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的大师

合集下载

包豪斯.doc

包豪斯.doc

5.1包豪斯理想的萌芽背景:战后德国“十一月革命”,新思想鼓舞。

包豪斯(Bauhauas)创立于1919年4月七日,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在德国魏玛成立的一所完全以发展设计教育为核心的设计学院,全称“国立包豪斯学院(Das Staatliches Bauhuas),由魏玛“市立美术学”和“市立艺术工艺学校”合并而成,前身是亨利·凡德·威尔德设立的魏玛工艺美术学校。

包豪斯是由德语中建筑的动词“Bauen”和名词“Haus”合并而成,格罗佩斯相信在建筑的载体上设计会成为艺术和技术的结晶。

而“Bauhauas”这个词从根本上就是对这种信仰的一个比喻。

在欧洲近半个世纪的现代主义探索中,包豪斯集中了各国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探索与实验成果,特别是荷兰的“风格派”运动,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和德国的现代主义,从而成为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中心。

意义:1,包豪斯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

首创了“基础课”,把对平面、立体构成研究、材料研究、色彩研究三方面独立起来,使视觉教育第一次奠定在科学基础上。

2,奠定了现代主义的工业产品设计的基本面貌。

采用现代材料、以批量生产为目的,成为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工业设计教育。

3,对平面设计功能化的探索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的起源。

4,广泛采用工作室体制,让学生参与制作,完全改变了只绘画不制作的陈旧方式,提倡集体主义精神。

5,开始建立学院与企业界的联系,使学生体验设计与工业生产的关系,开创了现代设计与工业生产密切联系的新纪元。

思想历程:一战前,迷恋机械,具有柯布西耶的机械美学立场。

战后成为一个具有强烈民主色彩、社会主义立场的建筑家。

提倡传统手工业生产的兄弟行业精神和中世纪的行会工作方式。

他的设计采用大量的现代材料,并且采用简单的,没有装饰的设计,充分考虑造价低廉的问题,希望能够为社会提供大众化的建筑产品。

“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设计应该为全社会服务。

包豪斯及设计理念

包豪斯及设计理念

包豪斯及设计理念1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出生于德国柏林,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

父亲也是一位建筑师。

1969年7月5日卒于美国波士顿。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1945年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

(A):什么是“包豪斯”?“包豪斯”这个译名,它是德语中的专有名词Bauhaus的音译,在德语中本来并没有这个词,是包豪斯的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1883―1969)自创:他把德语中已有的一个复合词Hausbau(房屋建造)颠倒了一下,把基本词变成了限定词,把限定词变成了基本词,故而Bauhaus从讲它的意思无非就是“造房子”,而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它是指格罗皮乌斯1919年在魏玛创立的德国古典现代主义中最为著名的一个艺术和设计流派,该派在1919—1933年产生的创作(建筑、工艺设计)对世界的建筑艺术和工艺设计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继1996年魏玛和德绍的包豪斯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2004年教科文组织又将以色列特拉维夫市中心的约有4千多座包豪斯建筑的成片建筑列入名录。

一个现代建筑设计流派的建筑两次被列入名录,这种现象是极为罕见的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出生于德国柏林,父亲也是一位建筑师。

1903至1907年间,他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1907-1910年在柏林彼得•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工作。

包豪斯代表人物及作品

包豪斯代表人物及作品

瓦西里·康定斯基作品
A
以综合审美的方式定义出色彩的“四个主音”:亮暖色、暗暖色、亮冷色、暗冷色。
B
发掘几何图形各自及组合后的特点和内在意义,以此传达内心感受。
C
点、线、面的关系和特点,以及同色彩之间的结合。
康定斯基的色彩与图形理论
瓦西里·康定斯基 色彩习作
瓦西里·康定斯基 色彩习作
莫霍·利纳吉
保罗·克利
其绘画作品富于幻想。来到包豪斯的其一原因是为了所提供的经济保障。先负责书籍装帧作坊,后接管彩色玻璃作坊,在纺织作坊开设构图课。
鱼的循环
瓦西里·康定斯基
用理论的方式分析艺术。在壁画作坊担任形式大师,开设设计基础课,和克利交替讲课。主要研究色彩问题。
瓦西里·康定斯基作品
瓦西里·康定斯基作品
莫霍利·纳吉 封面设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约瑟夫·艾尔伯斯
为包豪斯留校的教师。初期为莫霍利的助手,莫霍利离职后,全面接替初步课程的教学,主管后来开设的家具作坊。痴迷的研究材料的特性。
艾尔伯斯 初步课程习作
艾尔伯斯 初步课程习作
谢谢
添加副标题
演讲人姓名
202X.00.00
包豪斯代表人物及作品
张佳妮 201010034088
罗塔·施赖尔
奥斯卡·施莱默
乔治·穆希
保罗·克利
瓦西里·康定斯基 1920-1922年,格罗佩斯又聘请了五位形式大师,给包豪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罗塔·施赖尔
出生于律师行业,表现主义画家,主管包豪斯的剧场作坊。
奥斯卡·施莱默
画家,用几何语言作画,绘画的主题只有人。在包豪斯掌管壁画作坊,担任雕塑作坊的大师,后掌管剧场作坊。
奥斯卡·施莱默—雕塑作坊

包豪斯时期代表人物的个人简介及其代表作

包豪斯时期代表人物的个人简介及其代表作

包豪斯时期代表人物的个人简介及其代表作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他的建筑设计讲究充分的采光和通风,主张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

格罗皮乌斯利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

他还提出一整套关于房屋设计标准化和预制装配的理论和办法。

格罗皮乌斯发起组织现代建筑协会,传播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其代表作是1965年完成的《新建筑学与包豪斯》。

1886年,密斯生于德国亚琛,原名MariaLudwigMichael,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之后便更名为密斯·凡·德·罗(MiesvanderRohe),vanderRohe是他母亲的姓。

密斯在1908-1911年间与著名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一起工作,后来,他又采纳了包豪斯建筑学派的风格,并继承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遗留的风格。

1938-1958年任芝加哥阿莫尔学院(后改名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1927 白森毫夫公寓大楼(Weissenhof Apartment Building) 1928 德国克雷费尔德朗格住宅(Lange House Krefeld,Germany) 1929 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Barcelona Pavilion)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作品1930 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Tugendhat House,Brno) 1933 德国柏林密斯·凡·德·罗住宅(Mies van der Rohe House Berlin) 1946 美国伊利诺斯州普莱诺范士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 Plano,IL) 1948 湖滨公寓(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 1952 美国伊利诺工学院建筑及设计系馆(Chapel of Saint Savior IIT) 1956 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皇冠厅(Crown Hall IIT) 1959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 New York,NY) 1968 梅隆科技馆(Mellon Hall of Science) 1968 德国柏林新国家美术馆还有康定斯基、美国人费宁格、瑞士人克利和伊顿等人。

现代建筑四大巨头

现代建筑四大巨头

全部用钢和玻璃建造,构造与施工非常精确,内部没有或很少柱 子,外形纯净与透明,清彻地反映着建筑材料、结构与它的内部 空间
弗兰克.赖特
FRANK LLOYD.WRIGHT
赖特简介
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年6月 8日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 .他享 有92岁高龄,1959年方去世,是 现代建筑家中少有的高龄大师, 得以亲自经历了美国的”工艺 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并 且亲眼看到战后的”国际主义” 建筑运动和密斯的”少就是多” 原则兴盛.毕生设计了大量的住 宅建筑和少量的商业建筑和公 共建筑.提出了”有机建筑”理 论和草原式美国住宅模式.
.
巨大的露台扭转回旋,似瀑布 水流曲折迂回地自每一平展的 岩石突然下落一般,无从预料 整个建筑看起来象是从地里生 长出来的,但是它更象是盘旋 在大地之上。
在材料的使用上,流水别墅也是非常具有象征性的,所有 的支柱,都是粗犷的岩石。石的水平性与支柱的直性,产 生一种明的对抗, 所有混 凝土的 水平构 件,看 来有如 贯穿空 间,飞 腾跃起 赋予了 建筑最 高的动 感与张 力
玻璃
使用原因 这是密斯建筑思想的缩影,他为了赋予空间一 生命力,为了使他能够具有比较鲜明的建筑表 现,再没有把一切形式都精简到最纯净的地步 之前,他绝不停止。他一直是比较强烈的坚持 使当代建筑组成因素之一的平墙面做成最光滑 和最透明的玻璃墙的形式。
效果 成为与环境出色结合的主要原因之一。
密斯在很大程度上相当注重细节,用他 的话说就是细节就是上帝。他的作品细 部精简到不能精简的绝对地步。用极为 大胆、简单、完美的设计方法,利用新 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 果。
包豪斯建筑学派主要成员

包豪斯三位大师主要观念及其影响

包豪斯三位大师主要观念及其影响

包豪斯三位大师主要观念及其影响作者:林洪潘来源:《艺海》2010年第11期一、包豪斯(bauhaus)的产生及其背景包豪斯出现在一战后期, 20世纪初在德国创办的建筑及产品设计学校,或许受一战的反思,很多艺术思想都产生在这时期,时间段上经历14年(1919-1933),但是它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是其存在的那几年而已, bauhaus是德语的反写,它最初的命名是建筑学院,因为其创始人格罗皮乌斯认为任何设计都是建筑设计之上,建筑是各门艺术的综合,他反对“纯艺术”类型的美院式教育,把艺术孤立起来,就是为艺术而艺术,认为社会是一切相互关系之整体。

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丛书》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留下社会是一切相互关系之整体这一重要共识,包豪斯视此为最重要的创造原则。

”二、包豪斯的发展过程中“三种主义”包豪斯的发展不是直线运动,而是经历了一定的曲折过程,经历魏玛、德绍、柏林三时期,而且换了三任校长,分别是格罗皮乌斯、汉斯·迈耶以及密斯·凡德罗,三位都是设计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作者总结如下:包豪斯的“理想主义”、“共产主义”、“ 国际主义”。

因此,包豪斯既是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实用主义精神和形式主义精神,并且形成严谨治学风格,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1、包豪斯的“表现主义转向单一、理性国际主义”“国际主义”风格源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首先在建筑设计得到确立,五六十年代,美国建筑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已经确立,欧洲现代主义的一批大师如格罗皮乌斯已经成为美国建筑史上的魁首。

包豪斯的创办人格罗皮乌斯任职时间最长(1919-1927年)。

对他而言包豪斯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想把包豪斯建立成一个乌托邦式的学校,提出设计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因为他本人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强烈的反对机器化生产,希望把学校建立成为一个非机械化、比较人格的社会。

但是因为当时的魏玛政府的反对而最终转向理性主义色彩浓厚的设计思路。

格罗皮乌斯

格罗皮乌斯
法古斯鞋楦厂位于下萨克森州莱纳河畔 的阿尔费尔德(Alfeld),厂房建筑按 照制鞋工业的功能需求设计了各级生产 区、仓储区以及鞋楦发送区。直至今日, 这些功能区依然可以正常运转。
德国法古斯工厂的设计开创性地运用功 能美学原理,并大面积使用玻璃构造幕 墙,法古斯工厂建筑群的这一特点对不 仅对包豪斯设计学院(Bauhaus school) 的作品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 欧洲及北美建筑发展的里程碑。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的生平简介
(1883.5.18---1969.7.5)
格罗皮乌斯是德裔美国建筑师。现代 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原籍德 国,父亲和叔父都是著名的建筑师。 格罗皮乌斯从小就受到潜移默化的影 响。
职业:建筑师、教育家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 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1945年同他人 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 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 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
PART THREE
教育观念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注意培养建筑师的方案设 计能力,强调鼓励、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推崇 自发的主观随意性。主张从幼儿园开始训练, 让孩子自由随意地拼搭涂抹以刺激其想象力。 学生的作品一定不能改正(保持其想象力)。 强调自主地跟随心灵进行创作,这种观点源于 格罗皮乌斯的艺术观点,即心灵(心理)是最
向云端。从此,现代城市出现了高楼林立的景象,这种景象接着又成 为了一座城市国际化的标志。现代化建筑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思想与精 神的一次解放。

正像格罗皮乌斯在国立建筑艺术学校成立的那一天所说的:"让我们建造
一幢将建筑、雕刻和绘画融为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千百万艺

7.2 群星闪耀的包豪斯——包豪斯的大师及其作品鉴赏

7.2 群星闪耀的包豪斯——包豪斯的大师及其作品鉴赏

7.2群星闪耀的包豪斯——包豪斯的大师及其作品鉴赏Design for life.Design changes life.全校通识选修课《现代设计艺术鉴赏》主讲教师:朱小军包豪斯的历史,也是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群星闪耀的历史。

德邵包豪斯的教师们在校舍楼顶合影包豪斯的教师们在校舍前合影青年时的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包豪斯首任校长格罗皮乌斯被称作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设计家、设计理论家和设计教育的奠基人。

作为著名建筑师的叔叔马丁·格罗皮乌斯(Martin Gropius, 1824-1880)格罗皮乌斯1907-1910年间,进入彼得·贝伦斯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

贝伦斯建筑事务所(1908年)左一是密斯·凡·德罗,右一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贝伦斯的影响下,格罗皮乌斯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材料上乘、工艺扎实、非凡简约”建筑的设计理想。

他崇尚艺术与工业生产间的新关联,希望创造一种形式追随功能的感性设计,去除装饰和一切无价值的东西,创造一个简单、平衡的视觉环境。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1883-1969)(Walter Gropius,常被简称为格罗皮乌斯)1911年,他与阿道夫·迈耶合作设计了自己的成名作法古斯鞋楦厂。

在法古斯工厂中,外墙和支柱脱离开,建筑立面采用了大片连续的玻璃幕墙,显得非常简洁明快,表达出一种与材料和技术结合的新美学。

1914年,格罗皮乌斯与阿道夫·迈耶合作设计了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览会办公楼。

也采用了玻璃幕墙结构,在主建筑的两端利用两个玻璃的圆柱结构,将楼梯藏起来,这种玻璃幕墙的楼梯结构是由他最早引入建筑设计的。

格罗皮乌斯另一代表作德绍包豪斯校舍里,也体现出他这种实用的功能主义思想。

该建筑于1925年动工,拥有多个入口,是一个不对称的建筑,设计风格朴实无华,将走廊、食堂、宿舍连为一体,公共部分和行政办公用房底层透空,车辆与行人可以通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豪斯的大师格罗皮厄斯刚上任,就着手聘任大师了。

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经费紧张,而教育改革的任务艰巨而特殊。

因此,寻找合适的教育人员,使格罗皮厄斯大伤脑筋。

他最早聘用了三位形式大师、两位画家约翰尼斯• 伊顿和里昂奈尔• 费宁格及一位雕塑家格哈特• 马科斯。

约翰尼斯• 伊顿(1888 -1967)原籍瑞士,担任过小学教师,受的是福勒倍尔教学法的训练。

后来他考人德国斯图加特美术学院,受教于德国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阿道夫• 霍泽尔(Adolf Hoeizel )。

毕业后他在维也纳创办了一所学校,企图推行他的各种独特的教学方法。

在格罗皮厄斯夫人阿尔玛• 马勒的建议和介绍下,伊顿放弃了自己的学校,来包豪斯与格罗皮厄斯合作,担任“形式导师”一职。

伊顿的基础课程被说成是“洗脑过程”,他先将传统的光影、色彩等方面的固有观念彻底抛弃,用理性的分析来取代表面的感性的印象。

同一般绘画专业的造型观念不同,他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而不求作业表面的完美。

因此,他的造型基础课,就不是为基础的基础,而是直接指向设计的为设计服务的基础课。

伊顿要求学生做的两个作业特别重要。

第一个练习要求学生把玩各类质感、图形、颜色与色调,既做平面练习,也做立体练习。

第二个练习要求用韵律线来分析艺术作品,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原作品的内在精神与表现内容。

在开始尝试之前,他要求学生先要磨练自己的身体和意志,辅助的手段是躯体拉伸、呼吸控制以及沉思冥想。

在伊顿看来,所有的感觉都产生于对比,若是没有什么不同质的东西衬托着,一个孤立的东西本身是让人看不见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作业,要求学生和谐地组织互相对比的标记、色调、颜色与材质。

伊顿还要求他的学生去观察、诊释真实的世界。

他要求他们去描绘自然界的物体,比如石头、木头、草木之类,其目的是要磨练学生们的视觉感受能力。

而伊顿的色彩理论是从当时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歌德的色彩理论出发,与德国表现主义画家的主观化的色彩经验相结合,对学生提出以几何形为对象,作抽象的色彩练习。

例如在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形内作色彩的明度、纯度、对比度的实验性作业,这就是今天设计院校教学中常见的“色彩构成”课的由来。

伊顿一开始还负责几个作坊,其中包括雕刻作坊、金工作坊、彩色玻璃作坊和壁画作坊。

然而,在这个阶段,任何一个作坊都没能制造出多少作品来。

初步课程主宰着一切,并且是鼓励学生多进行讨论,而不是动手。

伊顿在包豪斯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力很快引起了人们的侧目。

格罗皮厄斯意识到了伊顿对学校及周围的怪异影响,并且伊顿也破坏了格罗皮厄斯对学校的原始构想,格罗皮厄斯便借助其他教员来对伊顿的做法进行纠正。

在魏玛时期最早接受聘任的教员中,重要性仅次于伊顿的一位,当数擅长雕刻的格哈特• 马科斯(1889 -1981)。

他的雕刻作品细长瘦削,韵致优雅,略具哥特气息。

他的木刻也很有名,不太像表现主义的风格,倒更像中世纪的风格。

马科斯还是工业同盟的一名成员,曾经为格罗皮厄斯在科隆设计的制造联盟大楼设计过陶瓷装饰品,同时还为陶瓷厂设计过批量生产的装饰雕塑。

他还制作过一套瓷制动物的模具,制作工厂在施瓦茨堡(Schwarzburg )。

他是教员当中惟一具有实践经验的形式大师。

马科斯到包豪斯参加教学后,就设法建立了学校与工厂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亲自动手从事设计的机会,并且马科斯熟悉生产和企业行为,在陶艺工厂里和大家相处得也很融洽,所以魏玛时期的学生作品中大多是陶瓷。

尤其在1920 年以后,陶艺作坊办得很成功。

印刷作坊里的形式大师是里昂奈尔• 费宁格(1871 一1956 )。

他是包豪斯最早聘用的第三位成员之一,相对来说,他也是三个人当中影响最小的一个。

费宁格是一位德裔美国画家,在被格罗皮厄斯聘用时已经48 岁了,在德国已是一个有名气的连环画家和漫画家,《包豪斯宣言》封面上的那幅木刻就是由他创作的。

费宁格的漫画有一种直角图形的风格,预示了后来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直线性,并且深受立体主义以及罗伯特• 德劳内的影响。

他的绘画具有强烈的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其作品线条刚毅,黑白分明,形式感很强。

他特别喜欢以建筑,特别是中世纪的建筑为创作主题,对于色彩有强烈的兴趣。

格罗皮厄斯之所以对费宁格感兴趣,主要是喜欢他的建筑绘画,认为其中有理性的结构,也可以成为学生建筑设计构图的基础教育内容,他对于学校的教学发展和学生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他大概是惟一的一个从包豪斯开办一直呆到关闭的教员,虽然没怎么教过课,一年中在包豪斯最多呆不过半年。

三位形式大师到位后,作坊大师仍没着落。

因为作坊大师必须是天才的工匠、优秀的教师,还必须认同学校的教学目标,也必须能与个性较强的形式大师友好合作。

直到1921年3月,格罗皮厄斯还在四处告急,征聘作坊大师。

然而,有些是让格罗皮厄斯别无选择的,因为包豪斯没有合适的技术设备,用的几乎都是独立的工匠们自己的。

这些工匠把设备租给包豪斯使用,自己便也在包豪斯教起课来。

书籍装帧用具是奥托• 多尔夫纳的,织机是海伦娜• 波尔娜的,烧制瓦炉的小型工厂是里奥• 埃默里赫的。

这三位工匠自然就当上了作坊大师。

情况相仿的还有马克斯• 克雷汉,包豪斯的陶艺作坊于1920 年搬进了他的陶器场。

其他大部分被包豪斯任用的大师,都是一些以前就在凡• 德• 维尔德的工艺美术学校或者美术学院的教师们。

他们在包豪斯留任的时间也不太长。

在1920 年到1922 年间,又聘请了五位形式大师,这五位全是画家,其中的两位保罗• 克利(1879 -1940 )和瓦西里• 康定斯基(1866-1944) 在没来之前就已是赫赫有名了,也是第二批雇员中对包豪斯最重要的两位。

其他还有奥斯卡• 施莱莫(1888 -1943)和乔治• 穆什(生于1895 年)等。

1922年,包豪斯来了一位新人,他与克利的艺术立场十分接近,但是其个性和教学手段却大相径庭。

这就是俄国人瓦西里• 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的家世和学养都注定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知识渊博的学者,而艺术的实践只不过是他的思想和学识的体现而已。

1866 年,康定斯基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里,他的祖父曾获过沙皇颁布的爵位,祖母是一位蒙古公主。

母亲的故乡是临近德国的波罗的海地区,因此她通晓德语,并具有很高的音乐素养,也培养了康定斯基的音乐爱好。

康定斯基在奥德萨读完中学后,1886 年到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经济和法律。

1889 年莫斯科的一次法国印象派画展引发了康定斯基对绘画的兴趣,使他下决心要成为一名画家。

1896 年,他毅然放弃德班大学聘他做法学教授的机会,决定到德国学习绘画。

1900 年,考人慕尼黑皇家美术学院,从1903 年起,又用了4 年时间游历欧洲和北非地区。

回到慕尼黑后,他与波兰籍的表现主义画家亚夫伦斯基共同建立“慕尼黑新艺术家联盟”,自任主席。

他在1910 年发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后,在德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几乎成为德国现代艺术家群体的精神领袖。

1911 年,他与马尔克建立了德国表现主义的主要团体― 青骑士俱乐部,并出版了《青骑士年鉴》。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康定斯基返回俄国,担任了莫斯科美术学院教授。

十月革命胜利后,他被任命为苏维埃政府的博物馆总监,并筹备建立了苏维埃艺术科学院。

大约两年后,他再次回到德国,1922 年,应格罗皮厄斯之邀,担任壁画作坊的形式大师,负责基础课程,和克利交替着上课。

他反对伊顿的教学方法,以他的《点、线、面》为教材,建立起一套理性的科学的严谨的设计基础课程。

康定斯基的基础课程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绘画分析:通过点、线、面的构成方式来对经典绘画作方向、力度、情绪、运动等效果的作用分析,使学生逐渐进入抽象世界;其二,对色与形的理论研究:以人的色彩感受和形态认识为导向,引导学生把抽象的色与形和面对的设计任务结合起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念。

康定斯基的庄重风度,他对教条主义的偏嗜,都给他的教学染上了一丝无可辩晰性和经济性的一个典范。

他宣告了包豪斯将要努力培养学生去设计怎样的一种形象,尤其预示了它在1923 年以后的倾向。

大约从1922 年起,格罗皮厄斯开始严肃地考虑学院的发展,以及杜斯堡和伊顿对学院教学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他提出一份备忘录,寄给每一位形式大师。

在这份备忘录里,他对于包豪斯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包豪斯处在与真实世界隔绝的孤立危机当中,他开始明确放弃战后初期他的乌托邦思想和手工艺倾向,明确提出应该从工业化的立场来建立教学体系。

他还提出:试验性的教学必须为实际的设计目标服务,而不是为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或者个人探索。

他要求学院的体系立即进行改革,以理性的、秩序的方式取代从前的个人表现的方式。

格罗皮厄斯大力鼓吹的方向调整,在此后的18 个月里得以付诸实施。

其实这种调整只不过是一个症候,因为与此同进,在德国境内,所有艺术门类,包括音乐、电影、文学、美术等,都在进行着改革.表现主义已经宣布死亡,并且迅速人土为安了。

代替它的是新的秩序、新的规范,理性的风格.这种新的艺术和文化的发展被称为新客观主义.格罗皮厄斯意识到,要想作出任何变化,首先必须以一个人的变化为前提:必须削弱伊顿的影响力,最好伊顿走人。

格罗皮厄斯使了一连串精明的政治手段,终于劝动了伊顿于1922 年10 月辞职,他的位置立即被一位与杜斯堡十分接近的艺术家― 拉兹洛• 莫霍里一纳吉接替。

莫霍里-纳吉是匈牙利人,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设计家。

青时代思想激进,拥护贝拉• 孔领导的匈牙利共产党苏维埃政权,从制作标语、招贴中学习平面艺术设计,也创作漫画和油画。

匈牙利政权失败后,他来到德国柏林,从事立体设计。

1921 年1 月,经朋友阿道夫• 贝恩引荐认识了格罗皮厄斯。

这时,格罗皮厄斯正在推行一系列教学上的改革,急需具有现代设计意识的优秀教师,他对纳吉的设计思想和朴实的作风非常满意,于是决定聘任他承担包豪斯的基础课程,并参与对教学计划的改革。

在包豪斯,纳吉协助格罗皮厄斯致力于基础课的建设,主要按照构成主义的原理和康定斯基的理论,设计系统的规范的可操作的练习课题。

包括平面练习、立体练习、绘画、摄影、家具设计、日用品设计等各个方面的作业、实习和创造性的产品的形成。

纳吉的创新性十足,他也为自己的多才多艺而自豪。

他几乎无所不涉猎。

他造房子,做拼贴;既是印刷工,又是设计师。

他喜爱摄影,经常摄人镜头的内容是抽象的单纯的富有几何形态的物体的一些特殊部分,可以看成是一种构成练习的方法。

他反对把绘画当作个人的特殊行为,他认为,画家作画和工人制作一件产品一样,是一种十分普通的劳动过程。

他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谈到他的思想转变时,他说:“在大战期间,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对社会负有责任,而现在,我愈发感到了这种责任是多么的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