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解读

合集下载

《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作者:安翱高雨肖凤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目次一、《解释》的修订背景二、《解释》的主要内容(一)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定罪量刑(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定罪量刑(三)食品相关产品造成食品被污染行为的定性处理(四)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等行为的定性处理(五)生产、销售禁止食品使用物质等行为的定性处理(六)畜禽屠宰相关环节注水注药等行为的定性处理(七)增加从严惩治的相关规定为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制定了《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1〕24号,以下简称《解释》)。

《解释》于2021年12月31日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为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适用,现就《解释》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解释》的修订背景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司法机关一直高度重视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2013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12号,以下简称《2013年解释》),为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保护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随着犯罪分子作案手段不断翻新,新型犯罪层出不穷,司法实践中对一些案件定性和处罚标准存在争议,影响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惩治效果。

同时,2015年以来,食品安全法3次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进行修订修正,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亦进行修订,刑法修正案(十一)对食品监管渎职罪作出修改。

最高法院解读《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法院解读《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法院解读《关于办理危害⾷品安全刑事案件适⽤法律若⼲问题的解释》店铺北京5⽉3⽇电今⽇15时,最⾼⼈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最⾼⼈民法院、最⾼⼈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品安全刑事案件适⽤法律若⼲问题的解释》有关情况。

最⾼⼈民法院新闻发⾔⼈孙军⼯在发布会上对《解释》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等情况逐⼀作了阐释说明。

⼀、《解释》的制定背景“民以⾷为天,⾷以安为先。

”⾷品安全事关⼈民群众切⾝利益,⾷品安全犯罪严重危害⼈民群众⾝体健康和⽣命安全、严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近年来,全国各级⼈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依法审判了⼀批危害⾷品安全犯罪案件,严惩了⼀批危害⾷品安全犯罪分⼦。

2010年⾄2012年,全国法院共审结⽣产、销售不符合安全(卫⽣)标准的⾷品刑事案件和⽣产、销售有毒、有害⾷品刑事案件1533件;⽣效判决⼈数2088⼈。

其中,审结⽣产、销售不符合安全(卫⽣)标准的⾷品案件分别为39件、55件、220件;⽣效判决⼈数分别为52⼈、101⼈、446⼈。

审结⽣产、销售有毒、有害⾷品案件分别为80件、278件、861件;⽣效判决⼈数分别为110⼈、320⼈、1059⼈。

此外,还对⼤量危害⾷品安全刑事犯罪⾏为分别以⽣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法经营罪等其他罪名进⾏了审判,有⼒打击了危害⾷品安全的犯罪分⼦。

从审判实践的情况看,当前⾷品安全形势仍然⼗分严峻。

⼀是危害⾷品安全刑事案件数量⼤幅攀升。

近三年来,⼈民法院审结这类案件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1年、2012年审结⽣产、销售不符合安全(卫⽣)标准的⾷品刑事案件和⽣产、销售有毒、有害⾷品刑事案件同⽐增长分别为179.83%、224.62%;⽣效判决⼈数同⽐增长分别为159.88%、257.48%。

⼆是重⼤、恶性⾷品安全犯罪案件时有发⽣,⼀些不法犯罪分⼦顶风作案,例如相继出现的瘦⾁精、毒奶粉、毒⾖芽、地沟油、问题胶囊、病死猪⾁等系列案件,⼈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专题培训材料

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专题培训材料
2.在事故抢救期间擅离职守或者逃匿的; 3.伪造、破坏事故现场,或者转移、藏匿、毁灭遇难人员尸体,或者转移、藏匿受伤人员; 4.毁灭、伪造、隐匿与事故有关的图纸、记录、计算机数据等资料以及其他证据的; (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的法律条款
1.2
《司法解释》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一)导致事故后果扩大,增加死亡三人以上,或者增加重伤十人以上,或者增加直接经济
损失五百万不元报以谎上报的安;全事故罪
(二)采用暴力、胁迫、命令等方式阻止他人报告事故情况,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 (三)其他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
投资人 管理人员 实际控制人
发生 事故
明确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3
死亡1人

重伤3人

直接经济损失
一百万元
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 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死亡1人以上或重伤3人 以上的
事故案例一
二、事故原因和性质 (一)直接原因 据公安消防部门认定:塑料配油槽积聚的静电产生电火花引燃可燃油蒸汽是造成这起火灾事故 的直接原因。 (二)间接原因 1.正大同创公司没有建立健全、更没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 ,工作人员混合物料无章可循;未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从业人员缺乏消防安全常识和扑 救初期火灾的能力,致使从业人员无法及时、有效逃生;未为从业人员提供防静电服,使用容 易产生静电积聚的塑料容器作为配油槽,且未采取防静电和导除措施;使用不符合消防安全规 定的厂房,物料混合位置设置不合理,阻碍消防逃生通道,致使伤亡人数扩大。 2.三千集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违法建设厂房,并将违法建设的厂房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 条件的正大同创公司,租而不管;不按照消防部门审批的二级戊类厂房招商,招商引进的约半 数以上企业厂房火灾危险性为丙类,致使该工业园防火等级上升,且未按照国家消防法律法规 配置消防安全设施、消防安全环形通道,消防安全管理缺失。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6年9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26次会议、2016年3月17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18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6年11月3日法释〔2016〕14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依法惩治危害药品安全犯罪,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维护药品市场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现就办理这类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生产、销售假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酌情从重处罚:生产、销售的假药以孕产妇、婴幼儿、儿童或者危重病人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生产、销售的假药属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避孕药品、血液制品、疫苗的;生产、销售的假药属于注射剂药品、急救药品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生产、销售假药的;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期间,生产、销售用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假药的;两年内曾因危害药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受过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的;其他应当酌情从重处罚的情形。

第二条生产、销售假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的“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造成轻伤或者重伤的;造成轻度残疾或者中度残疾的;造成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者严重功能障碍的;其他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情形。

第三条生产、销售假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造成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生产、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生产、销售金额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并具有本解释第一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根据生产、销售的时间、数量、假药种类等,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的。

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12号)

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12号)

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12号,2013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6次会议、2013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5次会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3年4月2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6次会议、2013年4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5月4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3年5月2日为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对办理此类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一)含有严重超出标准限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二)属于病死、死因不明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畜、禽、兽、水产动物及其肉类、肉类制品的;(三)属于国家为防控疾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四)婴幼儿食品中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成分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五)其他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严重食源性疾病的情形。

第二条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一)造成轻伤以上伤害的;(二)造成轻度残疾或者中度残疾的;(三)造成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者严重功能障碍的;(四)造成十人以上严重食物中毒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五)其他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情形。

第三条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一)生产、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的;(二)生产、销售金额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数量较大或者生产、销售持续时间较长的;(三)生产、销售金额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属于婴幼儿食品的;(四)生产、销售金额十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一年内曾因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受过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的;(五)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1)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1)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1)【发文字号】法释〔2021〕24号【发布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日期】2021.12.30【实施日期】2022.01.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司法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21年12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56次会议、2021年12月29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三届检察委员会第八十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2021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1〕24号)为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对办理此类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一)含有严重超出标准限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二)属于病死、死因不明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畜、禽、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的;(三)属于国家为防控疾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四)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营养成分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五)其他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严重食源性疾病的情形。

第二条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一)造成轻伤以上伤害的;(二)造成轻度残疾或者中度残疾的;(三)造成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者严重功能障碍的;(四)造成十人以上严重食物中毒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五)其他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佚名
【期刊名称】《化工安全与环境》
【年(卷),期】2023(36)1
【摘要】本刊讯1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法释〔2022〕19号,以下简称《解释》)。

《解释》于2022年9月1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75次会议、2022年10月25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三届检察委员会第一百零六次会议通过,自2022年12月19日起施行。

【总页数】2页(P6-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
【相关文献】
1.遏制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司法保障--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读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读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读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答记者问
5.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摘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5〕22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5年11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65次会议、2015年12月9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44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12月16日起施行。

为依法惩治危害生产安全犯罪,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办理此类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犯罪主体,包括对生产、作业负有组织、指挥或者管理职责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等人员,以及直接从事生产、作业的人员。

第二条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犯罪主体,包括对生产、作业负有组织、指挥或者管理职责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等人员。

第三条刑法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指对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负有直接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以及其他对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负有管理、维护职责的人员。

第四条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规定的“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是指负有组织、指挥或者管理职责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以及其他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

第五条明知存在事故隐患、继续作业存在危险,仍然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一)利用组织、指挥、管理职权,强制他人违章作业的;(二)采取威逼、胁迫、恐吓等手段,强制他人违章作业的;(三)故意掩盖事故隐患,组织他人违章作业的;(四)其他强令他人违章作业的行为。

第六条实施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一百三十五条之一、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的行为,因而发生安全事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对相关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三人以上的;(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以上的;(三)其他造成严重后果或者重大安全事故的情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惩故意阻挠开展事故抢救、遗弃事故 受害人等行为
原因:行为恶劣,社会危害严重
《解释》第十条 在安全事故发生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 他直接责任人员故意阻挠开展抢救,导致人员死亡或者重伤, 或者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对被害人进行隐藏、遗弃,致使被害 人因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重度残疾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二 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 伤害罪定罪处罚。
明确主体范围
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 【重大责任事故罪】在生产、作业中违 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 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解释》第一条:犯罪主体,包括对生产、作业负有组织、指 挥或者管理职责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等 人员,以及直接从事生产、作业的人员。
明确主体范围
刑法三十四条 【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 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 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 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解释》第二条:犯罪主体,包括对生产、作业负有组织、指 挥或者管理职责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等 人员。
明确从重处罚情形
目的:宽严并济,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 《解释》第十二条: (一)未依法取得安全许可证件或者安全 许可证件过期、被暂扣、吊销、注销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二)关闭、破坏必要的安全监控和报警设备的; (三)已经发现事故隐患,经有关部门或者个人提出后,仍不 采取措施的; (四)一年内曾因危害生产安全违法犯罪活动受过行政处罚或 者刑事处罚的; (五)采取弄虚作假、行贿等手段,故意逃避、阻挠负有安全 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实施监督检查的; (六)安全事故发生后转移财产意图逃避承担责任的。 《解释》第十三条:在安全事故发生后积极组织、参与事故抢 救,或者积极配合调查、主动赔偿损失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 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 干问题的解释》的解读
出台背景:2015年11月9日 总体基调:依法严惩危害生产安全刑事
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共17条
主要内容
明确主体范围 明确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的适用条件 明确定罪量刑标准 严惩故意阻挠开展事故抢救、遗弃事故受害 人等行为 明条、第十一条
入罪标准:死亡一人、重伤三人,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百 万元。 对于相关罪名处第二档法定刑的条件采用了“事故后果+责任大 小”的规定方式,即原则上事故后果达到一定程度,行为人又 对事故承担主要责任的,方可处以第二档法定刑。 对于少数案件中的部分次要责任人不处以第二档法定刑难以作 到罪责刑相适应的情况,可以考虑适用《解释》规定的兜底条 款,处以第二档法定刑。
谢 谢
严惩贪污贿赂和渎职犯罪
原因:许多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背后,均隐藏着公职人员的 贪污贿赂或者失职、渎职行为。
《解释》第十四、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投资入股生 产经营,构成本解释规定的有关犯罪的,或者国家工作人员的 贪污、受贿犯罪行为与安全事故发生存在关联性的,从重处罚, 同时构成贪污、受贿犯罪和危害生产安全犯罪的,依照数罪并 罚的规定处罚。
严惩相关贪污贿赂和渎职犯罪
明确禁止令和职业禁止措施适用范围
明确主体范围
背景:实践中某些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具有特定职务身份的公司、 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规避法律、法规关于国家工作人员不得违 规投资入股生产经营企业,或者公司、企业管理人员不得违规 从事与所任职公司、企业同类业务等方面的禁止性规定,以他 人名义投资入股公司、企业,从而达到隐藏自己股东身份、充 当“隐名持股人”的情况
明确主体范围
刑法第一百三十五条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安全生产设施 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 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 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 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解释》第三条:“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是指对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负有直 接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 人,以及其他对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负有管理、维 护职责的人员。
明确禁止令和职业禁止措施的适用范 围
目的:发挥刑法中的缓刑考验期限内的禁止令和刑罚执行完毕 后的职业禁止措施的积极作用,预防危害生产安全犯罪分子短 时期内再次重操旧业,引发新的安全事故。 《解释》第十六条:对于实施危害生产安全犯罪适用缓刑的犯 罪分子,可以根据犯罪情况,禁止其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与 安全生产相关联的特定活动;对于被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可 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 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三年至五年内从事与安全生产相关的职业。
明确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的适用条件
背景:《刑法修正案(六)》增设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法定 最高刑为有期徒刑十五年,但由于对“强令”一词理解不当, 实务中适用率偏低。 《解释》第五条明知存在事故隐患、继续作业存在危险,仍然 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 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 (一)利用组织、指挥、管理职权,强制他人违章作业的; (二)采取威逼、胁迫、恐吓等手段,强制他人违章作业的; (三)故意掩盖事故隐患,组织他人违章作业的; (四)其他强令他人违章作业的行为。
明确主体范围
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 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 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 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解释》第四条:“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是指负有组织、指挥 或者管理职责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以 及其他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