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学布朗芬布朗纳5系统

社会生态学布朗芬布朗纳5系统
社会生态学布朗芬布朗纳5系统

社会生态学-布朗芬布朗纳5系统

————————————————————————————————作者:————————————————————————————————日期:

二、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

环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首先表现为心理机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例如,我们的眼睛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眼睛像照相机一样。它的视像和照相机底片上的像一样是颠倒的,但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正的。心理学家斯特拉顿(Stratton,1897)用一套光学系统把眼睛视网膜上的视像校正成与外界物体的方向一致。他戴了这个倒像装置以后开始时看到的是一个完全颠倒的世界,由视觉指导动作很不协调,以后渐渐适应;到了第八天他完全适应了这个新的不习惯的世界,此时,他很难说出这个世界是倒的还是正的。但取掉了这个倒像装置以后,他看到的世界又颠倒了,由视觉指导动作不协调了,

又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人类生存在地球上,地球哺育了人类,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就是对赖以生存的地球这个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人的心理与行为不仅取决于当前的刺激和人格特征,而且也取决于整个环境及其特征。

其次,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自然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方面。以能源和污染为例。在环境中获得能源的可能性决定了人们耗能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又反过来决定着会造成什么样的环境污染。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反过来又将会改变着人们的耗能行为方式。人类与其生存环境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人类的行为使得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那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甚至会危及生命。生态学(ecology)是一门独特的生物学分支,是研究活着的生物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是一种持续几个循环的交换。人们不满足于自然界的恩赐,着手治理和控制自然力:人工降雨,钻井,排去沼泽地的水,建造大坝,设计检验地震的建筑物,以及利用核能来增加能源。人们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动物、人类及其环境地位。这些改变一部分是有好处的,但一部分则相反。在生态学中,对一个地区有害影响的例子很多。例如,埃及尼罗河的阿斯旺大坝的修建是用来控制洪水和提供水力发电,但导致尼罗河沿岸生态破坏,自然居住地的文明被侵占,不少物种灭绝,也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

最后,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社会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方面。人在社会中生长,在社会中死亡。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人之外的某种东西,而是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和交往包括在这一关系之中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规范(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等)对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巴克(Barker,1968)提出的行为环境的概念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所谓行为环境(behavioral environment)是文化上与固定的行为相匹配的物理环境。这种行为包括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例如,教堂就是一个有多种行为与之相匹配的行为环境,它不同于教室和饭馆。了解行为环境可以使我们能较肯定地预见哪些行为将会发生;行为环境改变,行为也会随之而改变。

总之,环境制约着行为,行为又会导致环境的改变。我们是不能离开环境来研究心理与行为的。

2008-10-13 人教网

三、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在其《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935)一书中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前者指现实的环境,后者指个人意想中的环境。他认为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他举例说,有一个人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骑马来到一家旅店,庆幸自己经过几小时的奔驰,穿过冰天雪地的平原而能找到暂时安身的地方。店主人问他从何方来。随后,当他知道刚才走来的地方正是令人恐怖的康士坦湖时,立即惊恐而毙。考夫卡认为,这一旅客过湖时,地理环境是大湖,行为环境则是冰天雪地的平原。他听了店主人的话而惊毙,就证明,如果旅客事先知道是一个大湖,其行为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考夫卡认为,行为是受行为环境调节的。

另一位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KurtLewin,1890—1947)提出的动力场理论与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论基本相同。他在《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动力场理论。勒温的动力场理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叫生活空间(life space)。所谓生活空间是指人的行为,也就是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其公式如下:

B(行为)=f(生活空间Ls)=f(人P·环境E)

这里勒温所说环境不是现实的客观环境而是心理环境,即与人的需求相结合在人头脑中实际发生影响的环境。需求的作用使得生活空间产生了场的动力,他称为引力或斥力。例如,儿童看见糖果就想吃,叫引力;看到蛇就想逃避,叫斥力。生活空间所具有的吸引或排斥的动力性质,勒温称为效价(分为正效价和负效价)。由于生活空间具有动力,人的行为就沿着引力的方向向心理对象移动。例如,一个青年想当医生,就向着医生方向努力。此外,勒温还认为,生活空间的每一部分都可有一个区域。每个区域又具有一定的疆界。人的行为就是在具有各个区域的生活空间中移动。图3-1显示,一个青年(P)想当医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G),必须经过下列几个区域的生活空间:(1)大学入学考试(Ce);(2)进入大学(C);(3)进入医学院(M);(4)登记(I);(5)行医(Pr)。如果他入学考试不及格,就不能越过这个疆界而进入另一个区域。这时他的生活空间就会产生急剧变动,或者继续努力,克服障碍,最后实现目标,或者另找新的目标。

图3-1一个想当医生的青年的生活空间

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论和勒温的生活空间论都把个体的心理因素注入到客观环境的作用过程中,强调环境的作用取决于人的心理因素,强调人对环境影响的行为反应的主动性,这无疑是合理的。因为人在活动之前对于环境的认知不是纯客观的,而是或多或少加进了主观成分,从主观上加以规定和把握的。这种对环境刺激从主观上予以规定和把握,在认知心理学中称为“赋予意义”。因此,环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视个人对环境的认知而定的。但是,他们片面强调个人心理因素的实在性及其作用,则有失偏颇。

(二)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人是社会的人。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兴起的社会生态学(social ecology)是一种探讨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取向。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1979,1998)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theory of social ecosystems)认为,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中的生活事件的直接影响,而且也受发生在更大范围的社区、国家、世界中的事件的间接影响。因此,要研究个体的发展就必须考察个体不同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

布朗芬布伦纳把个体的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五个子系统(见图3-2)。(1)微系统,指与个体直接的、面对面水平上的交流系统,例如,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各种行为的复杂模式、角色,以及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工作场所、游戏场所中的个人的交互作用关系。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中的个人都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微系统的组成部分。个体微系统中的每个人都以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方式与个体交互作用。例如,母亲对儿子小明唱歌,同伴与小明做游戏等。(2)中系统,是几个微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例如,小明的母亲以怎样的方式对待小明可能受小明的母亲与小明的外祖父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如果小明的母亲与小明的外祖父之间经常争吵,小明的母亲可能缺乏温柔并以粗暴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同样,小明与妹妹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反映了小明的母亲与小明的姨妈之间交互作用方式。布朗芬布伦纳所讲的中系统,其实就是个体的微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3)外系统,是指两个或更多的环境之间的连接与关系,其中一个环境中不包含这个个体。例如,儿童生活在家庭里,但家庭不是与外界隔离的。父母对待儿童的方式会受到学校、教师的影响,也会受到教会、雇主和朋友的影响。个人的家庭微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成员之间有种种交互作用的关系。例如,小明与他的父亲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受到他的父亲与其企业雇主或其炒股朋友之间的关系的影响。(4)大系统,是指与个人有关的所有微系统、中系统及外系统的交互作用关系。这是一个有文化特

色的系统。可以依据信念、价值观、做事情的传统方式、可预期的行为、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等内容来描述大系统。大系统的特色则反映在不同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之中。用布朗芬布伦纳的话来说,大系统是一种特殊文化、亚文化或其他更广阔的社会环境的社会蓝图。(5)长期系统,是指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所有的社会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个体的微系统随着时间的发展可能会发生很多重要的变化,如弟弟妹妹的出生、父母离婚、得到或失去宠物等。有时候,大系统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美国20世纪最后的几十年中,在家庭成员参加工作的模式(从一人挣工资发展为两人挣工资)、家庭结构(从双亲家庭到单亲家庭)、育儿方式(从家庭养育到选择其他保育方式)、生孩子的年龄(从低龄到高龄)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显然,大系统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个人生活于其中的微系统(家庭、家族和学校)。

图3-2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图示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制约作用。首先,从空间上来看,人的行为不仅受直接的、面对面水平上的微系统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微系统与微系统的交互作用关系,微系统与中系统、外系统、大系统(特殊文化和亚文化)交互作用关系的影响。其次,从时间上来看,人的行为不仅受传统文化的制约,而且受时代变迁的制约。

但是,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也有缺点,主要的缺点是无法进行实证研究。例如,怎样对有着无数高度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进行观测呢?怎样理清个体与其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之间的交互作

用关系呢?长期系统、大系统是以怎样的方式通过微系统而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发展呢?这些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 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7、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 盐土和碱土是所含可溶性盐的种类、pH以及土壤结构均不相同的两类土壤。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最新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社会生态学

讨论五社会生态学 贾远先 2009112141 一、内涵: 社会生态学是人类社会的生态科学,即研究人类社会与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从社会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考察的生态学理论。研究社会生态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消灭人类已经或可能发生的、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种种不利甚至有害的行为,从而逐步自觉地建立和维护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平衡。 社会生态学内在地包含了两个向度:社会向度和生态学向度:所谓社会向度,是指社会生态学分析生态问题和寻求构建理性生态社会的社会视角;所谓生态学向度,是指社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启示和指导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社会生态学的社会向度使我们认识到人类社会既对自然具有毁灭性能量也具有调整人与自然关系,重建天人和谐的潜能。在对生态问题根源的分析上,社会向度揭示了不同的个人、阶层、民族和国家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差别的;在探讨生态社会的构建方面,社会向度主张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的融合。生态学向度则因其提供的原则、方法和价值观使得现代科学的目的不局限于人类社会的福利,而同时关注自然与生态,即实现现代科学的生态化。 二、发展过程及主要学派: 社会生态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R.帕克和E.

伯登斯提出的“人类生态学”概念。就其本质而言,这一概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生态学”,因为它还只是把人类当作一个物种研究,并没有考虑到社会系统的发展和功能作用的特殊规律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的主导作用。到了196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默里·布克金在此基础上逐步阐明社会生态学,前苏联生态学家则在此基础上开始考虑生态研究的社会因素。自此,社会生态学研究蓬勃发展起来并在1980年代达到顶峰。 社会生态学的包含两个学派:兴起于苏联、发展于中国的社会生态学学派和发端于美国、以布克金为代表的社会生态学学派。 (一)发端于美国、以布克金为代表的社会生态学学派 布克金在1970年发表的著作《生态学与革命思想》中正式提出社会生态学这一概念。他认为生态问题之所以是“社会的”,是因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区分深植于社会领域,也就是深植于人类与人类之间的根深蒂固的冲突”。如果人类不坚决地处理社会中的问题,当前的生态问题就不能得到清楚地认识,更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 (二)兴起于苏联、发展于中国的社会生态学学派 马尔科夫在他1986年出版的《社会生态学》一书中指出,人和社会因素在社会-自然系统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自然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取决于人所选择的自然资源利用战略。由于生态危机问题的复杂性,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协调多学科资料与方法,构建一门新的科学———社会生态学来建设和管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马尔科夫看来,社会生态学的目标是从对自然过程的简单描述过渡到对这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一、生物与环境 一、 1.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生活于特定的环境中。环境中的光、温度、氧气、水、土壤、营养物质等环境要素,影响着生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我们称这些环境要素为生态因子。 2.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在根本上决定着地球上的各种生命活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对其环境也不断地起着调节作用。生物圈的生命活动对大气成分、地球温度、气候、土壤形成和成分变化等都有重大影响。 二、种群生态 1.种群的增长 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种群的个体数量的增长一般可分两种情况来考虑,即密度制约型增长和非密度制约型增长。(1)非密度制约型增长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数目。非密度制约型增长假设环境中的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种群增长率将不受种群密度的影响,其增长形态为指数型增长。 设N 为种群数量,r 为一恒定的(从而与密度无关的)瞬时增长率,且r>0,则其增长过程可用方程描述为: 积分,有 上式中,N 0为初始种群数量,可以看出种群增长表现出类似复利累积的特征(右图)。 (2)密度制约型增长 若考虑到环境资源容量的限制,则种群的指数型增长是不能够维持下去的。考虑到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等资源以及其他生物的制约, 种群增长通常表现为一逻辑斯谛过程: 其中,K 表示环境容量,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或该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通常被称作逻辑斯谛系数。 2.种群的周期性波 动、爆发与衰亡 逻辑斯谛曲线的渐近线只代表一个稳定种群的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往往是围绕这个平均值上下波动的。其波动幅度有大有小,波动形态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种群的规则性波动也称周期性波动。

生态学概念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H.Thorean(索瑞)于1858年提出,“Eco—“一词源自”oikos”(希腊文),意思是:隐蔽所,居所,居住环境。 1866年,E.Heackel(海格尔,德国)最早给生态学下定义: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标志着生态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关系。 2、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学科,其重点是生态 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以人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生物学。 4、以社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学问 题。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866年以前,1866—1970,1970年以后 1、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1866年以前) 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虽然在这个阶段的晚期有一些相关著作,但是,显得很肤浅、零碎、片断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理论。 2、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1866—1970) 1866年海格尔给生态学下定义后,标志着生态学科学理论的建立。在此阶段,为之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要代表人有: (1)德国Mobius(摩比乌斯)于1877年提出“生物群落“概念。 (2)德国Schroter(斯洛特)于1896年创立了个体生态学。 (3)德国Schimper(新柏尔)于1898年出版了〈植物地理

生态学复习题

一、选择(第一章) 1.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C 】 A. 人类生态系统 B. 自然生态系统 C. 城市生态系统 D. 社会生态系统 2.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征的系统研究思路是【 A 】 A. 黑箱 B. 白箱 C. 灰箱 D. 绿箱 3.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来研究系统整体特性的研究思路是 【 A 】 A. 白箱 B. 黑箱 C. 红箱 D. 灰箱 4.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D 】 A. 人口—资源—环境峰会 B.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 C. 环境保护大会 D. 人类环境会议 5.属于城市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的是【 B 】 A. 政治 B.大气 C. 法律 D. 文化教育 6.城乡人口迁移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单向动态过程称为【 B 】 A. 人口迁移 B. 人口城市化 C. 城市人口过密化 D. 人口城市规划 二、填空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由于取食和被食而形成的链索关系称为食物链。 2.城市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生态系统。 3.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称为生态位。 4.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5.环境承载力最主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 6.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三、名词解释: 1.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来表示。 2.系统: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成分按一定的规律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朝着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集合)。 四、简答: 1.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哪几种? 1)黑箱研究思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性和反映特征的系统研究思路。 2)白箱研究思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系统输入与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3)灰箱研究思路:同时兼用白箱和黑箱的研究思路而派生出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思路。 2.如何理解现代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由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人口转化。

生态学简答题doc资料

第一章 1【简答题】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1.Haeckel: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赋予生态学的定义过于广泛。 2.Elton:在最早的一本《动物生态学杂志》,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史”。评价:该定义较为广泛。 3.克什卡洛夫: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中所指的各种适应性。评价:定义广泛,与生物学这个概念不易区分。 4.C.krebs: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评价:强调的只是种群生态学。 5.Warming: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评价:此定义强调的是群落生态学。 6.E.Odum: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评价:该系统侧重生态系统方面,比较抽象。 7.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评价:将两系统结合了起来,研究更加的全面。 2【简答题】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进一步向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例如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十分重视研究的尺度。(生态学中一般认为尺度有三种: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3【简答题】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按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有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按栖息地划分如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按交叉的学科划分为数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等。 生态学研究的特殊性应该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单位的特殊性。上世纪40-50年代,动物生态学研究单位主要是种群,而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群落;60年代以后,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生态系统。 4【简答题】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5【简答题】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是指生物的生存会使环境改变,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生物的进化方向,而进化了的生物又继续使环境改变,最终形成一个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 6【简答题】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生态学的萌发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四个时期。 ①萌发时期时间为公元16世纪以前,特点为在长期的农牧渔猫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②建立时期时间为17世纪到19世纪,植物生态学产生; ③生态学巩固时期时间为20世纪到20世纪中叶,以地区为背景分化为3个不同的学派; ④现代生态学时期,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向微观宏观发展,研究方法手段改变。 7【简答题】列出3位世界著名的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德国生态学家Haeckel提出了“ecology”一词,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指出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美国生态学家E.Odum指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他的著名的教科书《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0)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尺度:是指生态现象或生态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二、单项选择题 1、最早给出“生态学”定义的是(B)。 A.奥德姆 B.海克尔 C.达尔文 D.高斯 2、在诸生态因子中 B 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 能替代少数其他因子 B 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 C 把其他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 D 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 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 生态学家?(A) A.Odum B.Haeckel C.Clements D.Tansley 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5、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 A.实验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行为生态学D.草原生态学 三、多项选择题 1、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包括(ABCD) 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 2、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ABC)

A.野外B.实验C.理论 四、填空题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普通生态学通常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研究层次 3、理论生态学按照生物类别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4、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野外、实验和理论的3类 6、生态学的定义是由Haeckel 于1866 年提出来的。 五、简要回答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六、论述题

从生态学的观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生态学的观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是人永远离不开的母体。无论人类文明有多发达,人类总怀着对大自然的向往,总有难以割舍的绿色情结。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引发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必将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经济无从发展,人民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自然规律办事,科学地利用自然,使之长久地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把人、自然、社会作为人类生存的生态整体来看待,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分裂,从而克服和纠正了传统自然观的缺点和偏颇。 首先,生态自然观强调“人—自然—社会”和谐一致的整体性。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直接生活资料,而且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家园,人类虽然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但是仍然离不开生态系统和其他生命的支撑,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一样都是整体存在链上的环节,“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乃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因素” 。 其次,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具有自己独立的“内在价值” ,反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并提出“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思想。它打破传统的自然观,认为人类不应该成为自然的主宰,自然也不应该成为人类任意宰割和处置的对象,人类应把自身放在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中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从“爱护”“尊重”和“亲和”的立场上去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再次,生态自然观吸取了生态自然学、生态哲学、生态社会学、生态美学等领域的一系列最新成果作为自己的理论营养,从更为广阔的时空观来关注人与自然的整体前途和命运,打破了传统自然观的封闭鼓励状态,极大的丰富了自身内涵,从而使理论更具整体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从内涵上来看,生态自然观不仅将现代生态学的一系列原则借鉴吸收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而且兼收并蓄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等领域的合理的要素和最新成果。从空间上看生态自然观同全球观和宇宙观相联系,从全球视野来看,环境问题没有国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三基于生态自然观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随着人类进入到信息社会,地球已成为愈来愈复杂的人类生态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到了反思的交叉路口,是继续把自然界作为物质财富掠夺的对象,还是调整好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与其和谐相处,在协调中维持其动态的生态平衡,在改造中建设新的生态平衡,这已成为决定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当今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也为了后几代人也能享用到充足的资源和环境,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措施来应对这些危机,从而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是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我国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自然生态的恶化,这源于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偏差。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完全以自己的需要为轴心去对待自然,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一个生物种,具有一定的生物属性,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

教育生态学

关于教育生态管理的几个问题(一) ——《教育生态管理》读书摘要一段时间以来,阅读了吴林富著《教育生态管理》,对于和工作实际密切关的有关概念和论点以问答题的形式进行归纳。本书从生态学角度,审视日常教育管理中的种种活动和现象,运用教育生态理论系统阐述了教育生态主体管理、教育生态环境管理、教育生态信息管理、课堂生态管理和教育生态安全管理等,并从实践层面列举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生态管理的案例和做法。本书视角独特,案例丰富,观点新颖,体系结构和内容也有别于一般的教育管理类书籍,是我国目前第一本教育生态管理类书籍。1.为什么关注生态问题?(P1) 答: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全面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发展和经教育改革的深入,有如生物成长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一样,永远需要某种丰富营养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只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和谐与共生共荣,彼此促进与协同进化,才有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每一个系统的协同进化。生态问题已经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如同和平与发展一样,保持生态平衡、生态安全、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也是人类付出沉重代价之后的形成的全球共识,生态学讲的是生物与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我们也应该从生态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那我们就会找回教育长久缺失的东西——关注人的生命。生态学的观点为我们管理教育,认识、实践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2.教育生态危机?(P10) 答: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变化比过去任何时候等快,但是教育体制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速度过于缓慢,因此而产生的教育体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正是这场世界性教育危机的实质所在。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日已过时的陈旧的课程内容与知识增长及学生显示学习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二是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不相适应。三是教育与就业之间日益严重的不协调和不平衡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严重的教育不平等。四是教育费用的增加与各国将资金用于教育的能力和愿望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等。五是教育还存在者追求数量而损害质量,盲目引经不适合本国国情和教育目的的外国教育体制的严重问题。特备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从宏观上,微观上与经济、文化、科技等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已为国人关注,并有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部分生态结构上看,基础教育的层次结构、学制结构、类型结构、课程结构、教师结构存在种种的矛盾与不平衡。从学校系统内部看,过度学习、过度教学、片面教育、过分强调统一教育等,也是教育生态失调的种种表现。社会的进步、物质水平的提高,相应的需要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但是基础教育还存在观念陈旧、制度僵化、形象扭曲、目标偏移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基础教育一方面要面对环境的力量和社会各界施加的压力,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基础性和教育性要求,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公民。尽管著名教育理论家胡森认为,判断和论述教育危机的一个主要指标是教育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但是,对各种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本身也许并不如此简单,为此人们需要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来探讨各种教育问题,而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的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成为人们的选择之一。 3.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P10) 答:通过我们的管理,如何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从而构建起安全、和谐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 4.生态化概念?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四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功能 ●生态系统物种结构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空间与时间结构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ecosystem)的定义: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Tansley(1935)提出)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无机物 有机化合物 气候因素 生产者 (producer) 消费者 (consumer) 分解者 (还原者)(decomposer) ?生产者(producers)又称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ucers),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初级生产者也是自然界生命系统中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媒介。 ?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它们属于异养生物。 ?分解者(composers),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小型消费者使构成有机成分的元素和贮备的能量通过分解作用又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

生态系统各成份的相互关系 线条粗细表示作用强弱和物质能量流通的总量多寡 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气候因素 生态系统各成份的相互关系 线条粗细表示作用强弱和物质能量流通的总量多寡 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气候因素 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物种结构 ?关键种 ?冗余种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镏钉假说 ?冗余假说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 ?食物网 –食物网的结构特点 –食物网的控制机理 食物链及其类型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捕食食物链:以植食动物吃植物的活体开始。 ?碎屑食物链:从分解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的有机物质颗粒开始。 ?寄生食物链:寄生物和食腐动物形成辅助食物链。 ?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草性鱼类→食肉性鱼类。 ?比较长的食物链如:植物→蝴蝶→蜻蜓→蛙→蛇→鹰。 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 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3.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 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 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 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 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 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生态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论文

生态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工业、农业、城市建设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荒漠化、森林破坏、水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逐渐严重,以致威胁到人类以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生态建设“这一词眼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以及生态城市建设如今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 一、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ecological industry)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 世界生态工业园典范全球产业生态学者最常引用的生态工业园区原型典范,是位于丹麦卡伦堡(Kalundborg)的发展案例。它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已经稳定运行了30多年。它位于哥本哈根市以西100公里处,全市人口仅一万九千人。在那里一群公司使用彼此废弃物作为对于本身制造所需原辅材料。该地区的产业共生关系演变过程,是一种自发、缓慢演化而成的。而这些企业之间以及与社区间的物质与能源交换网络,已沿着距哥本哈根西边75英哩处海岸地区发展成为一小型产业共生网络。 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它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为核心工业。电厂给制药厂供应高温蒸汽,给居民供热,给大棚供应中低温循环热水生产绿色蔬菜,余热流到水池中用于养鱼,实现了热能的多级使用。同样,粉煤灰用于生产水泥和筑路,脱硫石膏用来造石膏板等。通过企业间的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建立了”纸浆—造纸”、”肥料—水泥”和“炼钢—肥料—水泥”等工业联合体,既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费用,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社会生态学-布朗芬布朗纳5系统

二、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 环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首先表现为心理机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例如,我们的眼睛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眼睛像照相机一样。它的视像和照相机底片上的像一样是颠倒的,但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正的。心理学家斯特拉顿(Stratton,1897)用一套光学系统把眼睛视网膜上的视像校正成与外界物体的方向一致。他戴了这个倒像装置以后开始时看到的是一个完全颠倒的世界,由视觉指导动作很不协调,以后渐渐适应;到了第八天他完全适应了这个新的不习惯的世界,此时,他很难说出这个世界是倒的还是正的。但取掉了这个倒像装置以后,他看到的世界又颠倒了,由视觉指导动作不协调了,又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人类生存在地球上,地球哺育了人类,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就是对赖以生存的地球这个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人的心理与行为不仅取决于当前的刺激和人格特征,而且也取决于整个环境及其特征。 其次,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自然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方面。以能源和污染为例。在环境中获得能源的可能性决定了人们耗能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又反过来决定着会造成什么样的环境污染。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反过来又将会改变着人们的耗能行为方式。人类与其生存环境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人类的行为使得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那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甚至会危及生命。生态学(ecology)是一门独特的生物学分支,是研究活着的生物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一个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是一种持续几个循环的交换。人们不满足于自然界的恩赐,着手治理和控制自然力:人工降雨,钻井,排去沼泽地的水,建造大坝,设计检验地震的建筑物,以及利用核能来增加能源。人们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动物、人类及其环境地位。这些改变一部分是有好处的,但一部分则相反。在生态学中,对一个地区有害影响的例子很多。例如,埃及尼罗河的阿斯旺大坝的修建是用来控制洪水和提供水力发电,但导致尼罗河沿岸生态破坏,自然居住地的文明被侵占,不少物种灭绝,也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 最后,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社会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方面。人在社会中生长,在社会中死亡。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人之外的某种东西,而是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和交往包括在这一关系之中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规范(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等)对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巴克(Barker,1968)提出的行为环境的概念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所谓行为环境(behavioral environment)是文化上与固定的行为相匹配的物理环境。这种行为包括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例如,教堂就是一个有多种行为与之相匹配的行为环境,它不同于教室和饭馆。了解行为环境可以使我们能较肯定地预见哪些行为将会发生;行为环境改变,行为也会随之而改变。 总之,环境制约着行为,行为又会导致环境的改变。我们是不能离开环境来研究心理与行为的。2008-10-13 人教网

社会生态学汇总

社会生态学 作者:未知人气:来源:网络 社会生态学〉 传统的生态学脱胎于自然学科中的生物学。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最早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它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尔逊女士发表的《寂静的春天》标志着环境生态学的诞生。 目前大部分的生态类学科研究的重点仍属自然学科的内容。而这种以自然学科的利理论解决社会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城市规划的方式显然并不适合作为景观设计这样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社会的角度去审视生态问题。 人类发展到今天已具有了空前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影响到周围的一切,如果把人类看成一个生态因子,那么人类无疑人类是最为活跃的生态因子。人类可以轻而易举的将一个充满生机的湖泊变成一汪死水,只要他们愿意。但光、空气、温度显然没有那么大的变数。 作为拉开环境生态学序幕的卡尔逊女士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所描述的情景正是作为社会人的人类在其中扮演了主角。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所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的社会属性更多的体现在人的生活中,而自然属性随着历史的车轮已离人类越来越远,有的也只是一些在社会伦理道德下的本能行为。 传统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将生物放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研究的社会生态学研究的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周围环境及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包括原生生态学、亚原生生态学和人文生态学。他们之间的划分是以人这一社会主体为标准的。 原生生态: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形成相对稳定的不需要人类长期干预的生态系统称为原生生态 亚原生生态:需要人类长期干预才得以维持的生态系统称为亚原生生态系统。 人文生态:人文生态作为上述两者的补充强调软环境的构建。它包含人类文明的一切。强调文化的地域性。 原生生态、亚原生生态、人文生态均属社会生态学的范畴,强调生态的社会性,它坚持以人为纲,强调设计的人文性,注重人文关怀。 www. 444. tom. cn 亚厦生生辞 亚原生生态主要包括两大实体(城市和乡村)和联系他们的通道(公路、铁路)。亚原生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形成、规模不断的壮大。

生态学名词解释

1.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 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2.物种species:简称“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在生殖上互相隔离。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3.顶级群落climax community:指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在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下,通过顺行演 替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结构稳定的群落。又称演替顶级。 4.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 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5.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 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6.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作 用的环境要素。 7.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指由于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 植物等大量繁殖,并引起水质恶化和水生动物死亡的现象。 8.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构成物种的基本 单位、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9.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指特定空间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及它们与环境之 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0.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 种。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的植物种类。 11.食物链food chain: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 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12.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构成危害的发展。 13.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指基因频率在小群体里随机增减的现象。 14.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 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16.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17.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又称生态价,是指每种生物有机体能够生存的环境变化幅度,即最高、最低生态因子之间的范围。 18.贝格曼定律Bergman's rule: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这种现象称为贝格曼规律。 19.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control factor: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20.非密度制約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21.趋同适应Convergence adaptation:指亲缘关系很远甚至完全不同的生物类群,长期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中而表现出相似的外部特征,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态位。 22.趋异适应Divergent adaptation: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不同或相异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