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案例
课文1《吃水不忘挖井人》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5.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本案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还将关注他们的课后实践成果。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还将关注他们的课后实践成果。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全面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依据。
五、案例亮点
1.情感教育的融入: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到毛泽东等领导人为人民谋福祉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培养。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成果。
3.定期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同时,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课文1《吃水不忘挖井人》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一、案例背景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毛泽东等领导人为人民谋福祉的故事,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课文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易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学会珍惜眼前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案例(精选5篇)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案例(精选5篇)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案例篇1“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是一句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又是多么让人油然而生敬意的话。
多少年来,当我们沐浴太阳的光辉,当我们放声歌唱幸福的时刻,就会想起这位领袖的不朽功勋。
今天,让未曾目睹炮火硝烟,未曾品尝贫穷落后的新时代儿童学习这篇课文,他们是否能像老一辈那样感同身受,是否能走进这位熟悉而又遥远的领袖的精神世界,这是我在备课时最感难以攻克的一环。
为攻克这一环,我把自己置于一个一年级小学生的角度,反复读、揣摩课文,又查阅了有关毛主席及他在瑞金市沙洲坝时的许多资料,决定以故事为突破口,以故事贯穿全文,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来拉近与那个陌生年代的距离。
首先,我在课前的班会课上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了一个毛主席领军作战的有趣故事,吊起学生胃口之后,再抛砖引玉,鼓励学生回家后搜集毛主席的故事,读熟。
23课的第一课时,带领学生认识了生字以后,我们用了足足25分钟的时间读了课文。
我问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哗——”小手举起了一大片,果不出我所料,这个时代的孩子又怎能明白“革命”、“解放以后”?……我在把这些问题稍加注释之后,欲擒故纵,“下一节课,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毛主席的故事,好吗?”“哇!”教室里一片欢腾。
加了点油,煽了点火,孩子们个个神采奕奕,满眼的兴致与好奇。
我暗喜:火候已到。
第二课时,我并不先讲故事,又甩出一张牌:“想听故事先别急,得先答出这些题”。
其实题也很简单:课题中的“挖井人”是谁?“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人又是谁?这自然难不倒鬼精灵们:“孙老师,快讲吧!”“听故事要专心,讲完我还要考考你!”我把毛主席如何带领沙洲坝人民辛苦地挖井,沙洲坝人民又如何拼死保护这口井,充满感情地讲着,讲着,连自己都被感动地热血上涌。
最后,我把一个大大的“井”字写在一直空空的黑板上,接着讲:建国后,沙洲坝人民给这口井起了名字,你猜,叫什么井?刚从情感的漩涡里拔出心来的学生迅速调动自己的“知识”细胞。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优秀10篇)《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2.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3.在读中认识“忘念”等12个生字教学准备:1.挂图。
2.课前布置收集有关毛主席的图片资料一、激趣导入、解题1、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吃水不忘挖井人》。
(板书课题)谁知道“井”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作用呢?想一想“挖井”是件容易的事么?2、齐读两遍课题,并认识“井、挖、忘”三个生字。
再说说课文中的“挖井人”是指谁?“不忘挖井人”的“人”又是指谁?3、出示毛主席的画像。
提问:这位爷爷谁认识?请大家把课前布置收集有关毛主席的图片拿出来展示交流。
4、简介毛主席生平及主要贡献(可以先让学生说)并相机出示生字paomian 卡片“席、导、革命、解”二、朗读课文1、自渎课文,借助拼音轻声读,标出自然段。
要求:反复读,读准、读通、读流利。
2、反馈情况:能读准,读通、读流利的同学举手。
小组自评。
3、教师范读,学生听后评价4、学生模仿老师读课文5、分别指名3个同学,每个人读一自然段,要求读准音,相机指导全班朗读。
6、四人小组分自然段轮读,评价后组长奖励。
7、老师引读课文最后一段,感悟乡亲们对主席的崇敬之情。
出示挂图,指名解说图意。
8、看图找出相应的自然段读。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选读课文中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自然段。
四、积累词语1、出示课件显示“我会读”里的词语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意3、小组开火车比赛认读五、实践活动读有关毛主席的故事,利用班会课进行故事交流。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开国大典》。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篇二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查找有关毛泽东的事迹。
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认识忘、挖等12个生字,会写井、乡等6个字。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5篇《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的写作思路。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要求: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2.理解每句话、每段话的意思,了解毛主席是怎样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解决困难,造福人民的。
教育学生,要热爱D和毛主席,不要忘记那些教育、帮助、关怀过自己,对自己有恩德的人。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学习第三自然段,认识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高贵品质。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认真听讲和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巧设导语,揭示课题。
1.同学们,当你得到亲人的关怀,朋友的帮助时,你该怎样?即使过了很长时间也应该怎样?简介毛主席。
2.今天我们就学习32课《吃水不忘挖井人》,学习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一定会受到启发的。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指名读,检查朗读情况。
出示词语(正音:吃水瑞金沙洲坝等)3.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自由读课文,画出要掌握的生字,并且掌握生字的读音。
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三、解题引入,整体把握。
1.自己读课题,讲讲题目的意思。
2.细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写谁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挖井人是谁?(2)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3.毛主席为什么带领战士和乡亲挖井,乡亲们又是怎样表达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的?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学习课文。
四、读听结合,理解一自然段。
1.指名读,有几句话?(1)读讲一句,(指一名)其他同学听辨他说得对不对。
吃水不忘挖井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阳城县西河乡崔洼村,地处县城以西十公里,全村三个村民小组八百余口人,主要以农业经济收入为主。
但在整个西河乡,这个村有一个人却无人不知,他就是村委书记张乐社。
今年已经五十岁的他,满面红光,宽厚的肩膀让人一看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实在人。
八六年就是村委主要负责人的他,现在依然是本村的村委书记,如果没有一颗为村民谋利益的心,没有一付为村民求福祉的手,他是难以成为一干就三十来年领头雁的。
八十年代以前的崔洼,老百姓就凭种几亩贫瘠的土地过日子,基本上全靠外出打工挣点钱养家糊口,在他走马上任之后,他通过分析,认为,虽然地上没有一座煤窑、没有一个企业,但地下却蕴藏着一定的煤炭资源,自己办煤窑资金等种种条件都使人力不从心,要想发展本村的经济,只有给邻村煤矿进行投资,以年终分红作为村里的主要经济支柱,就这样,他带领村委一班成员,迅速筹集资金万元,和陕庄煤矿签订了入股分红的合同,这样,外出打工的村民就可以到邻村的煤矿去上班,集体与村民个人两收益,到了年底,村里还能收入几十万元,一下子使全村村民欣喜若狂。
虽然日子与相邻的陕庄、杨陵等村相比不算什么宽裕,但日子也算能过去的。
在手头逐渐宽裕了以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的改造,于是在年,又投资万元改建学校平方米,使全村孩子有了一个好的教育环境。
2005年,先后投资扩建村委办公大楼、村卫生保健站,2007年,投资万元硬化村里所有街道,并投资万元新建两幢居民住宅楼,使村民住进了和城里人一样宽敞明亮、集中供热、现代化的单元房,同时建成了占地平方米的村级农民文化活动广场一个;2008年,又投资万元新建600立方米、1000立方米的的秸杆气化罐两个,使全村百姓享受到了集中供热供暖的待遇。
村民的生活可谓是锦上添花,芝麻开化节节高,难怪老百姓无不为他竖起大拇指,也难怪他能成为三十几年的村委一把手。
就在农村农民生活基本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一个问题霎时又成为了他的头疼事:全村人的饮水。
吃水不忘挖井人故事

吃水不忘挖井人故事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名叫张三的农民。
张三是村里最勤劳的人,他每天都会早早起床去田地里耕种,晚上也会在田地里忙碌到很晚。
他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丰收的果实,他的庄稼总是比其他人的长得更加茂盛。
村里的人们都很羡慕张三,他们纷纷来向他请教种田的方法,可是张三总是不厌其烦地教给他们,从不吝啬自己的经验和技巧。
他总是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绩,都是得益于前辈们的传授和指导,我也要把自己所学所得分享给更多的人。
”。
有一年,村子里来了一场旱灾,田地里的庄稼都干枯了,村民们都陷入了困境之中。
可是张三的田地却依然绿意盎然,庄稼长势喜人。
村民们纷纷来向张三求教,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
张三依然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他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得到了前辈们的指导和帮助,现在我也要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帮助大家共渡难关。
”。
最终,多亏了张三的帮助和指导,村民们得以度过了旱灾,田地里的庄稼也渐渐复苏。
村民们对张三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们纷纷表示要向张三学习,向他学习勤劳、乐于助人的精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意思是不要忘记帮助过你的人,不要忘记教导过你的人,更不要忘记那些曾经为你付出过的人。
因为我们得到的一切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回报。
只有当我们心存感恩,乐于助人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和支持,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要学会回报。
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只要他们曾经帮助过我们,我们都应该心存感激,不忘初心,不忘帮助过我们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更加优秀、更加有价值的人。
所以,让我们铭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诲,学会感恩,学会回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育人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案例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而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刻意间或不经意间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索。
下面谈谈个人在一节课堂教学实例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渗透:《吃水不忘挖井人》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文章讲述的是革命领袖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决沙洲坝村子吃水困难,人民感谢他的革命传统故事。
文章通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赞美了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和乡亲们立碑纪念,饮水思源,也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感恩,懂得珍惜。
课文的内容很具有感染力,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不难,但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由于叙述的故事内容远离当代儿童的生活时代,他们对于那个时期的人和事一无所知。
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和乡亲们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带学生进入当时人民的生活和心理是教学中应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这篇课文的主要片段在第二段,短短两句话,却包含着很深的情感。
所以我从重点句着手——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学生家里的用水几乎都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所以他们很难理解村子里没有井跟没水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解析这句话的时候我用最直接的图片文本帮助他们理解。
1、出示革命时期一些相关的图片以及干旱地区的图片时,学生的表情都透露出不可思议的样子。
突然有个学生说:“老师,他们那里跟我们的好不一样。
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年级课文原文

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年级课文原文
正文:
从前,有一家人住在一个小村庄里。
这家人很穷,每天都很辛苦地劳作,但他们的生活仍然非常艰苦。
有一天,这家人在地里干活时,突然下起了大雨。
他们赶紧跑到地里找一个避雨的地方,但是他们发现那里已经没有足够的空间了。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蓑衣的老人走了过来,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
这家人非常感激,他们问老人能否为他们做些什么。
老人告诉他们,他有一个神奇的井,无论谁喝这里的水,都会感到非常口渴和疲劳。
但是,他警告他们,千万不要忘记挖井的人,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恩人。
这家人在老人的帮助下,挖了一口井,从此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和舒适。
他们深深地感激老人的帮助,并经常回忆起这个故事,提醒自己不要忘记那个给予他们帮助的人。
拓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需要寻求帮助。
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别人的帮助,不要忘记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心怀感激和感恩之心,就能克服一切困难,走向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水不忘挖井人案例
共1课时
1教学目标
1、认识“忘、挖”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诵读中体会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2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些识字、写字的能力。
在教学本单元生字时,应激发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让学生说说哪些字自己已经认识了,是通过什么渠道或用什么方法认识的。
还要注意启发学生发现构字规律,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本单元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时,应积极创设学习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充分表达,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重点难点
1.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学习第三自然段,认识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高贵品质。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
一、巧设导语,揭示课题。
1.同学们,当你得到亲人的关怀,朋友的帮助时,你该怎样?即使过了很长时间也应该怎样?
简介毛主席。
2.今天我们就学习22课《吃水不忘挖井人》,学习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一定会受到启发的。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指名读,检查朗读情况。
出示词语(正音:“吃水”“瑞金”“沙洲坝”等)
3.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自由读课文,画出要掌握的生字,并且掌握生字的读音。
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三、解题引入,整体把握。
1.自己读课题,讲讲题目的意思。
2.细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写谁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挖井人是谁?
(2)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毛主席为什么带领战士和乡亲挖井,乡亲们又是怎样表达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的?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学习课文。
四、读听结合,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有几句话?
(1)读讲第一句,(指一名)其他同学听辨他说得对不对。
把表示地点的词(“瑞金”“沙洲坝”)画下来。
(2)读讲第二句,其他同学听辨。
画出表示地点的词(“江西”)。
(3)练习说话:说说“瑞金、沙洲坝、江西”三个地点有什么关系。
2.老师讲背景,学生细听。
毛主席在江西瑞金,发动和依靠群众,建立红色根据地,领导人民闹翻身,求解放,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在这期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下面讲的故事就是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候发生的事。
五、读想结合,理解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动笔画几句话。
2.毛主席在那儿住的时候看到什么?哪句写着呢?再细读这两句话思考这个问题。
(1)从“很远”这个词看出什么?(画出这个词)
(2)想象,没有水吃,会有哪些困难?结合这两句话来想象。
指导读好“很远的”。
(3)毛主席会怎么想呢?
3.那么毛主席是怎么做的?读第三句讲一讲。
(1)“带领”是怎么做?画上这个词。
(2)想象挖井时会受哪些累?从这里,你能看出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
4.为什么毛主席要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处处为人民着想,为人民群众解除疾苦)
小结:这一自然段有三句话,前两句写毛主席挖井的原因是沙洲坝没有井,吃水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后一句写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挖了一口井。
朗读这句时,要读好刚才画出的词,体会这两句的顺序。
5.看图,这就是井挖好之后,人们终于能喝着清凉甘甜的水后,那兴奋激动的场面:
(1)毛主席和乡亲们在干什么?
(2)想象他们之间会说什么?(练习说话)
过渡:毛主席这样关心人民,那么沙洲坝的乡亲又是怎么做的?
22吃水不忘挖井人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22吃水不忘挖井人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
一、巧设导语,揭示课题。
1.同学们,当你得到亲人的关怀,朋友的帮助时,你该怎样?即使过了很长时间也应该怎样?
简介毛主席。
2.今天我们就学习22课《吃水不忘挖井人》,学习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一定会受到启发的。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指名读,检查朗读情况。
出示词语(正音:“吃水”“瑞金”“沙洲坝”等)
3.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自由读课文,画出要掌握的生字,并且掌握生字的读音。
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三、解题引入,整体把握。
1.自己读课题,讲讲题目的意思。
2.细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写谁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挖井人是谁?
(2)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毛主席为什么带领战士和乡亲挖井,乡亲们又是怎样表达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的?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学习课文。
四、读听结合,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有几句话?
(1)读讲第一句,(指一名)其他同学听辨他说得对不对。
把表示地点的词(“瑞金”“沙洲坝”)画下来。
(2)读讲第二句,其他同学听辨。
画出表示地点的词(“江西”)。
(3)练习说话:说说“瑞金、沙洲坝、江西”三个地点有什么关系。
2.老师讲背景,学生细听。
毛主席在江西瑞金,发动和依靠群众,建立红色根据地,领导人民闹翻身,求解放,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在这期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下面讲的故事就是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候发生的事。
五、读想结合,理解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动笔画几句话。
2.毛主席在那儿住的时候看到什么?哪句写着呢?再细读这两句话思考这个问题。
(1)从“很远”这个词看出什么?(画出这个词)
(2)想象,没有水吃,会有哪些困难?结合这两句话来想象。
指导读好“很远的”。
(3)毛主席会怎么想呢?
3.那么毛主席是怎么做的?读第三句讲一讲。
(1)“带领”是怎么做?画上这个词。
(2)想象挖井时会受哪些累?从这里,你能看出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
4.为什么毛主席要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处处为人民着想,为人民群众解除疾苦)
小结:这一自然段有三句话,前两句写毛主席挖井的原因是沙洲坝没有井,吃水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后一句写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挖了一口井。
朗读这句时,要读好刚才画出的词,体会这两句的顺序。
5.看图,这就是井挖好之后,人们终于能喝着清凉甘甜的水后,那兴奋激动的场面:
(1)毛主席和乡亲们在干什么?
(2)想象他们之间会说什么?(练习说话)
过渡:毛主席这样关心人民,那么沙洲坝的乡亲又是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