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与中华民族的融合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
【教材分析】本课共三个子目,分别为“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其中第一子目与二、三子目之间以时间顺序划分,二、三子目则以政权所在的南北空间置划分。
尽管这一时期战火连绵,但社会依旧向前发展,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的发展,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本课教学中需要关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即使在政权分裂时期,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二,这一时期各民族加强了交流、交往、交融,共同开发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
(时空观念)2.收集并综合利用各类文献、地图等历史资料,认识这一时期中国大变革的作用。
(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3.重新感知这一历史变革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深刻理解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家国情怀)【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主题】运用地图、图片和文献史料,认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各民族不断交融和发展的时代主流。
【教学过程】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风云(1)概况①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②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称蜀汉;③222年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三国实力对比表(2)影响:①中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②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③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2.短暂统一的西晋(280—316年)①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②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在古代,这些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塑造中国独特的民族和文化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
一、古代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从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由于战争和迁徙的原因,各个少数民族开始逐渐向中原地区迁移。
这种迁徙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和习俗发生了交融,甚至互相影响。
这种迁徙和交往的历史背景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基础。
二、政治统一与文化融合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中,政权的统一与民族的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往往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不同民族的统一管理。
然而,政治统一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行为,更是文化交融的缩影。
在政治统一的过程中,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也随之交融。
例如,秦朝的统一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字和制度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现代汉字和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
三、商贸交流与文化融合古代的商贸交流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东西方的文化得以相互交融。
不仅仅是物质贸易,更是精神和文化的交流。
西方的宗教思想、医药学、艺术等等都得到了传播和融合,使得中国的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
四、宗教交流与文化融合古代的宗教信仰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因素之一。
佛教的传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和道教的融合。
佛教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汉字文化和宗教信仰相结合,在文学、绘画、建筑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五、地理因素与文化交融中国地理的广阔和多样性也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提供了条件。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的气候、自然资源和历史背景皆不相同,不同民族在这些区域上生活了数千年。
这使得各地区之间形成独特的习俗、文化和方言。
然而,这种多样性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化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化一、从远古时期到商代都城的建立中国古代都城的变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远古社会中,人们居住在自然环境中,无固定的居住地。
然而,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类定居的需求增加,人们开始建立起固定的居住地。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都城建立的起点。
商代的都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如殷墟、盘庚城等。
二、周代都城的迁移与变迁周代是中国古代都城变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周王朝建立后,都城迁移到了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周王朝的都城称为镐京,后来又迁至骊山脚下的髙陵。
周代的都城迁移与政治权力的变迁密切相关。
通过迁都,周王朝试图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周王朝在地理、文化和政治上的发展变化。
三、秦朝的咸阳与汉朝的长安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也是中国古代都城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秦朝的都城咸阳,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
咸阳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都城,也是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然而,秦朝的统治并不长久,随着秦始皇的死亡,秦朝的统治迅速衰落。
汉朝建立后,都城迁至陕西省西安市,称为长安。
长安成为了东亚最大的都城,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对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唐朝的长安与宋朝的汴京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都城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的都城仍然是长安,长安在唐朝的统治下达到了极盛的繁荣。
长安成为了东亚最大的都市,拥有繁华的市场、宏伟的宫殿和壮丽的建筑。
然而,唐朝的衰落导致了长安的衰落,宋朝建立后,都城迁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称为汴京。
汴京是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都市之一。
汴京的建设和管理体现了宋朝对都城规划和管理的重视。
五、元朝的大都与明朝的北京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都城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元朝的都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市)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之一,也是元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元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如天坛、故宫等。
都城迁移与中原政治中心地位的演变

都城迁移与中原政治中心地位的演变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中国的都城迁移以及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地位也发生了多次变迁。
这一过程是由于历史的发展以及政治、军事等因素的影响所致。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都城迁移和中原地区政治中心地位的演变,并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都城迁移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现象。
自古以来,中国的都城曾经迁徙于不同的地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最初,中国的都城在黄河流域地区,如夏朝的有巢、商朝的亳等。
这些都城的选择与当时人们对水资源的依赖以及黄河文明的兴起有关。
黄河流域的灌溉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发达,因此成为了政治中心。
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政治力量的更迭,中国的都城逐渐向南方迁移。
周朝时期,都城迁至洛阳,标志着中国政治中心地位的转移。
洛阳的选址,既因为其地处黄河流域与中原的交汇点,便于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又因为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和粮食生产的丰富。
而后,随着汉朝的兴起,都城迁至长安,继续巩固了中原地区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地位。
长安地处陕西关中平原,地势高峻,容易防御,成为掌握中国政治命脉的重要城市。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转,政治的变迁以及民族的迁移,中国的都城在东部地区重新落地生根,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地位也再度发生转移。
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南方的建康(今南京)成为中国政治中心,标志着中原地区的政治势力向南方倾斜。
建康地处长江流域,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南方的气候和资源也更加丰富,更适合进行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
建康的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随后,唐朝时期,都城迁至长安,中原地区再次成为了中国政治中心。
唐朝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成为了经济、文化的中心。
长安的选址离中原较近,方便控制中原地区的资源,这对于唐朝的崛起和疆域的稳固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中国的都城迁移与中原地区政治中心地位的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原因。
都城的迁移主要受到经济、军事、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示例文章篇一:《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咱们中国古代的都城那可是一直在变来变去的哟!这其中的门道可多着呢!咱先来说说都城分布的演变趋势吧!一开始,像夏朝的时候,都城就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
后来呀,商朝都城也在那一片转悠。
可慢慢地,都城就开始往东边和南边发展啦!比如说周朝,它的都城就比之前更往东了。
那为啥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就好像我们在学校换座位一样,总得有个原因吧!首先,经济发展可是个大功臣!随着农业技术越来越好,一些地方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那周围的城市自然就繁荣起来,都城也就有可能往那边跑啦。
这就好比一颗种子,在肥沃的土地里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对吧?还有啊,交通也很重要!要是一个地方交通便利,能方便地和其他地方交流,物资能运进来运出去,那不就容易成为都城嘛!就像我们上学,肯定愿意走平坦好走的路,而不是坑坑洼洼的小道,不是吗?政治因素也不能小瞧!有时候,皇帝为了加强对某个地区的控制,或者为了避开原来地方的一些麻烦,就会把都城迁到新的地方。
这就好像我们在班级里,老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会调整座位一样。
再说说军事方面。
要是都城周围老是有敌人来捣乱,不安全,那皇帝能放心吗?所以就得找个更安全、更有利于防守的地方当都城。
这就像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要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免得被“敌人”抓住呀!还有文化因素呢!有些地方文化底蕴深厚,大家都觉得在那里有面子,都城也就可能选在那儿啦!这就好比我们都想跟学习好、品德好的同学坐在一起,感觉有光彩!总之,中国古代都城分布的演变,那是由好多好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像我们做一道复杂的数学题,需要考虑好多条件才能得出正确答案一样。
我觉得呀,了解这些真的太有意思啦!能让我们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么想的,怎么生活的。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不是吗?示例文章篇二:哎呀呀,让我这个小学生来给您讲讲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吧!您知道吗?中国古代都城的分布那可是像变魔术一样,一直在变来变去的。
首都迁建对古代国家政治与文化的影响

首都迁建对古代国家政治与文化的影响古代国家的首都迁建是一项重大的决策,它不仅对国家的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还对国家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古代,首都迁建是一种政治手段,旨在巩固统治者的权力地位,同时也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首先,首都迁建对古代国家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国家的首都往往是国家政治中心的象征,迁建首都不仅能够显示统治者的权威,还能够改变国家的政治格局。
以中国古代为例,历史上多次发生的首都迁建,如汉朝的长安、唐朝的洛阳、明朝的北京等,都对国家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都迁建往往伴随着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和政治制度的改革,从而改变了国家的政治格局。
例如,唐朝迁都洛阳后,政治中心从长安转移到了洛阳,这使得唐朝政权更加稳固,并且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首都迁建对古代国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都往往是国家文化的重要中心,迁建首都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还能够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古代国家的首都往往是文化繁荣的象征,迁建首都意味着文化的转移与传承。
例如,明朝迁都北京后,北京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中心,不仅有了紫禁城这一宏伟建筑,还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文化遗产。
首都迁建还能够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例如,唐朝迁都洛阳后,洛阳成为了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各地文化在洛阳汇聚,形成了独特的洛阳文化。
此外,首都迁建还对古代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都迁建往往伴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迁建首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促进了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的发展。
例如,明朝迁都北京后,北京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这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都迁建还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以首都为中心的经济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综上所述,首都迁建对古代国家政治与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改变了国家的政治格局,巩固了统治者的权力地位,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从古至今的中国古都文化与城市史

从古至今的中国古都文化与城市史中国古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城市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中国古都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城市史也因此不断演绎着自己的历史篇章。
本文将从古至今,从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两个角度,带您了解中国古都文化与城市史的演变历程。
一、城市文化的演变历程1. 商代文化的萌芽商代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都文化的开始。
商代文化萌芽于黄河中下游的繁荣城市,这些城市因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而迅速发展。
商代人民在城市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包括商代的祭祀文化、商代青铜器文化等等。
2. 周代文化的鼎盛周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也是中国古都文化的蓬勃发展时期。
周代王朝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在国都洛阳、齐国临淄、晋国晋阳等城市。
周代文化包括周礼制度、音乐艺术、书法等等,这些文化在周代的城市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3. 秦汉文化的大发展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统一货币制度的建立,中国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也异常活跃,著名的南北朝文学、汉代墓葬艺术等等都是中国古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秦汉时期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的重视,也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4. 唐代文化的繁荣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也是中国古都文化的鼎盛时期。
唐代城市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唐代文化包括唐代诗词、绘画、雕塑等等,这些文化及其代表作品,为中国古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5. 各朝文化的交融从宋代到元代,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主要依托于钦定的都城。
各朝的文化在城市里交融融合,形成了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宋代的士人文化、元代的蒙古文化、明代的文风文化等等,都是中国古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 现代城市文化的多元化随着现代城市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城市文化开始走向多元化和跨界融合。
现代城市文化包括建筑艺术、音乐、电影、时尚等等,这些文化在现代城市中无处不在,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趋势和原因

一、我国古代都城分布的趋势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都城分布的趋势经历了多次演变。
从最早的部落聚居地到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我国古代都城分布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1. 都城数量逐渐增多在我国古代,随着王国的形成和扩张,都城的数量逐渐增多。
最早的都城多为部落或小国的首都,随着战国时期的统一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后,都城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此时,我国古代的都城分布呈现出了多都并存的格局。
2. 跨越区域的都城建设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扩张,我国古代都城分布开始呈现出跨越区域的趋势。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选择了咸阳作为都城,标志着都城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域,而是覆盖了全国范围。
3. 都城的宏伟规模随着历代皇帝的兴建,我国古代都城的规模越来越宏伟。
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其规模和建筑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世界上最宏伟的都城之一。
二、我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原因我国古代都城分布的演变和发展有着诸多深刻的原因,其中既包括地理环境、历史事件等客观因素,也与政治、经济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1. 地理因素我国古代都城的分布受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古代,许多都城的建设都是基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比如河流交汇处、山水环绕等,这些地理条件有利于都城的防御和发展,因此成为古代都城分布的重要原因。
2. 政治经济因素我国古代都城的分布也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选择咸阳作为都城,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同时也是出于统一国家的需要。
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则是由于丰富的资源和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了中央政治经济的核心地带,因而成为了都城。
3. 历史事件及统一国家的需要部分都城的建设还与历史事件和统一国家的需要密切相关。
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选择咸阳作为都城,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大一统的地位。
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也是因为明朝皇帝将都城迁至北京,成为了当时政治中心。
三、结语我国古代都城分布的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的长河,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和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秦汉时期的民族移徙与迁都中华民族是历史融合的产物,而民族融合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民族迁徙。
民族迁徙打破了民族的地域界线,进而造成民族杂居的局面,为民族融合提供了机缘。
民族迁徙的过程,也是民族政权经营重心转移的过程,必然会引起都城的变迁。
都城变迁适应了民族迁徙的要求,推动着民族融合的步伐,反映着民族关系的变化。
有人把中华民族的融合比喻为滚动的雪球,她以华夏——汉民族为核心,以中原地区为始点[1],以国都运动方向为路径,不断地滚动,越滚越大,最终融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许多部落和部落联盟,其中的黄帝、炎帝、蚩尤、颛顼等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华夏族的产生就始于这些部落间的战争、交往和融合。
据《史记?五帝本纪》等记载,黄帝原居轩辕之丘,后迁居涿鹿,他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战胜炎帝后,徙都于轩辕之丘、彭城、曲阜等地。
后炎、黄两部融合,形成华夏族。
东夷颛顼族西移与华夏族融合,建都于帝丘。
在尧舜时代,尧都平阳,舜先后以蒲坂、平阳、潘、涿鹿为都,禹都安邑,后徙都阳城、阳翟。
远古时期都城变迁反映了中原先民各部落在向外发展中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过程。
夏、商两代,都城变动不居。
夏先后都有阳城、阳翟、斟寻、原、老丘、西河、洛内等地。
商朝更是“不常厥邑”,立国前迁都八次,灭夏后又迁都五次。
“商人屡迁,前八后五”,先后有蕃、商、砥石、西亳、傲、相、邢、殷、朝歌等地做过商朝的都城[2]。
都城变迁是民族迁徙的确证,反映了部族征服的需要和民族融合的趋势。
民族迁徙带来都城转移,都城的转移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因为只有这种强势部落的不断流动,才能把她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远播四方,才能吸纳、同化、融合众多的部落或方国,最终融合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
同时,都城又是民族关系的纽带与民族融合的熔炉,它为各民族展现自己的活力提供了舞台,又迫使一切民族不得不接受现成的经济方式和文化成果。
它把无序的民族碰撞整合为有序的民族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夏商两代的都城位置不超出中原地区,说明这里是华夏民族融合的腹地,华夏民族正是立足于此,以其强大的融合力和先进的经济文化,逐渐向四周发展的。
杨东晨认为,周人起于泾水上游,兴盛于渭水流域,利用两河流域的肥沃土壤和丰富资源,逐渐向黄河下游发展势力,进而取商而代之。
周先后以邰、、岐、程、丰、镐为都,至周平王时东迁洛邑,是为东周。
周朝的70多个封国,遍布黄河、辽河、长江、珠江流域,这些封国的国都到后来也发展为相当规模的都城。
如赵都邯郸、燕都蓟城、鲁都曲阜、越都会稽等。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各国都城迁往徙来,蓬勃发展。
都城的多元扩散,为华夏民族的大融合提供了众多支点。
正如孙乃民所言,经过长期的战争兼并和文化经济交往,中原四周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与华夏族融合,形成“五方之民共构天下”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汉民族共同体逐步形成。
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统一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真正建立。
秦并六国,在六国都城的基础上建造起气势恢宏的统一帝国的都城——咸阳;继秦而起的汉王朝先后以长安、洛阳为都,使统一国家的都城稳定在关中、关东的东西轴线上,这表明中华民族的融合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阶段。
由华夏族融合周边民族而成的汉民族共同体在秦、汉时期基本形成。
少数民族移徙与迁都一般说来,在统一时代,民族关系相对稳定,民族融合的成果得以巩固并稳步发展,都城定于一尊。
虽然也有民族碰撞,但多是局部战争。
一旦王朝分裂,民族关系就会急剧变动,民族迁徙异常活跃,都城蓬勃发展,多元并存,迁移频繁,民族融合进入高涨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就是这样一个时期。
三国鼎立拉开了民族大融合的序幕,到了西晋末年,北狄、西戎后裔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入居中原,由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使东北、内蒙、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居民与中原居民得以广泛深刻地交往、融合,从而把民族融合推向高潮。
当然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统治带有其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野蛮性,由这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带来的民族融合不可避免地伴随剧烈的民族冲突、民族屠杀和生产力的大破坏。
“但是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3],这是对“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4]这一永恒历史规律的最好说明,野蛮的征服者一旦与文明社会相结合,就取得了文明社会的一定社会地位,从而受文明社会的各种关系的支配,适应他们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他们自身也就从野蛮状态下蜕变出来。
当时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主要有:匈奴贵族刘渊所建前赵(始称汉)的都城离石、平阳、长安;羯族石勒所建后赵的都城襄国、邺城;鲜卑贵族慕容氏所建前燕的都城龙城、蓟、邺;氐族首领苻坚的都城长安;羌族首领姚苌的都城泥阳、长安;西燕都城长子;后燕都城中山、龙城;匈奴贵族赫连勃勃所建大夏国之统万城;后凉都城姑臧等。
从少数民族政权所建都城的区位看,多在汉民族腹里地区,且多沿用汉族政权的都城及大、中城市。
这意味着民族地域的打破,少数民族离开了本族的原来区域而进入到汉民族地区,而汉民族则打开了自己地域的大门,容纳了少数民族,这便为民族融合准备了充分的地域条件。
更重要的是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不得不适应统治区域内汉民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生活,建立起与汉族先进经济方式相适应的统治方式。
少数民族从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过渡到以都城为中枢的定居生活,这本身是一个历史转折,是对其原初民族特征的一种否定。
其都城由偏远边城到汉族故都的迁移则割断了它与原初民族地域的联系,更是一项根本性变革,必然会对中华民族的融合起推动作用。
一个显著的例证就是拓跋鲜卑所建北魏的都城迁移。
拓跋鲜卑兴起于大兴安岭山地,东汉初年南迁呼伦贝尔草原,后再由草原南迁漠南阴山及河套一带,立国之初都于盛乐,拓跋圭时徙都平城,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和北方统一战争的完成,北魏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适应他们面临的中原封建文明,实现对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广大中原农耕地区的稳固统治,如何使自己的政治符合中国文明的传承关系,取得华夏正统地位。
孝文帝以迁都洛阳为契机,对北魏社会实行全面汉化改革,通过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改籍贯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内迁鲜卑人走上了全面汉化道路,从而成功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迁都洛阳,彻底割断了南迁拓跋鲜卑与其原初游牧地区的有机联系,使其进入到华夏文化的中心区域,并逐步稳定于中原农耕地区的生产和生活,从而使其完全融合于中原汉族的共同地域。
钱国旗认为,随着这种民族地域的变迁,南迁拓跋鲜卑的其他民族要素也纷纷瓦解,最终融合于汉民族共同体之中。
由此可见,拓跋鲜卑的南迁过程,也是其逐步封建化、农业化的过程,是鲜卑、汉民族的融合过程。
同样道理,其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过程,也是其逐步汉化的过程,立国于中原的匈奴、羯、氐、羌及鲜卑各族,毫无例外地融入到汉民族共同体之中。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大分化、大动荡、大融合的时代。
在经历了一段民族碰撞的阵痛之后,空前强大的隋唐帝国把汉民族的活动空间推向更广阔的地域。
隋唐两代的都城仍稳固在关中、关东的华夏文化中心带。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从统一国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看来,有这样一种明确的趋势,这就是首都的地点是跟着时间的流转而变动的。
一般说来,帝国缔造者起初是从一个对自己方便的政府地点来统治他们的领土,或者是他们祖国的旧都,或者是在征服地的边境上而便于和帝国缔造者的本国往来的新基地。
但随着时间的进展,由于帝国行政的经验或情势的逼迫,原来的帝国缔造者或他们的继承者,往往会选择一个新地点作为首都,这不是为了帝国创始国的方便,而是为了整个帝国的方便。
”[5]不仅北魏都城的变迁贯穿着这种趋势,而且后起的少数民族政权如辽、金、元、清都城的变迁也是如此。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早期都城多位于原初民族地域,远离中原农耕经济区,当王朝的版图扩大到中原地区时,其都城也逐渐由边疆民族地区向中原推进。
辽初都上京临潢府,当其疆域扩大到中原时,随即将燕京升为南部政治中心。
金朝立国时以上京会宁府为都,在占有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后,便迁都至燕京,后又移鼎开封。
蒙古人立国之初都和林,忽必烈继位后移都开平,不久又迁都燕京。
清朝立国时建都赫图阿拉,后数次徙都,1644年入关后,定鼎北京。
这种由北向南、由边疆向中原的都城运动,决不只是简单的都城位置的变化,它表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面临着与北魏相同的问题,迁都是他们解决相同问题的一致途径。
通过迁都,实现了对原初民族地域的超越,改变了原初民族的特征,拉近了它与中原封建文明空间的距离和时间距离。
都城运动的方向还表明:中华民族的融合是一种向心运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其腹地,汉民族是其核心。
中原农耕地区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民族的先进文化,不断吸引周边少数民族做向心运动。
迁都符合中华民族融合的大趋势,顺应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农业化、汉化的历史潮流。
因此说都城的运动方向与融合的方向相一致,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
都城推动民族人口迁徙民族的迁徙带来都城的运动,都城的迁移反过来又推动了民族人口的大流动。
都城运动和民族迁徙的过程,就是民族人口大流动、大碰撞、大杂居和大融合的过程。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初期,都城随东西两大民族集团的迁徙、碰撞与融合,呈现出由西向东、由东向西发展的趋势。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黄河流域的汉人大量南徙,都城发展的方向,呈现出从北向南推进,五代十国及南宋亦然,元代更是如此。
明代由南而北,清朝由东北入关,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则又从南向北,呈现出南北相向运动的态势。
每次都城的变动,都会带来一次人口的大流动和大聚合。
几次规模较大的迁都如晋室南渡、北魏迁洛、宋迁临安、明代由南京北迁燕京、清由盛京迁北京等,都伴随着民族人口的大变动、大杂居和大融合。
西晋末年,晋室南迁,避乱南来的汉族人口约有百万之众,建康城的迁居者超过了土著人口,这对促进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起到了很大作用。
北魏迁都洛阳,迁居洛阳的鲜卑人,总数约有四五十万[6]。
这对鲜卑人的汉化和民族融合具有决定性意义。
清朝移都北京,二十多万满族人入居京师,猛然拉近了她与汉民族的距离,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统一准备了条件。
也正因为都城位置西、东、南、北的往来运动,才把中国境内各地方与各民族的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今天的中华民族文化[7],把境内各地区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熔铸而成今天的中华民族。
都城整合各民族文化都城是民族融合的熔炉,它为各民族间的广泛接触和交流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场所,为民族杂居提供了一个院落,为各民族展现自己的才智提供了一个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