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

合集下载

《中国各省份地图》课件

《中国各省份地图》课件

中国气候特点
总结词
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包括温带、亚热带、热带等多种气候类型。
详细描述
中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此外,中国的季风气候显著,夏季盛行东 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同时,中国的气候区域差异很大,从东向西依次为湿润区、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02
中国各省份地图
经济大省,工业门类 齐全,以机械、电子 、纺织等为主。
贵州省
农业大省,粮食主产 区之一,工业以能源 、原材料为主。
云南省
旅游胜地,经济以农 业和旅游业为主。
西藏自治区
高原地区,经济以农 牧业和旅游业为主。
西北地区
甘肃省
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之一, 工业以能源、原材料为主。
宁夏回族自治区
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之一, 工业以能源、原材料为主。
华北地区
天津市
北方经济中心。
山西省
煤炭大省,工业以 重型为主。
北京市
首都,政治、文化 中心。
河北省
环绕京津,重工业 基地。
内蒙古自治区
畜牧业发达,煤炭 资源丰富。
东北地区
01
02
03
04
辽宁省
工业门类齐全,钢铁、机械、 石油化工等重工业发达。
吉林省
汽车、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 等产业为主。
黑龙江省
民俗文化
各省份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包 括民间艺术、音乐、舞蹈、戏曲
等。
节庆活动
各省份有许多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 及一些地方性的节日和庆典。
民间习俗
各省份的民间习俗丰富多彩,反映 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
各省份美食文化与特色小吃

《地图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地图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环境诸要素(内容)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并经过制图综合(特征)的一种缩小表像(形式)以表达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数质量特征及空间分布和发展变化(目的、结果)。

地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 (可测量性、可比性) ;地图必须经过科学制图综合(清晰性、一览性);地图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 (直观性、易读性);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传递性、持久性)。

数学要素(骨架) :地图坐标、投影、比例尺、控制点等地理要素(主体) :表达地理信息的各种图形,文字标记辅助要素(润滑剂):说明地图的编制情况,为应用提供相关内容,在主要图形的外侧,如图名、图号、图例、比例尺等;对主要图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补充,如统计图表、剖面图、测图时间、出版单位等按比例尺分: -大比例尺地图(≥1:10 万) -中比例尺地图( 1:10 万~1:100 万) -小比例尺地图(≤1:100 万) -微缩地图按地图的图形内容分类: -普通地图(是指以相对平衡的程度表示地表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图。

) -专题地图 (是根据专业的需要,突出反映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的地图,其中,作为主题的要素表示得很详细,其他的要素则围绕表达主题的需要,作为地理基础概略表示。

)a=[φ/4°]+1 φ纬度; b=[λ/6°]+31 λ经度 1:1 万(G) 1:5000(H)c=4°/△φ-[(φ/ 4°)/△φ] △φ图幅纬差2′30″ 1′15″d=[(λ/6°)/ △λ]+1 △图幅经差3′45″1′52.5″X1X2X3 X4 X5X6X7 X8X9X10λ0=(X2X3-31)*6° φ0=(X1-1)*4°λ =λ0+(X8X9X10-1)* △λ φ =φ0+(4°/△φ-X5X6X7)* △φ法的综合性科学┏理论地图学(地图学理论基础) ~地图信息、传输、模式、认知理论;地图可视化原理、数学制图原理、地图语言学 (地图符号学) 、地图感受理论、地图概括 (制图综合)理论、综合制图理论、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现代地图学╋ 地图制图学 (地图编制方法与技术) ~普通地图制图学、专题 **、遥感制图学、计算机制图学、地图印制学与计算机出版系统、多媒体电子地图与网络地图设计和制作┗应用地图学(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 ~地图功能、评价、分析与研究方法、使用方法、信息自动分析和处理系统、应用、数字地图应用岛屿形成一个闭合曲面。

6.11谭盾的《地图》

6.11谭盾的《地图》

谭盾的《地图》
6.11
今天交响乐课堂欣赏了谭盾的《地图》。

谭盾早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并到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后来他写过《鬼戏》、《交响曲1997:天地人》,以及对有机音乐的探索,力求从自然界中获取元素,他还曾跟李安合作,为其武侠电影《卧虎藏龙》配乐,在电影中,他运用了很多中国的鼓、笛以及汲取西域民歌《阿瓦尔古丽》等曲调,极大化的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广阔。

后来又给冯小刚电影《夜宴》配乐,特别是那首《越人歌》,听来荡气回肠,充满了楚越文化的内涵。

在这部《地图》中,我看到了谭盾的用心,他将这些文化要素收集起来,进行有机整合,用大提琴演奏贯穿始终,则强调其灵魂深处对本土文化的眷恋,仿佛是从心、从记忆深处一点点挖掘,回到了自己生长过的故土。

正如谭盾在介绍这部作品时所说:“对我来说,这是回家,回到家乡,回到我音乐的故乡,回到我灵感的源头。


听这部作品时我很感动,不能说音乐旋律有多么优美,它维持着一种均衡的节奏,或疾或缓,时轻时沉,时而让现场的演奏迁就于大银幕,时而又让两者对话,突破了时空,令人震撼。

谭盾说,你看凤凰的建筑的边角都往上翘,就像音乐中的尾音是甩出去的,因此他的音乐也带有画面感,极易理解。

听很多西方古典音乐,可以找到其中的渊源和轶事,也许还要看其结构的编排,但是听谭盾的这部《地图》,就像欣赏一座“移动的博物馆”,很易听懂。

据说已经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部音乐手稿也被权威机构收藏,可见其音乐作品的重要性。

探析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的“中国元素”

探析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的“中国元素”

探析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的“中国元素”20XX,谭盾创作的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由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担任独奏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全世界首演,吸引了全球作曲家和乐评人的关注;同年11月,谭盾偕上海交响乐团来到湘西凤凰古城的沱江河畔,为当地观众演出了这一融合了“多媒体”手段的交响协奏曲,受到观众的热情回应。

这一作品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并非归功于将“多媒体”手段融入管弦乐曲的实际演出,而是作品凝聚了谭盾对故土、对根的思索与寻觅。

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由《傩戏与哭唱》、《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石鼓》、《舌歌》、《芦笙》八个乐章和一个间奏曲《听音寻路》组成。

作曲家通过多种创作手法将“中国元素”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具有强烈的“中国元素”意蕴,为西方观众了解中国民间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观众理解西洋交响协奏曲音乐建立了互通互融的媒介。

谭盾在《地图》中使用的“中国元素”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在独立的八个乐章以及间奏曲中都有大幅度的使用,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谭盾的创作意图、创作手法和创作实际三方面加以探讨。

一创作意图中的“中国元素”运用谭盾创作《地图》的缘起是多年前从北京回湖南老家时的一次采风偶遇。

在《地图》的间奏曲《听音寻路》演奏过程中,多媒体视频上出现了这样的文字:“那年冬天我从北京回老家湖南采风,在土家族的一个村子里,我遇到一位能用石头敲出音乐的老人,他敲击、搓揉不同的石头,奏出不同的节奏和音高。

更神奇的是,每段石乐后,他抛出手中的石头,石头落地总能排列出《易经》中的某种卦相;他古老而原始地吟唱着,与天、地、风、云交谈,和前生、来世对歌,当时我被震傻了,真觉得这位‘石头老人’就是我要寻找根籁的地图……”正是这样的一次偶遇,让谭盾在日后的创作中不断对中华故土、对根脉进行思索,也正是这不断的思索才有了谭盾将散落在中华大地的民间音乐运用于实际音乐创作,“希望通过音乐上的一个精神巡视和精神旅程,把古老的民族之根找回来”。

六年级优秀好书推荐卡内容

六年级优秀好书推荐卡内容

六年级优秀好书推荐卡内容
大家好!今天,我要代言的这本书,书名叫《地图》。

一听到这个名字,大家脑海里浮现的一定是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吧。

这本书也是这样的吗?不,它并非如此!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地图》的封面吧,瞧,悉尼歌剧院、印度人、蓝鲸、企鹅.....如此图文并茂,你一定会感到很惊奇?哈哈,这正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地图》这本书介绍了从欧洲、亚洲到美洲、非洲,还有澳大利亚、大洋洲的各个国家。

书本的末页还有195个国家的国旗呢。

可以说,看完这一本书,就等于环游了全世界。

现在,让我们随便翻到其中一页。

瞧!我们来到了俄罗斯,一眼看到的就是俄罗斯丰富的物产,不同的民族,各个领域的....这一位,就是我和我妈妈最喜欢的《胡桃夹子》的作曲者一著名的柴可夫斯基先生! 我们学过的《那不勒斯舞曲》也是他作曲的哦。

当然,《地图》这本书也少不了介绍我国的历史地理。

不信,让我们再来看看自己的祖国一中国吧! 瞧!上面画着秦兵马俑、大熊猫、紫禁城万里长城...特别是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一看到它,我就心潮澎湃,不由得想起去年暑假爬长城的情景,眼前就好像真的出现了那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万里长城一般。

这本书,是对地球的一次赞颂,从雄伟的高山,到微小的昆.....切尽在其中!读这本书,就像挖宝藏一样,你总能收获一个又一个惊喜。

这本书来到我们家,已有两年多了,可我一直记得妈妈送我这本书时说的话:要做一个胸怀世界的人。

同学们,那就让我们跟随这丰富多彩的《地图》,一起去探索世界吧!。

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地图——听音寻路》教案

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地图——听音寻路》教案

309教育网
《地图——听音寻路》
学习内容:
听《地图——听音寻路》(大提琴与多媒体协奏曲)
学习目标:
1、初步感受大提琴协奏曲《地图——听音寻路》。

2、了解大提琴协奏曲的演奏形式和风格。

3、欣赏全曲,交流、分享《地图——听音寻路》中少数民族音乐元素。

学习重点:
了解大提琴协奏曲的演奏形式和风格。

学习难点:
二声部合唱。

学习过程:
1、课堂礼仪:
师生问好!
2、导入: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大提琴?你们能说说大提琴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吗?
欣赏大提琴与多媒体协奏曲《地图——听音寻路》。

师:大提琴与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是谭盾为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和波士顿交响乐团创作的、由大提琴与管弦乐团合作的多媒体协奏曲。

播放潭盾的新作《地图》大提琴与多媒体协奏曲选段。

(1)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2)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现出来。

(3)小组交流: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3、评价总结。

309教育资源库。

最新 现代视角下的谭盾《地图》-精品

最新 现代视角下的谭盾《地图》-精品

现代视角下的谭盾《地图》一、音乐创作素材之新根据笔者的了解,谭盾创作《地图》的初衷并不是想描写湘西,而是要描写澳洲的土著。

后来波士顿提议谭盾写自己的家乡,写与自己经历有关的地方。

最终谭盾下定决心要在自己的家乡湘西进行音乐创作,本着的传承,以这种新形式将民族的音乐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地图》前三个乐章描绘土家族的风貌。

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是土家族的音乐传统。

哭戏源于土家族的《哭嫁歌》,表现出女性既想追求幸福又要考虑传统束缚的无奈。

第二乐章“吹木叶”是土家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男女之间进行情感表达。

作者将这些土家族风俗作为音乐素材融人《地图》的音乐创作中,呈现给观众的是原汁原味的土家族风土人情,让人们感受其特有的民族风情和魅力。

第四乐章“苗唢呐”,给人们展示了苗族男人最爱的乐器——唢呐。

唢呐常用循环运气、花指、花舌等绝技。

”第五乐章“飞歌”讲述的是苗族女孩看到心上人表达爱意的方式。

这两个乐章让观众了解苗族青年男女表达情感的音乐方式,苗族姑娘的飞歌更是给人以回归自然的美感,足以见得此音乐素材之新。

第六乐章“听音寻路”给人们讲述了石头老人的故事。

石头老人用石头敲击出乐声,还能用抛出的石头摆出各种卦相,让作者找到了原本要寻找的“根籁”。

只可惜当作者再次回到湘西凤凰古城,石头老人已经带着他古老的音乐离开了我们。

第七乐章“石鼓”则是用敲击石头产生乐声,仿佛是对石头老人古老音乐的再现。

这两个乐章展现给人们的是石头老人敲击石头的音乐,让人们看到、听到、了解到湘西古老的音乐,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对石头老人和那些古老音乐的深深怀念。

第八乐章“舌歌”是侗族姑娘用舌头打出“嘟噜嘟噜”的歌声,这种古老的多声部歌唱可从三声部到六声部.第九乐章“芦笙”给人们介绍了侗族最古老的竹簧乐器,这两个乐章中音乐素材的加入,让人们了解到侗族的多声部音乐和侗族最古老的乐器,听着侗族姑娘们用舌头发出的歌声,观众仿佛来到了侗族,亲身感受侗族的风土人情。

《地图学》考试重点汇总

《地图学》考试重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1、地图(经典定义):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他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2、地图(现代地图学定义):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他星体)上的自然和社会现象,通过制图综合所形成的信息,运用符号系统缩绘到平面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3、普通地图:是以相对平衡的程度表示地表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图。

4、专题地图:是根据专业的需要,突出反映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的地图,其中作为主题的要素表示得很详细,其他的要素则围绕表达主题的需要,作为地理基础概略表示。

5、地图投影: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点转换为平面上的点的方法。

6、长度比:地面上微分线段投影后长度 dsˊ与它固有长度ds 之比值。

公式表示为:u= dsˊ/ds7、面积比:地面上微分面积投影后的大小dFˊ与它固有的面积dF 之比值。

公式表示为:P= dFˊ/dF8、长度变形:长度比与1之差值。

公式表示为:v u=u-19、面积变形:面积比与1之差值。

公式表示为:v p=p-110、角度变形:某一角度投影后角值βˊ与它在地面上固有角值β之差的绝对值。

11、海岸:海水不停地升降,海水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宽度的海边狭长地带。

12、深度基准面:是根据长期验潮数据所求得的理论上可能达到的最低的潮面,也称“理论深度基准面“。

13、等深线:是从深度基准面起算的等深点的连线。

14、视敏度:是眼睛能够辨别出视野中空间距离很小的两个物体的能力,它意味着人们能够看到图像精致细节的准确性。

15、视觉阈值: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变化)。

16、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7、知觉:是指人脑接受客观刺激后对这些事物的综合性、整体性的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图》音乐鉴赏
通过半个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接触了更多从前不曾去接触的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而最令我感到震惊的便是谭盾的《地图》,那是一种放空心灵的“天籁”的感觉。

在《地图》中我领略到了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感受到自然和创造力那种穿越人性的力量。

当音乐散发着质朴和真实的光芒时,它就显得分外的纯粹和动人。

《地图》是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倾注四年心血创作的音乐巨作。

他将原汁原味的湘西本土音乐与现代交响乐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连接在一起的跨界音乐盛宴。

谭盾亲赴湘西土家族、苗族和侗族采风时,深受当地淳朴的民间音乐的启发,并用摄像机真实的记录了那些乡间音乐。

《地图》是一部多媒体大提琴交响协奏曲,用现代的乐器演奏经典的旋律。

谭盾根据他在湘西所见到了特色民间音乐,进行了创造性的革命与创新,成功地将西洋乐器变成了中国的民族乐器。

在作品中,作者大量的运用原始的音乐再现,将现实生活中的音乐原版与交响乐结合。

如真实的人声演唱或者乐器演奏,配以交响乐,同时运用主奏乐器大提琴演奏原声音乐旋律的变奏。

虽然在交响乐队的音乐中所使用的音乐创作是现代音乐技法,但是整个的旋律线条十分清晰,都是以湘西民间音乐为素材,只是在音响效果,乐器演奏技巧和音乐织体布局上体现后现代风格。

由于音乐整体是以民族音乐铺垫的,所以关于创作技巧等后现代音乐的创作理念,完美的融入到民族音乐之中,给人以崭新的音乐感受,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地图》体现了谭盾深刻的创作个性,他突破了传统的条条框框,让人们见
识到管线乐器声音的可塑性,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擦出的绚丽火花。

《地图》体现了谭盾以音乐方式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

他将中国最民间的原生态艺术与西方文化加工糅合在一起,为后人开拓了一条更宽广的音乐之路。

从湘西走向全世界,《地图》已经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项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工程。

《地图》让人们听到了那些我们正在失去的美好的东西,循着最质朴的韵律寻回正在消失中的天籁。

真挚的情感让全世界的人都产生了共鸣,为原生态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对话所震撼。

不论何种音乐,它都需要听众对其的聆听与思考。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音乐融入在生活中,人们活在音乐当中,音乐给人以对过去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向往。

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人们都会不由自主的用音乐去表达内心深处的感情。

音乐是对人性情的熏陶,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忙碌的社会里能慢下脚步、静下心去聆听一部经典也将会是莫大的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