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美术思潮
85美术思潮视阀下的中国现代艺术【论文】

85美术思潮视阀下的中国现代艺术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现象,1985年在中国艺术史上注定要永远被人们缅怀。
从这一年开始,“现代艺术”(按:指“现代主义艺术”。
以下不再加引号)在中国开始成燎原之势,艺术终于挣脱了束缚在自身的种种政治枷锁,不再成为政治的附庸,也不再是教化的工具,艺术家可以自由地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
而这种情感又是和中国社会1985年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发生的急剧变化紧密联系的,这种急剧变化所带来的焦虑、茫然、惶恐仅靠现实主义艺术已不能表达。
源于西方的“现代艺术”所具有的前卫性、先锋性、反叛性正契合了当时中国艺术家的需要。
可以说,中国现代艺术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从一开始,中国现代艺术思潮所特有的文化批判特质使得它已不仅仅局限于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在视觉形式上的革命。
“85美术思潮”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受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艺术一直受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影响。
这种文艺思想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倡一种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体现光明的、希望的典型形象,任何悲观的、颓废的、空虚的、消极的情感都被排除在外。
它要求艺术家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作出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的作品。
于是一大批歌颂社会主义,歌颂革命历史、英雄伟人的作品应运而生。
而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在当时被看做是没落的、腐朽的,带有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而遭到排斥。
这一时期的艺术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强调主题性、情节性、戏剧性,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被排除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外,因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面前,个人的情感是微不足道的,艺术的任务是要反映光明。
上世纪70年代末的伤痕艺术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因为它开始表现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感受,“红光亮”不再是艺术的主题,伤痕艺术开始对“文革”进行反思和质疑,普遍流露出一种哀伤的情调。
13 5 中国当代美术艺术思潮

第五节中国当代美术艺术思潮▪引言美术思潮概述▪一、中国当代美术思潮的形成▪美术思潮的出现首先就具有明显的理性和学术色彩,它和时代的理性精神是一致的。
人文理性(关注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和人格尊严)与思辨理性(知识、科学精神)▪一种富于生命力的美术思潮,通常在研究、创作与批评的层面上导致美术运动。
▪二、探究美术思潮的价值▪不仅有助于认识各种美术流派或创造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还有利于认识不同风格的观念依据,以及美术与社会文化现象的普遍联系。
▪一中国当代美术思潮的流变▪一、1949年至1978年的美术思潮特征▪十七年美术和文化大革命美术▪油画《开国大典》《攻占南京总统府》,60年代后高、大、全,后来伤痕美术出现,回归到艺术本体的重建,开始研究艺术造型、色彩的美感,开始关注世界美术的动向。
▪(一)十七年美术▪1、延安美术文化传统承传的思潮▪鲁迅艺术学院▪2、“三结合”的美术创作取向主潮▪党的领导、画家、群众三结合的方法。
▪(二)文化大革命美术▪1、单一性虚拟表现的美术思潮▪更红、更光、更亮。
《毛主席去安源》▪“红太阳”、工农兵,充满了理想主义激情,形体姿态、面部表情、甚至手中的道具,乃至环境的设置,都涂上了时代的烙印。
鲜活的现实消失得无影无踪。
▪2、展览年代开端的美术主潮▪以文化大革命后期的全国美展和地方美展的开幕为标志。
美展展出的一批中国画、油画、版画、连环画作品,产生了轰动效应,被称为“样板画”。
受之前“红色”名画的影响很大。
▪1977、1978年间,开始回归十七年的美术传统,油画艺术中深沉厚重的灰色调又卷土重来。
《你办事,我放心》▪二、1979年至1988年的美术思潮特征▪(一)“乡土写实主义”美术主潮的出现▪乡土写实主义、伤痕美术、唯美主义成为主流▪高小华的《1968年某月某日·雪》▪罗中立《父亲》▪陈丹青《西藏组画》▪伤痕美术:袁运生《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吴冠中的江南小景、靳尚谊的人体、人物油画等。
中国现当代美术思潮初探——以20世纪70~90年代末期为例

这一要求影 响了 9 0年代美术 的题材 、语 言及精神等诸 多方 面。2 . 大量新 鲜媒体 材料进 入美术 领域 。其 中雕 塑的快速 发展、装置艺术 在 9 0年代中后期渐成主流。
而 引发 全 国 范 围 内的艺 术 新潮 。引 发 这一 思 潮 运动 的 是
实我们 已经是站 在 巨人 的肩膀 上 ,我们所 能做 的就是研 究
前人 留下 的成 果 ,坚定 不移地传 承 ,发 展。正如 李军在 他
三、8 5美 术 新 潮
前卫 艺术在 国际市场 上一 鸣惊 人 ,成 为国际知 名美术馆 的 某 种思想 的,前卫 的 ,后 现代的 ,之所 以能称 之为 “ 思潮 ” 定不是单一 的、 独立 的。不论是贬 义还 是褒义的讨论 , “ 思 潮 ”一 定是推 动我们前 行 的力 量 ,“ 思 变 ”则 “ 生变 ” ,人 类是不 断前行 发展 的,我们不仅 要活在 当下 ,还 要带着 我
于大 多数人理解 中国美 术思潮 发展史 ,作 出 的一 个 自己理
解 的划 分 出的大致 阶段 ,但实 际上思潮是 属于意 识形态 的 产物 ,很难 说思潮 是从历 史上 的哪一年 的哪一天 精确 到哪
一
7 0年代末 8 0 年代初 的前 卫艺术 ,正如那句 “ 星星之火 ,可
以燎原 ” ,星星美展 的确 在国际上 “ 火 了一把 。不仅 产生
想主 义 、英雄 主义 ,转 向悲情 现实主义 与平 民主义 ; 从 表 现英雄 , 塑造典型 , 转 为对大时代里 普通人命运现实 的描绘 。 促进 了审美 意识的转变 ,冲破 了艺术政 治化 虚假再现模式 ,
当代美术思潮札记

- 38-
文化研究
想,但是这也是艺术史上一次伟大而悲壮的探索,其勇于探索 的 精 神 值 得 后 来 者 学 习 。他 的 抽 象 绘 画 最 终 直 接 导 致 了 现 在 的 艺 术 设 计 、广 告 设 计 、室 内 装 潢 等 等 设 计 方 面 的 亚 审 美 艺 术, 这倒是他本人没有想到的意外成就。正如章仁缘先生所 说:
中图分类号: J11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3537( 2008) 01- 0037- 03
美术作品和美术思潮, 从来就有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 东西。在观摩作品和阅读理论文章之后, 对一些问题有了感 受, 将其记录下来, 以便就教于业内方家, 起到引玉之效。
一 、关于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 最直接而又令人费解的一个问题就是: 抽象绘画, 是不 是真的符合人的视觉器官的审美要求和特点? 能不能真正通 过眼睛欣赏它并将其感受传导到大脑形成审美的感受? 众所周知,人有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皮肤, 被统称为五 大 感 官 。眼 睛 为 视 觉 、耳 朵 为 听 觉 、嘴 巴 为 味 觉 、鼻 子 为 嗅 觉 、 皮肤则负责触觉。那么,在我们所熟悉的艺术概念里面,最有 影 响 而 又 有 久 远 历 史 的 艺 术 大 致 有 音 乐 、美 术 、文 学 三 类 。美 术是诉诸双眼看的, 音乐是诉诸耳朵听的, 而文学是诉诸人 的大脑去想去思考的。音乐是抽象的, 美术是具像的, 文学则 兼抽象、具像于一体, 给予人文字的美感和一定的想象空 间 , 表达往往更加到位。 美 术 作 品 , 譬 如 一 张 肖 像 画 , 必 须 是 直 观 的 、形 象 的 , 要 求在一定的空间展开艺术形象。音乐是时间艺术, 需要在一 定时间内展示艺术形象。当然, 这种艺术形象是在抽象感觉 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而形成的。文学, 没有绘画的具象程 度, 没有音乐的抽象程度, 但是, 它是集合两种艺术特长于一 体的想象艺术! 康定斯基关于美和审美的观点就是犯了这类常识性的 错误。他说: 凡是内在需要的, 发源于心灵的, 就是美的! 艺术家选择 一根线条、一个图形、一块颜色, 都发自于内心。色彩是琴键,
中国当代艺术思潮 水墨

如果将’85思潮看作中国当代艺术的起点,2015便是它的30周年,在2014的年尾回望3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我们发现它从最初的狂飙猛进,到近些年的回归理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陆春涛凭藉其以东方美学为基础,融会西方画理的水墨艺术探索成为了在国内以及国际上倍受追捧的当代水墨艺术家。
85思潮是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
当时的青年不满于当时美术的左倾路线,厌烦了苏联的学院派,厌烦了传统文化时的价值观,试图挣脱学苏、文革、生硬、严谨的艺术追求,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
85思潮在艺术上主要将矛头针对专制时期的文革传统,目的是想让长期制约艺术创作的政治意思、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完全排除在艺术创作之外。
此时的艺术家基本是借用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与手法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85思潮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气象与新的文化景观;85思潮也没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甚至是一个“全盘西化”的运动。
整个85思潮是一次反传统的运动,整个运动对我国当代的美术甚至电影、音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如今全息影像的不断进化都会进一步隔绝人类感官机能与大自然的真实联系。
这给架上绘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陆春涛近年来的水墨艺术实践正是对这一挑战的艰苦卓绝回应。
他孜孜以求的是传统水墨精神与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诉求合二为一的境界,他以自己由“瓶花”而“荒谷”、而“荷塘”的系列现代水墨创作向我们证明:架上绘画与电子图像的最大区别在于视觉的触感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心灵体验;他以此强调架上绘画在当下的不可替代性,更让我们深刻体会水墨性、水墨精神在我们这个充斥着消费欲望的景观社会中其价值和意义究竟何在!从1988年23岁时在北京成功举办个展到2002年的十余年间,因生计沉浮于商海的陆春涛,显然获得了对我们这个巨变时代的深刻体验与认知。
丰富的人生际遇与内心体验无疑是陆春涛此后水墨性表达的真实内涵,有评论认为陆春涛的水墨艺术创作是要“在荒唐的青春岁月里找寻灵魂的栖息”。
当代美术思潮

二、怪诞美术的功能价值
2、怪诞美术的强迫注意铭刻记忆 强迫注意铭刻记忆功能。 强迫注意铭刻记忆
怪诞作为内容丑恶形式滑稽的审美对象,它的丑恶引发的恐怖包括惊骇、 焦虑、恶心,它的滑稽引发的好笑中有苦涩、自信和本能快感。怪诞接受反 应的主干情绪是惊骇,惊骇是意识到危险时瞬间生成的恐怖反应,是人最重 要的本能需要—安全—遭到破坏时产生的情绪。由于和人的生存密切相关, 因而人此时全部身心都被激活惊醒,达到生命应激的最高水平,全部集中在 恐怖对象上,随时准备逃跑或出击。此时人对对象不仅会产生不由你不看不 由你不听的强迫注意,还会出现看过一眼听过一声即终生不忘的深刻记忆。 怪诞对人的这种强迫注意铭刻记忆作用,就是它的震撼功能。 (举例 《倡导
三、怪诞美术与其他美术的区别
优美是正义与邪恶斗争的胜利果实,从内到外都 优美 是人的正义本质的对象化,因此它不包含丑恶,没有 丑恶与正义的矛盾。 而怪诞 怪诞则包含着丑恶,这些丑恶是对优美的直接 怪诞 破坏中生成的,而且有着大多数人都会感到罕见陌生 的反常方式。
三、怪诞美术与其他美术的区别
悲剧崇高中有正义与丑恶斗争,正义受挫是暂时的,最 悲剧崇高 终胜利是必然的,因而丑恶会因为衬托了正义而与正义一道 转向崇高美和悲剧美。(举例 籍里柯《梅杜莎之筏》) 怪诞中没有正义与丑恶对抗,丑恶只会嚣张着走向极恶。 怪诞 不过怪诞中的丑恶具有滑稽形式,由于罕见反常而被读者的 正常经验否定掉,读者笑声对丑恶对象的否定,间接表现了 怪诞的正义力量。(举造恐怖震撼的 艺术,只引发单纯 的惊骇 惊骇。 惊骇 虽然怪诞 怪诞也表现 怪诞 丑恶,但它的丑恶 已经被反常化了, 因而它引发的恐怖 恐怖 中还夹杂着可笑。 中还夹杂着可笑 (举例 蜜蜂工作室: 我们的作品震撼得 受众下巴落地)
现当代美术思潮325页PPT

谢谢!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现当代美术思潮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现代美术思潮

现代美术思潮美术思潮的出现和形成,首先需要认识的两点是:其一,它和社会的文化思潮是一致的,是历史和时代所酝酿的文化更新的象征;其二,由于视觉艺术的特性,美术思潮一般比较前卫,比较敏锐。
美术思潮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的近70余年中,中国美术的发展一直没有取得和文学同步的历史进程,中国美术的正宗和主导地位还是传统的文人画(虽有所改变,但在艺术精神和法则上没有根本变革)。
换言之,就是中国的美术一直没有真正地走入现代,还没有形成适应现代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美术是在完成“五四新文化运动”应该完成而没有完成的历史课题。
这个历史背景使美术思潮的酝酿和形成积蓄了充足的原动力,而对外开放的大环境则给予了美术思潮以催化剂、强化力。
“85、86美术思潮”和整个社会思潮、文化思潮在内在意义上是一致的。
它十分明显地提出了文化更新和文化变革的实质问题。
美术思潮在中国文化思潮中占据如此的地位是以往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这本身就具有现代文化的性态(在传统文化格局中,美术一般不能体现正宗文化的“道”,而只是“器”)。
只有在这个时候,美术作为时代精神和心灵的感性显现的价值才体现得如此的鲜明(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具有同等意义。
美术思潮是如何出现的?我想这是一个比较难划定范围的问题,对于美术思潮的出现和形成。
首先需要认识的两点是:其一,它与社会思潮是一样的,是不同历史,不同时代下酝酿出的一种文化现象的更新,思潮首先是一种理性的产物,本身具有批判色彩,首先是要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展开,然后波及到社会的其他领域,会影响到社会行为和价值判断,于是文化的更新就开始了。
其二,由于是视觉艺术的特性,所以美术思潮一般比较前卫和敏锐。
20 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思潮迭起的年代,这是70年代后期的“思想解放运动”造成的。
一、伤痕美术20世纪70年代的“文革”后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与平民主义;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大时代里普通人命运现实的描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高小华
父亲 216*152CM 罗中立
《雪》202*300CM
1979年
程丛林
春风已经吹醒 95*129CM 1981年 何多苓 这幅作品的基调是抒情的,并且没有后来作品中的那些 神秘的暗示。在形式上,它仍然具有“现实主义”的某些特 征,即通过精心设定的典型形象来唤起一种文学性的联想。
中国当代艺术思潮
“伤痕”美术倡导“尊重历史”。这在 很大程度上夹裹了人性主义立场。 例如,被俘日军忏悔也成了创作的一个 视角。《秋雨》描述了日军投降后的撤离, 把日军置于萧瑟的秋雨中,寓意侵略必败的 人文内涵;《月是故乡明》描绘了月光之下 日军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反衬出战争的残 酷及渴望和平的心理。
中国当代艺术思潮
二、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
“伤痕美术”:
最早则是由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所引发的一场全国 性大讨论而波击开的,罗中立也因此在中国美术史上享有 了较特殊的地位。 高小华被誉为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有杰出贡献的画 家。 1978年他创作的油画《为什么》,首开“伤痕美术” 先河,其代表作《赶火车》被中国美术界誉为油画的“清 明上河图”。 还有程丛林、何多苓等;
中国当代艺术思潮
三、关于伤痕美术的几个关键词
特点:审美意识的转变
起因:对主题创作的反思 “伤痕”:倡导“尊重历史”
中国当代艺术思潮
文革后,不少作品从原来的理想主义、英雄 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和平民主义; 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战争中普通人 的描绘。 突破单一现实主义再现模式,将现代艺术语言 和观念纳入创作中,使“伤痕”美术具有当代艺术 的特征和文化含义。
中国当代艺术思潮
一、伤痕美术 二、星星画展 三、 85新潮“85新空间、新具象、 北方艺术群体、池社、 红色.旅、新野性”等等 四、89后的蓬勃发展的个体艺术 表现形式
中国当代艺术思潮
一、伤痕美术的起因
“伤痕美术”:
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率先反叛了30多年 来粉饰生活的假现实主义,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对 后来的艺术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作品通过对残酷的战争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民 族历史的“悲剧”。美术评论界借用“伤痕”文 学一词,称之为“伤痕”美术。
青春 150*187CM 1984年 何多苓
广廷渤 钢水.汗水 270*146CM 1979—1981 这幅作品采用大尺寸的 超写实主义的画法,从四 个炼钢工人汗流浃背,举 杯痛饮的情景中,体现了 他们火热的生活和豪迈的 主人公情怀。画面制作精 细,先用砂纸大屏,丙烯 色打单色稿,画出质感, 然后用透明有色层层罩染, 调整大调子、整体关系和 细节。
泪水洒满丰收田
1976年 陈丹青
凝固的北方基地
作者巧妙地将毕加索、戈雅等大师 反对战争描绘和平的众多画幅穿插 分割,融合成一幅画中之画,浓缩和平事业 的心路里程。一位中国女青年在一 棵象征生命的绿树的陪衬下,将现 实的土地与那画中之画联系在一起, 这恐怕正是他们思考的中界点。树 桩之侧,一株植物以难以置信的生 命力,在坚硬的土地上冒出了嫩芽, 象征着人类生命的永存。这类作品 的出现,充分反映了“文化大革命” 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画家打破传统 绘画的时空概念,追求观念自由与 形式解放的探索精神。王向明, 1956年生,金莉莉,女,1959年 生,均为上海人。
中国当代艺术思潮
早在1980年,美术评论界就提出:
“艺术要反映理想的生活,但不能要求艺术家 用一种规定的方法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 活,使艺术只可以捕捉理想,并把这种理想作为 ‘样板’强加给艺术家。” 评论家邵大箴也反对把文学、戏剧的情节观念 移植到绘画中来,忌用说明性、解释性的细节来表 达故事和情节。 因此,有不少题材主要在倾诉悲剧的情怀。
我们可以这样地去画工人农民(《西藏组画》《父亲》),但毕竟,我们不 是在画我们自己。但有一个人这样做了,是四川的程丛林。他画了一幅大 画叫《1978年夏夜》,一屋子我们这代人,在文革后非常茫然、渴求、骚 动,挤在一间大教室里,上百号人,在听着什么,讲台没画出来,但画出 了我们时代的群像,就像文字那样,直接写出来,失落的一代,愤怒的一 代。 ———陈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