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的生物效应
04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8
9
电离辐射致癌的潜伏期 潜伏期是指受照后到肿瘤显现所经历的时 间,它分为: 真潜伏期:指从照射到细胞开始不受控制 生长所需要的时间。 临床潜伏期:指从受照到肿瘤被确诊的时 间;
10
表3-1 辐射诱发人体恶性肿瘤的潜伏期(年)
肿瘤类型 最 低 平 均 全部表现期
白血病
2~4
10
25~30
骨肉瘤
电离辐射的生物 效应
分类
按效应范围分:
1、躯体效应 2、遗传效应 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 1、近期效应:几天~几个月,如急性放损 2、远期效应:几年到几十年,如癌、白内障、 辐射遗传效应等。
2
按效应发生规律的性质可分: 1、随机效应: 发病率与受照剂量有关,严重 程度与剂量无关、无阈值、如癌症和遗传性疾病 等。 2、确定性效应 以前叫非随机性效应, 也有人译为肯定性效应。有阈值、不超过阈值不 会发生、剂量越大,损害越严重 如急性放射病、 皮肤放射损伤等。可制订防护标准。
2~4
15
25~30
甲状腺癌
5~10
20
>40
乳腺癌
5~15
23
>40
其他实体瘤
10
20~30
>40
11
影响电离辐射致癌的因素 1、敏感性因素: 人体不同组织对辐射致癌效应明显不同(表3-2), 敏感性最高的组织是甲状腺和骨髓而前列腺、睾丸 和子宫几乎不被辐射所诱发。 2、年龄因素: 年龄是影响自发癌的重要因素,10岁以下白血病 危险系数最高;20岁左右的女性乳腺癌危险系数 最高;肺癌随受照时年龄增加而增加。
26
24
4、动物实验有寿命缩短,小鼠每照射1Gy寿命缩 短5% 目前人们倾向于承认: 对辐射防护具有实际意义的低等到中等剂量 的电离辐射所致寿命缩短主要是辐射致癌效应, 由肿瘤引起超额死亡而使平均寿命缩短。
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和影响因素

第四节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和影响因素、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机体受辐射作用时,根据照射剂量、照射方式以及效应表现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常将生物效应分类表述(一)按照射方式分1.外照射与内照射(extern al and intern al irradi ation):辐射源由体外照射人体称外照射。
γ线、中子、X线等穿透力强的射线,外照射的生物学效应强。
放射性物质通过各途径进入机体,以其辐射能产生生物学效应者称内照射。
内照射的作用主要发生在放射性物质通过途径和沉积部位的组织器官,但其效应可波及全身。
内照射的效应以射程短、电离强的α、β射线作用主。
2.局部照射和全身照射(localand totalbody irradi ation)当外照射的射线照射身体某一部位,引起局部细胞的反应者称局部照射。
局部照射时身体各部位的辐射敏感性依次为腹部>胸部>头部>四肢。
当全身均匀地或非均匀地受到照射而产生全身效应时称全身照射。
如照射剂量较小者为小剂量效应,如照射剂量较者(>1Gy)则发展为急性放射病。
大面积的胸腹部局部照射也可发生全身效应,甚至急性放射病。
根据照射剂量大小和不同敏感组织的反应程度,辐射所致全身损伤分为骨髓型(bone marrow type)、肠型(gastro- intest inaltype)和脑型(centra l nervou s system type)三种类型。
(二)按照射剂量率分1.急性效应(acuteradiat ion effect):高剂量率照射,短时间内达到较大剂量,效应迅速表现。
2.慢性效应(chroni c radiat ion effect):低剂量率长期照射,随着照射剂量增加,效应逐渐积累,经历较长时间表现出来。
辐射生物效应对人健康影响内容

辐射生物效应是指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
辐射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包括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电磁辐射和核辐射等。
这些辐射对人类健康产生了长期的影响,而辐射生物效应则是研究这些影响的科学领域。
1.辐射的种类与特性辐射可以分为离子辐射和非离子辐射两类。
离子辐射包括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等,它们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和生物学效应。
非离子辐射主要是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微波等,其危害性相对较小。
2.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突变和癌变。
辐射能够破坏DNA分子结构,导致基因突变,从而引发细胞的异常增殖和癌变。
辐射还可以对生物体的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导致生殖细胞的遗传损伤和免疫功能的下降。
3.长期低剂量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期低剂量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长期接触低剂量辐射可能导致慢性辐射病,表现为血液系统疾病、白内障、恶性肿瘤等。
长期低剂量辐射还可能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和内分泌紊乱。
4.辐射生物效应的防护措施为了减少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首先是控制和监测辐射源的强度和剂量,包括减少核辐射源的排放和加强对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的监测。
其次是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服、使用防护眼镜等。
还可以通过营养调节和生活方式改变来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减少辐射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5.结语辐射生物效应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科学问题,它涉及到生命科学、医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研究辐射生物效应,不仅有助于了解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规律,还可以为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不同类型辐射的生物效应机制的研究,以及完善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
辐射生物效应对人类健康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辐射生物效应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辐射防护和健康管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辐射生物效应1

13、周围剂量当量H*(d):相应于测量点处的扩展齐向场在 ICRU球内、逆扩展齐向场的半径上深度d处产生的剂量当量。 对强贯穿辐射,推荐d=10mm,此时H*(d)记为H*(10)。对弱贯 穿辐射,推荐d=0.07mm 。
遗传基因突变或染色体 变异所发生的各种疾病
确 定 效 应
机率 效应
‧辐射的确定效应
组织器官对辐射的敏感性(非机率效应)
敏感度
細 胞名称
谈到辐射的伤害时,要考虑的因素:
- 剂量高低。
高 胎儿、淋巴组织、 生殖腺、 骨髓、脾脏
- 身体受暴露的位置。
稍高
普通
- 急性或慢性曝露等三个条件。 低
(正在分裂中的細胞) 皮肤、水晶体、消化道 肝脏、血管
小于0.10 无可察觉症状,但迟延辐射病的产生可能发生
0.10-0.25 能引起血液中淋巴球的染色体变异。
0.25-1.00 可能发生短期的血球变化(淋巴球、白血球減少),有时有眼结膜 炎的发生,但不致产生机能的影响。
15、深部个人当量剂量:与强贯穿性辐射齐向场相对方向上深 度d(10mm)处软组织的当量剂量称为深部个人当量剂量Hp(d) 或Hp(10)
16、浅表个人当量剂量:体表指定点下深度d(0.07mm)处软 组织的当量剂量称为浅表个人当量剂量Hs(d)或Hs(0.07)
二、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一)游离辐射对细胞的效应
5、全身有效剂量E:是考虑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的辐射效应为
随机效应时,全身受到非均匀照射的情况下,人体各器官或组
织所接受的平均剂量当量(HT)与相应的权重因子的乘积之总和, 即
放射卫生学-第五章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二)分类及临床表现
骨髓型 1-10Gy :(1-2Gy轻度、2-4Gy中度、46Gy重度、6-10Gy极重度) 胃肠型 10-50Gy:患者一般在2周内死亡 脑型 >50Gy :照后几小时或1-3天内死亡
骨髓型主要临床表现:造血障碍、出血、感 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急性放射病分类
分类
剂量 (Gy)
白血病:10~13年;
甲状腺癌:20年;
乳腺癌:23年;
一般潜伏期取25年。
第二节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基本规律及机制
一、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基本规律 (一)辐射种类及其生物效应
辐射种类不同,其生物效应也不同。从辐 射的物理特性来看,射线的电离密度越大、穿 透力越强,生物效应越显著。
外照射 : g>b>a (危害程度) 内照射 : a>b>g (危害程度)
吸烟的定量影响不确知 尤其骨髓性白血病 特别是在结肠发生
2.较低的辐射致癌率
咽
低
肝和胆道
低
胰腺
中
淋巴瘤
中
肾和膀胱
中
大脑和神经系统
低
中
—
中
—
中
—
中
淋巴肉瘤和多发性骨髓
低
瘤可致何杰金氏病
低
—
唾液腺 骨
皮肤
3.辐射致癌率不确 知的部位和组织
喉 鼻窦 副甲状腺 卵巢 结缔组织
4.未观察到辐射致 癌的部位和组织
二、电离辐射对生物体作用的机理
(一)电离和激发
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主要是使机体分子产生电 离和激发。
(二)直接作用(direct effect)
射线直接作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如:核酸、 蛋白质等),使其发生电离、激发或化学键断裂,造成 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改变。
第二节 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第二节 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太阳辐射是来自太阳的电磁波辐射。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约有43%被云层所反射,14%为大气中的尘埃、水蒸气、二氧化碳、臭氧吸收。
仅有43%以直射日光和散射日光形式到达地面。
太阳辐射包括红外线、可视线、紫外线、无线电波、X射线、γ射线、宇宙线等。
到达地球表面的主要为前三种,波长在760毫微米以上为红外线, 760~390毫微米为可视线,小于390毫微米为紫外线。
太阳辐射强度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太阳的高度角、海拔的高度、大气污染的程度等。
太阳的高度角越大,海拔越高,大气污染越轻,太阳的辐射强度越大。
在大气层的外界,与太阳光线相垂直的平面一分钟内照射在一平方厘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热量为1.97卡/厘米2·分,此值称为太阳常数。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被土壤吸收变为热能,一部分被反射回大气。
各种不同的地表面反射率亦不同,雪的反射率最大可达80~90%,而且对太阳辐射中短波部分反射能力较强。
一、红外线(infrared ray) 红外线占太阳辐射一半以上,而且大部分集中在760~2,000毫微米部分。
红外线按波长可分为近红外700~3,000毫微米,中红外3,000~20,000毫微米,远红外20,000~1,000,000毫微米。
凡温度高于绝对温度的零度(0°K=-273.2℃)的物体都是红外线的辐射源。
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的波长越短。
军事上也使用有多种人工红外线辐射源如钨灯、红外线探照灯、弧光灯、红外激光器、电焊等。
红外线对机体的作用与波长有关。
红外线照射皮肤时,大部分被吸收。
长波红外线被皮肤表层吸收,而短波红外线则被较深层皮肤吸收,使血液及深部组织加热。
较强的红外线作用于皮肤,能使皮肤温度升高到40~49℃,而引起一度烧伤。
波长600~1,000毫微米的红外线可穿过颅骨,使颅骨和脑髓间的温度达到40~42℃,因而引起日射病。
红外线照射于眼睛,可以引起多种损害,如角膜吸收大剂量红外线可致热损伤,破坏角膜表皮细胞,影响视力;长期接触短波红外线还可引起白内障。
第4章 放射的生物效应 第2节 辐射生物效应分类

远期效应
远期效应是指受照后数月至数年乃至 远期效应是指受照后数月至数年乃至 数十年后才发生的效应,例如辐射致癌、 数十年后才发生的效应,例如辐射致癌、 辐射致白内障、辐射性遗传效应等。 辐射致白内障、辐射性遗传效应等。远 期效应包括躯体晚期效应和遗传效应。 期效应包括躯体晚期效应和遗传效应。
第四章 放射的生物效应
§2. 辐射生物效应分类
4、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 、 受照射个体本身发生的各种效应称为躯体 效应.如辐射所致的骨髓造血障碍 白内障等. 如辐射所致的骨髓造血障碍、 效应 如辐射所致的骨髓造血障碍、白内障等 受照射个体生殖细胞突变,而 受照射个体生殖细胞突变 而在子代身上表现 出的效应称遗传效应.这是由于电离辐射造成 出的效应称遗传效应 这是由于电离辐射造成 受照者生殖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引起基因突 受照者生殖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 引起基因突 变和染色体畸变, 导致后代先天畸形、流产、 变和染色体畸变 导致后代先天畸形、流产、 死胎和某些遗传性疾病。 死胎和某些遗传性疾病。
第四章 放射的生物效应
§2. 辐射生物效应分类
1、外照射与内照射 、 2、 2、局部照射和全身照射 3、近期效应与远期效应 、 4、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 、 5、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 、
第四章 放射的生物效应
§2. 辐射生物效应分类
1、外照射与内照射 、 辐射源在体外,从体外对肌体进行照射称外 辐射源在体外 从体外对肌体进行照射称外 照射. 射线、中子、 射线等穿透力强 射线等穿透力强,一般 照射 γ 射线、中子、X射线等穿透力强 一般 用于外照射.放射性核素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肌 用于外照射 放射性核素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肌 体,在肌体内发射出射线产生生物效应称内照 在肌体内发射出射线产生生物效应称内照 内照射一般以射程短、 射.内照射一般以射程短、电离强的 、β射线 内照射一般以射程短 电离强的α、 射线 为主。 为主。
紫外线辐射的生物效应

紫外线辐射的生物效应夏季是户外活动和旅游的旺季,但需要注意的是,紫外线辐射是夏季的一大隐患。
紫外线是一种电磁波辐射,它可以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本文将着重介绍紫外线辐射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生物效应。
一、紫外线辐射的概念和分类紫外线是指太阳或其他光源中属于紫色、蓝色和绿色最靠近的一部分光,波长范围为100到400纳米。
根据波长,紫外线可分为三种:UV-A波长在320-400nm,UV-B波长在280-320nm,UV-C波长在100-280nm。
其中,UV-A是能够穿透大气层并在地球表面形成主要紫外线辐射的波段,UV-B在太阳光中占比较小,但是是引起人体皮肤损伤和皮肤癌的主要波段,UV-C由于大气层的吸收作用,几乎不会到达地球表面。
二、紫外线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 皮肤损伤和皮肤癌紫外线能够穿透人体皮肤表层,直接照射到真皮层和皮下组织,引起DNA的损伤和细胞凋亡。
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会导致皮肤损伤,表现为晒斑、晒黑、晒伤等。
同时,过量的紫外线照射还会增加患上皮肤癌的风险。
2. 视力损伤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紫外线辐射,会对眼睛造成损害,如白内障、黄斑部病变等。
特别是在高海拔、雪地、沙漠等环境下,紫外线反射和散射会使眼睛受到更强的紫外线辐射,需注意眼部防护。
3. 免疫抑制过量的紫外线照射还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人体免疫抑制,减弱了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增加患上肿瘤、感染等疾病的风险。
三、紫外线辐射对其他生物的影响除人类外,紫外线辐射对其他生物体也会造成一定的生物效应。
1. 植物的影响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影响植物生长和代谢的方式不同。
紫外线-C对植物的影响可以被大气层完全吸收,UV-B波长的紫外线可以对植物的种子萌发、生长和育性产生影响,而UV-A波长的紫外线对植物主要的生长和代谢活动产生影响。
2. 动物的影响紫外线对动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水生生物(如浮游动物、浅海生物)生活在海洋表层,紫外线辐射直接影响它们的光合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辐射对细胞作用
①直接作用的对象 普遍认为DNA是电离辐射作用主要的靶。 因此当射线直接击中DNA分子,将会把能 量沉积在DNA,引起其激发和电离。
②间接作用 在细胞的正常生活状态下,生物大分子存在 于大量水分子环境中,人体主要组成是水 。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间接作用是主要的,间 接作用中辐射引起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
在碱基切除修复过程中,由DNA糖基化酶去除损伤 碱基,即按下列步骤:
1. 损伤碱基→DNA糖化酸将其去除 2. 受损的DNA链→DNA内切酶切割 3 糖—磷酸残基→磷酸二酯酶清除。 4. 最后由聚合酶以完整链为模板进行修复合成 5. 由连接酶连接缺口。
b. 重组修复 1 两条链同时受到损伤 2 单链损伤尚未修复时发生了复制, 造成对于损伤位置的新链缺乏正确的模板
导入:
第四章 辐射的生物效应 第一节 细胞的辐射效应
我们前面了解了剂量当量、当量剂量,其中都涉 及射线的相对生物效应。即相同的吸收剂量,对同 一组织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换句话说,辐射的生 物效应不同。
传能线密度(水中)的差别是关键因素,即单位 距离上射线损失的能量越多,阻止本领越大,品质 因数越大。那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单位距离上射 线损失能量越大,生物效应就越大呢?
(3)双链断裂。 DNA两条链在同一处或相邻处断裂称为双链断裂。 单链断裂,DNA能通过酶类物质自身修复,而双链 断裂则难以修复,这是细胞死亡的主要原因。
品质因数
LET大,则在一个小的范围内,使双链同时断裂的 概率增大,无法修复
LET低,很可能只破坏了一个DNA链,而DNA可 以进行修复,DNA再次恢复健康。
④稀释效应:实验表明,一定量的电离辐射在某 种溶液中产生的自由基数目是恒定的。如果作用是 间接地,则失活分子数与浓度无关,因为作用是间 接的,没直接作用在溶质的自由基也会间接使溶质 受伤。所以当自由基数目确定条件下,浓度越高, 则失活溶质分子的百分数随浓度升高而下降。
自由基
小结:
辐射生物学效应发生过程中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加以区分。实际上活细胞受辐 射损伤时,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是同时存在。在造成 活细胞辐射损伤的研究中,两种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这些自由基业可能游离到“簇”外,与溶质分子发 生反应 H O2 HO2 HO2 HO2 H2O2 O2
这些自由基和 H2O2 会对DNA造成损伤:
通过自由基的间接作用,在最靠近DNA处由于水分 子电离形成的自由基向DNA扩散,将能量转移给 DNA,使该分子产生化学变化。
抽氢→形成有机自由基 加成→自由基加入有机键部位
T
碱基不同决定了核苷酸不同
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 而成,双螺旋结构。不同的核苷酸之间是由脱氧核 糖与磷酸由脂键相连。
两链的核苷酸之间,也就是双链的内测,碱基之间由 氢键连接。
每一个碱基和另一个链的碱基之间都是互补的,因此, DNA复制也采用这种原则,只要有一个链是健康的, DNA就能恢复。
②间接作用
H2O
激发
H2O*
H2O
H2O 电离
H2O e
H OH
H H2O
图 4-5 水分子电离产物
H+ OH
H2O-
H OH
H
e aq
水化电子
上面的这些反应过程并非分布于平均空间,是 在很小的体积内,是成簇存在。
“簇”内自由基可发生重新组合反应
H H H2 OH OH H2O2(强氧化性)
自由基的间接作用受到某些条件的影响,会起到增 强或降低反应效果的作用
可通过实验(氧效应、温度效应、防护效应、稀释 效应)来说明间接作用的存在 ①氧效应: 辐射效应随周围介质中氧浓度增高而增加。
O2 H HO2, HO2 HO2 H2O2 +O2 HO2 H H2O2
H2O2 更加容易与DNA发生相互作用,破坏性更大
在氧效应中存在一个概念叫氧增强比 氧增强比:缺氧条件下引起一定效 应所需辐射剂量与有氧条件下引起 同样效应所需辐射剂量的比值。
缺氧剂量 有氧剂量
②温度效应:一定条件下,受照射系统的辐射效应, 随周围温度升高而加重。主要原因是温度升高,自由 基扩散加快。
③防护效应:在受辐射系统中,由于其它物质存在, 辐射对溶质的损伤降低。这是由于:水中的自由基非 常活泼,且不具有专一性,故有2种以上分子溶质时 都可与自由基反应。
(4)DNA交联 DNA分子受损伤后,在碱基之间或碱基与蛋白 质之间形成共价键。形成DNA-DNA交联和 DNA-蛋白质交联
(5)簇损伤 DNA损伤不是均匀分布的,是成簇存在的,这是 由于电离辐射通过细胞时能量沉积在径迹周围
DNA修复 按损伤修复机理分为回复修复、切除修复、
重组修复、错配修复和SOS修复。 a. 切除修复
需要重组酶系将另一段未受损伤的双链DNA移 到损伤部位附近,提供正确模板进行重组
我们前面说过,普遍认为DNA是电离辐射作用的 靶。辐射生物效应是通过DNA损伤表现的,那 DNA损伤有几种方式呢?
1)碱基变化:①碱基环破坏 ②碱基脱落 ③碱基替代 ④形成嘧啶二聚体
碱基辐射敏感性: T C A G
胸胞 腺 鸟
2)DNA单链断裂:磷酸二酯链断裂,脱氧核糖 分子被破坏,碱基破坏或脱落等都可以引起一条核 苷酸链断裂。
细胞核包含染色体。人类细胞通常有46个染色体,染 色体由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组成。脱氧核糖核酸就 是DNA,DNA的基本组成单元是脱氧核苷酸(A—腺 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T—胸腺嘧啶) 细胞核含有细胞为执行自己的功能和进行自身繁殖素 需要的所有信息
脱氧核苷酸的结构为 磷酸
脱氧核糖
A 含氢 G 碱基
一、细胞与DNA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细胞的功能,细胞的组成为:细胞 核、细胞质、细胞膜、核膜,细胞核内含有染色体和 核仁。
细胞膜 细胞质
核膜
染色体 核仁
细胞核
图 4-1 人体细胞结构示意图
细胞质,是细胞的“工厂”。细胞质分解食物,并将 之转化为能量和小分子,随后这些小分子又转化为供 自己维持生存和繁衍所需的复杂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