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验案六例
血府逐瘀汤验案之——(顽固性呕吐案)

血府逐瘀汤验案之——(顽固性呕吐案)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方由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桔梗、川牛膝、生地、枳壳、甘草组成,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笔者临床运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取得满意疗效。
现举顽固性呕吐病案一例。
郭某,女,47岁。
2013年11月14日初诊。
患者2个月前行脑肿瘤根治术,术后呕吐1月余,每天呕吐3~5次。
予以胃复安、吗丁啉、维生素B6等药治疗无效。
请求中医治疗。
刻下:患者精神不振,卧位,呕吐头晕,昼夜不休,变换体位及说话时呕吐加重。
舌黯红苔薄黄,有瘀斑,脉弦涩。
证属气血阻滞,中焦运化失权。
治宜理气活血,和胃降逆。
予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赤芍、姜半夏各15g,生地、柴胡、桃仁各10g,红花、甘草各5g,枳壳、川芎各6g,川牛膝15g,代赭石60g,夏枯草20克,车前草30克。
5剂。
每日1剂,水煎服。
服后呕吐有缓解,效不更方,续进10剂。
服药后患者呕吐止,食欲有增,睡眠改善。
后续15剂巩固疗效。
按:此案患者脑瘤术后,久卧床塌,火不下行,气机不疏,血行受阻,瘀阻胃腑,纳降失职而呕吐,故投以血府逐瘀汤,去桔梗性升之品,加姜半夏、代赭石以和胃降逆,夏枯草、车前草清热泻火,获得显著效果。
血府逐瘀汤临床验案分享

血府逐瘀汤临床验案分享病例3:胡某,女,20岁。
自诉: 13岁月经初潮,几年来经事正常。
自3月前与家人吵架后,情绪过激,烦躁易怒。
此后月经连续三个月不行。
刻诊:近两天情绪郁闷,胸脘乳房胀闷,两胁及少腹胀痛,按之痛甚,舌有淤点,脉弦涩。
辨证:气滞血淤,冲任不通。
治法:活血化淤,理气调经。
处方:血府逐淤汤加减。
当归,生地,川芎,柴胡,枳壳,牛膝,泽兰,延胡索,赤芍,桃仁,红花,佛手。
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药五剂后精神舒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轻,舌仍见淤点,脉涩。
守前方再进药四剂。
三诊:现经来,色黑有块。
仍用上方加三棱,莪术。
再服药十剂。
四诊:月经色质量均正常,上方去三棱、莪术、牛膝、红花,加党参、黄芪,服药三剂而愈,随访一年半未见复发。
按:本例为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气机郁滞,不得行血,冲任不通致闭经。
气以宣通为顺,气滞不宣,血行不畅,淤血内停,淤滞冲任,则胸闷乳胀,少腹、胁肋胀痛,舌见淤点,脉弦涩。
故以血府还淤汤为治,可奏活血祛淤、理气通经之效,终收全功。
病例4:李某,男,30岁。
自诉:胸骨左侧疼痛十天。
X线检查未见异常。
化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血沉均正常。
某大医院诊断为非化脓性助软骨炎,经用镇痛片、抗菌素、对症治疗,疗效不显,遂来我处求治。
刻诊:查第二助骨近胸骨柄处隆起,压痛明显,脉弦紧,舌质紫暗,苔薄黄。
辨证:气滞血淤,脉络不通。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处方:血府还淤汤加味。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枳壳,柴胡,桔梗,双花,连翘。
按:本病痛有定处,固定不移,为血淤证。
理当活血化瘀,理气通络,兼以清热解毒,原方加双花、连翘,共奏理气通络、清热解毒之功。
病例5:李某,女: 40岁。
自诉:患“神经官能症”已八年,平素性情抑郁,多疑善愁。
从1年前起,常寐寝外出,担水、扫地后复寐,天明醒后不知夜间所为。
近十日夜间亦常外出,但外出后即昏倒。
刻诊:神志如常,形体消瘦,面容疲倦,色灰黑,目眶暗青,肌肤甲错,头晕,舌质紫暗,苔白,脉沉涩。
陈伟医案: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

一、患者基本情况冯某,男性,52 岁。
二、诊疗进程初诊(2024 年 5 月 23 日)主诉:胸闷症状持续一周,且近 3 天有所加重。
患者呈现腹型肥胖体征,日常偶有心前区不适感,不过在稍作休息后,该症状能够自行缓解。
经测量,血压值为135/85mmHg,空腹血糖达7.06mmol/L,此前体检报告提示患有混合型高脂血症。
患者饮食及食欲方面尚属正常,然而存在大便干结问题,舌象表现为颜色暗红,舌苔薄,脉象弦涩。
诊断结论:胸痹。
辨证分型:心血瘀阻型。
治疗策略:采取活血化瘀之法。
用药方案: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进行调理,具体处方如下:燀桃仁 10g、红花 10g、当归(调剂)15g、川芎 10g、桔梗 10g、牛膝 15g、降香 10g、郁金 15g、地黄 15g、麸炒枳壳 15g、赤芍15g、醋北柴胡 12g、炒山楂 15g、白术 15g、生蒲黄 10g。
医嘱要求:上述中药共计 7 付,以水煎服方式,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同时,叮嘱患者遵循低盐低脂饮食习惯,并保持适度的运动量,以辅助病情改善。
二诊(2024 年 6 月 1 日):患者反馈胸闷症状相较于初诊时有了显著缓解,大便也恢复通畅状态。
鉴于治疗成效良好,治疗方案予以延续,再次开具前方 7 剂,巩固治疗效果。
三、按语胸痹心痛并非仅局限于老年群体发病,像本案 52 岁患者这般的中青年人,由于长期偏好肥甘厚腻食物,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衡,水湿难以正常代谢,凝聚成痰,痰湿之邪阻滞,遏制心阳正常运行,体内气机不畅,最终心脉痹阻,引发心痹胸痛症状。
血府逐瘀汤源自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这一经典医籍,其组方精妙,配伍严谨。
方中,川芎、桃仁、红花、赤芍、蒲黄协同发力,发挥强大的活血化瘀功效,以疏通心脉,调和营血;柴胡、桔梗、牛膝各司其职,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促使气血运行顺畅;当归、生地相互配伍,在活血化瘀同时兼顾补血养阴,以防活血过度耗伤阴血;降香、郁金有理气止痛之能,疏解胸中气滞血瘀所致疼痛;白术健脾助运,增强脾胃运化之力,助力改善大便干结状况,且兼顾通便之功;山楂既能健脾助化,又可发挥化瘀降脂效用,契合患者混合型高脂血症病情特点,全方多靶点作用,契合心血瘀阻型胸痹病机,故而收效显著。
血府逐瘀汤临证举例

血府逐瘀汤临证举例血府逐瘀汤系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之名,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枳壳、桔梗、柴胡、甘草组成。
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头痛、胸痛、急躁、呃逆、失眠、小儿夜啼等心胸上焦之病证。
近年来,作为临床常用的理血方剂,血府逐瘀汤的现代药理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这为该方的临床运用与研究找到了理论依据。
具体而言,本方的药理作用有:能改善组织器官的血液循环,有舒张血管,增加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的功能;能改善血液的理化性质,调整凝血及抗凝血系统,防止血栓形成,能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及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可增强机体非特异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炎症病灶局限化,降低急性炎症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能改善神经营养代谢,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能抑制结缔组织代谢,减少瘢痕形成及粘连;能降低机体反应性,起到镇痛作用;能抑制肿瘤生长;能复活肝脏清除能力。
笔者用治于因瘀血所致的各种难治之症,每获良效,现举验案如下:1 外伤后头痛王某,男,58岁,农民,2005年6月20日初珍。
患者于1年前骑自行车摔倒后撞伤头部,出现意识障碍半小时,送我医院急诊,做CT检查,颅内未见出血地病灶,给予抗炎、降颅压、支持及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
便于出院后2月,开始出现头晕、记忆力下降,继而出现头痛,痛如针刺,伴恶心等症状。
口服西比林、复方丹参片、谷维素等,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后又来我院就诊,症见:精神萎靡、胸闷、腹胀、纳差、舌有瘀点、苔白、脉细涩。
证属血瘀气滞,拟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桃仁9克、红花12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牛膝10克、枳壳6克、桔梗6克、柴胡3克、瓜蒌15克、薤白12克、青陈皮各10克、生地黄60克、甘草3克,服5剂,诸症明显缓解,仍纳差,加焦三仙各10克,调治半月,诸症俱除,未再复发。
按:本例头部撞伤致血瘀,瘀血阻滞清窍,不通则痛故头晕、头痛,瘀血日久则气滞,故出现胸闷、腹胀等症以血府逐瘀汤临证加减调治。
血府逐瘀汤

七、临床运用
适应病症《中国历代名医学术经验荟萃丛书》:
• 神经精神系统病症: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综合征 、脑外伤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脉 硬化、眩晕、麻痹震颤、精神分裂症等。 • 心血管系统病症:如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 、无脉症、血栓性静脉炎等。 • 消化系统病症:如溃疡病、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呕吐、呃逆等。 • 妇产科病症:如原发性痛经、流产后腰痛或出血、产后身痛、月经失 调、不孕症、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等。 • 其它:色素沉着、尿血、多汗症、低热、乳房纤维瘤、三叉神经痛、 脑瘤、慢性荨麻疹、痒疹、慢性咽炎、盗汗、哮喘、胸壁挫伤、视网膜 静脉血栓形成及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等。
邢斌《半日临证半日读书》
•《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新世纪第二版:
“血瘀证主要有疼痛、肿块、出血、色脉改变等表现。
七、临床运用
《方剂学》连建伟主编,2005年10月第1版: • 辨证要点:
胸痛,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
• 加减法:
瘀痛入络,加全蝎、山甲、地龙、三稜、莪朮等; 气机郁滞较重,加川楝子、香附、青皮等; 血瘀经闭、痛经,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 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加丹参、郁金、庶虫、水蛭等。
膈下逐瘀汤:中焦肝系 、胃系
少腹逐瘀汤:下焦衍系 、溲系
身痛逐瘀汤:周 身神经及血管、 髓系
四焦八系说
二、组成
当归三钱 生地三钱
枳壳二钱 赤芍二钱
桔梗一钱半 川芎一钱半
• 明清: • 1斤=596.8g 1两=37.3g 1钱=3.73g • 1分=0.373g 1厘=0.0373g 1毫=0.00373g
一、方源
血府逐瘀汤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上》
失眠验案(血府逐瘀汤合苓桂术甘汤)

失眠验案(血府逐瘀汤合苓桂术甘汤)王xx 女 42岁2019-05-14主诉:失眠半年,头晕一个月。
现病史:近半年因带小孩,睡眠质量差,醒后难再眠,每晚睡眠4h,眠浅多梦,易惊醒,夜尿1次。
一个月前发作眩晕,早上4点翻身时出现眩晕,天旋地转,持续5~6小时,外院输活血药后减轻。
平素口苦口干,记忆力下降,傍晚乏力明显,偶有双眼干涩。
晨起手指冰凉一小时,活动后减轻。
二便调。
月经调,行经5天,经前困倦。
舌脉:舌质瘀暗嫩润齿痕,苔腻。
脉沉弦细短。
Bp100/65mmHg辨证:瘀血扰神,水饮内停方药:血府逐瘀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当归15g 生地黄15g 桃仁10g 红花10g 熟地黄15g 柴胡10g 枳壳12g 赤芍15g 川牛膝15g 桔梗10g 茯神30g 桂枝10g 生白术15g 炙甘草10g石菖蒲10g 远志8g 莲子心10g2019-05-21 二诊睡眠改善,每晚睡眠7h,体力精神明显改善,自觉心情一下就平静了。
纳差,侧卧头晕明显,无旋转。
Bp90/60mmHg。
舌质瘀暗苔黄腻,裂纹。
脉弦细。
上方加半夏天麻汤、清震散巩固按:患者产后血虚,加之养育辛劳、紧张,遂出现营血亏虚而肝郁血瘀之证。
血虚则浅眠乏力、记忆减退、眼涩口干;肝体阴而用阳,阴血不足,肝气郁滞而成瘀热,扰动心神,口苦、夜卧不安惊醒,脉亦呈细弦之象。
予血府逐瘀汤,养血化瘀、疏肝清热,王清任《医林改错》言该方“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
…瞀闷、急躁、夜睡多梦…不眠…夜不安…”等证。
眩晕发作、手指冰凉,舌水润而口干,脉短,为阳虚饮停而上泛之证。
合用苓桂术甘汤,一则可化气利水,止晕渴,如《伤寒论》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二则以桂枝、芍药调和营卫而生气血,即虚劳小建中汤之法,“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三则佐制血府逐瘀汤,防生地、当归、赤芍等过于滋腻。
顽固头痛验案(血府逐瘀汤加味)

顽固头痛验案(血府逐瘀汤加味)顽固头痛验案(血府逐瘀汤加味)患者安**,女,44岁,2014年11月27日初诊。
患者头痛十余年,持续性,头部闷胀感,伴头晕、健忘,近三月来头痛每天发作,伴心悸乏力,胸闷憋气,心烦,眠差,多梦,胸胁胀满,口干,目干痛。
腰部酸胀疼痛,月经期痛显。
既往有卵巢囊肿行手术切除,现时感小腹隐痛,便约不畅。
舌暗苔薄腻,脉沉细短。
辨为气滞血瘀、升降失调,予血府逐瘀汤加味:柴胡10g 枳实10g 桔梗8g 赤芍30g当归30g 生地15g 川芎30g 桃仁10g红花10g 川牛膝30g 半夏30g 郁李仁10g白蒺藜15g 女贞子15g 旱莲草30g 桑皮15g 厚朴15g 红藤30g 小茴香10g10剂水煎服日一剂二诊2014年12月11日。
患者头痛显减,近两周来发作2-3次,程度亦较前减轻。
睡眠仍欠佳,多梦,胸闷憋气,胁腹胀满。
舌暗舌质胖大,苔薄,脉细弦。
效不更方,前方去枳实,改枳壳10g 继服。
三诊2014年1月22日。
患者诉头痛十去其八,心悸胸闷、胁腹胀满症状缓解,小腹疼痛及便约均好转,唯自汗盗汗,心悸梦多。
调方巩固:桃仁10g 红花10g 赤芍30g 柴胡10g枳壳10g 生地15g 当归30g 川牛膝30g桔梗8g 郁李仁10g 法半夏30g 生龙骨30g白蒺藜15g 女贞子15g 旱莲草30g 石菖蒲8g 远志8g 制龟板15g 浮小麦30g15剂,水煎服按:患者中年女性,顽固头痛,盖由于长年忙碌,思虑过度,肝郁气滞,久之气滞血瘀。
血府逐瘀汤为王清任为胸中血府血瘀之症所设,然所涉及身体脏器、部位广泛,因气滞血瘀所致偏于胸膈以上者以及一些符合血瘀证候的怪病、久病,均可用之。
此患者以长期头痛为主诉,其他症状亦多而杂,但分析症状特点,均符合气滞血瘀特点:头痛日久,持续闷痛,伴见头晕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平素思虑过重、情志不畅,为瘀血阻滞脑络;心悸、胸闷为瘀血停滞胸膈;两胁胀满疼痛,为肝经气滞血瘀特征;小腹隐痛、腰酸痛经期加重则与其肾精不足兼有血瘀表现。
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咳嗽的病例分享

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咳嗽的病例分享病例:患者女,56岁,主诉:咳嗽30 余年,加重10余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30余年因生病(具体不详)后留下咳嗽症状,每遇到天气变化,季节交换,刺激性异味等就咳嗽不止。
病后经多方西医和中医治疗病情时有好转。
10多天前因受凉后咳嗽加重。
病后自行服用感冒清热颗粒等中成药治疗病情未见好转,遂来门诊就诊。
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ct示慢性支气管炎。
查看患者以前就诊病例,解表化痰止咳,健脾祛湿止咳,温阳益气止咳等处方皆有服用。
当下症状:干咳,咳嗽昼夜不停,少痰,咽痒,咽干,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五剂水煎内服。
具体处方:生地6克当归10 克赤芍10 克川芎6克桃仁10克红花6克炙甘草10克炒枳壳10克柴胡6克桔梗2克怀牛膝10克五味子6克党参10克病人复诊诉自服药三天后咳嗽症状减轻大半,但仍有咳嗽症状需进一步治疗。
按上方继续服七剂,药服完后病人电话告知咳嗽完全消失。
电话随访被告知半年内咳嗽再未发作。
病例分析:该病人就诊时寒热属性并不十分明显,八纲辨证也不是非常具有代表性。
病人以前服用过解表化痰,温阳益气,健脾祛湿止咳等方剂,常用的治疗咳嗽的方剂几乎都曾服用过。
我当时想到“久病入络”,“久病多瘀”,所以选了血府逐瘀汤,也没有过于深刻辩证思索。
未曾想到病人服药后效果明显。
我对此病例仔细分析查找文献找出血府逐瘀汤治疗慢性咳嗽的理论依据。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胸中血瘀证。
王清任在书中记载了19种适应证,但是并没有讲能能治疗咳嗽。
那为什么血府逐瘀汤能治顽固性咳嗽呢?经仔细翻阅文献发现古代医家从瘀血的角度治疗顽固性咳嗽早有论述。
本例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咳嗽主要有两个理论依据。
一,“久病入络”。
病人断断续续咳嗽了三十如年,病程长,久咳病伤肺络。
“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素问痹论》,《黄帝内经》对于此理论早有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府逐瘀汤验案六例
【摘要】尽管血府逐瘀汤加减适用临床的病证复杂多变,但总以血瘀气滞为辨证要点。
只要符合血瘀的病机,均可在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治愈。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顽固性失眠;痛经;肌衄;偏头痛;胸痛;哮喘
doi:10.3969/j.issn.1004-7484.2014.04.637文章编号:1004-7484-04-2311-01血府逐瘀汤系《医林改错》方,由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牛膝、生地、柴胡、枳壳、桔梗、甘草所组成。
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瘀血诸症。
笔者以此方加减应用于临床,治疗一些常见病,均获显效。
现将验案六例介绍如下:1病例资料
顽固性失眠:郭某某,女,40岁。
失眠时轻时重多年,多则每夜能寐三、四小时;少则二、三小时。
经常头晕,神倦,心悸,急躁易怒,纳食如常,二便自调,舌质红略带黯色,无苔,脉沉弦细。
屡进养心安神、滋阴补血、清火调肝等剂,反愈治愈甚,经再三思索,终有所悟:此系心胸血脉瘀阻,血行失畅所致。
盖心脉瘀阻,血不营心,心失所养,神不守舍,故失眠、心悸;睡眠不足,神气不充,故头晕神倦;脉滞血少,故脉见弦细;治法宜活血化瘀,理气宽胸为
主,拟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治之:当归、生地、赤芍、桃仁、川牛膝各12克,红花、川芎各6克,丹参15克,郁金10克,柴胡、桔梗、枳壳各10克,甘草5克。
三剂。
服一剂后,当晚睡眠即有好转;三剂尽后,每夜能安睡六、七小时。
嘱再服七剂,以资巩固。
三月后随访,睡眠一直正常,精神良好,头晕心悸等症皆除。
失眠一证,起因多系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而由瘀血所引起者,较为少见。
从本例初起所表现的症状来看,多见气阴两虚和气血不足之象,而瘀血的见证反不明显,但多次投以调养心肝之剂,疗效却不明显或不稳定,因其本在于瘀血。
故投血府逐瘀汤加丹参、郁金、活血化瘀,理气宽胸,失眠自愈。
痛经:许某某,女,36岁。
每行经前少腹胀痛,五心烦热。
每逢经期至时腹痛加重,经量少,色紫黑有血块、质粘稠,每次持续10余日,甚感痛苦。
诊见:两颧潮红,消瘦,口唇少津,舌红苔厚,脉沉弦数。
诊为气滞血瘀型痛经。
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桃仁12克、红花10克、当归9克、生地10克、川芎6克、赤芍10克、牛膝10克、桔梗5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甘草5克、元胡15克、香附15克,水煎服。
八剂后,痛减,血量增多,血块减少,经期持续7天。
遵上法又治二个月经周期,痛经治愈。
肌衄:徐某某,女,6岁。
其母代诉:“女儿昨日临睡前,
突感两下肢疼痛,不能行走。
当时以为外伤所致,请骨科医生检查未见异常。
次日询之,发病前两天吃过鱼蟹。
查体:双下肢有片状、点状紫色瘀斑,呈对称性分布,压之不褪色,两膝关节屈伸受限;精神正常,两�E潮红,口唇干燥,舌质红,舌边可见紫色瘀斑,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化验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
诊为肌衄。
系由气血瘀滞,脉络不通,致血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
治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花12克、红花9克、当归10克、生地9克、川芎5克、赤芍8克、牛膝10克、大青叶20克,水煎服,嘱忌食辛辣及鱼腥食物。
四剂后,下肢瘀斑减少,色变浅:仍觉口干,手足心热,守前方加玄参15克、丹皮10克。
六剂后,瘀斑已呈浅黄色。
继服六剂诸症消失,病愈。
偏头痛:刘某某,男,28岁。
自述患左侧偏头痛半年之久,呈阵发性刺痛,每于精神紧张或睡眠不足时发作,痛剧时伴呕吐,心烦,服止痛药仅能暂时缓解。
诊见:精神苦闷,面色深红,左太阳穴可见青筋暴露,舌质红,苔厚腻,脉沉涩。
诊为血瘀头痛。
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2克、红花10克、当归12克、生地10克、川芎9克、赤芍10克、牛膝9克、桔梗6克、柴胡10克、枳壳6克、甘草5克,水煎服。
守原方共治疗半个月,共服十五剂,头痛治愈。
胸痛:王某某,女,31岁。
自述两年来右侧胸痛,每劳
累或生气后加重,呈针刺样疼痛。
经X光、血沉、抗“O”等项检查,未见异常,服中西药均无效。
诊见:面色红润,舌淡、苔薄白,脉弦有力,第三肋骨近胸骨端可触及隆起、压痛,皮色如常。
诊为气滞血瘀型胸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5克、红花10克、当归15克、生地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桔梗5克、枳壳15克、甘草5克、木香10克、青皮15克,水煎服。
十剂后,疾愈。
哮喘:许某某,男性,22岁。
查患者体温正常,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呼吸急促,张口抬肩,嘴唇发绀,背曲腰弯,舌淡苔白,边缘有紫纹,胸腹胀满,咳痰稀薄,脉象沉涩。
胸透见肺纹理增粗。
听诊双肺有明显哮鸣音。
诊为气滞血瘀之候,兼挟有寒痰袭肺之症。
取血府逐瘀汤加蜜炙麻黄6克、白芥子10克、莱菔子15克。
服5剂,复诊时患者哮喘平息,痰鸣音消失,心情舒畅,自述除头眩不适外,无其他不良反应。
继以原方去蜜炙麻黄、白芥子、莱菔子,加党参15克、白术10克,7剂而发作控制。
2体会
血府逐瘀汤集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两方之功,行血分之瘀,解气分之郁,加桔梗性升,牛膝之性降,从而使气血升降,达到“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平和”的调节作用。
但瘀血的症状多端,病因、病机、病史及病人的体质各不相同,临床应用时必须审证求因,灵活掌握应用,决不可拘泥于一方一用。
只要符合血瘀的病机,无论何证,均可在血府逐瘀汤
加减方中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