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性荨麻疹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中国荨麻疹治疗方案指南(2023版)

中国荨麻疹治疗方案指南(2023版)

中国荨麻疹治疗方案指南(2023版)
简介
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荨麻疹的治疗方案。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给患者带来不适与困扰。

在制定本指南时,我们结合了最新的研究和临床经验,旨在为荨麻疹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诊断
荨麻疹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和皮肤检查。

典型的荨麻疹症状包括刺激性瘙痒、红斑丘疹和水肿。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可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非药物治疗措施
1. 避免诱发因素:尽量避免激发荨麻疹病发的环境或物质,如过敏原、刺激性食物等。

2. 温水浸泡:荨麻疹急性发作时,冷热敷患处可缓解症状,但应避免过度刺激。

药物治疗
1. 口服抗组胺药物:推荐使用非扩血管药物,如西替利嗪等,
以缓解瘙痒和减轻皮疹。

2. 局部激素药膏:轻度荨麻疹患者可外用激素药膏,但长期使
用需谨慎避免副作用。

3. 其他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使用其他药物
如免疫抑制剂、抗炎药等作为辅助治疗。

随访与复查
治疗期间,医务人员应定期随访患者,了解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患者症状缓解后,仍需定期复查,以监测疾病的复发情况。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中国荨麻疹治疗的方案指导,旨在帮助医务人员
为患者提供专业和有效的治疗。

但需注意,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
体情况个体化制定,并在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也叫做风疹、风团病等。

它的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色、瘙痒、大小不一的风团或斑块,有些会伴随着皮肤红肿、水肿、脱屑、表面积水囊等症状。

此外,荨麻疹还可能会影响到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导致相应的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荨麻疹的病因和诊断荨麻疹是由身体对某些过敏源(包括药物、食物、化学物质、寄生虫等)发生过敏反应而引起的皮肤病。

另外,荨麻疹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体内激素以及心理因素等有关。

因此,荨麻疹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对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进行测试和鉴定,从而找出可能的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荨麻疹有时也会因为病史不清、诊断错误、误诊等原因而延误治疗。

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最好选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常规检查包括皮肤病理学检查、过敏试验、血液检查等,并需要针对患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荨麻疹的治疗原则荨麻疹的治疗原则是清除过敏源、缓解皮肤症状、预防复发,同时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助治疗。

清除过敏源首先要清除过敏源,例如避免接触或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品或药物,清除体内的激素水平,避免过于紧张或焦虑等。

此外,平时也要注意改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缓解皮肤症状治疗荨麻疹的主要手段是使用药物。

常用的药物有抗组胺药、肾上腺素能药、口服激素及其类似物等。

其中,抗组胺药是缓解症状最快,用量较小,且不易产生副作用。

因此,抗组胺药是治疗荨麻疹的首选。

对于激素类药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导致副作用。

同时,还需要注意药物的跟踪监测,早期发现并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此外,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也应注意注重个人卫生,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避免使用含磨砂颗粒的沐浴露或洗涤剂等。

预防复发除了药物治疗外,预防荨麻疹的复发也非常重要。

对于过敏性荨麻疹的患者,在发病期间应避免接触过敏源,同时也要避免轻易地改变药物或化妆品使用。

关于丘疹荨麻疹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关于丘疹荨麻疹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关于丘疹荨麻疹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丘疹性荨麻疹的实质是虫咬引发的皮炎,是婴儿常见的皮肤病,不过发病全体又不仅仅限于婴儿,有时候成年人一样会发此类疾病。

那么关于丘疹荨麻疹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以下是为您整理相关内容,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关于丘疹荨麻疹的治疗方法有哪些1、熏洗疗法处方:鲜红萝卜全株;用法:加水6000毫升,浓煎取液,熏洗上身,出汗为度,洗后避风。

日洗1次。

2、拔罐疗法处方:凡士林、酒精各适量,火罐一个;用法:先将凡士林一薄层于脐部,再将酒精滴数滴与火罐内,棉球引燃,火旺时将罐扣在脐眼侧位,5-10分钟拔罐,日拔3次。

3、药酒疗法处方:薄荷、苦参,樟脑,白酒;用法:药浸酒内7天后,去渣滤酒,加入樟脑粉混匀,用棉签蘸药涂擦患处。

日3次。

丘疹性荨麻疹的预防:搞好环境、居室和个人卫生,以杜绝引起本病的昆虫滋生。

住所处室内外可喷洒杀虫剂,以消灭臭虫、跳蚤、蚊子等有害的节肢动物。

本病是小儿春秋季节的多发病,尤其多见于户外活动后发生。

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消灭蚊虫、蚤、璊、臭虫等,以及避免食致敏食物,可减少本病发生。

荨麻疹易发生在儿童身上,需要做好预防工作,如发现荨麻疹的症状的话,应当及时到医院诊治,不然变成慢性荨麻疹难治。

丘疹性荨麻疹治疗偏方都有什么呢?通过以上文章内容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希望能够对患者朋友们有所帮助。

建议大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丘疹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丘疹性荨麻疹常在春夏秋暖和季节发病,主要发生于1岁以上的儿童及青少年,尤以学龄期前更为多见。

本病往往好发在躯干、四肢伸侧,但头面部较少被波及。

皮损表现为风团丘疹或风团水疱。

典型损害,其风团状似纺锤形,中央有小丘疹或水疱。

还可以在四肢远侧端和掌跖部位出现张力性水疱。

皮疹可群集或散在分布,但一般不对称。

患儿多有剧痒,以夜间尤甚。

丘疹性荨麻疹患者常因搔抓而继发脓疱疮等化脓性皮肤病,但通常无全身症状,局部浅淋巴结也不肿大。

中医皮肤科荨麻疹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皮肤科荨麻疹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尊麻疹尊麻疹中医称为“痞瘤”或“瘾疹”,俗称“风疹块二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风热或风寒搏于皮肤,亦有因禀赋不耐,服了某种食物、药物所引起,或肠内有寄生虫所致。

【诊断】1 .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皮疹为局限性大小不同的扁平隆起,颜色可为鲜红、淡红或白色。

随皮肤瘙痒而骤然发生,又常迅速消退,不留痕迹。

急性者皮疹不断成批发出,至1周左右停止发生。

慢性者反复发作,长达数周、数月或数年。

2 .自觉剧烈瘙痒,局部灼热,吹风受凉或遇热时更加严重。

3 .发作时如有腹痛、腹泻、便秘、胸闷、气急等全身症状者,表示内脏有同样病变存在。

4 .皮肤划痕呈阳性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常增高。

【治疗】一、辨证论治首先除去病因,尽可能找出引起过敏的药品、食物及其他因素,以后避免服用和接触,有寄生虫的应予驱虫治疗。

1.风热型皮疹鲜红、灼热,口渴烦躁,受风或在温暖环境下发作或加重,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举例:消风散加减。

荆芥、牛劳子、防风、蝉蜕、生地黄、知母各IOg,生石膏30g,生甘草5g。

2.风寒型皮疹淡红或白色,受凉即发,接触冷水时尤易发作,在温暖环境下减轻或消失,舌淡苔白,脉浮紧或沉缓。

治法:散风寒,和营卫。

方药举例:桂枝汤加味。

桂枝、荆芥、防风、苏叶、川号各10g,麻黄5g,白芍15g,甘草3g,生姜2片,红枣4枚。

以上两症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实。

便泻,热证加黄苓、黄连、木香;寒证加白术、茯苓、砂仁。

腹痛加川楝子、延胡索。

气急加桔梗,重用麻黄。

因饮食诱发,加山楂、神曲、蕾香。

肠寄生虫诱发者,加乌梅、使君子肉、土楝根皮。

病久气虚,卫阳失固,加生黄芭、党参。

面色少华,稍劳即发,脉缓无力再加附子。

血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妇女常在经期发作,加当归IOg,生首乌ISgo久发不愈加僵蚕、地龙。

二、中成药消风颗粒每服10g,每日3次。

脱敏丸每服IOg,每日3次。

三、局部治疗选用具有止痒作用的药,如解毒搽剂、止痒洗剂、止痒扑粉等。

丘疹性荨麻疹的治疗办法有哪些

丘疹性荨麻疹的治疗办法有哪些

丘疹性荨麻疹的治疗办法有哪些*导读:丘疹性荨麻疹,是一种由于某一些节肢动物叮咬而造成的一种红色丘疹。

多出现在四肢或者是腰部、臀部等。

常见的节肢动物如螨虫等侵袭都有可能造成丘疹性荨麻疹。

这种疹子往往是红色水泡状或者是不规则的疱疹,疼痒难受,尤其是在夜晚,情形更为严重。

那么丘疹性荨麻疹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杜绝致病原,外涂擦药物消炎或者是注射消炎针都是可以的。

……丘疹性荨麻疹,又称为虫咬性皮炎,一般在夏季多发,这是一种由于一些节肢动物侵袭或者叮咬人体皮肤之后形成的丘疹。

一般是呈现出红色的丘疹,类似于水痘样的疱疹。

疼痒难忍。

丘疹性荨麻疹的治疗办法到底有哪些呢,一起去看看就知道了。

*消除感染源是第一步在您发现了丘疹性荨麻疹的影子之后,一定要检查并且清洗自己的床单、被罩、枕头、枕巾等个人用品以及一些贴身衣物。

因为这些衣物上往往是螨虫容易寄居的地方,而且由于螨虫的体型非常小,肉眼是不容易看到的,因此需要对这些衣物都进行消毒和清洗。

清洗完了之后要在阳光下晾晒,如果是情形严重的,需要重新更换贴身衣物和床上用品,旧的就要丢弃或者销毁。

因为螨虫等寄生虫非常小,而且很容易感染和传播。

因此,对于丘疹性荨麻疹患者来说,远离感染源才是治疗的最基本环节。

感染源不消除,再多的消炎都是无济于事。

*外涂加针剂注射消炎丘疹性荨麻疹的治疗,一般就是要进行消炎。

这是皮肤感染所致的疾病,消炎当然是必要的。

可以外用炉甘石洗液进行涂抹,一日3-5次,可以有效缓解疼痒。

如果是症状严重或者是想要更快速止痒,也可以进行一些消炎药水的注射。

还可以内外兼顾,口服药物、注射以及外部涂抹并行。

当然在此期间保证个人用品的清洁和个人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马上知道。

丘疹性荨麻疹怎么治

丘疹性荨麻疹怎么治

丘疹性荨麻疹怎么治丘疹性荨麻疹是因为蚊虫的叮咬而造成的,小孩如果得了丘疹性荨麻疹,皮肤会有一块块硬硬的,而且会特别痒,小孩会忍不住抓挠,对孩子来说真不容易克制。

那么,丘疹性荨麻疹怎么治呢?1、抗过敏治疗抗过敏治疗是最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吃过敏药物来治疗的。

但是家长需要知道,这种方式并不能治本,只是暂时的控制丘疹性荨麻疹,之后可能还会因为某些原因反复发作的,所以这个方法并不可取。

2、排毒丘疹性荨麻疹痒痛,一般是因为血毒的原因,所以排毒就可以很好的治疗丘疹性荨麻疹。

除此外,作为父母的还要注意孩子得饮食,避免某些应该忌口的食物。

3、阻断过敏原小孩得丘疹性荨麻疹,很大部分原因都是蚊虫叮咬,或者是花粉、动物皮屑、羽毛等过敏源,所以在孩子还没自我照顾能力之前,做父母的要找出孩子发病的原因,然后将之隔绝,防止孩子得丘疹性荨麻疹。

丘疹性荨麻疹的症状丘疹性荨麻疹是小孩比较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但孩子得这个病的时候,不少父母都会很着急,因为孩子会忍不住抓挠,这样更容易出现其他的皮肤问题。

那么,丘疹性荨麻疹的症状有哪些呢?1、得了丘疹性荨麻疹,小孩得皮肤会出现水肿、红斑、硬块,而且还会特别的痒。

抓了之后会在周围形成风团,不抓后又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2、丘疹性荨麻疹壁板都是四肢长得,有多有少,分批呈现,有的集中在一起,也有的分散的很开,有的小孩可能还会出现水泡的情况。

3、丘疹性荨麻疹的消失时间也是不定的,有些丘疹性荨麻疹可能几个小时就会消失,有些也可能会持续好几天。

温馨提示:除了以上三种症状之外,有些孩子得了丘疹性荨麻疹,可能会出新哭闹,多见于春秋,而且可能会家里的几个孩子一起得。

所有家长需要保持孩子的干净整洁,避免过敏源和蚊虫叮咬。

丘疹性荨麻疹会传染吗丘疹性荨麻疹会让孩子身上痛痒难耐,很多家长都对此手足无措。

也有不少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孩子传染,得上丘疹性荨麻疹。

那么,丘疹性荨麻疹会传染吗?首先,先了解一下丘疹性荨麻疹的基本信息。

中国荨麻疹治疗指南(2023版)

中国荨麻疹治疗指南(2023版)

中国荨麻疹治疗指南(2023版)中国荨麻疹治疗指南(2023版)概述本指南旨在提供最新的关于荨麻疹治疗的指导,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本指南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和专家共识,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指南。

诊断荨麻疹的诊断应基于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以下特点对于荨麻疹的诊断很关键:- 突然出现的病情- 皮肤上出现丘疹、水泡或肿块,伴有瘙痒- 丘疹出现快速消退的现象- 可能伴有其他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腹泻等)如上述特点出现,且其他病因得以排除,则可以诊断为荨麻疹。

治疗原则荨麻疹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控制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包括:- 避免诱发因素:对确定的过敏原、刺激性物质等进行避免,以减少荨麻疹反复发作的可能性。

-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避免刺激性洗涤剂和热水,使用舒缓性护肤品。

- 药物治疗: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口服或局部使用的类固醇药物,以及其他辅助治疗药物,根据病情和严重程度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选择高效、非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例如赛庚啶、非洛地平等,口服或局部使用。

- 类固醇药物:对于病情严重、反复发作或难以控制的患者,可以考虑口服或局部使用的类固醇药物。

- 其他药物:如有需要,医生可酌情选择其他辅助治疗药物,如抗白细胞介素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预防预防荨麻疹的复发或加重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避免接触过敏原或刺激性物质- 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 注意饮食健康,避免摄入过敏食物或刺激性食物- 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需特殊注意请注意:本指南仅提供一般性的治疗建议,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进行决定。

参考资料:1. 中国荨麻疹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版)2.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urticaria (2017 update)。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引言: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特征是皮肤出现红色、瘙痒、隆起的疱疹,通常会消失和重新出现。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一直在不断研究和发展,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4版)是根据最新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成果制定的指南,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最新的诊疗方法。

第一部分:定义与病因一、定义荨麻疹是一种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病,特征为皮肤隆起的红色疱疹,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二、病因1.免疫介导荨麻疹:由于过敏反应引起的免疫系统异常,包括IgE介导的变态反应、药物过敏等。

2.非免疫介导荨麻疹:与体温变化、运动、应激等因素有关。

3.特发性荨麻疹:病因未知。

第二部分:临床表现一、急性荨麻疹1.全身性瘙痒2.皮肤出现红色、隆起的疱疹3.结局良好,一般数小时至数天会自行消退二、慢性荨麻疹1.持续或反复出现荨麻疹疱疹,持续超过6周2.结局不一,有的会痊愈,有的会持续数年第三部分:诊断一、根据病史和症状1.病史:详细询问发作时间、消失时间、出现诱因等。

2.症状:红色、隆起的疱疹,伴有瘙痒。

二、实验室检查1.皮肤划痕试验:用尖锐器轻轻划破皮肤后观察是否出现红色、隆起的疱疹。

2.血清IgE水平测定:可用于判断是否过敏反应引起的。

第四部分:治疗方案一、避免诱因1.避免与过敏源接触2.避免剧烈运动、高温等刺激二、药物治疗1.抗组胺药物:适用于急性荨麻疹,如非那根、氯雷他定等。

2.变应原免疫治疗:适用于过敏引起的荨麻疹,如单克隆抗体药物。

3.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慢性荨麻疹,如环孢素A等。

三、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荨麻疹的方法,具体的药方根据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调整。

四、其他治疗1.冷敷或温水浸泡:可以缓解瘙痒、减轻红肿。

2.心理辅导和应激管理:对于因精神压力引起的荨麻疹可进行心理辅导和应激管理。

结语: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4版)是根据最新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成果制定的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诊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丘疹性荨麻疹诊疗指南
【定义】
本病多与跳蚤、螨、蚊叮咬或进食了某些食物如鱼虾、饮料以及消化障碍等有关。

【症状及诊断要点】
1、皮疹为黄豆至花生米大小水肿性红色梭形风团样丘疹,中心有丘疱疹或水疱,甚至大疱。

数目多少不等,散在或群集。

2、儿童多见。

好发于四肢、躯干。

3、常发于春、夏、秋季。

4、自觉剧痒,夜间为甚。

5、数天消退,留有色素沉着。

常反复成批发生,约经数周逐渐痊愈。

来年又可发疹。

6、无全身症状,少数可继发感染出现脓疱疮、毛囊炎、疖等而出现发热、白细胞增多。

7、应与水痘、荨麻疹等鉴别。

【治疗方案】
1、抗组胺药1-2种口服。

2、对继发细菌感染者可使用抗生素治疗。

3、外用药:樟脑炉甘石洗剂、皮质激素霜外用。

【沟通内容】
1、寻找和去除诱因。

2、避免蚊虫叮咬,避免接触动物及花草。

第五节湿疹
【定义】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瘙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病因与发病机制】
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

机体内因包括免疫机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

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本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

目前多认为是在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的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了发病过程。

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

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

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痂、脱屑。

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

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瘙痒,甚至剧痒。

【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病人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

特殊类型的湿疹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如乏脂性湿疹、自身敏感性皮炎、钱币状湿疹等;非特异者可根据临床部位进行诊断,如手湿疹、小腿湿疹、肛周湿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耳湿疹、眼睑湿疹等;泛发性湿疹指多部位同时发生的湿疹。

湿疹严重程度可根据其面积
和皮疹的特点进行评分。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类似湿疹的其它疾病,如疥疮、浅部真菌病、淋巴瘤、嗜酸细胞增多症、培拉格病等;
2、具有湿疹皮损的先天性疾病,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选择性IgA缺乏症、高IgE复发感染综合征等;
3、其他各类病因或临床表现特异的皮炎,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淤积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等。

【治疗】
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应当从整体考虑,兼顾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特别要注意治疗中的医疗安全。

1、基础治疗
(1)患者教育:需要说明疾病的性质、可能转归、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有无传染性、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

指导患者寻找和避免环境中常见的变应原及刺激原,避免搔抓及过度清洗。

对环境、饮食、使用防护用品、皮肤清洁方法等也应提出相应建议。

(2)避免诱发或加重因素:通过详细采集病史、细致体检、合理使用诊断试验,仔细查找各种可疑病因及诱发或加重因素,以达到去除病因、彻底治疗的目的。

如乏脂性湿疹应去
除使皮肤干燥的因素,感染性湿疹应治疗原发感染等。

(3)保护皮肤屏障功能:湿疹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有破坏,易继发刺激性皮炎、感染及过敏而加重皮损,因此保护屏障功能非常重要。

应选用对患者皮肤无刺激的治疗,预防并适时处理继发感染,对皮肤干燥的亚急性及慢性湿疹加用保湿剂。

2、局部治疗:是湿疹治疗的主要手段。

应根据皮损分期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

急性期无水疱、糜烂、渗出时,建议使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乳膏或凝胶;大量渗出时应选择冷湿敷,如3%硼酸溶液、0.1%盐酸小檗碱溶液、0.1%利凡诺溶液等;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可用氧化锌油剂。

亚急性期皮损建议外用氧化锌糊剂、糖皮质激素乳膏。

慢性期皮损建议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硬膏、乳剂或酊剂等,可合用保湿剂及角质松解剂,如20%-40%尿素软膏、5%-10%水杨酸软膏等。

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依然是治疗湿疹的主要药物。

初始治疗应该根据皮损的性质选择合适强度的糖皮质激素:轻度湿疹建议选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乳膏;重度肥厚性皮损建议选择强效激素如哈西奈德、卤米松乳膏;中度湿疹建议选择中效激素,如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等。

疑与细菌感染有关者可合用外用抗生素类制剂或使用含抗菌作用的复方制剂。

儿童患者、面部及皮肤皱褶部位皮损
一般弱效或中效激素即有效。

强效糖皮质激素连续应用一般不超过2周,以减少急性耐受及不良反应。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霜对湿疹有明确治疗作用,且没有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尤其适合头面部及间擦部位湿疹的治疗。

细菌定植和感染往往可诱发或加重湿疹8,因此抗菌药物也是外用治疗的重要方面。

可选用各种抗菌素、化学性抗菌药物的外用制剂,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和抗菌药物的复方制剂。

其他外用药如焦油类、止痒剂、非甾体抗炎药外用制剂等,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应用。

3、系统治疗:
(1)抗组胺药:根据病人情况选择适当抗组胺药止痒抗炎;
(2)抗生素:对于伴有广泛感染者建议系统应用抗生素
7-10天;
(3) 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有一定抗过敏作用,可以用于急性发作或瘙痒明显者;
(4)糖皮质激素:一般不主张常规使用。

适用于病因明确、短期可以祛除病因的患者,如接触因素、药物因素引起者或自身敏感性皮炎等;对于严重水肿、泛发性皮疹、红皮病等为迅速控制症状也可以短期应用,但必须慎重,以免发生全
身不良反应及病情反跳;
(5)免疫抑制剂:应当慎用,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仅限于其他疗法无效、有糖皮质激素应用禁忌症的重症患者,或短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病情得到明显缓解后、需减用或停用激素时使用;
4、物理治疗:紫外线疗法包括UVA1 (340-400 nm)照射、UVA/UVB照射及窄谱UVB(310-315 nm)照射,对慢性顽固性湿疹具有较好疗效。

5、中医中药疗法:中药可以内治也可以外治,应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中药提取物如复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多苷等对某些患者有效。

应注意中药也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损害等。

6、复诊及随防:本病易复发,建议患者定期复诊。

急性湿疹患者最好在治疗后1周、亚急性患者在治疗后1-2周、慢性患者在治疗后2-4周复诊一次。

复诊时评价疗效、病情变化、是否需进一步检查以及评价依从性等。

对于反复发作,持续不愈的病例,要注意分析是否存在:
(1)刺激性因素;(2)忽略性接触过敏原;(3)交叉过敏;(4)继发过敏:如对治疗中的外用药物过敏;(5)继发感染;(6)
不利环境因素和;(7)不良全身因素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