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养殖生态与病害

合集下载

牛蛙饲养场所要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保持卫生。

牛蛙饲养场所要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保持卫生。

牛蛙饲养场所要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保持卫生在牛蛙养殖业发展迅猛的今天,牛蛙饲养场所的卫生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保持场所的卫生是确保养殖业顺利进行的关键。

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探讨。

首先,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是维持牛蛙饲养场所健康发展的前提。

牛蛙是一种易感染疾病的动物,长时间堆积的养殖废弃物和环境污染会使牛蛙受到各类传染病和寄生虫的侵袭。

当疾病泛滥时,不仅可能导致大面积的蛙类死亡,还会给经济利益带来严重损失。

因此,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积极预防病害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保持牛蛙饲养场所的卫生是防止传染疾病的重要手段。

传染病的扩散是通过病原体在养殖场所中传播引起的。

牛蛙饲养场所一旦出现传染病,往往会快速蔓延,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保持场所的卫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基本措施。

首先,要定期对养殖池进行清洁,清除废弃物和污泥,避免病菌和寄生虫滋生。

其次,要保持饲养环境的湿度、温度和通风状况稳定,确保牛蛙的舒适生活,从而提高其免疫力。

此外,还应定期消毒场所,杀灭隐藏在墙壁、水槽和垫料中的病原体,防止其再次侵袭。

此外,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还能保证牛蛙饲养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病虫害的存在会降低牛蛙的饲养效益,导致产量下降和质量下降。

在牛蛙的生长过程中,疾病和寄生虫会占用营养,使牛蛙体质变差,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此外,病虫害还会导致牛蛙养殖者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通过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能够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牛蛙的免疫力,增加产量和质量。

在进行牛蛙饲养场所的病虫害防治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我们注意。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药剂进行防治,避免给牛蛙和人员带来伤害。

其次,要控制药物使用的时机和频率,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或产生药物残留。

再次,要注意动物的反应和用药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最后,要加强对养殖员的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和防治水平。

总之,牛蛙饲养场所要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保持卫生是牛蛙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

牛蛙常见病的防治与用药.doc

牛蛙常见病的防治与用药.doc

牛蛙常见病的防治与用药概述:在正常情况下,牛蛙对疾病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牛蛙湿润的皮肤分泌多种杀菌酶,它们甚至具有抗菌素无法比拟的作用;还具有细胞免疫系统和体液免疫系统。

所以,幼成蛙、蝌蚪一般很少发病。

但当放养密度过大,水质变坏,饲养管理不善,操作受伤,也会发生各种疾病。

常见病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真菌性和寄生虫性疾病。

一、蝌蚪期常见疾病1)水霉病(肤霉病或白毛病)【病原】病原体为水霉科的水霉菌,主要寄生在蝌蚪体表皮肤的损伤部位。

【症状】水霉菌从皮肤伤口侵入后,吸取皮肤中的养分,菌丝体向内深入肌肉,向外长成分枝繁茂的菌丝,形成肉眼可见的棉絮状的浅白色斑块。

在水温10℃~20℃的池水中易发生此病,患病的蝌蚪游动迟缓,觅食困难,而且其他病菌可从伤口侵入而加速死亡。

【防治】(1)蝌蚪池等的操作应注意不对蝌蚪造成创伤,有伤口的蝌蚪可用3%的食盐水涂抹皮肤伤口至愈合。

(2)对已发病的蝌蚪,可用6~10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5~20分钟进行治疗。

(3)可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消毒30分钟,每日两次,经3天可治愈。

2)车轮虫病【病原】此病是原生动物寄生虫病,其病原是车轮虫。

此虫的外表像碟状或草帽形,虫体周围有均匀分布的纤毛,并有由许多小齿逐个衔接而成的圆形齿环,虫体运动时,以齿环磨损蝌蚪的表皮组织。

常发生在密度大,生长缓慢的牛蛙蝌蚪期间【症状】车轮虫主要寄生在蝌蚪的皮肤和鳃的表面上,使寄生处呈现青灰色的斑点,尾膜发白,常浮于水面。

大量寄生时,会使蝌蚪食欲减退,体表发白,呼吸困难,单独游动,动作迟缓,生长停滞,进而死亡。

6~8月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1)加注新水,减少养殖密度,扩大蝌蚪的活动空间,即可避免此病发生。

(2)发病初期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兑水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0.5克和硫酸亚铁0.2克。

(3)每1亩用切碎的韭菜0.25千克与黄豆混合磨浆,然后全池泼洒,连续1~2天,可控制病蝌蚪的死亡。

牛蛙常见疾病有哪些如何防治

牛蛙常见疾病有哪些如何防治

牛蛙常见疾病有哪些如何防治牛蛙是一种常见的水生动物,也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动物。

牛蛙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的特点,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

然而,牛蛙也容易受到一些疾病的侵袭,对养殖户来说,掌握牛蛙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对养殖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 RHV(牛蛙Rana gryilio virus):这是牛蛙病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主要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包括气溶胶、饵料、水等。

感染牛蛙后,出现食欲减退、呼吸困难、腹胀等症状。

预防该病的方法主要是加强对水质的管理,保持池塘水质清洁,并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

2.暴风雨病:这是一种由禽群、牛蛙与鸭子等动物共同感染的病毒病,通过水源传播。

牛蛙感染后会出现呕吐、腹泻、体温升高等症状。

防治该病的方法可以采取疫苗接种、定期消毒池塘和设备、加强对禽类和牛蛙的检疫等措施。

3.外寄生虫:牛蛙容易受到钩虫、绦虫等寄生虫的侵扰,造成消化系统疾病。

这些寄生虫主要通过食物、水源和饵料传播。

防治该病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期检查和清洁水源、使用防虫药物、保持池塘卫生等方法。

4.真菌感染:牛蛙的皮肤容易受到真菌感染,常见症状包括皮肤出现溃疡和红肿、食欲减退、避光等。

预防真菌感染的方法主要是保持水源的干燥和清洁,定期检查牛蛙的身体状况,并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5.疱疹病:这是一种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食品和水源传播。

感染后,牛蛙会出现皮肤溃疡、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等症状。

预防和治疗该病的方法主要是加强对水质的管理,保持池塘清洁,并对患病的牛蛙进行隔离和合理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针对以上常见疾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1.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检查和清洁牛蛙养殖池塘的水质,避免水质污染,并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确保牛蛙处于健康的环境中。

2.定期消毒:定期对牛蛙养殖场的设备、水源、饲料等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

3.加强检疫:对进入牛蛙养殖场的动物进行检疫,排除携带疾病的动物,防止疾病传播。

牛蛙的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牛蛙的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牛蛙的常见病及防治方法牛蛙的常见病及防治方法牛蛙现在已经成为蛙类养殖中最重要的其中一种。

在养殖牛蛙时,会遇到各种常见蛙病。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牛蛙常见蛙病症状,希望对你有帮助。

牛蛙常见蛙病:暴发性出血败血症1、病症:发病蝌蚪腹部有明显的红色出血点,咽部及肛门四周的出血现象更为明显,重症时,体表出现几近透明的溃疡斑,眼球突出、充血,时有烂尾现象,鳃因失血而呈灰白色,腹部鼓胀,腹水严重,肝、肠明显充血,死亡前有在水面打转的现象。

2、病因:水质恶化,放养密度过高是引发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病原目前尚不清楚。

3、危害:该病的发生表现为暴发性,且传染性极强。

发病时间为5月中旬至9月下旬,水温一般在20℃以上。

牛蛙蝌蚪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天,严重者可在一周内使整个蛙场的蝌蚪全部死尽。

主要危害对象是蝌蚪,以变态期内的蝌蚪发病死亡尤为严重,幼蛙也时有发生该病。

此病1995年呈暴发性流行,从对海盐县官塘的近千亩养殖池的调查显示,约有80%的春季蝌蚪暴发了该病,死亡率达60-100%,危害极为严重。

4、防治对策:该病因具暴发性、病期短的特点,目前尚无显著疗效的治疗药物。

减少该病的损失应以预防为主:(1)蝌蚪池在放养前应清池。

清池的药物可用生石灰(50-100ppm)、蛙消安(10ppm)、强氯精(3-5ppm)等。

(2)加强管理,做好场地的清洁消毒工作。

各养殖池的进排水应独立分开,工具在用前用后要消毒。

蝌蚪入池前用20ppm的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杜绝外来病原的传染。

(3)定期换水,保持水质良好;合理放养密养,减少发病机会。

(4)在蝌蚪饲料中定期添加一些药物如“蛙用碘”、“SMZ”及“先锋霉素”等,池水用2-3ppm的高锰酸钾与乙酸的混合液消毒,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牛蛙常见蛙病:烂皮病1、病症:该病初发时,牛蛙的背部皮肤失去光泽并出现白斑,之后,表皮脱落并开始溃烂,露出背肌,烂斑四周呈灰白色,病重时,可扩展到四肢。

蛙眼瞳孔病初时出现粒状突起,逐渐发白,直至形成一层白色脂膜覆盖在眼球表面。

牛蛙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牛蛙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牛蛙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牛蛙是我们常吃的蛙类,它个头大,肉质细腻,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它的养殖范围和密度也在显著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病害侵扰。

那么牛蛙养殖时有哪些病害,这些病害又该怎么防治,来一起看看牛蛙常见病害以防治方法吧。

1、气泡病气泡病主要发生在蝌蚪期,患病的蝌蚪全身膨胀肿大,导致其失去平衡能力,浮在水面,将患病的蝌蚪捞出解剖,会发现肠胃充满气体。

该病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养殖池的有机质含量过高,经过高温发酵,导致水体中的氮气与氧气含量较高,导致发病。

防治方法:平时加强水质管理,勤换水、注水,一旦发现病害发生,立即注水,想办法降温度降下来,加强曝气,然后将患病蝌蚪捞出,放入较清凉的水中,再用硫酸镁液浇洒。

2、肝炎肝炎发病时极难发觉,牛蛙外表也无明显特征,唯一外表特征就是体色失去光泽,色呈灰黑,一定发病,牛蛙食欲不佳或停止进食,潜伏在草丛阴暗潮湿处,四肢酸软无力,身体瘫软,口腔含血,舌头常常吐出。

防治方法:放养前要对养殖池全面消毒,尤其是以有年头的养殖场地,养殖时,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换水,禁止喂食变质饵料。

3、肠胃炎病肠胃炎病也是危害牛蛙的常见病害,主要发生在蝌蚪和幼蛙身上,它是由细菌感染或消化不良而引起的。

它发病时速度极快,死亡率高,发病蝌蚪的肠胃发炎充血,肛门四周红肿;而幼蛙或成蛙发病则表现为肌体酸软,无力跳动,严重者死亡。

防治方法:同样的加强水质管理,做好消毒工作,喂食要注意饲料的新鲜度,不要喂食腐烂变质的饲料。

每天将残饵及时清除,在投喂新鲜饵料,患病时用浓度较低的盐水浸泡可防治。

4、烂皮病牛蛙烂皮病主要是营养缺乏引起的,尤其是缺乏维生素或者皮肤损伤而导致细菌感染。

发病时牛蛙皮肤失去光泽和出现白斑,随着病情发展,皮肤开始脱落腐烂,露出背部肌肉组织,严重时扩散整个躯体,同时眼部出现黑色粒状突起,最好导致失去视觉。

防治方法:定期换水,加强水质管理,经常消毒,加强营养调配,在饵料中混合维生素营养物质。

养殖牛蛙常见的疾病防控措施

养殖牛蛙常见的疾病防控措施

养殖牛蛙常见的疾病防控措施(一)牛蛙红腿病红腿病是牛蛙在幼蛙和成蛙阶段的主要病害。

1、发病原因嗜水气单胞菌、乙酸钙不动杆菌、病毒所引起,常发生在养殖密度过大、水质条件差的养殖环境中。

2、流行病学流行期5~10月份,5月份是重点防治季节。

3、发病症状病蛙精神萎靡,软弱无力,反应迟钝,厌食,腹面特别是后腿腹面与前肢之间皮肤水肿充血发红,或有脓疮和溃疡,病蛙皮肤和腹部下有淡黄色或微红色浑浊液体,肝、脾、肾肿大,呈黑色。

严重时,全部肌肉呈红色,还并发胃肠充血发炎,病蛙的舌、口腔等处有出血性斑块。

且有的个体表现出呆滞,头部伏地,不吃不动,3~5日内死亡,该病病程短、传播迅速、死亡率高。

4、防治方法预防方法:①适时调整养殖密度;②定期进行池塘消毒,换水改善水质;③发病的蛙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或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泼洒,彻底消毒后方可使用。

治疗方法:①将病蛙放在10%的食盐水浸洗,每次10分钟,每天2次;②用1.6~10毫克/升硫酸铜溶液浸泡,视水温高低,浸泡10~30分钟;③病蛙用20%的磺胺脒溶液浸洗15分钟,病情严重的浸泡48小时;④100毫升蒸馏水加食盐0.9克,精制葡萄糖25克,充分搅拌均匀后加入青霉素40万单位,每只200~250克重的病蛙灌注药液2毫升,即每只用青霉素8000单位;⑤病蛙用20毫克/升呋喃唑酮溶液浸泡30分钟;⑥每百千克饲料中加入30克磺胺脒或30克四环素,连喂5天;⑦病蛙外伤处涂红霉素或四环素软膏;⑧用浓戊二醛1毫克/千克十聚维酮碘2毫克/千克连续泼洒3天,隔天换水后再使用一次。

(二)牛蛙肠胃炎牛蛙肠胃炎是牛蛙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其具有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特点。

1、发病病原牛蛙肠胃炎是由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引起。

2、流行病学从蝌蚪到成蛙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5-9月份,如果没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和治疗,死亡率可达40%-50%。

3、发病症状症状表现为病蛙初期活动频繁,在后期则表现为不摄食或者摄食量很少,反应比较迟钝,解剖蛙体可发现其腹腔和肠道都有充血现象,肠道内壁伴有粘液,表面发炎。

牛蛙养殖行业痛点与解决措施

牛蛙养殖行业痛点与解决措施

牛蛙养殖行业痛点与解决措施1.高成本。

养殖牛蛙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土地、设施、种蛙、饲料等。

此外,养殖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蛙苗死亡率较高、饲料价格波动等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养殖成本。

解决措施:通过科技手段改善养殖效益,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

例如,可以采用先进的养殖设备,如自动投喂系统、自动循环水系统等,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投喂效率;同时,引进新技术提高蛙苗存活率,如采用健康证明的种蛙,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提高蛙苗成活率。

2.疫病防控。

牛蛙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病害,如皮肤溃疡、肠胃疾病、霉菌感染等,这些疫病会导致蛙苗死亡率增加,养殖效益下降。

解决措施:加强疫病防控措施,如定期检查蛙苗健康状况,提前发现病害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和卫生清洁,防止病菌传播;引进优质的种蛙,避免病害传播。

3.市场需求不稳定。

牛蛙养殖的市场需求存在波动性,受季节、节假日等因素影响较大,在销售季节外可能出现销售困难,价格下跌等问题。

解决措施:寻找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如与餐饮企业合作,提供新鲜牛蛙供应;开发牛蛙相关产品,如牛蛙罐头、牛蛙制品等,增加销售渠道和产品附加值;与养殖户建立合作关系,确定固定的销售计划,稳定产品供应。

4.绿色养殖与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牛蛙养殖方式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如废水排放、饲料浪费等问题。

同时,过度养殖也容易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养殖效益和蛙苗健康。

解决措施:推行绿色养殖方式,控制养殖规模,避免过度养殖导致的环境问题;加强养殖废水的处理,采用循环水系统,减少废水排放;优化饲养管理,减少饲料的浪费,提高饲料利用率。

牛蛙疾病_与防治

牛蛙疾病_与防治

牛蛙疾病_与防治症状:病蛙精神不佳,无食欲,弹跳无力,两后腿和趾部充血并有浮肿感,前肢充血,体表腹面及颌下皮肤有出血点和血斑,腹部膨大,腹腔内有腹水,肝、肾肿胀。

临死前病蛙有呕吐和拉血便情况。

牛蛙红腿病病原研究华中农业大学规划教材《名特两栖爬行动物的养殖》,牛蛙的红腿病由病毒引起。

王伟俊主编《淡水鱼病防治彩色图说》,主要是乙酸钙不动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

杨先乐主编《特种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

厦门出入出境检验检疫局龚艳清,台湾牛蛙红腿病病原的鉴定:主要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caviae)。

自Emerson(1905)等首次定名红腿病以来,已从蛙中分离到气单胞菌、粪产碱菌、假单胞菌等几种细菌,Clorioso等认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nonashydrop hila)可能是主要病原体,病毒、真菌和厌氧菌与红腿病无关;肖克宇等认为不动杆菌属细菌是主要病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与红腿病无关;胡成钰认为该病病原体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caleoaceticas)和嗜水气单胞菌。

牛蛙红腿病病原研究流行: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眠后易发生,温度在20℃时病情最严重,夏季发病率偏低,发病后死亡率可达90%以上。

防治:蛙池用生石灰带水清塘,养殖期间应定期(10天)施放强氯精0.3mg/l或优氯净0.4mg/l,用于预防。

治疗时,须更换池水或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池水,将病蛙捞出,用10%的食盐水浸浴10~20分钟,每日1次,连续3天;治疗期间,对尚能摄食的蛙,可投饲药饵氟哌酸20~50mg/kg体重,连喂3~5天。

一、牛蛙红腿病牛蛙红腿病防治研究王晓清、肖克宇等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对两个蛙场自然发生的红腿病的牛蛙进行现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红霉素为牛蛙红腿病病原菌高度敏感药物。

以腹腔注射庆大霉素、用红腿净浸泡治疗效果最佳;以红腿净浸泡结合口服土霉素治疗效果较好;发病前用药物预防比出现病症时用药效果要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蛙养殖生态与病害牛蛙是两栖动物,隶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是蛙科中较大体形的食用蛙种。

因其鸣声洪亮酷似牛叫,故名牛蛙。

个体大,商品价值高,发展较快。

发展牛蛙养殖有许多优点:繁殖快、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抗逆性强、饲料易取、效益较好。

牛蛙经济意义较大,具有食用、除害虫、药用(蛙油——具有润肺养阴,补肾益精,补脑益智,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及美容养颜,抗衰老等功效)、工业用(制革、作动物饲料)等作用。

牛蛙包括四个生活周期,既受精卵经过一系列胚胎发育形成蝌蚪,在适当的条件下蝌蚪开始变态,形成幼体,随着尾部消失,幼体开始水陆两栖生活。

牛蛙生活习性是具有群居性、饲料不足时,相互残食。

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食性不同。

蝌蚪可喂以蛋黄、血粉、鱼粉等,也可用豆浆、面粉等佐食。

蛙在自然状态下,只捕食活动的动物。

经人工驯食,可摄食配合饲料。

饲养12~15个月,可达400~600克。

这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牛蛙养殖生态模式,因此本文就现有的养殖模式及常见的牛蛙病害做一综述。

一、牛蛙养殖生态1.1牛蛙养殖场的选择和建造牛蛙养殖场的选择和建造,主要应根据选择的养殖方式,比如是大面积粗放养殖,还是小面积集约化养殖而定。

总的原则要按照自身条件和环境因素来考虑,既要遵循经济上投入少,效益高,又应照顾到生产上的科学性,以及管理上的方便。

1.1.1养殖场的建场条件牛蛙善于跳、爬、游、钻,所以牛蛙养殖场需要建造防逃设施,可以用塑料薄膜、铁丝网或尼龙线网围栏防逃,有条件的用砖砌围墙更为持久可靠。

养殖场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水源以江、湖、水库的水最为理想,这种水的水质好,溶氧高,水量充足。

蛙池最好建在冬暖夏凉的地方,蛙池不仅水质要好,排灌水方便,还应具备不同用途的养殖池、动物性饵料繁殖场地及其他配套设施。

另外,牛蛙养殖场还应选择在水陆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

1.1.2牛蛙养殖池的建造根据牛蛙的繁殖特点、变态过程、生活习性,牛蛙养殖场需设立如下养殖池:亲蛙池:亲蛙池主要用于培育产卵用的亲蛙和繁殖期后分养雌雄亲蛙。

养蛙规模较大的单位,一般要建造2~3个。

亲蛙池也可兼作产卵池。

亲蛙池一般为土池,面积以200平方米为宜,深度1.2米,能蓄0.8~1.0米深的水为好。

池底要有15~20厘米的淤泥,以利亲蛙越冬。

堤埂坡度要大,以1∶2.5为宜。

亲蛙池的总面积要根据亲蛙的数量而定,通常以每平方米放养1只亲蛙为宜。

产卵池:产卵池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

水泥产卵池主要在人工催产时使用。

一般用土池,效果较好。

面积以100~200平方米为宜,要求池深1米,蓄水0.6~0.8米深,堤埂坡度要大,以1∶(2.5~3)为好。

池内要种植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聚草、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以促使牛蛙正常产卵。

孵化池:孵化池也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

使用效果以水泥池为好,面积一般为3平方米,正好适合于1只牛蛙所产的卵的孵化,池深度0.6米。

池子内壁抹以水泥粉,不必很光滑,稍粗糙反而有利于刚孵化的蝌蚪的吸附,能提高蝌蚪的成活率。

土池因有堤埂坡度,面积比水泥池大,一般为6平方米,池深60厘米,蓄水40厘米深。

使用时最好在池内铺垫塑料薄膜,效果较好,可以大幅度提高孵化率。

孵化池总面积,要根据生产上孵化蛙卵的数量来确定,还应考虑孵化池的周转。

蝌蚪池:蝌蚪池也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

水泥池面积以15平方米为宜,池深1米,蓄水0.8米深;土池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宜,池深0.8~1米深,蓄水0.6~0.8米,堤埂坡度以1∶(1.5~2)为宜。

蝌蚪池的总面积,根据培育蝌蚪的数量和需要育成幼蛙的数量而定。

幼蛙池:为了便于饲养管理,应建立专门的幼蛙池,并留足幼蛙捕食活动的场所。

一般来说,蝌蚪变态成幼蛙,在水中生活的时间较短。

因此,幼蛙池不宜太大,一般以15平方米为宜,水深50厘米左右。

在幼蛙池四周,应种植一些供幼蛙隐蔽和捕食的植物,便于幼蛙上岸活动。

在幼蛙池的一个角搭一个饵料台,作为幼蛙天然饵料不足时补充人工饲料的场所。

在固定饵料台上空设灯光诱虫,这是解决天然饵料不足的较好途径之一。

成蛙池:即商品蛙池,根据生产规模建立成蛙池,要将不同规格、不同用途的成蛙分池饲养。

成蛙池可以建大些,一般占地600~6000平方米,池的深处0.5~1米,池的四周可以人为地堆些石块、砖块或筑些土洞,地面尽可能绿化,给牛蛙提供较多的隐蔽场所,便于牛蛙生长和繁殖。

对于幼蛙和成蛙,生活环境的水面与陆地的面积比以3∶2为宜,可充分利用陆地种植果树、蔬菜和花卉植物,提高场地的利用率。

牛蛙养殖场设计多种多样,应根据自己的场地面积、环境条件、资金来源和产销等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牛蛙养殖场。

1.2 成蛙养殖模式1.2.1半精养模式利用鱼池、洼池、稻田、藕塘等进行养蛙,由于面积大,蛙较分散,密度也不大,产量不高,一般多以天然饵料为主,颗粒饲料为辅的方式养殖,称为半精养。

这种模式获取天然饵料的方法主要是灯光诱虫。

诱虫灯的位置设在离岸2米左右的水面上方0.3~0.5米处,周围不应有高大的建筑物,以免遮挡灯光,收不到好的诱虫效果,开灯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在傍晚开灯。

半精养方式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每平方米放10~30只,视饵料条件而定。

1.2.2 集约化养殖室内集约化养殖,着眼于控制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充分满足牛蛙生长的营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强化培育手段。

尤其是随着牛蛙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成功,更能发挥其高效的特点,是发展牛蛙商品生产的一条重要途径。

室内养蛙池,一般面积10~20m2,要有充足的水源供应,充分利用空间,可采用多层次的立体养殖结构。

放养密度为每蛙体重100 g按50只/ m2,投饲时坚持“四定”;每天2~3次,日投喂量占蛙体重的10%左右,养成按时摄食的习惯。

成蛙的日常养殖,除了定时投饵外,还要每天换水,清洗食场,注意观察蛙的健康状况,及时防病治病,严防蛇、鼠侵袭等。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加温养殖,一年可生产两批商品蛙。

1.2.3网箱养殖网箱养蛙借鉴网箱养鱼技术,结合蛙的生物学特性,利用网箱把牛蛙在水体中围养起来的一种高密度养娃方式。

网箱养蛙有如下优点:(1)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库、湖泊和大鱼塘,既节约了养蛙用地,又提高了上述水体的利用率,即做到了水中养鱼,网中养蛙,从而增加了经济效益。

(2)网箱内外水流畅通,水体不断更新,箱内溶氧充足,网箱成为一个活的水体环境,可实行高密度的饲养,而且产量高。

(3)网箱养蛙后,可增加水体肥力,提高鱼产量。

(4)由于网箱养蛙面积小,饲养管理方便,同时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能量消耗减少,利于生长。

1.2.4生态养殖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也相应地提高,所以蛙的养殖也逐渐走向了一种无公害、健康养殖的模式,而从控制生态环境、选择饲料、投喂方式和管理技术着手的牛蛙生态养殖的高产技术,更能促进牛蛙无公害、健康养殖的快速发展,保证人们对生活高品质的要求。

每口养殖池面积以40~60 m2为好,池底平坦,池边高和宽各30cm,形似田埂。

池边四周外层采用聚乙烯网,内层采用黑色塑料薄膜,对养殖池进行双层围栏,高度约1m。

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水源丰富、环境幽静的地方建池,蛙池可不设蛙岛,采用蝌蚪池、幼蛙池,成蛙池为一体的养殖方式。

将大池分成小池,直接分级,既提高了利用率,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牛蛙成活率和经济效益。

二、牛蛙常见病害与防治2.1蝌蚪阶段常见病2.1.1 病毒性疾病暴发性败血症:不少人怀疑为病毒病。

患病蝌蚪咽部、腹部、肛门等处严重出血,有的在水面打转,眼球充血、突出。

死亡快,发病1~2d即出现死亡,死亡率达70%以上,严重的全部死亡。

先做好清池工作,用50~100mg /L生石灰进行消毒;蝌蚪入池前用20 mg /L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用0.3mg /L碘制剂或2 mg /L高锰酸钾与乙酸混合液消毒池水。

2.1.2 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烂鳃病:由于水中粘液球菌侵入蝌蚪鳃部而发生炎症,鳃丝发白、糜烂而附着污泥和粘液,浮游于水表面,行动迟缓,可继发其它疾病而死亡。

防治:放养前,对池水消毒,蝌蚪在放养前也要消毒。

发病后,按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g或漂白粉1g全池均匀泼洒。

细菌性肠胃炎:患病蝌蚪食欲下降,游动迟缓,死亡率较高,胃肠道充血、发炎,肛门周围充血、肿胀。

防治:对患病病蛙可在饵料中加喂药物进行治疗,一般每千克饵料投入或酵母片2片,连喂 3~5d即可治愈。

对病蛙池用 1~2mg/l 的漂白粉溶液泼洒1次,发病季节,每7~10天用 1mg/l 的漂白粉溶液泼洒全池1次。

红斑病:有的称为出血病,为细菌和真菌感染所造成。

患病蝌蚪有转圈的神经性症状,其腹部出现红斑,发病急,死亡快,多发于蝌蚪发育的后期,发肢芽形成期,全池暴发性流行,危害大,死亡率达70%~90%。

防治:用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使其浓度为0.7 g /m3。

在多发病季节注意饵料卫生,用20 mg /L生石灰消毒水体。

2.1.3 真菌性疾病鳃霉病:因霉菌侵入蝌蚪鳃部破坏组织,充血、出血,变成灰白色或苍白色,或继发其它感染,出现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水质过肥的及时换水,注意用生石灰清池,去除过多淤泥。

防治: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0.7 g /m3(5B2)浸泡患病蝌蚪。

肤霉病:因蝌蚪表皮损伤部位被水霉侵入所致(也可发生在幼蛙、成蛙),严重者到达肌肉层,伤口处或周围可见灰白色的丝状物,患病蝌蚪或蛙表现食欲变差,游动迟缓,有的伤口并发细菌感染,体质弱,最后衰竭死亡。

防治:搬运、移动蝌蚪、蛙体时避免外伤,对有外伤的用3%食盐水或10%紫药水涂抹伤口至愈合后才可放养。

对饲养池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日常应保持良好的水质。

2.1.4 寄生虫性疾病车轮虫病:因蝌蚪体表和鳃上寄生车轮虫所引发。

在每年4~9月多发,症状为游动变慢,反应迟钝,全身或局部布满车轮虫,尾鳍粘膜变白色,尾组织损坏,有的严重腐烂。

不及时治疗,大多衰竭死亡。

防治:监测水质,调整合理的饲养密度,做好换水和水体消毒工作。

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B2)全池均匀泼洒,浓度为0.7 mg /L;用2%~3%食盐溶液浸泡15~20 min。

杯体虫病因杯体虫寄生于蝌蚪的鳃部和尾部引发。

在每年5~9月,水质不良、高密度饲养时多发。

眼观患病蝌蚪鳃部和尾部变白色,游动变慢,停食而衰竭死亡。

防治同车轮虫病。

斜管虫病:蝌蚪体表感染斜管虫所致。

在春初和冬初多见,患病者不吃食,体色呈黄褐色,有的浮在池边水面,反应迟钝,慢慢衰竭死亡。

防治:定期消毒水体,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B2)的溶液泼洒,使全池的浓度为0.7 mg /L。

锚头鳋病:蝌蚪的胴体与尾部交界凹陷处寄生锚头鳋病幼体所致,被寄生部位的肌肉组织红肿、发炎,有的溃烂,生长停滞,严重的有多个水蚤寄生,死亡率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