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茶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合集下载

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社交礼仪的推进作用

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社交礼仪的推进作用

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社交礼仪的推进作用前言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当代社会中,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态度。

茶文化在大学校园中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大学生们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同时,茶文化也对大学生社交礼仪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阐述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社交礼仪的推进作用。

茶文化对大学生社交礼仪的推进作用1.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茶文化是一种非常注重人际交往的文化,在品茶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与他人交流,分享茶知识和品茶心得。

因此,品茶不仅仅是一种口感和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社交行为。

大学生在品茶过程中,能够通过与他人交流,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这种社交行为,也让大学生明白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如何表现,如何处理与人沟通的问题,有助于他们逐渐培养出优秀的社交礼仪。

2. 培养关注他人的文化意识在茶文化中,关注他人的文化意识尤为重要。

在茶文化中,茶具、茶盘、茶叶、水等都需要注重与他人分享和关注他人的感受,这需要品茶者有关注他人的习惯和文化意识。

同时,与此相关的茶具摆放、泡茶方式等方面也需要注意。

在具有高度文化意识的大学生中,更容易形成一种关注他人、尊重他人,注重礼仪和习惯的态度,最终促进了大学生社交礼仪的推进。

3. 提升谈吐和修养茶文化对大学生社交礼仪的提升还表现在大学生的谈吐和修养方面。

品茶过程中,品茶者需要有优雅的姿态和温和的语调,以及亲切的对待他人,这些都是茶文化传承下来的。

因此,在品茶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在融入品茶文化的同时学习到了接人待物的真谛,学习到了精致、优雅的社交礼仪,从而得到了社交礼仪的有效提升。

结语总体来说,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交礼仪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今天这样一个注重个性自由、态度随意的时代,茶文化教会了我们一个古老而难以割舍的价值:注重传统文化、注重他人感受、注重自身修养。

传统茶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分析

传统茶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分析

2018年第08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基金项目:心理健康课程对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作用研究与实践(编号:SWJWJG201729)。

作者简介:龙佳梅(1985-),女,江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1传统茶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1.1儒家茶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儒家崇尚的是“仁爱”,在我国茶文化中也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儒家的仁爱。

茶渗透在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不管是在招呼客人,还是在逢迎喜事,又或者是在商讨工作,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正是由于在各种活动上都看到茶的身影,也正好赋予了茶文化仁爱的特点。

在喝茶的时候,处处都能体现出儒家的仁爱哲学,晚辈需要双手给长辈倒茶,而长辈则需要等到晚辈坐下后才能执杯共饮,由此可见,茶文化包含着我国儒家尊老爱幼的思想。

所以通过加强茶文化在我国大学生德育教学中的渗透,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还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养水平。

1.2佛家茶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的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心越来越烦躁不安,当下的大学生又正好处于学习成长期,难免会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通过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教学中渗透茶文化,可以更好地洗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摆脱世俗的牵引。

佛家崇尚的心灵上的宁静,追求超然的心灵境界,但是此处的“超然”心境并非是指放弃自己的追求,而是指在追求的过程中能够不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真正地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更好地守住初心,这也正是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教学所要求的。

1.3道家茶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道家追求的是清静无为,体现自然的境界,也就是说道家所追求的是最原始的东西,而道家茶学则是最原始最真诚的文化之一,更能体现出茶文化的本真。

在追求心中所求时,能够适应各种艰难的环境,而不受权势金钱所迷惑,能够保持最初的追求,所以道家人常常会泡上一壶清茶来畅谈人生。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沉迷在网络的世界,网络信息千变万化、有利有弊,常常会让人身心疲惫、让人烦躁不安。

儒家文化中的礼仪与人际交往

儒家文化中的礼仪与人际交往

儒家文化中的礼仪与人际交往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礼仪作为它的核心价值之一,对于人际交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儒家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准则,其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中的礼仪如何影响人际交往,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首先,儒家文化中的礼仪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和谐。

根据儒家思想,人们应该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与他人相处,以确保社会秩序和稳定。

这种行为规范的核心就是礼仪。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通过遵守礼仪的规则来表达尊重和谦逊之情。

比如,当人们在见面时,他们会行礼以示敬意,如鞠躬、握手等。

这种礼貌的举止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

其次,儒家文化中的礼仪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约束。

对于儒家来说,礼仪不仅是对外界的行为准则,也是对内心情感和品德的培养。

通过遵循一系列的规则和仪式,儒家鼓励个人修养和自律,以达到道德和精神的完美境界。

在人际交往中,这种内外统一的修养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与他人的交流能力。

儒家强调,通过自我约束和修养,人们能够避免冲突与争斗,以和平、理性的方式与他人交往。

此外,儒家文化中的礼仪在人际交往中还强调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重要性。

根据儒家的观点,一个人应该在与家人、朋友和伴侣的交往中,发展和维护亲近关系。

在这些关系中,礼仪被视为一种表达关爱和尊重的方式。

比如,尊敬父母、关心朋友、信任伴侣等,这些都是儒家礼仪所强调的价值观念。

通过遵循这些价值观念,人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儒家文化的传统礼仪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

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过度重视个人主义思想,导致对传统礼仪的尊重有所减弱。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儒家礼仪在今天社会中的重要性。

礼仪对于塑造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依然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儒家礼仪的意义,并将其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儒家文化经典对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的影响

儒家文化经典对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的影响

儒家文化经典对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的影响儒家文化经典是中国古代儒子们的言论和思想总结,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蕴含着关于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的智慧和教导。

儒家文化经典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交往方式和社交礼仪。

儒家文化经典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莫过于《论语》和《大学》。

这两部经典内容丰富且深奥,对于塑造个人品格和促进良好人际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论语》强调了“仁”作为儒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仁是指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和以人为本的品德。

在人际交往中,儒家强调个人应该尽可能地做到仁,即以真诚和善意待人。

这种思想对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大学》中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儒家文化经典倡导个人要修养自己,在家庭中起到良好榜样的作用。

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来说,个人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基础。

通过修身,个人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地位,进而影响和改善他人的行为和社交方式。

其次,儒家文化经典还规范了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的具体行为模式。

例如,《仪礼》和《礼记》是儒家文化经典中重要的礼仪经典,提供了丰富的规范和指导。

这些经典以仪式为基础,向人们传授了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社交礼仪。

在儒家观念中,社交礼仪被视为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

个人应当遵循尊重他人、谦和有礼的原则,以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儒家文化经典在塑造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

这些经典不仅影响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对中国人的行为和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经典所教导的人际关系观和社交礼仪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中国人沟通交往的基本准则。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儒家文化经典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现代社会对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的理解和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

中国茶道结合儒道

中国茶道结合儒道

中国茶道结合儒道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与儒道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茶道以其独特的礼仪和哲学思想吸引着众多人士,并在实践中与儒道思想相互融合。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与儒道的结合,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第一部分:茶道与儒家思想的交融茶道作为一种重视品茗过程的仪式,强调和谐、平等以及尊重。

这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之道不谋而合。

儒家学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礼义”等概念。

而茶道中的沏茶、敬茶等环节则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在古代,士人和学子常常以茶道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

茶道提倡清静心境,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者皆主张培养内在的道德品质。

茶道中的仪式和礼节能够恢复人的内心平静,有助于修身养性。

茶道的修行过程中注重自我约束,类似于儒家思想中的自我规范和道德准则。

茶道中的敬茶礼仪、与人共享茶品的行为,与儒家思想中的尊敬他人、团结合作的价值观相契合。

茶道的邀请、赠茶等行为都与儒家思想中的礼仪相统一,体现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和谐与智慧。

第二部分:茶道与道家思想的交融茶道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道教思想。

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顺应自然、自然而然地生活。

茶道注重清净、平静的环境,通过沏茶、品茗来欣赏自然之美。

这与道家的追求相契合。

茶道追求茶与水、器皿、品茗者的和谐共鸣。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也可以与茶道的“无为而化”相对应。

茶道强调品茗者不必过多努力,只需将茶与自然、人与他人融合在一起。

在道家的思想中,茶被视为一种药物,可以养生强身。

茶道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了道家的保健理念。

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因等成分对人体有益,这与道家“道可道,非常道”、养生保健的理念相契合。

茶道中的静坐品茗过程,与道家修炼内丹的实践相通。

茶道注重心静,有助于思考人生意义与自我修养,与道家追求“内观清静”、“照心顾命”的境界相通。

第三部分:茶道结合儒道思想的影响茶道作为文化的载体与传播者,通过结合儒道思想,对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浅谈儒家文化对当代人际交往的影响

浅谈儒家文化对当代人际交往的影响

浅谈儒家⽂化对当代⼈际交往的影响2019-04-27以孔⼦为代表的儒学⽂化始终贯穿着“仁爱”之宗旨,即以⼈学为其主旨。

特别强调了⼈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要有仁爱之⼼、友爱相处。

仁之学说,始终以⼈的⽣命、理想⼈格等为思考对象,讨论⼈如何⽴⾝处世。

所以儒家学者不把个⼈看作孤⽴的个⼈;仁,就是要处理好个⼈与他⼈、个⼈与社会的关⼼。

爱⼈、忠恕、推⼰及⼈,⾃觉遵守社会⾏为规范,就是筛选处理⼈与⼈关系的⼀般原则,就是仁的基本精神。

儒家学说之核⼼是仁,仁的体现在于礼,礼是⼴义的⼈际关系及交往的规范,体现了亲情,尊卑、长幼、男⼥之别,也即三纲之由来。

⽽义忠信则是从不同的侧⾯凸现出儒化的⼈际关系,反映了⼈与⼈之间的协调。

礼礼是处理整合⼈际关系的⽬的与⼿段。

儒学之仁,必须通过礼来体现,礼对社会的⼈际关系起调节、维系的作⽤。

也即仁为礼之本,礼为仁之⽂。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最早萌芽于殷商,⽽西周初年所订的“周礼”则是礼之完备,严格地讲究辈份及等级,⼀切以礼为准则,守礼即守法,违礼则违法。

孔⼦还认为在形式上遵⾏礼是不够的,要使⾃⼰的内⼼活动和外在⾏为都合乎礼。

做到“⾮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觉努⼒地承担和履⾏⾃⼰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恪守君仁⾂忠、⽗慈⼦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敬、师良友益、⼈⼈守礼、各安其名、各尽其份的有序安定的社会秩序,形成融洽的⼈际关系,以化解⼈际之间的紧张与冲突。

这样,“礼”就使⼈们之间有了⼀个和谐的社会秩序及环境。

儒家的“礼”作为⽬的,造就了⼈际关系的和谐,作为⼿段,⼜规范了⾃⾝⾏为以便更好地处理⼈际关系。

有了“礼”字当头,泱泱中华历来便被认为是礼仪之邦。

⼈与⼈的交往也以礼当先,陌⽣⼈相处,有了礼貌,似乎也就牢牢把握住了在对⽅⼼中⾄关重要的第⼀印象。

于是,礼仪课程、礼仪培训在各类学校中⼴受青睐,⼤家纷纷认为掌握了⼀定场合下的礼仪之术,也就相对掌握了⾃⼰的命运,⾃⼰的⼈缘。

⼈际交往也⼀定⾮常顺畅,礼多⼈不怪嘛!是啊,这样我们的⼈际交往也确实相对容易了:有了礼,不会贸然得罪⼈,有了礼,不会随便被谁挑出⽑病,有了礼,甚⾄能掩盖某⼈做某事的真实⽬的。

中国茶道儒家茶

中国茶道儒家茶

中国茶道儒家茶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承载着深深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智慧。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占据重要地位的,对于茶道的发展与传承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与茶道的关系、茶道的仪式与修养以及茶道对人生与社会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儒家思想与茶道的关系1. 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礼等核心价值观念。

茶道作为一种修行方式,也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礼仪修养。

茶道鼓励人们以仁爱之心待人,以和谐之道相处,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融洽。

2. 茶道与儒家仪式思想茶道的仪式性质与儒家的仪式思想相契合。

茶道强调准备、沏茶、品茗等环节中的细致与规矩,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儒家对于仪式的重视。

茶道仪式的严谨性也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律和自我修养的意识。

二、茶道的仪式与修养1. 茶道的基本仪式茶道以“茶具摆放、水的沏取、茶叶的选取、泡茶的姿势与动作、客人的礼仪与回应”等一系列独特的仪式来构成。

通过这样的仪式行为,茶道使人们从繁杂的日常生活中抽离,进入到静谧、舒适的茶道空间中,体会茶的品味与文化。

2. 茶道对修养的塑造茶道仪式在培养修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茶道中,人们通过慢慢品味和感受茶的过程,学会了沉静内心,培养了专注力和耐心。

同时,在对待茶具、泡茶、举止言语等方面的要求,茶道也在潜移默化中教导人们克己奉公、以礼待人的行为准则。

三、茶道对人生与社会的启示1. 儒家茶道与人生智慧茶道强调“和敬清寂”,提倡心静、心和、心洁,这与儒家思想中追求内心平和与道德完善的目标相契合。

茶道通过品味茶的过程,教导人们应以平和慢步的心态面对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2. 茶道与社会和谐茶道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追求和谐的态度与行为。

在茶道的空间里,人们可以通过分享对茶的体验与感受,加强人际关系,提升社会和谐度。

茶道强调礼仪教养,使人们在社交场合更加注重他人的感受,增进相互间的关爱和理解。

儒家礼仪特色校园工作总结

儒家礼仪特色校园工作总结

儒家礼仪特色校园工作总结
儒家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在当今社会,儒家礼仪在校园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儒家礼仪特色在校园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首先,儒家礼仪特色在校园工作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儒家礼仪强调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友善待人,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在校园中,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课程,让学生了解儒家礼仪的内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儒家礼仪特色在校园工作中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

儒家礼仪强调礼貌、谦虚、守时等品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校规校纪、开展礼仪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

最后,儒家礼仪特色在校园工作中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儒家礼仪强调师生之间的尊重和信任,这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师生互动活动、开展师生关系培训等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儒家礼仪特色在校园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信通过学校的不懈努力,儒家礼仪特色将在校园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第06期儒家孔孟之道是国学之精粹,正因为有了儒学才有了后来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也才有了以茶文化为载体的儒家茶礼。

那么何为儒家茶礼呢?就是在茶事活动中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以及进行礼法教育。

儒家茶礼中蕴藏着仁爱、宽容、敬重、诚信等观念更是成为“文化契约”融入到中国人的骨子里,成为日常生活人们交往的规范秩序,也成为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因素。

本文首先分析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的问题,其次论述了儒家茶礼的主要内容,进而分析其对现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指导大学生营造和谐、快乐的人际氛围,为其学习、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1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交往能力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之一,成为衡量大学生能力的衡量标准,无论在工作、生活中都可以为自己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受到别人的照顾。

但由于家庭、学校教育,社会风气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交往动机的庸俗性、交往范围的封闭性、交往技巧的缺乏性、交往心理的不良性等突出问题。

交往动机的庸俗性是指受到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金钱和物质作为交往基础,作为他们择友标准,作为争夺名誉、奖学金以及各种荣誉的筹码、作为自己“广结善缘”的利器,通过请客吃饭送礼等等手段达到自己各种目的,这一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

交往范围的封闭性,一方面,受到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大学生几乎都是“三点一线”的生活,或者以宿舍为团体进行交往,或者以本校学生为交往对象,这就导致人际交往范围的狭小;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之中,更是减少与外界的接触与交流。

交往技巧的缺乏性,一方面大学生对自我的性格特点与能力认识不足,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不敢暴露自己;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他人的认知也存在问题,因此,在出现问题时,不知道如何沟通交流;交往心理的不良性,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性格敏感期,情绪波动较大,心理承受力较差等这些特点导致其在交往中容易产生自卑、自恋、自大、嫉妒等不良心理。

[1]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着一定的社交圈,高校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应该学习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对今后的工作、生活赢得良好的人缘,为自己创造轻松、愉悦的人际环境。

那么如何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呢?笔者学习儒家茶礼的精神意蕴与行为表现方式,指导人际交往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儒家茶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2.1儒家茶礼精神意蕴与表现方式儒家思想体系中,“礼”有两层含义:一是政治之礼,指讲礼法,以礼治国;二是社会生活之礼,用礼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在政治制度方面,“礼”与“法”是相交叉的;在社会生活上,礼与民风民俗互为表里。

总体来讲,以礼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强调礼仪,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互相节制、有秩序。

[2]茶,生发与天地草木之间,汲取自然之精华,赋予茶性高洁、平和、纯净、清新之品质,儒释思想将其“仁爱、敬意、诚信”等品质赋予种茶、制茶、烹茶、赏茶、闻茶、饮茶等过程与习惯中,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儒家茶文化,借茶事活动来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以及进行礼法教育。

唐朝的刘贞亮在《茶德》一书中所言:“以茶可雅志,以茶可修身”,言简意赅地道出茶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精神、文化修养,通过茶事活动人们可以在清寂之中抚平内心的烦恼、困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中国茶文化蕴藏深厚的礼仪文化,早在武王时期,社会上已经形成以“礼”为核心的等级制度,茶作为一种物品,很早就是贡品与祭祀之物,尤其在唐代之后,朝廷、社稷、宗庙之事都有一套茶仪茶礼,到了宋代茶礼文化从宫廷延伸至民间,形成各自的礼仪制度,如寺院有茶宴,待人接客的茶礼,民间婚丧嫁娶的茶礼等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茶事已成了整个中国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礼节活动,但无论是那一种茶礼都体现出儒家礼仁思想与平和入世的价值观。

儒家茶文化有“化民成俗之效”,儒家茶礼把握茶的廉俭、朴素、平和、高洁的自然品质,体现平民百姓生活的特色文化,大体体现在两个方面:茶是一种礼节,形成“客来敬茶”、“无茶不成礼”的习俗,;其次,敬茶有序,先敬谁后敬谁,必按长幼尊卑顺序,这也是儒家倡导的主诚、主敬君子之行一种体现。

以礼达仁,何为仁也,《说文解字》所言:“仁,亲也,从人从二,”也就是至少两个人之间相亲、相敬,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

孔子进而丰富儒家礼仁的思想,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礼”、“克己复礼为仁”主张贯穿茶文化之中,成为后世茶学者们丰富茶文化的思想基础。

两晋时期就已经提出“以茶养廉”的主张来抵制社会奢靡之风,茶圣陆羽也曾概括道“茶宜于精行俭德之人”,唐代刘贞亮更多全面总结出茶提升人们道德品质的作用,“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等等,这些都是儒家思想对茶文化的最大贡献。

儒家茶礼将茶叶“洁性不可污”的品性上升为“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层面,强调以茶来修身养德,并以此形成民俗中的一套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指导、制约着人们的思维、行为方式等,将人品与茶品相结合,使人的心灵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3]以“和”为用,“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句话概括出儒家“礼”的根本内核———“贵和”即崇尚、注重和追求和谐,进而决定了“礼”的社会功用,那就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关系,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

“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范畴,同时也是美学境界。

[4]茶之作者简介:黄涛(1983-),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陈立民(1982-),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鑫(1982-),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儒家茶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黄涛,陈立民,王鑫(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054035)摘要:儒家茶礼是儒家思想与茶文化结合的产物,对于人们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其中蕴藏的仁爱、宽容、敬重、诚信等观念更是成为一种“文化契约”融入到中国人的骨子里,成为日常生活人们交往的规范秩序,也成为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因素。

本文首先分析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的问题,其次论述了儒家茶礼的主要内容,进而分析其对现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指导大学生营造和谐、快乐的人际氛围,为其学习、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儒家茶礼;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思考·探索2512017年第06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品性高贵醇厚,茶人、茶事中蕴藏着纯洁平和之品质,茶文化更是处处体现“和”的思想。

因此,儒家文人茶文化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见,“和”一方面体现出茶之本性,另一方面蕴藏着自然与人高度的和谐统一。

饮茶代表儒家文化理想,通过饮茶、茶事活动营造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并通过茶来使自己清醒、冷静,更多地思考自己,审视他人与社会,进而加强理解,促进和谐,增进友谊。

本节从以茶示礼、以礼达仁、以“和”为用三个方面阐释了儒家茶礼的表现方式、主要内容与精神意蕴,下文将分析儒家茶礼对当代大学生交往能力的影响。

2.2儒家茶礼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际能力2.2.1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人文素养儒家强调“崇德尚礼”,推崇礼仪道德,这里的“礼”就是礼节、礼貌的文明观念,荀子所言“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人若缺失“礼”,其便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与用户,甚至无法立足社会,一个国家没有“礼”,也无法使子民臣民,无法立足于世界之林。

因此,儒家构建了“仁、义、礼、智、信”思想体系,提倡德治、人治、礼治,即“崇德尚礼”强调道德感化。

[5]儒家茶礼吸收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在茶事活动中,通过饮茶风俗习俗、行为方式等培养饮茶人的道德修养,劝导人们要有宽容、仁慈、奉献、勤劳、诚信、平和等品质与观念,这些都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文化契约,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

当代大学生急需加强这些品质的培养,在饮茶之中,可以更多进行自我反省,认识自己,更多地审视别人,加强理解,也在饮茶之中感悟、体会、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塑造谦和的良好心态,抵制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的影响,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法则,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2.2.2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准则儒家茶礼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种“文化契约”,用以指导人际交往与建设规范、和谐的社会秩序,因此在人际传播中,这种传统的非语言符号的契约性信息如同我们的母语一样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思维,支配着我们在人际交往时的说话方式、语调、内容、声调、节奏。

因此,儒家茶礼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日常人际交往行为中。

但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茶礼中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代社会消解,尤其对于利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易于导致其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

儒家茶礼中“以茶示礼”、“以礼达仁”、“‘和’为用”等内容包含了待客之道、客来敬茶,恭敬谦让,是人际交往活动中热诚相待的基本礼节,是发自心底的尊重、理解。

3结语儒家茶礼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虽然其中各种礼节繁复,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适应当代社会的生活习惯,但其中蕴藏丰富的精神意蕴依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儒家茶礼,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指导自己的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1]宋井林.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1.[2]刘吉祥,黄政,晏昭洪等.浅析茶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功能[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B08):88-90.[3]方雯岚.从精神到形式———儒家茶礼创作[J].农业考古,2008(5):44-47.[4]崔大华.儒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董先明,熊愫.儒家经典《诗经》中茶礼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J].语文建设,2015(9X):87-88.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幼儿教师教育合理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BS52。

作者简介:韩晶(1983-),女,山东东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1茶文化与音乐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但是,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起源时间观点不一,目前主要有四种说法:第一种是,茶起源于神农时期,其佐证为“茶圣”陆羽所写的《茶经》中的文字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第二种是,茶起源于西周时期,其佐证为《华阳国志·巴志》中的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密……皆纳贡之。

”第三种是,茶起源于秦汉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