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市基本情况

合集下载

关于锦州的介绍

关于锦州的介绍

关于锦州的介绍锦州,位于辽宁省东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锦州市是中国辽东半岛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辽宁省的沿海重要城市之一。

锦州市地处辽东半岛西北部,东临渤海,西靠蒙古国,南接河北省,北连辽宁省丹东市。

锦州市的名字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城市位于浑河入海口处,有“滨江锦州”之称。

锦州市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作为辽宁省的一个重要文化名城,锦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

锦州市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既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又有现代化的建设成就。

城市中心区域繁华热闹,商业氛围浓厚,各种现代化设施齐全。

而城市的郊区则是一片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绿树成荫,空气清新。

锦州市有着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迹、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

锦州市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古城墙、明清古建筑、古代宫殿和寺庙等。

这些景点展示了锦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除了历史文化遗迹,锦州市还有许多自然风光优美的景点。

城市周边的山川湖泊、森林草原、海滨沙滩等自然景观各具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领略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锦州市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锦州戏曲、锦州民间艺术、锦州美食等。

这些民俗文化展示了锦州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体现了锦州市的独特魅力。

游客在锦州旅游时,可以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欣赏精美的手工艺品,感受锦州人民的热情好客。

总的来说,锦州市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城市,无论是历史文化爱好者、自然风光迷还是美食探索者,都能在锦州找到自己的乐趣。

锦州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文化底蕴,现代化的城市面貌,让人流连忘返,留恋不舍。

欢迎您来锦州,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与魅力!。

锦州调查报告

锦州调查报告

篇一:锦州名胜古迹调查报告锦州名胜古迹调查报告锦州的名胜古迹众多。

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森林保护区1处。

1.笔架山“笔架山风景区以笔架山岛和“天桥”为主要景点,大致分为岛上游览、海上观光、岸边娱乐、沙滩海浴和度假修养五个区域。

总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4.7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28平方公里。

这里山水秀丽,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交通便利。

自然景点密集,有马鞍桥、一线天、神龟出海、石猴泅渡、虎陷洞、梦兰湾等。

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吕祖亭、太阳殿、五母宫、万佛堂、龙王庙、三清阁等。

笔架山天桥:从海岸到笔架山岛有一条长1620米,高出海滩的砂石路,人曰“天桥”,天桥平坦径直,把海岸和山岛连在一起,象一条蛟龙随着潮涨潮落而时隐时现,神奇绝妙,堪称“天下一绝”。

2.义县奉国寺辽代皇家寺院·佛祖道场——义县奉国寺(俗称大佛寺),坐落在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县城内,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是辽朝自称释迦牟尼转世的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在母亲萧太后(萧绰)故里所建的皇家寺院。

奉国寺遗存有中国古代佛教寺院最古老最大的大雄宝殿,世界最古老最大最精美的彩塑佛像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

2005年由辽宁省人民政府提名,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供奉着七尊巨佛,面目相同,手势各异,释迦牟尼行列第七,国内唯一。

3.医巫闾山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满语意为翠绿的山,今称闾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隋开始,此山便成为“四大镇山”的“北镇”,从而声名鹊起。

元、明、清帝王登基时,都照例到山下北镇庙遥祭此山,故其声名日隆,一跃而为东北名山之首。

它以悠久、博深的历史文化和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而享誉国内外,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

闾山,四千年的文化积淀。

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星罗棋布的碑刻摩崖;烟云缭绕的古刹殿堂,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凌海市基本情况

凌海市基本情况

凌海市基本情况2495平方公里的绿色大地,68.7公里的蓝色海岸线,西邻中国北部一类开放口岸锦州港,东接新兴石油城盘锦市,南临美丽富饶的辽东湾。

平海相抱,浪花簇拥,八面来风,一方热土。

这就是辽宁省五点一线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北方的沿海开放城市——凌海。

她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充满无限生机的渤海之滨锦州湾畔,在连接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的辽西走廊上,放射出瑰丽的光芒,彰显着无穷的魅力!凌海地处关内外的咽喉地带,环抱英雄城市——锦州。

市区距锦州港、锦州机场各30公里,京哈铁路、京沈电气化铁路及京沈、锦阜、锦朝高速公路、国道102线贯穿全境,市、乡、村公路纵横交错,织就了稠密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

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交通环境为凌海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改革开放以来,凌海多业并举,构筑了以金属冶炼、农副产品深加工、建材石材、服装纺织、机电制造和精细化工为主,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正在崛起的现代产业格局。

其中,以沈宏、华龙、华宇为主的金属冶炼压延业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去年,钼铁产量近1.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2.4%,产值70多亿元,被誉为中国的“钼铁之乡”。

新开工的1500吨多晶硅项目总投资15亿元,年产值可达37.5亿元,成为东北最大多晶硅生产基地。

以优质高效现代农业为核心,精心打造绿色品牌。

凌海是东北三省最大的外贸菜生产出口基地,辽宁的商品粮基地、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和水果生产大市。

全国闻明的“百合小菜”、“建业韭菜”、“魏家西瓜”、“邦特猪肉”、“和森小米”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坚持放手、放开、放活原则,凌海第三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信息、金融、保险、旅游、家政服务、物流配送等行业蒸蒸日上;功能设施齐全、服务理念先进的多家星级宾馆使您宾至如归;移动电话、程控电话联通世界各地,国际互联网覆盖全境。

各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市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

2011年,全市有100多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年出口创汇4亿美元,始终位居锦州出口创汇榜首。

辽宁凌海2023报告

辽宁凌海2023报告

辽宁凌海2023报告1. 引言辽宁凌海市位于中国辽宁省东北部,是一个以渔业和重工业为主的沿海城市。

凌海市是辽宁省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本报告旨在总结凌海市在2023年的发展情况,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2. 经济发展2.1 GDP增长2023年,凌海市的GDP总值达到500亿元人民币,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8%。

这主要归功于凌海市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

凌海市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2.2 产业结构调整凌海市在2023年继续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重工业仍然是凌海市的支柱产业,但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新能源和生物技术等也得到了重视和支持。

凌海市积极引进优质企业和项目,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3 外贸进出口凌海市的外贸进出口贸易额在2023年实现了稳步增长。

凌海市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合作,扩大了对外贸易伙伴的范围,提升了出口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凌海市也加大了对进口业务的推动力度,进口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

3. 基础设施建设3.1 交通建设凌海市在2023年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道路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扩展,提高了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通行效率。

同时,凌海市还加强了对公共交通的投资和改善,提升了市民的出行体验。

3.2 城市规划凌海市在2023年进行了深入的城市规划研究,制定了长远的城市发展规划。

根据规划,凌海市将重点发展现代化的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公共设施建设凌海市积极推动公共设施建设,提升了城市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凌海市投资兴建了新的医院、学校和文化设施,满足了市民对健康、教育和文化的需求。

4. 生态环境保护4.1 水环境治理凌海市在2023年继续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改善了水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凌海市加大了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并加强了水源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十二五规划文字说明

十二五规划文字说明

凌海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一、概况凌海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土地总面积2600.2平方公里,全市有21个乡镇、场、街道,263个村,总人口53.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38万人;现有耕地面积120.62万亩,其中易旱耕地面积53万亩,易涝耕地面积43.82万亩,有灌溉水源工程12154座(处、眼),有效灌溉面积54.6万亩,实灌面积32.73万亩。

凌海市南临渤海,夏季多东南风,湿润多雨,冬季寒潮侵袭时,有短时严寒,春秋两季气候凉爽,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12毫米,西北山区为520毫米;无霜期185天,多年平均蒸发量1697毫米,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1%。

凌海市地型复杂,山、丘、平、洼均有分布,境内河流较多,较大的河流有大凌河、小凌河,河道长10公里以上小河有17条,洪涝旱灾害发生频繁,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只是发生的季节和危害的程度不同,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及村民生活,制约着凌海市的经济发展。

凌海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21亿立方米/年。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 2.70亿立方米/年;地下水资源量为5.89亿立方米/年;重复资源量为 3.38亿立方米/年。

水资源平均每人占有量为805.3立方米/年,亩均占用量为358.1立方米/年。

此外,还有过境水量19.44亿立方米/年,其中大凌河16.63亿立方米/年,小凌河2.81亿立方米/年。

二、指导思想我市“十二五”规划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宏伟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深入研究分析我市水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提出我市水利发展的规划目标。

三、基本原则我市“十二五”规划基本原则是: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建共享,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水利问题;二是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协调发展,着力提高水利对区域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三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和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提升管理不平,着力构建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水管理体系;五是坚持现代化方向,推进科技进步,着力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

2019-凌海市简介-word范文 (17页)

2019-凌海市简介-word范文 (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凌海市简介篇一:锦州开发区及各区介绍及凌海市锦州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中国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开放城市,地处辽宁省西南部,为古往今来南北通衢的重镇与商埠。

太和区环绕锦州市,是锦州市的城郊区,辖新民、女儿河、营盘、大薛、钟屯5个乡,兴隆、太和、凌西、汤河子、薛家5个街道,共64个村委会,22个社区,人口16.8万。

是一个城乡结合、正在开发建设的新城区。

太和区幅员北托松岭山脉,地理坐标东经120° 56′4″—120° 5′09″,北纬41°13′11″。

西南与葫芦岛市接壤,其余诸面均与凌海市毗邻。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多风,夏季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

多年平均气温9℃,降雨量为5739毫米,无霜期184天,日照时数2733小时。

境内主要河流有小凌河、女儿河、百股河,均为小河水系,三河汇流市区东南的刘屯入辽东湾。

地形太和区属内蒙古高原至辽河平原过渡地带的松岭山前丘陵与平原镶嵌地貌组合单元,中部较平坦,四周环低山丘陵,呈北向东条带状分布盆地。

全区最高点是西部的平顶山,海拔为374.1米,最低点在东部三河汇流处,海拔为11.2米。

中部平原区,地形坡度为2.8‰~4.7‰,高程在12米~30米。

气候太和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夏季多南风,气候炎热,湿润多雨;冬季长达6个月,多偏北风,气候寒冷而干燥;春季多南风,少雨偏旱;秋季凉爽,昼夜温差大,雨量明显减少,大风偏少。

资源矿产资源:太和区砂、石资源丰富,大部分山区都可开采建筑用石和筑路石料,还有珍珠岩和石灰石等。

女儿河、小凌河、百股河沿岸地有大量的大粒砂、小粒砂和河卵石等。

生物资源:太和区野生植物资源有:芨芨草、苍耳、山毛桃、山枣、山杏、山丁子、打碗花、苋菜、蒲公英、益母草、马齿苋、白薇、大蓟、丁香、蒺藜等上百种。

辽宁凌海简介

辽宁凌海简介

辽宁凌海简介
辽宁凌海简介
凌海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是辽宁省中部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处中国东北地区的辽河三角洲平原,北临渤海,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地理位置的城市。

凌海市总面积约为2,637平方公里,辖区内人口约为80万人。

凌海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凌海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值得一游。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包括凌海古城墙、凌海湖、凌海博物馆等。

古城墙是凌海市的标志性建筑,它曾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而现在则成为了游客们品味历史的好去处。

凌海湖是一个人工湖,四周山环水抱,景色宜人,是游客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凌海博物馆则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展示了凌海市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凌海市经济以工业为主,尤其以化工、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等行业发展较为突出。

市内拥有多家大型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凌海港是辽宁省重要的外贸港口之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旅游业方面,凌海市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每年都有许多人慕名而来,体验这座城市的魅力。

凌海市的美食也是受到游客们的喜爱,各种海鲜和特色小吃让人回味无穷。

总的来说,辽宁凌海是一个拥有灿烂历史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

它的发展潜力巨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探索和投资。

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还是对经济发展有需求的投资者,凌海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基于GIS技术的县域耕地地力评价——以辽宁省凌海市为例

基于GIS技术的县域耕地地力评价——以辽宁省凌海市为例

础上 , 蔬菜地土壤样品增加全盐和硝酸盐 的测定。
13 研 究方 法 .
采用 A C I .作为空间数据处理与数据库管 R GS 2 9 理软件 ; 利用 E cl xe统计分析属性数据 ; 选用县域耕 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3 评价耕地地力。 . 0
季高温多雨 ; 秋季气温降雨骤减 ; 冬季气候较寒冷 、 干 燥 。土壤有 5 个土类 、1 1 个亚类 、2 2 个土属、3 5 个土 种。
— —
以辽 宁省 凌 海 市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戴 继 光
( 宁省土壤肥料总站 , 阳 103 ) 辽 沈 10 4
摘要 : 针对凌海市的耕 地资源现状 , 结合传统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 提出基于 GS技术的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I 介绍耕地资源基础 信息库的建立 、 评价单 元的划分 、 参评 因素的选择及其权重的确定 。利用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 型 , 分析影 响耕地地力 的因素 , 包括养分状况 、 土壤理化性状 、 剖面性状 、 立地条件 等。
土壤类型 、 土层厚度 、 耕层质地 、 耕地利用现状 、 灌溉 条件、 排水条件 、 作物产量、 施肥水平和管理措施等。 1. 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以行政 区为基 本单 位 ,统 计 .3 2 20 - 2 1 0 8 00年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基本情况 资料 。 包 括土地资源 , 口, 人 国民生产总值 , 小麦 、 棉花、 玉米 、 果树等农作物单产 、 总产 、 种植面积等社会经济指标 。 1 . 室内化验分析资料 必测 项 目包 括 p .4 2 H、有 机 质 、 全氮 、 全磷 、 速效磷 、 速效钾 、 缓效钾 、 阳离子代换量。 有 效 态 中 的微 量元 素包 括 铜 、 、 、 、 、 等 l 锌 铁 锰 硼 硅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凌海市基本情况
2495平方公里的绿色大地,68.7公里的蓝色海岸线,西邻中国北部一类开放口岸锦州港,东接新兴石油城盘锦市,南临美丽富饶的辽东湾。

平海相抱,浪花簇拥,八面来风,一方热土。

这就是辽宁省五点一线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北方的沿海开放城市——凌海。

她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充满无限生机的渤海之滨锦州湾畔,在连接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的辽西走廊上,放射出瑰丽的光芒,彰显着无穷的魅力!凌海地处关内外的咽喉地带,环抱英雄城市——锦州。

市区距锦州港、锦州机场各30公里,京哈铁路、京沈电气化铁路及京沈、锦阜、锦朝高速公路、国道102线贯穿全境,市、乡、村公路纵横交错,织就了稠密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

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交通环境为凌海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改革开放以来,凌海多业并举,构筑了以金属冶炼、农副产品深加工、建材石材、服装纺织、机电制造和精细化工为主,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正在崛起的现代产业格局。

其中,以沈宏、华龙、华宇为主的金属冶炼压延业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去年,钼铁产量近1.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2.4%,产值70多亿元,被誉为中国的“钼铁之乡”。

新开工的1500吨多晶硅项目总投资15亿元,年产值可达37.5亿元,成为东北最大多晶硅生产基地。

以优质高效现代农业为核心,精心打造绿色品牌。

凌海是东北三省最大的外贸菜生产出口基地,辽宁的商品粮基地、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和水果生产大市。

全国闻明的“百
合小菜”、“建业韭菜”、“魏家西瓜”、“邦特猪肉”、“和森小米”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坚持放手、放开、放活原则,凌海第三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信息、金融、保险、旅游、家政服务、物流配送等行业蒸蒸日上;功能设施齐全、服务理念先进的多家星级宾馆使您宾至如归;移动电话、程控电话联通世界各地,国际互联网覆盖全境。

各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市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

2011年,全市有100多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年出口创汇4亿美元,始终位居锦州出口创汇榜首。

凌海在辽宁省44个县(市)中异军突起,跻身综合经济实力十强行列。

进入21世纪以来,凌海正大力挖掘区位优势,承接港口辐射,整合区域资源,激活生产要素,努力打造锦州对外开放前沿区、临海产业新兴区和滨海开放新城区。

新规划的125平方公里凌海大有临海经济产业区,被纳入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享受“五点一线”部分优惠政策。

凌海是中华文明的曙光“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境内有多处史前文化遗址。

境内十三峰与关外第一山医巫闾山一脉相承,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对凌河儿女讲述着远古旧事。

当年乾隆皇帝东巡路过十三峰,惊诧于关外这座清新秀美的所在,欣然挥毫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巍峨天外见芙蓉,雨夜新天罗带成。

自是闾山行尽处,画图云拥十三峰。

”这画图般的十三峰也正是一代枭雄张作霖的安眠地之所在。

西北的翠岩山地势陡峭、山峰如簇、奇绝秀美,山上殿阁轩昂,文化古迹甚多,吸引着大批游客观光。

坐落在其脚下的忙牛屯村是当年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所在地,目前,这里已成为全国红色旅游
黄金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凌海还是现代著名作家萧军的故乡,当年他就是从这里走向文坛,走向革命圣地延安的。

萧军纪念馆和萧军墓就坐落在市区内的萧军公园,中国萧军研究会每年都要来这里召开年会,研究萧军文化,弘扬萧军精神。

萧军纪念馆内藏有萧军文稿、萧军研究资料及萧军生前收集的书刊、字画等文物4086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83件,毛主席与萧军先生交往的书信,在这里也有收藏,目前已接待参观来访的知名学者、海外华侨及国际友人等15万人次。

新建成的萧军故居和萧军广场每年接待游客也不下万人。

作为全国教育、文化、体育工作先进市,凌海有着重视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

城乡多个休闲广场,各种文化设施、体育场馆一应俱全,极大满足了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凌海山、平、洼、海俱全,资源富足,种类繁多,物产丰富,气候宜人。

全市耕地面积120万亩、宜果宜林山地面积45万亩、滩涂18万亩、10米等深线近海水域资源98万亩,盛产海参、对虾、文蛤、海蛰、梭鱼、河豚鱼、梭子蟹等产品,是辽宁省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基地,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区,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凌海电力充足,是全国电气化建设先进市,电网供电总容量达411.6兆伏安。

特有的风能资源达100万千瓦以上,每年可开发利用20至30万千瓦。

总投资30亿元的国电电力风电项目即将陆续并网发电。

品种多样的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的黄金、煤炭、膨润土、花岗岩、石灰岩等金属和非金属矿藏20多种,其中花岗岩储量数十亿立方米,其质地优良,是北京人民大会堂主要建筑材料。

充足的水资源是这块土地给予凌海儿女的宝
贵财富,大、小凌河水系遍布全境,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达5.2亿立方米。

凌海位于世界八大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亚路线上,每年初春和深秋都会有丹顶鹤、白鹳、大雁等百种鸟类云集这里。

10万公顷湿地资源,正申请为国家保护区,每到秋天,这里稻谷金黄、瓜果飘香、红海连天、风景如画。

大海,赋予了凌海人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奔放的性格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如今,提供优惠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服务功能,已成为凌海人全方位建设诚信凌海、礼仪凌海、靓丽凌海、和谐凌海,让凌海真正成为有识之士投资热土的庄严承诺和具体实践。

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战略深入实施的大好机遇,凌海确定了“一年迈大步,两年上台阶,三年再造一个新凌海,全省位次向前排”的宏伟目标。

目前,全市上下正沿着这一清晰脉络,扎实有效地积极向前推进。

省级大有临海经济产业区、百里滨海工业带、近海精品养殖区、海滨文明城镇群、沿海特色农牧区等生机勃勃、日新月异,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凌海正意气风发、信心十足地走出凌海面向全国迈向世界。

城市概况
凌海市(原名锦县)位于渤海辽东湾畔,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一座美丽的沿海开放城市,素有“辽西走廊上一颗明珠”之美誉。

1993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凌海市地理位置介于北纬40°48’-41°26’,东经120°42’-121°45’之间,全境环抱辽西中心城市锦州市区,全市辖19个乡镇(场)、2个街道办事处和260个行政村,总人口为53.7万,有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等15个少数民族。

凌海市自然地貌结构大体分为“四山二水四分田”,境内“山、平、洼、海”俱全,土地总面积2495平方公里(行政区域面积2638.5平方公里)。

2011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251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5亿元,增长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亿元,增长5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0亿元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6亿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11863元,增长12%,引进外资84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