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日本佛教本土化后的特点
日本禅文化

日本禅文化日本文化表现出了独特的神秘主义。
独特,是因为它借助禅的形式表现出生活于现实中的日本人的自我的内心世界。
日本人纤细而哀愁的精神气质是属于东方古典世界的禅宗的思想和审美风格。
日本的美在清冷与寂寞,美丽与幻灭,性感与纯情,快乐与死亡,永恒与无常中体现无遗。
禅,佛教名词“禅那”的略称,意译作“思维修”, “弃恶”等,通常译作“静虑”。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派别的一支,由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来华授禅法而创立,后分为很多派别,南宋以来,唯临济,曹洞两派盛行,且流传到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以说,日本的美处处体现了日本化了的禅文化的精髓。
一、物之哀世人认为日本消化了中国文化,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精髓是在平安时代,这个时代最具支配的审美观是“物之哀”。
是指一种“物心合一”的意识,以“意”来表现悲哀与同情,爱怜浑成的感动情绪,具有优美、纤细、沉静等特殊的关照意义和情趣意义.这种审美精神是由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来开拓和完成的。
里面的众多人物陷入苦海进行反省时,都进入“善恶不二”、“菩提即烦恼”的境界,紫式部的目的虽然并不是宣扬佛教,但却处处流露出悟道,弃恶的味道。
《源氏物语》对日本后世的影响范围极广,和歌自不用说,甚至从工艺美术到造园艺术,都不断从它那里获得美的精神食粮。
二、恬静“恬静”是战国时代结束后在人们寻求恢复内心平静的时代里,得势的町人所具有的审美观,是从崇尚“和苑寂静”,敬重“古雅”、“闲静”的茶道中产生的审美观。
指潜在内心的丰富情趣,极其狭隘、简朴的茶室反而寓意无边的开阔和无限的雅致。
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贫困”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
千利休的草庵式空寂茶的精神,是超越人力而回归自然,视茶道为佛道,通过禅宗与茶道的结合,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发现“空寂美”的存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茶道”。
以茶会友,“一味同心”,构成了日本民族“茶道”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日本文化中外来文化本土化现象探析

关键 词 : 外 来文化 ; 本 土化 ; 主 体性 ; 吸 收 中图分 类号 : G 1 1 2 文献标 志码 : A
1 外 来 文化 本 土化 的 背 景
E t 本 文化 作 为典型 的海 岛文 化 , 有着 它成 熟 的 体系 和面 貌 , 同 时也 兼 具 海 洋 文化 的一 切 特 征 : 比 陆地 文 化更 富有 开 放 性 、 外 向性 、 兼容性 、 冒 险性 、 神秘 性 、 开拓性 、 原 创性 和进 取 精 神 。 F t 本 原初 文 化是 原始 社会 的 日本人 在 与外部 自然 的斗 争 中 、 在
处, 固有 的宗 教 意识 , 固有 的道德 伦理 意识 , 固有 的
但是 , 擅长于吸收外来文化的 日 本文化不仅具 有开放性 , 还 具有主体性 ¨ J 。 日本 近代伦理学 者
和 过哲 郎 曾 指 出 , 即便 从 日本 文 化 中 拿 走 外 来 文
生 活 习惯等 一直 支配 着 日本 人 的思 想和生 活 。 日本 岛国 的地 理环 境 , 海上距 离 给 日本 提供 了 与外 界 交往 的主 动权 ; 大 和 民族 的单 一 民族 文化 心
化, 剩下 的没有 什 么 , 作 为摄 取者 、 加工 者 的 日本 人 还是 保存 了 自己的 独立 性 J 。他 强调 了 日本 文 化 的 主体 性 。 日本 从 古 代 就 开 始对 外 来 文 化 进 行 大
规模 的 吸收 , 引进 了外来 的思 想 与 文 化 , 在 这 个基
在明治维新后 , 《 大 日本帝 国宪法》 ( 简称明治
宪法 ) 于1 8 8 9年 出台 , 这部 近代 日本赖 以生存 的国
家根本大法 , 大量袭用甚至照搬 1 8 5 0年的《 普鲁士 宪法》 和1 8 7 1 年的《 德意志帝 国宪法》 。从 国家体
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印度、日本的佛教文化

丰富了中国的 语言文字,佛 教引入了大量 新的词汇和概
念,如“因 果”、“缘 分”、“慈悲”
等。
影响了中国的 风俗习惯,如 春节贴福字、 中秋节吃月饼 等习俗与佛教
文化有关。
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形成了儒、释、道三教 合一的哲学体系。
天台宗:融合各 家学说,以实相、 圆融、中道为修 行原则,强调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
日本佛教的文化融合与本土化
日本佛教的起源:印度佛教的 传入和早期传播
文化融合:日本佛教与本土文 化的相互影响
本土化过程:日本佛教在发展 过程中的创新与变革
现代日本佛教:在全球化背景 下的发展与影响
日本佛教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佛教传入日本的时间和背景
时间:佛教最初于公元57年传入日本 背景:佛教的传入与日本社会的宗教、政治和文化需求密切相关, 对日本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佛教的主要流派及特点
禅宗:强调内心 修行,追求心灵 的平静与超脱
净土宗:注重念 佛修行,以求死 后往生极乐净土
真言宗:以密教 经典为主要修行 内容,强调咒语、 仪轨和修行实践
建筑:佛教寺庙和塔在日本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如金阁寺、清水寺等著名佛教建筑
佛教对日本社会风俗的影响
影响日本饮食:日本茶道、和食等文化中融入了佛教的素食主义理念。
影响日本艺术:佛教题材广泛出现在日本绘画、雕塑和建筑中,如日本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和内 部装饰。
影响日本节庆:日本的一些重要节庆,如彼岸、盂兰盆会等,与佛教的节日有关。
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宗教多元化,增强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佛教在中国政治的作用:在历史上,佛教曾被用作政治工具,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概述: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交流的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影响愈发显著。
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化观念、艺术形式等都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促使日本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并就不同领域进行具体分析。
一、哲学思想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都对日本的思想观念和僧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公元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以来,佛教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之一,影响了日本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也在日本发展壮大,并与佛教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传统文化。
1.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后,经过本土化的发展逐渐融入了日本文化。
佛教的信仰和教义对日本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和审美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思想中强调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和对人道精神的追求,深深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2.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影响儒家思想强调身份的界定、礼仪的尊重以及道德的重视等,对于日本的社会制度、教育体系以及家庭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中国传入的儒家经典如《孟子》、《大学》等成为了日本儒学的经典著作,并在日本的教育、政治和道德观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道家思想的传播与影响道家思想强调追求内在的平静与自然,对日本的艺术、园林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的主要观念如“无为而治”、“虚静无为”等理念都在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成为日本文化中追求心灵宁静和自然之美的重要元素。
二、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改良,促使日本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体系。
1.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传入为日本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古代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形式在日本得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学风格。
日本的和歌就是在中国诗歌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和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温婉的表达方式成为了日本文学的代表之一。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历程及特色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历程及特色摘要:佛教作为日本的外来宗教之一,于公元6世纪中叶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
在经过几个世纪的消化吸收、改革创新之后,日本佛教终于在镰仓时代成功地完成了本土化的历程,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佛教——镰仓新佛教。
关键词:日本佛教;本土化;镰仓新佛教佛教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传入中国。
在中国历经若干世纪的译经历史后继续东渐,于6世纪中叶经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
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在日本经历了巫术宗教——艺术宗教——学派宗教——信仰宗教的发展阶段后,终于在镰仓时代完成了日本本土化的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佛教——镰仓新佛教。
一、佛教东渐及早期的传播学术界就佛教传入日本的具体时间、具体方式说法不一。
但总起来可以分为“公传”和“私传”两种。
所谓“公传”是指佛教通过朝廷传入,“私传”则是通过民间传入。
关于“公传”,在奈良时代成书的《日本书纪》、《元兴寺伽蓝缘起》和《上官圣德法王帝说》中均有记载,虽然具体说法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可以认为:佛教在钦明天皇时期,即6世纪中叶传入日本;传入方式为百济圣明王派使者将佛像、佛经传入日本。
另据12世纪皇圆《扶桑略记》载,继体天皇十六年(522),“大唐汉人案部村主司马达止,此年春二月入朝,即结草堂于大和国高市郡坂田原,安置本尊,归依礼拜”①。
这是关于佛教私传的最早记录。
佛教进入日本后的早期传播并非一帆风顺。
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以及朝廷内部利益对立的政治集团的斗争都给佛教的传播设置了层层障碍。
与注重现世生活的享乐、具有咒术性质的泛神信仰——神道教不同,佛教的根本义蕴“在于它的人生观,在于它对人生的独特价值判断,即以为人生的意义是苦,人生的理想在于断除现实生活所带来的种种痛苦”②。
佛教所宣传的消极厌世思想,世事皆“空”、放弃今生以求来世的主张,都使得它在传播之初难以得到日本社会的认同。
真正为佛教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与发展奠定基础的是推古时期的圣德太子。
日本奈良时代佛教艺术研究

日本奈良时代佛教艺术研究日本奈良时代(710年-784年)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佛教艺术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并在文化、艺术和宗教等方面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历史时期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日本佛教艺术的发展以及日本古代社会的文化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奈良时代佛教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对唐代佛教艺术的吸收与创新。
奈良时代的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佛教的推广与宗教文化的发展,使得佛教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力发展。
从唐代佛教艺术传入到日本的文化元素中,日本人不仅仅是照搬,还通过本土化的创造加以改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例如,奈良时代的佛教雕塑以无脖子、无肩膀的独特姿态为特色,与唐代的作品有明显区别。
这种创新和发展不仅表现在雕塑上,还表现在绘画、建筑和手工艺等方面。
其次,奈良时代佛教艺术研究还需要关注不同佛教派系之间的差异。
在奈良时代,佛教在日本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出现了多个佛教派系的争斗和竞争。
这些佛教派系之间在教义、艺术风格和宗教仪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于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天台宗与法相宗的影响之争对佛教绘画和雕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奈良时代的佛教艺术,需要从佛教教义的角度去分析不同派系对艺术的贡献,理解艺术作品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
此外,奈良时代佛教艺术的研究还需要关注其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佛教艺术不仅是一种宗教表达,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政治环境和文化特征。
在奈良时代,大量的佛教寺庙建筑、建筑构件以及供奉佛像的形式和风格,都能够提供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要线索。
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奈良时代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日本古代文化的特征。
总之,日本奈良时代佛教艺术的研究是日本古代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对奈良时代佛教艺术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教与日本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佛教艺术在日本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还需要将佛教艺术作为整体去研究,认识到文化、艺术和宗教之间的互动关系。
隋唐时期佛教东传日本之研究

摘要摘要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主要以佛学交流最为活跃和繁荣,其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了佛教在东亚社会的传播,从而为构筑和谐统一的东亚文化圈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那时主要表现为中国佛教向日本的传播。
本文从历史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佛教之所以能在日本取得突破的原因,以及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分析日本佛教的特征。
东传日本的佛教,并不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单纯的宗教,特化的信仰,而是经过印度、朝鲜特别是中国长时问的吸收沉淀,融合了各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对日本社会政治、宗教、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交流;佛教;传播;影响ⅡABSlliACTAB ST RA CTThe history of cultural e xc h an g e b e tw ee n C hin a and Japan is lasting fo r a long-te rm period.In the Sui and Ta ng dynasties,cultural眈change be tw ee nChin a andis mainly mos t active i n t he Buddhist studies exchange,it Japancon st it ut ed goo d interaction relations bet we e n th e Chinese and Japanese;it spurred the Bu d d h i s m diss emination i n the Eastern Asian;and it laid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c ons tr uct in g ha rm o ni o us u n if ic a ti on East Asian culture circ le.Al thou gh th e cultural exchange iS bidirectional bV an d large,at that time th e m ain p er f or m an ce of cultural e xc h a ng e iS f r om Chinese to Japan.This disserta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 e a s o n w h y B u d dh i s m be ab le Io obtain the breakthrough in Japan thanks fo r the he lp of study historical cultural fr麟communicaUon.At th e same time.this article is also discuss ed Bu dd hi sm's spreadingin Japan and analyzed the Japanese Buddhism’S characteristic,East p ass es o n processJapan。
佛教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历史进程与哲学思想

佛教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历史进程与哲学思想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亚洲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亚洲的传播历程,并分析其对亚洲文化、政治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第一部分:佛教的传播历程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迅速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佛教在亚洲的传播历程。
1. 印度:佛教的起源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在印度开始传授佛法。
印度作为佛教的发源地,最早接受佛教思想的是印度的王室和一些知识分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印度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主要宗教之一。
2. 中国:佛教的汉传与民间信仰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最早由中亚的传教士传播。
佛教的到来对中国古代宗教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的传播不仅受到王朝的支持,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信仰。
佛教与中国古代哲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3.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与发展佛教在公元6世纪传入日本,逐渐与当地神道信仰融合并定型为日本的本土宗教。
日本佛教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宗教信仰,也对日本文化和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4. 东南亚国家: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在东南亚地区也得到广泛传播。
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国家都有着深厚的佛教信仰,并将佛教渗透到各个层面的社会生活中。
第二部分:佛教对亚洲的影响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亚洲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部分将探讨佛教对亚洲文化、政治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1. 文化影响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亚洲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佛教的艺术与雕塑在亚洲各国广泛传播,成为各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的僧人以及修行者也传播了印度的文化习俗,如瑜伽、冥想等,对亚洲各国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2. 政治影响佛教在亚洲各国的政治格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佛教寺庙往往扮演着地方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僧人也与政府官员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日本,佛教寺庙成为地方政治的重要支持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日本佛教本土化后的特点作者:李想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3期【摘要】: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佛教本土过程中依附政治权力并积极为政府政策服务,使其变成了“官学”佛教,甚至在其本土化过程中,佛教的本源教义也发生了嬗变,它不强调“善恶报应”和“轮回”思想,而是倾向于功利化。
并对武士生死观和意志力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在无形之中成为了日本侵华的帮凶。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更是加紧了对宗教的控制,一再利用宗教作为其侵略的辅助工具,把传教置于政府掌控之中,不择手段镇压佛教内反对其侵略行为的教派,使佛教最终沦为了侵华战争的工具。
可见宗教若与不诡之道结合,危害甚大,应当保持宗教的纯粹性和正义性。
【关键词】:日本佛教;本土化;武士;侵略战争引言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群众性、民族性和国际性,对于整个人类的作用不可低估。
有人说宗教的本质是教育,宗教创始人如乔达摩、耶稣,都是大慈大悲之人,以救众生于生死之中为己任。
英国宗教史学家弗雷泽认为人类信仰宗教就是“人对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讨好和信奉。
”。
无论宗教本身的神圣还是人类出于功利而对其追随,宗教都在人类存在的历史中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佛教之于日本,不仅涉及到日本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而且与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政治力量。
特别是在遭受异族入侵与内部压迫时,日本佛教俨然成了团结抗敌的神圣旗帜。
佛教于公元6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化过程,与日本民族文化相融合,发展成为了日本民族的佛教。
日本民众十分强调爱国精神,珍惜自己的传统,把日本土生土长的没有教义的神道作为国民的精神支柱,其结果就是很难从内心接受外来宗教。
因此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为了立足只好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所需,就使它具有了政教合一,世俗性之特点导致最后成为了战争的侵略工具。
一、具有“镇护国家”的传统日本佛教的各个宗派都是在历代政权的扶植倡导下才得以建立和发展的,而政治权力对佛教的支持理所当然就得以佛教必须赞成、并且积极为政策服务为前提,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日本的佛教具有强烈的“官学“色彩,很快进入了为国家利益而存在、而弘法的国家佛教阶段。
奈良时代法相宗的玄舫、道镜身居政界高位,虽被时人称之为僧侣腐败,但僧人参政也就表明了日本佛教中国家意识的出现和逐渐强化。
在这个时代,可以说佛教实际上控制了朝廷,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平安时代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政体,为摆脱旧有佛教对朝廷的直接影响,光仁天皇直接运用行政力量对佛教进行改革和整顿,将佛教严密置于其控制之下。
佛教界也主动与朝廷相结合,日本真言宗的创始人空海更明确强调“镇护国家” 是修行的主要目的。
空海在《秘藏宝钥》中也阐述了佛法与国家的关系,认为“读经礼佛,报国家之恩,观念坐禅,答四恩(父母、国王、三宝、众生)之德”,[1]空海还将京都的东寺更名为“教王护国寺”,将高雄寺改为“神护国祚真言寺”。
整个平安时代以“镇护国家”和“积福灭灾”为目的的祈祷和修行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视。
在日本民族佛教最终完成的镰仓时代,由于日本国家经济文化的进步及“蒙古袭来”的威胁等因素,其国家意识进一步高涨,佛教镇护国家的理念也高度强化,使佛教与政治发生了更为密切的联系。
其中在日莲宗一派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其创始人日莲强调佛教的根本精神是护国,维护君主专制,认为佛教的统一和国家的统一是一致的,号召统治者依靠《法华经》的统一精神来强化国家机器,再运用国家机器促使宗教绝对统一。
1260年7月16日,日莲著文《立正安国论》送呈幕府的最高权力者北条时赖,强调唯有弘扬《法华经》才是治世安国要道。
其实,就日莲的宗教观分析可知,他的理想就是天照大神、日本国、教主释尊的完美结合。
从这一点也可看出日莲宗日后成为日本国家主义、军国主义一个营养汲取地的原因。
日莲主张以佛护国,以国护法,甚至以超宗教的政治力量来消灭自己的法敌,实际上已经是日本民族意识开始独立、觉醒的一个重要标记了。
二、本土化过程中佛教教义的嬗变“与印度、中国的佛教相比,日本佛教的哲理和思辨程度不发达,注重内心的信念、修行方法简单便成为日本佛教的特点”。
[2]这一特点始终贯穿在日本民族佛教的整个形成发展阶段。
日本佛教的普及时期在镰仓时代,由禅宗、净土宗等新兴教派共同构成的镰仓新佛教,他们具有与以往旧佛教截然不同的鲜明特点:就是由以往的“出世佛教”转变成了凭个人信仰获得救赎的“入世佛教”。
主张专修念佛、一味打坐的简易修行方式。
同时推崇精神信仰,轻视理论及造寺建佛之类的外在行为。
由此可见,移植于中国的佛教各宗派之所以能够在民众间普及开来,除了其“政治宗教”的现世性特征外,佛教教理和教义的逐渐简化以及修行方式的简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主张“顿悟成佛”和“专心念佛”使其能够最终普及全国。
日本佛教本土化的普及及其教义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佛教本来的教义相悖的现象还表现在其与其他民族的佛教强调“善恶报应”和“轮回”思想不同,日本佛教更倾向于现世的功利。
净土真宗将佛教与世俗生活结为一体。
就是以佛教为基本信念,肯定人间生活的主体性,把个体生命阪依在阿弥陀佛的慈悲心中,奋勇精进、专心念佛、便可觉悟那充满了烦恼的世俗人间,使自己开悟成佛。
即使是犯有重罪之人也可以通过念佛而消往生之罪,关于这善恶皆可成佛的教义虽然有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而且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教义对于铸造日本人的功利取向与尚恶趋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另外日本佛教也并不像中国佛教那样强调关于“轮回”、“涅槃”之类的思想,这一类的教义从来没有像在中国那样普遍而深入地影响民间的观念与习俗。
这种非善恶不分,不重“生死轮回的特点”致使人们的行为肆无忌惮,毫无约束。
三、与军事政治联系紧密的特点贯穿始终从奈良中后期开始,佛教寺院的政治、经济势力急剧扩张,“僧侣犹如身披袈裟的公务员,关心朝廷大事有余,留意宗教事务不足”[3],都使佛教不可避免地显现政治化的倾向。
由于日本历史上经历的长期军人统治和战争时代,于是造就了日本人崇尚军事和武人的社会传统。
享有崇高地位和声誉的武士与僧侣这两个本来应该是完全对立的阶层之间,却发生了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的现象。
传统的武士常常具有佛学修养,而僧人也常常兼修武艺,兼具僧侣与武士特征的“武僧”甚至一度成为一股强大的影响政局的力量。
如在平安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佛教团体以暴力的形式直接参与社会政治的现象,僧兵横行,在佛教界极为罕见。
为了表达对幕后操纵政权的上皇的不满,著名的兴福寺和延历寺的僧兵曾经抬着神轿或扛着神木冲到京城。
拥入上皇的宫殿里进行抗争禅宗传入日本后,禅宗迅速与政治结缘,“兴禅护国论”盛行一时。
镰仓时代,元朝的二次进攻日本使日本民族危机感增强,佛教界也显露出其依附于政治,甚至赞同战争的思想倾向。
此时佛教与军事政治的紧密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部分佛教教团培养和使用武力,称霸一方,乃至教团本已经身成为一大政治组织,势力壮大到灸手可热的程度,如战国时的本愿寺教团,其教主必须世袭,他们的力量能够与地方诸侯相抗衡。
二是多次发生基于信仰佛教的群众暴动,提出政治要求,扩大势力。
这表明当时日本的佛学派别已经与政治社会形势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明治维新后,日本佛教界大力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大慈大悲的佛祖竟然成了战场上的士兵的精神支柱,佛教的宗旨已经被扭曲。
在事实上构成了凝聚近代日本军事文化的重要成分和支持战争的重要力量。
只能说明一些佛教派别已经背离了“彼岸” 原理,更接近一个政治派别了。
四、对武士生死观和意志力产生了的重要影响“佛教原本就有否定现世以追求彼岸的唯心倾向,这一倾向在日本发展到了极致,形成了日本社会独特的生死观念,直接促成了武士道精神的产生。
”[4]在这一过程中起了最大作用的是禅宗思想。
日本佛教中的禅宗为武士的精神训练提供了思想基础。
禅宗在哲学上主张“自力本愿”,即“成佛”只能靠自己的主观力量,潜力只存在于自身内部,只有通过自己才能把它发掘显现。
客观外界都是不真实的,只有“内心”才是真实的。
在道德上,禅宗思想要求人一旦选定前路,决不后悔。
禅宗的修业特点是单纯、直接、自恃、克己,带有戒律性的倾向,修炼方法也极为简单,主张全神贯注于一个目标,只要坚持坐禅冥思依靠直觉体悟就能消除“妄念”而成。
这种“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5]的简易方法适应了缺乏精深文化素养的武士阶层的需要。
但是坐禅方法固然简单,却需要修炼者达泰山压顶也无所畏惧的境界,即修炼到所谓“击碎生死关头,便见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方能出生入死,如同游戏之类”[6]的地步。
禅宗的哲学观念与修养方法满足了统治阶级鼓励武士为自己效忠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武士的精神陶冶和武技锻炼,所以被运用于各种武技的训练之中,通过训练,他们同时也解除了一切自我监视和道德自律,失去了在常态下具有的戒惧心理:因为他已经是死人,不需要再考虑自己的行为和承担责任,可以摆脱世间的一切约束和内心的矛盾,直达目的。
使日本原有的武士文化精神更加趋于内化和深化。
修禅可以造就一种在任何境况下都能够心神自持的能力,这使得武士能够突破常态下正常人的意识界限,进入超越肉体感受的无意识状态,把隐藏于潜意识里面的力量释放出来。
在日本历史上,禅宗被广泛运用于武士和政客的身体、意志、技能方面的训练,使训练对象意志坚定、冷酷残忍、一心一意、机敏练达,不受物欲、情欲的困扰。
修禅还使武士们自觉地追求表达勇敢与忠诚的“血泪生活”,无论遭遇外来的危险还是内心的冲突都不失镇定,在杀伐(杀人、被人杀、剖腹自杀)的血腥中镇静自持,具有迎受和破解任何难局的胆魄与能力,成为一个娴熟精练、刚猛无畏而又心理平静的冷血群体。
他们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樱花一样的境界,在短暂的人生中轰轰烈烈抛洒热血报效主君,如同樱花适时灿烂开放,寂寥洒脱,然后很快悲壮凋零,悄然无声。
禅宗思想中漠视生命的倾向对武士阶层形成施暴、好斗、不怕死、冷血、嗜杀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佛教的一个派别,禅宗在日本,促进佛教思想的传播与发展的同时,竟然变成了强化武士的杀戮意识的思想武器,成了军事训练的手段,训练了一代又一代的武士、政治家、商人与学者。
它与日本化了的儒学和神道精神相结合,造就了集中体现日本民族性格的武士道精神。
禅宗思想成为武士阶层的生活准则,并通过武士阶层而影响日本国民。
在战争中,这些武士和国民用经由修禅训练出来的圆熟精练、刚猛凶残的精神来屠戮中国人民。
结语自1937年日本对华全面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加紧了对宗教的控制,一再利用宗教作为其侵略的辅助工具。
1938 年8月初,在日本举行的“宗派体对华布教协议会” 上,日本文部省宗教局制订如下方针:“方针是只以中国人为布教对象,对于只以日本侨民为对象者,不允许其赴中国,对于过去一直在中国进行布教者,根据情况,有可能令其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