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解析

合集下载

环境污染与生物效应

环境污染与生物效应

环境污染与生物效应环境污染对人类和生物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关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新闻。

然而,我们可能并不完全了解污染对生物的潜在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威胁我们的生态系统和自身的健康。

本文将探讨环境污染对生物系统的影响以及可能的生物效应。

污染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这些污染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植物的生存、繁殖和适应能力。

例如,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对许多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水中的有机化学物质和重金属会导致水生生物毒性和突变,进而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土壤中的农药和化学肥料对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产生了破坏性的效应。

首先,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威胁。

大量的研究表明,污染物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污染物的释放导致了一些物种的灭绝和其他物种数量的下降。

这不仅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中的每个物种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某个物种变得稀缺或消失时,将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

其次,环境污染还会对动物和人类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空气和水中的污染物可以被食物链传递,最终进入到食物中。

例如,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有毒金属,如汞和铅,水生生物摄取这些金属后,再被人类食用,将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如神经系统损害和器官功能紊乱。

同样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也会被人类吸入,导致呼吸道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

此外,环境污染还会导致基因突变和DNA损害,对生物的遗传稳定性产生潜在威胁。

许多污染物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这可能导致遗传突变和基因突变的累积。

这样的突变不仅会对个体的健康产生影响,还会对整个种群的遗传稳定性和进化发展造成威胁。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以及减少生物效应的风险,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污染源。

其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倡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的应用。

生态环境中无机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与环境治理研究

生态环境中无机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与环境治理研究

生态环境中无机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与环境治理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无机污染物成为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无机污染物的毒性和影响已经被广泛关注和研究,但是对于它们的生物学效应及环境治理方法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一、无机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无机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酸盐、氟化物、氮和磷等,其中重金属是最为严重的一类。

这些污染物通常在土壤、水源和空气等环境中被释放,入侵生物体内,对生物生长、发育和代谢产生很大影响。

1. 重金属的生物毒性重金属污染物的生物毒性可达到极高的水平,对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很大影响。

其主要的生物毒性表现为细胞损伤、氧化应激、DNA损伤和细胞凋亡等。

重金属污染对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和代谢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水生生物如鱼类的免疫力、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和生长发育等。

2. 其他无机污染物的毒性除了重金属外,氟化物也是一种常见的无机污染物。

它的毒性主要表现为影响人类和动物的骨骼和牙齿发育和生长,导致骨质疏松、牙齿脱落或者畸形。

3. 生物对无机污染物的适应性尽管无机污染物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很多生物体也拥有适应这些污染的能力,比如某些植物可以在重金属环境下存活,鱼类在含氟环境下能够适应繁殖等。

二、无机污染物的环境治理无机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的危害不可忽视,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

1. 传统方法:物理和化学处理传统的物理和化学处理方法包括沉淀、吸附、离子交换和氧化还原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净化水源、减少大气中重金属和粉尘的排放以及清洁污染土壤等方式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能量,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二次污染。

2. 生物技术治理生物技术治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治理方式,其主要是通过利用微生物、植物或者其它昆虫等生物体的代谢功能去除有害物质。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解决污染物问题,还能保持环境的自然平衡,具有处理成本低、效率高、易推广等优点。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和监测方法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和监测方法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和监测方法环境污染物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它们来自于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业活动,通过不同方式进入自然环境中。

这些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他们的毒性机制已经得到了足够的研究,在环境污染控制和监测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环境污染物包括了许多有机化学物和无机污染物。

它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进入各种生物体中,产生毒性效应。

这些毒性机制包括了细胞毒性、基因毒性、免疫毒性等。

有些污染物可以通过内分泌干扰素的机制检测到。

这些效应不仅可以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发现,也可以看到它们在生态系统和生态组织中的表现。

二、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方法监测环境污染物可以帮助了解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监测有两种基本方法。

一种是被动的方法,另一种是主动的方法。

被动方法通常使用生物标志物来检测环境污染物的存在。

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内或生物体表面的化学或生物学变化,与出现在环境中的特定化学物或生物物质的存在相关。

这些标志物的形成是污染物影响的个体反应。

生物标志物将本来很难测量的环境污染物拓宽到了检测的范围内。

主动方法是直接检测环境污染物存在的方法。

这种方法涉及到高吞吐量的分析,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电化学测量和光谱学等技术。

它们在现场和实验室检测中都广泛应用。

三、总结环境污染是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影响范围很广。

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和机制的重要领域之一。

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监测环境污染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管使用哪种监测方法,都需要适当的技术和检测标准来保证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未来,环境污染监控领域将会有更多更先进的技术被开发出来。

这将有助于有效地监测和控制环境污染,确保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

第三章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生态效应

第三章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生态效应

第三章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生物效应环境效应是指在环境要素作用下环境受到影响的现象及其后果。

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态效应。

大量工业废水排入江、河、湖、海,对生态系统产生毒性作用,使鱼类受害而减少甚至绝灭;任意砍伐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产生干旱、风沙灾害,同时使鸟类减少,害虫增多;致畸、致癌、致突变物质的污染引起畸形和癌症患者增多。

这些都是污染物环境生态效应的表现。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放大及生物迁移的过程是导致环境生物效应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资料来源王焕校,2000)一、有关生物对污染物吸收、迁移的几个基本概念1.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症状的污染物浓度称为安全浓度。

2.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的影响的最高浓度,称为最高允许浓度。

3.效应浓度超过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接触毒物时间越长,受害越重。

这种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效应浓度。

EC50、EC70、EC90 分别代表在该浓度下有50%、70%、90%的个体出现特殊效应。

4.致死浓度当污染物浓度继续上升到某一浓度,生物开始死亡,这时的浓度称为致死浓度。

LC50、LC70、LC90、LC100 分别代表毒害致死50%、70%、90%、100%的个体的阀门。

二、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一)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1.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粘附和吸收植物能粘附和吸收气态污染物。

植物粘附污染物数量,主要取决于植物表面积和粗糙程度。

污染物能通过叶面气孔或径部皮孔进入植物体内。

2.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植物吸收水溶态污染物的器官是根,但叶片也能吸收水溶性污染物。

水溶性污染物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达到根表面:(1)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2)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作用而到达根部。

生态毒理学及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效应

生态毒理学及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效应

生态毒理学及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效应环境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仅在当地,还会扩散到其他地区。

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界生物的毒害效应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仅是研究环境污染的物理化学效应,还涉及到环境污染对生物体内物质代谢、免疫系统及生殖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毒害效应及生态毒理学的相关研究。

I.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毒害效应环境污染的来源很广泛,包括工业废水、废气、化学品、农业化肥、医疗废物等。

这些污染物质或其代谢产物可聚集在生态系统的各个环节,从而影响生物体的生长、繁殖、行为等生物学特征。

这些毒害效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 营养不良环境污染物质对生物的应激反应会导致营养摄取不足,影响生物体内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的代谢。

例如,重金属汞对鱼类的生长发育会产生影响,锰对植物的营养吸收也会产生影响。

2. 生物体内毒性反应环境污染物质不仅能影响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还会对生物体内的蛋白质、DNA 等有毒作用。

例如,多氯联苯等有机氯农药在生繁殖时会影响生物的生理基础,如对鱼虾类、哺乳动物、鸟类等影响极大。

3. 免疫系统抑制环境污染物质能影响生物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生物免疫力下降。

例如,某些有机氯农药可以降低植物的免疫力,使得植物更容易受到病原体和真菌的感染。

4. 生殖系统损伤环境污染物质对生物的生殖系统有害作用。

例如,苯并芘等化学物质能影响生物的重要生殖指标,如精子数量、体形、性腺大小等。

II. 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生态毒理学在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方面使得人们更加了解了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生物体内的生化、遗传等方面的变化。

生态毒理学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进展:1. 污染源追踪污染源追踪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稳定同位素技术和化学标记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分析生物体内的污染物质,确定污染源和污染物质的迁移和积累。

2. 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毒性研究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毒理学机制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毒理学机制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毒理学机制当我们开车行驶在城市的马路上时,我们时常被那浓厚的尾气所包围,感到呼吸困难。

这是全球范围内环境污染的一个例子。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所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

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污染物的毒性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生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毒理学机制。

污染物来源环境污染物可以来自多个来源。

例如,空气污染物包括汽车尾气、工厂排放和燃烧柴油等。

水污染物包括工业废水、农业和人类排放的废水。

土壤污染物包括工业废弃物和有害废弃物等。

污染物可以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相互传播和转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的健康产生影响。

污染物对生物的生物效应当生物暴露在环境污染物中时,会受到许多不同的生物效应,这取决于暴露时间、剂量和毒性。

暴露于污染物的生物可能会遭受短期或长期健康影响,这些影响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例如,长期暴露于大气细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并加重心血管和代谢问题。

水中常见的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和硝基苯类污染物可影响水生生物和人类的生殖系统。

土壤中的重金属和化学物质可以在食物链中积累,对动物和人类产生危险。

机体对污染物的反应机体对环境污染物的反应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由于毒性和修复能力不同。

这些反应可以分为3种类型:生物化学、细胞和组织、器官和系统级别。

暴露于污染物的生物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包括生物转化、代谢和解毒。

此外,污染物还可以导致细胞和组织水平的损害,同时也可能产生多种器官和系统性影响。

这种复杂的生物反应导致了多种疾病的发生,从轻微的过敏症状和呼吸问题到严重的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

污染物的毒理学机制了解环境污染物的毒理学机制在预测它们的生物效应方面至关重要。

毒理学是研究毒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预测和描述毒性。

污染物的毒理学机制可由以下几个层面来考虑:1.分子与信号级别毒理学在分子和信号级别上研究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与生物体互动的关键。

环境污染对水生生物的性效应

环境污染对水生生物的性效应

环境污染对水生生物的性效应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各类有害物质、废水、废气等进入水环境,对水体质量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现象。

水生生物是水生环境中的生物群体,包括鱼类、水生昆虫、浮游生物等。

环境污染对水生生物具有显著的性效应,对其繁殖、生长和生存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一、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直接毒性效应1.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如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农药等,会直接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这些有机污染物会通过生物膜进入水生生物体内,干扰其正常的生理代谢过程,抑制鱼类的鳃呼吸功能,影响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影响:如重金属离子对水生生物的毒害效应较大。

铅、汞、镉等重金属离子可以积累在水生生物体内,损害其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导致生物的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死亡。

二、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间接影响1. 水质恶化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环境污染导致水质恶化,如水温的升高、水中氧气的减少等,对鱼类和浮游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水温升高会导致水中溶解氧的减少,影响鱼类的呼吸作用,使其生长发育迟缓;水中氧气减少会导致浮游生物的寿命缩短和种群数量减少。

2. 生境破坏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环境污染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破坏了其栖息地。

例如,水污染使得河流水体缺乏适合生物生存的洁净水源,水生植物生长受到限制,影响了其他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

三、环境污染对水生生物的生态系统效应1. 食物链扰乱:环境污染破坏了水生生物的食物链,影响了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和食物质量。

例如,过度施用农药导致水中浮游生物受到污染,影响了鱼类等捕食性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在食物链中产生连锁反应。

2. 生物多样性损失:环境污染导致水生生物数量减少和物种的灭绝,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破坏会加速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对水生生物产生了显著的性效应,包括直接毒性效应、间接影响和生态系统效应。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七章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讲解与例题 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七章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讲解与例题 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七章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讲解与例题 新人教版1.酸雨(1)酸雨的含义。

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 小于5.65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被叫做酸雨。

而在自然环境里,雨和雪呈弱酸性,其pH 不小于5.65。

(2)酸雨形成的原因。

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燃油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3)酸雨的危害。

①酸雨使植物枯萎,甚至能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

②酸雨还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的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③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因而对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造成严重损害。

【例1】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酸雨属于水污染 ②酸雨对农作物有严重影响 ③酸雨腐蚀建筑和文物 ④酸雨是自然现象 ⑤酸雨可毁坏森林 ⑥酸雨是由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A .①③⑥B .①④⑥C .②③⑤D .②④⑥解析: A × 酸雨属于大气污染,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所以酸雨不是自然现象;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酸雨可以使江河湖泊酸化,使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酸化的水源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影响饮用;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叶和芽,严重时使植物成片死亡;酸雨还腐蚀建筑物。

B ×C √D × 答案:C2.控制酸雨的措施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所以,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这些污染物的工作,或者研发一些新型的燃料等都可以达到控制酸雨产生的目的。

【例2】下列不属于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 )。

A .安装净化装置B .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C .做好回收和利用污染物的工作D .减少污水排放A × 根据酸雨产生的原理,控制酸雨产生的主要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即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这些污染物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指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 象的污染物,亦称优先控制污染物。 主要针对下列污染物:有毒有机化学污染物、生物难降解性物质、 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性的污染物
小结
环境污染的特点: 影响范围大 作用时间长 污染物浓度低、情况复杂 污染容易、治理难
1.2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影响迁移的因素:

内部因素


污染物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组成该物质的元素所具有的组 成化合物的能力、形成不同的电价离子能力、水解能力、形 成络合物的能力、被胶体吸附的能力 原子的电负性、离子半径、电价、离子电位和化合物的键性、 溶解度等都是影响迁移的主要理化参数。
酸碱条件 氧化-还原条件 胶体的种类、数量 络合配位体的数量、性质

转化的形式
物理转化: 化学转化 生物转化

转化的结果:
两种可能: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或易降解结构 污染物的毒性增强或转化为难降解结构
大气中的转化

大气中的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 例一: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
光化学烟雾是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照射下反应

细胞质膜结构图
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特点 浓度梯度 方式 有无载体 是否耗能 其它特点
简单扩散
滤过过程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高浓度低 浓度(顺)


脂溶性有机化合物的 主要转运方式
通过膜上的亲水性孔 道
低浓度高 浓度(逆)
高浓度低 浓度(顺)
有 有
耗能 否
水溶性大分子化合物 的主要方式
胞饮作用
工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 交通运输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图1-1 污染源示意图
污染物的自然来源(Natural Source ) : 自然界向环境排放, 如:活动的火山或矿床;
污染物的人为来源(Artificial Source ) : 来自人类活动,影 响范围广、危害大,如工业三废
农业
交通

外部因素
1.2.2 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Form and Distribution of Pollutant)

污染物的形态
• •
定义:指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 现形式。 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包括: 价态,如Cr(VI)、 Cr(III) 化合态,如有机汞和无机汞 结构态,如同分异构体 络合态 离子态 代换态 胶体 有机结合态 难溶态

生物转化的过程

相I过程(反应)

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 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OH、-SH、 -COOH、-NH2)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相I过程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 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二级代 谢物)或带有某些基团的外源性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结合反 应。
无机配位体:OH-、Cl-、CO32-、HCO3-等 有机配位体:

配合作用
• •

生物降解作用
土壤中的转化

土壤是环境中微生物最活跃的场所,故生物降解起重要作 用。
氧垂曲线(Oxygen Sag Curve)

氧垂曲线的定义

在河流受到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水 体的DO发生变化。从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可绘制 一条DO逐渐变化的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污染物的排泄
• •
3.2 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的概念

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 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注1:外源化合物(Xenobiotic compounds) 指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以外, 存在于环境之中,可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引起机体发生生物学 变化的物质。又叫外来化合物或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例如:药 物、日用化学品、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物等。 生物外源性物质是指那些人工合成的,具有不被现有降解酶系所 识别和作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序列的化合物,简而言之,就是 不能被生物降解的化合物。如DDT、六六六、多氯联苯、染料、 塑料、合成橡胶等。 注2:内源性化合物指生物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产生的物质。 注3:酶(Enzyme)是由活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和体外起同样催化作 用的一类具有活性中心和特殊构象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和核酸。 注4: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是肝脏,其它有肺、胃、肠、皮肤等。
什么是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通常,环境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 害于人类及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而自然过程 引起的同类现象称为自然突变或异常。 废气污染 废水污染 按污染物形态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环境污染的分类
生物污染 按污染物性质 化学污染 物理污染

几种重要的形态分类
• • • • •
污染物的分布

污染物的分布
定义:指污染物在环境多组分间分布,不仅指在环境空间的浓度 分布,而且还指污染物不同形态、不同相态之间的分配。 例:汞形态的分布
1.2.3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Transformation of Pollutant)

转化的定义
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 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辐射污染
环境效应——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环境变化



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 变异的结果。 环境化学效应: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 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如:酸雨、光化学烟 雾等。 环境物理效应: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热污染、 噪声污染等。
污染源(Pollution Source)
吞噬作用 表1-1 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内吞物质为液体
内吞物质为固体物质
污染物的吸收(Absorption of Pollutant):指污染物在 多种因素影响下,自接触部位透过体内细胞膜进入血液 循环的过程。

动物吸收的主要途径有:呼吸系统、消化管和皮肤
(1)呼吸系统吸收特点: 吸收对象主要针对气体、蒸汽、气溶胶等形式的污染物。 吸收方式多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通过呼吸膜吸收入血。 主要部位例如:肺,肺泡数量多,表面积大,遍布毛细 血管,便于污染物经肺迅速吸收进入血管。 (2)消化管吸收特点: 吸收对象主要为饮水和由大气、水、土壤进入食物链中 的污染物。 吸收方式多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而被吸收。 主要部位如胃和小肠。 (3)皮肤吸收:如有机磷农药可透

污染物

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 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生产性污染物和生活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 二次污染物是指进人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 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 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 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

相II过程(反应)

外源性化合物 过程I (相I反应) 排出体外 一级代谢物 过程II (相II反应)
结合产物 (二级代谢物)
毒害作用
图1-5 生物转化过程示意图

相I反应的主要类型:
氧化反应: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参与的反应,例如脂肪族羟化 非微粒体反应 还原反应:微粒体还原 非微粒体还原 水解反应
水体中的转化
水体中的转化主要通过下列途径: 氧化-还原作用



天然水体本身是一个氧化-还原体系,含有多种无机、有 机氧化剂和还原剂,如DO、Fe3+、Mn4+、S2-、有机化合物 等,对污染物的转化起重要作用。 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类型、速率和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了水中重要污染物的性质。如:厌氧性湖泊 水体中的许多氧化还原反应均为微生物催化反应。
第一篇 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第一章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本章将讨论以下内容:


环境污染概述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和放大 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
1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1.1 环境污染概述

1.2.1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

迁移的定义:

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 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1)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排放 (2)工业三废 (3)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应用

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包括:
• • •

注:

进入环境的污染物可以在各个环境要素(水、气、土)中发 生迁移并输送到很远的距离。污染物的长距离传送,往往由 局部性污染引发区域性污染甚至全球性污染,这也是环境污 染成为当代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之一。

相II反应的主要类型:
微生物对生物外源性物质的转化作用

微生物对生物外源性物质的转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脱卤(主要是脱氯),如DDT的脱氯 还原,将生物外源性物质上的取代基,特别是硝基,进行还原; 水合反应,如对有机氰的水合反应,形成无毒的含氮有机化合物 图DDT的微生物转化 TNT的微生物转化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

机械迁移
(1)水的机械迁移作用 (2)气的机械迁移作用 (3)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

物理-化学迁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