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生物测试及方式

●一般毒性试验

●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

●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

●微宇宙法

第一节生物测试及方式

●生物测试的定义

●生物测试的方式

●生物测试的标准化

一、生物测试的定义

●生物测试(B i o a s s a y):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

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所利用的生物反应包括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各级水平上的反应。

●生物测试不同于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测。前者能够测定污染物对生物机

体的影响,而后者只能测定污染物的浓度。

●举例:通过水污染的生物测试可获得以下数据:各种环境因素如D O、p H、

温度、混浊度等对生命的有利以及不利的浓度或强度;污染物对受测生

物的毒性;各种水生生物对污染物的相对敏感性;废水所应处理的程度;

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浓度等。

●生物测试种类:

●毒性试验(水污染)

●植物人工熏气(大气污染)

二、生物测试的方式

●(一)生物测试的分类

●根据时间长短:短期、中期、长期生物测试;

●根据试验溶液或试验气体的给予方式:静止式、流动式生物测试;

●根据测试所用的生物物种:单物种、多物种、模拟生态系统生物测试;

●根据所测试的生物效应性质:毒性试验,积累试验,行为试验,“三致”试

验,D N A损伤试验

●短期生物测试(S h o r t T e r m B i o a s s a y s)

●主要用于测定L C50、I C50、E C50,用来快速估计污染物的毒性,评定几

种不同毒物或废物对某种生物的相对毒性或评定不同生物对不同条件

如温度、p H的相对敏感性等。

●多数采用静止式。

●时间最长不超过8d。

●中期生物测试(I n t e r m e d i a t e T e r m B i o a s s a y s)

●时间为8d到90d,多数情况下为流动式。

●长期生物测试(L o n g T e r m B i o a s s a y s)

●包括全部生活史的生物测试(C o m p l e t e L i f e-c y c l e B i o a s s a y s)和部

分生活史的生物测试(P a r t i a l L i f e-c y c l e B i o a s s a y s)

●目的是要测定出在持续情况下不造成有害效应的毒物最大浓度或最大

允许毒物浓度(M A T C)

●只能采用流动式,要保证试验的环境条件和自然界的季节变化相符合。

●受试生物的选择

●敏感性。

●广泛性和大量,可获得性。

●重要性,具有生态学价值。

●室内容易培养和繁殖。

●生物学背景资料清楚。

●反应可测定性,测定标准化。

●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

三、生物测试的标准化

●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因素

●受试生物

●试验条件

●实验室差异

●生物测试的标准化

第二节一般毒性试验

●一、生物毒性的基本概念

●(一)毒物与中毒

●毒物(T o x i c a n t)

●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相互作用,引起生物

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合物,或剂量虽微,但累积到一定的量,就能

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

危及生命的化合物。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通常一种物质只有达到中毒剂量

时才是毒物。

●化学物质的毒性的影响因素

●剂量

●方式:经口食入、经呼吸道吸入、经皮肤或粘膜接触

●时间分布:一次或反复多次给予。

第二节一般毒性试验

●中毒(I n t o x i c a t i o n)

●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中毒是各种毒性作用的综合表现,包括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

毒。

●毒性(T o x i c i t y)指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损伤的能力。

●毒性作用或毒效应(T o x i c E f f e c t)

●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损害的总称。

●危害性

●有毒物质在与机体接触或使用过程中,有引起中毒的可能性。

●危险性

●某化学物质在正常生产使用条件下,能引起机体发生中毒的可能性。

●无损害作用(N o n-a d v e r s e E f f e c t)

●不引起机体的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的降低和

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尝能力的损害;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一般是可逆的,当停止接触化学物后,不能检测出机体维持体内稳态能力的降低;也不能使机体对其他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强。

●损害作用(a d v e r s e E f f e c t)

●生物体接触外来化学物期间或停止接触后,机体维持体内的稳态能力下降是

不可逆的,对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代谢速度降低和酶系的相对活力发生异常改变

●效应(E f f e c t)

●也称为作用,指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后,使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改变。效

应是对个体而言的,这种改变可用一定的计量单位表示。

●反应(R e s p o n s e)

●指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后,产生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群体

中所占的比例。反应是对群体而言的,用百分率或比值来表示,如发病

率、死亡率等。

●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以剂量为横坐标,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算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

值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所得到的曲线,即为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

应关系曲线。

●不同的化学物或同一化学物在不同条件下,其剂量与效应或反应的相关

关系不同,可呈现不同类型的曲线。(见图3-1,3-2,3-3,3-4)

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对数剂量)关系曲线图:直线型、抛物线型、S 形线型

(二)表示毒性的常用参数

1.毒性试验常用参数

●致死剂量或致死浓度(L e t h a l D o s e,L D或L e t h a l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L C)●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 D100、L C100)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 D50、L C50)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 L D、M L C)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 D0、L C0)

●最大无作用剂量(M a x i m u m N o-e f f e c t L e v e l)

●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照一定的检测方

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每日容许摄入量(A c c e p t a b l e D a i l y I n t a k e)

●最高容许浓度(M a x i m u m A l l o w a b l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最小有作用剂量(M i n i m a l E f f e c t L e v e l)

●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要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

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也称中毒阈剂量(T h r e s h o l d L e v e l)。

●最小有作用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

●毒作用带(T o x i c E f f e c t L e v e l)

●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指标。

●急性毒作用带(A c u t e-t o x i c E f f e c t Z o n e)

半数致死量

急性毒性作用带=

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

比值越大,危险性越小。

●慢性毒作用带(C h r o n i c-t o x i c E f f e c t Z o n e)

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

慢性毒性作用带=

慢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

比值越大,引起慢性毒性中毒可能性越大。

●半数效应浓度(E C50)和半数抑制浓度(I C50)

●半数效应浓度(EC50):指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通

常是非死亡效应。

●半数抑制浓度(IC50):指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

2.毒物单位与分级

●(1)单位

●气体浓度:mg/m3,mg/L

●水环境毒物浓度:mg/L,μg/L

●哺乳动物单位:mg/kg或ml/kg

(2)毒性分级

●工业毒物: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参照表3-1)

●农药急性毒性:高毒,中毒,低毒

二、急性毒性试验

(A c u t e T o x i c i t y T e s t)

●急性毒性试验(A c u t e T o x i c i t y T e s t)

●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

的试验。

●其目的是短期内了解该物质的毒性大小和特点,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

性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急性毒性试验类型

●哺乳动物急性毒性试验

●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

●蚯蚓急性毒性试验

(一)哺乳动物急性毒性试验(1)

●动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如下:

●按试验要求选择受试生物

●预备试验和确定剂量组

●染毒方式和受试物的配制

●按试验要求选择受试生物

●常用成年大鼠或小鼠,雌雄动物同时试验,对试验动物预先观察几天后

标记编号并随机分组。

●预备试验和确定剂量组

●选用少量动物进行预备试验,找出引起动物90%(或全部)死亡的剂量

(即最高剂量组剂量)和引起动物10%死亡(或不死亡)的剂量(即最

低剂量组剂量)。

●在最高剂量组剂量和最低剂量组剂量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插入若干个

中间剂量(一般4~6组),从而确定正式试验的剂量组。

●染毒方式和受试物的配制

●一般用灌胃法和人工熏气法。

●受试物的配制:配制试验所需的最高剂量浓度溶液,然后依次稀释到所

需浓度。

(一)哺乳动物急性毒性试验(2)

●观察指标

●中毒症状:一般观察24~48小时,最好观察到绝大多数动物出现典型

中毒症状。

●动物死亡数目和死亡时间

●病理检查:对于试验时立即死亡的动物,可解剖,分析死亡原因,看是

技术事故还是中毒引起的死亡。

●确定半数致死量(L D50)

●试验结果

●L D50值越小,毒性越大。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只能粗略地表示某化学物质的毒性,而不能全面反映

其毒性。

●由于动物种属、性别、染毒方式的不同,所表现的毒性也不一致,故表

示L D50应注释明动物种类和染毒方式。

(二)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

●鱼类毒性试验

●实验用鱼的选择

●实验条件

●半数致死浓度的测定

●藻类毒性试验

●定时测定藻类的生长情况,一般24h或48h取样一次。

●常用指标:光密度、细胞数、叶绿素含量及干重,同一试验最好选用两

种测试指标。

三、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一)亚慢性毒性试验(S u b c h r o n i c T o x i c i t y T e s t)

●在相当于动物生命周期的1/30-1/20时间内使动物每日或反复多次接触受

试物的毒性试验。

●目的:对受试物的主要毒作用,靶器官和最大无作用剂量或中毒阈剂量作出

估计。

亚慢性毒性试验程序(哺乳动物为例)

●实验动物及分组

●染毒剂量及实验期限

●染毒途径

●观察指标

●试验评价

●、实验动物及分组

●一般要求选择两种试验动物,啮齿类和非啮齿类各一种。雌雄各半。

●至少设3个剂量组和一个对照组。

●染毒剂量及实验期限

●高、低、中间剂量组,对照组。一般用L D50的1/80~1/50作为亚慢性

试验剂量。

●大鼠90d,较大的动物4~6月。

●染毒途径

●经胃肠道、呼吸道及皮肤接触。

●观察指标

●一般综合指标

●血液及生化指标

●病理组织学检查

●试验评价

●初步估计受试物的主要作用、靶器官和最大无作用水平及中毒阈剂量。(二)慢性毒性试验(S u b c h r o n i c T o x i c i t y T e s t)

●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与试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试验动物所产生的生

物学效应的试验。

●目的: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

●慢性毒性试验类型

●哺乳动物慢性毒性试验

●水生生物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程序(哺乳动物为例)

●试验动物及分组

●染毒剂量及实验期限

●染毒途径

●观察指标

●试验评价

●实验动物及分组

●一般要求雌雄各半。

●设3~4个剂量组和一个对照组。

●染毒剂量及实验期限

●高、低、中间剂量组(1~2组),对照组。亚慢性试验剂量最低中毒剂

量的1/10、1/20及1/50(或L D50的1/100~1/20中取3~4个剂量)。

●试验期限1~12月。

●染毒途径

●经胃肠道、呼吸道及皮肤接触。

●观察指标(基本同亚慢性毒性试验)

●称体重的要求

●每两个月进行一次血液学及其他生长指标的测定

●对病理检查作半定量的评定

●试验评价

●找出最大无作用剂量,对受试物的致癌性评定提供依据。

四、蓄积毒性试验

●(一)基本概念

●蓄积毒性作用(C u m u l a t i v e T o x i c i t y A c t i o n)

●低于中毒阈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地与机体持续接触,经过一定时间

后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

● 原因:累积速度大于消除速度。

● 蓄积作用分为: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

(二)试验方法

1.蓄积系数法(C u m u l a t i v e C o e f f i c i e n t M e t h o d ):用来评价环境污染物蓄积作用的方法。

50(n)

50(1)

LD K LD =∑蓄积系数

● 意义:比值小,蓄积作用越强。

测定蓄积系数的实验方法

● 固定剂量每天连续染毒法

● 剂量定期递增染毒法

● 2.20天蓄积试验法

● 3.受试物生物半减期测定法

● 生物半减期(T1/2):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原有浓度(或剂量)的

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2112

21/2()lg lg lg t t T y y -=- ● 意义:T1/2 越长,蓄积作用越大。

第三节 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

● 加合物的测定

● 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

● 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

● 抗氧化防御系统检测

● 加合物的测定

● DNA -加合物的测定

● DNA -加合物:化学物质经生物转化后的亲电活性物质与DNA 链特异

位点上的共价化合物。

● 测定方法:色谱法、免疫法、荧光法和32P -后标记法

● 蛋白加合物的测定

● Hb -加合物可作为中长期暴露的指标。

● 测定方法:色谱-质谱法和免疫法

● 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

● 乙酰胆碱酯酶:比色法、放射测量法

● 腺三磷酶:Matsumura 法、钼蓝法

● 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

●混合功能氧化酶的诱导作用:直接法和代谢法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抗氧化防御系统检测

●过氧化氢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直接法和间接法

第四节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

●致突变效应

●致畸效应

●致畸作用的评价

一、致突变效应

●(一)基本概念

●突变(Mutation):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基因结构的变化,包括基因突

变(Gene Mutation )和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Mutation )

●基因突变:染色体局部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或结构

●致突变作用(M u t a g e n e s i s):某些物质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

改变的作用。

●致突变物(Mutagen):具有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变化的物质。

●致突变物作用于生殖细胞引起突变的两种后果:

●显性致死突变(Dominant Lethal Mutation)

●引起遗传性疾病(Hereditary Diseases)

●(二)试验方法

●致突变试验的目的

●致突变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受试物对机体遗传过程有无影响的方法。

●致突变试验方法

●基因突变试验,例如A m e s试验,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

试验法为例介绍。

●染色体畸变试验

●D N A损伤试验

1.A m e s试验

●A m e s试验原理

●利用一种微生物的营养缺陷型突变型菌株与受试物接触,若此化学物质

具有致突变性,可使突变型微生物再发生一次突变,重新成为野生型微

生物。这种突变叫做回复突变。

●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法

●方法原理:在动物体外将待测物经肝微粒体酶系活化后,检测其所诱发

的沙门氏菌回变菌落数,即由不能自行合成组氨酸的营养缺陷型突变菌

株(his-),回复为能自行合成组氨酸的(his+)菌落数。

●突变率=诱发回复突变菌落数 / 自发回复突变的菌落数(对照)

●当突变率大于2.0时,为阳性结果。

●哺乳动物体细胞株突变试验

●利用哺乳动物突变细胞株发生回复突变,借助其生化方面的特殊改变,确定

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突变性。

●常用的细胞株:中国地鼠肺细胞V79、中国地鼠卵巢细胞株(CHO细胞株)

和小鼠淋巴瘤L5178Y细胞株。

2.细胞遗传学试验(C y t o g e n e t i c s T e s t)

●染色体畸变试验(C h r o m o s o m e A b e r r a t i o n T e s t):利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

察生物体细胞在受致突变作用后,染色体发生数目和结构改变的情况。

●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检测细胞:中国地鼠卵巢细胞(CHO细胞)、人类外周血

淋巴细胞

●体内染色体畸变试验检测细胞:骨髓细胞及其他组织(胸腺、脾、精原细胞)

染色体畸变试验

●试验方法

●体外培养哺乳动物细胞或人类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分析

●大鼠或小鼠骨髓细胞体内染色体畸变分析

●结果评定

●确定受试物及其代谢物是否能诱导产生染色体大损伤或染色体数目改变,要

确定有这些改变的细胞是否能存活一个细胞分裂周期上。

微核试验(M i c r o n u c l e u s T e s t)

●微核:由染色单体或染色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因纺锥体受伤而失去的整个染

色体,在分裂后期,仍留在细胞质中,或因核膜受损后核物质向外突出延伸形成,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其嗜染性与细胞核相似,比主核小。

●在细胞质中微核来源

●断片或无着丝粒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不能定向移动,而遗留在细胞质

中;

●有丝分裂毒物的作用使个别染色体或带苔丝粒的染色体环和断片在细胞

分裂后期被留在细胞质中。

●微核试验(Micronucleus test,MNT)是观察受试物能否产生微核的试验。其

主要可检出DNA断裂剂和非整倍体诱变剂。

微核试验

●动物体内细胞微核率检测试验

●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

●细胞培养微核试验

●蚕豆根尖微核试验

3.体内基因突变试验(I n V i v o G e n e M u t a t i o n T e s t)

●显性致死突变试验(D o m i n a n t L e t h a l M u t a t i o n T e s t)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Sex-linked Recessive Lethal Test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SLRL)

●显性致死突变试验

●检测外来化合物对动物生殖细胞染色体的致突变作用,观察胎鼠的成活情

况。

●只能反映雄性动物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致突变物可能在雄性果蝇配子X染色体上诱导隐性致死突变。

4.D N A损伤试验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 i s t e r C h r o m a t i d e E x c h a n g e T e s t,S C E)

●DNA修复合成试验(Unscheduled DNA Synthesis,UDS)

●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每条染色体是由两个染色单体组成,一条染色体的

两个染色单体之间DNA的相互交换,即同源位点复制产物间的DNA互换。

●原理: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是胸腺嘧啶核苷(T)的类似物,在

DNA复制过程中, Brdu能替代胸腺嘧啶核苷的位置,掺入新复制的核苷

链中,当细胞在含Brdu的培养液中经过两个细胞周期之后,两条姐妹染

色单体的DNA双链在化学组成上就有差别:即一条姐妹染色单体的DNA,其双链全为Brdu取代,另一条的DNA 中仅有一条链中有Brdu取代,两

者经分化染色后,呈现出差别着色,即一条单体为浅着色,另一条为深

着色,若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结果使深染的单体上出现浅色片段,

而浅染的单体上出现深色片段,发生的互换频率可在显微镜下进行直接

观察、计数和分析。

●单细胞凝胶电泳

●实验原理:在通常情况下,DNA双链以组蛋白为核心盘旋形成核小体,

在核小体中DNA为负超螺旋结构,如果有去污剂进入细胞,核蛋白被浓

盐提取, DNA并形成残留的类核,如果类核中DNA断裂,就会在核外形

成一个DNA晕轮,DNA断裂将引起超螺旋松散,电泳时DNA断片向阳极

伸展,形成彗星尾,根据彗星头部和尾部的大小和比率,从而确定细胞

DNA损伤的程度。

●实验流程:受试物处理细胞→铺细胞于微胶→裂解细胞→电泳→EB染色

→镜检

●单细胞凝胶电泳

●优点:

●无需复杂的实验条件

●样品分析只需4~6h

●DNA损伤检测敏感性高

●所需样品量小

●无需放射性失踪剂

●SCGE方法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二、致畸效应

●概念

●畸形(Malformation):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

使胚胎的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不能正常进行,而造成器官组织上的缺陷,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形态结构异常者。

●畸胎(Terate):有畸形的胚胎或胎仔。

●致畸物(Teratogen):凡能引起胚胎发育障碍而导致胎儿发生畸形的物

质。

●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致畸物通过母体作用于胚胎而引起胎儿畸

形的现象。

●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

●胚胎与致畸物接触时因胚胎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而呈现不同的敏感性。

●一般在器官形成期,胚胎对致畸物最敏感。

●种属差异较为明显。

●化学致畸作用机理

●突变引起胚胎发育异常;

●对细胞的生长分化较为重要的酶类受到抑制;

●母体正常代谢过程被破坏;

●细胞分裂过程的障碍。

●致畸试验

●致畸试验的目的检测环境污染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畸形。

●一般试验动物要求其对化学物质的代谢过程与人相似,胎盘结构也相似,

还要求孕期短,产仔多,经济实用,如家兔、大鼠、小鼠等。

●致畸作用的评价

●注意与自然变异区分;

●注意种属差异;

●注意试验的阈剂量与人类实际可能摄入量之间的差别。

四、致癌效应

●概念

●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esis):化学物质引起肿瘤的过程。

●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能诱发肿瘤的化学物质。

●具有遗传毒性作用的化学致癌物的特点:

●生物学效应具持久性和迟发性;

●动物试验中,当剂量相等时,多次给予受试物比一次给予效应大;

●从机理看,一般都和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或其他细胞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有关。

●细胞癌变学说

●体细胞突变学说

●分化障碍学说

●癌基因学说

●癌变过程

●引发阶段

●促进阶段

●浸润和转移阶段

●致癌试验

●致癌试验是检验受试物及其代谢产物是否具有致癌效应或诱发肿瘤作用

的慢性毒性试验法。

●短期筛检方法

●长期动物诱癌试验

第五节微宇宙法

●微宇宙法(M i c r o c o s m)

●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

的一种方法,又称模型生态系统法(Model Ecosystem)

●可分为自然微宇宙和人工微宇宙或分为水生微宇宙和陆生微宇宙。

●标准化水生微宇宙(S t a n d a r d i z e d A q u a t i c M i c r o c o s m,S A M)

●用于在实验室测定有毒物质在多物种水平对淡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试验时间64天,容器为4L的玻璃广口瓶,试验生物包括10种藻、4种

无脊椎动物、1种细菌。对温度、光照强度、pH值等理化参数均有具体

要求。

●烧杯水生微宇宙(M i x e d F l a s k C u l t u r e,M F C)

●又称烧杯混合培养,试验时间12~14周,容器为1L的玻璃广口瓶,试

验生物包括4种藻、2种无脊椎动物、一些细菌和原生动物。对温度、

光照强度、pH值等理化参数均有具体要求。

●与SAM不同的是通过加入来自生态系统浸出液提供给微宇宙中生物群落

所需的基质。

●室外水生微宇宙(O u t d o o r A q u a t i c M i c r o c o s m)

●又称中宇宙(Mesocosm),试验单元6 m3,试验生物包括浮游植物、浮

游动物、鱼类、大型水生植物和无脊椎动物。

●土壤核心微宇宙(Soil Core Microcosm,SCM )

●该法采用野外环境的土壤核心,将其设置在环境条件控制的实验室中,

试验生物因土壤核心采集场所不同而不同,可研究化学物质和营养元素

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归趋。

●模拟农田生态系统

●该系统模拟农田条件,无陆生动物,为同时测定农药在土壤、植物、水

溶液和空气中的残留而设计,采用0.75 m3的矩形玻璃室,可打入足够

数量的空气,通过玻璃室模拟微风并能收集挥发的农药。

●能用于测量下列变化:

●单次或重复多次使用后,确定农药从植株或土壤中的挥发性;

●模拟下雨对农药迁移的影响;

●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

●农药被植株摄入和在植物体内的滞留。

思考题:

●什么是生物测试?生物测试的基本类型。

●受试生物选择的条件。

●半数致死剂量、蓄积系数、最大无作用剂量和最小有作用剂量。

●急性毒性试验和慢性试验的一般程序。

●致突变、致畸效应和致癌效应的基本概念。

●致畸物的致畸作用具有什么毒理学特点,这些特点在致畸试验中有什么意

义?

●微宇宙的基本概念。举例说明微宇宙试验的设计。

作业

●有机化合物B,易挥发,水溶性小,能100%溶于乙醇,甲同学开展B对鱼

类急性毒性试验,预实验获得在1m g/L时100%死亡率,0.1m g/L时100%存活率,请你设计详细正式试验,并说明设计和结果表达依据。

第三章污染物的毒害作用及机理 思考题

第三章污染物毒害作用及机理思考题 一、简答题 1、简述生物对污染物吸收、富集和污染物对生物毒害的关系。 第一,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生物对污染物的富集---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总的来说是这样一个过程。 第二,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1)植物,叶片气孔对大气污染物的粘附和吸收;植物的根和叶对水溶性的污染物的吸收。(2)动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将少量的污染物吸收,通过体内肺泡的吞噬,肠道粘膜的吸收等。(3)微生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方式是沉淀作用和络合作用,将有毒的污染物转化为微毒害或无毒化合物。 第三,在吸收的基础上,当达到一定数量无法转化时就会富集。(1)生物体内凡是能与污染物形成稳定结合的物质,都能增加生物富集,从而消除或缓解毒害作用。(2)不同器官对污染物的富集有很大差异,不同物种对污染物的吸收积累状况也不同。(3)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富集量与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成正相关,同时也受作用时间的影响。(4)生物体内对污染物的富集作用是随着食物链的营养级的增加,富集量逐渐增多,污染物在体内的含量也就越来越多。 第四,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必须建立在生物体吸收和富集污染物的基础上。 2、生物为什么会受污染物毒害,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毒害 在对重金属毒害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后,必须深入到分子水平才能解决受害的内部机制。郁建栓从生物活性点位、重金属对生物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以及技术离子对生物大分子活性点位的竞争及其与金属生物毒性的关系方面对此进行了综述。 第一种解释是生物活性位点。生物活性位点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和物质。当污染物(重金属)和生物大分子上的活性位点结合,也可以和其他非活性位点结合后,在一定的情况下对生物产生毒性。 第二种解释是重金属对生物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的解释。当污染物(毒金属离子)进入生物体后,取代生物大分子活性点位上原有的金属,也可以结合在该分子的其他位置。当有毒金属离子与生物大分子上的活性点位或非活性点位结合后,可以改变生物大分子正常的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其他植物激素)(原卷板)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必修三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其他植物激素)(原卷板)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下图表示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NAA)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示 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两种物质可能分别是脱落酸和赤霉素 B. 丙物质促进植物生长的原理是促进细胞纵向伸长 C. 将一定浓度的NAA喷洒在雌蕊柱头上即可获得无子果实 D.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2.下列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用GA(赤霉素类)打破莴苣、马铃薯、人参种子的休眠 B. 用NAA(生长素类似物)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 C. 用乙烯利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发育 D. 施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防止棉花徒长,促进结实 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类似物的应用,正确的是() A. 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 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C. 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D. 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4.一户瓜农种植的几十亩西瓜“爆炸”,原因是使用了西瓜膨大剂。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西瓜膨大剂是一种植物激素,从其功能推断因该属于生长素的一种 B. 西瓜膨大剂导致西瓜“爆炸”是因为其直接参与了细胞代谢

C. 高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乙烯的产生,从而促进子房壁发育为成熟的果实 D. 将生长素类似物涂在二倍体西瓜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可能得到无子西瓜 5.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的种植中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一定浓度的2, 4-D可促进插条生根 B. 用适宜浓度的α-萘乙酸在适当的时期处理向日葵可提高产量 C. 用乙烯利催熟香蕉不会明显影响香蕉的品质 D. 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 6.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产上使用2,4-D时不需要考虑浓度 B. 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 C. 乙烯利是一种具有催熟作用的生长调节剂 D. 是指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物质 7.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A. 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 利用低浓度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农田中杂草的生长 C.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可使植株增高 D. 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会消耗ATP B. 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中2,4-D具有两重性 C. 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越高,对乙烯合成的抑制作用就越强 D. 脱落酸和赤霉素在促进茎的生长上表现为协同作用 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其应用对应正确的是( ) A. 脱落酸——麦田除草 B. 赤霉素——促进α-淀粉酶的产生 C. 乙烯——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 D. 细胞分裂素——获得无子番茄 10.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关的一组是() ①培育无子番茄②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③果树整枝修剪④棉花摘心⑤移 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⑥带芽的枝条扦插容易成活⑦木瓜催熟柿子. A. ①③ B. ②④ C. ⑤⑥ D. ②⑤ 11.下列关于“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这一现象是由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B. 喷洒高浓度2,4一D溶液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

生物反应工程复习资料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复习资料 生物反应过程与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区别在于有生物催化剂参与反应。 生物反应工程是指将实验室的成果经放大而成为可提供工业化生产的工艺工程。 酶和酶的反应特征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蛋白质的一切属性;具有催化剂的所有特征;具有其特有的催化特征。 酶的来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酶的分类:氧化还原酶、水解酶、裂合酶、转移酶、连接酶和异构酶 酶的性质:1)催化共性:①降低反应的活化能②加快反应速率③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常数。 2)催化特性:①较高的催化效率 ②很强的专一性 ③温和的反应条件 易变性和失活 3)调节功能:浓度、激素、共价修饰、抑制剂、反馈调节等 固定化酶的性质 固定化酶:在一定空间呈封闭状态的酶,能够进行连续反应,反应后可以回收利用。 与游离酶的区别: 游离酶----一般一次性使用(近来借助于膜分离技术可实现反复使用) 固定化酶--能长期、连续使用(底物产物的扩散过程对反应速率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稳定性有所提高;以离子键、物理吸附、疏水结合等法固定的酶在活性降低后,可添加新鲜酶溶液,使有活性的酶再次固定,“再生”活性) 固定化对酶性质的影响:底物专一性的改变 、稳定性增强 、最适pH 值和最适温度变化、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单底物均相酶反应动力学 米氏方程 快速平衡法假设:(1)CS>>CE ,中间复合物ES 的形成不会降低CS (2)不考虑 这个可逆反应(3) 为快速平衡, 为整个反应的限速阶段,因此ES 分解成产物不足以 破坏这个平衡 稳态法假设:(1)CS>>CE ,中间复合物ES 的形成不会降低CS (2)不考虑 这个可逆反应(3)中间复合物ES 一经分解,产生的游离酶立即与底物结合,使中间复合物ES 浓度保持衡定,即 P E ES S E k k k +→+?-2 1 1 P E ES +←ES S E ?+P E ES +→P E ES +←0=dt dC ES

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生物测试及方式 ●一般毒性试验 ●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 ●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 ●微宇宙法 第一节生物测试及方式 ●生物测试的定义 ●生物测试的方式 ●生物测试的标准化 一、生物测试的定义 ●生物测试(B i o a s s a y):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 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所利用的生物反应包括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各级水平上的反应。 ●生物测试不同于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测。前者能够测定污染物对生物机 体的影响,而后者只能测定污染物的浓度。 ●举例:通过水污染的生物测试可获得以下数据:各种环境因素如D O、p H、 温度、混浊度等对生命的有利以及不利的浓度或强度;污染物对受测生 物的毒性;各种水生生物对污染物的相对敏感性;废水所应处理的程度; 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浓度等。 ●生物测试种类: ●毒性试验(水污染) ●植物人工熏气(大气污染) 二、生物测试的方式 ●(一)生物测试的分类 ●根据时间长短:短期、中期、长期生物测试; ●根据试验溶液或试验气体的给予方式:静止式、流动式生物测试; ●根据测试所用的生物物种:单物种、多物种、模拟生态系统生物测试; ●根据所测试的生物效应性质:毒性试验,积累试验,行为试验,“三致”试 验,D N A损伤试验 ●短期生物测试(S h o r t T e r m B i o a s s a y s) ●主要用于测定L C50、I C50、E C50,用来快速估计污染物的毒性,评定几 种不同毒物或废物对某种生物的相对毒性或评定不同生物对不同条件 如温度、p H的相对敏感性等。 ●多数采用静止式。 ●时间最长不超过8d。 ●中期生物测试(I n t e r m e d i a t e T e r m B i o a s s a y s) ●时间为8d到90d,多数情况下为流动式。

辐射生物效应复习题 (1)

《辐射生物效应》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生活史: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前后相继,有规律地循环的全部过程。 组织:在个体发育中,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来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过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为硝酸的过程。 灭菌:通过超高温或其他物理、化学手段将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所有芽孢和孢子全部杀死。 新陈代谢——微生物从外界环境中不断摄取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转变成细胞组分,同时产生废物并排泄到体外的过程。 菌株(strain):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 生物固氮:常温常压下,固氮生物在体内固氮酶的催化作用下将大气中的分子态N2还原成为NH4+的过程。生活史: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前后相继,有规律地循环的全部过程。 原始生殖细胞: 产生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早期细胞。 辐射诱变育种:生物的种类、形态、性状,均受其自身的遗传信息所控制。辐射育种(radioactive breeding techniques)是利用射线处理动植物及微生物,使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产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导致生物体有关性状的变异,然后通过人工选择和培育使有利的变异遗传下去,使作物(或其它生物)品种得到改良并培育出新品种。这种利用射线诱发生物遗传性的改变,经人工选择培育新的优良品种的技术就称为辐射育种。 相对生物效应RBE:由于各种辐射的品质不同,在相同吸收剂量下,不同辐射的生物效应是不同的,反映这种差异的量称为相对生物效应(relative biological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程教学中,有一些重要知识点学生要记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生长素的发现知识点 1、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 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生长素的合成知识点 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知识点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根〈芽〈茎)。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其他植物激素知识点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四章检测试题

高一年级上学期生物必修一第二次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细胞膜的重要功能( ) A .具有保护细胞的作用 B .与细胞的物质交换关系密切 C .与细胞的遗传有重要关系 D .与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有密切关系 2.在处理污水时,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有选择地将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重金属离子对 水的污染。这是试图模拟细胞膜的( ) A .自由扩散功能 B .流动性 C .主动运输功能 D .选择透过性 3.植物细胞能保持较固定的形态,这主要是由于存在着( ) A .细胞膜 B .细胞壁 C .细胞核 D .液泡 4.细胞质基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呈透明的胶质状态 B .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 .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 D .在活细胞内呈静止状态 5.蓝藻和小麦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其细胞中都有的结构是( ) A .核糖体 B .核膜 C .线粒体 D .叶绿体 6.与人体衰老细胞的清除和蝌蚪尾巴的退化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 ) A .线粒体 B .溶酶体 C .核糖 D .细胞核 7.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色素存在于细胞的( ) A .细胞膜 B .细胞质基质 C .液泡 D .细胞核 8.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大分子物质交换的通道是( ) A .核膜 B .胞间连丝 C .核孔 D .核仁 9.下列物质中,在核糖体上合成的是( ) ①性激素 ②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③淀粉 ④唾液淀粉酶 ⑤纤维素 ⑥胰高血糖素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④⑥ 10.科学家用含3H 标记的亮氨酸的培养液培养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下表为在腺泡细胞几种结构中最早检测到放射性的时间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形成分泌蛋白的多肽最早在内质网内合成 B .高尔基体膜向内与内质网膜相连,向外与细胞相连 C .高尔基体不具有转运分泌蛋白的作用 D .靠近细胞膜的囊 泡可由高尔基体形成 11.下图表示用3H —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分布 情况和运输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 细胞结构 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 高尔基体 靠近细胞膜的囊泡 时间/min 3 17 117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单元检测

第三章单元检测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植物生长素已被广泛使用。下列各项中,与植物生长素应用无关的是( ) A.培育无子番茄B.棉花保蕾、保铃 C.延长种子寿命D.促进插条生根 解析植物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②促进果实发育,农业上运用这种方法获得了无子番茄、黄瓜、辣椒等;③防止落花落果,农业上运用这种方法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达到棉花保蕾、保铃的效果。种子寿命的长短与种子自身新陈代谢强度有关,农业上常常通过晾晒使种子干燥,由于自由水大量减少,种子的代谢减弱,从而延长种子的寿命,与植物生长素无关。 答案 C 2.下列关于果实生长发育与植物激素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天然的无子果实生长过程中不需要生长素的调节 B.果实的生长发育全过程始终以生长素的调节为主 C.果实中激素含量极低,因此其种类和含量的变化不大 D.果实的生长发育过程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解析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而且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 答案 D 3.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下列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 ) A.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 D.生长素 解析脱落酸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可降低脱落酸的含量,解除其抑制作用。 答案 A

4.绿色开花植物雌蕊受粉后,在子房发育成果实的早期,除去发育着的种子则( ) A.子房发育成无子果实 B.子房停止发育,甚至脱落 C.子房照常发育成果实 D.子房发育成很小的果实 解析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由种子产生的生长素促进,当种子被除去后,子房将不能发育。 答案 B 5.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 C.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结果不生长 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 解析由于单侧光和该实验的自变量均能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故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的两组构成相互对照,即第一组“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置在切面的左侧”与第二组“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置在切面的右侧”构成对照;该实验可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但不能证明该物质是吲哚乙酸,也不能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答案 A 6.下列有关脱落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脱落酸能促进植物由生长状态进入休眠状态,抑制种子的萌发、花的开放,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B.脱落酸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可被赤霉素解除 C.脱落酸在植物某器官中的含量与其生长的活跃程度成负相关 D.脱落酸能促进果实成熟 解析脱落酸能促进果实产生乙烯,但它本身不促进果实成熟,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测试题

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基础》单元测试卷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与靶细胞膜上蛋白质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B、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必须经过血液的运输才能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只起物质通道的作用 D、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间功能协调性的实现完全依赖于信息交流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A、作为系统的边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而且对生命的起源具有重要作用 B、通过细胞膜的流动性有效地控制物质的进出 C、将细胞内的代谢产物全都排出细胞外 D、细胞之间相互识别的信息交流功能 3、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产生相应的反应。细胞间的通讯对于多细胞生物体调节生命活动是必需的。如图是几种细胞通讯的实例。对细胞通讯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B图中突触在传递信号时,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和传导 B、C图中抗体从合成到分泌所经过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A图激素作用于受体肝细胞,促使肝细胞合成肝糖原 D、与细胞通讯有关,能识别信息的物质是位于细胞膜内侧的糖蛋白 4、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C、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D、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5、内质网与核膜、细胞膜相连,这种结构特点表明内质网的重要功能之一是 A、扩展细胞内膜,有利于酶的附着 B、提供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 C、提供核糖体附着的支架 D、参与细胞内某些代谢反应 6、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测试题与修一知识考点完整版

第三章练习题 姓名:班级:学号: 一.选择题 1.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 A.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多 B.背光侧细胞分裂快 C. 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少 D.背光侧生长快 2.下列哪项与植物生长素无关() A.促进细胞生长 B.促进细胞分裂 C.促进果实发育 D.抑制生长 3.棉花在栽培过程中要摘除顶芽,主要目的是() A.使棉株不再长高 B.使棉田通风透光 C.使侧芽长成果汁 D.减少水的消耗 4.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 A.乙烯 B.赤霉素 C.脱落酸 D.细胞分裂素 5.下列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A.脱落酸 B.吲哚乙酸 C.丙酮酸 D.乙烯 6.常用作选择性除草剂的是() A.赤霉素 B.2,4-D C.脱落酸 D.乙烯 7.细胞分裂素在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作用是( ) A.促进细胞分裂B.促进营养物质的运输 C.促进细胞伸长D.促进光合作用 8.在小麦地里施用一定浓度的2,4-D能除掉双子叶杂草,而对小麦无影响,对此现象的错误的解释是() A.双子叶杂草对2,4-D的敏感性强 B.小麦对2,4-D的敏感性差 C.2,4-D对小麦的生长无作用 D.同一浓度的2,4-D对小麦和杂草的作用不同 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 B.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体的任何部位 C.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 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 10.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其特点是() A.高浓度时促进生长,低浓度时抑制生长 B.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 C.只能促进植物生长 D.只能抑制植物生长 11.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 A.顶芽的生长优先于侧芽的生长 B.顶芽比侧芽生长旺盛 C.顶芽优先生长而抑制了侧芽生长的现象

水污染生物监测和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水污染生物监测和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陈鸣达良俊(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上海200062) 摘要扼要介绍了生物监测的理论、方法和特点。综述了近年来水污染生物监测的发展趋势及其研究动态与方向。阐述了水污染生物监测近期研究方向。 关键词:水污染生物监测研究进展 1 引言 生物监测是系统地利用生物反应来评价环境的变化,并将其信息应用于环境质量控制程序中的一门科学。生物监测的目的是希望在有害物质还未达到受纳系统之前,在工厂或现场就以最快的速度把它检测出来,以免破坏受纳系统的生态平衡;或是能侦察出潜在的毒性,以免酿成更大的公害[1]。 生物监测是理化监测的重要补充,对于评价环境质量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化监测一般只考虑瞬时污染状况,要做到长期连续监测,在经济上往往是不合适的。要了解污染的累积效应,采用生物监测更合适。同时,仅利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值来反映污染程度及危害也是不全面的,因为某些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含量极微不等于毒性极微,反之亦然。用生物监测进行配合,充分利用指示生物对污染物毒性反应的敏感性,便能较准确地反映真实的污染状况。 2水污染的生物监测 2.1 水污染生物监测的理论依据 在一定条件下,水生生物群落和水环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保持着自然的、暂时的相对平衡关系。水环境中进入的污染物质,必然作用于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影响生态系统中固有生物种群的数量、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稳定性、生产力以及生理状况,使得一些水生生物逐渐消亡,而另一些水生生物则能继续生存下去,个体和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加。水污染生物监测就是利用这些变化来表征水环境质量的变化[2]。 2.2 水污染生物监测的特点 同理化监测相比,生物监测有自己的特点:生物监测能反映各种污染物的综合影响;理化监测是定期采样,结果不能反映采样前、后的情况,而水中生物,汇集了整个生长期环境因素改变的情况;有些水生生物对污染物很敏感,有些连精密仪器都测不出的微量元素的浓度,却能通过“生物放大”作用在生物体内积累而被测出[2]。 生物监测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生物监测不能定性和定量地测定水质污染;检测的灵敏性和专一性方面不如理化检测;某些生物检测需时较长。 2.3 水污染生物监测的方法 2.3.1利用指示生物在水体中的出现或消失、数量的多少来监测水质 许木启[3]利用白洋淀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优势种的变化来判断水体的污染程度和自净程度。结果表明,府河—白洋淀水体从上游至下游,浮游动物耐污种类逐渐减少,广布型种类逐渐出现较多,在下游许多正常水体出现的种类均有分布;同时,原生动物由上游的鞭毛虫至中游出现纤毛虫,在下游则发现很多一般分布在清洁型水体的种类,表明府河—白洋淀水体从上游到下游水体的污染程度不断减轻,水体具有明显而稳定的自净功能。 2.3.2利用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来监测水质 蒋昭凤等[4]用底栖动物的变化趋势评价湘江水质污染,结果发现湘江干流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数和物种的多样性指数从上游到下游呈减少趋势,表明毒杀生物的有毒物质对湘江的污染较为明显,并且可根据湘江干流各断面种类数的减少程度判断出各断面的污染程度;同时也观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也呈减少趋势,说明这种有毒污染仍在发展之中。 2.3.3水污染的生物测试 水污染的生物测试是利用水生生物受到污染物质的毒害所产生的生理机能的变化,测试水质污染状况。 Belding[5]根据鱼的呼吸变化指示有毒环境,在有污染物存在的情况下,鱼腮呼吸加快且无规律。德国[6]从1977年开始研究利用鱼的正趋流性开展生物监测,在下游设强光区或适度电击,控制健康鱼向下游的活动;或间歇性提高水流速度,迫使鱼反应。如果鱼不能维持在上游的位置,则表明污染产生了危害。 3国内外水污染生物监测的研究进展 近几年来,应用生物监测环境技术的研究广泛开展,出现了一些新方法、新材料和新的监测物,提高了生物检测的灵敏性。 3.1 水污染生物监测及其检测的新方法 3.1.1 利用遗传毒理学监测水体污染

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和影响因素

第四节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和影响因素 、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 机体受辐射作用时,根据照射剂量、照射方式以及效应表现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常将生物效应分类表述 (一)按照射方式分 1.外照射与内照射(external and internal irradiation):辐射源由体外照射人体称外照射。γ线、中子、X线等穿透力强的射线,外照射的生物学效应强。放射性物质通过各 途径进入机体,以其辐射能产生生物学效应者称内照射。内照射的作用主要发生在放射性物质通过途径和沉积部位的组织器官,但其效应可波及全身。内照射的效应以射程短、电离强的α、β射线作用主。 2.局部照射和全身照射(local and total body irradiation) 当外照射的射线照射身体某一部位,引起局部细胞的反应者称局部照射。局部照射时身体各部位的辐射敏感性依次为腹部>胸部>头部>四肢。 当全身均匀地或非均匀地受到照射而产生全身效应时称全身照射。如照射剂量较小者为小剂量效应,如照射剂量较者(>1Gy)则发展为急性放射病。大面积的胸腹部局部照射也可发生全身效应,甚至急性放射病。根据照射剂量大小和不同敏感组织的反应程度,辐射所致全身损伤分为骨髓型(bone marrow type)、肠型(gastro- intestinal type)和脑型(central nervous system type)三种类型。 (二)按照射剂量率分 1.急性效应(acute radiation effect):高剂量率照射,短时间内达到较大剂量,效应迅速表现。 2.慢性效应(chronic radiation effect):低剂量率长期照射,随着照射剂量增加,效应逐渐积累,经历较长时间表现出来。 (三)按效应出现时间分 1.早期效应(early effect):照射后立即或小时后出现的变化。

(新)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单元测试题

生物必修一第三章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1.在哺乳动物受精的过程中,精子能够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精子将其头部钻入卵细胞中,与卵细胞发生结合,当一个精子进入后,细胞发生变化,不再让其他精子进入。这一现象体现出细胞膜能够() A.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卵细胞摄入所需要的精子 D.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下列有关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主要有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细胞膜中还有少量的糖类 C.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中的蛋白质分子是相同的 D.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3.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D、活细胞的细胞膜能阻止PI的进入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A.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将胰岛细胞形成的胰岛素,分泌到胰岛细胞外; C.提高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速率; D.作为系统的边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5.连接沟通细胞膜、高尔基体膜、核膜,使三者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结构是A.中心体B.线粒体C.内质网D.质体 6.细胞内的生物膜系统是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在活细胞中,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可以相互转移的有 A.高尔基体膜、内质网膜、核糖体膜 B.核膜、高尔基体膜、线粒体膜 C.内质网膜、核膜、高尔基体膜 D.细胞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 7.把鼠肝细胞磨碎,然后放在离心管内高速旋转离心,分成A、B、C、D四层,其中发现C 层中含有呼吸酶,C层很可能主要由下列哪种成分组成()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线粒体 D.叶绿体 8.下列对线粒体的分布和数量的叙述中,不确切的是 A.普遍存在于一切生物的体内 B.动物细胞比绿色植物细胞的线粒体数量多 C.细胞内需能的部位线粒体比较集中 D.生长和代谢活动旺盛的细胞线粒体数量多 9、下列不属于细胞器的是() A.染色体B.叶绿体C.线粒体D.溶酶体 10、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无关的细胞器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检测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基础知识过关检测 知识点一 细胞生活的环境 1、 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 细胞内液(占 ) 2、 内环境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图解: 体液 细胞外液 (=内环境 约占 ) 3、成分:水(血浆中含有90%~92%的水)蛋白质;气体(其中以氧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各种无机盐(其中以Na + ,Cl -,K +,Ca 2+,HCO -和HPO 42-的量较多) 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 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 细胞代谢的废物(如氨、尿素等) 比较: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________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含量较少。 知识点二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功能 1.理化性质 (1)渗透压????? 概念:溶液中? 对水的吸引力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的数目的多少 来源:主要与? 、? 的含量有关, 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2)酸碱度:血浆的pH 为________,PH 维持稳定与________ 和______ 等离子有关 (3)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左右 2.功能 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 的媒介. ★(1)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与 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知识点三 内环境稳态 1.★(1)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________ 和________ 处于动态平衡中 (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 ________,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状态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现代观点认为________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稳态失调:人体维持稳态的 ________是________ ,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________ 时,均会遭到________ 3.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________ 的必要条件。 1.写出下列人体细胞的内环境 血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淋巴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绝大多数组织细胞: 。 2.下列液体属于内环境组成的有 。 ①血液;②消化液;③泪液;④汗液;⑤尿液;⑥乳汁;⑦细胞间隙液;⑧血浆;⑨淋巴 3.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 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 2和胰岛素④激素、分泌小泡和氨基酸 4、图中CO 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最低的部位 是 ; O 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最低的 部位是 ;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 。 5、下列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②毛细淋巴管阻塞;③过敏反应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④肾炎导致血浆蛋白流 失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基础知识过关检测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元(神经细胞): 重点难点突破 ①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练习题

1.在家兔细胞和小麦细胞中都可找到的细胞器是( ) (A)核糖体和线粒体(B)线粒体和叶绿体 (C)内质网和中心体(D)叶绿体和高尔基体 2.人体内的红细胞和洋葱根尖细胞,两者相似的是( ) (A)都有细胞壁(B)都有大型液泡 (C)都没有叶绿 (D)都没有细胞核 3.不能在内质网上合成或加工的生物分子是( ) (A)抗体(B)胆固醇(C)维生素D (D)核酸 4.右图是用显微镜观察物像时,镜头的组合情况。 1、2代表物镜;3、4代表目镜;5、6是观察时, 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使用下列哪组组合, 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 ) (A)1、3、6 (B)2、3、5 (C)1、4、6 (D)2、4、5 5.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通常与多糖结合成糖蛋白,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内外的 信号传导中有重要的功能。下列生物膜结构中,糖蛋白含量最高的可能是( ) (A)细胞膜(B)线粒体膜(C)叶绿体膜(D)内质网膜 6.糖蛋白(含有寡糖侧链的蛋白质分子)普遍存在于细胞膜上,如果将细胞培养在含药 品X的培养基中,发现细胞无法制造糖蛋白的糖侧链。则此药品X可能作用在蛋 白质合成及运输过程中哪一个细胞器上( ) (A)核糖体(B)线粒体(C)内质网(D)溶酶体 7.将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某种物质注人金丝雀体内后,经检测,新生细胞的细胞核 具有放射性。注入的物质可能是( ) (A)脱氧核苷酸(B)脱氧核糖核酸(C)氨基酸(D)核糖核酸 8.在洋葱根尖细胞中,DNA存在于( ) (A)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B)细胞核和叶绿体 (C)线粒体和叶绿体(D)细胞核和线粒体 9.炭疽杆菌与人成熟的红细胞最明显的区别是( ) (A)有无细胞结构(B)是否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C)有无核膜、核糖体(D)二者分别为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10.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细胞的细胞壁都可以通过纤维素酶把它分解掉 (B)同时具有中心体和叶绿体的细胞一般是低等植物细胞 (C)蓝细菌在生物进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它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D)细胞中具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 11.下列物质中,在核糖体上合成的是 ①性激素②抗体③淀粉④唾液淀粉酶⑤纤维素⑥胰岛素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⑥ 12.荠菜根的分生区细胞的能量转换场所是 ( )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练习题

周结方略3(第二章第2、3节) 【知识回顾】 知识点1激素调节的发现 知识点2 激素调节 知识点3.激素调节的实例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2、血糖平衡调节 氧化分解 )→ 肝糖原、肌糖原合成 转变为脂肪 肝糖原分解 A 细胞→( )→ 非糖物质转化 ) ( ) ( )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4、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1) (2) (3) 知识点4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2、.人体的体温调节 (1)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机体的 和 保持动态平衡。 (2)产热途径:细胞中 氧化放能,尤以 、 产热为多。 (3)散热途径: 蒸发,皮肤内 的散热等。 (4)体温调节中枢: 。 3、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___________,使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____受到刺激。这时,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一方面产生_________并传至_________,通过产生___________来直接调节水的___________;一方面由______________分泌,并且_____________释放的_____________增加,从而促进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______________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______________趋向于恢复正常。当人体受到寒冷等刺激时,下丘脑会分泌____________,促使垂体分泌____________,进而促使甲状腺增加_______________的合成和分泌。 5、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综合测试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综合测试(一) (满分90分,40分钟完成)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下列有关ATP、酶等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的表达需要酶和ATP,酶和ATP也是基因表达的产物 B、ATP、酶、激素等都是细胞中的微量高效物质,作用后都立即被分解 C、细胞内Na+浓度偏高时,为了维持Na+含量平衡,需消耗ATP D、有些RNA水解的产物可作为直接能源物质 2、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可在叶绿体基质中作为还原剂 B、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可在线粒体内氧化生成水 C、某些微生物可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 D、无氧呼吸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过程 3、利用乙醇提取出叶绿体中的色素,设法分离得到各种色素后,并将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和混合液依次点样在滤纸的1、2、3、 4、5位置(如图所示),当滤纸下方浸入层析液后,滤纸条上各色素正确位置应为() A、B、C、D、 4、如图表示水稻一个成熟叶肉细胞代谢的某些过程(图中数字代表物质,a、b 代表细胞器)。下列有关分析和判断中,错误的是()

A、水稻细胞中,有a的细胞一定有b,而有b的细胞不一定有a B、如果用18O标记图中的①,则可能会出现少量的具有放射性的④ C、在b内膜上分布有ATP合成酶,而在a的基质中没有ATP合成酶 D、此类细胞可作为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材料 5、如图所示各曲线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及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人的成熟红细胞中ATP生成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 B、乙图所示物质运输速率不受呼吸酶抑制剂的影响 C、丙图表示酵母菌呼吸时氧气浓度与CO2产生量的关系,a点时产生ATP最多 D、丁图表示小鼠体内酶活性与外界环境温度的关系 6、现采用如图所示方法测定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将对称叶片的一半遮光(A),另一半不遮光(B),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A、B间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在适宜光照和温度下照射一段时间,在A、B中截取对应部分相等面积的叶片,烘干 m2,单位mg/(dm2?h)。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称重,分别记作m 1和 A、m1表示被截取的部分在光照时间内呼吸作用的大小 B、m2表示被截取的部分在光照时间内净光合作用的大小 C、m2-m1表示B叶片被截取的部分在光照时间内有机物的积累量 D、该方法在未测出呼吸作用强度的条件下,能测出实际光合作用的强度

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四章综合测试题参考word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三章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被称之为生长素的是 A.吲哚乙酸B.萘乙酸C.2,4-D D.乙烯 2.某同学用油麦菜的幼苗进行了四项实验,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进行实验②③可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B.进行实验③一段时间后,青菜发黄的原因是在无光条件下叶绿素不能合成 C.实验④的生长结果只能证明根的生长具有向重力性 D.设置实验①的目的是作为实验②③④的对照 3.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处理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置于胚芽鞘尖端一段时间后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4.如右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此实验的结果不会: A.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B.乙直立生长 C.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D.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5.如右图将植物横放,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这与重力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和根、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有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处的生长素浓度较b处高,茎对生长素敏感性高,a处生长受抑制,b处生长快,茎向上生长 B.d处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d处生长受抑制,c处生长快,根向下生长 C.c处生长素浓度较d处高,根弯曲向下生长 D.b处生长素浓度较a处低,茎弯曲向上生长 6.为验证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位同学借附近农民土地里的农作物做无子果实的培育实验,但农民要求他不能影响作物的产量。请你帮他选择以下最合适的作物 A.玉米 B.油菜C.花生D.黄瓜 7.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这样可以促进插枝成活。其原因是 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②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营养物质 ③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④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浓度高于10-6mol/L的生长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同步的 9.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 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 B.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 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 D.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 10.在市场上可以见到发育不均匀的西瓜,若切开发现其凹侧种子发育不良,原因是 A.发育的种子合成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B.种子发育需要果实提供营养 C.无种子,子房绝对无法发育成果实 D.光照不均匀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11.植物顶芽的生长素可以向生长素浓度比它高的侧芽部位运输。在缺氧的条件下,其运输的速度减慢。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属于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12.剪去行道树主干的顶端,能更好地遮阴,其依据的原理是 A.呼吸作用 B.蒸腾作用 C.顶端优势 D.光合作用13.在农业生产上,可通过移植促进植物侧根的生长,这是因为在移植过程中能 A.破坏根的顶端优势 B.促进侧根的生长素形成 C.促进侧根细胞分裂 D.破坏侧根的生长素形成 14.将一株生长着的豌豆幼苗水平放置,经过一段时间,根能向地生长,茎能背地生长,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重力影响生长素分布不均②根近地一侧生长素的分布比背地一侧多③根比茎对生长素反应灵敏④茎比根对生长素反应灵敏⑤根近地一侧生长快 ⑥茎近地一侧生长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