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涉及到人口数量、密度和结构等方面。
而人口迁移则指人口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现象,其中包括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国际间的人口流动等。
一、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地理环境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地理条件都会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山地和沙漠地区通常人口稀少,而平原和河流流域地区人口较为集中。
2.经济发展因素:经济水平的差异也对人口分布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对发达的地区往往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因为这些地区通常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3.政治因素:政治稳定与否、国家政策的引导等因素也会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一些地区可能因为政治或战争原因而迫使人口迁移或避开。
二、人口迁移的类型人口迁移可以根据迁移的方向和目的地的不同,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
1.内部迁移:内部迁移是指人口在国内的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
内部迁移可以进一步分为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和城市之间的迁移。
- 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这是一种常见的内部迁移现象。
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 城市之间的迁移:城市之间的迁移通常是因为工作机会、教育资源或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吸引力。
一些大城市吸引着大量的人口流入,而一些相对不发达的城市则可能出现人口的外流。
2.国际迁移:国际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际边界进行的迁移。
国际迁移可以进一步分为移民和难民两种形式。
- 移民:移民是指人们自愿跨越国际边界,在其他国家定居并获得永久居留权或国籍。
移民通常是出于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教育和生活环境等原因。
- 难民:难民是因为担心迫害而逃离自己的国家,并寻求在其他国家的庇护。
难民通常是受到战争、政治迫害、自然灾害等原因的影响。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社会影响: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会影响到社会的结构和构成。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人口是指某一特定地域或者某一特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的总数。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是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反映了人口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变化。
一、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某一地理区域内的分布情况。
根据人口密度不同,可以将人口分布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高密度人口聚集区:这些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城市是典型的高密度人口聚集区。
城市通常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资源,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便利,因此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
2. 低密度人口分散区:这些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如农村地区。
农村地区的人口分散在农田和村庄周围,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存在着广阔的土地资源。
3. 中密度人口分布区:这些地区介于高密度和低密度之间,人口密度适中。
这类地区既有城市化的特点,又有农村经济的痕迹,如郊区或者小城镇。
不同的人口分布类型反映了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人口聚集的影响。
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的现象。
人口迁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和内部人口迁移。
1. 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流动。
这种迁移涉及到不同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例如,一些人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或者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而选择移民到发达国家。
2. 内部人口迁移:内部人口迁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人口流动。
这种迁移主要有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农民工潮)、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等。
内部人口迁移一般受到经济、就业、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化进程是内部人口迁移的主要推动力。
人口迁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
它既能够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也可能导致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
总结: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是人口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对地理空间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规律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规律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世界里,人口的分布并非是随机和均匀的,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与此同时,人口迁移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口的分布格局。
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人口的分布和迁移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规律呢?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人口分布的现状。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口密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地区。
这些地区往往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比如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等,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以亚洲东部为例,这里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从而能够养活大量的人口。
而在一些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如沙漠、高寒地带、热带雨林等,人口则相对稀少。
例如撒哈拉沙漠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极度匮乏,不利于人类的居住和农业生产,因此人口密度很低。
除了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也对人口分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大城市和沿海地区,通常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吸引着大量的人口涌入。
比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凭借着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吸引了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人口密度不断增加。
交通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更加便捷,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
像一些铁路枢纽城市和港口城市,往往会成为人口密集的区域。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人口迁移的规律。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经济因素是推动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动力之一。
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稀缺,而另一个地区经济繁荣,就业机会丰富时,人们往往会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职业发展而选择迁移。
这种迁移通常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例如,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许多劳动力前往东部沿海城市打工,就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发展机会。
社会因素也在人口迁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口分布与迁移则是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迁移趋势。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分布与迁移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以及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1.1 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于西部内陆地区拥有更密集的人口。
这主要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工业与服务业发达,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同时,东部地区拥有更多的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因此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
1.2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
大城市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外来人口涌入。
这主要是因为城市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好的就业机会。
同时,城市还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吸引了人口流入。
1.3 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相对于东部地区,中国的西部地区人口相对稀疏。
这主要与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有关。
西部地区山地和沙漠较多,资源相对匮乏。
同时,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欠发达,就业机会有限,因此吸引力较小,人口流动性相对较低。
1.4 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农民工是中国人口迁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到城市打工,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
二、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可以带动目的地地区的经济发展。
大规模的人口流入为目的地地区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人口迁移还带来了市场需求的增加,推动当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2 缓解城市人口压力人口迁移可以缓解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
人口外流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就业和生活条件,减轻了农村地区人口压力。
同时,人口流入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更好地满足了城市经济的需求。
2.3 影响人口结构与社会均衡人口迁移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口的结构和社会的均衡状况。
五节人口分布与迁移

阐明了在人类发展旳不同历史阶段,环境对人口 迁移旳影响是不同旳。自然环境曾经是人口迁移旳 最主要原因。伴随生产力旳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 控制能力旳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旳作用 正在逐渐减弱,社会经济原因成为人口迁移旳主要 原因,但自然环境依然是影响人口迁移旳基础原因。
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原因、交通和 通讯、文化教育、家庭和婚姻)
政治原因(国家政策、战争、 其他原因)
(相互影响)
三峡移民图片
问题3:人口迁移与环 境旳关系怎样?
三、人口迁移与环境旳关系
在人类发展旳不同历史阶段,环境对人口迁移旳 影响是否相同呢?人口迁移将会对迁出地和迁入地 旳环境产生怎样旳影响呢?
1、请问原始人以群体为单位,过着“流浪”生活, 那时影响他们迁移旳原因是什么?
2、进入工业社会后来,人口迁移进入了一种前 所未有旳高涨时期,这个历史时期影响人口迁 移旳原因又是什么?
为何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 迁移旳主要类型是人口由 农村向城市旳集中和转移?
问题2是影响人口迁移旳主要原因
(1)气候不但直接影响人旳身体,而且影响着一种地域旳土壤、 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旳生产和生活有着主要旳影响, 并经过对生产和生活旳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 (2)水是人类生存必要旳物质条件之一。 (3)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旳主要条件,对农业 生产有着 尤其旳主要意义,因而也是影响人口迁移旳一种主要原因。 (4)矿产资源是生产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发展旳基础。
二人口迁移旳分类
地理位置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迁移方向
农村→农村 城市→城市
农村→城市 城市→农村
国际人口迁移旳意义
资料
1972--1978年,巴基斯坦50%--75%旳 医科毕业生外流。 70年代初,由发展中国家迁入美国旳医生人数,每 年增长25%--50%,工程师增长15%--20 %,科学家增长20%,而在美国,把一种婴儿培养到 大学毕业需要12万美元。 就1879年旳资料估计,每个居民旳到达,平均使 美国国土增值400美元。如最接近欧洲旳美国东海岸 一带,18世纪末每公顷土地平均售价1.2--2.5 美元,而19世纪70年代,距海岸1000千米地带 内,每公顷售价涨至7.4--24.7美元。
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人口分布的概念和特点: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人口分布的特点包括:不均衡性、多样性、聚集性和集约性等。
2.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分布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以及土地利用等;人文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政治稳定等。
3. 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人口迁移分为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
国内迁移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城市内部的人口迁移;国际迁移则是指人口跨国界进行迁移。
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政治原因等。
4. 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原地和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迁移对原地的影响包括减少人口、减少劳动力和改变人口结构等;对目的地的影响则包括增加人口、增加劳动力和改变人口结构等。
5.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密切相关。
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而城市化又会影响人口迁移的规模和方向。
以上是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的必背知识点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居民与文化”必背知识点一、人口与人种1.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达到80亿。
世界人口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不同历史时期增长速度不同。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后,增长速度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20世纪70年代开始,增长速度减缓,但每年新增人口仍很多。
2.人口自然增长率定义: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人口的增长速度,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
地区差异:欧洲、北美等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个别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3.人口增长特点与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带来问题,如资源消耗、就业困难、贫困、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等。
保持适度的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人种划分与特征根据体质特征,人类主要分为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
不同人种在肤色、毛发、面部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没有优劣之分,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5.人种分布同一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也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还有些地区成为不同人种的混居区。
由于人口迁移,人种的分布越来越复杂。
二、人口分布1.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及北美东部等地,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或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荒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等地。
2.人口密度定义: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程度。
三、人口迁移1.定义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从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水资源、地形等。
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政治变动、文化交流等。
四、多样的文化1.语言和宗教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专题17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一、教材分析本专题是第五篇人口的第二个专题,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和人口迁移的机制,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展开的。
既反映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口变动的约束和限制,也反映了人口变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前一专题人口增长是人口过程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变化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全面理解地理环境对人口的影响,这些影响都可以运用人口容量理论分析评价其合理性与科学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发展观。
学完本专题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分布特征及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更深刻理解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的影响,理解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学生之前学习人口增长中已具备相关知识作为基础。
从学生的心理上来看: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对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敏感度。
从生活实际入手设计问题,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学生们受到多种传媒的影响,有着较广的知识面,对教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所以作为教师要深入学生,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再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例如课堂上人口迁移结合从总理到市民都关心的“农工问题”和由“留学热”、“海归热”到“海带”等社会问题的讨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一定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世界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及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⑵.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
⑶.理解影响人口迁移与分布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学习运用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⑷.理解人口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⑸.掌握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
(6)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并且归纳总结;(2).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资料中获取所需的知识,最后启发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3).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讨论得出结论(4).以问题提出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思考(5).利用案例,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人口分布与迁移
5※<标题二>
第一节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一、人口密度
是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测量人口密度有许多方法:人口算术密度、人口土地密度、资源密度、经济密度、面积指数、比较密度等。
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2、世界上90%的人口居住在仅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
3、88.5%的人口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度的区域
4、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千米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
5、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面积只占陆地的57%,人口却集中了
世界的80%
6、各大洲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0个
2、邦奇的人类大陆图
三、中国人口分布
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之一是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
其二是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其三是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
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等。
(二)社会经济因素
1、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2、经济发展水平
3、经济活动方式
4、交通运输条件
(三)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5※<标题三>
第二节人口移动
一、概述
(一)概念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
(二)重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发达区域之间的人口消长主要是人口迁移和流动造成的;
②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迅速城镇化产生了许多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
③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趋势明显,出现城市中心空洞化现象;
④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是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
二、人口迁移的形式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
的迁移活动。
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迁移。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世界性人口迁移高潮已近尾声;
外籍工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
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
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变化。
2、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人口迁移的形式形式有三种: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城市间迁移。
美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国内人口迁移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流向
20世纪以来城乡间的人口迁移是国内迁移的重要形式
发达国家出现了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
3、人口迁移的主要空间取向
英国人口学家拉文斯坦被公认为人口迁移研究的先驱,他提出了人口迁移的7条法则
①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迁移到大的工商
业中心
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⑤短距离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⑥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到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
为主
拉文斯坦推论道,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也就是说,迁移的距离越长,移民的人数就越少。
斯托福(S.A.Stouffer)提出了干预机会理论。
李(E.S.Lee)指出国内迁移与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及国内人们自身的差异有关。
(二)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通过时间”因素对任何迁移分析的意义在于,
认识这样一个事实,即个人迁移的敏感性在其一生中是变化的。
1、居住历史分析可以看作对个人随时间变化的迁移行为的研究
(1)生活史
(2)迁移类型
(3)迁移者和逗留者
(4)居住的持续时间
2、随机方法
三、人口迁移的机制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另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尽管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多样,但主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的。
其他如政治因素、国际国内战争、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以及环境生态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迁移和流动。
5※<标题四>
思考题:
名词解释:人口分布国际人口迁移
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人类在空间上的主要迁移与集聚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是一年)的迁移活动。
一般有永久性和非永久性迁移之分。
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
人口明显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的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