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归:蒙古骑兵与哥萨克的较量
浅议土尔扈特部西迁与东归及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浅议土尔扈特部西迁与东归及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作者:冯春燕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02期【摘要】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的东归是清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同时在世界民族迁徙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土尔扈特部落东归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能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
【关键词】土尔扈特部;西迁;东归;教学意义一、土尔扈特部的渊源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自古生息在贝加尔湖一带。
史载土尔扈特部落的先祖就是蒙古民族初期的著名部落首领王罕,亦称翁罕,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史集》载:“王罕所率领的是克列特部”。
“克列特”一词,蒙古语有“包围”、“警卫”的意思,因为王罕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确曾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
而土尔扈特方言中“护卫军”亦称土尔扈特,因此克列特便称为土尔扈特。
“克列特”原是土尔扈特部落的一个姓氏,王罕的姓就为“克列特”,以后发展成为一个氏族。
公元1203年王罕被铁木真击溃,克列特部遂被吞并。
至明末蒙古族分裂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大支系,土尔扈特部归属漠西蒙古。
二、土尔扈特部西迁原因和过程综合分析来说,西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准格尔部的侵扰和掠夺。
同为漠西蒙古的准格尔部随着实力的增长野心不断膨胀,力图成为漠西蒙古族首领。
1615年准格尔部与土尔扈特部之间发生冲突,史载“准噶尔酋巴图尔珲台吉者,游牧阿尔泰,恃其强,侮诸卫拉特,和鄂尔勒克恶之,挈走俄罗斯、屯牧额济勒。
”二是经济资源紧张,可持续发展空间不足。
17世纪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漠西蒙古各部落牲畜增多,人口稠密,牧地有限,造成内部的纷争和相互间争吵、不公平和受欺侮现象时有发生。
和鄂尔勒克看到牧场紧张,遂向巴图尔珲台吉禀报:“和布克赛尔地方狭小,我部虽人口不多,却不能耕牧以求生计,难以恢复元气。
我们想迁至乌拉引嘎克查墨顿安居,以求丰衣足食”。
三是沙皇俄国对其的不断侵扰。
1606年,俄国人入侵漠西蒙古辖地巴拉宾地区,并不断派出使团要求漠西蒙古加入俄国国籍,土尔扈特部落的人民纷纷转告和鄂尔勒克,对此漠西蒙古各部落首领联合进行抵抗,但是以失败告终。
草原霸主蒙古铁骑的军事智慧

草原霸主蒙古铁骑的军事智慧蒙古铁骑是历史上驰骋于草原上的一支强大军队,他们的军事智慧使他们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在了解蒙古铁骑的军事智慧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蒙古帝国的形成与发展。
蒙古帝国的崛起始于成吉思汗,他是蒙古草原上的一位伟大统帅。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部落,并开始向周边地区发起征战,在短短几十年内,他创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蒙古铁骑是成吉思汗统治下的主力军,他们的军事智慧在帝国的扩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流动战术蒙古铁骑以其迅捷的战术而闻名于世。
他们擅长流动战术,能快速骑射、突袭,迅速绕过敌人的防线,给敌人造成巨大压力。
蒙古铁骑的快速移动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地在战场上调整战术,针对敌人的弱点进行攻击。
蒙古铁骑在战斗中善于利用弓箭进行远程射击,在敌人举起武器之前就能够对其造成伤害。
他们采用的是骑射战术,一边骑马一边使用弓箭,这使得他们在战斗中能够保持较远的距离,同时能够有效地攻击敌人。
二、组织和指挥体系蒙古铁骑以其高度组织和高效的指挥体系而闻名。
成吉思汗继承了蒙古部落的传统,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军事组织体系,使得军队能够保持高度的纪律性和协作性。
蒙古铁骑的指挥官具备较高的军事智慧和谋略,他们能够准确地分析敌情,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在战斗中,指挥官能够迅速判断敌方的弱点,并派遣部队进行有效的攻击。
三、情报收集与利用蒙古铁骑非常重视情报的收集与利用。
他们派遣精锐的斥候部队,深入敌方领地,收集关于敌方部署、兵力等方面的情报。
这为蒙古铁骑提供了战斗中的重要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制定战略和战术。
蒙古铁骑还擅长利用战争的心理战术。
他们通过震慑敌人、挫败敌人的士气,迅速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同时,他们也能够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诱使敌方犯错,从而取得战役的胜利。
四、人才选拔和培养蒙古铁骑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他们鼓励士兵勇敢、顽强,同时要求骑马技术娴熟、弓箭精通。
蒙古铁骑提倡“力战不拘形势”,他们的士兵要具备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战争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补充资料:土尔扈特东归

土尔扈特东归早在明朝末年,在中国天山北部的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及其以北地区,活跃着一支游牧部落,他们是明末漠西厄鲁特蒙古部落的一支——土尔扈特部。
由于受到准葛尔部的欺凌,他们于17世纪20年代向西迁徙,来到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建立起新的游牧生活。
然而,沙俄势力向南扩张,土尔扈特部开始受到沙俄的残酷奴役压迫。
沙俄还企图诱迫他们脱离中国,归顺沙俄,但他们一直进行英勇的反抗,始终没有屈服。
清朝建立之后,他们多次纳贡,向康熙皇帝表达对祖国的向往,康熙帝也派官员进行抚慰。
直到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人举行了反抗沙俄的武装起义,然后开始踏上返回祖国的艰难历程。
沙俄政府派出军队进行围追堵截,经过多次激烈战斗,在8个月长途跋涉之后,他们终于在伊犁河畔与清朝派来迎接的军队相遇。
此时,出发时的17万人仅剩下7万人,他们的回归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回归后的土尔扈特部受到清朝政府的热情欢迎和妥善安排,重新开始了安稳的游牧生活。
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
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
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
在以后的10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始终保持着与清朝政府的关系。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代,他们又决心返回故土,主要原因来自沙俄帝国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再也无法生活下去。
首先是政治,土尔扈特的体制是汗王决定一切,在汗王的下头有个叫扎尔固的这么一个机构。
俄国政府要改组扎尔固,并把它的权力上升到和汗王一样,在权力上,对汗王渥巴锡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从经济上,沙俄政府让大量的哥萨克移民向东扩展,不断缩小土尔扈特的游牧地,意味着土尔扈特畜牧业发展受到限制。
蒙古铁骑的统一战争

蒙古铁骑的统一战争蒙古铁骑,作为13世纪初崛起于蒙古高原的一支军事力量,以其强大的战斗力和广袤的征服领土闻名于世。
蒙古铁骑在创造历史伟业的过程中,展开了一系列统一战争,将欧亚大陆各个民族统一于一个强大的帝国之下。
本文将探讨蒙古铁骑的统一战争,其中包括他们的军事战略、领导力和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一、军事战略蒙古铁骑的军事战略是他们取得统一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他们善于运用奇袭战术。
蒙古铁骑以其迅猛的骑兵突袭成名,他们往往选择道路良好、易于行军的土地发起奇袭进攻,迅速占领敌方要塞,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其次,他们善于控制战场节奏。
蒙古铁骑通过迅速机动的战术,让敌军无法适应和组织有效的反击,从而在战场上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此外,他们还善于利用弓箭和骑射的优势,在战斗中能够保持灵活的机动性,有效地打击敌人。
二、领导力蒙古铁骑的统一战争中,出色的领导力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蒙古帝国的创始人成吉思汗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统帅,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成吉思汗擅长制定战略计划,善于凭借自己的谋略洞察敌方的弱点和破绽,有针对性地选择目标并发动进攻。
同时,他还能够很好地组织和统一他的手下将领,建立了高效的指挥系统,使得整个军队行动协调有序。
蒙古铁骑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形成了一支凝聚力极强的力量,这也是他们在统一战争中不可忽视的优势。
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除了军事战略和领导力,蒙古铁骑取得统一战争胜利还有其他关键因素。
首先,蒙古铁骑具备出色的骑马和射箭技能。
从小就在草原上长大的蒙古人,与马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能够熟练地驾驭马匹,并在高速行进的同时进行精确的射箭。
这使得蒙古铁骑在战场上具备了极高的机动性和攻击力。
其次,蒙古铁骑具有强大的合纵连横能力。
他们能够与各个部落和国家建立有效的联盟关系,实现力量的有效整合,并以此来对抗敌人。
最后,蒙古铁骑的军队纪律严明。
成吉思汗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法律制度和军事纪律,使得整个军队保持高度的团结和纪律性,为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土尔扈特部东归

土尔扈特部东归——蒙古骑兵与哥萨克的较量1土尔扈特部东归——蒙古骑兵与哥萨克的较量土尔扈特蒙古重归中华土尔扈特部源出历史上的克烈惕部,其早期历史可上溯到八九世纪的九姓鞑靼。
土尔扈特部始祖为翁罕。
12世纪后半叶,翁罕为克烈惕部首领,其时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在蒙古诸部中被尊称为“也可汗”(大皇帝),而此时的铁木真,童年丧父,屡遭磨难,身处逆境。
因翁罕是其生父也速该的“安答”(异姓兄弟),有着“亲宜世继”的关系,便成为铁木真最理想的保护者和同盟者。
宋庆元5年(119年)当铁木真援助翁罕击败了乃蛮部的袭击后,两人在土兀刺河再次结为父子,确立了“父子安答”的关系。
土尔扈特部(克烈惕)12世纪时游牧于蒙古高原偏北地区。
此后随着铁木真部落的崛起和元朝的建立、灭亡,该部落逐渐衰落,并向西部游牧,正是这个阶段,克烈惕部分易名为土尔扈特。
明朝末年,居于我国北方和西北的蒙古民族分作三大部: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
游牧在青海、新疆一带的厄鲁特蒙古又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亦称四卫拉特。
他们游牧于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土尔扈特部游牧于塔尔巴哈台西北雅尔(今新疆塔城西北及俄罗斯境内乌拉札地区),16世纪末17世纪初,其西部牧地已达额尔齐斯河上游、伊施姆河一带。
厄鲁特各部之间虽有联盟,但互不统属难相制衡。
当时准噶尔部落首领巴图尔洪台吉逐渐取代和硕特领主地位,成为四卫拉特联盟盟主,“恃其强,侮诸卫拉特”,并企图兼并土尔扈特等部。
由于准噶尔势力日益强大,其部长巴图尔浑台吉意图兼并土尔扈特。
土尔扈特部长和鄂尔勒克不满于蒙古王公之间的纷争,与巴图尔浑台吉交恶,两部关系紧张,于是率一部分牧民向西游牧到额尔齐斯河上游。
在这里,他们又受到沙皇俄国扩张主义者的威胁。
沙俄塔拉将军加加林要他们“宣誓效忠沙皇”,签订相应的条约,加入俄国国籍。
厄鲁特蒙古各部断然拒绝了俄国的无理要求。
血与火的传奇

血与火的传奇影片拍完,导演的追求与艺术手段都已进入了胶片,再说什么都嫌多余。
但编辑部希望最好能对青年朋友们说点什么,我们想来想去,只好权以补白为题再谈几点创作之感。
《东归英雄传》取材于蒙古民族历史生活中的一段真实史迹:公元18世纪中叶,从中国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生活了近200年的蒙古土尔扈特部,由于不堪忍受沙俄叶卡捷琳娜王朝的种族灭绝政策,在其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经过数年准备,举部20多万人东归故土。
一路上,他们冲破沙俄军队的重重围追堵截,攻克欧亚大陆的无数自然屏障,历经了250个日夜的风风雨雨,最终以损失了10多万人和上百万牲畜的惨重代价,抵达中国新疆。
从而,实现了几代土尔扈特蒙古人重扎故土的宿愿,为人类历史书写了最后一次民族大迁移的悲壮诗篇……关于这次历史事件,曾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注意。
俄罗斯与德国的史学家、美国与日本的研究者、中国的小说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与描绘过这一事件。
即使今天,依然有诸多专家学者从人文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乃至生态学和自然学等诸多方面,对这段历史作着更深层的研究与考证。
而作为蒙古族导演,我们又岂能面对电影在这方面的空白甘愿沉默:为此,我们一直在酝酿、筹措、奔波……每次踏上新疆的蒙古草原,聆听那里的老人与孩童吟唱土尔扈特蒙古人回归的古歌,我们便在心头饮泪。
倘若没有200年前的东归英雄,将会有多少蒙古人流落他乡……我们那英雄的祖先,誓死不为奴、不自由勿宁死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促使我们加快了行动的步伐。
然而,当我们最终有条件用摄影机描绘这段悲壮的史诗时,却痛感到中国电影的“囊中羞涩”。
不得不截取其中的一段小小的传奇,而将惊心动魄的主干留待未来。
以小见大的取材,配以动作片的样式,展现英雄喋血矢志东归的征战,也许是目前条件下表现“东归事件”的最佳方案。
眼下,电影全面推向市场,发行机制尚不健全,港台片乘虚而入,他们以巨额投资、明星效应、先进技术吸引了大批观众。
处于劣势的国产片该怎么办呢?自叹弗如或是怨天尤人等于投降,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又不具有人家的条件显然也不灵光。
土尔扈特部东归与《土尔扈特部归顺图》

AppreciatION 鉴赏编辑|薛续友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为反抗沙皇俄国的统治,在年轻的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历经千难万险,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到达伊犁,乾隆皇帝亲自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并赏赐了渥巴锡等人,辽宁省朝阳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宫廷绘画《土尔扈特部归顺图》就是描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珍贵文物。
一、土尔扈特部东归土尔扈特部是我国卫拉特(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厄鲁特”,亦称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原游牧于我国新疆塔城以西的雅尔地区。
“居于雅尔之额什尔努拉地。
初卫拉特诸酋以伊犁为会宗地,各统所部不相属。
准噶尔部酋巴图尔珲台吉者,游牧阿尔台,恃其强,欲役属诸卫拉特,和鄂尔勒克恶之”,明崇祯二年(1629年)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部族25万人离开故土,向北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伏尔加河(土尔扈特人称伏尔加河为“额济勒”)流域南北两岸广阔的草原,当时俄国人的势力还没到达这一地区,在这块荒无人烟、水草丰美的草原上休养生息放马牧羊,开始了长达140多年的艰辛历程。
1.土尔扈特部心怀故土,与清政府联系密切清崇德六年(1641年),沙俄向游牧在额济勒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发动武装袭击,被给予坚决反击,首领和鄂尔勒克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其子书库尔岱青继位成为部族首领,此后与清政府一直保持联系没有间断。
顺治二年(1645年)书库尔岱青随青海和硕特部固始汗向清政府朝贡,附名以达,十二年(1655年)书库尔岱青派遣使者向清政府奉表纳贡,十三年和鄂尔勒克子伊勒登诺颜遣使奉表贡,十四年和鄂尔勒克子罗卜藏诺颜及其子多尔济遣使向清朝贡驼马“乞市于归化城”,清政府应允其与内地人民贸易。
康熙十一年(1672年)土尔扈特首领朋楚克死,子阿玉奇继位,“1690年,西藏达赖活佛赐给阿玉奇‘汗’的封号,并送去了这一汗号的大印,阿玉奇始自称‘汗’”。
三十五年(1696年),阿玉奇派出桑多尔吉扎布领本部兵力千人赴阿尔泰山,协助清军阻堵准噶尔部叛酋噶尔丹归路,为清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巩固西北边陲做出了贡献,并在战后入贡祝捷。
蒙古铁骑的征服太平洋岛国

蒙古铁骑的征服太平洋岛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蒙古铁骑以其强大的战斗力和出色的军事策略,征服了众多的领土。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蒙古铁骑曾经征服过如此遥远的太平洋岛国。
本文将带您回到那个时代,探索蒙古铁骑所进行的这一壮举。
一、马背上的征服者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部落,并开始着手征服周边地区。
他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军事改革,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蒙古铁骑。
这支军队以其闻名于世的骑射战术,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蒙古铁骑的骑兵部队以马为生活和战斗的伙伴,马术成为他们的必备技能。
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骑术,与马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
这使得他们能够在战斗中保持卓越的机动性和攻击能力。
二、征服太平洋岛国的挑战蒙古帝国的扩张并不仅仅局限于亚洲大陆,成吉思汗的后裔继续推动着征服的进程。
太平洋岛国,被大海环绕,地理位置偏远,对外界来说是一片几乎无法攀越的障碍。
然而,蒙古铁骑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阻碍。
他们利用了自身的马术技能和战略智慧,开展了一系列征服太平洋岛国的行动。
三、情报搜集和战略部署征服太平洋岛国并非易事,蒙古铁骑在行动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情报搜集和战略部署。
他们利用了当时的手段,例如派遣密探、招降俘虏等,了解目标岛国的地理、军事实力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在掌握了充足的情报后,蒙古铁骑将其转化为战略优势。
他们根据岛国的特点和军事分布,制定了相应的计划。
例如,利用马术技巧在岛上形成快速机动的突击部队,突破敌人的防线。
四、文化交流与统治蒙古铁骑在征服太平洋岛国的过程中,并非仅仅采取武力手段。
他们也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并逐渐统治这些岛国。
通过派遣使者和军官,蒙古帝国传播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同时,他们也采纳了这些岛国的一些文化元素,使得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融合。
五、遗产与影响蒙古铁骑征服太平洋岛国的历史在当前世界上并未广为人知,但它确实对这些岛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铁骑在征服过程中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军事策略等,这些都对岛国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东归:蒙古骑兵与哥萨克的较量
导语:渥巴锡汗塑像土尔扈特部源出历史上的克烈惕部,其早期历史可上溯到八九世纪的九姓鞑靼。
土尔扈特部始祖为翁罕。
12世纪后半叶,翁罕为克烈
渥巴锡汗塑像
土尔扈特部源出历史上的克烈惕部,其早期历史可上溯到八九世纪的九姓鞑靼。
土尔扈特部始祖为翁罕。
12世纪后半叶,翁罕为克烈惕部首领,其时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在蒙古诸部中被尊称为“也可汗”(大皇帝),而此时的铁木真,童年丧父,屡遭磨难,身处逆境。
因翁罕是其生父也速该的“安答”(异姓兄弟),有着“亲宜世继”的关系,便成为铁木真最理想的保护者和同盟者。
宋庆元5年(119年)当铁木真援助翁罕击败了乃蛮部的袭击后,两人在土兀刺河再次结为父子,确立了“父子安答”的关系。
土尔扈特部(克烈惕)12世纪时游牧于蒙古高原偏北地区。
此后随着铁木真部落的崛起和元朝的建立、灭亡,该部落逐渐衰落,并向西部游牧,正是这个阶段,克烈惕部分易名为土尔扈特。
明朝末年,居于我国北方和西北的蒙古民族分作三大部: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
游牧在青海、新疆一带的厄鲁特蒙古又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亦称四卫拉特。
他们游牧于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土尔扈特部游牧于塔尔巴哈台西北雅尔(今新疆塔城西北及俄罗斯境内乌拉札地区),16世纪末17世纪初,其西部牧地已达额尔齐斯河上游、伊施姆河一带。
厄鲁特各部之间虽有联盟,但互不统属难相制衡。
当时准噶尔部落首领巴图尔洪台吉逐渐取代和硕特领主地位,成为四卫拉特联盟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