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合集下载

3章-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

3章-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
生物测试(bioassay)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
种或多种污染物单独或联合存在条件下,所导致的影
响或危害。
所利用的生物反应包括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
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级水平上的反映。
13
(二)毒性试验的方式 1.毒性试验的分类 根据毒性试验所经历的时间长短:短期毒性试验,中 期毒性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 根据试验溶液或试验气体的给予方式:静止式毒性试 验和流动式毒性试验。
29
(二)荧光原位技术的基本过程
1.制备和探针标记:
常用的探针信号标记方法有两种: ①直接标记法。将荧光分子直接标记于探针DNA/RNA 上,杂交后可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 ②间接法。采用一中间分子标记探针,杂交后再用荧 光分子标记的中间分子的亲和物或抗体进行检测。
30
2.染色体原位杂交 杂交前变性处理染色体标本,使染色体DNA变为部 分单链,并去掉附着的RNA及蛋白质,变性处理生
八、RAPD技术在DNA损伤检测中的作用
21
一、PCR—SSCP技术
(一)PCR—SSCP的基本原理 单链DNA由于有链内碱基配对而具有一定的空间 结构,当DNA链上的碱基(即使是一个碱基)发生 改变时,单链DNA会形成不同的构象,称为单链 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28
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一)荧光原位杂交的原理及特点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20世纪80年代在原位杂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种高度灵敏、特异性好以及分辨率强的染色体和 基因分析技术,它通过荧光标记的各类DNA和RNA 探针与细胞或组织在玻片上进行杂交,在不改变其 结构的情况下,进行细胞内DNA、RNA某特定序列 的测定,可用于染色体识别、基因定位和基因诊断、 染色体结构畸变和数目改变分析。

孔繁翔《环境生物学》课后习题第一~四章

孔繁翔《环境生物学》课后习题第一~四章

绪论P181.你认为环境科学的形成及其研究范畴与传统学科有哪些异同?(略)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加)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是什么?P9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包括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即对自然资源得不合理利用)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加)研究对象为: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生物或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及生物修复技术。

目的: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与生物的相互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生物学在环境科学研究中有哪些作用?(略)4.如何开展环境生物学的研究?P11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P671.概念解释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P21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P22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P23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P24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P26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P30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课程代码:PRN24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时:48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先修课程:环境学、无机化学一、课程介绍1.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学科基础课。

环境生物学是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全球重大问题时,生物学家在运用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环境问题实质并寻找解决环境问题途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本课程系统介绍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技术和发展动态,使学生对环境生物学能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2.环境生物学属于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属重点基础课,许多后续课程如环境毒理学、环境生物化学、环境生物工程、环境污染修复工程等与环境生物学密切相关。

环境生物学也是环境生态类考研科目之一,对学生的考研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与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环境类专业人才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须。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本大纲范围内的环境生物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比较全面的了解,认识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以及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使学生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理解和掌握以下理论、方法和技术:1)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2)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3)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4)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5)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6)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7)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8)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环境生物学为重点基础课,牵涉面广,学科交叉较多,内容丰富,而学时有限,因此,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有代表性的、有广泛应用的、最基本的、较现代化的内容作为基本要求。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根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11课程名称:环境生物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Bi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54学分:3.0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主要探讨生物与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理。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普通生物学等相关科学的穿插学科,它包含了污染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等不同分支学科的内容,该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人类与生物产生的效应以与人类和生物对这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产生的响应,其目的在于为维护人类生态安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开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根底,促进环境和生物相互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开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对生物体的危害,以与生物体在净化环境污染中的作用,使学生充分理解环境污染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深层次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从吸收到排泄的整个行为过程,和环境污染对生物在各级水平上的影响,了解污染物的生物效应的检测方法。

掌握生物净化污染物的根本原理,了解生物净化的根本方法和常用的工艺。

该学科主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其根本规律,了解和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根本识;本课程要求学生应具备普通物学、生态学、环境学概论等相关专业的根底知识和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根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同时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根底。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2课时〕(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任务;2.认识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开展历史。

3.了解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环境生物学的开展趋势。

环境生物学_第四章_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环境生物学_第四章_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急性毒性试验类型
哺乳动物急性毒性试验 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 蚯蚓急性毒性试验
动物急性毒性试验(1)
动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如下:
按试验要求选择受试生物
常用成年大鼠或小鼠,雌雄动物同时试验,对 试验动物预先观察几天后标记编号并随机分组。
预备试验和确定剂量组
选用少量动物进行预备试验,找出引起动物90 %(或全部)死亡的剂量(即最高剂量组剂量) 和引起动物10%死亡(或不死亡)的剂量(即 最低剂量组剂量)。
死亡率(概率单位)
死亡率(%)
100
100
50
50
对数剂量 图3-3 剂量-反应曲线(S形线型)
对数剂量 图3-4 剂量-反应曲线
毒性试验常用参数
致死剂量或致死浓度(Lethal Dose, Lethal Concentration)
绝对致死剂量或致死浓度(LD100、LC100)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LC50)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MLC)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LC0 )
第四章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本章将讨论以下内容 生物测试及方式 一般毒性试验 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 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 微宇宙法
3.1 生物测试及方式
生物测试(Bioassay)的概念:
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 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
蓄积毒性试验
蓄积系数法(Cumulative Coefficient Method): 用来评价环境污染物蓄积作用的方法。
LD50(n)
蓄积系数K= LD50(1)
(t2 t1) lg 2 lg y1 lg y2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第四章大气卫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关于对流层,下列哪一项正确( )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C.气温不随高度变化D.能反射无线电波E.能使地球生物免受射线损害2.下列哪项不是紫外线的作用( )A.色素沉着作用B.杀菌作用C.红斑作用D.抗佝偻病作用E.镇静作用3.关于大气中的空气离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新鲜的清洁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B.污染的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C.空气阳离子对机体有镇静、催眠和降压作用D.空气阴离子可引起失眠、烦躁和血压升高E.空气阳离子与阴离子对机体的作用相同4.有利于形成煤烟型烟雾的条件不包括( )A.地势低凹B.逆温C.空气潮湿D.气温高E.大气SO2污染严重5.下列哪个是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 )A. SO2B. H2SC. CO2D. O3E. NO6.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气象因素包括( )A.气温、气流、气压、光照B.气温、空气离子、气压、雷电C.气温、气流、气压、气湿D.气温、气流、气湿、雷电E.气温、气流、光照、空气离子7.关于大气污染物的有组织排放,不正确的是( )A.排出高度是指污染物通过烟囱等排放时烟囱的有效排出高度B.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排出高度的平方成反比C.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高度的10-20倍D.与污染源的距离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的最基本的因素E.近地面的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以烟波着陆点处最大8.大气发生逆温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又升高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C.γ<0D.γ>0E.γ=09.下列哪项不是大气化学性污染物的自净方式( )A扩散 B.微生物分解 C.氧化 D.植物吸收 E.沉降10.下列关于大气二次污染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B.一次污染物经化学或光化学作用生成c.与一次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D.二次污染物的毒性往往更大E.刮风时再次进入大气的铅尘是二次污染物11.下列中不属于大气污染对健康直接危害的是( )A.慢性中毒B.变态反应C.急性中毒D.肺癌E.佝偻病12.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不包括( )A.臭氧层破坏B.酸雨C.温室效应D.大气能见度降低E.机体免疫力降低13.下列哪项不是"煤烟型烟雾事件"的特点( )A.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煤炭的燃烧产物B.有气温高、气压低、无风、晴朗等气象条件C.多发生在寒冷季节D.易发生在河谷盆地E.受害者呼吸道剌激症状出现最早14.关于"光化学烟雾事件",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A.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B.多发生在早晨C.主要污染物是S02D.多发生于寒冷季节E.多发生于河谷地带15.酸雨是指降水的pH小于( )A. 6.5B. 5.6C. 4.5D. 3.0E.以上都不对16.下列哪项不是燃料完全燃烧时的产物(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多环芳怪 D.二氧化氮 E灰分17.有关大气颗粒物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大气颗粒物对呼吸道局部组织有堵塞作用B.大气颗粒物在上呼吸道沉积C.大气颗粒物可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D.大气颗粒物上的化学成分有联合毒作用E大气颗粒物可催化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转化为二次污染物18.可吸入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粒径多大的颗粒物( )A.≤100µmB.≤10µmC.≤2.5µmD.≤0.1µmE.≥1µm19.有关多环芳烃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大气中的BaP与人群中肺癌的死亡率有正相关关系B.大气中的致癌性多环芳烃主要是BaPC.BaP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化学致癌物D.多环芳烃可与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E.多环芳烃中有强致癌性的多为四到七环的稠环化合物20.下面关于CO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急性CO中毒的严重程度与血中COHb含量无关B血中COHb含量与空气中的CO浓度呈正相关C.急性CO中毒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D.胎儿对CO的毒性比成人敏感E.吸烟者血中的COHb浓度比非吸烟者高21.关于铅的说法,错误的是( )A.血铅是铅暴露的重要指标B.铅只对神经系统有毒性C儿童对铅的毒性比成人更敏感D.儿童血铅在100µg/L时,可以出现学习能力的下降E.铅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22.有关O3的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 )A.属于二次污染物B.易进入呼吸道深部C.来自汽车尾气D.可引起哮喘发作E.儿童对O3敏感2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1996)》中,每个污染物的标准分为三级。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二)测试方法标准化的优点 ➢ 在同一类型的不同实验室中进行许多有
用的测试并把结果选择出来。 ➢ 增加数据的精确度 ➢ 测试可以被其他实验室重复 ➢ 各种人员容易进行该试验 ➢ 可方便地将数据进行比较 ➢ 可为环境管理、环境立法(环境标准建
立)提供可靠的数据或结果。
第二节 一般毒性试验
—、生物毒性的基本概念 (一) 毒物与中毒 1.毒物
因为在试验过程中污染物浓度会降低,受试 生物对污染物的暴露程度会逐渐减少。 ➢代谢速率快的受试生物 因为排出代谢废物较多,代谢废物的累积和 分解会产生不适当的高浓度二氧化碳和氨, 从而影响试验结果。 ➢ BOD较高的废水 因为溶解氧的耗尽会对受试生物造成压迫。
2.中期生物测试 中期生物测试 是介于短期和长期之间
➢ 讨论一种化学物质的毒性时,必须考虑 到它进入机体的数量(剂量)、方式(经口 食人、经呼吸道吸入、经皮肤或粘膜接 触)和时间分布(一次或反复多次给予)。
➢ 最基本的因素是剂量。
2.中毒 ➢ 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
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中毒。中毒是 各种毒性作用的综合表现(包括局部的和 全身的)。 ➢ 根据病变发生发展的快慢,可区分为:
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 能与生物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 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累积到 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 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 危及生命的化合物,亦称毒物。
➢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而只能以引起中毒的剂量大小相对地加 以区别。
急性中毒 亚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3.毒性 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
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 毒性作用或毒效应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和监测方法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和监测方法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和监测方法环境污染物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它们来自于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业活动,通过不同方式进入自然环境中。

这些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他们的毒性机制已经得到了足够的研究,在环境污染控制和监测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环境污染物包括了许多有机化学物和无机污染物。

它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进入各种生物体中,产生毒性效应。

这些毒性机制包括了细胞毒性、基因毒性、免疫毒性等。

有些污染物可以通过内分泌干扰素的机制检测到。

这些效应不仅可以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发现,也可以看到它们在生态系统和生态组织中的表现。

二、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方法监测环境污染物可以帮助了解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监测有两种基本方法。

一种是被动的方法,另一种是主动的方法。

被动方法通常使用生物标志物来检测环境污染物的存在。

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内或生物体表面的化学或生物学变化,与出现在环境中的特定化学物或生物物质的存在相关。

这些标志物的形成是污染物影响的个体反应。

生物标志物将本来很难测量的环境污染物拓宽到了检测的范围内。

主动方法是直接检测环境污染物存在的方法。

这种方法涉及到高吞吐量的分析,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电化学测量和光谱学等技术。

它们在现场和实验室检测中都广泛应用。

三、总结环境污染是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影响范围很广。

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和机制的重要领域之一。

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监测环境污染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管使用哪种监测方法,都需要适当的技术和检测标准来保证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未来,环境污染监控领域将会有更多更先进的技术被开发出来。

这将有助于有效地监测和控制环境污染,确保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um No-effect Level):指化
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 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 作用的最高剂量。与阈剂量一样,最大无作用剂量也 不能通过试验获得。
• 每日容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 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二)慢性毒性试验
1、概念:慢性毒性是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给予实 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实验动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2、目的:慢性毒性试验是确定外来化合物的毒性下限, 即长期接触该化合物可以引起机体危害的阈剂量和无 作用剂量。为进行该化合物的危险性评价与制定人接 触该化合物的安全限量标准提供毒理学依据,如最高 容许浓度和每日容许摄入量等。 3、慢性毒性试验期限:一般认为工业毒理学慢性试验动 物染毒6个月或更长时间;而环境毒理学与食品毒理学 则要求实验动物染毒1年以上或2年。也有学者主张动 物终生接触外来化合物才能全面反映外来化合物的慢 性毒性效应,以及求出阈剂量或无作用剂量。
急性毒性试验类型
• 哺乳动物急性毒性试验 • 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 • 蚯蚓急性毒性试验
动物急性毒性试验(1)
动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如下: 按试验要求选择受试生物
• 常用成年大鼠或小鼠,雌雄动物同时试验,对试验动物预先 观察几天后标记编号并随机分组。
预备试验和确定剂量组
• 选用少量动物进行预备试验,找出引起动物90%(或全部) 死亡的剂量(即最高剂量组剂量)和引起动物10%死亡(或 不死亡)的剂量(即最低剂量组剂量)。 • 在最高剂量组剂量和最低剂量组剂量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 插入若干个中间剂量(一般4~6组),从而确定正式试验的 剂量组。
二、生物测试的方式
(一)生物测试的分类 1.短期生物测试(Short Term Bioassays)
• 主要用于测定LC50、IC50、EC50,用来快速估计污染物的毒性, 评定几种不同毒物或废物对某种生物的相对毒性或评定不同 生物对不同条件如温度、pH的相对敏感性等。多数采用静止 式。
2.中期生物测试(Intermediate Term Bioassays)
• 时间为8d到90d,多数情况下为流动式。
3.长期生物测试(Long Term Bioassays)
• 包括全部生活史的生物测试(Complete Life-cycle Bioassays) 和部分生活史的生物测试( Partial Life-cycle Bioassays ) • 目的是要测定出在持续情况下不造成有害效应的毒物最大浓 度或最大允许毒物浓度(MATC) • 只能采用流动式,要保证试验的环境条件和自然界的季节变 化相符合。
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因素
• 受试生物:年龄,生活阶段,尺寸大小,季节等。 • 试验条件:温度,水质,水流速度等。 • 实验室差异:人员造作水平,仪器设备,统计分析方法。
(三)生物测试的标准化 (1)不同的实验室进行许多有用的测试并把一致的测试 结果选择出来 (2)增加数据的准确性 (3)测试可以被其他实验室重复 (4)各种人员容易进行该试验 (5)可方便的将数据进行比较 (6)可为环境管理,环境立法提供可靠的数据或者结果
(二)毒性试验常用参数
致死剂量或致死浓度(Lethal Dose, Le次染毒后引起受试生物动物死亡的 剂量或者浓度。
• 绝对致死剂量或致死浓度(LD100、LC100):一群动物全部死 亡的最低浓度或者剂量。 •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LC50):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 死亡的最低浓度或者剂量。 •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MLC):能使一群动物中仅个 别死亡的最高剂量或者浓度。 •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LC0 ):能使一群动物虽然发生 严重中毒,但全部存活无一死亡的最高剂量或者浓度。
2)一般化验指标主要指血象和肝、肾功能的检测,在亚 慢性试验中研究外来化合物对实验动物的毒性作用, 使用这类指标,一般为筛检性和探讨性。通常血象检 测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红蛋白定 量等。肝、肾功能也是一种常规指标,如SGOT、 SGPT、血清尿素氮、尿蛋白定性或定量、尿沉渣镜检 等。 (2)病理学检查:亚慢毒性试验中应重视病理学检查。 凡是在染毒过程中死亡的动物均应及时解剖,肉眼检 查后再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必要时作组织化学或电 镜镜检。
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图
反应强度(%) 死亡率(%) 100 50 100 50
剂量
图3-1剂量-反应曲线(直线型)
剂量
图3-2 剂量-反应曲线(抛物线型)
死亡率(%)
100 50
死亡率(概率单位) 对数剂量
100 50
对数剂量 图3-4 剂量-反应曲线
图3-3 剂量-反应曲线(S形线型)
半数效应浓度(EC50):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
效应变化的浓度。通常指非死亡效应。 半数抑制浓度(IC50):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 抑制的浓度。
二、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Test)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Test)
• 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 起的毒性的试验。 • 其目的是短期内了解该物质的毒性大小和特点,并为进一步 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反应(Response)
• 指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后,产生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 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反应是对群体而言的,用百分率 或比值来表示,如发病率、死亡率等。
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 以剂量为横坐标,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算单位或表示反应的 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所得到的曲线,即为剂量 -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曲线。 • 不同的化学物或同一化学物在不同条件下,其剂量与效应或 反应的相关关系不同,可呈现不同类型的曲线。(见图3-1, 3-2,3-3,3-4)
③症状实验动物在接触外来化合物过程中所出现的中毒 症状及出现各症状的先后次序、时间均应记录和分析。 ④脏器系数或称脏/体比值,是指某个脏器的湿重与单位 体重的比值,通常以100g体重计。如肝/体比,即(全肝 湿重/体重)′100。此指标的意义是实验动物在不同年龄 期,其各脏器与体重之间重量比值有一定规律;若受 试化合物使某个脏器受到损害,则此比值就会发生改 变,可以增大或缩小,因此,脏/体比值是一个灵敏、 有效和经济的指标。
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
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观察指标开始 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 剂量,也可称为中毒阈剂量,或中毒阈值。
毒作用带: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
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指标:
• 急性毒作用带(Acute-toxic Effect Zone):又称一次作用带, 是指半数致死浓度(剂量)与急性阈浓度之比值 。该值与外 来化合物一次作用的危害性成反比关系。急性毒作用带越宽, 说明该化合物外来引起急性致死性中毒的危害性越小。 • 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 ):急性阈浓度 (剂量,Limac)与慢性阈浓度(剂量,limch)之比值,以此 表示外源性化合物的蓄积性及机体代偿能力。慢性毒作用带 愈宽,Zch值愈大,说明该化合物引起慢性中毒的可能性就愈 大。
2、实验动物的选择 亚慢性毒性作用研究一般要求选拔两种实验动物, 一种为啮齿类,另一种为非啮齿类,如大鼠和狗,以 便全面了解受试物的毒性特征。 由于亚慢性毒性试验期较长,所以选择被动物的体 重(年龄)应较小,如小鼠应为15g左右,大鼠100g左右。 3、染毒途径 亚慢性毒性试验接触外来化合物途径的选择,应考 虑两点:一是尽量模拟人类在环境中接触该化合物的 途径或方式,二是应与预期进行慢性毒性试验的接触 途径相一致。具体接触途径主要有经口、经呼吸道和 经皮肤三种。
染毒方式和受试物的配制
• 一般用灌胃法和人工熏气法。 • 受试物的配制:配制试验所需的最高剂量浓度溶液,然后依 次稀释到所需浓度。
动物急性毒性试验(2)
观察指标
• 中毒症状:一般观察24~48小时,最好观察到绝大多数动物 出现典型中毒症状。 • 动物死亡数目和死亡时间 • 病理检查:对于试验时立即死亡的动物,可解剖,分析死亡 原因,看是技术事故还是中毒引起的死亡。
4、观察指标
(1)一般性指标 1).一般综合性观察指标,这类指标是非特异性观察指标,它是外来 化合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综合性总体反映。 ①动物体重:实验动物在亚慢性方式接触外来化合物过程中,有多 种因素均可影响动物体重的增长,包括食欲变化、消化功能变化、 代谢和能量消耗变化等。体重变化的表示方式,可将接触组与对 照组同期体重绝对增长的重量加以比较和统计学处理。也可将接 触组与对照组同期体重百分增长率(以接触化合物开始时动物体重 为100%)进行统计和比较。 ②食物利用率:亚慢性试验期间必须注意观察并记录动物的饮食情 况,在此基础上计算食物利用率,即动物每食入100g饲料所增长 的体重克数。分析比较接触组与对照组食物利用率,有助于分析 受试化合物对实验动物的生物学效应。
(二)受试生物的选择 (1)对试验毒物或者因子要具有敏感性 (2)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和足够的数量,并在全年中在 某一区域范围内可获得 (3)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重大的生态价值 (4)在实验室内易于培养和繁殖 (5)具有丰富的生物学背景资料,人们已经清楚了解受 试生物的生活史、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等等 (6)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或因子的反应能够被测定,并 具有一套标准的测定方法或技术 (7)受试生物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应考 虑与人类食物链的联系。
确定半数致死量(LD50) 试验结果
• LD50值越小,毒性越大。 •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只能粗略地表示某化学物质的毒性,而不 能全面反映其毒性。 • 由于动物种属、性别、染毒方式的不同,所表现的毒性也不 一致,故表示LD50应注释明动物种类和染毒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