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合集下载

国外城镇化建设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城镇化建设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城镇化建设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徐君;张娜;王育红【摘要】Urbaniz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countries to achiev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each country's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 This pape analyze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as well as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the Eu-rope , the United States , Japan and Ind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 and the en-lightenment was given by foreign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to our country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城镇化是各国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各个国家的城镇化建设各具特色,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视角分析了欧洲、美国、日本、印度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及经验和教训,并找出国外城镇化建设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137-142)【关键词】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经验借鉴【作者】徐君;张娜;王育红【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焦作 454000;河南理工大学,焦作 454000;河南理工大学,焦作 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2引言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逐渐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也是21世纪里我国最重大的变革之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蓬蓬勃勃地发展,出现了一些诸如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的权利不均等以及城市病问题,这就需要借鉴其它国家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自然资源条件和区域特征,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城镇化建设之路,推进我国城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1]。

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化 ”的 问题 .人 们 希 望通 过 创 建 生 态 城 镇 减 少碳 的排 放 .回
归 人 与 自然 和谐 发展 的生 活 方 式 ,实 现 这 一 目标 其 二 ,世 界
国 外 生 态 城 镇 发 展
2 1 国生态 城镇 的建设 .英
2 0 年 英 国 中央 政 府 的 ” 08 生态城 镇 :规 划政 策 文件 ( c — E o
续 的城 镇 规 划 和 建 设 的 同 时 .还需 要 解 决 本 国和 本 地 区 所 面 临
的主 要 问题 。也 正 因 为 这 个 原 因 。各 国和 各 地 区 生 态 城 镇 发 展
的编 制 和 政 策 的 制 定 向 中央 政府 申请 获 得 生 态 城 镇 建设 的许 可 。消息 颁 布 之后 收 到 了5 份 申请 。 经 过 初步 审 议 ,有 1 个 进 7 2 入 短 名单 ( 图一 ) 2 0 年7 中旬 ,通 过专 业 委 员会 审查 ,从 候 选 名单 中最 后 09 月
引 言
自二 十 世 纪末 期 以 来 人 们 对 “ 球 暖 化 ” 和 “ 制 排 全 控
存 方式 ( 立 .2 0 年 )。 于 09 面对 这 个问 题 , 已经有 不少 国家 和地 区开 始 了生 态城 镇 的规
划 建 设 工作 。从 二 十 世 纪 末 到 二 十 一 世 纪 初短 短 的十 多年 间 , 生 态 城镇 已经 是 一 个 全 球 性 的 主 流 的现 象 。 生态 城 镇 不 仅 仅 局 限在 西 方 的 发 达 国 家 。创 新 的 生 态城 市 的建 设 和 发 展 已 经遍 及 各 大 洲 。 与 欧 洲 . 日本 加 拿 大 和 美 国 等 西 方 发 达 国 家 一 样 ,中 国 、肯 尼 亚 、韩 国 、南 非 和 中东 地 区 .许 多 创 新 的 生态

日本城镇化经验教训对吉林省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日本城镇化经验教训对吉林省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日本城镇化经验教训对吉林省城镇化建设的启示摘要:日本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城镇化发展,其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效,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吉林省现在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期,特色城镇化建设势在必行,总结日本的经验教训,以期对吉林省的城镇化建设提出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日本城镇化;经验;教训;启示“十一五”时期,全国城镇化年提高1.2个百分点,而同期吉林省城镇化率年均仅递增0.3个百分点,不及全国水平的一半。

目前吉林省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期,急需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日本城镇化选择的模式是典型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模式。

正是这种模式的成功,使得日本的城镇化进程获得飞速发展,虽起步晚,却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追赶上了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

日本的城镇化水平从二战前后的28%上升到1955年的56%,2005年更是达到86%,进入2011年,日本城镇化水平已经接近91.3%,远远超过了亚洲地区的平均水平。

一、日本二战后城镇化发展历程(一)战后恢复快速增长期(50-70年代)日本战后在美国的帮助下,经济复苏,工业化快速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

主要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长,城镇人口增加,高度集中,1970年日本城镇化率达到71%,GNP达到1960亿美元,城市数量达到588个。

60年代,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开始形成。

这一阶段,工业化是日本城镇化发展的绝对源动力。

(二)稳定发展期(80-90年代)80年代开始,日本已经全面进入了城市时代,以大城市的集中发展为代表,城镇化体现稳定向前推进态势。

到2000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为78.7%,30年中城市化水平仅仅提高7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再是城市化发展的重点。

日本居民逐渐转移到中心城市周边的卫星城,大城市郊区化发展速度增快。

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成为日本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

(三)持续增长期(2000年后)2011年,日本城镇化已经达到91.3%,高于亚洲平均55.6%的水平。

世界城镇化的启示与中国城镇化的多种形式

世界城镇化的启示与中国城镇化的多种形式

范 围 内 ,原来 单 独 的城 市 和相邻 的城 市 形 成
了互补 关 系 , 城 市 区位优 势在 弱 化 , 而 成 本优 势 强化 。发展 城 市 群可 在 更 大 范 围 内实 现 资 源 的优 化 配置 , 增 强 辐射 带动 作 用 , 同时 促进 城 市群 内部各 城 市 的发 展 ,防止 单 个 城 市过 度 扩 张带来 的 “ 城市 病 ” 。 当前 典 型 的有 十 大 城市群 , 长 三 角城 市群 、 珠三角城市群 、 京 津 冀城市群 、 辽 中南 城 市 群 、 山东 半 岛城 市 群 、 海峡 西 岸城 市 群 、 长 江 中游 城 市群 、 中原城 市 群、 川 I 渝 城 市 群 和关 中城 市 群 。同 时 , 各省 各 区 域也 规划 发 展 中小 城 市 群 。 如江 苏 的 宁镇 扬 同城 化 、 锡 常泰 城市 经 济 组 团 、 沪 苏通 小 金 三角 的城市 群 规划 , 引导 苏 南 经济 向苏 中 、 苏 北 辐 射 ,以城 市群 的建 设 和发 展 带 动城 市 化
城市群 、 大城 市 、 中小城 市 和村 镇 四个 不 同的
层 面上 展开 。
新 加 坡 独 立 建 国 以来 ,作 为 一个 “ 大 花 园” 来 进 行 规划 、 建设 、 管理 , 保证 了城 市 的科
学性 、 系统 性 、 和谐 性 。规 划 注重 用 发 展 的眼
( 一) 探 索城 市群 的城 市化 路径 城 市群 是 城 镇 化 的主 要 载 体 。在 城 市 群
关 键词 : 城 镇化 城 市群 要 素集聚 中图分 类号 : F 8 3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 1 2 4 6 ( 2 0 1 3 ) 0 7 — 0 0 0 8 — 0 4

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张玉;李蓓蓓【摘要】从世界各国发展来看,城镇化发展在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走城镇化道路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该研究在总结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和分析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几点启示,以期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有所助益.【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00)030【总页数】3页(P12178-12180)【关键词】城镇化;发展模式;启示【作者】张玉;李蓓蓓【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100;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的根本出路就是城镇化。

城镇化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需要借鉴已经基本完成城镇化建设的国家的成功经验,避免走城镇化弯路。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程度高低不一,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禀赋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分为3类:市场主导的城镇化;政府调控和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受自身条件限制的畸形发展的城镇化[1]。

笔者分析了这3种城镇化模式各自的特点,结合我国发展城镇化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旨在走一条“中国模式”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1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1.1 市场主导的放任型城镇化美国是此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和联邦制,主张以市场调节经济。

这就决定了美国政府基本上不插手城市的管理及规划,而这些繁琐的事务都归由地方完成。

美国自17世纪20~30年代开启城镇化,用将近100年的时间快速完成了其城镇化的发展。

1812~1814年第二次对英战争后,美国近代工业获得真正独立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飞速发展。

工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和制造商在其周围聚集,形成了相互关联的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城市相继建立,所以早期的城市化集中于美国的东北部,随着后来的“西进运动”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其城市化在全美范围内加速进行。

美国城镇化给我们的几点启示_王玉武

美国城镇化给我们的几点启示_王玉武

表 1:美国城区、郊区人口、就业岗位比例变化( 1950 年 -1990 年)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人口(% ) 57 49 43 40 37
城区
就业岗位(% ) 70 63 55 50 45
人口(% ) 43 51 57 60 63
郊区
就业岗位(% ) 30 37 45 50 55
四是城市向多中心结构发展。 高楼大厦 分布在市中心,市中心又划分为金融、零售、 法律及其他产业相对集中的多个功能区,居 住区向外发展,城市呈多中心发展态势。
五是以集中型城镇化模式为主导。 由于 原材料的可获得性、运输费用、交易成本、规 模经济等因素,大量的人口和产业活动集中 在市中心, 并且通过不断的竞争和兼并,产 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市转移, 并最终超 过农业人口。 国内学术界
把美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10%以上看 作城镇化的起点,由此美国城镇化的历史可 分为 3 个时期。
1.城镇化初期(早期起步阶段:1830 年1865 年)。
这一时期是美国工业化的早期,也是城 镇化的关键时期。 工业和相关产业在空间上 的集聚促进了城镇化,而城镇化又推动了工 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主要特征是:
1.实施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内生型城镇 化发展模式。 美国的城镇化进程源于经济发 展和产业结构动态变化的内生动力,较少受 到行政干预等外生因素的干扰。 19 世纪初 期,商业贸易作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促进 了东北部的繁荣。 内战结束至 20 世纪 20 年 代,工业化进入鼎盛时期,中西部成为新的 重工业区和城镇化重心。 20 世纪 60 年代以 后,高科技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太平洋沿 岸后来居上成为高科技聚集区,落后的南部 也异军突起。 在整个过程中,城市规模由小 到大,逐步形成城市体系,进而大规模郊区 化,直到大都市区的不断扩展,城市空间形 态逐步由点状到线状再到面状,无不体现出 内生性特点。

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及其对西部城镇化统筹发展的启示

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及其对西部城镇化统筹发展的启示

Th e S t u d y o f t h e Ov e r a l l De v e l o p me n t o f Ch i n a ’ S W e s t e r n To wn b y Le a r n i n g f r o m t h e Ov e r s e a s Ur b a ni z a t i o n Ex p e r i e n c e
ZH AN G J i a n — p i n g,D0N G X i n,H E Z h o n g
( Nor t hw e s t Un i v e r s i t y, Xi a n 71 :By l e a r n i ng f r om b o t h t h e p r e — a c t i ng ur b a ni z a t i o n e x p e r i e n c e i n t h e o l d br a n d de v e l o pe d c ou nt r i e s( e . g.t he Uni t e d St a t e s )a nd t he l a g gi ng u r b a ni z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i n t he ne wl y ma r ke t — o r i e n t e d d e v e l o p i ng c ou nt r i e s (e . g .I n di a ),t he pa pe r a na l y z e s c omp a r a t i v e l y t h e u r ba n i z a t i o n i n t ho s e c ou n— t r i e s f r o m t he a s p e c t s o f t h e mot i va t i n g me c ha n i s m ,t he pr omo t i ng me c ha n i s m,t h e i mpl e me nt i ng me c ha n i s m ,t h e i nt e r r e l a t i o ns hi p wi t h i nd us t r y a nd ot h e r s,a nd t he n p ut s f or wa r d f i v e c o un t e r me a s — u r e s f o r t he o ve r a l l ur b a n de v e l o pme nt i n We s t e r n Ch i na .I t a i ms t o pr o v i d e gui d an c e t o t h e c o n c r e t e p r a c t i c e o f t h e he a l t hy u r ba ni z a t i on c ur r e n t l y i n We s t e r n Chi na,a n d a s we l l t o t he t h e o r e t i c a l i n no v a — t i on i n t h e s t u dy of t h e l oc a l i z a t i on o f ur ba ni z a t i on mo de l i n We s t e r n Ch i na . Ke y wo r ds :we s t e r n t o wns;i n t e r na t i o na l e xpe r i e n c e;o v e r al l de ve l o pme n t;s t r at e gy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和规律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和规律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和规律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城镇化是国家崛起的必然趋势。

目前,城镇化在许多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水平上,正轰轰烈烈地推进着,并积累了不少经验。

吸取和借鉴这些国家成功的城镇化经验,不仅可以从社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轨迹,而且也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一)全球城镇化总体情况。

20世纪是全球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二战以后,全球城镇化率到20世纪末达到48%,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达80%以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已达55-60%,而我国仅为32%。

全球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71座,2000年增加到388座。

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是世界后半期出现的。

有些发达地区出现了以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为核心,周围分布着成组成群中小城镇的都市连绵区。

这种特大城市组群形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发展所促成。

可见,全球城镇化不仅表现在数字上和比重的提高,还包含着丰富的、空间形态上的发展变化,表现出多样的形势和特点。

(二)国外城镇化发展的规律、特点及模式。

●城镇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综观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它不仅仅是人口的简单聚集,而且是整个社会基本形态由农业型社会向更高一级城市型社会的转型,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它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其进程一般沿着起步快速发展—高位趋缓的轨迹来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的形态特征与内在机制都发生着较明显的变化,体现出鲜明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该阶段第一产业所能提供的生活资料不够丰富,国民经济总体实力薄弱,第二产业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短缺,所以城镇化的速度比较缓慢。

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一70%之间,该阶段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期。

人口和经济活动迅速向城市集聚,城镇化水平大约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主 。
( 一) 自由市 场 占主 导 的城 镇 化 美 国城 镇 化 经 历 了 一个 从 聚 集 到 分 散 的 过 程 。
其 特 点如 下 :
的间接扶持转到大规模介入 , 出台例如 1 9 5 6 年《 联 邦援助公路法》 等等法规措施 , 到1 9 9 5 年美 国拥有
的1 3 0 0万 英 里 的 公路 与 街 道 已经 由高速 公路就 相应 地形 成 了 “ 京 滨 城市 带” 和“ 阪神 城 市带 ” 的空 间结构 模 式 。
控在 城镇 化发 展 过程 中发 挥 了更大 的作用 。在 这种 发 展 模 式 下. 政 府 通过 法 律 、 行 政 和 经济 手 段 , 有 效
地 引导 城镇化 健康 发 展 , 在 土地 、 住房、 交通 、 环 境等
心, 并 分别 与 重要 国际贸易 港 口横滨 、 神户 联结 成 著 名 的“ 京滨 工业 带 ’ “ 阪神 工业 带 ” 。以此 为基 础 , 在
( 二) 政府 调控 下 的城 镇化
西 欧 国家 的政府 调控 式城 镇化 发展 模式 依 然建 立 在市 场机 制 的 基础 上 , 只 不过 相 比美 国. 政 府 的调
金山湾区, 经洛杉矶 、 圣迭亚戈直到墨西哥边境。这 三个城市连绵带, 规模都在世界前列, 许多大城市地
上海农村 经济 2 0 1 3年第 8期

城 镇 化 建 设
早期 的 工业化 促进 城镇 化 到逐 渐发 展后 城镇 化 的进 程影 响 到经济 和产 业结构 的演变 。
业 中心 , 即东 日本 以东 京为 中心 , 西 日本 以大 阪为 中

国外 城 镇 化 发 展 的特 点
税源 , 几 千人 的社 区就 可 申请设“ 市” 。 美 国城市 规模 大 小差 异很 大 ,从几 百万人 口到几 百人 都有 ;但 以 3 ~1 O万 人 口居 多 。近 3 0年 发展 起 来 的大 都 市 区 、 城 市 圈或称 为 卫星城 集 中起 来 的城 市带 ,是 大批 小 城 镇 的集合 ,而不 是靠 无 限扩 张 中心城 市管 辖 范 围 来实 现城 市规 模 。 3 . 交通 和新 技术 加快 城镇化 转 变 。随着 制造 业 、 服务 业持 续 大规 模地 向城 市集 中 , 同时也 带来 了“ 城 市病 ” 问题 , 在 这种 情 况 下 , 美 国各 级 政 府采 取 了推 动城 市化 扩 散 的公共 政策 ,尤其 在交 通 方面 由过 去
个城 市 的发 展部 分 , 卫星 城镇 和 工业 区相 互 交错 , 已难于 分辨 是哪 一个 城市 的郊 区 了。 2 . 城镇 小 而多 。美 国“ 小城镇 ” 有 两种 概念 , 一种 叫小城 市 , 即“ s ma l l c i t y ” ; 还 有一 种 叫小 镇 , 即“ L i t t l e 美 国 的 小城 镇 往 往 是 由居 民住 宅 区演 变 而
纵观 国外城 镇 化发 展 的历 史 , 有 以下几 种模 式 :

是 自由市场 占主 导 的城镇 化 , 主要 以美 国为代 表 。 二是 政府 调控 下 的 城镇 化 , 主要 以西 欧 国家 为代 表 。
三 是 受殖 民地 经 济制 约 的城 镇化 ,主 要 以拉 美 国家
为代表 。 四是打 造“ 都市 圈 ’ “ 城 市带 ’ ’ 模式, 以 日本
二、 国外城镇 化发展的主要教训
( 一) 自然 资源 与环境 代价惨 重 最突 出的例 子 就 是 2 0世 纪 五六 十 年 代 的 世 界
“ 八大 公 害 ” 事件 。 以美 国为例 。 美 国在 上 世纪 由于土
城 镇 化 建 设
国际城镇化发展 的启示
■ 张 国梅 薛 芳 崔 昊
区 已经 联成 一 片 ,往往 这个 城 市 的延伸 部 分却 是 另

城 镇化 是 一个 国家 经济 、社会 发 展客 观 形态 的 综合 体 现 ,是 一个 国家 由农业 化 向工 业化 迈进 的必 由之 路 , 对 于促 进经 济 社会 发展 具有 全 局 性 、 战略 性
1 . 城 镇集 聚度 高 。大量 的小城 市快速 发 展 , 逐步 形 成 密 集 的城 市 群 ( 带) , 美 国联 邦 统 计机 构 把 它称 之 为“ 都市 区 ” 。 从地 区看 , 美全 国可 分 为三个 著 名 的 城 市群 ( e t f ) 。 东 北部城 市最 为 集 中, 形 成一个 城 市连 绵带 。 这 个庞 大 的都市 群北 起波 士顿 、 南 到华 盛顿 绵
可挡 ,最 终追 求达 到 城市 与郊 区间人 口与产 业布 局 的均衡 。
带, 都市化程度也很高。从密尔沃基 开始, 经过芝加
哥、 底特律 、 克利夫兰到匹兹堡 , 形成又一个城市连
绵带 。 另 一个城 市 连绵 带在 加利 福尼 亚州 。 它 北起 旧
美 国这种 由聚集到分散的城镇化过程映射 了其 特定的产业发展路径,从早期的制造业服务业到大 规模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投资,汽车工业 以及随着分 散带来 的商区分散影响的服务业例如零售业等 。从
意义 。当前 , 我 国城镇 化发 展 处于 攻坚 阶 段 , 各 种 问 题 和 风 险 日益 凸显 。 因此 , 借 鉴世 界各 国城 镇化 的特
点和 经验 , 对 于 我 国城镇 化 又快 又好 的发 展 , 意 义 重 大。

t o w n”

来, 一般 2 0 0人 的社 区 就可 申请 设“ 镇” , 如 有足 够 的
延7 0 0公里 ,宽约 1 0 0公 里 。五大 湖 南 部 的工业 地
市辐射 深 入 了乡村 腹 地 。尽管 上 世纪 8 0年代 , 美 国 城市经 历 了“ 再城 市化 ” 的复兴 , 但 上 世纪 9 0年代 之 后的分 散化 即所谓 的郊 区化或 ‘ 逆 城市 化 ” 浪潮 势 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