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生物效应复习题 (1).pptx

合集下载

辐射生物效应复习题 (1)

辐射生物效应复习题 (1)

《辐射生物效应》复习题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生活史: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前后相继,有规律地循环的全部过程。

组织:在个体发育中,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来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过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为硝酸的过程。

灭菌:通过超高温或其他物理、化学手段将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所有芽孢和孢子全部杀死。

新陈代谢——微生物从外界环境中不断摄取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转变成细胞组分,同时产生废物并排泄到体外的过程。

菌株(strain):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

生物固氮:常温常压下,固氮生物在体内固氮酶的催化作用下将大气中的分子态N2还原成为NH4+的过程。

生活史: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前后相继,有规律地循环的全部过程。

原始生殖细胞: 产生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早期细胞。

辐射诱变育种:生物的种类、形态、性状,均受其自身的遗传信息所控制。

辐射育种(radioactive breeding techniques)是利用射线处理动植物及微生物,使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产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导致生物体有关性状的变异,然后通过人工选择和培育使有利的变异遗传下去,使作物(或其它生物)品种得到改良并培育出新品种。

这种利用射线诱发生物遗传性的改变,经人工选择培育新的优良品种的技术就称为辐射育种。

相对生物效应RBE:由于各种辐射的品质不同,在相同吸收剂量下,不同辐射的生物效应是不同的,反映这种差异的量称为相对生物效应(relative biologicaleffectiveness, RBE)。

相对生物效应是引起相同类型相同水平生物效应时,参考辐射的吸收剂量比所研究辐射所需剂量增加的倍数。

微小剂量辐射的兴奋效应:发现累积剂量在以下的单次或持续低剂量率的X线、γ线辐射,可以诱导产生与大剂量辐射明显不同的效应。

辐射生物效应课件

辐射生物效应课件
non various
positive various
non 3 x 108 m/s
non
non 3 x 108
m/s
5
6
(5)为什么对辐射(电离辐射)要进行防护?







辐射 原子、分子 组织、器官
确定性效应
机体损伤
随机性效应
7
“事实上,在人类身体里就可以找到天 然放射性核素。我们的身体平均每分钟 要经历几十万次的核衰变。”
(1)早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 (又称职业性辐射损伤时期)
时间:发现X射线(1895年)~1930年代 特点:对辐射可能造成的损伤认识不足 损伤对象:
①X射线球的制造者和应用X射线的技术人员; ②从事放射性物质研究的科学家; ③铀矿工人及用含镭夜光涂料的操作女工。
12
损伤特点: ①外照射引起的急性体表损伤; ②氡及其子体内照射引起的肺癌; ③镭内照射引起的骨肿瘤。 典型事例: ①X射线被发现一个月,X射线的制造者
Grubbe的手发生了“特异性皮炎”; ②1896年,Edison和助手Morton自身试验,
眼部受照数小时后,眼痛,结膜炎;
13
典型事例:
③1896年,Danil报告了X射线可导致秃头;
④1901年,Becquerel和Curie分别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⑤1911年,54名医学放射性工作者死于恶性疾病;
辐射生物效应
1
第一节 前 言
6.1.1 辐射防护的含义 6.1.2 辐射防护简史 6.1.3 辐射防护的基本任务和目的 6.1.4 辐射防护的主要内容
2
6.1.1 辐射防护的含义
(1)什么是辐射?

放射生物学复习题.pptx

放射生物学复习题.pptx

细胞周期的辐射敏感性 (放射敏感性: M > G2 > G1 > S 早 >S 晚 ) 不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的比较 不同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敏感性规律:一种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与其细胞 的分裂活动成正比而与其分化程度成反比。人体各种组织的放射敏感性顺序:
1 高度敏感组织:淋巴组织、胸腺、骨髓、胃肠上皮、、性腺和胚胎组织。 2 中度敏感组织:感觉器官、内皮细胞、皮肤上皮、唾液腺、肾、肝、肺组织的上 皮 组织。 3 轻度敏感组织:CNS、内分泌腺、心脏。4)不敏感组织:肌肉组织、软骨和骨 组 织、结缔组织。
理化因素 ;
③ 1 度脱毛大于 3Gy;2 度红斑》5Gy ;3 度水疱》10Gy;4 度溃疡坏死》15 Gy; ④ 病变多在身体裸露部位
29、慢性皮肤放射性损伤分型 慢性放射性皮炎:最常见
硬结性水肿 晚期放射性溃疡 放射性皮肤癌:最严重
30、辐射致癌理论的理解
32、《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规定诊断为放射性肿瘤的 PC 值要求 PC》50%者可判断为放射性肿瘤。
13、骨髓内的血细胞辐射敏感性顺序 骨髓内的血细胞辐射敏感性顺序:淋巴 C>红系 C(原红、早幼)>粒系(原粒、早幼 粒、中幼粒)>单核 C>巨核 C
D0 值 是细胞的平均致死剂量,剂量存活曲线的直线部分斜率的倒数。D0 愈小,斜率愈大。 D0 值大小代表细胞放射敏感性的高低从存活曲线对数坐标 0.1 和 0.037 各作一条与横坐 标相平行的线与曲线相交,从这两个交点分别作垂直线与剂量轴相交。相交点剂量之差 即为 D0 值,多在 1~2Gy Dq 值 准阈剂量(quasithreshould dose)细胞积累亚致死性损伤的能力,与损伤修复有 关。克服肩区所需的剂量由纵坐标 1.0 处作一条与横坐标的平行线,与外推线的交点在 横坐标上投影点的数值即为 Dq。多在 0.5~2.5Gy

南航放射生物学复习题

南航放射生物学复习题

南航放射生物学复习题南航放射生物学复习题放射生物学是研究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学科。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放射生物学在医学、环境科学和核能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南航的学习过程中,放射生物学也是一门必修课。

下面将给大家提供一些南航放射生物学的复习题。

1. 什么是辐射生物学效应?请列举几种常见的辐射生物学效应。

辐射生物学效应是指辐射对生物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常见的辐射生物学效应包括遗传效应、白血病、肿瘤、皮肤病等。

2. 什么是辐射剂量?如何测量辐射剂量?辐射剂量是指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物质所吸收的辐射能量。

辐射剂量可以通过辐射剂量计来测量,如电离室、核防护仪等。

3. 什么是剂量效应关系?请描述剂量效应关系的特点。

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辐射剂量与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剂量效应关系一般呈线性或曲线性。

低剂量下,剂量效应关系可能呈现曲线性,剂量越高,生物效应越明显。

4. 什么是辐射防护?请列举几种常见的辐射防护方法。

辐射防护是指采取措施减少或阻止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常见的辐射防护方法包括屏蔽防护、远离辐射源、佩戴防护设备等。

5. 什么是辐射生物学的应用领域?请列举几个应用案例。

辐射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医学、环境科学和核能领域。

在医学方面,辐射生物学可以用于放射治疗和放射诊断;在环境科学方面,辐射生物学可以用于评估环境辐射风险;在核能领域,辐射生物学可以用于核事故的应急处理。

6. 什么是辐射生物学实验?请列举几个常见的辐射生物学实验。

辐射生物学实验是指通过实验手段研究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和辐射生物学效应。

常见的辐射生物学实验包括辐射诱变实验、辐射致癌实验、辐射遗传实验等。

7. 什么是辐射生物学风险评估?请描述辐射生物学风险评估的步骤。

辐射生物学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辐射剂量和生物效应的评估,来评估辐射对人体健康的风险。

辐射生物学风险评估的步骤包括辐射剂量测量、生物效应评估、剂量效应关系建立和风险评估等。

8. 什么是辐射生物学的伦理问题?请列举几个常见的伦理问题。

放射生物期末复习

放射生物期末复习

放射生物期末复习一:名解1:电离辐射:能引起被作用物质电离的射线。

2:布喇格峰:在慢速粒子行迹末端,电离密度明显增大,形成峰值。

3:传能线密度:直接电离粒子在其单位长度径迹上消耗的平均能量。

4:电离(作用):生物组织分子被粒子或光子流撞击,轨道电子击出,产生自由电子和带正电荷的离子,即形成离子对。

5:自由基:一些独立存在的,带有一个或多个不配对电子的任何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

6:乏氧细胞再氧合:分次照射后乏氧细胞变成氧合细胞的现象。

7:氧效应:受照射的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的辐射效应随周围介质中氧浓度升高而增加。

8:直接作用:电离辐射能量直接沉积与生物大分子,引起生物大分子的电离和激发,破坏机体的核酸,蛋白质,酶等具有生命功能的物质。

9:间接作用:电离辐射首先作用于水,使产生原发辐射分解产物,然后通过水的辐射分解产生再作用生物大分子。

二:填空1:急性放射病分三型:骨髓型(1~10Gy),肠型(>10Gy),脑型(>50Gy)2:肺放射损伤在胸部肿瘤放疗中较为常见,包括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慢性放射性肺纤维化。

3:眼晶体对放射线非常敏感,一定核辐射可诱发眼晶体混浊形成放射性白内障,眼晶体年剂量限制为0.15SV。

4:双着丝粒体畸变是电离辐射损伤和估算剂量的最佳指标。

5:仅发生一次断裂的是末端缺失。

6:电离辐射引发的死亡:增殖死亡和间期死亡。

7:电离辐射引起的细胞损伤类型:致死性损伤(LD),亚致死性损伤(SLD),潜在致死性损伤(PLD).8:自由基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易发生化学反应:抽氢反应和加成反应。

9: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同细胞的分化程度成反比,同增殖能力成正比。

例如:造血干细胞辐射敏感性高,神经肌肉细胞辐射敏感性低。

10:原初辐解产物:产生各种自由基和分子。

23页最后的方程式11:生物分子自由基的生成方式: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12:染色体畸变:染色体型畸变和染色单体型畸变。

三:选择1:染色体型畸变:当G1期或G0期受到照射时。

放射生物学

放射生物学

第一章到第五章复习题名词解释1、自由基:指能够独立存在的、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

2、电离原初作用: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从照射之时起到细胞学上观察到可见损伤的这段时间内,在细胞中进行着辐射损伤的原初和强化过程称为原初作用过程。

3、电离作用:高能粒子和电磁辐射的能量被生物组织吸收后引起效应的最重要的原初过程。

4、激发作用:电离辐射与分子相互作用,其能量不足以将轨道电子击出,使电子跃迁到高能轨道上,使分子处于激发态,这一过程称为激发作用5、传能线密度(LET):指直接电离粒子在其单位长度径迹上消耗的平均能量,其单位为J/m,常用keV/μm 表示,1keV/μm=1.602×10-10 J/m。

6、相对生物效应:X射线或γ射线引起某一生物效应所需剂量与所观察的电离辐射引起相同生物效应所需剂量的比值。

7、电离密度:是指单位长度径迹上形成的离子数。

LET与电离密度成正比,LET 高的射线,电离密度也大,LET低的,电离密度也小。

9、活性氧:是指较氧的化学性质更为活跃的氧的某些代谢产物和一些由其衍生的含氧物质,统称为活性氧.10、直接作用:电离辐射的能量直接沉积于生物大分子,引起生物大分子的电离和激发,破坏机体的核酸、蛋白质、酶等具有生命功能的物质。

这种直接由射线造成的生物大分子损伤效应称直接作用。

11、间接作用:电离辐射首先直接作用于水,使水分子产生一系列原发辐射分解产物,然后通过水的辐射分解产物再作用于生物大分子。

引起后者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这种作用方式为间接作用。

12、稀释效应: 是指最大的相对效应发生在最稀的溶液中。

13、氧效应:受照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的辐射效应随周围介质中氧浓度升高而增高。

14、电离辐射旁效应:电离辐射通过直接照射引起细胞损伤或功能的激活,产生的损伤或激活信号可导致其共同培养的未照射细胞产生同样的损伤或激活效应,称为电离辐射旁效应。

15、氧增强比(OER):指缺氧条件下引起一定效应所需辐射剂量与有氧条件下引起同样效应所需辐射剂量的比值。

辐射生物效应-放射生物学 夏寿萱主编 知识点复习

辐射生物效应-放射生物学 夏寿萱主编 知识点复习

辐射生物学效应复习一、名词解释1.布喇格电离峰P6:粒子的速度控制着能量丧失的速度。

快速运动的粒子的电离能力要比慢速运动的小。

ɑ粒子质量较大,运动较慢,因此,有足够的时间在短距离内引起较多的电离。

当ɑ粒子穿入介质后,随着深度的增加和更多电离事件的发生,能量耗失,粒子运动变慢,而慢速粒子又引起了更多的电离,这样就形成了通常称为的布喇格电离峰。

2.活性氧P24 :从强调O2对机体不利一面的角度出发,将那些较O2的化学性质更为活跃的O2的代谢产物或自由衍生的含氧物质称为活性氧。

3.靶学说P46 :靶学说认为辐射生物效应是由于电离粒子包括电磁波击中了某些分子或细胞内的特定结构(靶)的结果。

4.细胞凋亡P178: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

既包括生理性的程序死亡,又指由外来因素诱发的细胞自杀。

5. 辐射增敏剂P270:主要指那些能够增加机体或细胞的辐射敏感性的化学物质,临床上用于增强射线对肿瘤的杀伤能力。

6.染色体畸变P319:当人员受到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后,在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中早期即可见到染色体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之为染色体畸变。

7.辐射的遗传效应P413:辐射对生物体生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的损伤,即诱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可能会在子一代(F1)中表达为各种先天性畸形,而且还会在以后的许多世代中出现,这就是辐射的遗传效应。

8. 水的辐解反应P26:辐射可使水分子分解为·OH和·H两种自由基,这一过程与液相中水分子的自发性电解有着明显区别,因此称为水的辐解反应。

9. 细胞坏死P178:通常是由突然及严重的损伤所造成的细胞意外死亡。

10. 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P28:是指来自放射源的能量或粒子直接作用于溶质分子、并造成结构与功能损伤的过程。

11. 电离辐射的间接作用P28:指的是水的辐解反应产物与溶质分子之间发生的可能导致溶质分子结构变化的各种反应。

12. 氧效应:P12:受照射的生物系统或分子的辐射效应随介质中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氧效应。

辐射生物效应复习题 (1)

辐射生物效应复习题 (1)

《辐射生物效应》复习题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生活史: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得发育与繁殖阶段,前后相继,有规律地循环得全部过程。

●组织:在个体发育中,具有相同来源得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得细胞组成得结构与功能单位●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来得氨,在有氧得条件下,经过亚硝化细菌与硝化细菌得作用转化为硝酸得过程。

●灭菌:通过超高温或其她物理、化学手段将所有微生物得营养细胞与所有芽孢与孢子全部杀死。

●新陈代谢——微生物从外界环境中不断摄取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转变成细胞组分,同时产生废物并排泄到体外得过程。

●菌株(strain):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得任何一种微生物得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得一个菌株。

●生物固氮:常温常压下,固氮生物在体内固氮酶得催化作用下将大气中得分子态N2还原成为NH4+得过程。

生活史: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得发育与繁殖阶段,前后相继,有规律地循环得全部过程。

●原始生殖细胞: 产生雄性与雌性生殖细胞得早期细胞。

●辐射诱变育种:生物得种类、形态、性状,均受其自身得遗传信息所控制。

辐射育种(radioactive breeding techniques)就是利用射线处理动植物及微生物,使生物体得主要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产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导致生物体有关性状得变异,然后通过人工选择与培育使有利得变异遗传下去,使作物(或其它生物)品种得到改良并培育出新品种。

这种利用射线诱发生物遗传性得改变,经人工选择培育新得优良品种得技术就称为辐射育种。

●相对生物效应RBE:由于各种辐射得品质不同,在相同吸收剂量下,不同辐射得生物效应就是不同得,反映这种差异得量称为相对生物效应(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ive ness,RBE)。

相对生物效应就是引起相同类型相同水平生物效应时,参考辐射得吸收剂量比所研究辐射所需剂量增加得倍数。

●微小剂量辐射得兴奋效应:发现累积剂量在0、5Gy以下得单次或持续低剂量率得X线、γ线辐射,可以诱导产生与大剂量辐射明显不同得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益的均等分配、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基因安全等几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基因武器、基因歧视、 基因掠夺 、基因专利 、基因伦理等。
12. 简述植物修复技术的定义和主要修复机理。
4
学海无 涯
答: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的吸收和代谢功能将环境介质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进行分
解、富集和稳定的过程。由于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和环境行为不同,加之植物新陈代谢的各异,
有性生殖时,二个配子相结合,形成合子,合子的染色体重新恢复到亲本的数目。这样周而 复始,使有性生殖的后代始终保持亲本固有的染色体数目和类型。因此,减速数分裂是有性 生殖的前提,是保持物种稳定性的基础。同时,在减速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发生 联会、交叉和片断互换,从而使同源染色体上父母本的基因发生重组,双而产生了新类型的 单倍体细胞,这就是有性生殖能使子代产生变异的原因。
答: 机体受辐射作用时,根据照射剂量、照射方式以及效应表现的情况,在实际工作 中常将生物效应分类表述。
按照射方式分:外照射与内照射;局部照射和全身照射 按照射剂量率分:急性效应,慢性效应 按效应出现时间分:早期效应,远期效应 按 效应表现的个体分:躯体效应,遗传效应 按效应的发生和照射剂量的关系分:确定性效应、随机性效应 5. 简述影响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因素.
废水存在能耗高、成本高、去除效率低、对核素离子的选择性低、会产生大量的二次有毒泥
浆等缺点。当废水中离子浓度低于 1-100 mg/L 时,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生物吸附效率高,
通 过辐射育种方式培育了 2376 个品种,我国建立了完整的辐射育种程序,培育了 645 个 ,占 全球的四分之一以上。与此同时,创造出两千多份优异突变新种质、新材料,其中相 当一部 分已被作为原始材料用于新品种选育,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辐射诱变良种 作物每年为中国增产粮食近 40 亿公斤、棉花约 1.8 亿公斤、油量 0.75 亿公斤。 7. 电离辐射对生物大分子作用的基本原理
化为硝酸的过程。 灭菌:通过超高温或其他物理、化学手段将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所有芽孢和孢子
全 部杀死。 新陈代谢——微生物从外界环境中不断摄取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转变
成细胞组分,同时产生废物并排泄到体外的过程。 菌株(strain):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
植物修复污染物的作用机理也不尽相同,总体上可分为: 植物提取、植物挥发、植物转化 、
植物稳定和植物根际过滤。
三、论述题(每题 16 分) 1、植物修复铀污染土壤的影响因素。
答:就铀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而言,影响植物修复效率的因素主要有植物种类、 土 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土壤改良剂、铀的化学形态和农业施肥措施。
微生物作为植物根部的共生体,通过增加根际产生的 CO2、释放有机酸等螯合物、降解 矿石、分解有机物等途径,会间接影响着土壤中铀的形态,从而影响植物对铀的吸收。如丛 枝菌根(AMF)可以促进植物对铀的吸收。
向土壤中添加土壤改良剂(如柠檬酸)能够大幅度提高铀的植物有效性,增加铀从污 染 土壤向植物的迁移量,从而强化植物对铀提取。
3. 简述哺乳动物的分类。 答:现代哺乳动物的特征是具有毛发、乳腺、特化的牙齿、三个中耳听小骨等。大部分
学者认为白垩纪中期的哺乳类分化为 2 个亚纲:原兽亚纲和兽亚纲;兽亚纲下属 3 个次纲: 鸟子宫次纲、后兽次纲和真兽次纲;而真兽次纲下属 12 个目,其中包含了绝大部分现代哺 乳动物,如食肉目、灵长目、偶蹄目、奇蹄目、啮齿目、贫齿目、兔型目等。 4. 简述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
答:(1)能够监测污染物毒性。物理化学监测技术只能检测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无法 反映污染物的毒性及对其生物风险进行评价。(2)具备实时在线监测的功能。(3)操作简单、 成本较低。物理化学监测技术往往需要定点定时进行采样分析,难以做到实时在线监测及预 先报警的功效。与物理化学监测技术相比,生物早期预警系统不需要化学试剂,运行和维护 费用都比较低,更容易普及。因此、生物监测具有敏感性、长期性、连续性、经济性、非破 坏性和综合性等优势,目前已在生态系统环境监测、总量控制、环境风险评价、环境污染早 期预警、突发事件监测和环境标准制定等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
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通过互补 DNA 克隆分析获得的短序列。 是 cDNA 的 3 端或 5 端的序列。
生物监测:是指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从生物学 角度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监测、评价和预警。
指示生物:又叫做生物指示物(bioindicator),指那些在一定地区范围内,能通过其 特性、数量、种类或群落等变化,指示环境或某一环境因子特征的生物。
10. 简述转录图谱意义 答:可以了解基因的精确位置和功能;可以了解不同时间不同基因的表达情况;可以
了 解不同组织中基因的表达情况;可以了解正常情况与不正常情况下基因的表达情况;遗 传图 谱、物理图谱、序列图谱一起成为破译基因这部天书,了解生命的真谛的基石
11. 简述 HGP 可能给人类带来的隐患 答:主要体现在社会平等与基因歧视、科技进步与基因技术滥用、社会公正与基因成果
一个菌株。 生物固氮:常温常压下,固氮生物在体内固氮酶的催化作用下将大气中的分子态 N2 还
原成为 NH4+的过程。生 活 史: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前后相继, 有规律地循环的全部过程。 原始生殖细胞: 产生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早期细胞。 辐射诱变育种:生物的种类、形态、性状,均受其自身的遗传信息所控制。辐射育种 (radioactive breeding techniques)是利用射线处理动植物及微生物,使生物体的 主要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产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导致生物体有关性 状的变异,然后通过人工选择和培育使有利的变异遗传下去,使作物(或其它生物) 品 种得到改良并培育出新品种。这种利用射线诱发生物遗传性的改变,经人工选择培 育新 的优良品种的技术就称为辐射育种。 相对生物效应 RBE:由于各种辐射的品质不同,在相同吸收剂量下,不同辐射的生物 效应是不同的,反映这种差异的量称为相对生物效应(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iveness, RBE)。相对生物效应是引起相同类型相同水平生物效应时,参考辐射 的吸收剂量比所研究辐射所需剂量增加的倍数。 微小剂量辐射的兴奋效应:发现累积剂量在 0.5Gy 以下的单次或持续低剂量率的 X 线、 γ 线辐射,可以诱导产生与大剂量辐射明显不同的效应。证明低于该剂量水平的辐射
答:辐射因素:辐射类型、剂量和剂量率、照射方式 机体因素:种系差异、性别、年龄、生理状态、健康状况 介质因素:辐射防护剂、辐射增敏剂
6. 简述辐射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答:辐射育种是采用人工创造新的变异类型,具有打破性状连锁、实现基因重组、突变
频率高、突变类型多、变异性状稳定快、方法简便且缩短育种年限等特点。 辐射育种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最主要的应用,中国在这一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全球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生物体受到严重损害之前,在不同生物学水平(分子、细 胞、个体等)上因受环境污染物影响而异常化的信号指标,是以研究污染物作用下生 物 体内各种指标的变化为特征的。
生物修复:广义的生物修复通常是指利用各种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的特性 , 吸收、降解、转化环境中的污染物,使受污染的环境得到改善的治理技术。狭义的生 物 修复通常是指在自然或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利用特定的微生物降解、清除环境中污染 物
答:电离辐射对生物分子的作用包括直接和间接作用。前者指辐射直接在生物分子上沉 积能量,引起分子和原子的电离和激发,导致分子结构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也就是说,
吸收能量和出现损伤发生于同一分子上。 若吸收能量的是某一分子而受损伤的却是另一分子,这就是间接作用。换言之,辐射吸
3
学海无涯
收的原初过程发生于损伤分子的“环境”中。这个环境物质可以是同它紧邻的其它生物分 子,也可以是作为介质的水。辐射能被“环境”物质吸收后,通过分子间能量传递,或通过 释放可扩散的高活性自由基(包括水的辐解产物和生物分子自由基)再攻击生物大分子,从而 间接地引起损伤。 8. 电离辐射引起 DNA 分子损伤的类型
学海无涯
《辐射生物效应》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 3 分) 生活史: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前后相继,有规律地循环的全部过程。 组织:在个体发育中,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和功能
单位 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来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过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转
不同植物对铀吸收能力与累积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如向日葵和印度芥菜相比其他植物积 累较多的铀,被认为是铀富集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铀的累积也不同,草本植物的地 上部分吸收较多铀,而木本植物铀主要累积于根部。
土壤理化性质,如质地、有机质、土壤水分、pH 值等对铀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和生物有 效性有重要影响。土壤粘滞性强、有机质含量高、水分含量低、过高或过低的土壤 pH 通常 会降低铀的生物有效性,抑制植物对铀的吸收。
的技术。
生物吸附:生物体特别是微生物菌体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 超富集植物:是指那些能够超量积累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植物,通常指对重金属等污染物
的吸收量超过一般植物 10~500 倍以上的植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 1. 简述植物减数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答:减数分裂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减速数分裂是与植物的有性生殖相联系的,它 发 生在特殊的细胞中,通过减数分裂导致了有性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速半,而在以后 发生
2. 植物的种子在萌发前为什么要经过“休眠2”这一相对静止阶段?
学海无涯
答:种子在萌发前经过休眠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A 由于种皮阻碍了种子对水分和 空气的吸收,或是种皮过于坚硬,使胚不能突破种皮外伸长;B 由于种子内胚尚未成熟,或 种子的后熟作用。C 由于某些抑制性物质的存在,阻碍了种子的萌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