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环境生物学概论

酸雨
一般将pH小于5.6的降雨称 为酸雨。 酸雨的成因? 酸雨的危害?
被严重腐蚀的建筑物
有毒物质污染
有毒物质污染是指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毒害作 用的物质排放到环境中而引起的危害。这些物质都 是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产物,如废水、废气和固体 废弃物、农药、化肥和放射性物质等。
生态环境破坏
环境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3.2 环境生物学的任务与研究内容
任务 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 效应 研究内容 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
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
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 学、 保护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保护生态学
3.4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和试验 实验室试验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概念 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 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其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与环境矛盾激化的产物。 其实质是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其所赖以生存的 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导致人与其生存环境 的不协调。 环境问题的分类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重大的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 臭氧层的破坏 酸雨 有毒物质污染
生态环境破坏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而引起的。 例如: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一份国情报告: 中国在90年代的沙漠化速度是每年2100km2,相当于两个半香港, 或30个北京城。而2000年已达2460 km2,2003年已超过3000 km2。 遥感普查数字表明: 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38 %,总量达 每年 50 亿吨,相当于全国的耕地每年被剥去 1cm 的肥土层,损失 N.P.K肥4000多万吨,相当于全国1年生产化肥的总和。 地球土层的平均厚度18cm ,在温带地区的自然条件下, 每形成 1cm 的表土需100-400年,即使管理极好,也需20年。 此外,黄河断流,塔里木河断流,罗布泊消失,长江危机,长江每 年表土流失24亿吨,5亿吨流入东海。 还有,滥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退化,我国中低产田已由原来的 60%上升到80%。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酸雨、废旧电池污染、温室效应、水污染、噪声污染等常见环境污染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如酸雨源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排放,了解污染物质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阐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多方面影响,包括植物生长发育受阻、动物繁殖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人体健康受损等,知晓不同污染类型作用于生物的具体表现与危害机制。
概述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与抵抗机制,如部分植物进化出抗污染特性,一些微生物能降解污染物,理解生物在污染胁迫下的生存策略,拓展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知。
2.能力目标:通过设计并实施模拟酸雨对植物种子萌发影响、废旧电池浸出液对水生生物生存影响等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观察、记录与数据分析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有关环境污染与生物影响的资料,包括新闻报道、科研论文、统计数据等,提升学生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学会从多元信息源构建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防治环境污染”等话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环保行动。
3.情感目标:深刻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生存及整个生态系统的严峻威胁,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与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环保行动、守护生物家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敏锐视角,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倡导低碳环保理念,成为环保行动的积极践行者,为改善环境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常见环境污染类型、成因及对生物的具体危害,以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如酸雨腐蚀植物叶片、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让学生直观感受污染危害的严重性;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指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设置对照等关键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数据揭示环境污染与生物响应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将环保知识内化为日常行为,从自身做起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
《预防医学》课件——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健康

环境与健康概述
(一)迁移作用: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富集、 扩散或消失的过程。
例如,空气中的污染物可经降水而进入土壤或河流,地面上 的污染物可以通过雨水冲刷进入河流和渗入地下,也可被植 物根系吸收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等。
环境与健康概述
(二)生物转化: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在相应酶系统催化作用下的 代谢过程。
湖水(DDT浓度0.00005mg/L)
有些污染物可沿着食物链逐级转 移,且浓度逐级提高,称为生物 放大作用。
通过藻类进入鱼类
通过鱼类进入水鸟 (体内DDT浓度可达77.5mg/L)
人捕食鱼或水鸟可摄入高浓度DDT 危害机体
环境与健康概述
(四)自净作用:少量的污染物一时性进入环境,通过物理、化学、 生物学因素作用达到自然净化,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环境的这种 功能称为自净作用。
1.
:长期吸入游离的二氧化
硅粉尘引起的硅肺,长期接触铅、汞等有害
物质引起的职业中毒等。
硅肺
环境与健康概述
例如,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农药残留都可污染空气、水、食物和土壤, 危害人体健康。
环境与健康概述
2.生活性污染:生活垃圾、粪便、生活 污水以及医院废弃物等,如未经处理或 处理不当都可污染空气、水、土壤和食 物,并滋生蚊蝇,传播疾病。
例如,生活炉灶燃煤可造成一氧化碳、烟尘 等,以及吸烟。
预防医学
Preventive Medicine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环境污染的危害、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 类别及其临床表现、防治措施。 2.熟悉环境的概念与分类、环境污染物的种类与来源、 环境污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3.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概念。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光污染的危害
•反射光污染:视力下降,引发白内障; 头昏心烦,失眠、食欲下降等类似神经 衰弱的症状;使室内温度增加;反射光 汇聚容易引起火灾;容易诱发车祸。
•彩光污染: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诱发 •流鼻血、脱牙、白内障,甚至导致白血 •病和其他癌变;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热污染 •热污染的类型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对人体的心理影响 (1) 干扰睡眠和休息; (2) 使人烦恼、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 (3) 容易使人疲劳,影响精力集中和工作效率; (4) 由于噪声的掩蔽效应,使人不易察觉一些
危险信号,从而易造成工伤事故。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960年11月,日本广岛市一男子因为不能 忍受附近工厂的噪声而刺杀了该工厂的工厂主。 1961年,一名住在铁路附近的日本青年因为被 过往车辆的噪声折磨,患了失眠症,不堪忍受 痛苦,自杀身亡。同年10月,东京都品川区一 家母子3人因无法忍受附近建筑器材厂发出的噪 声,试图自杀,未遂。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污染物对人群健康损害的方式
化学性污染物在食物链中延伸和放大,并 转移到人体内不断积累,导致人体急性中毒, 或引起慢性中毒;
污染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对不良环境的抵 抗力明显降低,对病原生物的敏感性增加,人 群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儿童生长发育受到 影响。
返回目录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接触强烈噪声的妇女,其妊娠呕吐的发生 率和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的发生率都更高,而且 噪声使母体产生紧张反应,引起子宫血管收缩, 影响供给胎儿发育所必需的养料和氧气。
此外,噪声还会导致出生儿体重偏轻。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根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11课程名称:环境生物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Bi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54学分:3.0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主要探讨生物与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理。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普通生物学等相关科学的穿插学科,它包含了污染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等不同分支学科的内容,该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人类与生物产生的效应以与人类和生物对这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产生的响应,其目的在于为维护人类生态安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开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根底,促进环境和生物相互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开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对生物体的危害,以与生物体在净化环境污染中的作用,使学生充分理解环境污染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深层次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从吸收到排泄的整个行为过程,和环境污染对生物在各级水平上的影响,了解污染物的生物效应的检测方法。
掌握生物净化污染物的根本原理,了解生物净化的根本方法和常用的工艺。
该学科主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其根本规律,了解和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根本识;本课程要求学生应具备普通物学、生态学、环境学概论等相关专业的根底知识和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根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同时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根底。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2课时〕(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任务;2.认识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开展历史。
3.了解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环境生物学的开展趋势。
第一章生态毒理学绪论ppt课件

23
日本米糠油事件
日本的九州、四国等地区 几十万只鸡突然死亡
• 对后代的影响 ——米糠油事件,女性育龄患者的孩子,头
胎多为流产、畸形(黑体婴、鬼齿)、行 为异常、智力不足
日本的水俣病—甲基汞中毒
《入浴的智子》
日本的骨痛病—铬中毒
2.生态毒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复杂性
1.阐明环境污染物的生态风险
Paracelsus(1493-1548,瑞士) 化学品低剂量时可以治疗疾病,
但高剂量时就变成了毒物。
1567年,《矿工肺尘病和矿工的其他疾病》发表 ---- 开创职业毒理学研究
暴露剂量与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大 死亡
疾病
暴 露
失代偿状态
亚临床变化
剂 量
代偿状态
生理学反应
可逆状态
体内环境污染物负荷增加 小
污染规模和影响区域的扩大
污染物种类增多、流域或跨国界污染、全球性环境影响
效应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急性毒性、慢性毒性、食物链转移、 “三致”作用 多种生物同时受累
稀释模式
飞返模式
公害病 放射线(核素暴露)等
15
2. 毒理学的历史沿革
经典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 古代:利用动物毒汁或植物提取物用于狩猎、战争或行刺 。
人口问题 产业规模扩大 资源过度开发 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公害病
生态系统破坏
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资源保护
3
核污染、生化和化学武器
4
海洋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成海洋 生态噩梦
5
海湾战争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环境脆弱带
被代替几率大,竞争程度高 可恢复原状机会小
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教学大纲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与生物学效应(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厄尔尼若现象、基因污染和生物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掌握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效应及生物净化等科学知识。
共40课时,课时安排如下:绪论(2个课时)第一节环境科学概述一、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二、环境科学的发展历史第二节环境生物学概述一、环境生物学定义二、环境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三、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四、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五、环境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六、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一篇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4个课时)第一节环境污染概述一、环境污染二、污染源三、污染物四、优先污染物第二节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一、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二、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四、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三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一、生物转运二、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第四节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一、生物浓缩二、生物积累三、生物放大四、生物浓缩系数五、生物浓缩机理和浓缩模型第五节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一、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二、金属的生物转化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4个课时)第一节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一、对生物机体酶的影响二、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第二节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一、对细胞的影响二、对组织器官的影响第三节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一、死亡二、对行为的影响三、对繁殖的影响四、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第四节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一、对生物种群的影响二、对生物群落的影响第五节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一、协同作用二、相加作用三、独立作用四、拮抗作用五、联合作用的研究方法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4个课时)第一节生物测试及方式一、生物测试的定义二、生物测试的方式三、生物测试的标准化第二节一般毒性试验一、生物毒性的基本概念二、急性毒性试验三、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四、蓄积毒性试验第三节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一、加合物测定二、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三、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四、抗氧化防御系统检测第四节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一、致突变效应二、致畸效应三、致畸作用的评价四、致癌效应第五节微宇宙法一、微宇宙法简介二、标准化水生微宇宙三、烧杯水生微宇宙四、室外水生微宇宙五、土壤核心微宇宙六、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第四章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5个课时)第一节生物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概念一、环境质量定义及其基本内涵二、生物监测的概念第二节生物监测与评价一、大气污染生物监测与评价二、水污染生物监测与评价第三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一、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基本内涵二、生态环境质量的背景问题三、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量的选择及其数量表征四、生态环境质量预测第四节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一、基本概念二。
环境毒理学资料总结

环境毒理学资料总结环境毒理学第一章:绪论1.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对个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对种群的损害作用及防治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防护3. .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答:任务:阐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生物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以便及早发现并控制污染;定量评价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确定剂量-效应关系,为相关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以及保护生物健康提供依据;最终任务: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内容: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排泄规律,毒性作用机制;污染物的结构、毒性及其机理及影响毒性的因素;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对人体损害的早期诊断与预警理论、方法、措施;4.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外实验、体内实验、模拟生态系统实验(P6-P9)5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P8)6.现代毒理学的特点:(P13)7.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趋势:1、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2、从整体试验到替代试验;3、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4、从结构-活性关系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5、从危险度评价到危险度管理;8. 替代原则,及3R, 即,优化、减少、取代、9.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答:体外实验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
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