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5年来笔记小说与唐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综述
唐代史的读书笔记

唐代史的读书笔记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鲁迅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中国小说史略》)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唐代传奇兴起的原因唐人小说之称为“传奇”,始自晚唐裴刑的《传奇》一书,宋以后人遂以之概称唐人小说。
对于小说,历代正统文人总是采取鄙视态度的。
《汉书·艺文志》固然摒之于九流之外,唐人也“每訾其卑下”。
但是实际上,当时参加传奇小说创作的人,却有不少是著名的历史家、古文家或诗人。
李肇说:“沈既济撰《枕中记》,庄生寓言之类;韩愈撰《毛颖传》,其文尤高,不下史迁:二篇真良史才也。
”(《唐国史补》下)这说明唐人传奇由于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在思想艺术上都取得新的成就,已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看法了。
唐代传奇的兴起和发展,首先是由于唐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给传奇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它由单纯的谈神说鬼,向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发展。
同时,随着商业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兴起,为了满足他们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产生了“市人小说”,为文人的传奇提供了一些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方法。
而唐代举子们的“温卷”,对传奇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说:“唐世举人,先借当时显人以姓名达主司,然后投献所业,俞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
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
”由于名利关系,“温卷”的风气,到中晚唐尤为盛行,这和唐代传奇的发展情况也是一致的。
此外,佛道教义、神怪传说的流行,对传奇创作也有相当的影响。
唐代小说的发达,也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的结果。
虽说“传奇者流,源出于志怪”,但终与志怪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它文学体裁对它的影响。
唐代传奇作家如王度、沈既济、陈鸿,都是史官。
他们利用《史记》以来传记文学的传统经验,使本来只是粗陈梗概的小说,体制更为阔大,波澜更加曲折,人物性格更加鲜明,这是很自然的。
陈国灿《唐代的经济社会》评介

陈国灿《唐代的经济社会》评介《唐代的经济社会》是陈国灿教授所著的一本介绍唐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专著。
该书采用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系统地从唐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唐代经济社会的历史演变和特征。
本文将对该书进行评介。
一、书籍内容1.1 政治经济与农业生产陈国灿教授在该书中深入探讨了唐代政治经济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唐代时期,官僚农业逐渐兴起,官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同时在政府财政以及税收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这一方面促进了唐朝的经济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1.2 经济政策与商业发展本书还对唐朝的经济政策和商业发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唐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推行“均输法”、“看守银库法”等措施,大力发展铁路、港口和商业贸易活动。
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唐朝经济的繁荣,而且也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 社会关系和文化变革此外,作者还介绍了唐朝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变革。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政治和经济的繁荣也促使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同时,唐朝也是一个由封建制向官僚制转型的时代,这一变革对唐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评价陈国灿教授的《唐代的经济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2.1 数据分析丰富陈国灿教授在《唐代的经济社会》中采用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清晰地表现出唐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这些数据不仅来自于历史文献,还包括了新疆、甘肃等地的考古发掘成果。
这些数据的运用,使得该书更具权威性和科学性,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历史参考。
2.2 观点独特陈国灿教授在书中对唐代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唐代经济的繁荣和盛世。
同时,他也从权力中心、税负、经济政策、农业生产、商业活动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唐代社会和经济的变革与转型。
这些分析和阐述,不仅凸显出该书的主题和重点,而且也体现出了作者的观点独特。
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

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和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变化和进步。
本文旨在探讨隋唐五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隋唐时期,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隋朝推行了新的税制,并通过在农村设立官田和官庄来加强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控制,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唐朝时,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引进了许多新的农作物和农业技术,如大规模的种植水稻和采用灌溉技术,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隋唐五代时期,手工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在唐朝时期,手工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政府鼓励手工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唐朝的手工业以纺织业、制陶业、造船业、建筑业和制作工艺品等为主要代表,这些产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商业发展方面,隋唐五代时期经济交流和贸易活动也得到了大力推动。
新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线路的开通,如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发展,促使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的加强。
这些交流和贸易活动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此外,隋唐五代时期还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经济形态。
例如,隋朝和唐朝的官僚地主阶级逐渐形成,并通过控制土地和生产手段来获取更多的财富和权力。
同时,农民和手工业者也逐渐形成了独立生产的经济基础,享有一定的财产权和社会地位。
综上所述,隋唐五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交流的发展,以及新的社会阶层和经济形态的形成,都为隋唐五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隋唐五代时期的经济发展成就不仅为后世所推崇,也为中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类说》所收唐人笔记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

《类说》所收唐人笔记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类说》为唐代陈省身所编订的笔记类著作,是唐代一部重要的文化艺术汇编。
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小说和故事,其中包括了一部分唐代的笔记小说。
这些小说的作品特点和历史背景,为研究唐代文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因此,本文将选取《类说》中的唐人笔记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特征和表现手法。
2.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类说》所收唐人笔记小说的分析,探究其在唐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特征和表现手法,揭示唐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特点。
3. 研究内容:
(1)唐人笔记小说的历史背景和作品特征。
(2)唐人笔记小说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法。
(3)唐人笔记小说对唐代社会文化的反映和影响。
(4)以《类说》中所收唐人笔记小说为例,具体分析其表现手法和意义。
4.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比较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通过对《类说》中所收唐人笔记小说的分析,结合对唐代社会文化和文学发展的探究,诠释小说中表现出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思想。
5. 研究意义:
通过对唐人笔记小说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为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材料。
另外,在
现代文学创作中,也可以引用唐代笔记小说的表现手法和意义,以更好地代表和反映当下社会和文化。
近年来宋代笔记研究述评

近年来宋代笔记研究述评近年来,宋代笔记研究成为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热点。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繁荣、文化辉煌的时期,而宋代笔记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近年来学者们纷纷投入到宋代笔记研究中,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首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我们对宋代社会历史的认识。
通过研究宋代笔记,学者们揭示了宋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特点和变化,如经济繁荣、商业发展、城市生活、文化交流等。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宋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丰富了我们对宋代社会历史的认知。
其次,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还拓展了我们对宋代文化的认识。
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而宋代笔记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大量有关宋代文化的信息。
通过研究宋代笔记,学者们可以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宋代文化的认识,也对今天的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此外,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还对宋代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宋代笔记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宋代笔记,学者们可以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创作手法、主题内容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宋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近年来的宋代笔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丰富了我们对宋代社会、文化、文学等方面的认识。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也对今天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宋代笔记研究中,为我们深入了解宋代文化作出更多的贡献。
唐朝近五年研究分众5万字汇编

唐朝近五年研究分众5万字汇编近五年来,唐朝的研究可谓是翻开了新的一页。
从社会经济到文化艺术,从政治演变到国际交往,唐朝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了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在这里,我们为大家精选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研究素材。
一、社会经济1.《唐代商业文化研究》:从唐代商业的形态、结构、特点、规模、分布等多个方面对唐代商业文化进行分析研究。
2.《唐代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对唐代农业生产的规模、技术水平、耕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方面的考察,探讨唐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3.《唐代城市社会研究》:以长安、洛阳、开封等唐代重要城市为重点,研究唐代城市的历史、地理环境、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城市民生等方面的问题。
4.《唐代富民政策研究》:重点分析唐代富民政策的实施手段、政策效果、社会反应等方面的问题。
5.《商业航运与唐代海外贸易》:对唐代商业航运的形态、规模、技术、船舶和与东南亚、中东、日本等地的贸易活动进行研究。
二、文化艺术1.《唐代文学与社会变迁》:通过对唐代文学的创作背景、文学作品特点、文学界人物、文学运动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唐代文学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2.《唐代绘画研究》:通过对唐代绘画风格、技法、题材、流派、艺术思想等方面的研究,阐发唐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3.《唐代音乐文化研究》:以唐代音乐形态、演奏、器乐、乐舞、音乐社会等方面为重点,探析唐代音乐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4.《唐代建筑研究》:以唐代建筑的类型、造型、结构、装饰、功能等方面为重点,研究唐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艺术魅力。
5.《唐代美术品研究》:依据唐代陶瓷、玉器、金银器、漆器等美术品的时代背景、地理差异、技艺特色、政治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考察。
三、政治演变1.《唐代政治制度演进研究》:以唐代政治制度的组成、结构、职权、制度变迁等方面为研究重点,探讨唐代政治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2.《唐代皇族政治地位研究》:以唐朝皇族的来源、地位、职权、权力斗争等方面为重点,探讨唐代皇族在政治演变中的作用和影响。
唐代笔记小说研究综述

唐代笔记小说研究综述作者:林青青来源:《卷宗》2018年第21期摘要:对唐代笔记小说的文献整理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对唐代笔记小说的内容研究,以单本作品研究和人物形象研究成果最多,而史料价值和宗教文化的研究近十年才开始,还比较单薄。
对唐代笔记小说文体的研究也小有成果,主要集中在词汇方面。
关键字:唐代笔记小说;研究综述唐代笔记小说在唐传奇的璀璨光芒下就好像是颗不起眼的小沙粒,但仍然有许多学者对其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发掘其隐藏的价值。
1 概念研究首先,在笔记小说概念方面就有几代学者进行了研究。
20世纪20年代,上海进步书局编印的《笔记小说大观》行世之后,“笔记小说”作为小说类目概念渐被广泛采用。
20世纪前期,就有多位学者致力于笔记小说的概念、分类的探讨,如郑振铎、姜亮夫、王季思等。
20世纪90年代,对笔记小说的探讨更加深刻。
陈文新《中国笔记小说史》认为笔记小说还不是成熟的小说,而且对笔记小说进行了分类。
他认为笔记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和志人两大类,志怪又可以分为“搜神”、“博物”、“拾遗”三类,志人可以分为“世说”、“杂记”、“笑林”三类。
2003年,陶敏、刘再华的《“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发表在《文学遗产》上。
他们认为要将“笔记”与“小说”拆分开来,以此推进对笔记的研究。
2013年,在前人的基础上,刘正平写成《笔记辨体与笔记小说研究》一文发表在《杭州师范大学学报》上。
他对笔记小说的概念做了明确的规定:笔记小说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采用随事而记的形式叙述人事或神怪故事的篇幅短小的文言小说。
直到现在学界对笔记小说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经过学人不断的努力有几点已经达成共识:第一,笔记小说不是成熟的小说形态。
第二,研究笔记小说不能以西方的小说观念为标准进行。
2 文献研究在唐代笔记小说的文献整理方面,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的《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下)》是比较好的版本,在收录点校作品时要求不太严格,宁多收不少收,有些传奇也收录了。
唐代史料笔记研究--《安徽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唐代史料笔记研究--《安徽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唐代史料笔记数量可观,所记内容涉及政治事件、人物轶事、典章制度、文化风俗、经济地理等诸多方面。
论文立足对唐代史料笔记研读,发掘唐代史料笔记在研究唐代历史中的重要史料价值,探讨了唐代史料撰写身份、编纂特色、版本流传、著录内容、史料价值及其相关文献的考订问题。
唐代史料笔记在研究唐代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这些为数可观的史料笔记保留了许多唐代正史未载的重要史料,特别是有关唐代社会史方面的丰富资料,为后人研究唐代社会风貌提供了不少线索和依据。
其次,这些史料笔记著录的相关内容存在着与正史异文的现象,通过这些异文现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唐代历史做深入的解读。
再次,唐代史料笔记著录内容许多可与正史相互印证,可加深后人对唐代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最后为数众多的唐代史料笔记在文献辑佚、文献校勘、文献编纂方面的价值亦不容小觑。
因此,对唐代史料笔记做综合研究尤为必要。
论文除绪论、结语、附录等内容外,正文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从宏观上把握唐代史料笔记的概貌、特点和史料价值。
唐代笔记在创作体现出杂录,随笔,短小,杂记的特点,部分出于兴趣所作,也有相当部分为“存史”而作;在传统目录学中横跨经、史、子、集,而尤集中于史、子二部。
以其史料价值大小而论,唐代笔记文献大体以分为两种:史料笔记、非史料笔记,这里划分的唯一标准就是笔记文内容的征实性。
唐代是笔记文献勃兴的时代,流传至今约有五十余种。
其中相当部分记录当时政治状况、历史事实、典章制度、名物风情、文学艺术、人物事迹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这类笔记一般称作史料笔记。
依据这些笔记所在内容,唐代史料笔记大致可分为四类:考辩类,杂史类,杂事琐语类,杂俎类。
杂史类笔记的大量出现承载着唐代士子的修史情结;琐语类史料笔记的主导地位体现了唐代笔记创作的平民化;古文运动促进了唐史料笔记文的勃兴;而盛世情结促使了唐代数部史料笔记著录唐玄宗一朝之轶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25年来笔记小说与唐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综述【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85【原刊页号】14~18【分类号】F7【分类名】经济史【复印期号】200805【作者】张天虹【作者简介】张天虹,清华大学历史系。
(北京 100084)【摘要题】综述隋唐五代笔记小说的史学价值,堪与出土文书、石刻碑志相提并论。
1920年代,鲁迅先生对小说史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的代表作《元白诗笺证稿》,实际上也是以笔记小说证史的经典之作,向达先生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大量使用了笔记小说中的材料。
这些研究促使史学界重新审视笔记小说及其史学价值。
隋唐五代是笔记小说取得重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变化的重要时期。
笔记小说为我们提供了认识隋唐五代尤其是唐代社会经济变化的历史信息。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在关注出土文书和石刻碑志的同时,也逐渐开始重视对笔记小说中史料的发掘、整理,以及对笔记小说本身的研究。
隋唐五代小说的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重要成就,《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系列丛书中《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十六章从文学史的角度对此做了全面的回顾和展望。
与文学史领域的研究相比,史学领域相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却尚嫌不足。
据笔者粗略统计,1980年至2005年,国内以隋唐五代笔记小说为主要史料或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论著近30部,论文300余篇。
这些研究论著对唐代社会经济问题多少都有涉及,或是较为系统地论述,或是只言片语却有十分精辟的经济与社会背景分析。
当前,中古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或姑且称之为“唐宋变革”)是中古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必然需要继续拓展思维和史料范围,笔记小说的价值尤为凸现。
因此非常有必要将1980年以来从笔记小说分析唐代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和梳理。
要说明一点,大部分学者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将笔记小说作为其研究的材料,本文要加以总结和梳理的是专门以笔记小说的角度入手(或者说以其为核心材料)的研究成果。
程国赋以“文学——文化”研究作为立足点与出发点,但在其对唐五代小说文化内涵进行阐释时也结合笔记小说中的相关记载分析当时的经济状况,这集中体现于他的著作《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中的第六章“唐五代小说创作与商品经济”。
作者对巨商、善于经营的商人、正派商人、胡商等各种商人在小说中的记载和形象都进行了分析研究。
此外,他还分析了商业观念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城市化进程与小说创作风格的通俗化等问题。
作者充分吸收了近年来史学界和文学界的研究成果,但有些论述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背景发掘不够深刻。
由于笔记小说基本是以记人记事为主,数字材料非常罕见,因此,20多年来以笔记小说研究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的成果中,最主要的还是对商人群体以及城市经济与社会的考察。
一、商人群体唐代的商人群体是唐五代笔记小说中描写较多的人群,因此也是学者们关注较多的一个人群。
学者们主要关注了这样一些问题。
其一,小说中人物的工商业者身份认定问题。
戚玉成的《荒诞中的真实人生——读唐传奇〈李章武传〉》(《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认为,从小说中提到“废业即农”来看,女主人公王氏一定是城市小工商经营者(市民阶层)。
其二,商人与其他人群的关系。
罗立群的《论唐代武侠小说》(《临沂师专学报》1987年第4期)通过对唐代武侠小说的细致分析,认为唐代商业经济发展使得侠与商在物质利益上相互依存,这是唐代侠风盛行的一个原因。
惜未见再有学者对二者经济上的交往做更为深入的分析。
胡商是《太平广记》等笔记小说中经常能见到的人物,学者们对胡商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如薛平拴的《论唐代的胡商》(《唐都学刊》1994年第4期),因它们不是专以笔记小说为角度,在此不赘述。
韩瑜的《从唐小说中的胡商看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将唐代胡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比较全面地研究了来华胡商的地理分布、胡商与唐代城市商业机制、胡商与“飞钱”、胡商的经营内容、胡商的命运以及胡商给唐代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该文对以往的研究是一个很大的推进。
葛承雍的《崔莺莺与唐蒲州粟特移民踪迹》(《中国历史与文物》2002年第5期)继续陈寅恪先生“以小说证史”的思路补充新证,认为蒲州乾和葡萄酒的“乾和”二字是突厥语“盛酒皮囊”的译音,证明蒲州有胡人酿葡萄酒业的存在,文中还指出唐初蒲州地区就有酒家胡,相邻的绛州王绩写有题壁酒家胡诗即为明证。
此文发表后,宁强一发表了《崔莺莺:妓女?外国人?》(《光明日报》2003年6月25日B2版)提出了质疑。
但笔记小说记载的唐代胡商的经济活动反映了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中外经济交流的扩大,这一点当不容置疑。
笔记小说中对典型商人的记载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宁欣的《论唐代长安另类商人与市场发育——以〈窦乂传〉为中心》(《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从窦乂入市与政治世家、经营内容、经营方式与市场发育等方面解读《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三《窦乂传》,从而探讨了围绕城市生活服务展开经营领域的所谓“另类”商人,并指出这些“另类”商人是研究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必须关注的群体。
二、城市经济与社会唐代的笔记小说大多是以都市为创作背景的,很多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点。
程国赋对此进行了统计,《唐人小说》所收的68篇唐人小说中有相当部分的作品以都市作为创作背景,其中又以长安为故事发生地点的小说最多(《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第208页)。
赵振祥《论唐代商业经济对文学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也注意到唐传奇的故事多发生在长安、洛阳、扬州、蒲州等繁盛的商业城市。
因此笔记小说是研究唐代都市社会经济变化的重要资料。
妹尾达彦的《唐代后期的长安与传奇小说——以<李娃传>的分析为中心》(《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09—553页),通过对传奇小说《李娃传》的分析,具体揭示长安城市结构的变化,同时兼顾分析当时长安的庶民文化。
作者对《李娃传》的情节作了考辨,具体验证了唐代后半期长安地区地域分化的真实情况,他还分析了该故事中天门街竞歌等情节,指出《李娃传》的故事原型就是在唐代以后大众艺术的普及与渗透中形成的。
宁欣的《由唐入宋都市人口结构及外来、流动人口变化浅论——从<北里志>和〈东京梦华录〉谈起》(《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一文从《北里志》和《东京梦华录》所描述的唐长安和北宋东京娼妓业及其变化谈起,探讨了流动人口与唐宋城市面貌变化的关系。
这是利用小说中的资料具体分析一个特定的人群,并从经济——社会史角度来研究唐宋都城的较有价值的一篇文章。
而法国学者雷威安在《唐人“小说”》(《文学遗产》1994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唐传奇资料证明当时已有职业的说书人。
这些都说明笔记小说提供了有关中古时代城市中一些特殊群体的丰富资料,我们完全可以继续深入挖掘中古时代城市的人口流动以及不同群体在城市中的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
上述两个方面是以笔记小说研究唐代社会经济史的最为集中的两个方面。
一些学者涉及了当时的阶级或阶层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地位的层面,其中大家关注较多的是唐代的奴婢问题。
王轶冰的《从唐传奇看唐代的私属奴婢》(《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鉴于唐代众多优秀的小说家把目光纷纷对准了奴婢的情况,从唐传奇中撷取其丰富的资料来探讨唐朝盛世时期私属奴婢的来源、役使、地位等情况。
此外,雷威安(见前引文)等学者的研究对于这个问题也都有所涉及。
此外,还有学者利用笔记小说研究了颇有现代色彩的问题。
郭绍林的《唐代的著作权现象》(《人文杂志》1991年第5期)通过列举唐人笔记小说中的有关材料,说明唐人已经意识到著作权的问题,并开始保护自己作品的领有权和改编权。
如前所述,很多学者虽没有专门从笔记小说的角度入手来研究隋唐五代社会经济,但是也逐渐将材料范围扩大到笔记小说。
对此,宁欣在《笔记小说的演变与唐宋社会研究》(《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5期)一文中,做了比较详尽的列举。
例如据作者统计,“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一书,唐宋都城部分注中所引史书177次,其中笔记小说类106次”。
在此不一一列举,读者可自行参考。
三、结语经济史以历史上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在经济学日益注重数量分析的今天,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困惑在于是否要进行量化分析。
而无论正史的《食货志》还是笔记小说,其所包含的数字材料都比较少,即使有也是比较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记载。
因此,从小说中钩稽出的材料一般还比较零散,直接用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史”的研究有困难。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研究还是集中在商品经济以及各种经济关系方面,而对传统的经济制度等的研究,笔记小说的信息需要经过谨慎的排查,反映的问题也比较曲折。
这就决定了将其作为主体研究对象时既需要细致入微又需要放入当时背景之下进行全面分析,同时还应注意视角的转换。
放眼今后的唐代经济史研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宋代的笔记小说中还有很多关于唐代的记载可以挖掘。
唐史是宋人的近代史,宋人的笔记小说数量和质量也胜过唐代的笔记小说,而且有不少关于唐代的信息,因此会有王谠的《唐语林》出现,分散于其他宋人笔记中的材料则需要我们细细爬梳,再联系笔记小说中记载的宋代经济情况,前后比照,相信也会有较大的收获。
利用笔记小说材料的同时,必须借助社会史的研究方法。
就隋唐五代的研究实际而言,采取经济——社会史研究的思路似乎比较合适,因此本文将题目定为“社会经济史研究综述”。
笔记小说记载了很多社会文化活动,如《李娃传》中记载天门街竞歌一事,但实际上这种社会文化活动背后反映的是经济活动,该故事反映的是街东、街西经济实力的较量。
《南部新书》记载了唐代(主要是唐后期)长安城中的多处戏场:“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永寿”(《南部新书》戊,中华书局,2002年,第67页),那么戏场活动的背后呢?颇有可能存在经济交流,有点类似于今日的文化、经贸活动相互促进的情形。
社会民俗文化活动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经济的动机,反映着当时的经济生活。
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视角完全可以从社会制度、文化习俗上给经济史甚至经济学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吴承明先生多次强调“研究经济史必须研究社会”、“不能就经济谈经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4页),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笔记小说大都以都市为背景,是研究隋唐五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市社会、经济问题的重要材料,前面的论述实际上也多以城市为背景。
尽管已有很多学者对唐代都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