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康复》PPT课件
合集下载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ppt课件

社交适应能力评估等多个方面。
3
术后康复监测
术后康复监测对手术治疗的效果评估和康复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预防小儿脑性瘫痪
产前保健
婴幼儿保健
孕期定期产检和遵循医生建议, 预防患病风险。
关注婴幼儿健康,合理喂养和 提供适宜的运动环境。
接种疫苗
及时完成疫苗接种,预防感染 性疾病对婴幼儿大脑的不良影 响。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小儿脑性瘫痪的主要病因包括产前因素、围产期因素和出生后因素。 • 脑性瘫痪的影响因素包括脑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和年龄等。 • 发病机制涉及神经元损伤、运动系统障碍和神经肌肉连接异常等。
康复治疗方法
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言语治疗
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运 动疗法和康复训练等,可 综合应用以提高患儿运动 功能。
小结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早期干预和全面治疗可以为患 儿带来最好的康复效果。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
本课件介绍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方法与效果评估。了解脑性瘫痪的概念和分 类,以及康复治疗的种类和重要性。
什么是小儿脑性瘫痪
1 脑性瘫痪定义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运动和姿势障碍,是由于大脑发育异常或损伤引起的。
2 脑性瘫痪的分类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受累部位,脑性瘫痪可分为四种类型:痉挛型、强直型、混合型和 不定型。
通过体操、按摩和理疗等 技术,促进肌肉协调和运 动发展。
通过语音训练和发音矫正 等方法,促进患儿语言和 交流能力的提高。
运动疗法
康复训练
通过各类运动和运动训练,增强患儿肌肉力 量和运动协调能力。
通过功能性训练和家庭康复指导,帮助患儿 逐步恢复或改善日常生活技能。
脑瘫儿童的全面康复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17
18.药物治疗 1)改善脑功能的药物 脑多肽、鼠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 等;
2)降低或改善肌张力的药物:安坦、肉毒 素;
3)合并癫痫时: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
可编辑课件PPT
18
19.手术治疗
肌肉、肌腱切断术,肌腱移植术,选择性 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可编辑课件PPT
19
20.特殊教育
可编辑课件PPT
40
谢谢
可编辑课件PPT
41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感谢你的观看!
4
5.Vojta疗法: 1)反射性腹爬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反射性翻身
可编辑课件PPT
5
6.引导式教育疗法 1)2岁以上任何年龄组患儿; 2)采用运动和游戏与日常生活训练相结合; 3)小组训练 4)日课
可编辑课件PPT
6
7.上田疗法 1)颈部法 2)肩-骨盆法 3)肩胛带法 4)上肢法 5)下肢法
可编辑课件PPT
可编辑课件PPT
30
3.吞咽训练:
a.按摩齿龈; b.冰刺激;
可编辑课件PPT
31
(四)睡眠体位
1.痉挛型脑瘫患儿—侧卧位,降低肌张力, 促进动作的对称。
2.痉挛型屈曲患儿—俯卧位,胸下放一枕头 3.身体和四肢伸展的患儿—侧卧位,吊床内卧位。
可编辑课件PPT
32
(五)坐位体位
1.伸腿坐位—最佳体位:进行坐位平衡、 重心移位、体轴回旋训练。
可编辑课件PPT
34
(七)站立体位
1.扶物站立 1)肌张力低下患儿 2)痉挛性双瘫患儿 3)具有抓握能力的患儿 2.靠墙站立 3.独站:数数
脑性瘫痪康复评定PPT课件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10%,低于15
(二)发育评定
baly婴儿发育量表、DDST、 GESELL
Bayley婴儿发育量表
适用于2——30个月婴幼儿,包括3个分量 表:
①运动量表: 测查大运动和精细动作; ②智力量表:测查婴儿视觉、听觉对刺激物的
反应、手眼协调能力、语言感受和表达能力以 及认知能力等; ③行为记录:24个项目,用于记录婴儿的情绪、 合作性、对父母和实验员的反应、兴趣和注意 的广度等三部分。
4、肌张力异常
⑴、肌张力↓时肌肉松驰无力,易受重力影响而下垂,被动 活动时没有抵抗的感觉。
⑵、肌张力↑时肌肉发紧发硬,被动活动时有折刀样或齿轮 状抵抗感觉,肌张力↑时有明显姿势异常,如交叉腿即是双 下肢内收肌张力亢进所致 。
⑶、肌强直是肌张力明显亢进并持续存在,类似抽搐,是重 症CP的表现,如去大脑强直。
脑瘫的脑部影像学表现
1. 临床确诊脑瘫患儿的头部CT异常率约在80%左右, MRI的异常率在90%左右。
2. CT和MRI常见有脑部发育畸形性病变: 3. 常见:各种畸形(如巨脑回)、脑灰质异位、透明隔
缺如及透明隔囊肿、结节性硬化等。 4. 少见:新生儿颅内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
炎等。 5.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脑部缺氧、缺血所致的脑瘫。 6. 多数病例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相一致,也发现少数病例
脑瘫的分型及临床表现(2006)
1、痉挛型
主要损伤部位在锥体系,各型中发病率最高,占70%。 特别是肌张力↑,肢体活动受限,肢体被动运动时抵抗
力大且僵硬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2岁后巴氏症 (+)。 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手指屈曲呈握拳状,拇指 内收,紧握掌心中,下肢以伸肌、内收肌张力↑,大腿 外展困难,扶站时双足下垂、内翻、足尖着地足跟不 能踩平;走路时踮足剪刀样步态,痉挛症状常在用力, 激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减轻;重者出现肌腱孪缩, 关节畸形,损害部位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束。
(二)发育评定
baly婴儿发育量表、DDST、 GESELL
Bayley婴儿发育量表
适用于2——30个月婴幼儿,包括3个分量 表:
①运动量表: 测查大运动和精细动作; ②智力量表:测查婴儿视觉、听觉对刺激物的
反应、手眼协调能力、语言感受和表达能力以 及认知能力等; ③行为记录:24个项目,用于记录婴儿的情绪、 合作性、对父母和实验员的反应、兴趣和注意 的广度等三部分。
4、肌张力异常
⑴、肌张力↓时肌肉松驰无力,易受重力影响而下垂,被动 活动时没有抵抗的感觉。
⑵、肌张力↑时肌肉发紧发硬,被动活动时有折刀样或齿轮 状抵抗感觉,肌张力↑时有明显姿势异常,如交叉腿即是双 下肢内收肌张力亢进所致 。
⑶、肌强直是肌张力明显亢进并持续存在,类似抽搐,是重 症CP的表现,如去大脑强直。
脑瘫的脑部影像学表现
1. 临床确诊脑瘫患儿的头部CT异常率约在80%左右, MRI的异常率在90%左右。
2. CT和MRI常见有脑部发育畸形性病变: 3. 常见:各种畸形(如巨脑回)、脑灰质异位、透明隔
缺如及透明隔囊肿、结节性硬化等。 4. 少见:新生儿颅内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
炎等。 5.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脑部缺氧、缺血所致的脑瘫。 6. 多数病例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相一致,也发现少数病例
脑瘫的分型及临床表现(2006)
1、痉挛型
主要损伤部位在锥体系,各型中发病率最高,占70%。 特别是肌张力↑,肢体活动受限,肢体被动运动时抵抗
力大且僵硬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2岁后巴氏症 (+)。 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手指屈曲呈握拳状,拇指 内收,紧握掌心中,下肢以伸肌、内收肌张力↑,大腿 外展困难,扶站时双足下垂、内翻、足尖着地足跟不 能踩平;走路时踮足剪刀样步态,痉挛症状常在用力, 激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减轻;重者出现肌腱孪缩, 关节畸形,损害部位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束。
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ppt课件

(一)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3.语言障碍矫治 首先要保持正确的姿势,维持患儿头的正中位置,在面对患
儿眼睛的高度与其交谈。不管患儿懂或不懂,都要利用各种机会跟 其说话。为了树立患儿学说话的信心,要鼓励患儿发声,当患儿发 声时要立刻答应并与其对话,即使说不成句,也应点头示意,同时 予以表扬及鼓励。语言训练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极大的 耐心并持之以恒。
(3)视觉障碍:约半数以上患儿伴视觉障碍,多为视网膜发育不良或枕叶大 脑皮层及视神经核变性,传导通路性损伤。主要表现为内、外斜视,视神 经萎缩,动眼神经麻痹,眼球震颤及皮质盲。
(一)主要功能障碍
(4)听觉障碍:多为核黄疸引起,部分患儿听力减退甚至全聋,以不随意运动型患儿最为常见。 (5)其他感觉和认知功能障碍:脑瘫患儿常有触觉、位置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缺失。患儿 常常无法正确辨认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对各种颜色的辨认力也很差,其认知功能缺陷较为 突出。 (6)癫痫发作:脑瘫患儿中伴随癫痫发作的并不少见,在痉挛性四肢瘫、偏瘫、单肢瘫和伴有 智能低下者中更为多见。临床发作类型以全身性阵挛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性大发作为主。 (7)情绪、行为障碍:患儿表现为好哭、任性、固执、孤僻、古怪、易于激动、情绪不稳定、 注意力分散等。 (8)其他:多数患儿生长发育落后,营养不良,且免疫力低下,易患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评估可在患儿实际生活环境中进行,通过观察患儿完成实际生活中的动作情况,以评 估其能力。有些不便完成或不易完成的动作,可以通过询问患儿本人或家长的方式取得结果, 如患儿的大小便控制、个人卫生管理等。还可采用功能活动问卷(the functional activities questionnaire,FAQ)、快速残疾评定量表(rapid disability rating scale,RDRS)等。
第五章脑瘫的康复.PPT课件

.
9
伴随症状
弱智,25%轻度,50%轻中度,25%重度
生长发育延缓 牙齿发育不良 癫痫 言语障碍 视力缺陷—斜视、同侧偏盲 听觉障碍
.
10
临床分型
类型
发病 率
病变部位
临床表现
痉挛型 最常 (高张力型) 见
锥体束
肌肉僵硬
手足徐动 型
共济失调 型
混合型
基底核
少见 小脑 椎体束
常见 锥体外系.
换困难、移动困难、用厕困难
.
21
• 七、缺乏社会生活的体验
正常儿童2岁以后,能对人和周围事物具
有一定的社会认识。而脑瘫患儿由于发
育障碍,与同龄儿童接触、游戏的机会
少,活动困难,不少事情依靠别人;或
因治疗的影响等而缺乏社会生活体验。
所以,绝大部分患儿存在人际关系不良
,自立、意志表达或传达意见的能力差
能自己驱动轮 由他人推动 椅 , 能 极 不 稳 轮椅
定地走或爬
受限
无有目的活动
智 商 >70
70~50
<50
言语 教育 工作
能说出完整句子
能进普通学校 能充分受雇
只能说短语、 无 可 听 认 的 言
单词
语
在 辅 助 下 能 进 特殊教育设施 普通学校
在 庇 护 、 支 持 不能受雇
下受雇.
24
肌张力评定
当时,不会进一步恶化
.
4
CP早期临床表现
小儿脑组织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损伤后必 然出现姿势、运动、反射、肌张力等方面 的发育异常。
中枢神经的运动功能发育未成熟,出现比 同龄儿明显延迟的运动发育。
因中枢神经抑制功能减弱,出现异常姿势 、异常反射等症状。
脑性瘫痪康复 ppt课件

Landan反应
降落伞反应 自动步行反应
正常:a 6个月,b 7个月,c 10个月
前:12个月,侧:18个月,后:24个月
反射异常 反射样式异常或原始反射继续存在、病理征阳性 Vojta姿势反射异常:牵拉反射、抬躯反射 Collin水平及垂直反射 立位和倒位及斜位悬垂反射
侧立悬垂反射(Vojta reflex)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
讲述内容
脑瘫的定义 关于脑瘫的研究历史 引起脑瘫的高危因素 脑瘫的分类 脑瘫的诊断及评价 脑瘫的治疗与康复
一、定义(2004年10月昆明)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
简称脑瘫,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内各 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 障碍及姿势异常。
ATNR
持续时间:顶峰在1-2个月,6个月整合. 脑瘫:不出现、不对称、持续时间延 长,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病变 检查方法:仰卧位,视觉性刺激引导头 向一侧转,面朝向一侧的上肢伸展 ,枕 侧上肢屈曲.下肢反应同上肢,但不明 显 .6 岁以上儿童 , 取膝手位检查 , 被动 旋转头部 , 枕向侧上肢屈曲大于 30 度 为异常. 临床意义 : 持续存在占优势地位 , 姿势 不对称 , 双手不能够到正中 , 影响进食 穿衣服. 不能对称抬头 , 保持坐位 , 引起 脊柱侧弯,髋关节半脱位,脱位.
异常反应 (1)所有各相躯干与四肢的低紧张状态。 (2)所有各相的强直性握拳。 (3)头背屈,肩后伸,四肢伸展,双下肢内收、 内旋、交叉,尖足 及奇异的手指状态。 (4)上肢呈拥抱反射样反应,双下肢强直性伸 展。
拉起反射
㈠诱发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头正中, 检查者面对患儿,将两手拇 指从小儿手掌尺侧伸入小 儿的手掌中,用其余四指固 定小儿腕部,注意勿触碰小 儿手背.当检查者确定小儿 发生手握持反射后紧紧地 握住检查者的拇指时,将小 儿用力从床上拉起,使躯干 与床面成45度时,观察小儿 头部与下肢的变化.
脑性瘫痪康复PPT课件

检查
• 查体:神清,言语清晰,对答切题。可独自 站立,髋膝屈曲,足尖着地,足放平时双膝 过伸。能短距离独立步行,行走时屈膝屈髋, 跳跃剪刀步态,呈尖足。双侧髋关节后伸、 外展、外旋受限,双脚掌屈内翻,踝关节背 伸活动受限。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跟腱挛缩。 长坐位平衡及站立平衡差,双膝、跟腱反射 亢进,Babinskin征(+)。 • 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名明显异常
案例3:脑性瘫痪康复
PPT制作:乔长彬 视频资料剪辑:尹鹏 PPT讲解:徐涛 孙仕琪 查找资料:赵希 牟学磊 罗洋洋
患儿情况
患儿周某,女,6岁。双下肢活动障碍,行 走困难5年。5年前,患儿家人发现其双下 肢强硬,活动不灵活,爬行困难,不能独坐, 扶站时双腿紧靠,双下肢呈尖足,足跟不能 着地,站立困难。因家中经济困难,未到医 院就诊。现在亲友支持下到康复中心治疗。 其母亲孕龄25岁,患儿为第一胎,早产,剖 宫产,双胞胎,出生时低体重。其双胞胎妹 妹具有相似障碍且症状更严重。
痉挛性四肢瘫 (Spastic quadriplegia)
• 多见于严重窒息的患儿。四肢 肌张力均增高,常呈角弓反张状。可 伴有核上性球麻痹,表现为吞咽和构 音障碍。约半数患儿伴有癫痫和智力 低下。
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 CP)
• 约占10%,缺氧性脑损伤和新 生儿核黄疸为主要病因。婴儿早期多 有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出现锥体外 系症状,如或手足徐动等表现。患儿 可有流涎、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 下肢深腱反射正常或增强。可有持续 性原始反射。智力大多正常或临界状 态。约1/4患者伴有癫痫。由核黄疸引 起者多表现为手足徐动、感觉性耳聋、 牙釉质发育不良等。
脑瘫如何分类?
• 临床上根据运动 障碍的性质可分为 痉挛型、不随意运 动型、共济失调型、 肌张力低下型和混 合型等,并根据受 累的肢体分布,分 为单瘫、偏瘫、双 瘫、三肢瘫和四肢 瘫等类型。以下介 绍常见的几种特殊 的临床综合征。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课件

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按时按量服用药物,避免药物滥用和误用
保持与医生的沟通,及时反馈治疗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定期评估
评估频率:根据患儿病情和康复进度,定期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02
评估方法:采用标准化评估工具,如GMFM、PEABODY等
01
康复治疗可以帮助小儿脑性瘫痪患者恢复语言、认知、运动等功能,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度
02
康复治疗可以改善小儿脑性瘫痪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03
康复治疗可以促进小儿脑性瘫痪患者融入社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04
康复治疗注意事项
遵循医嘱
听从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康复治疗
02
方法:通过训练和指导,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动作技巧和方式
康复治疗效果
改善运动功能
康复治疗可以改善小儿脑性瘫痪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作业治疗等,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康复治疗可以改善小儿脑性瘫痪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康复治疗可以帮助小儿脑性瘫痪患者恢复运动功能,提高运动能力
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0
脑性瘫痪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康复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发病原因
01
产前因素:如母亲感染、营养不良、吸烟、饮酒等
02
产时因素:如缺氧、窒息、早产、难产等
03
产后因素:如感染、黄疸、脑出血等
04
遗传因素: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
05
其他因:包括按摩、电刺激、热敷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ppt课件
7
脑性瘫痪特点
发生于生命早期 大脑损伤本身虽然是静态的,但躯体症状会逐步
加重 以运动障碍为主 三早原则: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康复 康复效果与患儿的智力水平高低有密切关系;
年龄越小效果越佳,超过9岁则较差
精选ppt课件
8
二、脑瘫研究
1861年 英国Willian John Little博士首次描述此病 当时脑瘫又称Little’s disease,并认为CP 常常并发智力障碍、语言障碍
精选ppt课件
4
患病率
精选ppt课件
5
瑞典
美国
苏联
1967~1970年 1979~1982年
1.4 ‰ 2.2 ‰
1960年 1980年
1.9 ‰ 2.3 ‰
1971~1972年 1977~1979年
2.5 ‰ 3.3 ‰
精选ppt课件
6
我国黑龙江(1047327名) 1997~1998年 1.92 ‰
1916年 日本 高木宪次博士 康复贡献即本病可以治疗的设想
1932年 美国 Phelps学者 利用矫形器训练 总结15种训练方法
1941年 Phelps 更命为脑瘫 指出脑瘫是大脑各部病变为基础的运动障碍的总称
精选ppt课件
9
1940年 英国Bobath夫妇 训练脑瘫 1965年 著名的Bobath疗法(又称为神经发育疗法)问世
三要素:
发育性(脑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受损) 非进行性(运动、姿势、反射异常) 永久性、可变性( 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 病变部位在脑)
精选ppt课件
3
诊断条件(2004年10月昆明)
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 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精选ppt课件
19
不随意运动型
占20%(锥体外 系受累),不随 意运动增多、表 现为手足徐动、 舞蹈样动作、肌 张力不全、震颤 等
精选ppt课件
20
肌张力低下型
往往是其它类型的 过渡形式,表现为 肌肉张力下降
精选ppt课件
21
共济失调型
此类型较为少见,小 脑及其通道受累,表 现为平衡能力差,肢 体运动不协调,距离 感差,步态不稳
--即从神经生理学、神经发育学进行研究 --运动发育的未成熟性和运动发育的异常性,
就是Bobath认识脑瘫的两个基本观点 --抑制异常的姿势及异常姿势反射
精选ppt课件
10
1947年 匈牙利 Peto Andras 创立了国立CE研究所
引导式教育法(conductor education,CE)
--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以
脑瘫病因学的研究:胚胎发育生物学领域
遗传因素:近年来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脑性瘫痪在的影
响越来越重要。近亲有癫痫、脑瘫、智力低下中的两种因
素者占脑性瘫痪的65%。
精选ppt课件
16
临床常见因素有:
围产期前因素(约20%):基因异常、染色体异常、 宫内感染、放射线、有机汞、CO中毒 、母严重贫 血、胎盘异常等。 围产期因素(70%~80%):早产、缺氧、缺血、脐 带绕颈、呼吸障碍、惊厥、核黄疸、低血糖、颅内 出血、CNS感染等。 分娩后因素(15%~20%):CNS感染、外伤、呼吸障 碍、心跳停止、持续惊厥等。
佳木斯郊区
1986年 2.4‰
四川(西南地区)
2.4 ‰
宁夏银川地区
1996年 1.9 ‰
甘肃定西地区(509550名) 1994~1996年 1.94 ‰
吉林
1997年 农牧区3.5 ‰
化工区2.4 ‰
市区 1.3 ‰
1998年“九五攻关课题”对全国0-6岁儿童抽样调查 表明,脑瘫患病率为1.86‰,我国目前有31万0-6岁的脑 瘫患儿,并且每年新增4.6万例新病人
精选ppt课件
17
四、分类
临床分类:(2004年10月昆明)
痉挛型 不随意运动型 共济失调型 肌张力低下型
混合型:(6-7%)
精选ppt课件
18
痉挛型
占60%~70%,锥体 系受损所致
临床表现为肌张力 增高、肌肉僵硬, 可以累及全身,或 下肢重于上肢,或 累及同侧上下肢, 导致身体姿势异常, 活动困难
改善或恢复正常
1970年 Peto 创立集团治疗计划
1978年 Peto 在日本建立了脑性瘫痪育疗中心及研究所
1988年 匈牙利政府建立了国际性的引导式教育体系协会,
目前已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及香港地
区应用
精选ppt课件
11
1966年 西德 著名 Vojta诱导疗法 提出早期诊断的Vojta七种姿势反射 ( 新生儿早期诊断 ) 提出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概念 ( 姿势性反射异常 ) 提出 Vojta诱导疗法
( 两种移动运动—反射式腹爬与反射式翻身)
精选ppt课件
12
1988年 日本上田创立了上田法
--他认为是痉挛、过度紧张才导致异常姿势
的元凶
--解除痉挛、过度紧张是关键
精选ppt课件
13
国内
70年代:认为是不治之症
87年: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佳木 斯
88年9月全国脑瘫学术会议(在佳木斯召开)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
精选ppt课件
1
脑瘫的定义 关于脑瘫的研究历史 引起脑瘫的高危因素 脑瘫的分类 脑瘫的诊断及评价 脑瘫的治疗与康复
讲述内容
精选ppt课件
2
一、定义(2004年10月昆明)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
简称脑瘫,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内各种 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 碍及姿势异常。
精选ppt课件
22
3、
瘫痪部位(2004年10月昆明)
四肢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双 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 偏 瘫:半侧肢体受累。 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 单 瘫:单个肢体受累。
第一届脑瘫会议确定:
- 出生前至生后1个月各种原因
- 非进行性、永久的、可变化的
- 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88年10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北京
(原名:中国肢体伤残康复研精究选p中pt课心件 ) 行为异常
14
精选ppt课件
15
三、病因
主要病因:早产、产伤、围生期窒息及核黄疸
发病原因的研究 美国围生协会前瞻性的研究(发病率为4‰活婴):发现 出生窒息并非脑瘫的常见病因 其他国家对痉挛性脑瘫的病因研究也表明:仅<10%的患 儿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窒息 有研究证明半数脑瘫发生在存活高危早产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