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的一些传说故事一 文档

合集下载

古楼的传说故事

古楼的传说故事

古楼的传说故事有一年,清朝的乾隆皇帝南巡时途经东昌(聊城旧称),与自己宠爱的刘妃入住光岳楼文昌阁的行宫。

一日清早,二人早早醒来,便登上光岳楼的最高层,观看日出。

正当乾隆陶醉于鲁西平原日出的壮丽景象时,忽听刘妃叫喊,便顺着刘妃的指点看去只见屋顶有一大莲花,其中间的大莲子上竟附着一颗大水滴,仔细看去,旁边的小莲蓬中及荷花荷叶上附着许多亮晶晶的小水滴。

只见那大水滴更大了,坠落下来,水落有声,直落楼下井中。

乾隆对这井早有耳闻——东昌人说这是海眼,深不可测。

乾隆兴趣大发,立即与刘妃下楼去看个究竟。

二人刚赶到楼下中心的井边,可巧,一小水滴落入井内,正好砸中水中映出的那朵莲花。

乾隆不禁暗暗赞叹。

忽然“咕噜”一声,一水泡应声而起,接着一条红鱼泛波而出,摇着尾巴在水面游来游去,两只突突的大眼睛直瞪刘妃,似与她嬉戏。

刘妃顺手拔下头上的金簪投下去,不巧正刺中鱼背。

那红鱼立即不动了,慢慢沉了下去。

乾隆不悦:“身为贵妃,何以杀生?今日当烧香赎罪才是。

”刘妃吓得赶紧低下了头。

光岳楼历经沧桑,才保存至今。

在她六百年的岁月之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神奇的传说,也为光岳楼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话说洪武初年,东昌卫守指挥事陈镛为了抵抗元朝残余部队的侵袭,重修了聊城的城墙与护城河,但工程完工后,砖石木料还剩余不少,陈镛便命工匠用剩余砖木在城中央修一座钟鼓楼以“严更漏,窥敌望远,报时报警”。

但工匠们却犯了难——没有人知道这座用于军事的钟鼓楼该怎样修建。

正在这时,从人群中走来了一位装束奇特的老人,左手持一没把的锈斧头,右手托着一个木制小楼。

只见那小楼重演歇山,雄伟巍峨,双向过街,金葫芦宝顶。

工匠们顿时看直了眼。

老人微微一笑,说道:“看我的楼好,那就拿去吧!”说罢,便将小楼交到一老木匠手中,自己大步流星地离去了。

工匠们仔细观察,越发地喜爱这小楼,便一锤定音:就按此楼仿建!工程进展非常顺利,仅用三年,楼便完工。

人们拆除了脚手架,却发现在楼的最高层西北角正檐下,露出一段椽子头,十分碍眼。

聊城的一些传说故事一文档

聊城的一些传说故事一文档

聊城民间故事‎关于聊城凤凰‎城的传说聊城也称“凤凰城”,因为聊城古城‎池位臵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

对此,还有一个传说‎:传说,聊城一带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对凤凰‎,统率着林中百‎鸟,过着幸福的生‎活。

有一年发大水‎,东海一条恶龙‎来到此地,驱走了凤凰,使这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叫它东州‎湖。

地方官见湖波‎荡漾,周围林茂花繁‎、景色优美,便想在湖边建‎城,但工匠们感到‎工程艰难,均不敢承担。

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叫王东,一个叫王昌,他们自告奋勇‎,愿意承建。

原来这两人就‎是被恶龙赶走‎的那对凤凰所‎生的儿子。

王东、王昌建城,凤凰率百鸟送‎来木石用料,不长时间,一座雄伟的湖‎城建成了。

人们为了纪念‎凤凰在建城中‎的功绩,便将该城起名‎为凤凰城。

后来,东海恶龙又兴‎风作浪,企图摧毁新城‎。

此时,王东、王昌即力战恶‎龙。

恶龙逃往东海‎,扒出一条水道‎,引海水来灌城‎。

为救凤凰城的‎百姓,王东、王昌兄弟二人‎钻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

人们为感谢两‎兄弟献身保城‎救众的高尚品‎德,便将凤凰城又‎改名叫东昌城‎。

聊城斗虎屯的‎传说距聊城西北3‎0公里,有一个小镇叫‎斗虎屯,在这里流传着‎“小牛斗老虎”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户‎赵姓人家。

,赵员外家里养‎着一辆马车,三头黄牛,还有四个帮工‎的伙计。

这是一个深冬‎季节里少有的‎暖和天。

赵员外吃完晚‎饭后,照例到院子里‎进行每天必须‎的巡视。

他来到畜圈内‎,发现自家的小‎黄牛浑身是汗‎,还粘着满身的‎草屑和泥土。

问正在给牲口‎添草料的老李‎:“这牛犊子怎么‎弄的,一身汗,还粘那么些草‎末子?”“不知道!”“两天了都这样‎,还特别能吃。

”老李回答后又‎添了一句。

“是不是谁家抓‎它干活去了?”赵员外又追问‎着。

“不象!它身上没有套‎印。

”赵员外听罢,走上前仔细地‎打量着心爱的‎小黄牛。

这是一头快满‎一岁的牛犊子‎,四肢健壮,牛头硕大,瞪着两只铜铃‎似的大眼睛,一边吃草一边‎呼呼地喘着粗‎气。

聊城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 连风夹雨!

聊城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 连风夹雨!

聊城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连风夹雨!悠悠华夏,有许多说不完的民间故事;放眼中原,又有数不尽的离奇传说。

在东昌府区道口铺一带,每逢七月,当狂风骤起,黑云压顶,倾盆大雨即将来临时,当地人纷纷跑回家避雨,嘴里还会不住地喊着:“秃尾巴老李祭母来了!”“秃尾巴老李,连风夹雨”的传说在当地人心目中亘古未变。

最近,记者走进道口铺王海子村,78岁的李孟岭指着秃尾巴老李的母亲——龙母三娘的庙址说,“俺们世代都相信秃尾巴老李和龙母三娘。

无论天气多恶劣,冰雹也从未砸过王海子,…冰不砸堂‟嘛!”冰不砸堂在王海子村,当记者提及秃尾巴老李时,众乡亲均能津津乐道。

很多人还带着记者指认秃尾巴老李的母亲——龙母三娘的庙址。

龙母三娘庙位于王海子村西头,尽管庙址现已变成大坑,但李孟岭、李青河等老人均能清晰地记起龙母三娘庙的结构、牌位、朝向以及当地人向龙母求雨的情景。

李孟岭老人说,听祖辈口耳相传,秃尾巴老李出生在王海子,这其中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有位姑娘途经王海子村。

她身怀六甲,由于长途跋涉,累倒在路边,被村里好心人收留。

这姑娘看到村里民风淳朴,人勤心善,就心存留意。

好心人给她介绍了一户李姓人家。

小伙子见姑娘长得十分俊秀,心生爱慕,也就不嫌弃她有身孕,便结成了一家人。

因姑娘说她在家中排行老三,因此丈夫就称她为“三娘”。

转眼间,三娘就到了生产的时候,这天夜里天上无月,黑云压顶。

丈夫焦急地等待小生命的降临,忽听哭声,十分高兴。

不多时,接生婆面无血色地抱着孩子走出来,刚刚还是万分高兴的丈夫,这时有种不祥的预感,赶忙接过孩子:“啊?”这孩子不仅皮肤挺黑,屁股后面居然还长着条尾巴!丈夫惊叹之余不禁心生怒意,生了个怪胎,传出去如何见人?思虑万千后,他把孩子放到床上,到院中取了把镰刀来,“咔嚓”一下把孩子的尾巴给砍了下来。

瞬间,一道闪电撩开后窗直冲东北而去。

丈夫再回头时,发现孩子已不见了,外面大雨倾盆,雷声轰鸣。

原来,三娘是东海龙王的三公主。

聊城清官廉吏故事

聊城清官廉吏故事

聊城清官廉吏故事聊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不乏清官廉吏。

他们公正廉明、为民请命,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品质,更彰显出他们对人民的关爱和责任感。

一、聊城清官廉吏简介在聊城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清官廉吏为人民谋福祉。

他们分别是:张养浩、杨震、王翱和陈ari。

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担任过重要的官职,以公正廉明的形象深入人心。

二、清官廉吏故事概述1.故事一:张养浩拒收礼物张养浩,明朝时期聊城知府。

他为官清廉,深得民心。

有一次,一位富商为了感谢他的关照,送来了一份丰厚的礼物。

张养浩坚决拒收,并严肃地对富商说:“我为官一方,是为人民谋福祉,不是为了贪图个人私利。

”2.故事二:杨震四知拒贿杨震,清朝时期聊城知府。

他提出“四知”原则,即“知道、明知、偏知、全知”,以此约束自己,坚决拒贿。

在他的治理下,聊城地区风气清廉,民众安居乐业。

3.故事三:王翱杖责儿子王翱,明朝时期聊城知府。

他的儿子因为仗着父亲的权势,胡作非为。

王翱得知后,不仅严厉教训了儿子,还杖责了他。

这一举动,让民众看到了他公正无私的一面。

4.故事四:陈ari教子廉政陈ari,清朝时期聊城知府。

他教育儿子要廉洁自律,并以身作则。

在他的影响下,儿子也成为了廉洁奉公的好官。

三、清官廉吏对后世的影响这些清官廉吏的故事,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后人受益匪浅。

他们的事迹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也让聊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更加光彩夺目。

四、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首先,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公正廉明,为人民谋福祉的精神。

作为一名公职人员,我们应该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为个人私利而放弃原则。

其次,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自律精神。

只有自律,才能在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诱惑所动摇。

最后,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

一个好的家庭,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我们应该注重家庭教育,为下一代树立良好的榜样。

总之,聊城的清官廉吏故事,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于讲述聊城故事的作文

关于讲述聊城故事的作文

聊城故事集
哎呀,说起聊城那些事儿,简直就是摆不完的龙门阵嘛!聊城,那地方,虽说不在咱四川盆地头,但故事多得很,听起来巴适得很!
想当年,聊城城里头,老街小巷,石板路滑不溜秋的,一到下雨天,那就是“哧溜哧溜”的,小娃儿些最爱在那上面打光脚板跑,溅起水花一朵朵,笑声洒满街。

河边头,柳树依依,大爷大妈们爱在那儿打太极,推手之间,那叫一个悠然自得。

偶尔,几只水鸟掠过水面,留下一串串涟漪,跟人心里头那份宁静相呼应。

聊城的吃食,也是一绝!那煎饼果子,外焦里嫩,撒上点葱花、辣椒,咬上一口,香得能把你舌头都吞下去。

还有那碗热腾腾的羊肉汤,冬天来一碗,暖身又暖心,整个人都活泛了。

再说说聊城的夜,灯火阑珊,古城墙上挂着的红灯笼,把夜色点缀得既古朴又温馨。

小酒馆里,酒香四溢,朋友们围坐一桌,划拳猜令,好不热闹。

总之啊,聊城这个地方,有它独特的韵味和故事。

不管是老街的记忆,还是美食的诱惑,亦或是夜晚的宁静与喧嚣,都让人难以忘怀。

下次有机会,你们定要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那份来自聊城的独特魅力。

传说典故:山东聊城古高唐八景

传说典故:山东聊城古高唐八景

马湾晓⽉:“马湾”即“马颊河”。

它流经⾼唐的时候有⽔曲折流出,形成⿊龙和⽩龙两个⽔潭。

每当有下弦⽉出现时,⽉影映射到⽔⾯上,⽉亮和⽉光就在⽔⾯上浮荡,称为⾼唐⼋景之⼀。

浮图映⽉:“浮图”是塔的别称。

在⾼唐城东原有⼀个很有名的⼤觉寺。

有⼗三级塔⼀座,⾼三⼗六丈,⾼耸⼊云,耀眼⽣辉(可惜塔于道光⼆⼗⼀年倒塌,现正着⼿重建⼯作),此也称作⾼唐⼋景之⼀。

龙井清泉:“龙井”在⾼唐城东北20⾥的古堤下。

有泉⽔清澈,常⽤也不会⼲涸,成为⾼唐⼋景之⼀。

⾼阁凌云:“⾼阁”即原来“镜楼”。

明朝景泰⼆年时,即1431年,由知州赵⽟始建。

后来年久失修⽽废弃。

清朝康熙三⼗年即1691年,知州谈榕重建,并铸造⼀⼝⼤钟悬在上⾯。

百姓称呼它为谈公楼。

⼜更名为“奎光阁”。

成为⾼唐⼋景之⼀。

郑桥渔歌:“郑桥”在⾼唐境内的马颊河上,也叫张家桥。

郑桥渔歌或郑桥捕鱼,场⾯繁闹⽽动⼈,成为⾼唐⼋景之⼀。

爵堤雪影:古代⾼唐有“爵堤”,隆冬时节,瑞雪披被,银装素裹,美丽动⼈,所以“爵堤雪影”⼜称“爵堤雪浪”,列为古⾼唐⼋景之⼀。

南寺钟声:是指⾼唐东南的⼤觉寺,该寺唐代创建,明洪武、成化年间相继重修,寺内有佛塔⼗三级,⾼三⼗六丈。

占地⾯积直径达⼆⼗五丈四尺。

永乐年间住持曾在寺前⽴草舍三间,凡南来北往路过⾼唐⼜⾝染疾病的⼈,都留在这⾥住下,并给汤药治病。

夏天就设下⽠果,周济饥渴的⼈。

⼀直这样做很多年。

后来的住持僧⼈佛号⽟(⼭严)XX也教化民众,重修寺院,带领众僧伐⽊,运⽯,前建⼤门,中建⼤雄宝殿,后边修法堂,东边建观⾳堂,西建禅房。

殿内重塑佛像,真是⾦碧辉煌,幡幢隐映,钟⿎相互设置,外侧绕院墙植树。

永乐15年明成祖北巡,驻⾼唐,赐住持“神僧传经”。

正德年间,⼜建千佛殿和千佛阁,⾮常壮观,成为⾼唐⼀⼤观瞻之处。

现在⾼唐县政府正在对⼤觉寺进⾏重建,以现当时的壮观景象。

唐寺棉市(也叫秋成棉市):⾼唐种植棉花较早,明代,棉花市场已成为朝廷向当地农民征收的主要实物。

光岳楼的传说故事

光岳楼的传说故事

光岳楼的传说故事【最新版3篇】目录(篇1)1.光岳楼的背景介绍2.光岳楼的传说故事a.火烧光岳楼b.乾隆皇帝与光岳楼c.鲁班与光岳楼d.王羲之与光岳楼正文(篇1)光岳楼位于我国山东省聊城市,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建筑。

它是聊城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

光岳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 1374 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是仿照江南水乡的楼阁建筑风格而建,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艺术而闻名于世。

关于光岳楼,有许多传说故事,下面我们来一一讲述。

火烧光岳楼:传说在很久以前,聊城地区遭受了一场严重的火灾,熊熊大火蔓延至光岳楼。

就在这紧要关头,一位勇士跳进火海,奋力救火,最终将火扑灭。

为了感谢这位勇士,人们便将光岳楼命名为“火烧光岳楼”。

乾隆皇帝与光岳楼: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路过聊城,被光岳楼的美丽景色所吸引。

乾隆皇帝登楼远眺,看到周围的湖光山色,不禁赞叹:“此楼真乃光岳也!”从此,光岳楼之名便流传开来。

鲁班与光岳楼:传说光岳楼的建造者是古代神匠鲁班。

他为了考验自己的徒弟们,命令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建造一座楼阁,谁的楼阁最美丽、最坚固,谁就能成为自己的继承人。

最后,鲁班亲自挑选了聊城这个地方,建造了光岳楼,成为最美丽、最坚固的楼阁。

王羲之与光岳楼: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极高,被誉为“书圣”。

传说王羲之曾在光岳楼题字,他写的字迹苍劲有力,气势磅礴。

可惜的是,这些字迹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失。

如今,光岳楼上的字迹多为后人所题。

光岳楼的传说故事为这座古建筑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座楼的历史与文化。

目录(篇2)1.光岳楼的背景介绍2.光岳楼的传说故事概述3.传说故事的详细内容4.传说故事的历史与文化价值5.结论正文(篇2)光岳楼位于中国山东省聊城市,是聊城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

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建于明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聊城的一些传说故事一文档

聊城的一些传说故事一文档

聊城民间故事关于聊城凤凰城的传说聊城也称“凤凰城”,因为聊城古城池位臵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

对此,还有一个传说:传说,聊城一带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对凤凰,统率着林中百鸟,过着幸福的生活。

有一年发大水,东海一条恶龙来到此地,驱走了凤凰,使这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叫它东州湖。

地方官见湖波荡漾,周围林茂花繁、景色优美,便想在湖边建城,但工匠们感到工程艰难,均不敢承担。

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叫王东,一个叫王昌,他们自告奋勇,愿意承建。

原来这两人就是被恶龙赶走的那对凤凰所生的儿子。

王东、王昌建城,凤凰率百鸟送来木石用料,不长时间,一座雄伟的湖城建成了。

人们为了纪念凤凰在建城中的功绩,便将该城起名为凤凰城。

后来,东海恶龙又兴风作浪,企图摧毁新城。

此时,王东、王昌即力战恶龙。

恶龙逃往东海,扒出一条水道,引海水来灌城。

为救凤凰城的百姓,王东、王昌兄弟二人钻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

人们为感谢两兄弟献身保城救众的高尚品德,便将凤凰城又改名叫东昌城。

聊城斗虎屯的传说距聊城西北30公里,有一个小镇叫斗虎屯,在这里流传着“小牛斗老虎”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户赵姓人家。

,赵员外家里养着一辆马车,三头黄牛,还有四个帮工的伙计。

这是一个深冬季节里少有的暖和天。

赵员外吃完晚饭后,照例到院子里进行每天必须的巡视。

他来到畜圈内,发现自家的小黄牛浑身是汗,还粘着满身的草屑和泥土。

问正在给牲口添草料的老李:“这牛犊子怎么弄的,一身汗,还粘那么些草末子?”“不知道!”“两天了都这样,还特别能吃。

”老李回答后又添了一句。

“是不是谁家抓它干活去了?”赵员外又追问着。

“不象!它身上没有套印。

”赵员外听罢,走上前仔细地打量着心爱的小黄牛。

这是一头快满一岁的牛犊子,四肢健壮,牛头硕大,瞪着两只铜铃似的大眼睛,一边吃草一边呼呼地喘着粗气。

浑身上下除粘着草屑和泥土之外,丝毫看不出绳套磨擦的痕迹。

右肩胛有一处刮破的伤口,还在渗出血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民间故事关于聊城凤凰城的传说聊城也称“凤凰城”,因为聊城古城池位臵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

对此,还有一个传说:传说,聊城一带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对凤凰,统率着林中百鸟,过着幸福的生活。

有一年发大水,东海一条恶龙来到此地,驱走了凤凰,使这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叫它东州湖。

地方官见湖波荡漾,周围林茂花繁、景色优美,便想在湖边建城,但工匠们感到工程艰难,均不敢承担。

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叫王东,一个叫王昌,他们自告奋勇,愿意承建。

原来这两人就是被恶龙赶走的那对凤凰所生的儿子。

王东、王昌建城,凤凰率百鸟送来木石用料,不长时间,一座雄伟的湖城建成了。

人们为了纪念凤凰在建城中的功绩,便将该城起名为凤凰城。

后来,东海恶龙又兴风作浪,企图摧毁新城。

此时,王东、王昌即力战恶龙。

恶龙逃往东海,扒出一条水道,引海水来灌城。

为救凤凰城的百姓,王东、王昌兄弟二人钻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

人们为感谢两兄弟献身保城救众的高尚品德,便将凤凰城又改名叫东昌城。

聊城斗虎屯的传说距聊城西北30公里,有一个小镇叫斗虎屯,在这里流传着“小牛斗老虎”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户赵姓人家。

,赵员外家里养着一辆马车,三头黄牛,还有四个帮工的伙计。

这是一个深冬季节里少有的暖和天。

赵员外吃完晚饭后,照例到院子里进行每天必须的巡视。

他来到畜圈内,发现自家的小黄牛浑身是汗,还粘着满身的草屑和泥土。

问正在给牲口添草料的老李:“这牛犊子怎么弄的,一身汗,还粘那么些草末子?”“不知道!”“两天了都这样,还特别能吃。

”老李回答后又添了一句。

“是不是谁家抓它干活去了?”赵员外又追问着。

“不象!它身上没有套印。

”赵员外听罢,走上前仔细地打量着心爱的小黄牛。

这是一头快满一岁的牛犊子,四肢健壮,牛头硕大,瞪着两只铜铃似的大眼睛,一边吃草一边呼呼地喘着粗气。

浑身上下除粘着草屑和泥土之外,丝毫看不出绳套磨擦的痕迹。

右肩胛有一处刮破的伤口,还在渗出血丝。

“是不象拉套的样儿。

那它干啥去了呢?”带着满腹的疑问,赵员外回到了上房。

睡觉时也满脑海都是牛犊子的事,折腾了大半夜,也百思不得其解,遂决定明天弄个明白。

第二天,吃饱喝足的小黄牛出大门就往东山坡走去。

赵员外远远地跟在后面想看个究竟。

过了一道小山梁,他看见了自家的牛犊子,正在山坡下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向四下张望,好象在寻找着什么。

赵员外正要往前走,突然感到浑身发冷、头皮发炸、汗毛直竖。

再一看,小黄牛面对的山坡上,下来一头斑斓猛虎。

他只觉得眼前一黑,坐倒在雪地上。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声虎啸把赵员外惊醒。

他稍微定了定神,勉强往前爬了半步,借一株灌木丛掩藏着身体,向下看去。

只见小黄牛与猛虎正在激烈地搏斗着。

老虎长约六尺,用四爪和利齿还有那粗长的尾巴,轮番向小黄牛发出攻击。

小黄牛也不示弱,圆瞪着一双牛眼,嘴里吐着白沫,充分利用它那双尖利的牛角迎击着老虎。

三丈方圆的斗场内全部露出了枯草和黑土。

赵员外很想回家取来猎枪助牛一臂之力,无奈双腿不听使唤,挣扎了几次都没站起来。

牛和老虎还在激烈地搏斗着,虎来牛往,不相上下。

仔细看那老虎,虽然身长六尺,肚子却非常瘪,威风也不足,显然是饿急了才打起牛犊子的主意。

再看小黄牛却精神十足,毫不畏惧,仰起一双牛角,时常向老虎发起主动攻击。

渐渐地老虎有些支持不住了,极力地躲避着一双牛角,可还是被牛角挑起来甩出去几次。

终于,老虎向牛扑了一下,趁牛躲避的机会,向来处逃走。

这时的赵员外才觉得浑身冰凉,内衣已被冷汗湿透。

抬头看了看太阳,已经偏西。

想下坡去把牛犊子赶回家,又浑身乏力,只好自己慢慢地往回走。

一边走一边想办法,一直到家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来。

过了一会儿,牛犊子回来了。

赵员外仔细察看小牛的身体,除了满身草屑和泥土外,又多了几条浅浅的伤口。

一阵痛惜涌上心头,抚摸着牛头,眼泪差点儿掉下来。

回头告诉老李:“给牛犊子带上笼头。

”老李找来一根旧笼头,把小牛栓在槽头,它很不情愿地挣了几下,才吃起草料。

第三天早晨,养足精神的牛犊子挣断了笼头,又奔东山坡而去。

赵员外训斥了老李几句,埋怨他没把牛犊子栓住,又想叫两个伙计带上猎枪去赶走老虎。

转念一想,还是保人更重要。

并严令谁也不许去找。

这一天,赵员外更是不好过,在家里坐立不安,想去看看又害怕。

好不容易熬到小牛回来,才算放心。

急忙去察看牛犊子的伤,竟然没有发现新伤!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总算被赵员外想出了办法。

天刚朦朦亮,赵员外来到畜圈,告诉老李:“给牛犊子多加点儿料,让他吃饱!”又亲自找来两把尖刀、两根牛皮细绳。

等小牛吃饱后,用牛皮绳把两把尖刀分别绑在牛角上,又往牛皮绳上浇了一些温水,干透的牛皮绳被温水浸泡后涨紧,就把两把尖刀牢牢地固定在牛角上。

告诉老李吩咐家人不要出大院,又叫上两个年轻伙计每人拿一把猎枪,自己插了一把“腰别子”(小型猎枪,用于自卫)。

三人尾随着小黄牛,来到赵员外第一次观战的地方,分别隐藏好。

赵员外简单说了牛与虎斗的经过,一再嘱咐两个伙计,看到老虎后一定要沉住气,不能乱开枪。

此时老虎还没到,小牛朝着老虎出现的方向张望着。

等了一会儿,似有些不耐烦,就用嘴撕角挑着斗场中的灌木丛,好象在清除斗场中的障碍物,又好像是生死决斗之前的热身。

在一阵山风中老虎出现了。

小黄牛已瞪圆双眼准备迎战。

一场激烈地牛虎大战又开始了。

老虎多次企图绕开牛角进攻小牛的后部,小牛也极力跟老虎兜圈子,保护着尾部。

老虎充分利用尖牙、利爪和粗尾的功能,发挥剪、扑、扫的技巧,想把小牛臵于死地。

斗场中雪粒泥土四溅,空气也好象缩紧了。

赵员外看了一眼两个伙计,见他们已抖作一团,无力举枪助战,只好重新关注斗场。

又经过几次牛来虎往的拼斗,老虎进攻的威力已是大不如前了。

可能是连日的拼斗消耗体力过多,又猎不到食物补充,有些力不从心,守多攻少。

过了一会儿,老虎再次发威,腾空向小黄牛扑去。

这可能是它以进为退的最后一击。

只见小黄牛后腿屈前腿蹬,头一抬往后一挫,准备躲开这一扑,没想到却造成对老虎的致命一击。

老虎因为乏力腾起的高度低了一些,牛角上绑着尖刀又比平时长了一些,两把尖刀刺入虎腹,被虎扑的惯力向下划过。

老虎惨啸一声,鲜血四溅,重重地摔落在小牛的背后,挣扎了几下没能再站起来。

急忙转过身来的小黄牛见老虎躺在地上,又冲了过去,双刀插入虎身,抬头一甩,又把老虎甩出去四五米远。

这次老虎已是一动不动了。

看到这时,赵员外和两个伙计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互相搀扶着向斗场中走去。

铁塔的传说铁塔,是东昌府的三大宝之一。

它以峻崇浑朴,庄严巍峨的身姿,屹立在古运河边的原护国隆兴寺内,与光岳楼相辉映。

它的修复,为鲁西的这座文化古城增添了不少光彩。

这座距今千年,高逾十米的铁塔是怎样铸造起来的呢?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初在铁塔铸到第六层时,却无论如何没法再铸了。

原因是:炉子太小,架子太高,溶化了的铁水到不了上边就凉了。

可往上还有七层要建,这可怎么办呢?寺里的方丈悟性禅师急得团团转,工匠们更是个个心焦火燎,一筹莫展。

正在这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小打炉的白胡子老人,他围着铁塔,这边看看,那边瞧瞧,有时摇摇头笑笑,有时又嘟嘟囔囔。

有人问他:“你买卖不做,老是盯在这里干啥?”他扭扭脸说道:“我也是干铁活的,同行看看还不行?”方丈看出这老人仪表不凡,便邀他到寺里喝茶。

这老头也不客气,进屋蹲在了正座上。

方丈给老人敬过茶,说道:“老师傅,这修塔的难处你也看到了,你能不能给出个主意,想个办法?”老人笑着说道:“我这土屯脖子了,还中用?”话语一落,转眼不见了影儿。

方丈惊异一阵,恍然大悟道:“哎呀,我可真糊涂,这不是上仙来此点示造塔之术么!”按照白胡子老人点示的办法,铁塔的上层建造,采取用土逐层屯积、在上面化铁浇铸的办法,十三层塔体很快便建成了。

当时有人说,那白胡子老头,是天上的太上老君下凡,可后人谁也没办法作此考证。

堠崮冢的传说出聊城城区向北坐汽车沿着聊(城)临(清)公路走到东昌府区北30公里处斗虎屯镇堠崮村附近,可以看到道路西面有座巍然屹立的土丘,它高二、三十米,占地面积千余平方米,当地老百姓都叫它“冢子”,也叫“堠崮冢”、“青龙山”。

千百年来,人们不知其到底是何人所建、有何作用。

有的说是大禹治水时期用大印镇住了一条青龙,有人说是一个皇帝的陵寝,也有的说是汉武帝修建的军事设施。

其中流传最广的传说叫“虚粮冢。

”据说,历史上的春秋时期,诸侯混战。

晋、齐是当时的两个大国,晋国仗势强盛,想打败齐国,称霸诸侯。

当时的聊城一带处于两国交界处。

于是晋发兵偷袭齐国,并包围了齐国的西部城池。

晋国的兵将猛打猛攻,齐国的军民团结一致,英勇抗敌。

因此两国相持多日,但不分胜败,双方都伤亡较大,转入相持阶段。

当时齐国城内,粮草殆尽,补给困难。

于是晋国转变进攻策略,想等齐国粮草吃完,自行撤退,不战而胜。

于是在齐国城外安营扎寨,等待时机。

齐国一个谋士识破了敌军的阴谋,将计就计,号召城内所有军民,男女老少,连夜突击,凡能搬砖运瓦、提篮的人都上了阵,送砖运土,并派出部分士兵装成运粮队伍,麻痹晋军。

军民团结一心,很短时间就堆起一个大土堆来,再在上面放上一层粮食,把个大土堆全部封盖起来,第二天挂出了“米粮堆”三个大红字的牌子,在四周还写上了“防火防盗”四个大字,非常显眼;又马上修书一封,写下了十年战表,叫使者给晋军送去。

晋国将军一看心里纳闷,于是派探子前去侦察,他们向齐国一望,倒吸了一口凉气道:“原来如此!齐国有这么一大堆粮食,十年一粒不收,也没有问题呀!”他们想到这里,无心恋战,只好把兵撤回。

晋国撤兵后,齐国的军民安家乐业。

后来,齐国的谋士为英年早逝。

为了让人们记住这位谋士的智慧,齐国的君王下令把谋士的英灵葬在虚粮堆上。

同时也把这虚粮堆正式命名为“虚粮冢”,成为永流千古的一座无字丰碑。

另:揭千年古墓现皇陵真身在聊城西北方向的斗虎屯镇西4公里处,有一高高耸起的大土丘,南北长110米、东西宽98米,占地面积10780平方米,当地人一直称之为“堠堌冢”。

近日,聊城市文物专家陈昆麟经过大量文献史料研究和现场调查确认:此冢为东汉清河王刘庆之墓,即文史记载中的“孝德皇陵”。

在1月11日举行的聊城市“堠堌冢”保护利用新闻通气会上,聊城文物专家陈昆麟援引临清籍台北大学教授张蓬洲先生《清河识地》一文中的记载,同意张蓬洲“堠堌冢乃后汉清河王刘庆墓”之说。

陈昆麟经过二十多年调查、论证,确认“堠堌冢乃东汉清河王刘庆之墓,即孝德皇陵。

”陈昆麟表示他已将这一重大发现,通过详细的论证写出《堠堌冢考》一文。

据陈昆麟《堠堌冢考》介绍,他通过现场调查并查阅有关历史文献资料,了解了该冢的历史与现状,认为该冢确为东汉清河王刘庆之墓;通过对《水经注》等古文献的研究,锁定了冢的地理坐标,辨析了清河郡、清河国、甘陵、甘陵国的历史沿革,并认为该冢建于公元106年,后刘庆之子汉安帝继位后,于公元121年改清河王墓为孝德皇陵,为这一千古之谜揭开了“身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