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合集下载

第七章-关键事件法教学提纲

第七章-关键事件法教学提纲

第三节 关键事件法的实施
一. 关键事件法的实施条件 在大多数情况下,组织要顺利实施关键事件法需要以下具备 几个必要条件: (1)高层管理者对关键事件法的认同和推动。 (2)制定与组织实际情况相适合的关键事件法的管理制度。 (3)明确关键事件法的责任人并赋予其应有的权限。 (4)确定组织内部的关键事件标准。 (5)建立员工关键事件的申报、审批、录入和查阅制度。 (6)建立基于IT平台的员工关键事件信息库。
3. 确定关键事件的方法
(1)工作场所会议 工作场所会议是最常用的关键事件确定工具, 一般要求有多名岗位专家参加,这些专家们 至少要有几年的相关岗位工作经验,对所要 分析的工作岗位非常熟悉,有充分的机会去 观察员工在完成工作任务时表现出的各种水 平的工作行为,包括从最差的到最出色的工 作行为。通过工作场所会议的充分讨论,可 以确定出不同工作岗位的关键事件。
(2)行为事件访谈法
行为事件访谈法主要是与高绩效员工面谈,激发他 们讲述在实际工作中发生的关键事例。面谈的目的 是为了识别能导致高绩效的行为。
一般说来,如果被访者的口头表达能力比书面表达 能力强的话,更适宜使用访谈的方法来获取关键事 件。
访谈方式可借助STAR工具挖掘被访者的行为事件。 访谈结束后,调查人员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 析讨论,最终总结出相应岗位的关键行为模块
2. 关键事件清单法
关键事件清单法是开发一个与员工绩效相关联 的关键行为的清单来进行绩效考核。这种考核方 法是对每一个岗位工作给出20或30个关键项目。 考核者只简单地检查员工在某一项目上是否表现 出众。
实践中,关键事件清单法常常对不同的项目给 以不同的权重,以表示某些项目比其它项目重要。 关键事件清单的制定很费时间,费用也很高。
(3)抽样法

007 一般管理学原理(第四版)第七章[30页]

007 一般管理学原理(第四版)第七章[30页]

第七章 决策
7.1 计划工作及其制订
7.1.1 计划工作
1.计划与计划工作 计划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它构成了所有其他管理职能的 基础。没有计划,管理者就不知如何开展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 动。 计划可以做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计划指制订计划、执 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等整个工作的全过程。狭义的计划仅 指制订计划,即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为决策目标的实现做出具体 安排。 计划工作是指对决策所确定的任务和目标提供一种合理的实 现途径和方法,它包含计划和目标两个重要因素,是管理过程中 与计划相关的一切工作的总和。 计划工作给组织提供了实现决策目标的明确道路,也给组织、 领导、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是组织内部不同部门 和成员行动的依据。
第七章 决策
7.2.2 决策的地位
对任何类型的组织来说,决策都是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 节,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组 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当对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充 分认识。具体说来,决策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的地位 (1)决策是管理的起点 (2)决策是管理的基础 (3)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 2.决策的作用 (1)决策能够优化管理目标、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 率。 (2)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成败。 (3)在现代管理中,决策的作用尤为突出。
第七章 决策
7.2.1 决策的特征和类型
2.决策的类型 (3)依据决策问题的可控程度,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 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竞争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是指存在着确定目标、面临着确定状态、行动方 案具有确定性结果的决策。风险型决策是指存在一个确定的目标, 面临多种自然状态。不确定型决策与决策对象所处状态基本上与 风险型决策相似,不同的只是未来究竟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竞 争型决策是一种面对利益相互冲突的竞争对手所进行的角逐性决 策。 (4)依据参与决策的人数,可以划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 策。个人决策是指决策主要由某个人做出,其他人的意见可以参 考但不起决定性作用,决策主体具有突出的个体性特征。群体决 策是指决策由两个以上的决策者参与做出,决策主体是一个由个 体组成的复合体,这些个体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同做出决策。

第七章 量值传递

第七章 量值传递

标准物质主要用于化学计量中,它有 三种用途:
(1)作为控制物质与待测物质的分 析结果同时进行分析。
(2)作为校准物质用于仪器的定度。
(3)作为已知物质,用以发展新的 测量技术和新的仪器。
发放标准物质进行量值传递的示意图中有六个 组成部分 。
第一部分时国际单位制的基本计量单位。
第二部分室绝对测量法。亦称公认的定义计量 法或权威性方法。方法的系统误差可以基本 上消除,因而可以得到约定真值的计算结果 化学分析方面经典的重要分析法、库仑分析 法、电能当量测定法、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及 中子活化学分析法等均属于这种权威性方法。
单元检定法适用于下列几种情况:
(1)对于按定义法律建立的计量标准,当没 有高一等级的计量标准来检定它时,则必须 采用此法。
(2)只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检定法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的 计量器具,例如负荷式标准活塞压力计,除 了与比它高一等级的负荷式标准活塞压力计 的示值相比较外,还需要逐个检定压力计的 砝码的质量。
(3)一般比较仪的检定。
用这种方法进行量值传递,检定过程主 要是由被检单位完成的,即在被检单 位的实验室内,利用其计量标准和计 量检定人员对传递标准进行校验。这 样,不仅能考核其计量标准的准确度, 而且可以对检定方法、操作人员的技 术和环境条件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 因为测量数据是以上诸因素综合影响 的结果。
用传递标准进行全面考核的方式进行量 值传递,要有一定的条件。首先该标 准必须是可携带的;第二必须是有良 好的稳定性;第三是被检单位要具有 相应的条件。
第七章 量值传递
第一节 量值传递及方法 第二节 计量检定 第三节 计量检定系统 第四节 计量检定规程与国家技术规

一、量值传递的必要性

发育生物学-第七章

发育生物学-第七章

二、Wilhelm Roux:镶嵌型发育
Weismann凭直觉认为:染色体是发育的遗传信息 携带者。最为重要的是,他所提出的假‘说是一个可 以立即用实验来验证的模型。德国胚胎学家 Wilhelm Roux( 1831-1904)检验了 Weismann这一假设。他 于 1888年发表的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在蛙胚 2一 细胞期,用热针刺死一个裂球(末吸去坏死的细胞 质),剩下的一个裂球发育成半个身体的胚胎(图 7.2)。Roux的实验结果正好和Weismann假设预期 的结果吻合。Roux认为:蛀胚是由能自我分化的各部 分组织在一起形成的镶嵌体,每一部分的发育命运是 不能改变的,因为每个细胞接受一组特定的核决定子, 并依据所接受的核决定子分化成相应的组织。ROOX把 这一类型的发育称为镶嵌型发育。
பைடு நூலகம்
上述观察结果促使horstadius开展胚胎 学发展史上一些最令人激动的实验。首先 对horstadius( 1935)追踪海胆 64一细胞 期胚胎的六层细胞中每一层细胞的正常发 育命运。他发现:正常情况下,海胆64一 细胞期胚胎中的动物极细胞和植物极第一 层(Veg1)细胞形成外胚层,植物权第二 层(veg2)细胞形成内胚层,而小裂球则 形成中胚层骨骼(图7.5)。
三、 HanS Driesch:调整型发育
Hans Driesch是用实验方法研究胚胎学的极力推 崇者,他于 1893年发展了 Roux的实验。他采用分 离实验(isolation experiment)的方法,即通过剧 烈摇晃将海胆胚胎裂球分开培养,结果2一细胞期 分开的两个裂球都能发育成完整幼虫。Dri。sob还 证明:甚至在4一细胞期时,4个分开的海胆胚胎裂 球也能发育成长腕幼虫(pluteus)。Driesch的实验 表明:2一或4一细胞期时,分开的海胆胚胎裂球不 是自我分化成胚胎的某一部分,而是通过调整发育 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一类型的发育称为调整型 发育。

第七章 神经组织思维导图

第七章 神经组织思维导图

第七章 神经组织总论组成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功能神经元接受刺激、整合信息、传导冲动把接受的信息加以分析或贮存传递信息给各种肌细胞、腺细胞等效应细胞,以产生效应意识、记忆、思维和行为调节的基础神经胶质细胞支持、保护、营养和绝缘等参与神经递质和活性物质的代谢神经元神经元的结构胞体形态圆形,锥形,梭形和星形等分布位于灰质、皮质和神经节内功能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光镜电镜结构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核被膜明显着色浅,核仁大而圆细胞质特征性结构尼氏体神经原纤维两者不可在同一切片看到尼氏体强嗜碱性,HE染色紫蓝色均匀分布粗块状或小颗粒状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及肽类神经调质但是,不合成神经递质神经原纤维(嗜银纤维)HE染色切片无法分辨镀银染色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排列成网构成神经丝由神经丝蛋白构成的中间丝微管微管相关蛋白2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参与物质运输有脂褐素一种溶酶体的残余体细胞膜可兴奋膜双层脂质结构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树突每个神经元有一至多个树突内部结构同胞体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功能极大地扩展了神经元接受刺激的表面积轴突每个神经元有一条轴突无尼氏体,有神经原纤维、神经丝、微管、微丝比树突细无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神经丝、微管和微丝之间均有横桥连接, 构成轴质中的网架轴突运输(轴突内的物质运输)慢速轴突运输运输新形成的神经丝、微丝和微管快速顺向轴突运输快速逆向轴突运输神经元的分类按神经元的突起数量多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呈T形分为两支,周围突(分布到周围器官,接受刺激,具有树突的功能)和中枢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传出冲动,为轴突)按神经元轴突的长短高尔基Ⅰ型神经元长轴突高尔基Ⅱ型神经元短轴突按神经元的功能感觉神经元(传入)多为假单极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一般为多极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主要为多极神经元学习、记忆和思维的基础按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化学性质胆碱能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胺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也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概念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细胞连接方式轴-体突触轴-树突触轴-棘突触分类化学突触(人体主要)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HE染色不可分辨电突触缝隙连接,以电流作为信息载体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视网膜内的同类神经元之间化学性突触的结构 (电镜)突触前成分在镀银染色的切片呈棕黑色的圆形颗粒,称突触小体有线粒体、微丝和微管,无神经丝有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或调质表面附有一种蛋白质,称突触素,将小泡连接干细胞骨架突触前膜较厚突触间隙15~30nm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含有特异性的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受体及离子通道突触的兴奋或抑制,取决于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种类Na+ → 兴奋Cl- → 抑制特点一个神经元可以通过突触把信息传递给许多其他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一个运动神经元可同时支配上千条骨骼肌纤维一个神经元也可以通过突触接受来自许多其他神经元的信息小脑的浦肯野细胞的树突上有数十万个突触神经胶质细胞功能支持、营养、保护和分隔神经元保证信息传递的专一性和不受干扰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HE染色中,除室管膜细胞外,都不易区分星形胶质细胞形态体积最大星形核圆或卵圆形胞质内含胶质丝(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构成的中间丝)有些突起末端扩展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功能支持和绝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和多种生长因子维持神经元的分化、功能,以及创伤后神 经元的可塑性变化组织损伤时,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瘢痕少突胶质细胞分布神经元胞体附近及轴突周围形态胞体较小突起较少功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与施万细胞一起作用)小胶质细胞形态体积最小核小、染色深源于血液的单核细胞从两端发起突起功能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转变为巨噬细胞,具有吞噬作用室管膜细胞分布衬在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态呈立方或柱状单层上皮游离面有微绒毛,少数细胞有纤毛功能参与产生脉络丛的脑脊液周围神经系统胶质细胞施万细胞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构成参与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形成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受损的神经元存活及其轴突的再生卫星细胞有突起一层扁平或立方形细胞支持、保护、营养作用神经纤维和神经神经纤维构成神经元的长轴突神经胶质细胞根据神经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神经神经末梢。

第七章 群体冲突

第七章 群体冲突
24
2·协作 协作
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 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并寻求 相互受益的结果。 相互受益的结果。 在协作中,双方的意图是坦率地澄清差异并找 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迁就不同的观点。 这方面的例子有:组织与供货商共同进行了一次 促销活动,结果他们的产品销量得到了提升。 这样组织与供货商都得到了赢利,双方的目标 都得以实现。
18
有证据表明某些人格类型(如十分专制教条的人, 缺乏自尊的人)是冲突的潜在原因。但在社会冲 突的研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常被人们忽 视的因素: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系统的差异是导致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 价值观系统的差异是导致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阶段2:认知和个性化 阶段2:认知和个性化 2:
22
23
图中根据两个维度,其一是合作性(一方愿意满 足对方愿望的程度),其二是自我肯定性(一方 愿意满足自已愿望的程度),确定出了五种处理 冲突的行为意向:竞争(自我肯定但不合作),协 作(自我肯定且合作),回避(不自我肯定且不合 作),迁就(不自我肯定但合作),折中(合作性 与自我肯定性均处于中等程度)。 1·竞争 竞争 指的是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 指的是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 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 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 这方面的例子有:组织中的一个营销人员为了扩 大自己的业务,运用了非法的手段。这就是一 种恶性竞争。
3
一、冲突的定义
有关冲突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但人们对冲突的理解有两点上是一致的。 其一是人们都认为冲突是因为意见的对立或不 一致所造成的;其二是认为冲突必须是双方 感知到的一种对立状态。如果人们没意识到 冲突,则常常认为冲突是不存在的。 根据以上两个要点,我们可以把冲突定义为: 冲突是一方(个人、群体或组织)感觉到的, 冲突是一方(个人、群体或组织)感觉到的, 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 要产生消极影响的过程。 要产生消极影响的过程。

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
9、什么是德育的途径?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和社会实践;(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10、什么是德育方法?小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自的要求是什么?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1)说服教育法。语言说服要求:要有针对性;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总结。事实说服要求:明确目的,制定计划;做好充分准备;加强指导;做好总结工作。(2)榜样示范法。要使学生了解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及其成因;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榜样什么,怎样学习;狠抓落实。(3)实际锻炼法。目的明确,计划周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以学为主,加强指导;持之以恒,及时总结。(4)情感陶冶法。加强修养;创建良好环境;引导学生。(5)评比竟赛法。要建立良好的评比竞赛氛围和环境;在日常的生活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评比竞赛。(6)奖励与惩罚法。提高奖惩关系的认识;目的明确,具体有度;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2、德育的特点有哪些?
历史性,社会性和相对独立性。
3、简述小学德育的意义。
(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4、简述小学德育的任务。
(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2)培养儿童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与信念;(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七章
1、什么是德育?简述德育的构成?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道德、社区道德、学校道德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这是家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还有一种更狭义的理解就是专指道德教育,不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构成:有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第七章 道德的基本范畴

第七章 道德的基本范畴

第二节 道德义务
二、道德义务的特征 1. 道德义务具有非权利动机性 2. 道德义务具有自律性 3. 道德义务具有弱强制性 4. 道德义务具有广泛性
第二节 道德义务
三、自觉履行道德义务 1. 要正确认识义务与权利的关系 2. 要正确认识义务与自由的关系 3. 要努力培养道德义务感和荣辱感 4. 要善于处理不同道德义务之间的矛盾 和冲突
第三节 良 心
二、良心与德性 良心与德性的联系 (1)相互依存: ---一方面,德性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素质,
从根本上规定着良心发生作用的范围、 深度和力度,规定着行为可能达到的道 德水平。 。 ---另一方面,良心作为自我道德调控机制 对人的德性具有重要的维护作用。
第三节 良 心
二、良心与德性 良心与德性的联系 (2)良心与德性具有互补的作用 (3)良心和德性又是相互促进的。
第三节 良 心
二、良心与德性 良心与德性有一定区别: ---良心的特点在于调控性,即它要求人怎样,对
人的某一具体行为具有直接的调控作用,并且 通常以特有的形式针对具体行为进行调控。与 良心不同,作为心理定式的德性,其特点是意 向性,即它使人倾向于怎样,而不对人的知情 意行具有直接的调控作用。 ---良心主要涉及人的行为方面,包括行为本身和 行为的意图和动机(如何做事);德性则涉及 知情意行各个方面,是人格的一个基本维度 (如何做人)。
第一节 善 恶
一、善恶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行为、品质的善恶性质并不是 它们本身具有的,而是相对于一定主体而言的,是由一定 的主体作出的价值判断。
---这里的主体通常不是指个人,而是指一定的社会,即善恶 性质是由一定社会来评判的。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行为、 品质是善的还是恶的,主要取决于它们是否符合该社会的 利益。凡是符合该社会的利益的就是善,否则就是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三,总结的写作 二 总结的写法 2.正文 ⑴ 前言部分 概述基本情况.或写明总结依据,指导 思想,综合效果;或概括出总结的基本内容 和主要精神;或简述主要成绩,经验,教训; 或揭示全文要点;或介绍背景情况,交代写 作动机和目的.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四,调研报告的写作 二 调研报告的写法 2.正文 ⑵ 主体 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调 查到的事实情况;二是研究这些事 实材料所得出的具体认识或经验教 训等.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四,调研报告的写作 二 调研报告的写法 2.正文 ⑶ 结语 主要是对所调查问题的总的 看法,结论性意见.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一节 法规类文件 一,法规类文件的写作特点 一 内容构成上——面面俱到的行文. 二 结构表达上——条分缕析的说明. 三 语言运用上——无懈可击的措辞.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一节 法规类文件
二,章程的写作 一 概述 章程,是对某种组织或团体 的性质,宗旨,任务,组织结构, 组织成员及活动规则等做出规定 的法规性文件.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三,总结的写作 二 总结的写法 2.正文 ⑵ 主体部分 重点阐述工作的具体做法, 所取得的成绩,体会或经验,问 题或教训等.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三,总结的写作 二 总结的写法 2.正文 ⑶ 结尾部分 主要写明今后的打算,努力 的方向.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一节 法规类文件
二,章程的写作 二 章程的写法 1.标题 由组织或团体的名称和文种组成. 2.签署 以题注形式在标题下注明会议名称与通 过日期.一般是把会议名称与通过日期分两 行书写,并用圆括号括上.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一节 法规类文件
条例例文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一,计划总结类文件的写作特点 一 内容真实可靠 二 语言通俗生动 三 灵活多样自如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二,计划的写作 一 概述 计划,就是管理机关 或单 位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 某种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而预先 制定的内容安排和行动步骤.
查报告》,《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可采用提问式标题.如《黑龙江大学 是怎样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四,调研报告的写作 二 调研报告的写法 1.标题 ⑵ 双标题 即正副题结合式标题,是调查报告用得 比较普遍的一种标题.常见的双标题,正题 一般揭示主题或内容中心,副题往往点明调 查的范围,对象,地区或单位名称等.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二,计划的写作 二 计划的写法 2.正文 ⑵ 主体 写明计划的三要素:目标,措 施,步骤,即解决"做什么", "怎么做","什么时候完成"的 问题.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二,计划的写作 二 计划的写法 2.正文 ⑶ 结尾 提出希望或号召.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一节 法规类文件
三,条例的写作 二 条例的写法 3.正文 主体部分 详尽写明做出的规定,要求, 具体规范,奖励办法等.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一节 法规类文件
三,条例的写作 二 条例的写法 3.正文 结尾部分 说明实施要求,生效日期,解 释,修改权的归属,本条例与有关 法规文件的关系及其它未尽事项的 处置办法等.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四,调研报告的写作 二 调研报告的写法 1.标题 有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种. ⑴ 单标题 可采用文件式标题,即由事由, 文种组成.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四,调研报告的写作 二 调研报告的写法 1.标题 ⑴ 单标题 如《关于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问题的调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四,调研报告的写作 二 调研报告的写法 2.正文 ⑴ 前言 一般要概括说明以下几点内容: 有关调查本身的概况,如调查的起 因,目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 经过与方法等;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四,调研报告的写作 三 写作要求 1.调查,研究,报告,三个环 节缺一不可. 2.材料,观点,材料,要求有 机结合. 3.叙述,议论,说明,以夹叙 夹议为主.
调研报告 例文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五,简报的写作 一 概述 简报,是党政机关,人民团体, 企事业单位内部使用的一种简要的 工作报告或情况报告. 二 简报的格式 简报的格式犹如小报,由报头, 报核,报尾组成.
第三节 演讲类文件
二,演讲词的写作 二 演讲词的写法 3.结尾 ⑴ 概括提炼式 ⑵ 幽默含蓄式 ⑶ 锦言妙语式 ⑷ 号召鼓动式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三节 演讲类文件
二,演讲词的写作 二 演讲词的写法 3.结尾 ⑸ 首尾呼应式 ⑹ 态势语言式

附:简报格式的样式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五,简报的写作 三 正文的编写方法 1.经验总结式. 2.新闻报#34;快", "新","简","实".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三节 演讲类文件 一,演讲类文件的写作特点 一 内容上,事理情有机结合 二 语言上,形象生动口语化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一节 法规类文件
二,章程的写作 二 章程的写法 3.正文 分则部分: 一般要对下面三个大方面做出规定: 对组织构成的说明,主要包括该组织的最高 权力机构,最高领导机构,常务机构及地方 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等的设置,产生,任期, 职责及相互关系等;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一节 法规类文件
三,条例的写作 二 条例的写法 1.标题 由事由和文种两部分组成, 事由部分主要指出条例的适用范 围或适用对象.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一节 法规类文件
三,条例的写作 二 条例的写法 2.签署 采用题注形式在标题下标明公布 机关和日期.为说明其制发的法定程 序,会议名称与通过日期作为法定依 据同时注明.若条例需报请有关机关 批准,还要标明批准机关和日期.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一节 法规类文件
三,条例的写作 二 条例的写法 2.签署 其写法是:三个日期分行并 列标出,会议通过日期在前,批 准日期在中,公布日期在后.文 件以公布日期为准.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一节 法规类文件
三,条例的写作 二 条例的写法 3.正文 开头部分 首先说明制定条例的目的,法律根据, 意义和总的要求.一般以"为了(为,根 据)……,特制定本条例"的专门格式开 篇.然后交待条例的执行部门,适用或管 辖范围,对象等.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三节 演讲类文件
二,演讲词的写作 二 演讲词的写法 1.开头 ⑸ 感情沟通式 ⑹ 两极对应式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三节 演讲类文件
二,演讲词的写作 二 演讲词的写法 2.主体 ⑴ 紧扣主题 ⑵ 层次清楚 ⑶ 详略得当 ⑷ 高潮迭起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二,计划的写作 二 计划的写法 1.标题 一般有以下几种格式: ⑴ 发文机关+时限+内容+文种. ⑵ 发文机关+内容+文种. ⑶ 内容+文种.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二,计划的写作 二 计划的写法 2.正文 ⑴ 前言 交代制定计划的缘由,即回答 "为什么要做"的问题.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三,总结的写作 三 写作要求 1.主题明确,重点突出. 2.实事求是,一分为二. 3.结构合理,层次分明.
总结例文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四,调研报告的写作 一 概述 调研报告,就是对客观事物 进行调查研究后,反映调研成果 的一种书面报告. 调研报告的基本要素是调查, 研究,报告.
计划例文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三,总结的写作 一 概述 总结,是人们对某一阶段所 完成的工作,活动,进行回顾, 分析,归纳经验教训,从中得出 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促进今后 工作的一种书面材料.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二节 计划总结类文件
三,总结的写作 二 总结的写法 1.标题 综合性总结一般采用完整式标题,即 由发文机关,时间,内容范围,文种组成. 专题性总结多采用主题式标题;或采用正 副标题,正题揭示总结的中心要点,副题 点明发文机关,时间,总结对象或范围等.
二,章程的写作 二 章程的写法 3.正文 总则部分: 说明组织或团体的性质,宗旨, 任务等,有的还要交待一下组织的全 称,规范化简称,指导思想或组织本 身的建设要求等.
第七章 常用事务文件的写作
第一节 法规类文件
二,章程的写作 二 章程的写法 3.正文 分则部分: 一般要对下面三个大方面做出规定: 对该组织成员的说明,主要包括参 加该组织的条件,成员的权力,义务等;
四,调研报告的写作 二 调研报告的写法 2.正文 ⑴ 前言 一般要概括说明以下几点内容: 有关调查对象的情况,如组织规模, 有关背景,历史与现实状况,主要成绩 或问题以及事件形成的简单过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