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物对长期污染的生态效应与适应进化

合集下载

探究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适应性进化策略及其生态效应

探究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适应性进化策略及其生态效应

探究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适应性进化策略及其生态效应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非生物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而生物因素则对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经历了长时间的进化,通过适应性进化策略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效应。

一、生物的适应性进化策略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修饰等方式形成适应性进化策略。

其中,生物的适应性进化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形态适应性进化策略生物根据自身环境适应性的需求,改变体型、使身体形态更适合生存环境。

例如,山地动物的身体较小,躯干较长,确保它们可以在崎岖的山地上行动自如。

而海洋动物的身体光滑、流线型,以降低水中摩擦力并保持游泳速度不变。

2. 呼吸适应性进化策略生物在不同环境下呼吸适应性也不同,例如,离海面较近的生物需要以特殊的呼吸方式来获取氧气,比如用鳃或皮肤呼吸的动物。

3. 繁殖适应性进化策略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繁殖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繁殖季节短暂的哺乳类动物会在每年的特定时间内进行交配、怀孕、生育,以利于它们的后代生存。

4. 行为适应性进化策略生物还通过其行为方式来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

例如,狼群内的狼会通过团队协作来猎杀猎物,而孤狼则以单个狩猎而获得食物。

二、生物的适应性进化策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的适应性进化策略,通过它们的行为和生态角色产生着许多重要的生态效应:1.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生物氮循环等,将能量和物质传递并转化为不同形式。

不同生物的适应性进化策略会影响其在生物循环和能量流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改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路径和速率。

2. 物种分布和物种间关系物种的适应性进化策略,使其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从而在不同地区分布。

此外,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也受到它们的适应性进化策略的影响。

例如,同样喜欢啃树皮的两个物种,一个在生态系统的上层生活,而另一个在下层生活,这样它们共享同一食物源却不产生竞争。

污染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污染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理论类课程大纲课程名称: 污染生态学一、课程概况所属专业: 环境科学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类型: 专业方向课课程代码: 13411140开课学期: 4 学分: 3学时:51 核心课程: 是拟使用教材:1.王焕校. 污染生态学(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国内(外)现有教材:1.孙铁珩等. 污染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001年;2.乔玉辉等. 污染生态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年。

学习参考资料:1.专著教材类王宏镔等的《污染与恢复生态学》(2016)、李翠娟等的《基础生态学(第3版)》(2015)、金岚的《环境生态学》(1992)、张志杰的《环境污染生态学》(1989)、林肇信等的《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2006)、董世魁等的《恢复生态学》(2009)、Bush的《Ecology of a Changing Planet(3nd edition)》(2003)、Patrick Dugan的《Biochemical Ecology of Water Pollution》(2011)。

2.报纸期刊类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生态毒理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3.网络资源类环境生态网:/;中国生态修复网:/;中国环境修复网:/;中国生态网:/;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环境保护部:/。

二、课程描述本门课程是生态学专业方向课,同时也是生态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污染生态学是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规律的科学。

它是以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为主线索,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生物抗性形成和生物防治为研究重点的边缘交叉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污染物在生物体及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富集,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机理,生物对污染物的解毒及抗性的形成,生物对长期污染胁迫条件的生态适应与适应分化与进化;能够进行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及其生物防治措施的研究与应用,能够将污染生态学问题结合进入环境质量的评价工作中。

生物对长期污染的生态效应与适应进化课件

生物对长期污染的生态效应与适应进化课件
生物对长期污染的生态效应与适应进化
动物: 工业黑化现象
蛾类体色 浅色—黑色
生物对长期污染的生态效应与适应进化
(2)从植物的整体性状特征上看,污染适应性水平越高的 种质,在资源分配上有向生殖生长更多转化的趋势。
马建明等(1998) 研究表明,污染区长期种植的小麦,具 有较高的抗性水平。这些种质的株高和穗长增大,分蘖数也有 所增大,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都有增大倾向。
在一个生态区域内,有相当数量的物种, 其种群的丰度显著

降低,在某些地段大量种群甚至消失。只有少数抗性种 群或物种幸存下来。这种效应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部分
地得到恢复。
在一个生态区域中,只有少数几个物种的种群在一定的地段

内,种群数量下降。这种效应的恢复需要的时间尺度也
具有长期性。

在实验环境条件下,与对照实验相比,种群在很小的地段范 生围物中对长,期具污有染的消生失态效的应可与适能应性进。化
生物对长期污染的生态效应与适应进化
遗传漂变
由于某种随机因素,某一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群体(尤 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
变(genetic drift)。
建立者效应
新种群的基因频率取决于开始的几个或几十个个体的 基因型,而不管它们在选择上是否有利。这就是建立者效 应(也叫奠基者效应),它是遗传漂变的另一种形式。
第五章 生物对长期污染的生态效 应与适应进化
生物对长期污染的生态效应与适应进化
第五章 生物对长期污染的生态效应与适应进化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第二节 生物对污染的适应
第三节 污染条件下生物的分化与微进化(了解)
生物对长期污染的生态效应与适应进化
生物多样 性的丧失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一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污染物的分类: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污染物;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生物的进化与生态适应

生物的进化与生态适应

生物的进化与生态适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令人惊叹。

从微小的细菌到庞大的鲸鱼,从娇艳的花朵到参天的大树,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特征。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生物的进化和生态适应。

进化,是生物界永恒的主题。

它就像是一部没有终点的史诗,不断地书写着生命的传奇。

简单来说,进化就是生物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改变的过程。

这种改变并非是随机的,而是受到环境的选择和压力。

让我们先来看看生物进化的机制。

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基础。

在生物的繁殖过程中,基因会发生重组和突变,从而产生新的基因组合和性状。

这些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而自然选择则是进化的驱动力。

在特定的环境中,那些具有更适应环境性状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将有利的基因传递下去。

例如,在寒冷的地区,毛发浓密、能够储存更多脂肪的动物更容易抵御寒冷,从而有更高的生存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逐渐进化出了各种各样的特征和行为,以适应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

这就是生态适应。

生态适应可以是形态上的,比如骆驼为了在沙漠中生存,长出了厚厚的脚掌和能够储存大量水分的驼峰;也可以是生理上的,像鸟类为了飞行,骨骼变得中空以减轻体重,呼吸系统也变得更加高效;还可以是行为上的,比如候鸟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迁徙,以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和食物资源。

生物的生态适应是非常精妙和复杂的。

以变色龙为例,它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的颜色改变自己的体色,这不仅有助于躲避天敌,还能更好地捕食猎物。

而蝙蝠利用超声波来定位和捕捉昆虫,这种独特的能力使它们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自如地活动。

在海洋中,鱼类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态适应。

有些鱼类身体扁平,便于在海底游动和隐藏;有些鱼类则拥有流线型的身体,能够在水中快速穿梭。

而深海中的鱼类,由于光线微弱,它们往往具有特殊的发光器官,用于吸引猎物或寻找同伴。

植物也不例外。

在干旱的沙漠中,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蒸发,茎部变得肥厚,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

生态学第五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3篇

生态学第五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3篇

生态学第五章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第一篇:生物种概述生物种是现代生态学和生物学的基础概念之一。

生物种是具有相同外貌和生殖行为并且能够繁殖后代的有机体群体。

生物种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各类生物。

生物种的形成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长期隔离,逐渐形成不同的种,另一种是杂交或基因交流不足,逐渐形成不同的种。

不同种的组合可以形成种间关系,不同种间的关系则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

生物种不仅仅是一个可供人们创造的概念,它还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生物学家研究生物种的变异和进化,可以深入了解到生命在地球上的演化历程和生命在地球上演化的科学规律。

第二篇:生物种的变异生物种的变异是指生物种内个体之间的差异。

在生物种内部,个体的形态、生理和行为上总会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就是生物种的变异。

而且这些差异通常还有遗传基础。

生物种的变异类型很多,包括了形态变异、生理变异、行为变异等。

比如,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大小、花朵颜色等形态可能会出现差异,蛇也会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呈现不同的色彩。

生物种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随机变异和有目的的变异。

随机变异是环境随机引起的变异,而有目的的变异是人工干预引起的变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工选育和基因编辑已经成为有目的的变异手段。

在生物进化史上,生物种的变异往往是自然筛选的基础。

在自然筛选的过程中,那些适应环境的变异得以继承并发展下去,而那些对环境不适应的变异则被淘汰。

第三篇:生物种的进化生物种的进化是指生物种在长期的生物进化历史中,容易发生进化的一种现象。

这个过程中生物会发生基因变异并持续积累,一些新的适应性特征将被遗传到下一代,进而改变物种的遗传构成。

生物种的进化是由三种机制推动的: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基因交流。

自然选择是指适应性较强的基因将被遗传到下一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导致物种的适应性越来越强;遗传漂变是指一些偶然的事件,比如基因突变或灾难事件,可以导致基因构成的突然变化;基因交流是指不同种群的基因混合交流,使得不同种群的基因构成变得更加丰富。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汇总资料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汇总资料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汇总资料《污染生态学》复习题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一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主要有三种:经呼吸道吸收,经消化管吸收,经皮肤及其他途径的吸收。

5.微生物细胞吸收污染物的机制是什么?三种:离子交换机制,沉淀作用,络合作用。

6.影响微生物吸收污染物的因素有哪些?培养液的PH、培养时间、污染物的浓度及培养温度等。

7.简述影响植物吸收、迁移污染物的因素。

环境生物学s 第5章 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

环境生物学s 第5章 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

植物的抗性机制
一、生物对污染物的拒绝吸收 二、生物对污染物的结合和钝化 三、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与转化 四、生物对污染物的隔离作用 五、污染条件下生物代谢方式的变化 六、生物的他感作用
一、生物对污染物的拒绝吸收
不吸收或少吸收污染物是生物抵抗污染胁迫的一条重要途径,这就是生物对污染物的避性
途径
限制污染物的跨膜吸收; 关闭气孔阻止气态污染物进入体内; 分泌有机物质糖类、氨基酸类、微生物类、有机酸类等到达根际,
通过改变根际环境来改变污染物的理化环境和形态,使污染物由游 离态转变到络合态或螯合态; 使污染物的可移动性降低,改变根际周围的微观环境,加强土壤中 污染物的固定;增厚植物的外表皮或在根周围形成根套。 生物拒绝吸收污染物与污染物的理化性质、生物种类、土壤性质、 耕作措施、环境条件等有关
(一)生物拒绝吸收有机污染物
2、植物的气孔行为和密度
• 花生、番茄等植物在接触SO2后,能将气孔关闭; • 向日葵在胁迫环境下,叶的不同部位气孔开度不同; • 胁迫环境下气孔密度降低
(三)生物对重金属的避性
• Baker认为生物对重金属抗性的获得可通过两条途径:避性和耐性 • 避性是指一些生物 可通过某种外部机制保护自己,使其不吸收环境中高含量
2.分解与转化的要场所,通过混合功能酶催化完成 (mixed-function oxidase system,MFOS)完成。
MFSO能够催化脂类、类固醇类、和其他化学物质,使其转化为极性较强 、脂溶性较低的代谢产物。
氧化反应类型:羟化反应、环氧化反应、脱氨基反应、脱烷基反应、 脱磺基反应。
三、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与转化
1.定义:
(1)生物转化(biological transforma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生物对长期污染的生态效应与适应进化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的变化:污染引起生物的生理变化,称为内环境的变化
2.外环境的变化:污染引起的“自然”环境的改变,称为外环境的变化
3.前适应:我们把生物在没有接受污染以前具有的性状特征在污染环境中也适
应的现象,叫做前适应
4.消极的生理适应性反应:指有些生物在污染条件下,能够暂时减弱或停止部
分生理代谢活动,在污染停止或降低时,再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5.积极的生理适应性反应:在污染条件下,不少生物通过继续保持较高的代谢
活力,积极地适应污染。

6.大进化:种以上的进化叫做大进化
7.微进化:种以下的进化叫做微进化
8.椒花峨的工业黑化现象:在工业革命以前,在英国的曼切斯特,椒花蛾主要
的体色为浅色,很少有黑色个体;但随工业革命发展进行到20世纪60年代,黑色型的频率大大上升,出现在所有工业地区。

二.填空题
1.我们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生物多样性公约普遍认同的生物多样性
3个层次,分别为__遗传_______、_____物种________和___生态系统____层次。

2.污染引起的生物生理性适应性反应有两个方面即__形态结构上的适应性
______反应__生理上的适应性____反应。

3.遗传上的适应性反应表现在两个反面,一是_已有遗传基因库的减小_______
的变化,二是__新的遗传变异来源的降低____________的变化。

三、判断题:
1.不同生态区域的自然种群间出现了高强度的选择响应,种群规模大幅度地减
小,伴随敏感种群或物种的消失,表现为遗传水平效应级别为中。

(×)2.遗传漂变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存在。

因少量敏感物种或个体的消失,减小了局
部区域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但对整体多样性水平没有大的影响。

表现为遗传水平效应级别中。

(√)
3.在一个生态区域内,有相当数量的物种,其种群的风度显著降低,在某些地
段大量种群甚至消失。

只有少量抗性种群或物种幸存下来。

表现为物种水平效应级别中。

(×)
4.在一个生态区域中,只有少数几个物种的种群在一定的地段内,种群数量下
降,表现为物种水平效应级别中。

(√)
5.生态系统受到很严重的影响,生态系统的这种改变达到了不经过很长时间不
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地步。

表现为生态系统水平效应级别为中。

(×)6.在很小的空间尺度上,生态系统受到很大的破坏。

这种破坏是生态系统很难
在较短时间内恢复。

表现为生态系统水平效应级别为中。

(√)
四、简述题:
1.研究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的重要性
遗传多样性强调的是现有种的遗传变异库存量,它既是生物遗传变异的历史积累,反映了生物的进化过程,也是现有生物适应当前环境和将来位置环境的遗传基础。

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不仅仅只是我们可能丧失了对生物进化历史进程深入探讨的机会,而且更重要的是,生物对未来环境适应性的降低并可能灭绝,从而意味着人类进一步发展所依托的生物资源将遗失殆尽。

2.简述污染条件下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的原因
(a)在污染条件下,种群的敏感性个体消失,这些个体所具有的特异性遗传多样性也因此不复存在,从而整个种群的嫡传多样性水平降低。

(b)污染引起种群的规模减小,由于随机的遗传漂变,降低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c)污染引起种群数量减小,以至于达到了种群的遗传学瓶颈,即时种群最后实现了完全的适应,并回复到原来的种群数量,由于建立者效应,从而造成遗传来源单一,遗传变异性的来源也大大降低。

3.简述污染物引起物种多样性降低的机理
(a)污染物的直接毒害作用,阻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使生物丧失生存或繁衍能力;
(b)污染引起生境的改变,使生物丧失了生存的环境;
(c)生态系统中的辅基和积累作用,使食物链后端的生物中毒而难以存
活或繁育等。

4.简述导致生态系统复杂性降低的原因
(a)污染物直接影响物种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
(b)污染大大降低了初级生产,从而使依托强大初级生产量才能建立起来的各级消费类群没有足够的物质和能量支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趋于简单化。

5.简述同样污染条件下幸存物种区系或种属特点。

一般来说,广域分布的物种生存的机会大于分布范围窄小的物种;草本植物保存的机会大于木本植物;对多种胁迫环境都具有较高抗逆性水平的物种,生存的机会远大于一般普通的物种;生活史对生境要求比较严格的物种一般难以抵抗污染环境,如两栖类和部分爬行动物;珍稀濒危物种往往在污染条件下面临灭顶之灾。

6.简述生物对污染适应的两重性
生物对污染的适应,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污染引起的“自然”环境的改变(外环境的变化)的适应,以及对污染引起的生理变化(内环境的变化)的适应。

7.简述生物适应两重性的差异性
污染引起“自然”环境的要素的改变的适应(外环境的变化)以及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进行生理要素的改变(内环境的变化)。

差异性在于外环境的改变是间接的,内环境的变化是直接的。

五、论述题
1.污染为什么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污染影响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来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在污染条件下,由于种群敏感性个体消失,这些个体所具有的特异性遗传也因此不复存在,从而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降低;其次,由于随机漂变,也降低了种群遗传的多样性;最后,由于建立者效应,造成遗传来源单一,遗传多样性降低。

其次,在物种水平上。

污染物的毒害作用,阻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使生物丧失生存或繁衍的能力。

同时,由于污染物引起生境的改变,使生物多样性降
低;最后,由于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富集和积累作用,使食物链后端的生物中毒而难以存活或繁育造成了物种多样性的降低。

最后,在生态系统水平上。

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复杂性的降低。

在导致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方面,污染往往引起建群种或群落物种的消亡或更替,从而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生严重的逆向演替,从而导致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

而在导致生态系统复杂性降低方面,一是污染直接影响物种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二是污染大大降低了初级生产,从而使依托强大初级生产量才能建立起来的各级消费类群没有足够的物质和能量支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趋于简单化,从而使生态系统复杂性降低。

2.为什么说环境污染是现存生物面临的全新环境?植物应对这种环境面临的
最大挑战是什么?
首先,现下的环境污染是生物面临的全新环境,除个别地球环境以外,有害化学毒品的全球扩散,对绝大多数生物而言是其进化发展历程上从来没有接触过的。

其次,化学物质种类繁多,例如作为除草剂、杀虫剂、化肥及各类有机化学物质等,已经有300多万种化合物投放在环境中,每一种化学品对生物而言都是一种新的毒害因子。

再者,这些有害毒品的毒害大,选择作用强,即使在很低剂量的条件下也具有很大的选择效应。

最后,有毒污染物是人类单向地向生态系统输入自然界没有或无力分解和同化的物质,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不断转移、在食物链中富集,在很大时空范围内,形成了任何生物都必须面对的化学物质条件。

从而使污染既是一种主导因子,也是一种限制因子。

在根本上制约了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由环境污染物的多样性,同时,由于遗传决定的生理活动机制的有限性和生物内在资源的有限性,植物同时面对众多的污染物进行有效适应的难度是巨大的。

3.生物对污染环境的长期生态学效应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在长期污染条件下,生物的这种生态效应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不能适应污染的生物,种群隐退,物种消亡,引起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其二,能够适应的生物,在强大的污染选择作用下,将产生快速分化并形成了旨在提高污染适应性的进化取向。

4.生物适应污染环境和适应自然胁迫环境有何不同?以植物为例,分析如何研
究生物对污染环境的适应性?
胁迫下的环境,一般生物通过自我生理调节而适应这种变化,即使这些变化达到生物生存的极端环境条件,生物也具有一定的应对能力,因为生物在系统发育过程中不同地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类似变化,而且固化在它们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很容易适应这类“自然”环境因子的新组合。

但是,对于污染环境则不然。

尤其是当环境中的污染物是“自然”界没有、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动从来也不需要时更是如此。

生物对于污染环境的适应可以说是质的变化,而对于自然胁迫下的环境则是量的改变。

对于质的变化这类全新化学环境,生物一般没有特异性的组织器官对污染进行解毒,往往也没有什么遗传背景可以作为生理变化调节的手段。

凡在污染条件下能够存活的生物,往往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功能、遗传特性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表现。

因此,研究生物对污染环境的适应,可从污染条件下,植物前后形态结构的变化、污染前后植物生理生化功能的变化以及前后遗传特性的变化以上这三个方面来研究。

5.论述全球污染条件的环境特点
全球污染条件下环境有以下特点:
(a)全新的“人造”环境;
(b)化学物种种类多,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时生物适应受到很大的挑战;
(c)毒害大,选择作用强;
(d)成为重要的主导因子和限制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