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 生态系统的结构2. 生态系统的功能3. 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调节教学方法:1.归纳法讲解2. 幻灯片的使用重点及难点:难点是生态系统结构重点是生态系统功能和调节本章主要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机制以及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与恢复等。
以便能识别生态结构,认识生态关系,进而为掌握生态过程的模拟,生态质量的评价,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措施等知识奠定基础。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特征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A.G.坦斯利(A.G.Tansly,1935)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是物理学上使用的“系统”整体,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也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素复合体。
因此,生态系统可定义为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化学—生物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不难看出,坦斯利定义的实质强调的是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功能上的统一性。
世界著名生态学家E.P.奥德姆1971年曾指出,生态系统就是包括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的统一体。
他认为,只要有主要成分,并能相互作用和得到某种机能上的稳定性,那怕是短暂的,这个整体就可视为生态系统,具体些说,生态系统又可定义为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按生物学谱(Biologicol spectium)划分的组织层闪,生态系统是研究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
所以,生态系统是个功能单位而不是生物学的分类单位。
早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生态学界曾引用过由苏联生态学家苏卡乔夫(B.H.cykaheb,1944)提出的“生物地理群落”(Biogeocenosis)这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一定地表范围内相似的自然现象即大气、岩石、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水文等条件的总和。
生态学课件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分解作用
• 3、分解作用测定 • 网袋法: • 一般通过埋放装有残落物的网袋以观察土壤动物 的分解作用。 • 网袋具有不同孔径,允许不同大小的土壤动物出 入,从而可估计小型、中型和大型土壤动物对分 解的相对作用,并观察受异化、淋溶和碎裂三个 基本过程所导致的残落物失重量。
生态系统分解作用
P= R × C × 3.7 k
• P=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R=相对光合速率; k=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的衰变系数;C=水中的 叶绿素含量。
生态系统初级生产
• • • • • • 4、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收获量测定法 氧气测定法 CO2测定法 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叶绿素测定法
生态系统次级生产
食物链与营养级
• 2、食物网(food web) • 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食物链与营养级
• 3、营养级(trophic levels)
•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所有生物种的 总和。 •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 有超过六级的。
营养级(trophic levels)
• 分解作用过程包括碎裂、异化和淋溶。
生态系统分解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分解者
• 细菌、真菌和土壤动物。 • • 动物分四个类群: • ①小型土壤动物(microfauna):包括原生动物、线虫、 轮虫、最小的弹尾和螨; • ②中型土壤动物(mesofauna):包括弹尾、螨、线蚓、 双翅目幼虫和小型甲虫; • ③大型(macrofauna)土壤动物:包括千足虫、等足目 和端足目,蛞蝓、蜗牛; • ④巨型(megafauna)土壤动物:包括蚯蚓等。
• 能量锥体或金字塔(pyramid of energy)
基础生态学--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二)分类
(2)沉积型:矿物元素贮存在地壳里。经过自然风化和开采 冶炼,从岩石中释放出来为植物吸收,并沿食物链转移,经微 生物的分解再返回环境。一部分在土壤中,一部分随水汇入海 洋,经过沉降、淀积和成岩作用变成岩石,当岩石被抬升并遭 受风化作用时,该循环才算完成。
这类循环缓慢易受干扰。沉积循环通常无全球性影响。
1)生物圈:海平面上升,淹没海岸湿地,陆地生物区变化。 2)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农作物减产;病虫害加重;影响牲畜食。 ●森林生态系统:导致干旱、增加森林大火风险。森林害虫增加,影响森林对物质的吸收。 ●水生生态系统:使海洋静水层和沉淀层的微生物活动加快,水中含氧量减少,影响许多海洋动物的
生存;导致藻类繁殖速度加快,使鱼类产量减少。
3、磷循环 (2)磷循环的环境问题。人类对磷循环的影响,主要是在农 业生态系统中取走收获物,使土壤供磷能力下降,人工施用的 磷肥补充了有效磷,但可溶性磷酸极易与金属离子结合使不 溶性降低所以磷肥的利用与土壤酸度关系很大。另外,水土 流失也使肥料流失,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有效地控制生物固 氮的速度。
4、水循环 从总体上说,水可以分为五部分,即大气中的水、地表水、地 下水、土壤中的水和动植物的蒸发水。地球上的水时刻都在 运动。水从一个系统输出,必然会为另一个系统输入。海洋 水、陆地水和大气水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的变化,不 停地进行着交换,这种交换称为水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两个概念 来加以概括,库是由存在于生态型:其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气相循环把大气和海 洋相联系,循环迅速,具有明显的全球性。
如 CO2、N2、O2 和水等。气相循环与全球性三个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密切相关。
《森林生态学》课件第五章生态系统

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系统
一、概念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包括人类在
内〕和非生物成分〔环境中物理和化学因子〕,通过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
一个功能单位。
第一节 生态系统
2. 消费者
异养型生物,生活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动物和某
些腐生或寄生生物,只能依赖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为
量,即生产的速率。
总初级生产力(GPP) :指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内绿
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的总量〔包括植
物呼吸消耗掉的局部〕。
净初级生产力(NPP) :指绿色植物除去呼吸消耗之
后的有机物的积累速率。
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物的能量来源于生态系统的净
生产力。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增加的趋势;因此,净生产力在中年到达最高值。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各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比较:
➢
奥德姆根据初级生产力将生态系统划分为4级:
➢
最低:荒漠和深海,通常为0.1g/m2•天或少于2 •
天。
➢
较低:山地森林、热带稀树草原、某些临时农耕
地、半干旱草原、深湖和大陆架2 •天。
➢
较高:热带雨林,长久性农耕地和浅湖,3-10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四、生态系统的能量动态和储存
〔一〕名词解释
1. 与生产量有关的概念:
初级生产量: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
有机物质。
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损失的局部。
总初级生产量(GPP):在初级生产过程中,合成的
有机物质总量。
次级生产量:消费者的生产量。
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地球水循环
水和水循环对生态系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生物体的组分、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成分; 极大影响着各类营养物质在地球的分布,对补充 生态系统营养物质的不足起重要作用;(高贫低肥) 有防止环境温度发生剧烈波动的调节作用。
全球水问题: 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尤其与人类人口的集 中有关,由于人类已经强烈参与了水循环, 使自然界可以利用的资源减少,水的质量 下降。 南水北调
分类
信息传递的分类: 物理信息—光、声、电、磁、色 化学信息—动物与植物间:花与蜜蜂、 动物间:动物的性信息素、尿标记领地 植物间:植物化感作用 行为信息—植物异常表现、动物异常行动 营养信息—食物链中的营养级间能流和物质循环关系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p196-201(简略) 生物多样性维护 传粉、传播种子 生物防治 土壤作用 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 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有毒物质,按化学性质分两类。无机有毒物质主要 指重金属、氟化物、和氰化物;有机有毒物质主要 有酚类、有机氯药等。 如DDT是人工合成的有机氯杀虫剂,脂溶性,通过 食物链加以浓缩的过程,称为富集或生物放大。
5.2.4 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中各生命成分间存在着信息传递,在传 递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消耗。 物质流动—循环的 能量流动—单向的 信息传递—双向的—自动调节机制
5.3 生态平衡及调控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 表现为结构上、功能上、能量输入和输出上的稳 定,当受到外来干扰时,平衡将受到破坏,但只 要这种干扰没有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仍能通 过自我调节恢复原来状态。
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简介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能量流、物质循环的规律。
它关注的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功能,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生态学不仅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演变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深远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之相互作用的非生物因素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它包括了生物群落内的各种生物个体以及它们的生境环境。
生态系统一般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两大类,其中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而水生生态系统则包括湖泊、河流、海洋等。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环境因素组成。
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物种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它包含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
这些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相互联系,在共同的生境中共同生存和繁衍。
而环境因素则包括了光、温度、湿度、土壤因子等非生物因素,这些因素对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备多种功能,其中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能量流动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驱动力之一。
光合作用是能量输入的主要方式,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再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给其他生物。
能量在生物体内经过代谢转化,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能量的流动保证了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存和生活活动。
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功能。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包括了水、碳、氮、磷等多种元素,它们在生物体内不断循环利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动物则通过食物链获得有机物,并将其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这些废物又成为其他生物的养分,形成了物质循环。
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正常运作的关键。
生物多样性包括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第一节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四节自然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 1 生态系统的概念* §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 4 生态系统的功能* § 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6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 ecosystem )的定义:* 由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Tansley(1935) 提出*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的特点:*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量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因此,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5-6个;*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段。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无机物* 有机化合物* 气候因素* ②生产者(producer)* ③消费者(consumer)* ④分解者( 还原者)(decomposer)§3 生态系统的结构* 空间结构* 时间结构* 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食物链(C.Elton,1927)* 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意义*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能流和物流间的关系一个食物链的例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食物链* 食物链( food chain )和营养级( trophic level ):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的一环套一环似链条式的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地转移到大型食肉动物。
第五章生态系统学和应用生态复习答案

《普通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及应用生态学”部分自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一)生态系统生态学1.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D]。
A.达尔文 B.奥德姆 C.瓦尔明 D.坦斯利2.生物地理群落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C]。
A.达尔文 B.奥德姆 C.苏卡乔夫 D.坦斯利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4.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D]。
A.种子植物 B.藻类植物 C.蓝绿藻 D.真菌5.下列生物类群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类群是[B]。
A.高等植物 B.哺乳动物 C.大型真菌 D.蓝绿藻6.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
A.树木 B.鸟类 C.昆虫 D.蚯蚓7.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A]。
A.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保持生态平衡C.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 D.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8.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B]。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9.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10.雨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A]。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11.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D]。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温带12.下列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季雨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13.下列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D]。
A.大陆架 B.开阔大洋 C.河流与湖泊 D.珊瑚礁14.下列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
A.沼泽与湿地 B.开阔大洋 C.荒漠 D.冻原15.下列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中的反馈(据周立志)
正反馈 污染↑ ↑ ↑ 污染↑ ↑ 污染↑ 负反馈
狼↑ 狼↓ 狼 饿 死 狼 吃 饱 吃了 吃了 较少 较多 兔子 兔子
鱼死亡↑
鱼死亡↑ ↑
鱼死亡↑ ↑ ↑
兔 吃 饱
兔 饿 死
兔↑ 兔↓ 吃了 大量 的草 植物↓ 植物↑
吃了 较少 的草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CO2
CO CO2
CO2 ↑ H2O+CO2 → H2CO3 → HCO3- +H+ HCO3- →CO32 - →CaCO 3 Ca2+ 沉积物 水体
CO2 火 山 作 用
4FeO+O2→2FeO3
碳循环(carbon cycle)
大气中CO2 光合 作用 呼吸 作用
燃料
扩散 腐烂 水生植物 光合作用 CO2 碳化作用 泥碳 煤 化 石油
也越少。因为从起点到终点经过的营养级 越多,其能量损耗也就越大;
食物链的特征
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直接相关;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是固定不变的,它
不仅在进化历史上有改变,在短时间内也 会发生变化。
食物网
食物网 (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
食物链很少是单条、孤立出现的, 它往往是交叉链索,形成复杂的网 络结构-食物网。
沉积型循环
沉积物中的磷 (约为土壤和海洋中千倍以上)
硫循环(sulfur cycle)
火山活动H2S ,SO2,SO4 植物摄取 化石 降水 SO2,SO42- 扩散 燃烧 SO2SO2,SO42摄取 活有机物 SO2 SO42S
2-
H2S ,SO2,SO42海浪 SO42- 降水 SO2,SO42活有机物 死有机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意义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形象体现;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正是沿
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食物链和食物网还揭示了环境中有毒污 染物转移、积累的原理和规律。
§4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物质循环:生物 ← →环境 信息传递: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
水的再分布。
水循环示意图
西德地区的水循环示意图
(Clodius and Keller,1951)
§3 气体型循环(gaseous cycle)
氧循环 碳循环 氮循环
氧循环(oxygen cycle)
O
O2 臭氧层 O2 O3 高能紫外辐射 O2 H HO 2 H2O OH O O2 O2+2CO
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
一方面是系统保持现行状态的能力 ,即抗 干扰的能力(抵抗力resistance); 另一方面是系统受扰动后回归该状态的 倾向 ,即受扰后的恢复能力(恢复力 resilience)。
生态系统稳定性机制:生态系统具有自
我调节的能力,维持自身的稳定性,自 然生态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控制论系统, 因此,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调节 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 的作用。
生物地化循环的类型
水循环 气体型循环 沉积型循环
§2 水循环(aquatic cycle)
水循环的意义: 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 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
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
水循环的途径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空气污染和降水;
改变地面,增加径流; 过度利用地下水;
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等,构成信息网。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能流和物流间的关系
(据周立志)
生产者 生态系 (绿色植物) 统的营 环境 养结构 (土壤、空气、水) 还原者 (物质 (细菌、真菌) 循环)
消费者 (动物)
呼吸散失 生态系 统的营 养结构 (能量 流动) 太 阳 辐 射 能
呼吸散失 分解系统
放牧系统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ecosystem)物 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 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 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Tansley(1935)提出)
食物链的类型
捕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又称捕食食物
链,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如草食动物、 各级食肉动物。
牧草→ 羊、牛→ 狼
以绿色植物为起点,是活的生物体。 腐食食物链(detrital food chain):又称碎屑食物 链,从死亡的有机体或腐屑开始。
动植物残体→ 腐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顶级肉食动物
生物积累、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
生物积累(bioaccumlation): 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不断进行
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的 化合物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 指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 上许多生物种群或者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 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 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富集。 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 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 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 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 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的结果使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 体中该类物质的浓度显著超过环境中的浓度。
丢失于深 层沉积中
溶解死 有机物 海洋
§4 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 cycle)
磷循环 硫循环
磷循环(phosphorus cycle)
陆地 活有机物
排泄死亡
捕鱼 鸟粪
海洋 活有机物
排泄 死亡
摄取 悬浮在水中随河水带走 死 死 摄取 有机物 有机物 分解 上涌 下,沉 土壤中的 深海的磷 无机磷 溶解于水 开采 上升风化 沉积
腐烂
氮循环(nitrogen cycle)
大气库 HN3,NO,NO2, N2O , 降 脱氮 水
动植物 活体 闪电 化学反应
大气库 N2
大气
火 山 作 用
工业固氮 (汽车,化肥,电厂)
蓝藻
生物固氮
其它 动植物
土壤 中无 机氮 库
陆地
共生或 自由生活 的固氮 微生物 死有机体 河流带走
浅层死有机物 陆地陆地
以动、植物残体为起点,数量越来越少。
食物链的类型
寄生型食物链:以活的生物为寄主,夺取寄 主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生存。体型越来越小, 数量越来越多。
植物 →动物 →寄生物 →更小的寄生物
食物链的特征
食物链的长度通常不超过6个营养级,最
常见的4—5个营养级,因为能量沿食物链 流动时不断流失;
食物链越长,最后营养级位所获得的能量
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 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态系统
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
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淡水、海洋等) 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
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点研究人类活动与
生物圈的关系;
生产者(producers)又称初级生产者
(primary producers),指自养生物, 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 细菌。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 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 的形式第一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初 级生产者也是自然界生命系统中唯一能 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媒介。
大气
扩散
SO2 SO42S H2S CaSO4 FeS2 海洋
死有机物 化肥工业分解 2陆地 SO4
H2 S
FeS2 溶解的 上升,分化 SO 24
沉积物(CaSO4,FeS2)
§5 有毒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有毒物质的类型 有毒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有毒物质循环的典型代表----汞循环
有毒物质的类型
§1 §2 §3 §4 §5 §6 §7
生物地化循环的概念 水循环 气体型循环 沉积型循环 有毒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放射性核素循环 生物地化循环与人体健康
§1 生物地化循环的概念
生物地化循环
生物地化循环的特点 生物地化循环的类型
生物地化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
矿物元素在生态系统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它们
能 流
物 流
净初级 生产
死有机物
§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stability):
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一种稳定 的状态,表现为结构上、功能上、能量 输入和输出上的稳定,当受到外来干扰 时,平衡将受到破坏,但只要这种干扰 没有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仍能通过 自我调节恢复原来状态。
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中心任务是研究
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 统的生物生产力。
目前有关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5个方面:
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
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研究
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恢复及其修复研
究
全球性生态问题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平衡
知识点回顾
个体生态
生物与环境
种群生态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种内、种间关系
群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