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第二节
第三章 药典知识

二、中国药典的沿革 • 53年第一版,只一部,57年出版了53年版的 53年第一版,只一部,57年出版了53年版的 年第一版 年出版了53 第一增补本。 第一增补本。 • 63年出版了中国药典1963年版,2部; 63年出版了中国药典1963年版, 年出版了中国药典1963年版 • 77年出版了中国药典1977年版, 2部; 77年出版了中国药典1977年版, 年出版了中国药典1977年版 • 85年出版了中国药典1985年版, 2部; 85年出版了中国药典1985年版, 年出版了中国药典1985年版 • 以后,每隔5年出一版,分别为90,95, 以后,每隔5年出一版,分别为90,95, 90 2000, 2005,2010版 05,10年版 年版3 2000, 2005,2010版; 除05,10年版3部 外其余各版均2 现行版本为2010年版。 2010年版 外其余各版均2部。现行版本为2010年版。
5.取样量的准确度和试验精密度 取样量的准确度和试验精密度
二十七、本版药典规定取样量的准确度和试验精密度。 二十七、本版药典规定取样量的准确度和试验精密度。 试验中供试品与试药等“称重” 量取”的量, (1)试验中供试品与试药等“称重”或“量取”的量, 均以阿拉伯数码表示, 均以阿拉伯数码表示,其精确度可根据数值的有效数 位来确定,如称取“0.1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0.06~ 系指称取重量可为0.06 位来确定,如称取“0.1g 系指称取重量可为0.06~ 0.14g;称取“2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5 2.5g; 1.5~ 0.14g;称取“2g ,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5~2.5g;称 2.0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95~2.05g; 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95 取“2.0g 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95~2.05g;称取 2.00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995 2.005g。 1.995~ “2.00g ,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995~2.005g。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学习要求: 1.了解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掌握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 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 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2.熟悉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掌握新民主主 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3.深刻认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和三 大法宝,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主要的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争取民族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独立,反对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实现人民解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本主义
签订 《南 京条 约》
清 廷 上 谕
蒋
孔 宋
陈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 年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 年 他在《 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表述了总路线内容。) 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表述了总路线内容。)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继续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及建国前后,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 解放战争时期及建国前后 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 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的新经验,继续发展了新 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的新经验 继续发展了新 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 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 1. 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军 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 事理论; 事理论; 2.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总路线; 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总路线; 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总路线 3.关于政策策略理论的新发展; 关于政策策略理论的新发展; 关于政策策略理论的新发展 4关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的思想; 关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的思想; 关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的思想 5.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大学化学 第三章 化学平衡

第二节 平衡常数
一、经验平衡常数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平衡时,各生成物的浓度 (或分压力)以化学计量数为幂的乘积与各反应物的浓度 (或分压力)以化学计量数为幂的乘积之比是一个常数,称 为经验平衡常数(或实验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 1、浓度平衡常数
实 验 编 号 1 2 3 4
H ( gIg ) ( ) 2 H I ( g )( 7 1 8 K ) 2 2
5 M n ( ) p 2 2
K
nO 2 H M H2O
2 4 5
6
平衡常数 2、多重平衡规则 如果一个化学反应是若干个分反应的代数和(差), 在相同温度下,这个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就等于分 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的积(商)。 假设有三个化学方程式①,②和③,它们之间与其平衡 常数之间的关系为: (1)化学方程式③= ①+②,则K3=K1· K2 (2)化学方程式③= ①-②,则K3=K1/K2 (3)化学方程式③= n×①,则K3=K1n
化学反应等温式
S O ( g ) O ( g ) 2 S O ( g ) 例3-3:求化学反应 2 2 2 3 在600K时的平衡常数Kθ。
解:计算600K时的
fHm /kJ.mol-1
0.0079 0.0192 0.0257 0.00205 0 0
0.0400 0.00435 0.00435
平衡常数 大量实验证明,对任一化学反应
A BY Z( 5 . 1 ) A B Y Z
在一定温度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
Y Z [ Y ] [ Z ] K ( 常 数 ) c A B [ A ] [ B ]
( 5 . 2 )
第三章 效用论

牛奶
U1 U2
U3
(2)完全互补:两种商品必须按固定不变的比例配合同时 )完全互补: 被使用。 被使用。 眼镜架 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状。 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状。 2 1 U(x1,x2)=min(ax1,bx2) 0 1 2 3 U1 U2 4 眼镜片
完全互补品
26
预算线
27
预算线
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 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消费 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最 大数量的组合线。 大数量的组合线。 X2(衣服) 衣服) B
2
第一节 效用论概述
3
效用
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满足程度高,效用大; 满足程度高,效用大; 满足程度低,效用小。 满足程度低,效用小。
效用 萨缪尔森提出:幸福= 萨缪尔森提出:幸福 ——— 欲望
4
两种效用理论
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 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 , , , 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可以 )来表示, 计量并加总求和。 计量并加总求和。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边际效用分析法。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 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 *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 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 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 第三, 二,第三,……)来表示。 )来表示。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效用论
效用论概述 基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 价格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第三章 蛋白质化学 第1-2节

=
-C-C-C-N-C-N
N+
Aromatic Trp W
-C-OH -CN
Amino Acid Subway Map
Arg R Basic
Lys K
-C-C-C-C-NH3
+
Tyr Y
-C-
-C-CONH2
-C-C-CONH2
Asn N
Asp D
-C-COOH
Gln Q Amide
Glu E Acidic
(1) α- 氨基参加的反应
①与亚硝酸反应(范斯莱克法测定氨基酸氮的依据)
可用来进行氨基酸定量和蛋白质水解程度的测定。 室温下
NH2 R-CH-COOH + HNO2
OH R-CH-COOH + N2 + H2O
②氨基酸的甲醛滴定(用于氨基酸定量分析)
氨基酸不能直接用酸、碱滴定来进行定量测定。
元素组成特点:蛋白质的含氮量接近于16%。 蛋白质系数:1克氮所代表的蛋白质质量(克数)。即6.25。
蛋白质系数是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基础。
粗蛋白含量 =样品含氮量 6.25
蛋白质含量 = 样品蛋白氮 6.25
元
素
C
50~55
H
6~8
O
20~23
N
15~18
百分比
有些还含有S/P/Fe/Cu/Zn/Mn等.
用纸电泳法分离氨基酸主要是根据氨基酸的极性不同。 下列氨基酸溶液除哪个外都能使偏振光发生旋转? A.丙氨酸 B.甘氨酸 C.亮氨酸 D.丝氨酸 在生理pH条件下。具有缓冲作用的氨基酸残基是 A.Tyr B.Trp C.His D.Lys 在生理条件下(pH6.0-7.0左右),蛋白质分子中的 ____侧链和__侧链几乎完全带正电荷,但是___侧链 则部分带正电荷具有缓冲能力。 必需氨基酸包括哪些?
第三章 国际法的主体

返回
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承认
一、承认的概念和性质 (一)概念: 是既存国家以一定方式对新国家或新政府出 现这一事实的确认,并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正式外 交关系的国家行为。
特征: 1.承认是既存国家(或国际组织)对新国家或新 政府所作的单方的行为。 2.承认包含两方面含义: (1)承认国对新国家或新政府出现这一事实的 确认; (2)承认国表明它愿意与新国家或新政府建立 正式外交关系。 3.承认引起一定的法律效果。
(三)《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 (三)《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的 主要内容: 1.规定国家及其财产在另一国法院享有管辖豁免 原则(第5 原则(第5条)。 2.规定有资格代表国家的机关、单位、实体和 代表。 3.规定不得援引国家豁免的诉讼。 4.规定“商业交易” 4.规定“商业交易”的范围及确定一项交易是 否属于商业交易的标准。 5.在诉讼中免于强制措施的国家豁免。 CASE:湖广铁路债券案 CASE:湖广铁路债券案
(四)“微型国家”问题 微型国家” 1.联合国前秘书长吴丹将“微型国家” 1.联合国前秘书长吴丹将“微型国家”定义为: 一个地域、人口和人力以及经济资源都格外小, 却以独立国家出现的实体。 2.微型国家在国际法上仍然是独立的主权国家, 是国际法主体,享下四项: (一)独立权 1.独立权是指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对 内对外事务而不受他国的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2.独立权包括两方面的意义: (1)国家有权独立自主地处理其主权范围内的 事务; (2)国家处理这些事务不受外来的干涉。 3.独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包括政治独 立和经济独立。
(三)中国学者的观点 1.中国许多学者认为,个人不是国际法主体。 2.我们认为在这些领域范围内个人已成为国际 法主体: (1)有关国际人权公约对人的权利的规定。 (2)有关国际犯罪的公约对个人责任的规定。 (3)有关个人权利的司法保护的规定。 (4)某些解决争端公约对个人在解决争端程序 中的地位和权利的规定
第三章计量溯源性(第一、第二节)-2

第三章计量溯源性主要内容第一节计量溯源性第二节测量标准第三节校准第四节计量检定第五节计量比对第一节计量溯源性一、有关术语及定义1、计量溯源性——通过文件规定的不间断的校准链,测量结果与参照对象联系起来的特性,校准链中的每项校准均会引入测量不确定度。
1)参照对象:可以是实际实现的测量单位的定义,或包括无序量测量单位的测量程序,或测量标准。
注:序量——JJF1001-3.28条款:由约定测量程序定义的量。
如洛氏硬度HRC标尺:洛氏硬度是以压头压入的深度值计量被测材料硬度值的,规定每压入0.002mm,为洛氏硬度一个单位。
HRC是总载荷为150kgf,压头为120º圆锥金刚石测试的硬度值。
2)计量溯源性要求建立校准等级序列。
3)“溯源性”有时是指“计量溯源性”,有时用于其他概念。
当有产生混淆的风险时,最好使用全称“计量溯源性”。
2、校准等级序列——从参照对象到最终测量系统之间校准的次序,其中每一等级校准的结果取决于前一等级校准的结果。
1)沿着校准的次序,测量不确定度必然逐级增加。
2)校准等级序列由一台或多台测量标准和按测量程序操作的测量系统组成。
3、计量溯源链——用于将测量结果与参照对象联系起来的测量标准和校准的次序。
简称溯源链。
1)计量溯源链是通过校准等级关系规定的。
2)计量溯源链用于建立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
4、向测量单位的计量溯源性——参照对象是实际实现的测量单位定义时的计量溯源性。
简称向单位的计量溯源性。
向测量单位的计量溯源性是计量溯源性的一种形式。
5、溯源等级图——一种代表等级顺序的框图,用以表明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与给定量的测量标准之间的关系。
溯源等级图是对给定量或给定类别的测量仪器所用比较链的一种说明,以此作为其溯源性的证据。
6、国家溯源等级图——在一个国家内,对给定量的测量仪器有效的一种溯源等级图,包括推荐(或允许)的比较方法或手段。
在我国,也称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
7、量值传递——通过对测量仪器的校准或检定,将国家测量标准所实现的单位量值通过各等级的测量标准传递到工作测量仪器(工作计量器具)的活动,以保证测量所得的量值准确一致。
第三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本质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包括的内容: 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发现现实中的 社会主义社会同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 会有很多差异: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认识什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也曾走过一段曲 折的路程。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要把以人为本 作为推动发展的核心立场。
第二,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把全面协 调可持续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把统筹兼 顾作为发展的根本方法。
综合考虑科技实力各要素,世界各国的科技实力大 致分为以下5类:第1类为科技强国,目前只有美国 够格,美国正是凭借其超强的科技实力以及基于科 技实力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企图不断强化其单 极霸权地位;第2类为科技大国,如日本、法国、德 国、英国等,其中日、德分别是排在世界第2和第3 位的科技大国;第3类为中等科技大国,如加拿大、 意大利、俄罗斯、荷兰、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典、 韩国、瑞士、芬兰、挪威、丹麦、比利时、奥地利 等,俄罗斯已经由昔日的科技大国沦落为中等科技 大国,并有向科技发展中国家继续下滑的趋势;第4 类为“科技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巴西等 国;第5类为“科技欠发展国家”(或者称“科技弱 国”),以大部分非洲国家为代表。
•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的新要求:
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第二,扩大社会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会公平 正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w fAfB r 0 ss dt
r ssf Af B
3)壤中径流产流条件是:
①要有供水、即上层有下渗水(必要条件) ②要有比上层下渗能力小的界面(前提条件) ③供水强度要大于下渗强度(充分条件) ④产生临时饱和带,还要具有产生侧向流动的动力条件, 即坡度及水流归槽条件(充分条件)。 【说明】壤中径流的产生与降雨强度没有直接关系,它只取 决于上层临时饱和带,即可产生壤中 径流,但无地面径流。 当i﹥f A﹥f B时,既有地面径流,又有壤中径流发生。
壤 中 流 产 流 机 制
t t t W W f dt f dt r dt ( t ) ( 0 ) 0 A 0 B 0 ss
• 式中,W(t)、W(0)分别为该层的t时刻和起始时 刻的含水量;rss为壤中径流的产流率;余同前。 • 只有当形成临时饱和带时,才能构成壤中径流的生成, 即当土壤含水量大于田间持水量后,后续下渗的水流 才能形成自由水。 Wt 常数 , dW dt 0 • 当界面以上土层达到饱和时,
• 上述降雨损失项中,植物截留量、雨期蒸发量、 填洼量一般较小,而下渗量较大且变幅很大。 下渗量可占降水量的百分之几到全部。故下渗 在地面径流的产流中具决定性作用。前式忽略 雨期蒸发和填洼损失项,并微分可得:
dR ( t ) s r ( t ) i ( t ) f( t ) s dt
• 式中,rs为地面径流产流率(毫米 /分)。 • 由此可见,地面径流是供水与下渗 矛盾发展的产物。 • 即只有当i>f时,才能产生地面径 流。因此降雨强度大于下渗率是产 生超渗地面径流的充分条件。 • 超渗地面径流产生的前提条件是: ①产流界面是地面(包气带的上界 面) ②必要条件是要有供水源(降水) ③充分条件是降雨强度要大于下渗 能力(i>f) 。
二、陆地表面水的结构 • 冰川、湖泊、沼泽、河流,在地表水亚系统的水循环过程 中,各具有其特殊的功能。这又是由其本身的水循环的机 制和特性所决定的。 • 河流槽蓄量最小,地表唯一的畅流液态水,它的水循环动 力机制既受热力、更受重力作用所控制。因而,其交替更 新的周期最短,也即水循环的活力最强。 • 冰川:是地表第一大水体。具有稳定少变的特征,其水循 环的活力最弱,交替更新的周期长。在地表水循环中发挥 着储存和补给的功能, • 湖泊与沼泽:是地表洼地的滞流液态水体。水循环的活力 较弱,在地表水水循环中,主要起着传递、调蓄的功能。 • 地表水与海水交绥地区:即河流的河口区,它是河海传递 的子系统。由于它兼受河川径流及海洋潮流等的影响,故 河口子系统有着特殊的运动变化规律。
一、陆地表面水的组成
• 陆地表面的基本水源来自大气降水。 • 主要有类型: 地表水:冰川、湖泊、沼泽和河流、生物水。 地下水: • 陆地表面水中的89%固态冰川的水体形式分布在南极 大陆,其余6大洲地表水的总量,仅占全球地表水的 11%,而这11%中有10.16%还是冰川水体。因此除 南极洲以外,陆地表面总水量中,冰川占92.84%, 湖泊占6.65%,沼泽占0.43%,而河槽蓄水仅占0.08 %。
i
fp
2.壤中径流的产流机制
(1)概念: 是发生于非均质或层次性土壤中 的透水层与相对不透水层界面上 的产流机制,它可发生在饱和水 流或非饱和水流情况下。 (2)分析 • 在包气带中,上层为粗质土壤, 毛管传导度、下渗率较下层大。 下层为相对较细的土壤,即 fA﹥fB
R I ≦f A
fA
fB
• 现以ri ≦上层饱和传导度 的降雨强度ri向土上层供水, 则上层土壤中下渗率(fA ) 要大于( fB),当上层水 流渗达两层界面上时,就在 交界面上形成饱和积水。当 上层土壤含水量﹥其田间持 水量时,在相对隔水层上界 面上形成自由水,随上层继 续供水,水层增厚,形成临 时饱和水带,从而形成壤中 径流。 • 两土层界面以上的水量平衡 方程为:
第二节
流域产流与汇流
一、流域产流理论
• 产流、汇流理论是河流水文学的核心理论,它是以综合分析自然现象 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是地理水文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尚 待完善。本节将分别介绍这两个过程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
• 产流过程:是指流域中各种径流成分的生成过程,也是流 域下垫面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 • 产流实质:是流域降水后,水在具有不同的阻水、吸水、 持水和输水特性的下垫面土层中垂向运行时,“供水与下 渗”一组矛盾相互作用的产物。 (一)产流机制 • 产流机制:水在沿土层的垂向运行中,供水与下渗矛盾在 一定介质条件下的发展机理和过程。
植物截留In 植物散发ET 蒸发E 填洼D
降雨P 下渗f
下渗f
自降雨开始至任一时刻的产流过程如下式:
R ( t ) idt i dt edt S dt fdt s n d
0 0 0 0 0 t t t t t
Rs(t)、为t时刻地面径流深;i、in、e、sd、f分 别为降雨强度、截留率、蒸发率、填洼率、下渗率 (mm/min)。
第一节 陆地表面水的组成与结构
——泰山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目的与要求】
【教学内容】 1.陆地表面水的组成与结构 2.流域的产流机制;流域产流方式 3. 流域汇流分析 【目的与要求】 1.了解陆地表面水的组成与结构 2.掌握流域产流的机制和方式; 3.流域产流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流域产流机制和方式;等流时线法(难点) 2 .流域产流机制和方式;等流时线法(重点)
• 不同的供水和介质条件,径流的形成过程与机理各异,因而就出现不 同的产流机制,呈现不同的径流特征。
1.超渗地面径流的产流机制 概念:指供水与下渗矛盾发生在包气带上界面 (地面)的产流机制。 地面径流的形成过程是在降雨、植物截留、填洼、 雨期蒸发及下渗等几个过程组合下的发展过程。 它们都是在相应作用力下垂向运行的过程。 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