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_地下水系统
9 八章地下水系统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一、系统的概念1.系统,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说法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如,一个完整健康的人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它由管呼吸的部分(呼吸分系统)、管血液循环的部分(循环分系统),管消化、运动、思维的等各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少哪一部分都不行,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人是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某一部分则是一个子系统,如消化系统。
各个部分相互配合,才能学习、工作、生活、生存,才具有特定的功能,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地下水主要是由含水介质和流动的水组合而成,各种各样的含水介质和大、小规模不同的水流,通过一定的结构组合在一起,具备着补给—径流——排泄功能。
所以地下水以及含水介质、隔水地层等也构成一个系统,称为地下水系统。
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特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不然就分不出这个系统那个系统了。
但这种相对独立并非绝缘,它必然与外界发生联系,要接受环境物质、能量、信息,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输入”。
输入的物质、能量、信息,通过系统内部的转换处理,再向环境物质、能量、信息。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是通过输入来完成的,这种环境对系统的输入作用也称为“激励”。
系统受到激励以后,由于它本身特有的结构、功能,会通过系统内部的变换以输出的形式作用于环境,这种系统对环境的作用称为“响应”。
环境对系统的输入(激励),经过系统的变换而产生对环境的输出(响应)。
变换是系统特定功能的体现,是对输入(激励)的应对,输出(响应)是系统变换的结果。
系统对环境激励的应对变换情况,取决于系统的结构。
所谓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系统的结构不同,对相同的输入(激励)会产生不同的输出(响应)效果。
例如,两个在相同环境里生活、工作的人,其衣、食、住、行等情况相同,但也会由于构成这两人的结构不同,而对环境所产生的输出(响应)也会不一样。
再如,相同的气候条件,相同的降雨条件,在不同的地下水系统,由于其岩性、结构、构造、地貌、分布范围以及包气带特征等要素的不同,所产生的泉水流量、地下水水位变化各不一样。
8-地下水系统解析教学教材

Company Logo
8.3 地下水流动系统
8.3.1 地下水流动系统( GFS)概念
❖地下水流动系统——是 指从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 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 程的地下水体。
❖早 在 1940 年 , 赫 伯 特 ( Hubbert ) 正 确 地 画 出 了 河间地块流网。
❖A图只考虑水平运动; ❖B还考虑垂直运动。
潜水与承压含水层—含水系统
a b c
河间地块流网与流动系统
系统的比较
(2)两者的不同点 含水系统
流动系统
▪ 根本不同— 一个是静态系统
一个是动态系统
▪ 分类依据 根据储水构造划分
根据水的流动特征
—以介质场为依据
—以渗流场为依据
▪ 系统发育史 共同的地质演变历史 共同的地下水演变历史
—地层形成史一致
思考题
❖一个地形 复杂地区 ,是否发 育多级流 动系统?主 要取决于 哪些因素?
本章内容
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二)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力特征(水力条件)决定了水化 学特征。根据地下水化学场,可以回溯历史上的地下水流 动系统。在流动系统中,水化学特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 入渗补给;②流程—流径长度;③流速;④流动过程中物 质补充及迁移;⑤流程中经受的水化学作用,等。 地下水化学成分主要来自流动过程中对流经岩土的溶 滤。地下水流动系统的不同部位,由于流速与流程对水质 的控制作用,显示出很好的水化学分带。地形复杂同时出 现局部、中间、区域流动系统时,以垂直分带为主。地形 变化简单区域则呈水平分带。 (图8-14):
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8.4地下水流动系统
一、地下水流动系统概念的形成
(1)早期流网的特点(图8-6a):忽视地下水的垂向运 动,把地下水流动看作平面二维的运动。只画河间地块 流网的一部分如(图8—6a)。 (2)Hubbert河间地块流网:在1940年,M K Hubbert正 确地画出了河间地块流网(图8-6b),并指出,排泄区 的流线指向地下水面,为上升水流;补给区,流线离开 地下水面,呈下降水流;只有在两者之间的过渡带,流 线才是水平的。
系统的可变性
研究意义:含水系统有助于从整体上研究水量、盐量、 热量的均衡;流动系统有助于研究水量、水质、水温的时 空演变(尤其是水质) (3)两者的关系
通常,一个大的含水系统可以包含若干个流动系统(图8-3,A,B) 两者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子系统,子系统层次上,两者可以重叠 (图8-3,A,B与I、II的关系) 流动系统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其规模、数量均会发生变化,变化受 到大的含水系统边界的制约,通常不会越出大的含水系统边界。
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8.3地下水含水系统 地下水含水系统
《地下水系统》课件

人类活动如开采利用、污染排放等也会对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导致地下水动态变化。
03
CHAPTER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工业废水
农业污水
生活污水
固体废弃物
01
02
03
04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如石油、化工、制药等行业的废水。
详细描述
VS
未来地下水系统研究的重点方向和技术创新
详细描述
未来地下水系统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利用地球物理学、水文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究地下水系统的形成、演化、循环和演化机制。同时,随着遥感技术、数值模拟等技术的发展,将为地下水系统的监测、模拟和保护提供更加高效和准确的技术手段。
《地下水系统》ppt课件
目录
地下水系统概述地下水循环系统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地下水系统研究展望
01
CHAPTER
地下水系统概述
总结词
地下水的定义、特性与分类
详细描述
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下岩层中的水,具有不透明、不易流动、分布广泛等特点。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类。
总结词
地下水系统的组成、功能与特点
详细描述
地下水系统是由地下水及其赋存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含水层、隔水层、地下水流场等。地下水系统具有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提供人类饮用水源等功能,同时其流动和循环也影响着地表水的水质和水量。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利用现状与问题
总结词
全球范围内,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和农业灌溉水源。然而,由于过度开采、污染等问题,许多地方的地下水资源面临枯竭和污染的风险。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与地下水径流

五、地下径流模数
输送到排泄区后,水分蒸发消耗,盐分就地积聚。长期循环,使补给 区的水土淡化离盐,排泄区地下水盐化,土壤发生盐渍化。
3)基岩地区:承压水属于渗入—径流型循环。 其地下水径流强度与构造的规模和构造的开启性有关。
赋存水的地质构造规模愈小,后期构造与侵蚀破坏愈强烈(构造 的开启性好),补给愈丰富,含水层透水性愈好,则径流愈强烈,水 的矿化度愈低。
4)同一个含水层由于构造原因也可以构成一个以上的含水系统。
注意:含水系统虽然是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但通常含水系 统总有某些向环境开放的边界,以接受补给与进行排泄。除极少数构 造封闭的含水系统。开放边界不仅出现于表面,而且也存在于地下。
不同类型的含水系统 1-基岩隔水层 2-基岩透水层 3-松散沉积物相对隔水层 4-松散沉积物透水层
1-隔水层 2-透水层 3-地下水位 4-等水头线 5-流线 6-地表水
2.径流系统 1)地下水的径流模式复杂多样:受地形控制的地下水水头分布在一个大的径流
系统中,可以发育多个层次不同的径流系统。
a.局部流动系统:由局部地形高差产生的浅而小的流动系统; b.大规模区域流动系统:由区域地势控制的深而大的流动系统; c.中间流动系统:规模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流动系统。
7.系统的激励和响应: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称之为激励,系统在接受激励 后对环境的反作用称之为响应。
8.环境的输入(激励)经过系统的变换而产生对环境的输出(响应), 这种变换取决于系统的结构。 例如: 1)在同等降水条件下,不同的地下水系统,由于其岩层、构造、地 貌乃至分布范围大小不同,泉流量的变化各不相同。 2)在不同的地下水系统中,以同种方式开采同样数量的地下水,地 下水位的降低也有很大差别。 因此,一方面,分析系统输入与输出(激励与响应)的对应关系 有助于了解系统结构。另方面,对系统结构的了解有助于我们预测激 励—响应关系。
地下水系统解读

二、地下水系统
1、地下水系统是个广义的泛指概念 (1)地下水含水系统 Groundwater aquifer system (2)地下水流动系统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地下水含水系统 是指有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 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是指从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 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Discharge area
Unconfined aquifer
Confined aquifers
Wells Confining beds Flow lines
Water table
Days
Years Decades
Centuries Millennia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 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 其实质是以地下水流网为 工具, 以势场介质场的分析为基础。 将渗流场、水化学场、 温度场统一于新的地下水流动系统概念框架之中。
? 将传统认为互不相关联的地下水各方面的表现联系在 一起,纳入到一个有序的地下水空间与时间连续演变 的结构之中,有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地下 水质与量 特征、地下水系统与环境之间联系
水化学积聚区:相汇处 → 圈闭带,相背处 → 准滞流带 矿化度,水型与水学形成作用方式,与水力特征相关一致
地下水流动系统中的水质演变
区域地下水流动及其伴生标志
第三节 地下水流动系统
四、GFS 的水温度特征
地温分布曲线受 水流作用影响 ?上升水流产生正增温 ?下降水流产生负增温
?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总结
--→这一分析方法叫做 地下水系统方法
地下水流动系统图
第七章结束
地下水含水系统流动系统图片欣赏 含水系统 Aquifer System
水文地质学课件 08地下水系统

8.1 系统概述一、系统概念的提出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系统论系统概念系统思想与方法系统思想与方法的核心是:把研究的对象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并从整体的角度去考察、分析与处理事物。
二、系统相关概念(钱学森,1978年)系统结构: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便是系统的结构。
系统方法认为:不应当将系统理解为各组成部分(要素)的简单集合,而应将其理解为诸要素以一定规则组织起来并共同行动的整体。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广泛1+1=21+1>21+1<2三、系统与环境一个系统不仅内部各个要素间存在相互作用,而且整个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即系统接受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然后经过系统变换,再向环境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
即系统与环境间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称之为激励;系统在接受激励后对环境的反作用称之为响应;环境的输入(激励)经过系统的变换而产生对环境的输出(响应),这种变换取决于系统的结构:S=f(I,O)(INPUT,OUTPUT)在此提供了一种研究系统内部结构的方法,即通过输入、输出研究系统内部结构例如,在同等降水条件下,不同的地下水系统,由于其岩层、构造、地貌乃至分布范围大小不同,泉流量的变化各不相同。
系统分析的意义:一方面,分析系统输入与输出(激励与响应)的对应关系有助于了解系统结构;另一方面,对系统结构的了解有助于我们预测“激励——响应”关系。
再如,在不同的地下水系统中,以同种方式开采同样数量的地下水,地下水位的降低也有很大差别。
HS W ∆⋅⋅=μ四、系统分类1)按照自然属性: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2)按照物质属性: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3)按照运动属性: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4)按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5)按照反馈的属性系统的输出反过来影响系统的输入时,称该系统具有“反馈”。
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第一节系统的概念一、系统的提出一般系统论,是二十世纪40年代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提出来的。
二十世纪特别是本世纪50—60年代在应用系统工程解决复杂问题取得重大成功。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钱学森等,1978〕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不是各部分或零部件的简单堆集,整体→其功能大于局部(要素)之和,Integral >∑elements。
二、系统与系统方法系统方法:用系统思想去分析与研究问题方法称之。
系统思想:就是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角度去考察、分析与处理问题的方法。
系统目标:追求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不是局部的)。
一个系统,不仅内部诸要素存在着相互作用,而且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以系统为对象,系统接受或向环境产生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称为输入与输出(图8-1)。
以系统为作用对象,环境对系统的作用与系统对环境的反作用称为激励与响应(图8-2)。
图8—1 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图8—2 系统的激励和响应第二节地下水系统的概念一、地下水系统概念的产生随着开采地下水规模的增长,人们遇到的水文地质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如:采水井群使周边地下水下降,影响波及的含水层以外范围,“越流”的发生。
研究盆地地下水,往往是若干个含水层连同其间的弱透水层,出现了“含水层系统”、“含水系统”等术语;同时地下水资源概念出现。
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淡水咸化、土壤沙化、植被衰退等一系列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生态问题。
从地下水的研究历史看,人们的视野在不断开扩,从一口井附近小范围的含水层,扩展到整个含水层,随后又扩展到地下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最终看到了地下水系统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的环境生态系统。
换句话说,人们心目中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愈来愈复杂的系统。
同时1983年,在荷兰召开了首届关于地下水系统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有50个国家的200多名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 8.2 8.3 8.4
系统的概念 地下水系统 地下含水系统 地下水流动系统
8.4.1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动力特征
8.4.2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化学特征 8.4.3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温度特征
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8.1系统概念
图8—7 均质各向同性潜水盆地中的理论流动系统〔Tóth,1963〕 1—不同级别流动系统的分界;2—同一级别流动系统的分界;3—流线 ;4—局部流动系统;5—中间流动系统;6—区域流动系统
随后,弗里泽(R.A.Freeze)及威瑟斯庞 (P.A.Witherspoon)利用数值解得出了层状非均质介质 中的地下水流动系统(图8—8)。迄今已出现了许多数值模 拟地下水流动的程序,可以应用模拟二维及三维各向异性非 均质介质中的稳定与非稳定流动。 1980年,托特提出了“重力穿层流动”的概念,将流动 系统理论全面推广到非均质介质场(图8—9),并将其应用于 分析油气的迁移与积聚。 1986年,英格伦(G.B.Engelen)分析了形成地下水 流动系统的物理机制,建立了一套着重于解决水质问题的地 下水流动系统的概念与方法(Engelen,1986)。
(二)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力特征(水力条件)决定了水化 学特征。根据地下水化学场,可以回溯历史上的地下水流 动系统。在流动系统中,水化学特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 入渗补给;②流程—流径长度;③流速;④流动过程中物 质补充及迁移;⑤流程中经受的水化学作用,等。 地下水化学成分主要来自流动过程中对流经岩土的溶 滤。地下水流动系统的不同部位,由于流速与流程对水质 的控制作用,显示出很好的水化学分带。地形复杂同时出 现局部、中间、区域流动系统时,以垂直分带为主。地形 变化简单区域则呈水平分带。 (图8-14):
演变的有序结构之中,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地
下水各个部分之间以及它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一)水动力特征 基于前述2个前提的托特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图8-9),分析水动力特征:
图8-9 区域地下水流动及其伴生标志(据Toth,1980)
高势区(势源)—地形高处:地下水由上至下运动 低势区(势汇)—地形低处:地下水由低向上运动 垂向运动中:由上至下:势能除克服摩擦消耗部分能量 外,势能→压能转化; 由下至上:部分储存的压能释放转化为势能。 垂向运动的存在:说明传统的“承压”现象在潜水中也可 以出现 。(图8-10b) 流动方向的多样性:存在水流由上至下、由下至上和水 平运动 流动系统的多级性:多源、汇的流动系统,易产生多 级多个地下水流动系统;“局部的,区域的,中间的”的 系统共同出现,或出现两级系统等。
(2)两者的区别
含水系统
根本不同 分类依据 静态系统 根据储水构造划分的, 以介质场为依据 统一性 边界性质 统一的或潜在统一的水力 联系 隔水与相对隔水的地质边 界,地质零通量
流动系统
动态系统 根据水的流动特征, 以渗流场为依据 水量、盐、热量 在时空演变上是统一的 流面(分水线)构成的水力边界, 水力零通量面
托特理论的两个前提: 区域水力连续性:从较长的时间尺度与较大的空间尺 度来考察问题,广大范围内的地下水存在着水力联系。 控制地下水流动的是“势”(地形),而不是地质条 件。
地下水流动系统以地下水流网为工具,以
势场及介质场的分析为基础,将渗流场、化学 场与温度场统一于新的地下水流动系统概念框 架中。将本来似乎互不关联的地下水各方面的 表现联系在一起,纳入地下水空间与时间连续
一、地下水系统概念的产生
从地下水的研究历史看 找水,确定井位以打出水量足 够大的井
随着开采地下水规模的增长,采水 井群使周边地下水下降,影响波及 的含水层范围随时间延续不断扩展 “越流”的发生:若干个含水层连同 其间的弱透水层(相对隔水层)看 做一个单元(系统) 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 海水入侵、淡水咸化、土壤沙化、植被衰 退等一系列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生态问题。 一口井附近小范围的含水层
扩展到整个含水层
地下含水系统与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流动系统
地下水系统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的环境生态系统。换句话说, 人们心目中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愈来愈复杂的系统。
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8.2地下水系统概念 二、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地下水系统是个广义的泛指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给出了
各种定义,归纳起来可划分为二大类:地下水含水系统和地下水流动系
图8—3
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
1 —隔水基底;2—相对隔水层(弱透水层);3—透水层;4—地下水位; 5—流线;6—子含水系统边界;7—流动系统边界;8—子系统代号;9— 子流动系统代号, 、 分别为B流动系统的区域的中间的与局部的子 流动系统
图8—4 人为影响下地下水流动系统与含水层系统的关系
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是内涵不同的两类地下水系统, 但也有其共同之点。
(1)两者的共同点
突破了把单个含水层作为功能单元的传统观点
(system≠aquifer) 单个含水层→包含若干含水层与相对隔水层的整体 地质边界 →以地下水流作为研究实体
力求以系统的观点去考察、分析与处理地下水体
三、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比较
系统发育史
共同的地质演变历史, 地层形成史一致
边界固定不变,系统规模 数量不变的静态系统
共同的地下水演变历史, 水的补给径流统一
边界可变,系统规模数目可变, 易受干扰的动态系统
系统的可变性
研究意义:含水系统有助于从整体上研究水量、盐量、 热量的均衡;流动系统有助于研究水量、水质、水温的时 空演变(尤其是水质) (3)两者的关系
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主要内容:了解地下水系统相关概念的形成,掌握地
下水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的概念、划分方法与两者的 关系,流动系统划分意义;掌握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渗 流场特征,了解流动系统的化学场与温度场的特征; 学习利用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分析地下水流的特征方 法。
重难点:掌握地下水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的概念和划
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8.3地下水含水系统
三、基岩含水系统
基岩构成的含水系统总是发育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之中, 或是褶皱,或是断层,更多的情况下两者兼而有之。固 结良好的基岩往往包含有厚而稳定的泥质岩层,构成隔 水层。 基岩含水系统的类型: 一个独立的含水层就构成一个含水系统(图8-5b)。 数个含水层构成一个含水系统,岩相变化导致隔水层尖 灭(图8-5c),或者导水断层使若干含水层发生联系时 (图8-5d)。此时,含水系统各部分的水力联系不同。 同一个含水层由于构造原因也可以构成一个以上的含水 系统(图8-5b、c)。 极少数构造封闭的含水系统(图8-5e)
通常,一个大的含水系统可以包含若干个流动系统(图8-3,A,B) 两者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子系统,子系统层次上,两者可以重叠 (图8-3,A,B与I、II的关系) 流动系统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其规模、数量均会发生变化,变化受 到大的含水系统边界的制约,通常不会越出大的含水系统边界。
(图8-4)
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8.4地下水流动系统
一、地下水流动系统概念的形成
(1)早期流网的特点(图8-6a):忽视地下水的垂向运 动,把地下水流动看作平面二维的运动。只画河间地块 流网的一部分如(图8—6a)。 (2)Hubbert河间地块流网:在1940年,M K Hubbert正 确地画出了河间地块流网(图8-6b),并指出,排泄区 的流线指向地下水面,为上升水流;补给区,流线离开 地下水面,呈下降水流;只有在两者之间的过渡带,流 线才是水平的。
图8—8 层状非均质介质中的地下水流动系统 〔Freeze and Witherspoon, 1967〕 1—等水头线;2—流线(图中K为渗透系数相对值)
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8.4地下水流动系统
二、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
也称托特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Groundwater Flow Systems,以下缩写为GFS),在托特文章中 被称为“广义水力理论”“重力穿层地下水流动理论” 或“区域地下水流动理论”。
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8.3地下水含水系统 一.地下水含水系统
含水系统的发育主要受到地质构造的控制。 含水系统在概念上是含水层的扩大,因此,关于含水层 的许多概念均可应用于含水系统。 含水系统分类:松散沉积物与坚硬基岩中含水系统
图8—5 不同类型的含水系统
1—基岩隔水层;2—基岩透水层;3—松散沉积物相对隔水层;4—松散沉积物透水层; 5—导水层;6—地下水位;7—地下水流向,箭头愈大,表示径流愈强;8—泉
统。
地下水含水系统:是指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 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一个含水系统往往由若干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弱透水层) 组成。
含水系统中的地下水呈现统一水力联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是指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 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三、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比较
整 体→其功能大于局部(要素)之和,
Integral > ∑elements。
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8.1系统概念
二、系统与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用系统思想去分析与研究问题的方法。 系统思想:就是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角度 去考察、分析与处理问题的方法。 一个系统,不仅内部诸要素存在着相互作用,而且与外 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8.3地下水含水系统 二、松散含水系统
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含水系统发育于近代构造沉降的堆 积盆地之中,其边界通常为不透水的坚硬基岩(图85a)。
含水系统内部一般不存在完全隔水的岩层,仅有粘土 亚粘土层等构成的相对隔水层,并包含若干由相对隔 水层分隔开的含水层(图8-5a)。 含水层之间既可以通过“天窗”,也可以通过相对隔 水层越流产生广泛的水力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