觉。
二、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通过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与研究总结了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为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层面;而相关的学者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现状与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与探讨时,则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观幸福感分为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与社会功能维度三个层面;另外,还有一部分业内人士在揭示主观幸福感与身体健康锻炼的分析中,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分为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学习满意感、生活满意感以及身体满意感五个层面[1]。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可以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一般处于年轻而健康的阶段,而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他们的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身体健康是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基础,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追逐自己的梦想。
体育锻炼还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就业压力等诸多压力,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些压力。
运动可以分散注意力,转移压力,增强个体的抗压能力,改善焦虑和抑郁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增加身体内产生的内啡肽等幸福感物质的释放。
体育锻炼还可以促进大脑内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改善情绪状态,增强自信心和自尊感。
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社交机会,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从而增加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大学生可以结识到更多的朋友,扩展社交圈子。
与他人一起参与体育运动可以增加沟通和合作的机会,培养交往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要注意的是,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不是线性的。
体育锻炼本身并不一定能够带来主观幸福感,是否能够提高主观幸福感还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评价和态度。
有些人可能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或者缺乏动力,对其主观幸福感的提高作用可能不明显。
大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坚持锻炼,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随着大学生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学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体育锻炼作为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
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对于生活和自身情感状态的主观体验,也是大学生关注和追求的重要主题。
那么,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关系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分析1. 大学生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时常因为学习压力和社交活动等原因,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导致体质下降、免疫力减弱等问题。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大学生中长期缺乏体育锻炼的比例逐年上升,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很多人认为体育锻炼是为了追求完美的体态和外表,而忽略了体育锻炼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导致了对于体育锻炼的消极态度。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受多元、复杂,既受到物质条件、生活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内心世界、意识形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未来规划等问题时,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的波动和不确定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到了诸多影响,既有积极向上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焦点之一。
1. 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提高抗压能力,从而对于学习和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体育锻炼也能够带来快乐、放松和满足感,使大学生在面对学习和生活压力时能够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
主观幸福感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同样有一定的影响。
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一方面决定了他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行为,愉悦的心情会促使人更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也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持续的健康锻炼可以释放身体的快乐激素,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文献综述【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水平处于中等以上,但是仍有大约10%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
现有研究发现大众锻炼有助于调试情绪、缓解焦虑和提高自尊及生活满意度,大学体育教育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压力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主要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大众锻炼心理和大学体育教育心理机制等方面,分析大众锻炼、大学体育教育与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希望为通过体育锻炼缓解大学生压力,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体育教育心理;大众锻炼心理;体育锻炼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往往与人格、自尊、归因倾向和自我价值感等内部因素有关,同时也与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外部因素有关。
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深造压力和就业压力,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生活压力,都严重降低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有研究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急需寻找合适的方法为大学生减压和进行心理调适,而目前运动是日常减压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是衡量个体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
同时,也是一个多维的构想,可以把分为认知和情感方面以及特质与状态方面,在形式上定义为具有较多的积极情感,较少的消极情感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重视自己的主观评价。
有研究指出,我国大学生整体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
在情感体验中,大学生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
但是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这部分人的比例在10%左右。
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其中内部因素也是大学生群体的主观因素包括:具有稳定的人格特质,尤其是神经质和外向性特质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相关;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在众多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最佳指标之一,随着大学生对自我的关注加强,自尊就成为影响其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显著相关;另外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也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大学生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其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影响,且归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又有一定的作用范围;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也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也有研究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内部价值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
外部因素同样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社会关系的良好与否,经济状况和生活事件都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体验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
二、大众锻炼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大众锻炼心理学领域,是由smith在1996年提出,他认为锻炼
的心理效益不低于其身体效益。
从大众锻炼心理学进入人们视野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时间,有大量的研究者围绕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探索,许多研究表明:身体活动或体质健康与否与焦虑、抑郁、应激反应等心理因素呈负相关关系,然而与积极心境、自尊和认知功能等心理因素呈正相关关系,而这些心理因素都影响着个体主观幸福感指数。
大众锻炼心理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大众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身体锻炼与心境状态,众多研究表明,短期的身体锻炼有利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缓解以及抑郁水平的降低,而长期的身体锻炼对男性抗焦虑有显著效果,短期身体活动的情绪效益包括心境状态的改善、焦虑水平的下降以及应激和紧张的减少。
长期身体锻炼除具有短期身体活动的效益之外,还有以下特点:与人的健康幸福感有关;对焦虑、抑郁具有治疗作用;所产生的情绪效益较短期身体活动维持时间更长;同时身体锻炼也有利于生活满意度的提高,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具有高相关性的;身体活动(尤其是长期身体锻炼)还能使人产生诸如“最佳表现”、“流畅”、和“高峰体验”等良好的情绪体验。
同时,身体锻炼与人格的完善、认知功能的提高甚至减缓病毒在体内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当个体制定了合理的运动计划,有利于改变身心状态,促进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日常大众锻炼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应该有良好作用。
三、体育教育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在体育教育心理研究领域,除了研究体育学习的心理动力、体育教师的心理特点、体育教学的心理建设功能、体育教学模式的心理效应之外。
还涉及了有关学生体育学习的心理动力方向的研究,主要涉及体育学习态度、动机、兴趣、非智力因素等课题,研究表明自我、成就目标动机和归因训练成为近年来学生体育学习心理和行为动力调节研究的热点课题。
也有研究从学校体育的特点与功能分析出发,提出了学校体育对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学校体育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德性修养,养成良好的品德;净化学生的情感,治疗心理疾病;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缓解学生精神压力,消除心理紧张,从而缓解学生压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
四、身体锻炼和主观幸福感
如前所述,身体锻炼对生活满意度的提高有影响,而主观幸福感又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生活满意度的指标,所以身体锻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aphrodite的横向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身体锻炼确实对个体的幸福感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有学者专门研究锻炼对其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同样验证了锻炼对生活质量的促进作用。
还有研究发现,利用闲暇进行慢跑的身体锻炼者的生活满意度高于不参与锻炼的人,而且锻炼量与锻炼者的生活满意感呈正相关。
有研究认为,利用锻炼促进主观幸福感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锻炼的兴趣、方式、频率、强度和时间,而锻炼兴趣还会影响其它因素。
关于锻炼方式的分类并不一致,但有氧运动比无氧运动能更好地促进锻炼者的主观幸福感,这在很多研究中都得到了验证。
目前我国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个体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两个方面:个体因素,包括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支持和生活事件。
而身体锻炼可以算在环境因素内。
综上所述,身体锻炼(包括大众锻炼和体育教育)作为环境因素(外部因素)可以改善主观幸福感,同时身体锻炼也可以改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部因素,例如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等,同时在集体体育活动中,也可以促进大学生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从而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体验产生积极影响,所以通过身体锻炼来帮助大学生日常减压和维持心理健康,是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宋海燕.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j].社会心理科学,2006(2)
[2]徐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j].法制与社会,2007(7)
[3]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
[4]严标宾,郑雪,邱林.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大学生主观
幸福感比较[j].心理学探新,2003(2)
[5]landers d m,arent s m.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a].r n singer,h a hausenblas, c m janelle,et al. handbook of sport psychology(2nd ed)[c].new york:john wiley,sons,2001
[6]bhui k,fletcher mon mood and anxiety states: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j].journal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00,35(1)
[7]姚家新,张力为,李京诚,梁承谋,刘淑慧,毛志雄,任未多,姒刚彦,张忠秋.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1)
[8]彭健民,黎杰.高校体育教学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j].湖北体育科技,2004,(1)
[9]兰自力,骆映.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1)
[10]aphrodite s,kenneth r f,james mck.physical activity and dimension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older adults[j].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2002,10
[11]raglin j. s.anxiolytic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m].washington d c:taylor,francis,1997
作者简介:
邓洁,女,汉族,单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救助社工教研室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