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摘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的瑰宝,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探讨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定义,接着分析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遗产的必要性和方式。

也指出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以及发展现代音乐与保护传统音乐的平衡。

国际合作对于促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至关重要。

结论指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每个个体也应该为传承这一遗产尽自己的努力。

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文化传统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文明的珍视和传承。

【关键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挑战、困境、发展、现代音乐、传统音乐、国际合作、重视、个体、努力。

1. 引言1.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传承和实践的音乐形式、音乐技艺、音乐概念等非物质文化财富。

它承载着民族、地域、时代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是一种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传统文化遗产。

音乐作为人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认同和精神传承。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内涵,增进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音乐的传承和保护不仅可以弘扬民族文化,更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情绪表达和思维启迪,有助于舒缓压力、缓解焦虑,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保护和传承音乐文化,有利于促进人们心灵的愉悦和平衡。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承,更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寄托和滋养。

保护和传承音乐文化遗产,意义深远,值得我们重视和珍惜。

1.2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音乐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技术、表现形式、实践、传统知识和传统艺术形式等,代表着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传承和认同。

2023年民族音乐欣赏学习心得

2023年民族音乐欣赏学习心得

2023年民族音乐欣赏学习心得在2023年,我有幸参加了一场民族音乐欣赏学习活动,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和音乐之旅。

在这次活动中,我不仅了解了各个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传统,还深入体验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我对这次学习心得的总结,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活动中,我听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音乐作品,感受到了不同民族音乐的韵味。

例如,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多样的乐器演奏而著名。

这些音乐作品传递了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让我对云南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还发现,在不同民族音乐中,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如崇尚自然、寄情山水,强调集体意识和群体性表达等。

通过欣赏各个民族的音乐作品,我对中国的多元文化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其次,我对音乐欣赏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民族音乐欣赏学习中,我学会了更加专注的欣赏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

世界上的民族音乐千差万别,不同的音乐作品有着不同的音色、节奏和情感表达。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项挑战。

但通过指导老师的讲解和引导,我逐渐学会了听清乐器的声音,感受乐曲的起伏和情感变化。

我还学会了辨别和分析不同音乐元素的运用,例如节奏、节拍和音高。

这些能力的提升,使得我对音乐的欣赏更为细致和深入。

接下来,我对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活动中,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了一些著名音乐家的表演和交流。

他们在演奏过程中展现出了高超的技巧和与乐器的完美融合。

他们的演奏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对音乐内涵的解读和表达。

在与他们交流中,我了解到了他们的音乐创作过程和对音乐的理解。

我发现,音乐创作需要音乐家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对音乐的情感理解。

而音乐演奏则需要技巧的熟练和能够与乐器产生共鸣的能力。

这些对音乐创作和演奏的认识,让我对音乐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我对跨文化交流和传统文化保护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活动中,我遇到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爱好者,我们一起分享了音乐的美好。

关于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和管理的思考

关于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和管理的思考

关于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和管理的思考摘要:中国少数民族大都能歌善舞,具有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

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作了大量优美动人的民间音乐作品。

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融合了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对本民族有重要的价值,应加强保护。

同时,为了更好地传承还应加强对其的管理,要协调好传承和管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管理长调一、蒙古族长调民歌发展现状蒙古族长调在蒙古语中称为“乌日图道”,意为长歌。

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族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随着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音乐文化越来越多元化,出现了新的音乐形式和传播方式,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慢慢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长调作为蒙古族民歌的地位变得边缘化。

通过教育传承长调是有效的手段,但在教育方面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其一,当前很多不同的音乐题材形式共存,在这种大的音乐环境背景下,势必会影响年轻人的审美倾向,慢慢对老一辈的长调民歌失去兴趣。

其二,现在从中小学到高校的音乐教师都是受过专业教育甚至可能在西方国家有过学习经历,这种情况下其所教授的音乐内容是否还有蒙古族长调独有的歌唱特点尚未可知。

其三,现在的学生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往传统的拜师学艺方式越来越少。

师傅没有了徒弟,传统的长调传承就会受到影响,这也同时反映出长调传承人不断减少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音乐逐渐在人民群众中占据主流地位。

而蒙古族长调音乐面临着地域特色没落,同时在异军突起的现代音乐中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

蒙古族长调目前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归根结底在于它如何融入现代生活。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和管理路径其次,发挥基层协会和社团的作用,定期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如比赛等,政府部门要积极参与,给予相应的物质支持和精神的奖励,使举办活动成为既定管理政策,并要长期发展下去。

贵州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心得体会

贵州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心得体会

贵州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心得体会中国贵州的民间音乐,悠久,储藏丰富,浩如烟海,地域,不同环境和不风土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争妍夺丽、相映生辉,尤其是贵州民族的音乐更像一朵朵奇葩,绽放异彩,把中华民族的百花装点得更加瑰丽多姿。

他们不断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时代印痕,更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他们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成长的摇篮和发展的沃土。

我国贵州有着悠久而丰富的音乐分化遗产和优秀的传统,有独特的美学思想,理论体系和创作方法。

由于民族音乐文化长期根植置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为人民所喜爱,所以,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就是尊重本民族人民音乐欣赏习惯的连续性,运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实施美育,就可以极大提高这种教育的感染力、可行性和深刻性。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曾说过:音乐艺术不在于对象的直接模仿,而在于我们的心中唤起当看到这一事物时所体验过的情感。

音乐作为22艺术所给予人的艺术感受叫美感,通过美感使人们得到思想感情上的满足。

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通过艺术所反映的生活美在欣赏者的思想中引起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从而起到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最终达到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审美就是感受、感知和创造美,是人类一种主动追求没得实践活动。

它要凭借相应的审美对象才能完成对象对于主体的意义在于对象上面所凝聚的生活和精神的实质。

一方面,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形象,促进情感来理解和体察对象世界;另一方面,审美又是一种高尚的情趣,是一种自由的鉴赏,美作为一种理想与道德境界紧密相联。

康德认为,人的审美判断同时具有认识和道德的双重属性。

审美教育,是培养人感知、感受和创造没的教育,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即美育。

通过审美的陶冶达到生命的和谐和思想的升华。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传统学科分类中间的一个。

西方大概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把民族音乐学作为音乐学总学科中的一个分类,旨在针对非艺术创作类的,特别是非西方主流的音乐现象的研究。

民族音乐与舞蹈的传承与保护作文

民族音乐与舞蹈的传承与保护作文

民族音乐与舞蹈的传承与保护作文《民族音乐与舞蹈的传承与保护》作文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咱们国家有好多好多特别棒的民族音乐和舞蹈呢!比如说蒙古族的舞蹈,他们跳起来就像在草原上自由奔跑的骏马,可帅气啦!还有傣族的孔雀舞,舞者们的动作就像美丽的孔雀在开屏,特别好看。

民族音乐也很了不起!像陕北的民歌,那声音高亢嘹亮,能传到好远好远的地方。

可是呀,现在有些人不太重视这些宝贝了,我们得一起努力保护它们。

我们可以多去看看民族音乐和舞蹈的表演,还可以跟爸爸妈妈说一说,让他们也喜欢上。

大家一起行动起来,让民族音乐和舞蹈永远流传下去!《民族音乐与舞蹈的传承与保护》作文二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讲讲民族音乐与舞蹈。

你们看过维吾尔族的舞蹈吗?他们跳舞的时候,脖子轻轻一扭,眼睛特别有神,好像会说话一样。

还有苗族的芦笙舞,大家围着芦笙,欢快地跳着,那场面热闹极了!民族音乐也很有趣哦!古筝的声音优美动听,就像小溪在流淌。

但是,如果我们不保护它们,以后可能就看不到、听不到啦。

我们可以跟小伙伴们一起学一学简单的民族舞蹈动作,唱一唱民族歌曲。

让我们一起把民族音乐与舞蹈好好地传承下去,好不好?《民族音乐与舞蹈的传承与保护》作文三小朋友们,咱们国家的民族音乐和舞蹈可美啦!像藏族的锅庄舞,大家手拉手,围着篝火跳,满脸都是笑容。

还有江南的丝竹音乐,那声音轻轻柔柔的,让人听了心里特别舒服。

可是现在,这些宝贝有时候被大家忽略了。

有个小朋友叫明明,他特别喜欢民族音乐,经常跟着电视学唱。

后来他还在学校的活动中表演,让更多的小朋友也喜欢上了。

我们也可以像明明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喜欢和保护民族音乐与舞蹈。

《民族音乐与舞蹈的传承与保护》作文四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民族音乐和舞蹈有多棒吗?比如说壮族的扁担舞,舞者拿着扁担,敲打出有节奏的声音,可好玩啦!还有京剧,演员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唱得有模有样。

可是,如果我们不去传承和保护它们,也许以后就没有啦。

有一次,我去看了一场民族舞蹈表演,那些姐姐们跳得太好了,我回家后也学着跳。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探析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探析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探析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种音乐形式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载体。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更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历史记忆等方面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传承价值。

一方面,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在于它代表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不同少数民族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等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比如蒙古族的呼麦、藏族的唐卡舞曲、朝鲜族的阿里郎、维吾尔族的古尔帕克等,都是少数民族独特的音乐形式。

这些音乐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独特的节奏和特色的演唱方式,展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家庭、爱情等方面的情感和热爱。

它们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愉悦,更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态,形成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文化形象。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在于它代表了少数民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和历史记忆。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往往融入了丰富的民间传说、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元素,反映了少数民族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历史记忆。

比如藏族的古格玛、壮族的花山情、瑶族的黄布倒山等,都是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传统的音乐作品,通过韵律和歌词的表现方式,讲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起源、传统习俗、重大历史事件等,记录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轨迹。

这些音乐作品不仅在艺术层面上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体验,更在文化层面上具有重要的记忆功能和历史进程的纪录作用。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传承价值。

它代表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展示了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形象;它也记录了少数民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和历史记忆,传承和延续了他们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轨迹;它还在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和发展,丰富和拓展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传统与创新高中议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传统与创新高中议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传统与创新高中议论文在一些特殊典型的民族地区,静态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但对于总体来说,或在普遍意义上来说,更需要的是动态保护。

因为动态保护其目的是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对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应该以保护、继承为手段,以创新发展为目的。

求异求新是人类发展的本性。

一种含有特殊调式或节奏的音乐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往往会激起聆听者极大的兴趣。

在钢筋水泥堆积的现代化城市里,喧闹的环境、压抑的空间与飞快的生活节奏令现代都市人感到身心疲惫,回归自然的意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

这种心态在音乐需求方面的反映,就是在城市中形成了一股少数民族音乐热潮:《青藏高原》《珠穆朗玛》等作品久唱不衰;萨顶顶的《天地合》等“新民族根源音乐”得到普遍好评;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还特别加入了原生态唱法,让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走进我们。

这些事实说明,少数民族音乐所具有的纯真质朴的风格很符合现代城市听众的口味,能带给他们无尽的遐想,使其失落的心灵得到慰藉,让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

少数民族风格的作品及少数民族乐手的表演已得到了城市听众的接受与认可,在现代音乐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为自身拓展了发展空间。

我们所说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动态保护,也就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历史继承性这一问题。

所谓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就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

由于这种历史继承性的存在,艺术的发展就有了自己的传统。

对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应该保持它的民族文化特征。

例如:有些少数民族的歌曲在室内演唱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特征和文化内涵。

如普米族的歌曲有些是在山坡上唱给妈妈听的,有些是在星空下唱给心上人听的。

最有代表性的是甘、青、宁地区的“花儿”,可以说“花儿本是心上的话”,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唱的歌,表达率直自由。

正是由于这一点,一般不能在长辈面前演唱。

这样一来户外便成为“花儿”的集散地。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许多传统音乐正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困境。

随着科技和工业化的进步,许多人转向了更现代化、时尚化的音乐形式,传统音乐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由于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增加,许多传统音乐的传承者和乐手无法继续居住在他们原来的地方,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导致传统音乐的传承中断。

由于教育体制和商业化的影响,很多人对传统音乐缺乏认识和理解,导致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

为了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力度,加强对传统音乐乐手和传承者的扶持和培训。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传统音乐的传承者提供经济支持和场地保障,同时加强传统音乐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教学力度。

社会组织和民间机构也应加大对传统音乐的收集和保存力度,建立音乐档案馆和音乐保护中心,收集和保存传统音乐的音乐作品和资料,并开展相关的研究和推广活动。

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将传统音乐进行记录和传播,以便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保持传统音乐活力和传承下去,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

年轻一代应该培养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参与到传统音乐的学习和演奏中去,成为传统音乐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大众媒体和文化市场也应注意引导社会对传统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大众的音乐审美,提高传统音乐的曝光度和受众数量。

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政府、社会机构、个人的合力,才能够保护和传承好传统音乐,让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展现其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小学音乐教师,我对本民族的音乐认识很少,今天听了乐圣东博士的讲解,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把平日的衣食住行及日常生活的习性与平时教育教学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活教材,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的音乐教师更有责任把少数民族的音乐进行传承与保护。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流行音乐对少数民族音乐有不小的冲击,传统音乐摇摇欲坠,作为音乐教师又责任在教学工作中多给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知识,让他们保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

通过学习使我意识到要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传承和保护,就必须把学校作为传承音乐的基地,政策搭台,学校开设地方课程,把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合理的带入课堂,并提高自身发展意识与能力,促进主动参与合作互动,把在不同背景中风格各异的文化深入浅出的深入到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此为动力,不断摸索进取,为传承和保护传统音乐贡献自己的力量。

蒋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