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从中日茶文化异同看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从中日茶文化异同看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South Forum 南风论坛south wind 南风 169[关键词]中日茶文化;日本;外来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因此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儒释道的作用下,茶文化不断发展,并影响了周遭国家。

以日本为例,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二者的经济政治往来非常频繁,中国的茶文化也在沟通交流中得到了传播。

茶文化随着禅学东渡日本,并与日本的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道文化,从中日茶文化的异同中,可以看出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1 茶道与茶艺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的茶文化讲求“湛、幽、灵、远”,而日本的茶文化讲求“和、静、清、寂”。

中日的茶文化并不强调茶的食用功能,而是注重茶的意境功用,也就是强调“重义轻利”、“处世淡泊”的茶道精神。

所谓的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尝的艺术,尤以前者为主体。

中日的茶文化都以泡茶的技艺为关键,只有泡好茶,才能品茶。

但是品茶的艺术又是茶艺中的最后环节,人们在品尝茶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进入高深玄妙的境界,并将品茶的日常活动上升为一种精神活动,将品茶升华为茶道的高度。

所谓茶道,就是品茶之道,在品茶的过程中体现喝茶之人的道德风尚,中国传统的“利礼仁”、“表敬意”等,都体现了茶道。

2 日本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渊源日本的茶文化是从中国茶文化继承而来的,二者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唐朝时,日本僧人来我国的天台山研究佛学,天台山产茶,日本僧人在走时携带茶籽,将其种在日本的贺滋县,并得到了当地人们的喜爱。

南宋时期,日本禅师二游中国,禅师对中国茶叶较为了解,并在回国时带走新茶种,和中式的茶道具,由此开启了日本茶道,并衍生出众多的茶道流派。

3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3.1 中日茶文化的相同之处由于日本的茶文化是继承中国的茶文化而来的,因此二者表现出较多的相同之处:第一,在茶具上,中日茶文化都具备种茶、采茶、制茶、炒茶、存茶、泡茶等各种工具。

第二,在茶建筑上,中日都有专门的饮茶场所。

浅析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本土化———以日本茶道为例

浅析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本土化———以日本茶道为例

浅析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本土化苏广新(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古代日本在政治、经济发展上落后于中国,也未产生丰硕的文化成果。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在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后,日本民族所接纳的中西文化在冲突碰撞中逐渐融合并本土化,使得日本进入了强国行列。

学习外来先进经验对于日本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取日本文化中的茶文化,论述日本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本土化过程。

一、日本茶道的内涵及其历史发展脉络茶道文化是日本核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广泛,也衍生出了独特的茶道艺术与表演形式,形成茶道文化体系。

茶道对于日本民族来说是一个综合的文化体系,不仅包含饮茶的方法、习惯,也包含了哲学、道德等精神层面的深层含义,于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日本民族的独特之处。

日本茶文化有确切记载的开始是由赴唐留学僧侣将茶文化带到日本的,并且与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密切相关。

日本遣唐使于公元804年来到中国,他们对茶文化非常感兴趣,公元805年遣唐使中的高僧最澄将茶叶籽带回日本,饮茶文化就此引进,而后荣西禅师写就《吃茶养生记》,是日本第一部以茶为主题的作品,收在《大藏经补编》第三十二册。

室町时代的日本受宋元茶文化的影响,吸收接受了“斗茶”的艺术形式,茶道逐渐发展起来。

而后历代高僧继续学习中国的饮茶文化与种植方法,发展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抹茶和天目茶具。

十五世纪中叶之后,村田珠光完成了民间茶与贵族茶、茶与禅的结合,为日本茶道文化注入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进而创建了早期茶道,有了“禅”的精神,而他也被尊为茶道“始祖”。

村田珠光的茶道精神是亲近百姓、平易近人的。

《茶汤者觉悟十体》中有记载:“上粗相,下律仪”,有“简淡”也有“守戒”。

十六世纪,日本茶道宗师武野绍鸥承上启下,吸收村田珠光对于茶文化的理解,将茶道文化进行再生与重塑。

除此之外,武野绍鸥也培养了一批出色的弟子,其中就包括后期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千利休。

以外来语为视角看日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借鉴

以外来语为视角看日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借鉴

以外来语为视角看日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借鉴摘要:日本是个岛国,但日本人善于学习、接受外来事物,包括外国的语言文字,并结合本国的实际进行整合利用,实现为己所用。

关键词:外来语日语外来文化日本文化吸收借鉴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统一体。

任何国家、民族的语言中,都有一些与外来文化相连的独特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外来语,它是各种国家、民族的语言在彼此交流中扬弃、发展、创新而产生的的结果。

也就是每个国家、民族的人民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彼此的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利用和发展。

日语当中外来语数量众多,使用频繁。

对此,笔者对此进行粗浅探讨。

一、日语中的外来语在日语中,所谓外来语就是“从别的语言中吸收过来,和本国语言一样使用。

”(《大辞源》)从广义上说,外来语包括现代日语中的汉语词汇,以及从亚洲其他国家吸收过来的词汇;从狭义上说,外来语就是指从欧美等西方各国吸收而来的外来词汇,且多用片假名表记。

日本人在吸收外来语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音译来吸收外来语,这部分的词语一般被称为音译外来语。

音译外来語とは外来語の単語を音訳され、その国の言葉の音韻体系に組み込まれて、表記意味、発音などの点でその国の言葉の語彙体系の一部となったものである。

(《现代日本语词汇学》)这个定义,很清楚的阐释了日语中的外来语的引入方式。

例如:アメリカ(America)、コーヒー(coffee)、ビール(beer)、トラック(truck)、ゴルフ(golf)、バイオリン(violin)等。

其次是和制外来语,也就是日本人为了迎合本国的使用习惯而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本没有什么瓜葛的词汇拼凑在一起,并人为的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例如:マイカー(词源My+car、英语Private car)、ナイター(词源Night+er、英语Nighte game)等。

这样的语言在语源国家没有出现,却在日本非常流行。

好像来自各国的不同词汇在日语集合里进行了一次大拼盘游戏。

浅析日语中外来语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浅析日语中外来语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浅析日语中外来语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在日语中,外来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日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且也带来了各方面的影响。

本文就此进行分析探讨,以供日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日本语言文化。

标签:日语外来语形成原因影响一、外来语的定义日语中的外来语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外来语是指在与其他各国交流中,伴随着文化被吸收并日本化了的外国语言词汇,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汉字词汇。

狭义的外来语是指从欧美语言中借用而来的外来词汇。

二、外来语形成的原因(1)吸收外国文化是外来语形成的原动力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和事物的国家。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更是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思想,接触到大量的新事物、新概念。

由于日语固有词汇量的不足,经常会出现找不到合适的词汇翻译,或者即使翻译过来也不能完全领会其意思的情况,就不得不借用另一国家的语言来表达。

因此大量代表新事物、新概念的外来语逐渐形成,并被人们吸收接受下来。

(2)日语本身的语言结构特点有利于外来语的形成日语的表记采用的是汉字和假名相结合的方法,假名属于表音文字,现代日语外来语使用假名中的片假名来表记,使外来语的引进变得容易。

任何一个新词,只要将其发音用相应的片假名写出来,即成为一个新的外来语。

片假名的这种方便性和单纯性为日语大量吸收外来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提高了外来语形成的速度。

(3)崇外的民族心理促进了外来语的形成日本是一个岛国,在地理上处于封闭状态。

一个长期封闭的民族,一旦开放之后,对大世界的好奇心很容易转化为强烈的崇外心理,这种心理常常表现为自主地使用外族的语言。

认为外来语是新鲜事物,给人一种高雅、时尚的感觉。

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日本传统文化了解较少,对外面世界及新鲜事物却兴趣浓厚,外来语作为一种新的词语往往能很快在年轻人中风行起来,有些年轻人甚至认为越使用外来语就越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这些心理促进了外来语的形成和传播。

三、外来语形成后的影响日语外来语的形成及发展,对日本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从外来语看日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借鉴

从外来语看日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借鉴

从外来语看日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借鉴摘要:日语当中外来语如此之多,使用如此之频繁。

可以看出日本人不仅学习外国的语言,还善于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事物,并善于将学来的东西加以整合利用,从而为自身创造方便。

本文将从外来语出发,分析日本人对外国文化的态度和吸收借鉴情况。

关键词:外来语;日语;汉语;外来文化;日本文化外来语不只是一种文化倾向,更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各个历史阶段对外交流的情况。

外来语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在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地与外来文化进行接触、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吸收着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本国的文化。

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语言,也经历着这样的过程。

外来语可以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

1关于外来语外来语从字面解释就是来自外国的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严格地说,日语中的汉语词汇以及来自古朝鲜语,阿伊奴语的词汇也应属于外来语。

狭义的外来语主要是指从西方国家的语言中借用,并用片假名书写的词,也称为“洋词”。

日本人积极的学习西方的语言和先进的技术,这样外来语就像潮水一般的涌入日本,外来语已深入了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

如:生活,商业,学术等。

1996年,日本国立研究所对有关报纸词汇作的调查表明:在区别词数中,外来语占有12 %。

外来语的限制和规范使用,也已经成为了日本国语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

可以说,外来语的使用,已经成为了日本人语言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先驱很多人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会专注于各个时代的政治形态、经济状态、社会生活和思想史的研读,往往忽略了它们的载体……语言的发展历史。

语言的发展从一个原始的角度反映了这段历史的变化。

一个新事物的发明,必然会有相应的词汇产生;一件事物的消亡,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这项事物的词汇也将会被人们遗忘,而退出语言历史的舞台。

语言的这种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也间接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历程。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治 制度 到经 济 、 教育 、 文学 、 思想 、 社 会生 活等 各方 面无 不烙 上 了中 国文化 的 印记 。 … 在 政治 制度 上 , 模 仿唐 朝 的三省 六部 制 , 设二 官八 省制 , 以唐 朝 的制度 为蓝 本 , 制 定 了《 大 宝律 令 》, 用 法 律确 立 了新 的封 建经 济政 治制 度 。在经 济方 面 , 改 革土 地制 度 , 模 仿唐 朝 租庸 调 制颁 布 了《 班 田收授 法》, 大 大促 进 了社会 生 产力 的发 展 。在教 育方 面 , 天智 天 皇 在 京都 设 立大 学 , 学 习 的 内容 与 唐 朝大 体 相 仿 。在 语 言 文字 上 , 留唐高 僧空 海利 用 汉 字 草 书创 造 了平 假 名 , 留 学 生吉 备 真 备 利 用 汉 字 楷 书偏 旁 创 造 了片 假 名 。 从此 , 日本有 了 自己的文字 , 极 大丰 富 了 日本 人 的表达 能力 , 假 名 文 字对 日本 文 化 的发 展 起 到 了不 可 低估 的 作用 。 在文 学方 面 , 由于政 府官 员多 为擅 长 唐 文 化 的文 人 学 者 , 而 且 宫廷 常举 行 咏 汉 诗 的 宴会 , 因 而 出现 了许 多 优秀 的汉 诗集 , 该 时代在 文学 史 上 被 称 为 “ 国风黑 暗时 代 ” 。在 思 想 方 面 , 日本 选 择 了从 印 度传 人 中
( 今 奈 良) , 模 仿 长安 建造 , 街道 的排 列方 法几 乎一 样 , 有“ 朱 雀街 ” 、 “ 东市 ” 、 “ 西市” 等名 称 。在 社 会 生 活方
面, 唐 人所 喜爱 的 马球 、 角 抵 等体育 活动 先后 传 人 日本 , 茶 叶 于奈 良时期 传 人 日本 , 日本 人 的生 活 习 尚 、 节日

日本对外来文化吸收的特点的分析

日本对外来文化吸收的特点的分析

日本对外来文化吸收的特点的分析——以明智玉子为例明智玉子,又名细川玉子(ガラシャ),洗礼名:加拉夏(Gratia)。

生卒年:1563~1600。

日本古代三大美女之一,明智光秀的次女,细川藤孝之子细川忠兴之妻。

父亲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之后因背负逆臣之子的罪名,在山中隐居子在被幽禁之后接触了传来不久的基督教。

美丽、矜持而纯洁的玉子不能忍受逆臣的女儿这个污名,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孤独的幽禁生活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观。

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可值得信任的吗?什么也没有。

佛教和儒教都不能解除她的苦恼。

这时,基督教的所谓在神之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耶稣的十字架可使你赎罪而获得拯救的教诲使玉子看到了希望。

她背着丈夫接受洗礼,并被授予基督教教名珈拉莎,成为基督教徒。

玉子回来后,忠兴知道此事勃然大怒。

因为在秀吉统治的时期,基督教被列为邪教而受到国家禁止。

忠兴拿刀逼玉子弃教,玉子坦然说道:“惟信仰不能抛弃。

”接受基督教洗礼后的玉子成为一个忠实的基督徒,但同时,作为一个从小接受传统中国儒教和武士道精神教育的女性。

玉子的身上重叠了好多重文化的影子,特别是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冲击。

关原合战,明智玉子的丈夫细川忠兴作为支持德川家康的西军活跃在战场上。

而明智玉子则与黑田泽明、加藤清正等大名的家属作为人质被东军的石田三成软禁在大阪城,已达到牵制西军大名将领的作用。

关原合战前夕,为了更好的要挟西军的大名们,石田三成准备对自己手中的人质进行迁移,已达到最佳的“人质计划”。

明智玉子等人质也明白,一旦被作为人质迁往战场,势必会影响丈夫的作战。

长期被武士道精神以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玉子等人质准备以自杀的方式毁灭石田三成的人质计划。

这个举动对于其他大名的家属或许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但对于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明智玉子来说确实一个巨大的障碍。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里就有一条:不允许残害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的生命。

日本本土的武士道精神,中国传入并已受到日本自己改化的儒教文化与新传入的基督教和它代表的西方文化在玉子身上发生了不和调和得矛盾。

以外来语为视角看日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借鉴

以外来语为视角看日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借鉴

以外来语为视角看日本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借鉴樊 情1 万 晴2(1.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2.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赣州 341000)摘 要:日本是个岛国,但日本人善于学习、接受外来事物,包括外国的语言文字,并结合本国的实际进行整合利用,实现为己所用。

关键词:外来语日 语外来文化 日本文化吸收借鉴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统一体。

任何国家、民族的语言中,都有一些与外来文化相连的独特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外来语,它是各种国家、民族的语言在彼此交流中扬弃、发展、创新而产生的的结果。

也就是每个国家、民族的人民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彼此的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利用和发展。

日语当中外来语数量众多,使用频繁。

对此,笔者对此进行粗浅探讨。

一、日语中的外来语在日语中,所谓外来语就是“从别的语言中吸收过来,和本国语言一样使用。

”(《大辞源》)从广义上说,外来语包括现代日语中的汉语词汇,以及从亚洲其他国家吸收过来的词汇;从狭义上说,外来语就是指从欧美等西方各国吸收而来的外来词汇,且多用片假名表记。

日本人在吸收外来语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音译来吸收外来语,这部分的词语一般被称为音译外来语。

音译外来語とは外来語の単語を音訳され、その国の言葉の音韻体系に組み込まれて、表記意味、発音などの点でその国の言葉の語彙体系の一部となったものである。

(《现代日本语词汇学》)这个定义,很清楚的阐释了日语中的外来语的引入方式。

例如:アメリカ(America)、コーヒー(coffee)、ビール(beer)、トラック(truck)、ゴルフ(golf)、バイオリン(violin)等。

其次是和制外来语,也就是日本人为了迎合本国的使用习惯而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本没有什么瓜葛的词汇拼凑在一起,并人为的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例如:マイカー(词源My+car、英语Private car)、ナイター(词源Night+er、英语Nighte game)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摘要】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它对外来文化很少排斥,而是积极地消化、吸收,并且其对外来文化并不是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根据国情与民情的实际,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其有益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最后使其成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开放的社会和日本人的一些思想是分不开的。

而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并且不止一次地面临着共同的历史命运。

应该说,日本的经验对我们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日本外来文化吸收创新原因中国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民族,每当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都能够为适应自身的要求,有目的地、系统而又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融合、创新,最终形成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偏居东亚的岛国,四面环海,可谓“远东孤儿”,见闻闭塞,对外来文化素来具有新鲜感,因此有人说:“从特定意义上讲,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

”【1】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经也指出:“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

”一、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从日本文化史来看,日本文化是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

日本接受外来文化有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是大化革新,吸收了隋唐文化。

第二次是明治维新,吸收了西欧文化。

第三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吸收了美国文化。

【2】早在2000多年前,中日两国已经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友好往来,所以在中国的隋朝、日本的推古朝以前,中日就出现了交流。

在日本绳文时代末期,为了躲避战乱等,很多的中国人经朝鲜半岛移民到日本,同时也将先进的文明与生产工具和技术带到了日本,比如说水稻、铁器、青铜器等,促进了日本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公元五六世纪以后,日本更加积极地吸收中国的文化,不仅有物质层面的吸收,还有了精神文化方面的。

这个时候日本正是推古朝,圣德太子通过朝鲜半岛间接吸收中国儒家、法家、道家、佛教文化,在日本进行了推古朝的改革,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604年制定“宪法十七条”,都是引用中国典籍,使用了儒、法、道、佛教的一些规范和思想概念。

而且为了更全面学习中国文化,他还主动派出遣隋使到中国去,这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经久不衰的动力,推到了日本的大化改新。

公元618年,隋亡唐兴。

当时日本正处于社会制度变化发展的时期,为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和引进唐朝制度,日本朝廷向唐朝派出遣唐使,而这个时期遣唐使的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派遣持续时间之长,是世界中古史上的一大奇观。

这个时候也是日本“百事皆仿唐制”的“全盘唐化”的时代,是“唐风”文化盛行的时代。

日本学者坂本太郎指出:“这个时代的文化,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唐风的盛行,无论是儒教、佛教、律令政治,还是学问艺术各方面,都是照搬唐朝的样式,或者稍加修改增删,总之,无不与唐风有关。

人们认为唐文化具有最高的水平,尽早达到它那样的水平,是当时一般的共同目标。

”【3】当然,日本在吸收、移植中国文化是,还是注意了日本的国情的,是有所变通的。

比如说,唐朝的尚书省中除六部外还有九卿,这是沿王制而来的。

九卿当中又有大理寺这样的司法官,但刑部也有司法官。

于是,与司法有关的官职就产生了重复。

另外,尚书省六部之一的工部,与将作监并存,户部与内务大藏并存,礼部与礼仪使并存等等,这样重复的官职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而当日本在引入唐制,设立八省时,并不是全盘照搬。

不但因应本国国情,将户部分为民部和大藏,还将作为执行官的辨官和负责审议的门下省的官职并于太政官之下等等各方面的改革,从而避免了由理想与实际需要出发的官职的重复,如上述所说的改革司法官的重复,一份工作两个人去做这样的冗官状况,确是颇费了一番苦心的。

而最能体现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创新的当数日本文字的创立了。

日本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创作了以五十音为基础的本国文字,这种文字是吸收了汉字的某些字形而创造的,在中国文字早已发达完善时,日本尚未创造出自己的文字来书写自己的语言,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日本人先是借用汉字书写日本语言,后来又借助汉字创造出日本假名,假名与汉字混用,形成发展为今天仍在应用着的日文。

正是因为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并不是照搬照抄,这样日本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整合过程中终究未有否定自我,而是保持了日本文化自始至终的主体性,形成了“和魂汉才”的文化模式。

【4】古代日本把中国作为吸收外来文化的主要对象,但到了近代中国落后了,西方世界崛起,这时,日本不是拘泥于古老的中国文化,而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方文化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

在1868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在政府发布的治国大纲———“五条誓文份明确提出了“求知识于世界”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日本文化转而对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全面开放。

在明治政府“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的指导下,从1868年到1890年,日本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学术思想乃至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选择地学习和移植了西方(尤其是荷兰)文明,在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形成了近代日本资本主义文化,并使日本很快成长为世界五强之一。

而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以后,日本受到了美国的占领。

美国在占领期间,对日本文化实施了重大的外科手术,这导致大量地移植了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文化制度。

尽管日本文化在转型过程中不断努力汲取西方的先进文化,但并未盲目吸收或是全盘西化,而是仍然保持着自身的特点。

这样日本文化在面临西洋文明强烈挑战之时再一次发挥了其灵活应对的特长,在对西洋文明的别择中最终打出了“和魂洋才”的旗帜。

而在在美国文化冲击波袭来之时,日本人仍未放弃融合内外文化的一贯传统,走出了“和魂美才”的发展模式,倡导国民仍固守本民族的良风美俗,保持日本文化古色古香的韵味。

由此可见,日本文化在具有强大吸收性的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抵抗性,无论是中国文化、欧洲文化还是美国文化都要接受日本批判性的吸收,都要经历日本化才能得以生存、发展。

【5】二、日本能够吸收外来文化并使其本土化的原因通过了解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我们知道,日本对外来文化一直保持着一种开放的态度,有很强的包容性,并且在引进外来文化后还能够进行创新使其本土化,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呢?我想,首先,我们应该分析一下日本人民所生活的环境,因为地理环境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民族性格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6】众所周知,日本是西北太平洋上一个狭小的群岛国家,为太平洋西部海底大山脉露出水面的一些海岛,它的国土面积狭小,耕地有限,并且资源匮乏,这些都使得日本人不得不依赖于外部,向外进口或掠夺。

再加上,日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灾害频繁,它地处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上,地壳变动极为激烈。

据统计资料表明:日本全国平均每天约有四次地震发生,每年有1次6. 5级地震,每10年有1次7. 5级地震,每20-30年有一次8级以上大地震,还有危害巨大的火山和台风,这些给日本的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

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匮乏的资源,日本人的生活得不到根本性的保障,甚至于他们的生命都有极大的威胁。

残酷的现实不仅使日本人感到了眼前生活的艰辛与残酷,更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了无限的忧虑和惶恐,造就了日本人敏感的心理特质和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危机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愈加浓重。

于是,在危机意识的作用下,日本人千方百计地向外学习先进文化以促进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很强的对舶来文明的适应能力。

正如吉田茂所说:“日本民族能够巧妙地利用当时国内外有利的环境和条件,靠的是日本民族所具有的巧妙的顺应、应变能力”。

【7】日本民族这种对外部世界的善变的弹性适应力,总是使其能顺应时代的必然趋势前进。

日本具有这种本领的动力就是基于日本民族强烈的生存需要。

再者,日本是一个孤立的岛国,“由于日本岛国的封闭性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后进性,决定了其“只能靠引起外来思想文化的形式来发展其自身的思想文化。

”【8】为了摆脱落后,日本不得不吸收各种外来文化,以此来迎合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而且,日本不像中国那样有“唯我独尊”的文化优越感,日本不是“文化的发源地”,一直以来都处于落后地位,这种与先进文化相比造成的落差,反倒使其没有文化包袱,对外国文化不存在传统文化偏见,所以能够积极地吸收外国先进文化。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视了日本古代所特有的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虽然日本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始终以吸收的外来文化为媒介,但它毕竟有自己的根。

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树,它的根深扎于日本的国土上。

【9】事实上,构成今日“日本文化模式”的内在根据恰恰存在于史前文明之中,以“绳纹人”为主体的“绳纹文化”乃是日本文化的“母体”,之后经过漫长的变迁与外来文化多次“交融”才形成今天日本所特有的文化。

虽然绳纹文化带有未开化的、落后的、非理性的特征,但其在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狂潮中均发挥着强有力的主导与制约作用,坚持了日本文化的主体性并将外来文化日本化,这种深层文化是日本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长期积淀的结果。

三、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并且不止一次地面临着共同的历史命运。

但是为什么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他们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不同?面对日本文化的兼容于传承,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说,日本的经验对我们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拒绝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的国家和民族必然衰败,甚至还会灭亡。

不可否认,中华民族的文化确实很辉煌,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产生“唯我独尊”的傲慢心态,我们应该这个现实,以一颗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外来文化,不能一味的排斥。

像清朝的“闭关锁国”,是我们应该牢牢记住的反例。

所以,在遇到外来文化挑战时,需要我们摒弃“自我中心”的偏见,对外来文化采取较客观的“拿来主义”。

其次,吸收外来文化必须是在保持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精粹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地吸收,而不能光是形式上,或是单纯从物质文化上持“拿来主义”简单地照搬。

中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有待我们发掘。

【10】我们要在保持本民族的特色的前提下来吸收外来文化。

在现代,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多中国人已经忘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一味地崇洋媚外,他们更愿意过“情人节”而不是“七夕节”,这就本末倒置了。

虽然日本也吸收了很多的外来文化,但是,无法否认,日本人的固有特性或称之为“国魂”或“和魂”的文化因子却始终保持着稳定。

【11】日本对吸收进来的事物也会加以改造、扬弃、创新。

事实上,就在吸收、引进外来事物的最初阶段,日本为政者就已经经过一定的深思熟虑,去选择那些可预见到能够适合并促进日本发展的“先进”事物。

【12】所以,当我们面对外来文化输入的新高潮时,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可供参考和借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