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综述摘要: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认知、人格及社会化等方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揭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教养方式;儿童发展;儿童教育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

早期父母教养方式被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忽视型,而现在的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一个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综合体。

本文重在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人格发展及社会化发展三方面来综合考察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起到的作用。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成人创造的环境及提供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这种指导就体现了父母的教养方式。

通过这些指导,儿童的认知能力才能超越现有水平而向上发展。

因此,要理解儿童的发展,就必然要关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提供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

①张丽华等指出,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不一致型、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起消极作用。

②王燕等人发现,父母的专制型教养风格会①张丽华, 杨丽珠, 宋芳. 父母教养方式对3-9岁儿童自尊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9).②王燕, 张雷等. 自我概念在父母专制型教养风格与儿童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J].应用心理学,2007,13(1).抑制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使儿童在诸多领域的自我接纳和评价水平降低。

③赵静波等研究了智力、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学习成绩的关系,发现优等生与差生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偏爱温暖与理解,后者偏爱惩罚与干涉。

而这种差异引起的结果是,优等生有信任与安全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而差等生有逆反与自卑感,他们厌学,缺乏信心。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家庭教育的研究进行综述。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基础,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康心理,提高孩子的智商和情商,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家庭教育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通过家庭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更好的协调,家庭氛围可以得到更好的营造,这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对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在研究领域,家庭教育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的方法、家庭教育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等方面。

在实践领域,家庭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和应用,各种家庭教育书籍、课程和活动层出不穷。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基础。

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孩子的性格、兴趣和需求,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同时,家长还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愿,不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关键。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未来需求,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这些目标。

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是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

家长应该了解和掌握各种教育方法,如榜样示范、奖励惩罚、沟通交流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必要条件。

家长应该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同时,家长还应该注重家庭卫生和家居环境的布置,让孩子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探讨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和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家庭教养方式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综述摘要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本文概述了中外心理学家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正文(一)国外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西方心理学家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时,采取了不同的研究取向。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

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 一是接受———拒绝, 二是支配———服从。

Crusec 等人概括指出, 对父母影响进行的心理学研究可以分为四种: 在精神分析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侧重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的研究; 将学习理论的原则融合于精神分析理论, 侧重奖赏与惩罚的影响的研究; 在社会学习理论指导下, 侧重父母的行为榜样作用的研究; 在习性学理论指导下,侧重亲子互动的生态性的研究 [1]。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 一些研究者开始将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

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和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 . L. B aldw in)等都进行了母亲养育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 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2]。

鲍德温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 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他发现, 采取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父母, 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 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 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 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

同时研究还发现, 限制而不宽容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3]。

最具代表性的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 B aum rind ) 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 重点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和反应性。

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

根据鲍姆林特的研究表明:与专制型、宽容型家庭相比, 权威型家庭的孩子是成熟的、独立的, 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4]。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
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化,家庭教育模式也在不断转换和试错。

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 培养个人品质。

家庭作为第一个社会,通过亲子交流等方式塑造个人品质,如责任心、谦逊等。

良好的家教可以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2. 影响学习成绩。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家长参与度高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尤其是小学阶段。

家长关注、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

3. 决定未来发展。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

它不但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也决定了他们选择职业的能力和方向。

二、影响家庭教育的主要因素
1. 家长教育水平。

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更了解教育理念,给予孩子更好的启发。

2. 家庭经济条件。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能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决定因素。

3. 家长执。

民主式和授权式的家长效果好,较之于民主和严格式。

3. 社会环境。

邻里关系,同学关系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成长。

总体来看,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只有全面理解其中各个要素,方能进行有效引导。

未来需加强家长教育以提升整体水平。

近十年家庭教育能力研究综述

近十年家庭教育能力研究综述

近十年家庭教育能力研究综述【摘要】这篇文章对近十年家庭教育能力研究进行了综述。

在介绍了该研究背景和其重要性。

在详细探讨了家庭教育能力的含义及影响因素,评估方法,主要成果,趋势和展望,以及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近年研究的启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家庭教育能力研究的最新进展,促进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改进。

【关键词】家庭教育能力、研究综述、影响因素、评估方法、主要成果、趋势、展望、局限性、启示、方向、近十年、重要性、家庭教育、背景介绍。

1. 引言1.1 近十年家庭教育能力研究综述的背景介绍近十年来, 家庭教育能力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对家庭教育能力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也可以为教育体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近年来,家庭教育能力研究得到了更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因为家庭教育能力不仅关系到家庭内部的教育环境,也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家庭教育能力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家庭在孩子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家庭教育能力的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在不断更新和变革,对家庭教育能力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对近十年家庭教育能力的研究综述,可以更好地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1.2 近十年家庭教育能力研究的重要性近十年家庭教育能力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深入研究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质量。

家庭是儿童最早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对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等多方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家庭教育能力的状况,可以帮助制定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政策和措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研究家庭教育能力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对社会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一篇嗨呀,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父母教养方式这个有意思的话题。

你知道吗?好多研究都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那可是影响巨大。

有些父母呢,特别民主,凡事都愿意和孩子商量着来,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这样的孩子呀,往往自信又独立,遇到问题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还有些父母比较严厉,规矩特别多。

孩子要是不小心犯了错,那可不得了,一顿批评是少不了的。

虽说这样能让孩子守规矩,但也可能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东西。

另外呀,也有那种溺爱型的父母。

孩子要啥给啥,无条件满足。

结果呢,孩子可能就变得任性、自私,不懂得关心别人。

当然啦,也不是说一种教养方式就绝对好或者绝对坏。

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平衡,根据孩子的性格和情况来调整。

比如说,孩子性格比较内向,那父母可能就要多鼓励,多给孩子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

要是孩子太调皮,那适当严格一点也是有必要的。

第二篇嘿,大家好呀!今天咱们来唠唠父母教养方式的那些事儿。

先来说说那种宽松自由型的教养方式。

这种父母就像孩子的好朋友,和孩子相处得轻松愉快。

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世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样长大的孩子通常心态很乐观,对生活充满热情。

不过呢,要是太宽松了,也可能会出问题。

孩子可能会缺乏自律性,做事没个分寸。

再讲讲权威型教养。

父母在孩子心中有一定的权威,但也会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种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懂得尊重规则,也能明辨是非。

还有一种忽视型的教养,这可不好哟!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问,孩子感受不到关爱和支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自卑、孤僻。

其实呀,不管是哪种教养方式,爱和关心都是最重要的。

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永远支持他们的。

而且时代在变,教养方式也得跟上潮流。

不能老是用老一套的方法,得不断学习和改进。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父母教养孩子还真是一门大学问呢?。

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研究报告

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研究报告

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研究报告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研究报告引言:幼儿期是儿童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一、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亲子互动缺失:部分家长工作繁忙,缺乏与孩子的充分互动,导致亲子关系疏远。

2. 过度呵护与溺爱:部分家长过度关心孩子的需求,不让其面对挑战与困难,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3. 惩罚与暴力教养:部分家长采用过于严厉的教育手段,包括体罚和辱骂,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二、幼儿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幼儿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 社交能力发展:家庭教养方式中的亲子互动以及适度的独立性培养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交能力的发展。

2. 自主性培养:适度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强。

3. 心理健康: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惩罚和暴力教养会给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易导致抑郁、焦虑等问题。

三、优化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建议1. 提倡积极亲子互动:家长应与幼儿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多参与幼儿玩耍和学习活动,增进亲子感情。

2. 倡导适度独立:家长应逐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幼儿在适当的范围内自主决策与解决问题。

3. 鼓励积极表达:家长应提供良好的沟通环境,鼓励幼儿积极表达感受和需求,促进其情绪和认知的发展。

4. 提倡爱理解的教育:家长应注重倾听和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用爱和耐心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结论:幼儿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长应积极改变教育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教养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和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宣传和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共同为优化幼儿家庭教养方式做出努力。

家庭教育研究 综述

家庭教育研究 综述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原创版】目录1.家庭教育的定义和重要性2.家庭教育的研究现状3.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4.家庭教育的策略和建议5.总结正文家庭教育研究综述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它是指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的教育。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培养孩子的习惯和价值观,同时也可以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

一、家庭教育的定义和重要性家庭教育的定义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现代社会中,它通常被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的教育。

这种教育包括了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和社交技能等多个方面。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孩子的人格特质和社交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二、家庭教育的研究现状家庭教育的研究现状表明,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了家长过度干涉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知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问题等。

因此,家庭教育的研究现状表明,需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同时也需要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能力。

三、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包括了家长过度干涉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知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问题等。

这些问题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对家庭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四、家庭教育的策略和建议家庭教育的策略和建议包括了以下几点:1.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个性,不应该过度干涉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2.家长应该积极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同时也应该教育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3.家长应该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知识,以便更好地教育孩子。

4.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相衔接,家长应该积极与学校教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 ————2012 学年第二学期院(所):初等教育学院Array专业:小学教育年级:12级学号:************:***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12级孙夕然摘要: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中外心理学家在家庭教养模式的建构及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家庭教育和儿童的社会化提供相应的理论和试验依据。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教养模式的建构;儿童社会化;影响因素关于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学者对其定义不同,Darling 和Steinberg 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言语表达的集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顾明远等人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养就是指由家(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

一、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缘起在西方,19世纪以前,社会还不存在关注儿童需要的观念。

儿童的存在是否有意义取决于他们是否能使成人快乐,当父母无力照顾孩子,他们就会被遗弃。

19世纪的北美殖民地,儿童不仅需要承担无穷无尽的家务劳动,而且必须服从父亲这一家庭主要权威。

不服从被认为是有罪的,要遭受惩罚。

传统和宗教影响着儿童教养活动。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人们对待儿童的方式有了一些改善。

这一方面归功于洛克、卢梭和裴斯泰洛齐作品的传播,另一方面归功于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的思想的影响。

洛克的白板说鼓励父母和教师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最适宜的经验,他的观念仍对当代儿童教养产生影响。

卢梭认为儿童需要自由成长,受他思想影响的裴斯泰洛齐强调了母亲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霍尔坚信,天性良好的年幼儿童,如果不被过多指导,能够成长为有自控力的个体。

虽然19世纪末人们赞成父母的爱和感情对形成儿童人格的作用,但20世纪一开始,奖励和惩罚的原则被大力倡导。

儿童的教养遵循着严格的时间表,母亲被告知要期望孩子的服从,不理会孩子发脾气,限制他们的身体活动等等。

进入20世纪20年代,华生的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出现,并对儿童社会化过程及家庭教养产生重大影响。

两者都相信个体的早年生活对随后发展的重要性。

华生从刺激反应的理论出发,相信儿童生活早期稳定行为的重要性。

他认为良好的行为必须从一开始就形成条件反射;弗洛伊德则相信有害的早期经验会伤害儿童的发展,儿童的个性成长不能被抑制,需要让儿童表达而不是抑制情绪。

20世纪40年代起,儿童的养育观念发生了变化,父母被鼓励要让儿童快乐,让他们感受到爱,鼓励儿童学会自制。

二、家庭教养模式的建构20 世纪40 年代,学者们开始意识到儿童的发展与父母养育活动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各自的研究提出相应的理论,建构相应的模型。

西蒙兹(P.M .Sym onds 1939)从父母教养行为的维度入手,以接受—拒绝,支配-服从两个维度区分父母的教养行为。

他研究发现,如果父母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孩子倾向于顺从、腼腆、被动、缺乏自信心;如果父母接受孩子,则孩子情绪稳定,兴趣广泛,行为更符合社会的要求[2] 。

而后的霍夫曼(H offman)和亚龙(Yarrow)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温暖会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使儿童易于内化道德规则。

韦克斯勒等人的研究认为,处于温暖环境中的儿童易于对处于困境中的人表示同情和帮助,即他们表现出更积极的利他行为。

众多研究表明,温暖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起着积极作用,他能避免父母使用强制性方式,并有利于儿童的高自尊。

而如果父母以消极的情感方式包括体罚、冷漠的拒绝、威胁等对待儿童,则会阻碍儿童对道德规范的内化,对社会规则只是刻板的而不是灵活变通的遵守。

鲍德温(A .L.B aldw in,1955)则把维度划分为:情感温暖-敌意,依恋-干涉。

他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他发现,采取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行为和领导行为,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

限制而不宽容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

继鲍德温之后,鲍姆林德(D .B aum rind,1967)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四个方面来评定父母的教养行为,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

权威型的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具有权威,而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是通过亲子间的交流建立的;宽容型的父母给孩子自由的行动空间,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甚至听之任之;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子女绝对服从自己,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与专制型、宽容型家庭相比权威型家庭的孩子是成熟的、独立的,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

他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儿童个性的形成并非由父母的某个行为维度决定,而是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可以根据不同父母的教养类型而对限制作不同区分。

权威型父母和专制型父母都对儿童加以限制,但,前者的限制是“严格而合理的”后者的限制却是“无目的、不合理甚至惩罚性的”因而限制对儿童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3] 。

此外,马克比(M accoby)和马丁(M artin)在鲍姆林德研究基础上,根据父母对儿童要求性和反应性水平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

这一时期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也作过类似的研究,表明母亲采取拒绝、干涉的、溺爱的、支配的、独裁的和压迫的教育态度,将使儿童表现出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和富有反抗性等。

三、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因素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受社会化进程的双向互动观及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等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

这时候学者们不仅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也开始探讨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试图把父母教养方式放在更为广阔的宏观系统中加以研究。

(一)父母与子女的自身因素马丁(1975)发现,父母和儿童的性别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法,与孩子异性别的父母比与孩子同性别的父母对孩子更仁慈,少严厉且更允许孩子自由。

还有研究指出孩子的行为特征,如活动量,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活动过度的儿童的母亲比正常儿童的母亲有更多的指令和否定性[4]。

此外,儿童的气质也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困难型气质的儿童容易与母亲发生冲突,这就增加了母亲的控制,继而增加了孩子问题行为的可能性。

安德森(A nderson)等在“谁影响谁”的亲子互动研究中发现,母亲和正常儿童在一起显得平静而肯定,而与行为问题儿童在一起时则变得具有强制性。

这也表明儿童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母亲的行为。

而我国学者陶沙等研究了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变量对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

结果表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对其教养方式有显著影响。

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具有更多的民主性,更多使用说理方式给孩子一定自由。

在工厂、服务行业工作的母亲比其他行业的母亲更多使用专制、溺爱的教育方式,而较少使用民主[5]。

(二)社会文化因素众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社会文化因素对家庭教养方式也有影响。

如:巴斯顿的研究发现美国、法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的母亲对儿童注视他人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

在集体价值取向的日本母亲鼓励并引导孩子注视他人的行为;而在个人价值取向的美国和法国,母亲对儿童注视他人的行为没有明显的反应。

跨文化的研究表明家长对待青少年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

在美国,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可以使儿童与青少年向着积极主动的、友好安定的方向发展;而错误的教养态度则导致儿童攻击性、反抗性的增强。

而在日本,父母如果采取保护的、非干涉的、合理的、民主的和宽大的态度青少年就会富有积极性和态度友好;反之,如果父母采取的是拒绝的、干涉的、溺爱的、支配的、独裁的和压迫的态度青少年就会适应能力差,精神不稳定和富有反抗性等。

林磊、陈会昌等的研究表明,不同社会中,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定时期的社会特征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父母对教养方式的选择。

张文新比较了城乡两种文化背景对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城乡差异,城市青少年的父亲对孩子有更多的情感理解与温暖;城市母亲与农村母亲在对孩子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方面没有差异但对孩子的干涉、保护、否认拒绝、惩罚严厉更多[6]。

(三)社会经济地位因素C ham berlin(1974)、Lytton(1980)及M inton 和Levine(1971) 等的研究表明,白人中产阶层的父母更多地对儿童使用建议和解释,更多的对儿童的需求做出反应提供积极而非否定的反馈;而较低阶层的父母更倾向于使用强制和权利介入对儿童自由更多加以限制。

马克比(M accoby)提出了中上层父母与低层父母在四个方面的显著差异,前者更强调幸福,后者更强调服从、整洁、尊重权威、不惹麻烦前者倾向于允许、民主、用诱导法劝诫儿童后者对孩子设置了更多的限制,有不少专横标准体罚儿童;前者与后者相比与孩子交谈的多使用的语言方式更复杂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母对孩子显得更温暖更富有感情。

Kohn 指出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尤其是为自己工作的可能更强调儿童要有理想、好奇心和创造性。

四、国内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从80 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开始研究家庭教养方式。

起初的研究零散取向单一,主要从儿童的性格、心理卫生入手,探求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养方式。

进入90 年代,国内学者开始将新思路、新模式运用到家庭教养的研究中,并深入到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层面。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

关颖等专门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数据显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儿童社会性得分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从而看出亲子关系的民主、平等、和谐,使孩子在良好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积极影响。

陈微认为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个性、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温暖而民主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儿童内部控制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及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不利于儿童个性发展和对社会规范的内化。

国内学者也作了大量关于不同群体父母教养方式的对比研究。

张文新、林崇德对不同群体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对自尊的影响在不同群体中存在一定差异。

父亲的过分保护对女生的自尊存在极其显著的消极影响对男生却没有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对男生自尊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对女生却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