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汇总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实验大全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实验大全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实验大全教案人教版
一、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2.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

实验材料:
1.烧杯
2.试管
3.酸碱指示剂
4.盐酸溶液
5.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
1.取一定量的盐酸溶液倒入烧杯中。

2.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

3.持试管滴加酸碱指示剂到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
当盐酸与氢氧化钠按化学计量比反应时,酸碱中和反应产生,溶液呈中性,酸碱指示剂颜色不变。

二、实验名称:金属氧化物还原实验
实验目的:
1.探究金属氧化物与还原剂反应的化学过程。

2.了解金属氧化物还原反应产生的气体。

实验材料:
1.铜氧化物
2.锌粉
3.Becker玻璃瓶
4.试管
实验步骤:
1.在Becker玻璃瓶中放入少量铜氧化物。

2.在试管中装入适量锌粉。

3.加入少量水,快速向Becker玻璃瓶中倒入试管中的溶液。

实验结果:
铜氧化物被锌还原生成铜金属和氧气气体。

此反应为还原反应,是金属氧化物与还原剂的反应过程。

初中日常实验化学教案人教版

初中日常实验化学教案人教版

初中日常实验化学教案人教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掌握酸、碱、中性试剂的特点,掌握它们在酸碱中性试验中的应用方法。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移液棒、PH试纸、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蓝色无机指示剂溶液、蒸馏水。

实验步骤:
1. 将准备好的试管放入试管架中,标注试管的编号。

2. 向试管1中加入适量盐酸。

3. 向试管2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4. 向试管3中加入适量蓝色无机指示剂溶液。

5. 分别用移液棒取少量试液,滴在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下测试结果。

6. 用蒸馏水将试管清洗干净,进行下一次实验。

实验结果:
1. 试管1中的盐酸发生酸性反应,PH值较低。

2. 试管2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碱性反应,PH值较高。

3. 试管3中的蓝色无机指示剂变色结果为绿色,表示中性。

实验结论:通过酸碱中性试剂的测试,学生能够掌握酸、碱、中性试剂的特点,并能够利用PH试纸和指示剂进行酸碱中性测试。

这有助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操作能力。

人教初中化学实验课教案

人教初中化学实验课教案

人教初中化学实验课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实验材料: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玻璃棒、硫酸铜、盐酸、糖、水。

实验步骤:
1. 将试管架搭起,将试管夹夹在试管架上;
2. 将试管放置在试管夹内,用玻璃棒小心地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硫酸铜;
3. 继续将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溶解情况;
4. 将另一个试管置于试管夹上,向其中加入盐酸,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5. 接着向另一个试管中加入糖,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6. 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结果及分析:
1.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硫酸铜能够完全溶解于水中,形成蓝色的溶液;
2. 盐酸能够溶解于水中,但糖则无法完全溶解,只是呈现部分溶解状态;
3. 没有溶解的物质呈现在水中的状态不同,这是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所导致的;
4. 通过实验,我们明白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规律,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溅洒和吸入有毒气体;
2. 使用过的试管和玻璃棒要彻底清洗干净,准备下一次实验使用。

教师引导:
1.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记录;
2. 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规律,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回答,解决他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规律,为后续化学实验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化学实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化学实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化学实验》教案实验名称:酸碱反应的颜色变化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酸碱反应的基本特性,并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实验器材和试剂- 烧杯- 酸碱指示剂(例如苏丹红、邻苯二甲酸酚酞等)- 直玻璃杯- 手电筒或台灯- 盐酸- 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碳酸钠溶液- 水实验步骤1. 将烧杯放在桌上,并分别注入适量的盐酸、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2. 向每个烧杯中加入少量酸碱指示剂,并轻轻搅拌均匀。

3. 将直玻璃杯放在台灯或手电筒下方,使其光线射到烧杯中的溶液上。

4. 依次将不同溶液倒入直玻璃杯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与观察- 盐酸溶液:__红色/橙色/黄色/无变化__(根据所用酸碱指示剂不同而变化)- 硫酸溶液:__红色/橙色/黄色/无变化__(根据所用酸碱指示剂不同而变化)- 氢氧化钠溶液:__绿色/蓝色/紫色/无变化__(根据所用酸碱指示剂不同而变化)- 碳酸钠溶液:__绿色/蓝色/紫色/无变化__(根据所用酸碱指示剂不同而变化)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观察可以看出,不同酸碱溶液的颜色变化是由所用的酸碱指示剂决定的。

苏丹红酸性时呈红色,碱性时呈橙色;邻苯二甲酸酚酞酸性时呈红色,碱性时呈黄色。

而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是碱性溶液,所以会观察到绿色、蓝色或紫色的变化。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了解了酸碱反应的基本特性,并学会了使用酸碱指示剂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同时,通过观察和参与实践,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酸碱反应的颜色变化,加深对化学实验的理解。

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溶液溅出或意外发生。

-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场地的整洁。

-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应遵守实验守则和安全操作规范。

初中化学人教版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比较金属和非金属的导电性差异,了解金属和非金属在电导性上的特点。

实验原理:金属具有良好的电导性,因为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电子能够在金属中自由移动而形成电流。

而非金属则通常是由共价键连接的原子组成,因此电子不易自由移动,导电性较差。

实验材料:铁条、铜条、铝箔、铜线、硫、木炭
实验步骤:
1. 将铁条、铜条、铝箔分别用铜线连接到电源,并用万用表测量电阻值。

2. 测试每种材料的导电性,记录测得的数据。

3. 取一小段硫和木炭,并用铜线连接到电源,测试它们的导电性。

4.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金属和非金属导电性的比较。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测试,铁条、铜条、铝箔的导电性很好,电阻值较小;而硫和木炭的导电性较差,电阻值较大。

实验证明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非金属的导电性较差。

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金属和非金属在导电性上的差异,进一步认识到金属中自由电子的重要性,从而研究金属和非金属的不同性质和用途。

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禁止私自调整电源电压。

2. 操作实验时要小心轻放,避免损坏实验器材。

3. 实验结束后要做好清洁工作,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教师签名: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初中化学实验 人教版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 人教版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人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原理,掌握过滤、吸附等基本操作方法。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水的净化原理2. 过滤操作方法3. 吸附操作方法4. 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净化水?水净化的过程是怎样的?2. 讲解水的净化原理讲解水的净化原理,包括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步骤。

3. 演示实验演示过滤实验,讲解过滤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演示吸附实验,讲解吸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操作错误。

5. 实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讲解实验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如过滤原理、吸附原理等。

6. 拓展延伸讨论: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净化水?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展示水资源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熟练程度。

2.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3. 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吸附剂等。

2. 实验试剂:过滤实验用到的悬浮物(如泥沙)、吸附实验用到的染料(如红墨水)等。

3. 教学课件、图片等。

六、教学建议1. 实验前,教师应检查实验仪器、试剂是否齐全,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3.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实验总结,确保学生掌握实验知识和技能。

4. 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操作安全,提醒学生遵守实验纪律。

5. 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案(精选7篇)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案(篇1)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一、教材分析: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化学方程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理解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为什么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H的“+”与“-”以及为什么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可以用分数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视对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以及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技能的训练,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规范化。

二、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三、教学重点难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四、学情分析:热化学方程式是学习热化学的重要工具,教材从化学方程式只能表明反应物分子转化为生成物分子时原子重新组合的情况,而不能表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这个局限入手,说明介绍热化学方程式的必要性及热化学方程式的定义,重点介绍了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化学方程式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化学键知识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能。

五、教学方法: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上相关的知识,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物投影仪,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困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是教学具有针对性。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化学实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化学实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化学实验教案实验名称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研究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实验步骤: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测试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实验现象:1、蜡烛是乳白色的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会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

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会产生水和CO2.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2: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实验步骤: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高的CO2,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3:给物质加热实验目的:掌握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和步骤实验器材: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火柴、水实验步骤:1、点燃酒精灯后,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

2、将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大约1-3秒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的碳化情况。

3、取三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水(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分别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方、外焰、焰心三处加热,记录水沸腾时所用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
2-5 2-6 2-7
13
探究双氧水分解的三个条件

37
2-5
14
木炭、铁丝、硫粉在氧气中燃烧

39
15
电解水

46
3-1
16
氢气纯度的检验

47
3-1
17
分子基本性质的探究(运动、间隔)

50
18
微粒之间空隙的探究:
空气的压缩实验
√、水与酒精混合的体积变化2、水与1
53
19
设计水的净化(过滤、明矾活性炭、漂白粉的吸附)√
4
5
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值得注意:
1.教材中的相关资料:P31(空气质量日报、预报);P41(工业上制取氧气);P46(生物体内都含有水);P48(水的组成揭秘);P59(我国渤、黄、东、南海海水中所含主要化学元素);P61(水资源紧缺指标);P71(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P74(生物细胞中的元素);P75(元素符号的演变);P76(元素中文名称的特点);P92(拉瓦锡实验);P9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P129(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易爆物的注意事项);
4.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P53(1+1是否一定等于2);P57(自制简易净水器);P108(石墨导电和炭黑生成);P119(鸡蛋壳成分探究);P40(制取明矾晶体);
下册:P8;P32(清洗餐具);P57;P104;
5.教材中的拓展性课题:P65(最轻的气体);P147(石油与煤的综合利用);
下册P45(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P83(物质的分类);
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

19
6
配置溶液:蔗糖溶解、碘或高锰酸钾分别放入水或汽油中、水和乙醇的互溶、水和油混合;探究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影响固体溶解快慢的因素

26
9-19-2
9-39-4
7
探究葡萄糖、硝酸铵、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30
8
制作硝酸钾饱和溶液

33
9
分别冷却热的硝酸钾和食盐饱和溶液,析出晶体
下册:P4(金属之最);P15(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P31(除去织物上污渍的方法);P48(生活中发现的酸和碱);P62(人体中一些液体的PH);P73(候德榜);P73(钟乳石形成);P88(吸烟的害处);P90;P93;P95;P100;2.教材中的化学·技术·社会:P32(绿色化学);P39(催化剂的作用);P106(人造金刚石和金钢石薄膜);P136(可燃冰);P143(车用乙醇汽油);P144(西气东输);
下册:P7(形状记忆合金);P36(溶解度的相对大小);P37(为什么银器放的食品不易腐败);P39(如何增加鱼水中的含氧量);P103(导电塑料);
3.教材中的调查与研究:P33(关心空气质量);P63;P119;P130(了解住宅,设计防火);P138;P146;P81;P96;P104下册:P22;P64;
√33Leabharlann 10探究晶体的析出

40
11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42
9-6
12
自制酸碱指示剂

49
13
浓硫酸的腐蚀性

51
14
浓硫酸的稀释

52
10-5
15
探究酸的主要性质

53
16
检验硫酸和硫酸盐

53
17
氢氧化钠的潮解、水溶性和腐蚀性

54
18
探究碱的主要性质

55
19
测定纯水、食盐水、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导电性√
19、聚乙烯塑料的热塑性;
二、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
1、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与酸反应、与盐溶液反应)2、铁的生锈条件的探究;
3、物质溶解时的热现象;
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探究;
5、绘制溶解度曲线;
6、自制指示剂;
7、酸的化学性质;
8、碱的化学性质;
9、中和反应;
10、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
11、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8、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9、自己设计、制作并使用简易灭火器;
10、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
九年级下化学实验目录
一、基本实验
1、比较黄铜片和铜片、焊锡和锡;
2、蔗糖溶解;
3、I2和KMnO4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性实验;
4、水和乙醇能否互溶实验;
5、洗涤剂的乳化功能;
6、三种不同组成的硫酸铜溶液;
7、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汇总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汇总
九年级上化学实验目录
一、基本实验
1、水加热沸腾;
2、研碎胆矾;
3、胆矾溶解于水并和NaOH反应;
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5、闻气体气味的方法;
6、固体颗粒的取用(锌粒);
7、固体粉末的取用(Na2CO3粉末);
8、液体的取用;
9、Na2CO3和盐酸反应;
33、灭火的原理;
34、粉尘爆炸;
35、点燃甲烷;
36、用Mg和盐酸反应验证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二、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
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3、实验室制取O2,O2的性质实验;
4、对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5、水的净化——过滤液体;
6、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7、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
5520
检验硬水和软水

56
3-3
21
制取蒸馏水

56
3-4
22
氢气吹气泡

65
3-5
23
氢气的燃烧

66
3-6
24
氢气的爆炸实验

66
3-6
25
探究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

90
26
镁条燃烧

92
5-2
27
木炭、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105
6-1
28
木炭还原氧化铜

107
6-2
29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
38
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143
39
天平的使用

152
24
8
8
第二学期初中化学实验目录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类型
教材
页码
教材
章节
演示
分组
必做
选做
必做
选做
1
金属与合金的性质比较

5
8-1
2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与酸的反应)

10
3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11
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17
5

109
3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118
31
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124
7-1
32
灭火的原理

125
7-2
33
面粉爆炸

128
7-3
34
甲烷的燃烧

134
7-4
35
探究甲烷的组成元素

134
36
镁条与稀盐酸反应,并测定溶液的温度(放热)、碳酸氢铵与醋酸反应(吸热)

136
7-5
37
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

140
56
20
制作“叶脉书签”

57
21
用pH试纸检验不同物质的pH

61
22
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63
23
粗盐提纯

69
24
探究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主要性质

70
25
初步区分常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79
26
不同纤维的鉴别

99
27
铵盐与碱的反应

28
铵根离子的检验

29
鉴别淀粉

15
5
20、电解水实验;
21、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
22、软硬水的区分
23、蒸馏水的制取
24、用盐酸和碳酸钠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5、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6、活性炭的吸附性;
27、木炭还原氧化铜;
28、收集CO2并验满;
29、灯火实验;
30、CO2溶于水的验证;
31、CO2和水的反应;
32、燃烧的条件的实验;
10、酒精灯的使用;
11、加热NaOH和CuSO4的混合溶液;
12、洗涤玻璃仪器;
1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4、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
15、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16、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17、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18、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19、加热KClO3和MnO2混合物制取氧气;
8、向溶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
9、观察盐酸、硫酸的颜色和状态、气味;
10、浓硫酸的腐蚀性实验;
11、浓H2SO4稀释;
12、把水慢慢注入浓H2SO4;
13、NaOH的物理性质观察;
14、生石灰和水反应;
15、溶液的导电性;
16、中和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