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病害防治篇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南美白对虾是目前国内养殖规模较大的一种虾类,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白斑病(WSSV)白斑病是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病虫体内有大量的病毒颗粒,造成虾体呈现出白色或透明的斑块,虾体表面也会出现黏液。
白斑病可导致虾的生长迟缓、死亡率升高等问题。
防治措施:1. 做好防疫工作,定期检查虾苗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虾苗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隔离。
2.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确保水质符合虾的生长要求。
3. 控制水质温度和盐度,因为白斑病对温度和盐度都有一定的敏感性。
保持水温在29-32摄氏度,盐度维持在25-30ppt。
4. 推荐使用对斑病抵抗力较强的虾种,选购优质的南美白对虾种苗,提高养殖的稳定性。
二、黄头病(YHV)黄头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是由黄头病毒引起。
患病虾体表现为头部呈现明显的黄色,食欲减退,虾体弱,易感染其他病害。
防治措施:1. 加强池塘水质管理,确保水质清洁,定期清理池底淤泥及池壁的附着物,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做好虾苗的养殖环境,提高虾苗的免疫力。
定期检查虾苗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
3. 增加虾类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增加虾体的免疫力,提高抗黄头病的能力。
4. 定期检测水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烂鳃病(EMS)烂鳃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对虾病害,主要是由细菌引起。
疾病主要表现为虾的鳃部组织严重坏死,导致虾的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甚至死亡。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黄头病和烂鳃病等。
养殖户可以通过加强防疫工作、合理管理水质和提高虾体免疫力等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这些病害的发生,确保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斑节对虾常见病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斑节对虾常见病害有哪些?如何防治?斑节对虾的常见病害有细菌、真菌和纤毛虫等类,养殖斑节对虾建议以预防为主,医治为辅的方案,做好病害防控工作。
下面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斑节对虾病害及其防治措施:1、尾棘萎缩病常产生在无节幼体期,患病时刚毛、尾棘曲折和短缩、以致污物缠身,幼体下沉,严重时造成幼体的大量死亡。
致病原因是由于水质污浊引发。
防治方法:换新鲜的海水,保持水质清新。
2、气泡病多产生在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阶段,一样显现在午后气温高的时候,发病时在幼体胸部或腹部的消化管道内,显现球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气泡,少者1个,多则3-5个。
由于显现气泡,幼体比重相对变小,造成安稳失调而漂浮水面,久则死亡。
致病原因是水中微细气泡被幼体纳入胃肠所致。
防治方法:加入新鲜的海水或换水,并加大充气量。
3、肝脏白浊病是由病毒原发感染的消化系统疾病。
多见于糠虾期幼体尽早期仔虾,发病的幼体、仔虾常浮于水面打转,行动迟缓,肝脏显白浊色,不透亮,重者肠道也变白浊,沾染性强,发病率高,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使用二氟苯乙烯酸钠防治。
4、弧菌病是由弧菌侵入血液而引发的一种全身性感染病。
多见于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
生病的幼体活动力明显降落,趋光性弱,腹部弓起,体色发白,在显微镜下可见到体内有大量的能活动的细菌。
受感染的幼体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发病早期投入制霉菌素、磺胺类药有效。
5、红鳃病鳃部长期缺氧或体弱、抗击力差时,若鳃部组织受损,容易受细菌的二次感染,使鳃变红,病症越重,色彩越变深,病虾活力较差,但仍能正常摄饵。
防治方法:用抗生素如土霉素等拌料投喂,可避免细菌的连续感染,禁止病势蔓延。
6、烂鳃症养殖池底部烂泥巴或残饵腐败大量堆积,使鳃部附着大量杂质,鳃组织受梗塞、伤害、变色,全面性或局部性显现变黑症状。
防治方法:注意水质管理,每天换水,连续一周;若池底老化,可使用池底改进剂如生石灰、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等。
7、黑斑病受环境因素的刺激、蜕壳时被残食所致的裂伤,或长期没法蜕壳,使得尾扇边沿酒囊饭袋及表壳显现黑色斑状。
南美白对虾常见病害防治

南美白对虾常见病害防治在人工养殖环境中,对虾都有可能发生四种虾病,即病毒感染症、细菌感染症、立克次氏体感染症和寄生虫感染症。
而南美白对虾主要引起病毒感染种类有桃拉病毒TSV、白斑病毒WSSV等。
以上两种病毒并随着种虾、虾苗进出口突破国界,后患无穷。
而白斑病是现在流行最广的世界性病毒。
我省近几年来南美白对虾的引进和养殖逐步增加,但南美白对虾病害流行也并不乐观,有近70%的养虾地不同程度地开始出现病害。
所以,对南美白对虾的病害要防重于治。
首先是做好白斑病病毒的预防处理工作,主要是通过过滤系统彻底清除敌害生物和病毒的媒介生物,过滤水再经过臭氧水处理机,保证水源不带病菌和病毒,其次是通过适时换水和使用生态制剂稳定水质,调控池水藻相使池水保持有效生物生态平衡,预防细菌和其他疾病发生,有效控制病毒病的暴发。
适时补充足够的营养强化和免疫强化物质,保证对虾自身防御系统发挥作用。
当发生病害时也主要采用抗生素、中草药等对环境无害的药物进行治疗。
南美白对虾养殖开始时,池塘施泼2毫克/升的土霉素于水体中;以后每隔一星期,改施用1-1.5毫克/升的呋喃西林一次,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一种甚至多种药物,以增强虾抗病能力,拌饵药有维生素C、E、大蒜素、土霉素、抗病毒元、氯霉素等,对虾池进行科学的管理,使虾池持续保持生物生态平衡,平衡虾池藻相和菌相,有效防治南美白对虾虾病的发生。
(一)病毒性疾病1、对虾白斑综合病(wssv)对虾白斑综合病(wssv)为全球对虾危害最大的病毒,毒力极强,污染宿主后致死率高达90—100%。
对虾一般污染后48小时出现白斑,4天内死亡率达100%。
每年因此全球养殖对虾产量减产一半,损失几百亿人民币。
该病1994—1995年在泰国、印度、朝鲜、日本及太平洋沿岸国家酿成暴发性流行病。
1996年,由于病毒性虾病暴发,斯里兰卡80%以上养虾场频于绝产。
该病自1998年首次在台湾暴发以来,随后从福建沿海蔓延到黄海和日本海对虾养殖水域,并逐年导致养殖对虾暴发性、毁灭性死亡,其疫情至今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
下面我将
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1. 溶血弧菌病
溶血弧菌病是一种严重感染对虾的疾病,主要通过对虾体表伤口和消化道感染。
主要
症状包括虾体变黑、虾体溃烂、虾壳变软等。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消毒养殖池,保持水质清洁,提高水质环境,定期投放预防性抗生素等。
2. 软体动物病
软体动物病是一种常见的对虾病害,主要是因为水质脏污、饲料无菌性差等原因引起。
对虾感染软体动物病后,会出现肢节变形、虾足脱皮、虾体畸形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加
强饲料卫生管理,及时清理养殖池内废弃物,维持适宜的水质环境等。
3. 白点病
白点病是由于养殖池水温度过高、水质污染、投喂过量等原因引起的。
感染白点病的
对虾体表会出现白色斑点,食欲减退,虾体浑浊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控制养殖池水温度,加强水质管理,规范投喂量,及时清理养殖池等。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溶血弧菌病、软体动物病、白点病、霍乱病和传
染性肝胰脏坏死病等。
养殖户可以通过控制养殖池水质,加强饲料管理,定期检测病害等
方式,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对虾的健康生长。
防治南美白对虾病害的原则

气 突变 或水质 恶化 后 虾迅 速死 亡 , 3 — 7
天可达到死 亡高 峰。治疗应 以改善水质
或底质为主 ,可用解毒王 5亩 / 瓶降解
毒素和缓解应激 ,使用底 黄金 2亩 / 包 +粒立爽 2亩 / 包改善底质 , 加 强增 氧。
3 . 高峰 期 死 亡 达 到 一 定 程 度 , 不
加投饵 。
、
抓 住 时机 。 早 期 治 疗
正常虾病都不是突然发病的 ,机体 与病原之间有一个相持阶段 ,对一个个 体 来说 , 即潜 伏期 阶段 ; 对群体来 讲 , 常 是死亡 刚开始 , “ 发生期” 阶段 , 这一 时期 是治疗 的最有利时期 。 只要正确用药 , 虾 病是能预防控制的。
厘霍
虾病难治 , 但是 可治 。 只要 了解虾病 的发病规律 , 灵活用 药 , 可 以将虾病 的损 失降到最低程度 。治疗虾病应坚持 以下 治疗 原 则 :
一
期 应停 止投 喂 , 增加
防治南美白对虾病害的原则 O张 水 波 充 氧 , 稳定 水质 。比
如先使 用纳米氧 吧 3
属离子通过工业废水 和生活污水等进入 地表水, 日积月累, 某些重金属元素将会
细胞变性 、 坏死 、 周围神经损伤 。砷是人 体 的非必需元素 , 元素砷的毒性 极低 , 而 砷 的化合物均有剧毒。铅对所有 的生物 均有 毒害作用 , 铅对 人体 的主要危 害是
造成神经系统 、 生殖系统 、 造血 系统和 肾 脏 的损害 。 镉 的毒性很大 , 可在人体 内积 蓄, 主要积蓄在肾脏 , 引起 泌尿 系统 的功
良底质 。 内服增强虾体抵抗力的药物 , 如 金维康 l %+开 胃解毒护肝灵 1 %,全池 泼洒救虾丹 3亩 / 瓶 ,勿使 用刺激性强
海水养殖斑节对虾的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

海水养殖斑节对虾的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海水养殖斑节对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品,但其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各种病害威胁,如白化病、细菌性病害、寄生虫感染等。
为了保证斑节对虾的健康生长和提高养殖效益,必须进行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海水养殖斑节对虾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以及实施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的方法。
首先,疾病预防对海水养殖斑节对虾的养殖非常关键。
合理的疾病预防可以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减少疾病对养殖斑节对虾健康和生产效益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疾病预防方法:1. 清洁消毒:定期清洁和消毒养殖池,保持水质清洁。
对用具、设备和容器也需要进行定期消毒,以杀灭病原体和细菌。
2. 合理饲养管理:对斑节对虾的饲养管理要科学合理,不过度投喂或过度饲养。
合理的饲料配方和投喂方法可以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增加其抵抗病害的能力。
3. 控制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过高容易导致水质恶化和病害传播。
因此,在海水养殖斑节对虾时,应根据鱼池的大小和水质条件,控制合适的养殖密度,以保证对虾健康生长。
其次,健康管理对于海水养殖斑节对虾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健康管理,可以及早发现和处理疾病问题,防止疫情扩散和恶化,并保持对虾的健康状态。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健康管理方法:1. 定期的检查和观察:养殖者应定期检查对虾的体质和行为,观察是否有明显异常。
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病害的进一步蔓延。
2. 强化营养管理:食物提供充足的营养,可以增强对虾的身体免疫力,提高其抵抗病害能力。
养殖者应根据对虾的需求,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并确保其正常摄食。
3. 病虫害预警:建立有效的病虫害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发现病虫害的传播和发生。
养殖者可以通过观察症状、采集标本等方式进行病害鉴定,并采取相应的控制和防治措施。
总之,海水养殖斑节对虾的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是提高养殖效益和保证水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通过合理的疾病预防措施和健康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为养殖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一、生物性病害生物性病害亦称为生物因子致病,其致 病生物包括病毒、细菌、-部分真菌和原生动 物。
此外,还有捕食生物引起的生物性敌害。
在养殖过程中虾池可能会出现捕食性敌害生 物,其中危害性最大的是甲壳类中的背尾白虾 和鱼类。
一旦发现养殖池中有捕食性敌害生物, 应立即进行清除。
(一)病毒性疾病该病是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
病毒 病一旦发生,将给养殖带来严重的危害,必须 要加强预防。
下面对日本对虾常见的病毒性病 害予以介绍。
1.对虾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病。
中肠腺 坏死杆状病毒,属杆状病毒科,无包涵体,肠 感染病毒。
病虾中肠腺白浊,活力差,漂浮在 水面。
该病毒可以随死亡的上皮细胞破碎后放 出病毒粒子,感染其他上皮细胞,在病虾晚期 肉眼可见其肝胰腺变白,被感染的病虾苗从腹 部可见到肝胰腺和中肠腺变白混浊。
同时可能 有革兰氏阴性菌并发感染,其对成虾的危害相 对较小。
一般用显微镜采用"暗视野观察法” 来诊断此病。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医治, 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2.肠呼吸道病毒病。
肠呼吸道病毒病也 称为类呼肠孤病毒,常与别的病原(病毒、真 菌或细菌)并发,造成综合症状。
病虾厌食、 嗜睡、活动能力差,体表与鳃的附着物增多, 腹部肌肉混浊,常并发细菌感染。
肝胰腺变白、 萎缩或坏死,但不是其特有症状防治方法:对亲虾必须严格进行检疫, 以防带进病原,对已被感染的病虾要进行清除,降低养殖密度,对养殖池及T .具必预进行消毒。
该病主要以防为主,至今未有有效的治疗药物。
3.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属细小病毒科,该病毒感染外胚层组织,如鳃、表皮、前肠和 后肠上皮细胞、神经索、神经节和中胚层器官, 如造血组织、触角腺、性腺、淋巴器官、结缔 组织、横纹肌,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
该病毒病是一种慢性病,病虾身体变形。
成虾个体大小悬殊,有许多虾体很小,但死亡 率不高,养不大,损失比虾死亡还大,因病虾 一直要吃饲料,同时也浪费水电及人力等,如 发现,应当机立断及早处理。
斑节对虾的防治病害有哪些

斑节对虾的防治病害有哪些养虾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
预防虾病要贯穿于养殖管理的全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斑节对虾的防治病害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斑节对虾的防治病害放苗前要彻底清塘消毒。
养殖期间要定期泼洒0.3ppm~0.4ppm 强氯精或1ppm~2ppm漂白粉溶液,对池水消毒杀菌,还可以定期施放沸石粉以净化水质和底质,每亩用量为15公斤~20公斤。
每半个月投喂一次药饵,按照维生素c3‰~5‰、大蒜素2‰、鱼肝油3‰~5‰添加于饵料,每天喂药饵两次,连喂5天~7天。
用这些方法防病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杆状病毒病因:由MBV杆状病毒感染引起,造成对虾肝、胰脏破坏,使之变白、萎缩或肿胀腐烂。
症状:厌食、不脱皮,生长缓慢,外观无特殊病状,一个月左右的幼虾易被感染,死亡率高达100%。
防治:同“白斑病”。
处理:同“白斑病”。
致病细菌感染病因病状:对虾发生断须、红腿、烂眼、荧光、黄鳃、黑鳃等细菌性感染症状。
①防治:根据病情施用“增氧水底净”500~800克/亩,第二天施用“绿威”1ppm全池泼洒,排毒解毒,稳定水质。
②按1%比例,用“强力威”拌饵,连用三天。
③按2%比例,用“强力素”拌饵,每天喂饵三次,连用十天后改为1%拌饵,每天傍晚一次,直到对虾收获。
④如使用渔乐(白斑净)拌饵口服,效果更好。
线虫寄生症由于线虫大量寄生于表壳和鳃部,使虾体行动迟缓,活力降低,摄食量减少,严重时不能蜕壳,久则死亡。
线虫多由中间宿主如下杂鱼、桡足类等将虫体或卵带入池中,育苗期间则多由丰年虫或藻类带入引起。
防治方法:饵料必须严格消毒,做好水质管理;池中投入甲醛15×10-6-20×10-6,硫酸铜1×10-6-2×10-6或高锰酸钾3×10-6-5×10-6均有一定的作用。
白斑综合症病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体色微红,体表的甲壳上有稍带粉红色的白斑。
白斑的大小和形状不规则,最容易出现在对虾的头胸甲上,严重者整个头胸甲都变白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虾病害防治篇一、对虾病因大约有以下几点:1、由环境变化(如气候突变或水质恶化或水温、盐度、PH值突变等)诱发形成的。
2、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或共生原生动物等)感染引起。
3、由苗种携带病原体引起。
4、由饲养管理不当引起,如下:a、放养前,没有经过清淤、晒塘、毒塘、培水。
b、引进受污染或不良水源或换水不当。
c、投喂质量较差的饲料或饵料,投喂量不足或过多,投喂饲料颗粒过大或过小。
d、放养密度过大。
e、工具没经过消毒处理。
f、没有适当适时的施用药物。
g、未及时发现疾病,耽误了治疗时机。
二、诊断方法1、现场调查:a、问对虾病害史;b、了解饲养管理情况;c、观察对虾发病前后的活动情况;d、观察水色及变化情况,分析水质情况。
2、现场取样a、取活着的病虾和刚死的虾,中成病虾不少于3尾,而幼体、虾苗病虾不少于5尾,以便做综合诊断。
b、取样镜鉴部位:体表(如尾部、鳃部、附肢等)、鳃、血淋巴、心脏、肝胰脏、淋巴样器官、胃肠道、肌肉、造血组织、排泄器官。
3、做好记录:检查地点、时间、池号、病虾编号、体长、外观症状、各器官组织症状、镜检结果、水质检测情况。
三、给药方法1、全池泼洒2、短期全池泼洒:即先降低一定水位,再全池泼洒,然后恢复或提高至对虾能维持生活水位。
3、口服法四、对虾病害种类1、病毒性疾病a、桃拉病综合症:病原:感染一种直径为31-32纳米的球状RNA病毒(TSV)引起的症状:①体色发红、红须、红尾以及附肢发红。
②肝胰脏发红或发白且肿③头胸甲与肌肉分离,有时在头胸甲壳有白斑点。
④发病虾一般是少摄食或不摄食,在水面上缓慢游动,离水不久即死⑤死亡率高,一般成活率小于20%,属急性传染病。
从发现对虾得此病到拒食的时间仅4-6天,而后转入大量死亡。
防治:目前为止,无有效治疗方案,只能预防,发现有几尾得此症状的对虾,且有大量对虾刚发生拒食现象,要及时捕完,以免带来更大损失。
b、白斑综合症:病原:感染一种有囊膜的杆状双旋DNA病毒(WSSV)引起的。
症状:①病虾肝胰脏肿大,颜色淡且有糜烂现象。
②头胸甲易剥落,且有针尖大小白色斑点。
镜检下有规则的(荷叶状)斑点或“弹着点”状斑点。
若有大量对虾仍能摄食,只要做好防治,死亡率不会太高;若并发水质突变或细菌感染(如弧菌感染),有较多对虾停止摄食,行动迟缓,弹跳无力,发生通体淡红或红棕色,有空肠或肠积水,躯壳带有斑点,则易发生大量死亡,要及时捕捉,以免带来更大损失。
防治:发生对虾刚脱的头壳有白色斑点,就要及时防治c、传染性皮下组织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症病原:感染一种单链DNA细小病毒(HHNV)引起的。
其在宿主细胞核内可形成包涵体。
病症:①病虾身体变形,尤其在额角弯向一侧,第六体节及尾扇变小。
感染严重时,体表有烧焦状。
②对虾死亡率低,就是养不大,故称矮小变形症。
在放养30-50天后,若发现此病,立即送检确认及时处理,以免带来更大损失。
d、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症病原:感染一种直径只有22-24纳米的球状DNA病毒(HPV)引起,其主要侵犯对虾肝胰脏及中肠症状:①对虾厌食、行动补活泼、生长缓慢,鳃和体表有时附着共栖生物,偶尔腹部肌肉变白;②若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肝胰腺发白且萎缩;严重时,病虾中肠变粗变红,肝胰腺发红,甚至糜烂。
③其主要危害幼虾,有少数病虾在刚发生肝胰腺萎缩发白、空肠空胃时,及时防治,不会引起大批死虾;若有较多病虾中肠发红,肝胰腺发红,则易引发大量死虾。
e、白黑斑病病因:环境突变,诱发细菌和病毒综合感染引起。
病症:①病虾腹部每一节两侧甲壳的侧叶上触须一个白色斑点。
斑点的直径约0.5cm,形状补规则,肉眼看上去及全身腹面的甲壳也略呈白色。
到后期,其白斑点转变成1列黑斑。
②若有较多病虾感染此病,对虾死亡率高,达90%以上。
一发现此病,要及时做好处理。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f、黄头病病因:感染一种杆状RNA病毒(简称黄头病毒YHV)引起的。
病症:①病虾活力较低,食欲减退,在水面上呈不规则游动。
②病虾头胸甲因肝胰腺发黄而呈黄色,鳃丝发黄,对虾体色发白。
濒死虾在池角水面聚集。
③病虾开始特别会摄食,然后突然停止摄食,而后2-4天内对虾会发生大量死亡。
因此,刚发现此病症时,要及时处理。
病毒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方法①要防止病毒性疾病,首先要了解病毒结构、复制、传播途径:病毒是无细胞结构,仅含有一种DNA或RNA的核酸,只能在活细胞内寄主,依靠寄主细胞进行自身的核酸复制,形成子代;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侵染活性。
其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
一般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是受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中形成的涵体。
病毒的传播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垂直传播,即亲虾通过繁殖将病毒传播给子代:二是水平传播,即对虾经口摄入、鳃部侵入、伤口感染等。
而摄入感染的危害大于侵入感染。
②要有适合当地条件、当地气候的饲养管理模式,放养前要经过清淤、晒塘、毒塘、培水过程,不引进受污染或不良水源,投喂优质饲料或饵料,放养密度不宜过大,刚使用的工具要经过消毒处理,要放养不携带病原体苗种,环境突变前后要实施正确的水质处理方案。
③病毒病发生初期的处理方案:a、若水质发生突变,要先改良水质。
改良方案参照《养殖环境改良篇》b、坚持每天打捞死虾5-6次,切断摄入感染的主要途径。
c、根据当地天气预报,避开对虾大量脱壳期,在晴天上午投喂2-3小时后,用“蛋氨酸鳌合碘”100-120ml/亩·米加水全池泼洒,同时要开增氧机,并中午一餐不喂。
若幼体、虾苗发现有肝胰腺发白、萎缩、空肠空胃的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症,可用“复方大蒜素”500g/亩·米+“七味烂鳃肠炎灵”500g/亩·米加水浸泡1小时后全池泼洒,连用2-3天。
d、在天气连续晴朗的日子,用“六效底康”或“速效底安”150-200g/亩·米+“改水增氧剂”150-200g/亩·米在傍晚混合干撒,连用3-4天。
幼体、虾苗则用“底复康”150-200g/亩·米+“改水增氧剂”150-200g/亩·米。
e、发病时要适当的减料或停料1-2餐,同时拌药投喂。
早晚:土霉素片20-30片/斤+食母生片20-30片/斤+“七味烂鳃肠炎灵”10g/斤三种混合浸泡1-2小时后拌料投喂,连用5-6天。
必要时中午一餐每斤饲料“龙胆护肝解毒散”10g+“解毒应激Vce”10g拌料投喂,保肝、护肝、解毒。
④若有病毒病感染严重或传染快的病毒性疾病,要及时捕捞,以免带来更大损失。
⑤感染病毒性的病虾、死虾,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深埋处理,来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二、细菌性疾病和真菌性疾病细菌的细胞核没有核膜和核仁,没有固定形态,仅含DNA的核物质。
按其形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大类,又分为阴性革兰氏染色菌(红色)和阳性革兰氏染色菌(紫色)两大类。
常见细菌性疾病如下:①细菌性红体病(亦称红肢病、红腿病、弧菌病、气单孢病)病原:由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鳗弧菌感染引起。
病症:病虾尾、附肢和第二触角呈红色,甚至全身变红或出现断须现象,头胸甲的鳃区呈黄色。
病虾在池边慢游、厌食,伴随肝胰腺发白萎缩、空肠空胃现象发生。
②烂鳃、黑鳃、灰鳃病病原:由有害细菌感染引起。
病症:病虾鳃部呈灰色或黑色肿胀,甚至糜烂。
病虾常浮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厌食、不久即死。
③对虾荧光病病原:由发生弧菌感染引起的。
病症:病虾、死虾在夜间有发光现象,其伴随有空肠空胃,肝胰腺发白萎缩现象。
④烂眼病病原:由非01型霍乱弧菌感染引起。
病症:病虾眼球首先肿胀,由黑色变成褐色,进而溃烂脱落,有的只剩下眼柄。
病虾常漂浮于水面翻落。
⑤甲壳溃烂病(亦称褐斑病、黑斑病)病原:由气单细菌属、螺旋菌属和黄杆菌属的细菌寄生感染或因水质恶化、体表受伤感染引起。
病症:病虾背部及两侧、尾节,有不同程度黑斑块或斑点,黑斑中部凹下、色深,边缘色稍白。
刚蜕壳的虾壳上一般有黑色溃烂轮廓。
⑥烂尾病病原:由几丁质分解细菌及其他细菌感染引起病症:对虾受刺激而碰伤,又遭受细菌二次感染。
病虾尾部呈现黑斑及红肿溃烂,尾扇破裂或断裂。
⑦细菌性肠炎病病原:由嗜水气单细菌感染引起。
病症:病虾发生空肠空胃或红肠红胃,严重感染时,肠肿胀、积淡黄色水样⑧丝状细菌病病原:由毛霉光发菌、发硫菌等丝状细菌引起病症:病虾体表有粘液物质,鳃部外观黑色,经镜检,鳃丝一般不变黑,仅有少数鳃丝带棕色点状,丝状菌一般呈无色透明的毛发状。
⑨对虾拉白便病病原:由细菌、病毒综合感染肠道引起病症:在料台(或观察网)有白色粘性粪便,严重时在池边下风口浮起大量白色粪便,此时,对虾易引发大量死亡。
要及时防治。
⑩真菌性疾病镰刀菌病病原:由镰刀真菌感染引起病症:病虾的头胸甲、体壁、眼球、鳃部等受到感染处呈现黑色。
镰刀细菌可产生真菌毒素,致使对虾中毒死亡。
真菌、细菌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方法a、若水质发生突变,要先改良水质。
参照《养殖环境改良篇》进行水质改良。
b、坚持每天打捞死虾5-6次,切断摄入感染的主要途径。
c、根据当地天气预报,避开对虾大量脱壳期,晴天上午,投喂2-3小时后,用“蛋氨酸鳌合碘”100-120ml/亩·米加水全池泼洒,同时要开增氧机,中午一餐不喂。
用“复方大蒜素”500g/亩·米+“七味烂鳃肠炎灵”500g/亩·米加水浸泡1小时后全池泼洒,连用2-3天。
d、在天气连续晴朗的日子,用“六效底康”或“速效底安”150-200g/亩·米+“改水增氧剂”150-200g/亩·米在傍晚混合干撒,连用3-4天。
幼体虾苗则用“底复康”150-200g//亩·米+“改水增氧剂”150-200g/亩·米。
e、要适当的减料或停料1-2餐,同时拌药投喂。
早晚每斤饲料用土霉素片20~30片+“免疫酵母金维”10g+“七位烂鳃肠炎灵”10g三种混合浸泡0.5-1小时后拌料投喂,连用5-6天。
必要时中午一餐每斤饲料“龙胆护肝解毒散”10g+“解毒应激Vce”10g拌料投喂,保肝、护肝、解毒。
三、寄生虫病1、纤毛虫病病原:由钟形虫、聚缩虫、单缩虫或壳吸管虫等纤毛虫引起。
病症:被寄生的对虾体表、附肢、腮丝有一层绒毛状物,受感染的腮丝呈黑色或灰色,严重时腮丝肿胀,对虾脱壳不遂死亡。
2、乳白虾病(亦称微孢子虫病)病原:由寄生在对虾体内的微孢子虫引起病症:被感染的对虾肌肉变白,混浊、不透明,经压片镜检,由微孢子虫感染引起。
此病症由对虾吞食死虾或病虾的感染最快,要及时打捞病虾或死虾。
寄生虫的综合防治方法a、根据天气预报,选择连续晴天的日子施用药物。
b、避开对虾大量蜕壳期,在水质良好的情况下用药。
c、在晴天上午,投喂2小时后,使用适量杀虫剂,泼洒药物前可先抛洒“改水增氧剂”250-500g/亩*米减少药物对对虾的刺激;下午用“解毒绿水王”或“解毒绿水宝”或“解毒应激宁”或“碧水安Ⅲ代”0.5-1L/亩*米加水全池泼洒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