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方式的变迁
农民生活方式的社会影响与变迁

农民生活方式的社会影响与变迁农民生活方式的社会影响与变迁历史悠久,对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民生活方式是指农村居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与习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进步,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直接影响了传统农村社会结构的演变。
在农耕社会中,农民是社会中最为重要的阶层,他们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计。
然而,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农村社会结构的重构。
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农民不再完全依赖农业生产为生,并开始转向城市务工或者经商。
这一变化使得农民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不再是社会的中心,而是居于边缘的一群人。
其次,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也对农村社会的社会关系与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农村社会中,农民生活方式的核心是以农业为中心的家庭经济体系。
家族成员共同劳动,亲情纽带紧密。
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与城市化的加速,家庭成员不再依靠农业为生,在各自岗位上追求个人的发展,导致家庭关系的改变与疏远。
此外,由于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居民对于现代化价值观的认同也在逐渐加深,崇尚个人自由和追求物质享受成为新的价值追求。
这些变化对农村社会的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和社区意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再次,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农民工群体形成与农民工问题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务工,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农民工群体的形成直接受到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与社会背景的影响。
农民对于城市化的向往,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与经济收入,使得他们不得不远离家乡,进入陌生的城市进行工作。
这种城乡之间利益与社会交往模式的改变,导致了农民工问题的产生与加剧。
最后,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也对农村发展战略产生了影响。
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使得农村社会存在了新的问题与挑战。
乡村生活与变化

乡村生活与变化一、引言乡村生活与变化是指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生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二、乡村生活方式的变化1. 饮食习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乡村居民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农村饮食以米饭、面食和蔬菜为主,而现在,随着冷冻食品和外卖的普及,乡村居民的饮食更加多样化,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美食。
2. 交通方式:过去,乡村交通主要依靠步行和自行车,而现在,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和汽车的普及,乡村居民的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更多人选择开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3. 休闲娱乐:过去,乡村居民的休闲娱乐方式主要是打牌、唱歌等传统活动,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乡村居民可以通过手机、电视等多种媒体享受各种娱乐活动,如看电影、玩游戏等。
三、乡村生活环境的变化1. 住房条件:过去,乡村居民的住房条件较为简陋,多数是土坯房或砖瓦房,而现在,随着农村改造工程的推进,乡村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很多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2. 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乡村居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
3. 环境保护:乡村生活环境的变化还体现在环境保护方面。
过去,农村地区存在着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环境问题,而现在,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府的管理,乡村居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四、乡村经济发展的变化1. 农业发展:过去,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导经济,农民主要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
而现在,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农民可以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获得更多的收入。
2.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近年来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旅游消费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发展旅游业,通过提供农家乐、观光农园等服务吸引游客,为乡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乡村生活的变迁

乡村生活的变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乡村地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迁在许多方面可以看到,从居住环境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乡村生活正在逐渐融入现代社会的步伐当中。
首先,从居住环境来看,乡村的住房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过去,农民的居住条件很差,多数家庭住在土坯房里,缺乏舒适和安全性。
然而,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和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加大,乡村住房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现在,农民可以通过租赁或出售土地来改善住房条件,许多农民都住进了新式的砖混结构房屋,生活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其次,乡村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传统的农耕生活模式正在被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所取代。
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下,农村地区的农民开始采用机械化种植、灌溉和收获等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同时,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使得乡村地区的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获取信息、开展电子商务等活动。
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效率,还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
最后,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乡村居民提供了更便利的生活条件。
过去,乡村地区面临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的短缺问题。
但是,如今,政府加大了对乡村地区的投入,乡村医疗机构、学校和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和建设。
乡村居民可以更方便地就医就学,出行也更加便利和安全。
这些改变不仅提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综上所述,乡村生活的变迁体现在多个方面。
从居住环境的改善到生活方式的转变,再到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提升,乡村地区呈现出与过去完全不同的面貌。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相信乡村生活的变迁还将持续,为乡村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生活的改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差距逐渐减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式的现代化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论是在生活方式、价值观还是社会关系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下是我国式现代化对社会生活的改变的几个方面:一、生活方式的改变1.1 乡村生活的变迁我国的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乡村的基础设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他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都变得更加现代化。
农村的通讯设施、交通设施等设施的改善,使得乡村生活更加便利,乡村也逐渐具有城市化的气息。
1.2 城市生活的繁华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大幅度增长。
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变得更加现代化,他们注重享受生活,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城市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二、价值观的改变2.1 家庭观念的变革我国式现代化对家庭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过去,我国人有着非常传统的家庭观念,传统的家庭观念强调家庭的和睦、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等。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家庭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家庭成员更加注重个人的追求和发展,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更加平等。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不婚或晚婚,这对传统的家庭观念也带来了挑战。
2.2 个人观念的崛起除了家庭观念的变革之外,我国式现代化也催生了更加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在过去,我国人更多的是团体观念,倾向于集体的利益和观念。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个人的价值和追求,个人主义观念逐渐崛起。
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和追求,社会关系也变得更加多样化、自由化。
三、社会关系的变化3.1 城乡关系的调和我国式现代化对城乡关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对于农村的经济帮助和扶持,另农村居民也逐渐融入到城市的社会生活当中。
农民生活的变化

农民生活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本文将从农业技术、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来探讨农民生活的变化。
一、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农民生活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推动,农业生产逐渐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
现代化农业机械的使用使种植、养殖、收割等农业生产环节更加高效,极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减轻了他们的劳动负担。
二、生活条件的改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了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逐渐接近城市居民。
道路交通的发展使农民更加便捷地与外界交流、物流更加顺畅,这对于他们的生产、生活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使农民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适。
三、生活习惯的转变农民的生活习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转变。
以前大部分农民都习惯于种田、养殖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但现在随着城市文化的渗透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从事非农业领域的工作,比如经营农家乐、养殖特色畜禽等。
这使得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生活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四、农村教育的普及农村教育的普及也对农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校的建设和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这使得农民的知识水平提高,他们更加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机会。
通过接受教育,农民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改变传统的农业观念和生活方式。
有些农民还选择到城市工作,这进一步加快了农民生活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生活习惯的转变和农村教育的普及,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不再只是从事农业生产,而是逐渐融入到现代化的生产、生活中。
这一切的变化都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选择,使他们能够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农民生活的现状和变迁

农民生活的现状和变迁引言:农民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人口群体,他们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村社会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生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
本文将从生活方式、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方面,探讨农民生活的现状和变迁。
一、生活方式的变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传统的农民生活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生活节奏较为缓慢,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围绕农田展开。
然而,随着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在生活方式上也渐渐接受了城市的影响。
首先,交通出行的便利程度显著提高。
农村地区的交通设施逐渐完善,公交车、高速公路等交通工具的普及,使农民的出行更加便利。
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生活的质量,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触到城市的文化和信息。
其次,生活设施的改善带来了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过去,农民的住房大多为砖木结构的土坯房,居住条件相对简陋。
如今,不少农民已经通过农村改革,拥有了更加宽敞明亮的新房。
同时,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也使得农村地区的供水、供电等设施得到了改善,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最后,信息技术的普及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
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农民通过网络可以获取到各种信息,如种养殖技术、市场行情等。
这使得农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二、经济收入的变迁农民的经济收入是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转型,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发生了明显的变迁。
首先,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
过去,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田种植和畜牧业养殖。
然而,现在许多农民通过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方式拓宽了收入渠道。
此外,一些农民还通过非农就业来增加收入,如去城市打工或开办小企业等。
其次,农村电商的兴起为农民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村电商平台的发展为农民销售农产品提供了便利,不仅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也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农民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改善生活水平。
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探讨

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探讨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和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这种变革不仅涉及到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还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变革。
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需求,因此农民开始转向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采用化肥、农药、农机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改变。
过去,农村居民的生活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生活比较单调,经济条件也比较贫困。
而如今,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可以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诸多便利。
此外,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也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而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效益比较低下。
而现在,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多元化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逐渐向工业化和服务业化方向发展,农民可以从事更多种类的工作,提高收入水平。
另外,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变革。
过去,农村社会主要以大家族为单位,社会关系相对稳定。
而如今,随着城市居民的涌入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农村社会结构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社会关系也更加复杂。
总的来说,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它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农村地区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实现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希望未来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能够更加现代化、科学化,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农民生活的社会变迁与生活方式探讨

农民生活的社会变迁与生活方式探讨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在过去,农民的生活主要以务农为主,生活简朴,联系少,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而如今,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多样化、现代化。
农民生活的社会变迁首先体现在生活环境的改变上。
过去,农民的住房多为简陋的土坯房或砖瓦房,缺乏现代化设施。
而在如今,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民的住房条件也有了很大提高。
许多农村地区兴建了农民新村,农民可以享受到与城市相似的生活条件,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并且配有供水、供电、供暖等现代化设备。
农村道路的改善也使得农民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同时,农村经济的变革也对农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过去,农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务农,依靠农田种植和养殖等方式维持生计。
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事副业或者转型从事非农产业。
一方面,农民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增加了收入来源,提高了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一些农民外出务工,进入城市从事各种职业,改变了传统的农民生活方式。
这些改变不仅使得农民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也丰富了农民的生活经验和视野。
此外,农民生活中的社会交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农民的社会交往主要以家族、乡邻、农村合作社等为主。
由于信息流通的不便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农民的社会交往范围相对较窄。
而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农民的社会交往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网络的普及使得农民能够通过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方式与外界进行交流和合作,扩大了他们的社会圈子。
此外,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民参与社会组织和公益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程度。
尽管农民生活的社会变迁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依然较大,农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待遇仍然不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庆邦早期的短篇小说,容量不大却体格精障,你能感到作者总是提着一股气在“做”,苦心经营的痕迹也很明显。
刘庆邦的作品里,最先闯入读者视野的,正是这些锤炼得结实而筋道的短篇。
他的几个名篇,如《血劲》《玉字》和《走窑汉》,文字瘦而硬,全篇上下几无一块赘肉,这使得小说包含的那股强劲的悲剧力量,如子弹般精准地射入读者的心脏,带给人巨大的震撼。
然而,敏感的读者能觉察出,在刘庆邦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风中的竹林——刘庆邦最新短篇小说集》里,这股力道弱了下来。
也许变化早已在不知不觉间发生,我们能发现作家的兴趣视野渐渐拓展了,他把更芜杂的现实收入了自己的笔下,笔力从专注于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戏剧性稍稍转移到了对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生活方式的观察之上,作品的传奇性减弱了,文字更见平实从容,与此同时,他的短篇小说世界变得更加丰富了。
一刘庆邦擅长在自然风景与人物的关系中展开故事,揭示问题。
在他的这部最新短篇小说集里,风景和人之间,往往构成某种隐喻性的关系。
第一篇《风中的竹林》,那风景的纯净和人事的污秽,二者之对比,即让人感到意外。
老汉方云中的院子门口长了一片竹林,延续了二百多代,不但是他家的骄傲,更是庄子里的一道风景。
方云中得了血管病,不能坐守竹林,每日需得到庄里到处走动。
他去了几次朱连升的小卖部,听搓麻将的人们谈论朱连升的儿子在城里给老爹找小妇——如此寡廉鲜耻之事却为人们称羡不已,方云中感到世风日下,气得病情加重。
当他听说朱连升要在小卖部里卖性用品,便找到村长要求批斗朱连升。
但方云中的建议遭到村长拒绝,还受了朱连升一番嘲弄,活活气死。
故事讲得平实客观,字里行间看不出叙事者明显的态度。
但小说选取的意象本身表明着作者的某些倾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竹林是孤傲有节的贤人的栖身之地,老汉姓方名“云中”,自是可见出他方正洁白的品行,以及满腹的不合时宜。
小说中写道:“竹子不走,他得走。
竹子生来就是守,人生来就得走。
”可就是这位村庄里的贤人,想要活动活动筋骨却无处可去。
庄子里原有两千多人却几成空巢,有人气儿的小卖部自然不是让方云中合心意的去处,但另一处有人气儿的地方——方长山家里的讨论也让方云中失望。
在方云中看来,男女之事不是动物本能,而是事关着严肃的道德风化和社会风气,可朱连升却认为这只是愿买愿卖的生意,自己能消费得起“小姐”代表着他的身份地位,大多数村民也都认同朱连升的观点。
从这里不难看出,城市盛行的消费主义观念冲击着这个长着竹林的千年老庄,轰毁了乡村旧有的道德习俗,曾在朱连升的父亲那辈人中间要遭到批斗的行为,在朱连升这里却受着地方政府(由村长所代表)和乡亲的双重鼓励。
方云中同朱连升及村长的“斗争”里,我们看到的是朱连升一派的振振有词:“稳定”“和谐”“思想解放”“冲破牢笼”……由政府和市场主导的意识形态同1980年代以来的启蒙话语媾和在一起,给了朱连升等人最大的庇护。
相形之下,方云中的话语却显得贫乏、僵硬、冥顽不化。
在《风中的竹林》里,作者态度的退场使我们在他的笔端见不到多少伤感之情,事实上,即便充满同情,作家大概也无意于全身心地站在这位乡村贤人的一侧。
方云中死后,女儿上坟时给父亲带来了三个纸扎的小姐,母亲一见,气得脸色铁青,一阵乱踩,把那些小姐都踩扁了。
这个结尾带着淡淡的嘲弄:坟外的“形势”不可阻挡,仍在向已经作古的死者涌来,使他不得安宁。
而方云中的病—一血管瘀住,行动迟缓——也在暗示着什么:“方云中如今的状况,仿佛老是在表示,自己已经‘撮胡儿’(“不行”的意思——引者注)了。
他对人这样表示,对竹林里的竹雀也是这样表示。
他是人不由己,手不由己,不想表示,也得表示。
”就像小说里方长山分析的,朱连升脱裤子是“形势”掌控下的“身不由己”,方云中肉体和精神的衰落也是不由己的“势”。
刘庆邦自然没有方云中式的迂腐,他清楚地看到,以乡土的传统伦理道德对抗什么都可看作生意的“形势”,无异于以卵击石。
在乡村社会和政治全面溃败的情况下,道德早已失去了它原本的动人力量。
在“贤人”已死的村庄,乡村社会将由哪些人来主导呢?似是和《风中的竹林》相呼应,才有了《钻天杨》:田楼村里的柏树林子在1958年被砍倒,带走了村子的好风水。
村里的煤矿老板田洪源在乡干部的劝说下承包了五十亩地,栽上杨树,想以此把好风水召回。
但杨树林损害了村支书田洪兴的利益,两人多番争斗,结果田洪兴败北。
这件事也引起了田家楼村的权力重组,田洪源“悟”到有钱还需有权,便在田洪兴倒台后毫不费力地接手了村支书的职位。
小说虽然“公允”地表示,田洪源上台后为村民办了一些实事,却最终让一把无名的大火烧了田洪源的钻天杨。
在小说开头的介绍里,钻天杨直插云天,“独干独头”,在村民眼里却一无是处,当地人甚至把钻天杨在夜里发出声音叫成“鬼拍手”。
从这些贬低性的描述里能看出,村民对钻天杨和钻天杨式的人物都充满反感。
只是,正如竹林贤人的死去是无可奈何一般,一人独霸的钻天杨已变成了农村风水的“象征”。
小说不但对田洪源这样的“经济能人”没有好感,呈现出的乡村干部的形象也十分可恶。
近三十年来,随着国家权威逐渐撤出农村,基层干部失去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威严,他们中的许多人利用手中尚存的权力从农村改革中获利,沦为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蛀虫。
而市场主导的改革并没有带来官僚政治的终结,相反却加剧了乡村精英对资源的垄断,《钻天杨》里就展示了一个权、钱勾结乃至合一的状况。
这个小说表达了刘庆邦对农村政治现状的批判,揭示了乡村基层政治暗淡无光的前景。
刘庆邦的“客观”叙事里,褒贬再也掩藏不住。
二刘庆邦的写作,目的性很明确。
在提到为什么要写煤矿工人时,他说:“他们(矿工)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都还是农民类型的,他们对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个由七百多万人支撑起来的群体,为中国提供了67%的能源,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被忽视了……”刘庆邦将自己的写作定位于揭示矿工的内心世界,可以说,他的创作是充满了自觉的。
刘庆邦的许多作品,如《摸刀》和《失踪》,故事情节很像我们每天都在网络上看到的社会新闻。
作为大众媒体轰炸下的观众和网民,我们太熟悉这类社会新闻了,它们大多和底层有关,内容不外乎凶杀、欺骗和色情,人物单薄,情节离奇。
身处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小姐”、下岗职工、流浪汉被大众媒体书写为“常人”之外的“另一种人”,有他们出现的故事如此怪诞,透出危险的讯息,让你不愿意再花心力深入探究他们的命运和内心。
也就在猎奇的刺激和对重复单调的麻木中,我们逐渐失去了对“人”的兴趣。
事实上,我们本来不只拥有一种叙事,被大众媒体遮蔽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当由文学来揭示。
这么说来,我们这个时代,其实是真正需要文学的时代。
虽然事实远非如此,但是,有了刘庆邦这样的作家,不是可以让我们目渐单一的文化表征变得不那么浅薄、不那么恶俗吗?在煤矿事故的新闻背后,把当事人还原为和你我一样有感情、可以互相理解和沟通的“人”,让看不见的“人”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之中,这是刘庆邦这样仍在认真写作的当代作家带给我的最有益的启示。
《摸刀》的起因就是一桩刑事案件。
打工仔普同生春节前被人骗去钱财,堂兄普同辉劝他回老家,并为他负担火车票。
在村子的水塘边,普同生想到自己没赚到钱而堂兄赚到钱,感到没脸,便把普同辉杀死,将刀子扔进水塘。
小说从这里才开始。
作者选取的视角有些独特,他通过下水摸刀的年轻人普同庆来看这件事,并折射出村庄的变迁。
普同庆心思细腻、善良,甚至有那么点儿多情,属于刘庆邦偏爱的一类人。
他在摸刀时有意放缓进程,除去满足一下自己被村民围观的小小的虚荣之外,也想给枯燥的农村生活添些趣味。
他还希望普同生的母亲能来到水塘边看一眼被捕的儿子。
但这个小愿望随着天气的阴沉和水塘的冰冷而冷却下来,叙事中隐约透出不祥的音符,当普同庆放弃卖关子,决定要把刀从水塘底摸出时,一个更大的秘密被揭开了,他摸到了一具女尸!小说戛然而止,可乡村隐藏着的罪恶却在结尾蔓延开来。
在《摸刀》里,池塘变成罪恶的渊薮,田园牧歌不再。
工业化带给农村严重的环境污染的同时,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从城市传人的一套生活习惯反过来带给农村更大的破坏。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工业化的需要把农民从土地上连根拔起,吸纳进城市,再把失意的农民工退还给乡村。
如果说《相遇》里唐金文善于利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断裂来牟利,《摸刀》的普同生则掉落在城与乡的夹缝里,最后走上不归路。
普同庆是明智的,他不愿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到城里打工,而是安于做一个本分的种地人,从而避免了普同生的命运。
可是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城与乡之间结构性的变动,在刘庆邦之前的作品《空屋》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农民已经失去了对土地的依恋之情,在一轮轮盖房竞争里,土地被挖出了一个个大洞。
“洞”的形象在刘庆邦的小说里一贯触目惊心,它神秘、不祥,似乎有吸卷入的力量。
《失踪》里的煤窑洞是洞穿一切又沉默寡言的“巨人的眼睛”,而《摸刀》当中的池塘,则像是农村走向破败的一个缩影。
我以为,上述几篇小说的文字隐隐透出无聊感的根源,恐怕还在于作家无法在农村寻找到新的活力。
在刘庆邦的观察中,乡村里出现的新的东西不过是对城市亦步亦趋的模仿,而城市当中同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移植到农村,不但水土不服,反而更显污秽不堪。
而且,这种污秽的感觉之强烈,已经无法使作家满足于沈从文那种对城市“白脸人”的“体面的”讽刺了。
三刘庆邦最为本色当行的自然不是写作这一类小说。
也许在上面提到的那几篇小说里,现实的沉重拖着他的笔,使得他的文字略感滞重,可当他写起《沙家肉坊》和《小动作》时,笔端就潇洒起来,充满了灵气。
《沙家肉坊》起首一段就非常利落:“狗有昵称,猫有昵称,骡子也有呢称。
马安阳把他的骡子昵称为火箭。
他把骡子从小屋里牵出来,说:火箭,过来!他把骡子套上车,说成是火箭准备发射。
他把骡子的屁股上抽一鞭子呢,就是为火箭点了火。
”这段文字口语和书面语融合,句子干净,没有多余的形容词作修饰,短句与长句错杂,一停一顿,颇有节奏感。
三个“他把”打头的句子,排列整齐中又有错落,呈现出刘庆邦在文字里经常追求的那种民歌的“格式”和韵律。
《沙家肉坊》里有两条线:一条线写窑工马安阳的骡子废了,他不忍心把这个朝夕相处的伙伴送到沙家肉坊结果。
另一条线写马安阳和邻居牛有坡的老婆杨妹喜相好,迟钝的牛有坡毫不知情。
刘庆邦在三个人的姓“马”“杨”(羊)“牛”上做了点惯常的小手段,马安阳有情,杨妹喜心软,牛有坡憨厚。
在杨妹喜卖骡子失败后,这个为难的差事落到了看上去没什么细腻感情的牛有坡身上,两条线索汇合,小说家的笔这才伸进了这个人的内心。
卖骡子是马、杨二人的托付,可暗地里包含着对牛有坡粗糙心灵的贬低。
然而叙事人的同情在这时降临了,牛有坡在树下看杀骡,这几段文字写得人心惊肉跳。
他随之想到自己的骡子,感到很不舒服,最终没有把火箭卖给肉坊。
牛有坡的行为让马、杨二人对他刮目相看,从此,二人再也没有背着牛有坡做对不起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