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复习第五章人口与环境时人口迁移习题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练习:人口迁移含答案

人教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练习:人口迁移含答案

2020 届人教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练习:人口迁徙含答案专题:人口迁徙一、选择题(一)读影响人口迁徙的主要要素表示图达成1--2 题。

1、新疆 8~10 月能大批吸引民工迁入采摘西红柿和棉花的原由是( )A.①B.②C.③D.④2、结合国难民署公布报告说迄今逃到黎巴嫩追求难民身份的叙利亚人已达33.6 万。

此次难民外迁的主导要素是( )A.①B.④C.③D.⑤【参照答案】 1---2、C D【分析】 :第 1 题民工大批迁入新疆是经济要素。

第 2 题老百姓为闪避战争灾害而外迁主导要素是战争。

(二)以下图分别为1978~2010 年,甲、乙、丙、丁四地域人口改动状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徙的要素图。

读图回答1--2 题。

1、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乙、丁两地人口增添速度日趋迟缓B.乙、丁两地人口总量不停增添C.乙地域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D.丁地域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加2、图中最可能反应目前山东半岛人口改动状况及原由的是()A.甲②⑥B.乙④⑤C.丙①④D.丁①③分析:第 1 题,由图可知,丁地人口自然增添率降落,迁徙差额率奉上涨趋向。

第 2 题,山东半岛天气适合,经济发展快速,人口机械增添较快,但自然增添率较低。

答案: D.D(三)读某地域人口自然增添率与人口迁入率 (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达成 1~2 题。

1.该地域人口增添率最高的时期是()A.①B.②C.③D.④2.③~④时期人口迁入率降落的原由,最有可能是()A.该城市环境质量降落B.该城市家产升级和转移C.该城市房价增添快D.该城市经济水平连续降落分析: 1.C 2.B第 1 题,人口增添率等于人口自然增添率与人口迁入率之和,图示③时期两者之和最大。

第 2 题,人口迁徙的主要要素是经济要素,即经济收入和就业。

图示③~④时期,该地人口自然增添率为负值,一般表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迁入率降落,可能是该城市进行家产升级,把一些劳动密集型公司转移到其余地域,该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减少。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题:人口迁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题:人口迁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人口迁移一、选择题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四地中可能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是()A.A地和B地B.A地和C地C.B地和C地D.B地和D地2.导致D地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原因最可能是()A.经济落后B.政策因素C.社会因素D.环境变迁解析:1.A 2.A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B两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较低,两地的人口迁移差额都为正值,因而可能为发达国家。

第2题,D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其可能为发展中国家,导致其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原因最可能为经济落后,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迁出。

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39%,下图为该省级行政区外来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根据材料判断,下列有关该省级行政区人口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住人口的男女比例不平衡B.人口流入缓解了本地人口老龄化问题C.人口流入加重了本地人口老龄化问题D.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4.图中甲、乙、丙、丁四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A.甲、乙B.乙、丙C.丙、丁D.丁、甲解析:3.B 4.A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该省的外来人口所占比重较高,应该属于经济发达省份;另外由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可知,20~44岁之间的人口比重大,即迁入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缓解了当地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外来人口的比重约为39%,外来人口并未超过本地人口。

第4题,由上题可知,迁入人口主要以青壮年为主,迁移过程中,青少年儿童往往随其父母到迁入地就学,所以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

下图为某市市内跨区(县)人口迁移流动分布示意图(箭头粗细表示迁移量大小)。

读图完成5~6题。

5.影响该市跨区(县)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A.中心城区的旧城改造B.郊区经济的持续增长C.寻求更好的医疗条件D.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6.该市跨区(县)人口迁移可能促使()A.全市总人口减少B.近郊区人口密度减小C.远郊区人口密度增加D.城边缘区人口分布不均衡解析:5.C 6.D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内部人口向周边地区迁移,原因可能是郊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心城区的旧城改造、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人口迁移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人口迁移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人口迁移一.选择题(共18小题)1.下列人口迁移属于经济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是()A.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B.沙特阿拉伯的外籍劳工C.美国老年人前往南部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大规模的人口迁移()①减慢了两地人口老龄化进程②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缩小地区经济差异③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④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近年,不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流返乡,带回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

促进近年人口回流的主要因素是()①户籍制度②惠农政策③婚姻家庭④城乡收入差距缩小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4.关于人口迁移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A.人口迁移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B.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利大于弊,对迁入地恰恰相反C.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能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D.人口迁移会造成国家政局不稳定5.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B.迁移方向以从发达国家迁往发展中国家为主C.定居性移民增多,长短期移民均衡D.欧美发达国家成为主要的迁入地区6.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主要属于政治因素的是()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D.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移7.近年来,陕西省迁出人口从主要流入广东、浙江等东部地区,转向主要流入中西部省份。

造成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A.产业结构不断调整B.环境人口容量增大C.生产成本逐步上升D.生态环境趋于改善8.近几年,我国中部地区某省的户辖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比值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最可能是该省()A.户籍制度调整B.生态环境改善C.生育政策改变D.就业机会增加9.塔里木盆地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沙漠边缘的绿洲,荒漠化使绿洲不断向河流上游方向移动,迫使人口不断外迁,这种人口迁移方式属于()A.劳务迁移B.难民迁移C.生态移民D.资源开发吸引的移民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春运不属于人口迁移B.疫情期间,我国各省市医务人员支援湖北属于政治因素人口迁移C.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间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D.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11.下列人口迁移主要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A.上海知识青年迁入云南边疆B.宁夏西部农民迁出荒漠化地区C.湖南青年迁往广东沿海地区D.广东和福建等地居民“下南洋”12.近些年来,我国人口呈现由北向南的迁移趋势,尤其广东省迁入人口最多。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专项练习题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专项练习题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专项练习题1. 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人口迁移通常包括两种形式:内迁和外迁。

内迁指的是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而外迁是指人口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

2. 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人口迁移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包括:- 就业机会:人口迁移常常与就业机会有关。

人们可能会迁移到就业机会更多的地区,以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 教育和培训机会:人口迁移也可能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或培训。

一些人可能会迁移到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地区,以获取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 自然灾害:某些地区可能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地震、洪水等。

在这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迁移到安全或更适宜居住的地区。

- 政治和社会因素:政治和社会因素也可能导致人口迁移。

例如,政治动荡、战争和冲突可能迫使人们逃离家园。

3. 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迁入地有什么影响?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在原居地方面:- 人口减少:如果大量人口迁出,原居地的人口数量将减少。

这可能导致经济活动减弱,社会服务减少等问题。

- 劳动力流失:人口迁移可能导致劳动力的流失,影响原居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

- 资源释放:人口迁移还可能导致一些资源的释放,如住房、土地等。

在迁入地方面:- 人口增加:人口迁入会使迁入地的人口数量增加。

这可能带来经济活动增加、市场扩大等好处。

- 劳动力增加:迁入地可能因为人口迁入而增加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增加。

- 文化交流和多样性:人口迁移也会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多样性,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融合。

4. 如何解决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解决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努力:- 政府角色: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来吸引人口迁入,并同时关注减少人口迁出造成的负面影响。

- 社会角色:社会各界可以提供开放包容的环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练15人口迁移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练15人口迁移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练15 人口迁移双基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2000~2013年人口变动的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年份中,该城市人口净迁入量最少的是( )A.2003年 B.2006年C.2009年 D.2012年2.该城市可能是( )A.武汉 B.重庆C.上海 D.西安答案:1.D 2.C解析:本题组考查人口曲线图的判读、区域人口数量变化特点。

第1题,仔细读图,注意图中常住人口数量曲线、自然增长率曲线变化及标尺数值变化,图中显示常住人口数量在逐年增加,但2010~2013年,每年人口增长最少。

结合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该地人口多数年份是负增长,只有2012年人口自然增长是正增长,说明该城市在2012年人口净迁入量最少,故选项D正确。

第2题,由图可知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且以人口迁入为主,近年来迁入人口减少,应是我国沿海开放早的城市,故排除选项B、D;近年来可能由于产业升级,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导致迁入人口减少,选项中最可能是上海,故选项C正确。

某国2000年到2010年移民人口持续增长。

2008年,该国人口的11.3%为移民,其来源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3~4题。

3.该国最可能为( )A.西班牙 B.日本C.美国 D.德国4.自2011年以来该国移民人口持续减少,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移民政策收紧,入籍困难B.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困难C.环境容量有限,污染加剧D.国家发生战争,政局不稳答案:3.A 4.B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该国2008年的移民总量为522万人。

这些移民大部分来自欧盟,由此排除日本和美国;然后是拉丁美洲和非洲。

德国和西班牙相比较,由于距离和交通的缘故,西班牙更能够吸引拉丁美洲和非洲移民。

故该国最可能是西班牙。

第4题,经济因素是吸引国际移民进入西班牙的主要因素。

西班牙吸引大量移民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水平高,提供的就业机会多。

但2011年后由于欧洲出现经济危机,西班牙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减少,移民数量也不断减少。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经典题型含答案选择题[2024·辽宁三模]据统计,2023年末,吉林省人口跨省净迁入4.34万人,实现自2011年以来的人口净迁入,并保持增长势头。

据此完成1~2题。

1.2023年吉林省实现人口净迁入,说明该省份()A.高等教育领先,科技人才众多B.营商环境改善,产业集聚发展C.旅游景点多样,吸引人们迁居D.夏季凉爽宜人,生活环境良好答案:B解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是就业,一直以来吉林省便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先的省份,也是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夏季的凉爽更具有长期性,A、C、D错误,唯有近年来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的集聚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多,才能够吸引人口的迁入,B正确。

故选B。

2.吉林省人口拉力最大的城市可能是()A.长春市B.吉林市C.辽源市D.延吉市答案:A解析: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聚集了全省优质的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高,人口拉力最大。

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024·辽宁辽阳模拟预测]流动人口在进入首次流入地后,会进一步在不同流入地、同一流入地的不同空间之间流动。

下图示意我国流动人口初次流动阶段和当前流动阶段空间流向。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丁表示的地区是()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在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阶段,均是最大的流入地,推断甲地应具有优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较大,我国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应为甲地;乙地初次流动流入(0.5)略大于流出(0.3),当前人口净流出(0.9),总体人口流动少,且乙地人口少量流入甲地,推测乙地经济衰退,为我国东北地区;丙地流动人口多,初次流动,主要流入甲地(初次流动35.1、当前流动36.5),同时发生本地流动(初次流动7.5、当前流动5.4),根据我国四个区域的分布,丙地距离甲地东部地区相对较近,因此为中部地区;丁地为人口净流出区(初次19.6+0.3、当前流动19.3),但是流动人口的量小于丙地,推测其为西部地区。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讲人口的迁移练习中图版(2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讲人口的迁移练习中图版(2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讲人口的迁移练习中图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讲人口的迁移练习中图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五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讲人口的迁移练习中图版的全部内容。

第二讲人口的迁移一、选择题1.(2015·高考广东卷)下图为2005~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

由图可推断该省是()A.海南B.四川C.广东D.浙江解析:图中显示,该省人口数量多,且常住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说明该省人口大量迁出,选项中只有四川符合条件.海南省、广东省、浙江省属于人口迁入省份.答案:B(2017·郑州模拟)下表为2015年世界最大移民接收国和输出国人口迁移数量(单位:万人)。

据此完成2~3题。

最大移民接收国美国 4 280俄罗斯 1 230德国 1 080最大移民输出国中国 3 500印度 2 000菲律宾7002.根据上表,A.多为发展中国家B.多为发达国家C.均为东半球国家D.均为西半球国家3.菲佣是指来自菲律宾的家政服务人员。

菲佣有文化、懂英语,素有“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之美誉。

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是菲佣的主要分布地。

影响菲佣迁往上述各地的最主要原因是()A.语言优势B.文化水平高C.经济差异D.政策优势解析:第2题,据表可知,世界人口主要接收国是美国、德国等,多为发达国家。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五章 人口与环境 第2课时 人口迁移习题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五章 人口与环境 第2课时 人口迁移习题 新人教版

人口迁移一、选择题蛇年春节期间,城乡交通状况来了个大反转:车流、人流密集涌向乡间。

乡间出现了如城市的堵车现象,“城堵”变成了“乡堵”。

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城堵”变成了“乡堵”说明( )A.城市化速度加快 B.乡村交通条件改善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城乡居民收入提高2.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A.家庭B.经济C.教育D.交通解析第1题,“城堵”和“乡堵”都是车辆较多引起的,而车辆数量的增加说明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

第2题,春节是中国人家庭聚会、访亲探友的节日,造成人口流动量大,所以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家庭因素。

答案 1.D 2.A3.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

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解析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推进了家乡的城市化进程,A 项不符合题意。

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带来先进的技术,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返乡就业后不再进城打工,减少了春运的客流量,C项符合题意。

返乡就业,不仅带来生产经验,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观念,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读图回答4~5题。

4.四地中可能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是( )A.A地和B地 B.A地和C地C.B地和C地D.B地和D地5.导致D地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原因最可能是( )A.经济落后B.政策因素C.社会因素D.环境变迁解析第4题,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迁移差额率高,A地和B地符合此特征。

第5题,D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迁移率为负值,最可能为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答案 4.A 5.A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迁移
一、选择题
蛇年春节期间,城乡交通状况来了个大反转:车流、人流密集涌向乡间。

乡间出现了如城市的堵车现象,“城堵”变成了“乡堵”。

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城堵”变成了“乡堵”说明
( )
A.城市化速度加快 B.乡村交通条件改善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城乡居民收入提高
2.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 )
A.家庭 B.经济
C.教育 D.交通
解析第1题,“城堵”和“乡堵”都是车辆较多引起的,而车辆数量的增加说明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

第2题,春节是中国人家庭聚会、访亲探友的节日,造成人口流动量大,所以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家庭因素。

答案 1.D 2.A
3.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

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解析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推进了家乡的城市化进程,A 项不符合题意。

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带来先进的技术,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返乡就业后不再进城打工,减少了春运的客流量,C项符合题意。

返乡就业,不仅带来生产经验,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观念,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读图回答4~5题。

4.四地中可能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是
( )
A.A地和B地 B.A地和C地
C.B地和C地 D.B地和D地
5.导致D地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经济落后 B.政策因素
C.社会因素 D.环境变迁
解析第4题,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迁移差额率高,A地和B地符合此特征。

第5题,D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迁移率为负值,最可能为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答案 4.A 5.A
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工流动 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7.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两侧迁移,即水利工程建设是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7题,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与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无关,所有的居民必须全部迁走;图中的人口迁移以短距离为主,从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答案 6.C 7.D
下图为我国某市2010年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8~9题。

8.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的流入人口
( )
A.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
B.老龄人口比重较大
C.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D.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大
9.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
( )
A.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
B.降低了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C.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
D.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
解析第8题,通过读图可知,流入人口中男女性别比小于户籍人口的男女性别比,说明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少,即流入人口中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第9题,流入人口使该市总人口增加,加大了该市的就业压力、环境压力、基础设施的压力,对该市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不大。

答案8.C 9.D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 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据此完成10~11题。

10.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 )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11.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
解析第10题,从材料中信息“离开户口登记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比2000年增加11 700万人”可以明显看出我国人口迁移规模扩大。

第11题,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差,因而吸引人口迁往东部地区。

答案10.A 11.C
下图是2013年我国甲、乙、丙三个城市市区人口数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甲、乙、丙三个城市中市区人口最多与最少的分别是
(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甲
13.从甲城市市区人口数量变化分析,该城市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人口大量迁移到其他城市
B.逆城市化现象
C.老年人口比重较小
D.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解析第12题,市区人口数量=人口变动量/(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读图可知,甲城市市区人口变动为-10万人,人口增长率大约为-1%;乙城市市区人口变动为15万人,人口增长率大约为4%;丙城市市区人口变动为5万人,人口增长率大约为2%,从而求得甲城市市区人口约为1 000万人,乙城市市区人口约为375万人,丙城市市区人口约为250万人,所以B正确。

第13题,图中信息显示,2013年甲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机械增长率也为负值,说明甲城市少年儿童和青壮年劳动力比重较小,因此老年人口比重较大,C错;甲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且人口老龄化严重,表明甲城市经济发达,所以D错;甲城市经济发达但却为人口的主要迁出区,可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的出现可能是由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等原因导致的,会使一部分人迁出城市,但甲城市经济发达,并不会出现大量人口向其他城市迁移的现象。

答案12.B 13.B
二、非选择题
14.根据表中数据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北京市和河南省人口变动
自然增长率/% 总增长率/%
北京市-0.015 5.292
河南省0.564 0.562
(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其人口数量的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为________,影响人口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

(4)“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从表中信息可知北京人口的增长主要是人口的迁入,这和北京发达的经济密切相关,也是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具体体现;这种影响在中国总体的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中也得到了具体体现,并且总体上人口还是增加的。

答案(1)高外来人口增加
(2)低人口迁出
(3)增加经济因素
(4)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
15.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口问题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影响。

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1)归纳1990年以来上海市人口数量变化状况。

(2)请分别说明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变化特征的形成原因。

(3)请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解析第(1)题,读图1,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两方面归纳说明。

第(2)题,结合图2,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方面分析户籍人口数量的变化;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分析常住人口的变化。

第(3)题,外来人口对上海市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从社会(劳动力)、经济等方面分析;可能带来的问题可从教育、就业、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方面分析。

答案(1)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户籍人口变化不大。

(2)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是外来常住人口不断增加;户籍人口变化不大的原因是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呈负增长)。

(3)积极影响:①弥补了上海市劳动力不足(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②促进了经济发展(繁荣)。

带来的问题:①加大了就业、教育、住房及交通的压力;②增加了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管理的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