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技术】第1章 概述(讲授)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1

一:无线电基础知识1 无线电波的频率和波长声波和电磁波都是以波的形式存在,都属于波动。
波在每秒钟变化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为赫兹(Hz)。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很快,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m/s,与光速一样(实际上光也属于电磁波)。
电磁波每变化一次所用的时间为周期,单位为秒(s),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称为波长,单位为米(m)。
因此,电磁波的频率()、波长()与波速()之间存在下述关系:因此,知道电磁波的频率也就知道了它的波长。
对于一个广播电台所发射的无线电波,可用它的频率来表示,也可用它的波长来表示。
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是以639kHz频率发射的,所以它的波长应为:2 无线电波频段划分我国无线电波的频段划分如下:中波(中频)——526.5kHz(570m)至1605.5kHz(187m),主要用于对国内的声音广播。
短波(高频)——2.3MHz(130m)至26.1MHz(11.5m),主要用于对国外的声音广播。
超短波——包括米波(甚高频)和分米波(特高频)。
甚高频(米波)——48.7MHz(6.16m)至223MHz(1.35m),用VHF表示,它又分为Ⅰ、Ⅱ、Ⅲ三个波段,其中Ⅰ波段——48.7MHz(6.16m)至92MHz(3.26m),用于地面电视广播的1至5频道;Ⅱ波段——87MHz(3.5m)至108MHz(2.78m),用于声音调频广播;Ⅲ波段——167MHz(1.8m)至223MHz(1.35m)用于地面电视广播的6至12频道。
特高频(分米波)——470MHz(0.64m)至958MHz(0.31m),主要用于地面电视广播,用UHF表示,可容纳56个频道,它又分为Ⅳ、Ⅴ两个波段,其中Ⅳ波段——470MHz(0.64m)至566(0.53m)MHz,用于地面电视广播的13至24频道;Ⅴ波段——606(0.495m)MHz至958MHz(0.31m),用于地面电视广播的25至68频道。
广播电视概论教案

广播电视概论教案第一章:广播电视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掌握广播电视的传播原理和传播方式理解广播电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广播电视的传播原理和传播方式广播电视的基本特点和类型广播电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的传播原理和传播方式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的传播原理和传播方式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掌握程度第二章:广播电视节目2.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和特点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和策划要点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2.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和特点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和策划要点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和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和策划要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和策划要点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的掌握程度第三章:广播电视技术3.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和接收原理掌握广播电视技术的演进和应用理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3.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和接收原理广播电视技术的演进和应用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和接收原理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技术的演进和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技术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发展趋势和挑战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和接收原理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技术的演进和应用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的掌握程度第四章:广播电视媒体经营与管理4.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掌握广播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理解广播电视媒体的责任和伦理问题4.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广播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广播电视媒体的责任和伦理问题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媒体的实际案例,理解其责任和伦理问题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的责任和伦理问题的掌握程度第五章: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与批评5.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批评原则和技巧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5.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节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广播电视节目的批评原则和技巧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节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节目的批评原则和技巧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批评原则和技巧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的掌握程度第六章:广播电视节目形态与创新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形态及其特点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原则与方法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创新对社会的影响6.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形态及其特点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原则与方法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创新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形态及其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原则与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形态及其特点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原则与方法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创新对社会的影响的掌握程度第七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7.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与环节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要求与规范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创意与实际操作7.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与环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要求与规范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创意与实际操作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与环节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要求与规范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创意与实际操作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制作过程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与环节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要求与规范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创意与实际操作的掌握程度第八章: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与采编8.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与素质要求掌握广播电视节目采编的基本技巧与原则理解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与采编工作的协调与配合8.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广播电视节目采编的基本技巧与原则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与采编工作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与素质要求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节目采编的基本技巧与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与采编工作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协调与配合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与素质要求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采编的基本技巧与原则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与采编工作的协调与配合的掌握程度第九章:广播电视受众研究9.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受众的基本特征与需求掌握广播电视受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受众需求的相互关系9.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受众的基本特征与需求广播电视受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受众需求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受众的基本特征与需求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受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受众需求的实际案例,理解其相互关系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受众的基本特征与需求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受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受众需求相互关系的掌握程度第十章: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与伦理10.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环境与规范掌握广播电视媒体的伦理原则与责任理解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与伦理问题在实践中的应对10.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环境与规范广播电视媒体的伦理原则与责任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与伦理问题案例分析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环境与规范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媒体的伦理原则与责任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与伦理问题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在实践中的应对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环境与规范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第十一章:广播电视产业的未来发展11.1 教学目标了解当前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掌握广播电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机遇理解广播电视产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角色与策略11.2 教学内容当前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广播电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机遇广播电视产业数字化转型案例分析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当前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机遇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产业数字化转型实际案例,理解其角色与策略1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当前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机遇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角色与策略的掌握程度第十二章: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创新与拓展12.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重要性与挑战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方法与策略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拓展的新方向与可能性12.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重要性与挑战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方法与策略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拓展的新方向与可能性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重要性与挑战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方法与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拓展的实际案例,理解其新方向与可能性1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重要性与挑战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方法与策略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拓展的新方向与可能的掌握程度第十三章:广播电视媒体的国际化发展13.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背景与动力掌握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策略与挑战理解广播电视媒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13.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背景与动力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策略与挑战广播电视媒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背景与动力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策略与挑战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媒体在国际竞争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地位与作用1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背景与动力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策略与挑战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掌握程度第十四章:广播电视媒体的数字化转型14.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掌握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方式与策略理解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对行业的影响与挑战14.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方式与策略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对行业的影响与挑战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方式与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对行业的影响与挑战1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方式与策略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对行业的影响与挑战的掌握程度第十五章:广播电视教育的实践与创新15.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教育的现状与挑战掌握广播电视教育实践的创新方法与策略理解广播电视教育在行业发展中的角色与责任15.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广播电视教育实践的创新方法与策略广播电视教育在行业发展中的角色与责任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教育的现状与挑战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教育实践的创新方法与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教育实际案例,理解其在行业发展中的角色与责任1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教育的现状与挑战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广播电视概论展开,涵盖了广播电视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特点、传播原理、传播方式、社会影响、媒体经营与管理、节目评估与批评等多个方面。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资料教材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资料教材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第一部分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第一章广播电视概述⏹第一节电视节目⏹1、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电视节目的画面由一个个镜头组成,其中包括了屏幕上各种可视的形式,如影像、图表、字幕等等。
⏹音响是电视观众通过喇叭听到的所有成份的统称。
这些成份大体包括解说词、效果声、音乐和歌曲,如果是电影或电视剧,那么还可能有旁白、对白等等。
2、电视节目分类⏹(1)电视新闻节目⏹电视新闻的格式可以多种多样:有以镜头画面表达内容为主的电视画面新闻,有镜头为辅解说词为主的解说词新闻,有以播音员读稿的电视口播新闻,有屏幕上出现图案和图表的图案新闻,还有干脆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文字电视新闻,其格式的多样性恰恰体现了电视传播的多样化特点。
(2)电视专题节目⏹这一类型的节目内容十分广泛。
围绕着一个特定的题目或者针对某个专门的内容所展开的报道和讨论,都是专题节目。
节目的形式多种多样,长度以每集不超过十分钟为宜。
可以在一个专门栏目内将其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依次播出。
(3)实况直播节目⏹这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包括时事政治实况,剧场文艺演出实况和体育比赛实况。
通常这类节目场面大、时效性强,播出的时间较长,节目本身或有欣赏和娱乐的特点,或有很强的新闻属性。
如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非典时期的连续报道等等。
(4)电视剧与电影⏹虽然电视与电影有着一些差别,但是在观众的心目中往往是把它们放在同一类节目之中的。
以故事情节或矛盾冲突为主线。
利用银幕形象着意刻划人物的个性,揭示和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这是电视节目与电影共同的属性。
⏹不同之处: 主要在于电视与电影两种技术手段的不同,还有制作所需的经费和周期不同等。
(5)电视广告⏹广告节目无论是形式或内容都可称得上是一类完全不同的节目形式。
⏹广告的目的性很强,常常自然或不自然地诱发观众产生一种将信将疑的逆反心理。
因此,国外商业电视台制作广告,常常从趣味性、人情味、产生好感、美感等方面入手进行商品电视广告的构思,进而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课件

现场录制
根据节目类型和形式,使用相 应的设备和技术进行录制。
审查与发布
审查节目内容,确保符合相关 规定,选择合适的发布渠道。
节目制作设备
录音设备
麦克风、录音机、 音频工作站等。
演播室设备
舞台、背景板、道 具等。
摄像设备
摄像机、三脚架、 滑轨等。
灯光设备
灯光架、聚光灯、 柔光灯等。
其他设备
监视器、编辑工作 站、存储设备等。
音频信号的传输
将处理后的音频信号通过无线电波、网络等 途径传输到接收端。
音频信号的处理
通过音频编辑软件对声音进行剪辑、混音、 降噪等处理,提高音质。
音频信号的接收
接收端接收到音频信号后,通过扬声器等设 备将电信号还原成声音。
视频技术
视频信号的采集
使用摄像机等设备将图像和色彩转化 为电信号,以便进行传输和播放。
通过天线接收无线电波传输的广播 电视信号。
卫星接收
通过卫星接收广播电视信号,实现 全球覆盖。
04
03
广播电视制作技术
节目制作流程
前期准备
收集资料、联系嘉宾、安排场 地和设备等。
后期制作
剪辑、配音、配乐、特效等后 期处理,完善节目内容。
节目策划
确定节目主题、内容、形式和 目标受众,制定节目制作计划 。
无线传输技术
01
02
03
地面无线传输技术
利用地面无线电波传输电 视信号,适用于覆盖较小 区域的电视信号传输。
卫星传输技术
利用卫星传输电视信号, 具有覆盖范围广、传输容 量大、不受地域限制等优 点。
微波传输技术
利用微波传输电视信号, 适用于较远距离的电视信 号传输。
【免费下载】广播电视技术基础概论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第1章广播电视系统概论第1节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史电视技术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817年瑞典科学家布尔兹列斯发现了化学元素硒。
1883年,德国电器工程师尼普柯夫用他发明的尼普柯夫圆盘首次进行了图像发射试验。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亚历山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众电视台。
1962年美国发射电星一号通讯卫星,进行了横跨大西洋的电视节目传送实验,这是一颗低轨道卫星。
1963年,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同步二号。
1964年,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一号启用,世界正式进入卫星通信时代。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使用二频道试播黑白电视节目。
第2节电视技术发展方向A高清晰度电视基本特点:①图像清晰、细腻、全屏扫描线数位1125或1250行,像素数使现行彩色电视的5倍②幅型比为16:9,更符合人眼的视觉特征,视野宽,临场感强③图像、声音、色彩之间串扰减小,保证重显图像清晰稳定④利用数字伴音系统,可以传送多种伴音或立体声信号,提高彩色电视机声音质量B图文电视定义:是处于电视信号结构中的一种数字数据广播业务,主要利用电视信号场消隐期间的某几行传送图文和数据信息,接收端是装备有解码器的电视机。
C多媒体电视是一门综合的高新技术,把微电子、通信和数字化声像技术融为一体,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声音、数据、图像等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存储与传输。
就是既能显示计算机信息,又能接收广播电视信号的电视接收系统。
D交互式电视第2章声音广播基础知识第1节声电转换和电声转换声电转换定义:声电转换就是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的过程。
和电声转换传声器一、分类:1、指向性(无指向性、双指向性、单指向性和超指向性)2、与音频处理设备连接方式(有线传声器、无线传声器)3、能量转换(动圈式、传声器)二、性能指标:1、灵敏度2、最大输入声压级3、最大输出电平4、频率响应5、输出阻抗6、方向性电声转换定义:声电转换的逆过程,将音频信号转化为声波信号的过程。
第1章 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

二次电 子
灯丝:6.3V,0.6A。 (12寸以下12V,0.085 至0.089A。) 阴极:几十V至100V 栅极:低于阴极几十伏。 截止电压-20V至-90V 加速极:120V至400V 聚焦极:0V至400V 第二、第四阳极:9KV至 16KV
灯丝
阴极 栅极 (加速极) 第一阳极 铝 荧光粉 膜
第1章 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
1956年,法国亨利· 法莱西博士提出了另一种由NTSC制 迪· 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彩色电视制式SECAM制,1960年被法国采 用。 1960年,西德德律风根公司的赫尔· 伯鲁赫工程师提出了 PAL制,1966年西德和英国确定PAL制为国家标准,我国采用 PAL制。 1965年,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 在天津712厂诞生。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同一地点诞生, 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序幕。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 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1982年10月份竣工投产。不久, 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这期间我国彩电业迅速升 温,并很快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条, 并涌现出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荧 光 屏
(聚焦极)
第三阳极
铝膜
高压嘴
管颈
锥体
第1章 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
(2)电→光转换 无信号作用时:
电子束扫描方向
负极性信号作用于阴极:
电子束扫描方向
低电平重现 高亮度图像
等亮度光栅
第一行 第二行 第三行 第四行
第1章 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
1.2 电视扫描原理
1.2.1 行扫描和场扫描 扫描:电子束在显像管屏面上有规律 的运动 行扫描正程:电子束从左往右运动。 行扫描逆程:电子束从右往左运动。
广播电视技术

广播电视技术引言广播电视技术是一门关于传输和播放音频和视频信号的技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广播电视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媒体传播方式,通过无线电或有线电缆传输,将信息传递给大众。
本文将介绍广播电视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1. 广播电视技术的基本原理广播电视技术的基本原理涉及到信号传输、编码与解码、调制与解调等方面。
广播电视信号一般采用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进行传输。
模拟信号是一种连续变化的信号,可以模拟声音和图像;而数字信号是以离散的形式进行传输,使用二进制编码表示。
在传输过程中,广播电视信号首先需要经过编码与解码的处理。
编码是将原始音频或视频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过程,常见的编码方式有Pulse Code Modulation (PCM)、MPEG Audio Layer III (MP3)和H.264等。
解码则是将数字信号重新还原为原始音频或视频信号的过程。
接下来,广播电视信号经过调制与解调的处理。
调制是将信号以某种方式调整为适合传输的频率范围的过程,常用的调制方式有调幅(AM)和调频(FM)。
解调则是将调制后的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的过程。
2.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无线电技术的出现为后来的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广播电台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播,使得人们得以从家中收听新闻、音乐和其他娱乐节目。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技术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
20世纪50年代,电视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黑白电视机开始普及,人们可以观看到电视节目中的图像。
到了20世纪70年代,彩色电视机开始流行,使得电视节目的观看效果更加逼真。
21世纪以来,广播电视技术在数字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数字广播技术的引入使得音频信号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而数字电视技术的出现使得电视节目的分辨率更高,画面更清晰。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技术开始与互联网相结合,出现了网络电视和流媒体服务。
有线数字电视讲座第一讲-数字电视广播系统-1概述

《中国有线电视》2004(01)C H I N A C A B L ET E L E V I S I O N·实用连载·有线数字电视讲座第一讲数字电视广播系统(1)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概述□冯传岗,宋茜(泰州市广播电视局,江苏泰州225321)中图分类号:T N949.1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7022(2004)01-0077-07序言电视是一个技术媒体,是人类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
任何信息媒体都没有像电视这样依赖于技术,技术不仅是其得以存在的前提,更影响其传播的内容质量和方式,数字电视更是如此。
20世纪80年代欧洲率先提出数字电视的概念,随后,欧美国家的研发机构和企业在知识产权的经济利益趋动下,用了近8年时间,完成了数字电视技术的研发以及标准的制订,并先后于1998年和1999年分别开播了数字H D T V。
如今,人们越来越感到,发展数字电视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数字电视本身,它将引发一场信息技术的革命,推动一个国家的产业换代,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甚至导致资源和财富的重新分配,因而数字电视被各国视为新世纪的“战略技术”,美国已经宣布在2006年淘汰模拟电视,欧洲表示要在2010年实现数字电视的全面普及。
我国在数字电视领域一开始便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是世界上第4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字H D T V收发系统的国家,我国彩电企业已掌握了H D T V的部分核心技术。
但这些核心技术的实现,还需要国内许多基础工业的协同配合,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如高分辨率显像管、芯片等元器件,又如摄像、广播、C A(C o n d i t i o n a lA c c e s s:条件接收信息)软件及硬件、节目准备、适应H D T V的宽带I C P (互联网内容服务供应商)等配套设施,都对我国彩电工业以外的行业提出了新的课题。
发展数字电视,绝非生产一种产品,不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就能解决的事情,它需要广播电视(包括发送、传输、接收)、通信、计算机等领域以及科研、生产等部门的通力合作,需要较高的综合工业化水平和国家的强有力支持才能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学习建议:
1. 坚持正确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 2. 及时进行小结和归纳 3. 记好重要笔记,注意平时积累 4. 突出对重点和基本功的掌握 5. 注意各章难点的理解 6. 提高作业质量,重视预习,课后、期中和期末的复习环节
6
第1章 概述
1 广播电视的特点 1.2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史
MZTV 博物馆 的 J.L.Baird Televisor
15
1939 年前后使用电视显象管 和摄像管
16
1960年,联邦德国提出PAL (Phase Alternation Line-by-Line)制。
17
1.2.3 中国广播技术的发展历史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 •1959年,实验调频广播 •1964年开始利用调频广播将中央台广播节目传送 到各地的转播台和有线广播站。 •1979年,立体声广播在哈尔滨试验成功,随后开 始了调频立体声广播。 •1958年,黑白电视广播正式开播。 •1973年,彩色电视广播正式开播。 •1999年,试播高清晰度电视(HDTV)。
18
电视广播技术发展沿革 •电视广播: •(第一代)黑白电视广播-1936年 •(第二代)彩色电视广播-1954年 •(第三代)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 电视广播-1990年
19
1. 3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构成(P5)
• 三大组成部分: • 节目制作与播出 • 发送与传输 • 接收与重现。
20
1.3广播电视系统组成部分的作用(P5)
直播。 • 3、广泛性: • 覆盖范围最广泛的一种传播媒介。可深入到其服务区域中的每一
个家庭。
9
广播电视现代发展的“四化”
1. 数字化:通过科技创新,拓展广电的发展空间;关键是实现 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 。
2. 网络化:通过网络整合,推进网络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更加 有利于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和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的开展。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
Conspectus for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technology
教师: 郑利浩 第一实验楼326 zlh3065 163 663399
《广播电视技术概论》
• 教学目的: • 1、全面认识广播电视技术和系
统; • 2、提高通信类广播电视专业的
1. 节目制作与播出:利用必要的广播电视设备及 技术手段制作出符合标准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 并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节目表)将其播出到发 送传输端。
兴趣; • 3、为后续广播电视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学要求:
1、了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 状;
2、掌握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 部分的主要作用;
3、了解声音节目和电视节目的制作、 播出、发送及接收过程,并掌握其中 主要环节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
4、了解广播电视领域中的新技术及其 应用情况。
程,包括声音广播、电视广播和数据广播等。 • 特指:声音广播-广播电台向广大听众进行的节目传送过程。
8
广播电视的三个特点(P1)
• 1、形象化: • 以声音和图像的形式传递信息,接收信息时既能“闻其声”,又
能“观其貌” 。 • 2、及时性: • 以电波传播的速度来传送信息,可在某一事件发生的同时就现场
3. 产业化:通过企业改制,推进集约化经营,更加有利于广电 业务的经营和开发。
4. 信息化:通过充分发挥广电作为最普及信息工具和最好信息 载体的优势,全面提升我国信息化水平,更好地为全面建设 小康服务。
10
1.2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史 1.2.1 声音广播技术的发展历史
•1893年,有线广播,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将700 多条电话线连接在一起进行定时新闻广播。 •1920年,调幅广播,在美国的匹斯堡诞生了世 界上第一座定时AM广播的无线电电台。 •1941年,调频广播,第一个FM广播电台在美国 开播。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数字声音广播,出现了 数字调幅、数字调频、数字音频广播(DAB)等。
13
1884年,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柯夫( P.Nipkow)用他发明的“尼普柯夫圆盘 ”使用机械扫描方法,作了首次发射 图像传送的实验。每幅画面有24 行扫 描线,图像相当模糊。
14
1925 年10月2号,苏格兰人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 ),根据“尼普科夫圆盘”进 行了新的研究工作,发明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被称为“电视之父”。
11
声音广播技术发展沿革
•有线广播 •无线广播: •(第一代)AM-调幅声音广播 •(第二代)FM-调频声音广播 •(第三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DAB-数字声音广播
12
1.2.2 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历史
•1884年,德国发明了机械电视的扫描盘。 •1897年德国发明阴极射线管。 •1925年英国实用的机械扫描电视。 •1930年左右英国、前苏联等国家进行了机械电视的广播。 •1933年美国发明光电摄像管。 •1936年英国开始黑白电视广播。 •1954年美国正式开播NTSC兼容制彩色电视。 •1967年前联邦德国正式广播PAL兼容制彩色电视,同年,法 国和前苏联开播了SECAM兼容制彩色电视。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数字电视广播标准,如欧洲 的DVB系统、美国的ATSC系统、日本的ISDB系统等。
1.2.1 声音广播技术的发展历史 1.2.2 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历史 1.2.3 中国广播技术的发展历史 3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构成
1.3.1制作声音节目技术手段和设备(P5) 1.3.2广播电视的三种传输方式和特点 1.3.3节目接收与重现
1、广播电视的特点 广播的两层含义:
• 广播:一种“定点发送、群点接收”的通信方式。 • 泛指:通过无线电波或有线系统向广大听众或观众传送节目的过
3
主要教学内容:
• 简介:系统、全面地介绍广播电视系统及广播电视技术。 • 内容:10章,两大部分: • 声音广播技术 • 电视广播技术 • 注重:基本原理、系统构成、关键技术。
4
课程内容特点:
• “多而宽”:概念多、名词多、术语多、原理多、系统多、设备 多、涉及面宽。
• “少而窄” :课时少、实践少、习题少、复习少、归纳少、知识 面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