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雷达实验报告(封面+报告模板)
地质雷达探测地下管线报告格式

地下管线探测报告编写: 检测:审核:批准:****有限公司二〇一九年七月十八日地下管线探测报告一、任务概况1.1作业目的为满足****工程施工需要,****有限公司于****有限公司年7月07日对该项目地下综合管线进行物探工作。
1.2测区概况项目位于****市****有限公司区,物探位置参如图1.1所示。
图1.1工程场地地理位置图二、管线探测探测范围为以委托方指定的范围为界。
2.1管线的调查管线的调查主要针对架空管线及明显管线点(包括接线箱、变压箱、变压器、消防栓、人孔井、阀门、窨井、仪表井等附属设施)进行。
①明显管线点的各种数据均应直接打开井,用检验合格的钢尺量测,精确到厘米。
实际作业时按规程及甲方提供表格所列各类管线调查内容,参考各专业部门提供的资料,到实地调查核实,查清各类被调查管线的类型、管径、材质、埋深、起止、走向以及同类管线的连接关系,以便进行仪器探测。
在调查量取时首先认真仔细量读,确保调查成果的准确性。
其次,管线调查时应注意量取各类管线的偏距,即管道中心线至井盖中心的水平偏移距。
②在实地调查中应邀请管线权属单位的管线管理人员、管线的规划、设计、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等熟悉管线情况的人员协助。
2.2地下管线探测原理金属管线探测采用电磁感应原理。
地下金属管线在发射机发出的电磁场的激励下产生感应电流,该感应电流又在管线的周围产生二次感应磁场,通过接收机接收该二次磁场来确定地下管线的位置与深度。
发射机现场工作有三种方式:第一种采用偶极电磁感应法,探测时将发射机的发射线圈垂直地放在地表,或水平放置于管线的正上方;第二种是采用直接感应法,探测时用夹钳夹住管线,发射机通过夹钳直接激发管线;第三种是采用充电法,直接将发射机的一极接在管线的一端,另一极接在待测管线的另一端或较远处的大地上,使发射电流直接流过被测管线。
直接感应法和充电法应具备管线露头的条件,其中充电法只能用于给水、热力等管线外露且不带电的管线,多用于管线的追踪;偶极电磁感应法适用范围较广,既可应用于已知管线的追踪,也可以进行未知管线的普查。
隧道工字钢地质雷达探测报告

隧道工字钢地质雷达探测报告隧道工字钢地质雷达探测报告1. 引言隧道工字钢地质雷达是一种非侵入式地质勘查工具,用于隧道建设前的地质勘探和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监测。
本报告旨在评估隧道工字钢地质雷达在地质探测中的应用效果,提供相关数据和分析结果。
2. 设备和方法本次地质雷达探测使用了最新的隧道工字钢地质雷达设备,采用了时域反射法和频域反射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
工字钢地质雷达在不需开挖地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雷达波的反射和折射,获得地下岩体的结构和变化信息。
3. 数据处理与分析通过对采集到的雷达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工字钢地质雷达能够有效识别地下岩体的不同类型和层次,提供了准确的地质信息。
- 雷达数据显示,隧道工字钢地质雷达探测到的地下岩体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可用于评估隧道建设的地质条件。
- 雷达数据还揭示了地下岩石的裂隙和断层情况,为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预防提供了重要参考。
4. 应用案例本报告还列举了几个隧道工字钢地质雷达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在某隧道施工前,利用地质雷达对地下岩石进行了评估,发现了一个较大的断层带,及时采取了相应的加固措施,避免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 在某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质雷达监测到了地下水位上升的情况,及时预警并采取了排水措施,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5. 结论通过本次地质雷达探测报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隧道工字钢地质雷达是一种精确、高效的地质勘查工具,能够提供准确、连续的地下岩体信息。
- 利用地质雷达进行隧道施工前的地质勘探和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监测,能够大大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提高施工效率。
综上所述,隧道工字钢地质雷达在地质探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为隧道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数据支持。
在未来的隧道工程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地质雷达的应用,提高其在隧道建设中的效益。
站东小区地质雷达探测报告

地铁1#线站东小区地质雷达探测报告成都畅达通地下工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8年9月目录一.任务目的 (1)二. 探测工作量 (1)三. 技术规范、规程 (3)四. 场地工程地质概况 (3)五. 探测方法及原理 (3)七.野外工作方法及数据处理 (4)八.探测成果 (5)九.存在问题及建议 (8)地铁1#线站东小区地质雷达探测报告一.任务目的成都地区砂卵石地层,卵石含量较大,多水。
七月,成都进入降雨多发季,成都前后遭遇了几场局地强降雨,使成都地铁一号线施工受到了重大打击。
在盾构已经穿越的站东小区出现了两次较大的塌陷,并且小区居民反映,房屋附近很多地方已经变形。
为了强力配合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的抢险工作,我公司分三次派出了探测小组对站东小区内及附近进行了雷达探测,目的如下:①了解小区内(包括有条件的房屋)混凝土下部是否因为盾构施工存在空洞、不密实区域,是否存在有安全隐患的区域;并推测其大小及位置。
②探测站东小区外附近的房屋、广场、公路下面是否因为地铁施工形成的空洞、不密实区域;并推测其大小及位置。
③经过上海隧道股份近两个月的抢险补救,塌陷周围都已进行灌浆加固。
再次用雷达探测了解小区内及附近灌浆加固的效果,是否仍然存在安全隐患,并对三次探测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二. 探测工作量本工区雷达探测外业工作时间为:2008年7月21日、7月22日、7月31日、9月11日,分四次完成所有测线的探测工作,完成地质雷达测线共计39条、测线长度941m。
详见工作量统计表;测线布置详情见雷达测线布置图。
表1 雷达探测工作量统计表三. 技术规范、规程本次雷达探测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四. 场地工程地质概况地铁一号线所穿越的站东小区及周边地形平坦,毗邻火车北站,多小区及公共设施。
根据现场钻探揭露,场区砂卵石地层透水性好。
五. 探测方法及原理地质雷达是物探勘察高精度方法之一。
地质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依据电磁波脉冲在地下传播的原理进行工作。
探地雷达实习报告中国地质大学

探地雷达实习报告中国地质大学一、实习目的《煤矿地质学》课程的认识实习是有关地质科学的野外实习,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是加深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这次实习是该课程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通过实习,能够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
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
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实习的主要任务: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促进作用展开初步观测分析,着重点就是外力地质促进作用的观测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3、学会地质罗盘的采用、手标本收集、地质现象观测和叙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二、实习情况(一)时间20xx年x月2日至20xx年x月4日,野外实习共三天。
(二)小组成员王xx 王xx 王xx 吴xx 武xx 薛xx(三)进修路线(1) 20xx年1月2日星期四晴河南省xx市辉县市上八里乡薄壁镇鸭口村(2)20xx年1月3日星期五晴河南省焦作市龙洞乡xx村后沟(3)20xx年x月4日星期六晴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常平乡向南米左右三、实习内容1、重新认识进修区常用的矿物和岩石,学会区分三大类岩石。
2、认识实习区地层剖面,了解地层划分,对比方法,熟悉地层时代。
3、重新认识进修区地质构造(褶皱、节理、断层)学会识别方法。
4、学会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断层)产状。
5、学会搞标准的野外地质记录。
6、编写实习报告第二章地层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层状岩石的总称,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
地层可以显示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因此它和一定得时间含义相联系。
所以在底层形成以后,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此种顺序称为正常层序。
区域内砾石与发育的地层由旧至崭新主要存有:太古界变质岩系则、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第四系,其中,二叠系下统,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
某地铁隧道初衬混凝土缺陷地质雷达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XXXX年XX月XX日一、总述 (1)二、工程概况 (2)2.1概述 (2)2.2工程环境及不良影响 (2)三、检测目的、内容及测线布置 (2)3.1检测目的 (2)3.2检测内容 (2)3.3测线布置 (3)四、仪器设备 (4)5、检测方法及原理 (4)六、现场操作及数据处理 (6)6.1天线中心频率选择 (6)6.2时窗的选取 (7)6.3采样率的选择 (7)6.4雷达分辨率 (8)七、检测结果及建议 (9)二、工程概况2.1概述本工程对地铁进行了初衬雷达抽检。
抽检位置及设计衬砌厚度统计表详见表2-1。
表2-1抽检位置及衬砌设计厚度统计表2.2工程环境及不良影响工程环境及不良影响如下:(1)隧道墙壁上挂有照明用的电缆;(2)隧道初衬的注浆管道;(3)部分隧道初衬表面存在少量积水。
上述不良因素,对雷达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
三、检测目的、内容及测线布置3.1检测目的为了检测某地铁隧道初衬背后缺陷情况和衬砌厚度,我有限公司对上述暗挖隧道初衬进行雷达检测。
3.2检测内容地铁暗挖隧道初衬背后缺陷情况和衬砌厚度。
3.3测线布置本工程对某地铁隧道抽检段初衬拱顶、拱腰及边墙布置测线,具体测线量及布置情况详见表3-1所示。
本工程探地雷达检测有效范围为天线与初衬接触面向后1m,现场探地雷达检测照片见图3-1,本工程地铁隧道断面测线布置图见图3-2〜3-3。
表3-1永安区间测线统计表(以下空白)图3-1现场探地雷达检测照片四、仪器设备本工程我公司投入意大利生产的K2探地雷达主机和雷达天线等主要探测设备,还投入钢直尺和相机等相应的辅助设备,详见表4-1。
表4-1本工程仪器设备一览表图4-1探地雷达主机图4-2雷达天线5、检测方法及原理本工程检测采用探地雷达扫描方式进行,探地雷达利用高频电磁波(主频为数十兆赫至数百兆赫以至千兆赫)以宽频带短脉冲形式,由地面通过天线T送入地下,经地下地层或目的体反射后返回地面,为另一天线R所接收,快速获得相关检测区域的三维详细信息,探测地下介质的分布情况,反射脉冲信号的强度,与界面反射波的反射系数和介质对波吸收程度有关,当电磁波垂直界面入射时,反射系数r的模值和幅角,可分别由下列关系式表示:r =(1(a2 -b2)2 + (2ab sin①)2 /(a2 + b2 + 2ab cos①) (5-1)Argr =5 = tan-i(c /oe )-tan-i(c /oe ) (5-2) 式中” =N 2/片, i' L ,,、 , z~b =、we $ + 9 /3e )2 /\W& yi + 9 /38)2N —介质一的磁导率1N —介质二的磁导率28 —介质一的相对介电常数18 —介质二的相对介电常数2O —介质一的电导率1。
地质雷达探测测试报告

莞惠四标7号井地表地质雷达探测报告工程名称:莞惠四标7号井地表地质雷达探测委托单位: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测试单位: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报告日期:2015年3月24日莞惠四标7号井地表 地质雷达探测报告批准人: 审核人:编写人:二〇一五年三月 深圳浙 江 华 东 建 设 工 程 有 限 公 司EAST CHINA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OF ZHEJIANG声明1、检测报告无编写人、审核人、批准人签字无效。
2、检测报告涂改无效。
3、对检测报告若有异议,且该异议与检测样品有关,应于收到检测报告15日内,向检测机构提出复议。
一、工程概况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地质雷达的仪器、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获得了显著进展。
地质雷达是利用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规律进行勘察和检测的一项高新技术,具有快速、无损、简便、经济的特点,特别是在工程地质勘察、城市建设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受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委托,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于2015年3月24日对莞惠四标7号井地表进行地质雷达探测。
探测范围及测试路线由我院进行布置,并经甲方确认。
二、测试目的采用地质雷达法主要测试基坑开挖边界外不良地质情况(如不密实、高含水、孔洞等),为下一步施工提供参考。
三、检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12;3、《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 10013-2004;4、《公路工程物探规程》JTG/T C22—2009。
四、测线布置根据莞惠四标7号井地表现状,本次测试布置测线1~测线22共22条测线,测线间距约为5m,总长约308m。
测线示意图如下。
25+071 25+066 25+061 25+056 25+051 25+046 25+041 25+03625+08025+07525+07025+06525+06025+05525+05025+045左右CX12345614131211109871516171819202122图1:测线示意图五、检测仪器设备由于不同频率天线的测深能力不同,频率越低,探测深度越大,但是分辨率会降低,频率越高,探测深度越浅,分辨率会很高。
地质雷达NDT检测报告

地质雷达NDT无损检测报告一、目的要求1.无损检测技术NDT是无损检测的英文(Nondestructive Testing)的缩写。
NDT是指对材料或工件实施一种不损害或不影响其未来使用性能或用途的检测手段。
通过使用NDT,能发现材料或工件内部表面所存在的欠缺,能测量工件的几何特征和尺寸,能测定材料或工件内部组成、结构、物理性能和状态等。
他能应用于产品设计、材料选择、交工制造、成品检验、在役检查(维修保养)等多方面,在质量控制与降低成本之间能起最优化作用。
无损检测还有助于保证产品的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
常用的无损测试技术有:①射线探伤。
利用X射线或 射线在穿透被检物各部分时强度衰减的不同,检测被检物的缺陷。
若将受到不同程度吸收的射线投射到X射线胶片上,经显影后可得到显示物体厚度变化和内部缺陷情况的照片。
如用荧光屏代替胶片,可直接观察被检物体的内部情况。
②超声检测。
利用物体自身或缺陷的声学特性对超声波传播的影响,来检测物体的缺陷或某些物理特性。
在超声检测中常用的超声频率为0.5~5兆赫(MHz)。
最常用的超声检测是脉冲探伤。
③声发射检测。
通过接收和分析材料的声发射信号来评定材料的性能或结构完整性。
材料中因裂缝扩展、塑性变形或相变等引起应变能快速释放而产生应力波的现象称为声发射。
材料在外部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声发射,被声传感器接收转换成电信号,经放大后送至信号处理器,从而测量出声发射信号的各种特征参数。
④渗透探伤。
利用某些液体对狭窄缝隙的渗透性来探测表面缺陷。
常用的渗透液为含有有色染料或荧光的液体。
⑤磁粉探伤。
通过磁粉在物体缺陷附近漏磁场中的堆积来检测物体表面或近表面处的缺陷,被检测物体必须具有铁磁性。
此外,中子射线照相法、激光全息照相法、超声全息照相法、红外检测、微波检测等无损测试新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和应用。
2.地质雷达的优越性地质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是探测地下物体的地质雷达的简称。
地质雷达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报告编号:R-04003检测对象:**铁路齐**隧道出口混凝土衬砌委托单位:中铁*局(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检测日期:****年11月27日检测目的:检测拱顶二衬混凝土是否有脱空检测二衬混凝土厚度及混凝土缺陷中铁*局集团有限公司**测试中心****.11.30一、概述1、****年11月27日,中铁*局集团公司计量测试中心受中铁**局集团公司隧道公司委托,对**铁路***隧道出口段混凝土衬砌进行雷达检测,主要目的是检测隧道衬砌拱顶是否有脱空以便进行压浆处理、混凝土衬砌厚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衬砌混凝土是否存在较大的缺陷及缺陷位置,附带检测衬砌背后隧道围岩是否存在地质缺陷。
2、检测里程及测线布置:DK371+318.0~DK371+783.0(洞口),465米。
分左右拱脚、拱顶、左右边墙共测五道纵剖面。
由于场地条件限制,DK371+517.3~+783.0(洞口)的左右拱脚及拱顶未测。
二、检测技术与方法1、地质雷达工作原理与方法地质雷达由主机、天线和配套软件等几部分组成,根据电磁波在有耗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发射天线向被测介质发射高频脉冲电磁波,当其遇到不均匀体(界面)时会反射一部分电磁波,其反射系数主要取决于被测介质的介电常数,雷达主机通过对此部分的反射波进行适时接收和处理,达到探测识别目标物体的目的(见图一)。
图一地质雷达基本原理示意图电磁波在特定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因此根据地质雷达记录的电磁波传播时间ΔT,即可据下式算出异常介质的埋藏深度H:H V T =•∆2 (1)式中,V 是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其大小由下式表示:V C =ε (2)式中,C 是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0×108m/s ;ε为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介质其介电常数亦不同。
雷达波反射信号的振幅与反射系统成正比,在以位移电流为主的低损耗介质中,反射系数可表示为:2121εεεε+-=r (3) 反射信号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上、下层介质的电性差异,电性差越大,反射信号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土与地下工程监测与检测实验报告
成绩:
系别:资源勘查与土木工程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实验项目名称:试验一基桩完整性检测试验
同组学生姓名:
实验地点:结构检测实验室98102 实验日期:年月日
1.1 试验目的
检测基桩柱身的质量及基桩完整性。
1.2试验方法及原理
实验方法为小应变反射波法,反射波法是以一维波动力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在桩头顶部进行竖向激振,产生低应变应力波,应力波以一定的速度C沿桩身向下传播。
应力波通过桩阻抗Z(Z=ρAC)变化界面(如缩径、夹异物、空洞、混凝土离析或扩径)时,一部分应力波被反射,反射波向上达到桩顶;另一部分应力波继续传播(即透射),透射波到达桩底后再向上反射返回桩顶,由粘固于桩顶上的加速度传感器(或速度传感器)及相应的动测采集仪等仪器接收反射波信号,并进行信号放大及处理,然后得到加速度或速度时域曲线图。
从曲线的形态特征可以判断桩身阻抗变化位置及校核桩长,由实测平均波速大小估评混凝土强度等级。
力锤
传感器
地面
图1检测仪器
1.3 实验方法
小应变反射波法
1.4 仪器设备
加速度传感器、信号调制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1.5 操作步骤
(1)桩头处理:应使桩的表面干净
(2)仪器连接:使传感器和装置连接
(3)仪器开启
(4)程序设置:设置待测桩的其本信息
(5)手锤锤击:用手锤轻轻敲击桩面
(6)信号采集
(7)信号分析
(8)填写实验报告
1.6 成果整理
(1)桩混泥土质量判断
按下式计算波速:c=2l/t
C—波速
L—测点以下的桩长
T—入射波与反射波之间的时间差
表1.1 应力波速与桩混凝土质量的关系
序号桩身混泥土质量应力波波速(m/s)
1 极差<1920
2 较差1920~2750
3 可疑2750~3300
4 良好3300~4120
5 优良>4120
(2)根据波形判断桩的完整性
表1.2 桩身完整性分类原则
类别分类原则时域信号特征
Ⅰ类桩桩身完整2L/c时刻前无缺陷反射波,有桩底反射波
Ⅱ类桩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
影响结构承载力的正常
发挥
2L/c时刻前出现轻微缺陷反射波,有桩底反射波
Ⅲ类桩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
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
有明显缺陷反射波,其他特征介于Ⅱ类和Ⅳ类之
间
Ⅳ类桩桩身存在严重缺陷
2L/c时刻前出现严重缺陷反射波或周期性反射波,无桩底反射波;或因桩身浅部严重缺陷使波形呈现低频大振幅衰减振动,无桩底反射波
1.7 附图
结论:
实验项目名称:试验二回弹法检测砂浆强度试验同组学生姓名:
实验地点:结构检测实验室98102 实验日期:年月日
2.1 试验目的
(1)了解砂浆回弹仪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掌握回弹法检测砂浆强度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2.2 试验方法及原理
回弹法是根据砂浆表面硬度推断砌筑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的一种检测方法,是一种非破损的原位技术。
砂浆强度回弹法的原理是应用回弹仪检测砂浆表面硬度,用酚酞试剂检测砂浆碳化深度,以这两项指标换算为砂浆强度。
2.3 仪器设备
砂浆回弹仪。
2.4 操作步骤
(1)测区及测点的布置
①墙面上每个侧位的面积应大于0.3m2;
②应仔细选择测点,砌筑砂浆应与砖粘结良好,缝的厚度适中(9~11mm);
③每个侧位内均匀布置12个弹击点;
④选定弹击点应避开砖的边缘、气孔或松动的砂浆;
⑤相邻两弹击点的间距不应小于20mm。
(2)碳化深度的测定
①在每一侧位内,选择1~3处灰缝,用游标卡尺和1%的酚酞试剂测量砂浆碳化深度,读数精确至0.5mm;
②平均碳化深度大于3.0mm时,取3.0mm。
(3)回弹值的测定
①一个测点应使用回弹仪弹击3次,第1、2次不读数,仅记读第3次回弹值,精确至1个刻度;
②从测位的12个回弹值中分别剔除最大值和最小值,取余下10个有效回弹值的算术平均值,用R 表示。
2.5 成果整理
(1)当平均碳化深度 1.0d ≤mm 时,砂浆强度换算值为:
5 2.5713.9710i f R -=⨯
(2)当平均碳化深度1.0mm 3.0mm d <<时,砂浆强度换算值为:
4 3.044.8510i f R -=⨯
(3)当平均碳化深度 3.0mm d ≥时,砂浆强度换算值为:
5 3.606.3410i f R -=⨯
表1 检 测 结 果
测位 测点回弹实测值
回弹平
均值
碳化深
度(mm )
碳化深度平均值(mm ) 砂浆强
度换算
值(MPa )
1
2
实验项目名称:试验三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试验 同组学生姓名:
实验地点:结构检测实验室98102 实验日期:年月日
3.1 试验目的
(1)了解回弹仪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掌握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适用范围和基本步骤(包括碳化深度的测定)。
3.2 试验方法及原理
回弹法是根据混凝土的表面硬度与抗压强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混凝土强度测试方法。
是用弹簧驱动重锤以恒定的动能撞击与混凝土表面垂直的弹击杆,使局部混凝土发生变形并吸收一部分能量,另一部分能量转化为重锤的反弹动能,当反弹动能全部转化成势能时,重锤反弹达到最大距离,仪器将重锤的最大反弹距离以回弹值(最大反弹距离与弹簧初试长度之比)的名义显示回来,并用酚酞试剂测定混凝土碳化深度,以这两项指标换算为混凝土强度。
3.3 仪器设备
回弹仪。
3.4 操作步骤
(1)测区的布置
①对于一般构件,测区数不宜小于10个;
②相邻两测区的间距不应大于2m,测区离构件端部或施工缝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0.5m,且不宜小于0.2m;
③每个侧区的面积不宜大于0.04m2;
④测区宜选在能使回弹仪处于水平方向的混凝土浇筑侧面;
⑤测区表面应清洁、平整,不应有疏松层、浮浆、油垢、涂层以及蜂窝、麻
面。
(2)回弹值的测定
①每一个测区应读取16个回弹值,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应精确至1; ②同一测点只允许弹击一次,相邻测点的净距不小于20mm 。
(3)碳化深度的测定
①可采用工具在测区表面形成直径约15mm 的孔洞,其深度应大于混凝土的碳化深度;
②应清除孔洞中的粉末和碎屑,且不得用水擦洗;
③在每一侧点,应测量三次,每次读数应精确至0.25mm ,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并应精确至0.5mm 。
3.5 成果整理
从测区的16个回弹值中分别剔除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取余下的10个回弹值的算术平均值,用R m (测区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表示。
(1)当构件测区数少于10个时,构件的现龄期混凝土强度推定值cu,e f (相应于强度换算值总体分布中保证率不低于95%的构件中混凝土抗压强度值)应按下式计算:
cu,min c
cu,e f f =
式中:cu,min c
f ——构件中最小的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
(2)当测区数为10个及以上时,应计算强度标准差。
平均值及标准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c cu
c
cu i 1
f n
i
f
m n
==
∑,
c cu
c cu
c 22cu f 1
f 1
n
i i f n m s n =-=
-∑,()()
当该结构或构件测区数不少于10个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c c cu cu
cu e f f 1.645f m s =-,
表1 碳化深度检测结果
测点
碳化深度(mm )
每个测点碳化深度平均值
(mm )
碳化深度平均值(mm )
1
2
表2 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果
测区
测点回弹实测值 回弹平
均值
混凝土强度换算值(MPa )
混凝土强度推定值(MPa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