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吸收的重要阶段及其影响-日本文化论文.

浅析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吸收的重要阶段及其影响-日本文化论文.
浅析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吸收的重要阶段及其影响-日本文化论文.

日本学者岩城见一认为:“日本文化并没有固定的本质”,日本文化具有一种“异种杂交”的特质。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日本在其发展历程中吸收了众多的外来文化,从而形成了多种文化融合共存的局面。总体而言,日本文化共经历了四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其相对应的是日本文化发展史上的四次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融合的阶段。通过这几个阶段,日本吸收了大量的外来先进文化,促进了本国文化的高速发展,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最初是以中国文化的“衍生文化”的面目出现的,日本文化作为一种“低地文明”,只能积极地吸收他国先进文化以促进本身发展。日本在其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一直持续不断地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其中,最主要有以下四个阶段:

1.中国秦汉时期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

《史记》中所记述的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扶桑之事,可谓开启了三千年中日文化交流的滥觞。这虽然只是传说,然而就其发生的时代而言,也有其可信之处。

公元前三世纪时,日本列岛的土著文化仍然处于原始采集和旧石器时代的绳文文化,而当时中国已经进入了高度文明的铁器时代。中国吴越地区的难民不堪战乱,乘槎浮海,来到日本,为日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使得日本迅速地从原始采集文化阶段步入了水田农耕阶段,从旧石器时代步入了铁器、青铜器时代,继而出现了辉煌的弥生文化。

此次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之后日本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大化革新对中国隋唐文化的吸收

隋唐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公元600年,圣德太子开始向中国派出遣隋使。日本一改先前被动地、消极地吸收中国文化的状态,开始采取直接地、积极地向中国学习先进文化的态度。此后大约200年的时间里,日本向中国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达12次之多,每次都有数百人。他们大量地将中国的行政制度、文学艺术、医药、法律等带回日本,促使日本自大化元年(公元645年)开始实施革新,将从中国引进的先进文化全面应用于本国的国家政治和国民生活中,并且在此次革新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3.明治维新对西洋文化的吸收

欧美等国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技术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其生产力急剧增加。因此,欧美诸国成了世界上先进技术的发源地。自从美国1853年打开日本大门之后,英、俄、荷、法等国纷至沓来。德川幕府奉行了200余年的“锁国”体制被打破,日本进入了“开国时代”。面对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日本迅速摒弃“闭关锁国”的政策,大量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继而于1868年开始了举世闻名的明治维新。同时,这次的文化吸收高潮导致日本走上了资本主

义的发展道路。

4.战后对美国文化吸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战败并向盟国投降。日本虽然在战争中一直力图将战场置于本土之外,但盟军对日本的反击也使得日本遭受了巨大的损伤。在美国的实际控制之下,日本开始了战后重建工作。为了尽快恢复战争中损伤的元气,日本大量吸收了美国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这也成为了日本文化发展史上的第四个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时期,并直接影响了当今日本社会的发展。

日本文化经过四次大规模地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经过了长期的消化融合,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以下特点: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稿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稿 本文是关于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稿,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下文为大家介绍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叫郑彬彬,是11级日语专业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日本的防火文化及启示》,论文是在江静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四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毕业论文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各位の先生、こんにちは!私の名前は郑彬彬は、11级日本语科の学生で、私は卒业论文のテーマは『日本の防火文化および示唆点」の论文が江静、担任の子育てのアドバイスで决まる」との、ここで私は、私の担任に対し感谢を後にして、各位の先生手际よく持て成す参加私の论文の答弁心から感谢していますし、4年间で私の机会が得教えの各位の先生に心から敬意を表します。次に私は本卒业论文の目的とする内容を骨子とする、各位の先生にことを报告して、恳请各位の先生批判指导を受けてきた。 まず、この卒业论文设计の目的を话したいです。 文化从广义概念上来说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精神文化是指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物质文化指的是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日常用品等,属于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是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法律制度等。本文所指的日本防火文化正是引用文化的广义概念,从防火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前三章分别是从这三个角度对日本的防火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第四章则是在前三章的基础上得出启示。研究日本

浅析日本饮食文化

第28卷第4期V ol.28,No.4 西安社会科学 Xi .an Social Science 2010年8月 Aug., 2010 收稿日期:2010-04-01 作者简介:孙璐(1990-),女,黑龙江伊春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2007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 浅析日本饮食文化 孙 璐 (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 152500)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运转,日本岛国日益成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日本的饮食文化成为大众追捧的潮流,可以说已从追求饱食进入追求美食,进而发展成追求愉悦的心情阶段。日本料理不仅博得大和民族的深深喜爱,在世界饮食文化中也独树一帜。本文简要的介绍几种具有特色的日本料理及一些饮食习惯。 关键词:日本料理;折筷子;饮食习惯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0)04-189-02 谈到日本的饮食文化,可以说已从追求饱食进入追求美食,进而发展成追求愉悦的心情阶段。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季节变得越来越不分明,然而日本人珍惜季节风味的心却始终不变。一般西方人的观念,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锅或样子古怪之寿司,而日本食品于近年来已人所皆知世界闻名了。很多游客到日本也懂得去品尝新鲜的生鱼及肉质鲜嫩之炸虾,更有部分游客已做好准备去日本享用各种各样的传统美食的打算。 一、日本饮食文化的概况 日本饮食一般可分为主食和副食。米是主食,蔬菜及鱼等为副食。中世纪至明治时期,日本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对肉食有所禁忌,所以很少食肉。明治以后,这种禁忌才得以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饮食中也普及了面包等面食类。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肉类和乳制品等的摄取也大幅增加,再加上速食食品的普及,使日本人的饮食生活愈发多样化。料理的方式主要有煮、炸、烤以及凉拌菜等,同时搭配有味噌汤(酱汤)、腌酱菜(渍物)等。现在的副食之中也有许多西洋料理或中华料理的搭配。日本料理的特色是生、凉、油脂少、分量少、种类多、颜色好看,而且非常讲究食器的选择。日本饮食文化。即色自然、味鲜美、形多样、器精良。 稻米自古以来作为日本人的主食,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目前日本全国各地都可以种 植水稻,主要产地在日本关东与东北地区。每年春季开始种植水稻,到了10月中旬,当年产的稻米便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这在日本被称为/新米0,著名的品种有/越光0、/竺锦0等。 二、料理系列 (一)怀石料理 怀石料理是比较有名的日本料理。按照字面来解释,就是怀中抱着石头。据说很久以前修行僧一天只能在上午吃一顿饭。当然到了晚上就会又冷又饿、饥寒交迫。所以和尚们想到一个方法,就是把加热的石头(温石)抱在怀里。后来人们就把仅仅填满空肚子、加热身体的清淡的素食和简单少量的食品叫做怀石料理。实际上这是从禅宗那里来的想法,因为禅宗和茶道又有深远密切的关系,所以也把只在喝茶之前吃的一些简单的饭菜叫做怀石料理。怀石料理简单而雅致,同时非常讲究环境的优雅。 很多日本人认为,要品尝真正的日本传统美味,只有到京都的老店内,一边观赏美丽的庭院,一边享用茶怀石料理,才称得上地道。吸收茶道文化典雅的/茶怀石0料理,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美 在各类日本传统料理中,怀石料理的品质、价格、地位均属最高等级。不少日本人认为,在品尝清淡可口的四季怀石料理的同时,更可获得超脱的心境空间。 (二)寿司料理 寿司是日本人非常喜爱的食物。日本人常说 # 189#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08094020 张家瑞 2012/05/16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 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日本文化概论及答案

『日本文化概論』の試験問題 一、次の_の部分にもっとも適切なものを入れてくだい。 (毎_は2点、全部30点) 1、日本文化の基本的な特徴は_と_。 2、_が『十七条憲法』を発布した。 3、日本は_年に始まる大化の改新をした。 4、平安初期の『三筆』の_、_、_が日本書道史上代表的な人物である。 5、日本は710年に遷都した_も794年に遷都した_も、長安をモデルにして作った都である。 6、_のルソーの『社会契約論』を翻訳、解説した『民約訳解』が広く読まれ、東洋のルソーと呼 ばれた。 7、804年、_が入唐して天台宗を学び、翌年帰国して_を拠点に天台宗を説き広めた。 8、日本陽明学は反体制と_の特色がある。 9、普通、_、伊藤仁斎、_は日本古学派の三人の代表者と見なされている。 二、次のセンテンスを判断し正しいものに○、違っている ものに×をつけなさい。(10点) 1、中国との交流の中で大規模に系統的に中国文化を吸収したのは、推古天皇の時期であった。()

2、日本は隋唐文化を吸収するとき、中国の科挙制も取り入れた。() 3、飛脚は江戸時代信書、金銀、貨物などの送達を業と押してひろめした者。() 4、最澄が天台宗を、空海が真言宗を中国大陸から学び新しい日本的な仏教として広めている。 () 5、江戸幕府が1612年に禁教令を出したけど、明治政府が1873年に禁教令を解いた。()三、次に問題を答えなさい。(30点) 1、日本文化がよく外来文化を吸収し得た理由としていくつかの要因が挙げてください。 2、日本家族内で兄弟の間『本家』と『分家』は中国の兄弟関係と同じですか。 3、日本の年功序列制について自分の考えを書きなさい。 四、論述(30点) 1、日本企業の特色の一つの終身雇用の利弊を述べてください。 2、日本の儒学、中国の儒学とは異なる。認識論の面と論理面から述べてください。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日语一年级一班崔蕊学号13100722 日本的茶道缘起于中国,却不同于中国茶文化的以“饮”为主。中国人将饮茶融入生活,没有任何仪式,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当疲惫于劳乏的都市生活后,静下心来,沏一壶茶,或携二三友,在个安静淡雅的地方小聚闲谈。中国茶讲意境,却也是人们生活中简简单单的一部分。而日本的茶道虽承袭中国茶文化的种种,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中国茶艺影响颇深。但日本茶道追求的是更加极端的境界。赋予给茶道更繁杂的过程,及更庄重的意义。 一.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茶道的历史与发展是从唐代开始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主要是由日本遣唐使,留学僧及去日华僧带去的。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天台宗开山大师,最澄和尚赴天台山国清寺留学返回时,不仅带回了天台宗经典,也带回了中国的茶籽,载于近江的台麓山地区。最澄成为了日本植茶技术的开拓者。 与最澄同一时期来华的弘法大师在长安青龙寺学习密宗教义,回国后在高野山金刚寺创真宗言,成为开创“东密”的大师,并从中国带回了制茶的石臼和制茶技术。中本平安朝的时候,弘法大师上了一份《空海给奉献表》于嵯峨天皇,其中道:“……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这是日本最早的饮茶记录。 嵯峨天皇巡幸韩崎之地经过崇福寺来到梵释寺时,留唐归来并兼任两寺大僧都的永忠和尚亲自烹茶献给天皇,天皇很喜欢,当场赐衣,这是日本正史中有关天皇饮茶的最早记载。 首先创立茶道概念的是15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领悟出“佛法存于汤茶”的道理。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崇尚自然朴素的茶风——草庵茶。将军义政的推崇使草庵茶在京都附近普及开来。继村田珠光后武野绍鸥对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将和歌理论注入茶道中。千利修则将茶道推向平民。之后又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茶道的形式样态。 二.日本茶道的规程 日本的茶道仪式繁杂而且庄重。入茶室前要净手,进茶室要弯腰脱鞋,以表谦逊和洁净。为体现茶室中人人平等,在过去要把象征阶级地位的如宝剑,佩刀,珠宝等物品留在室外。茶室不仅讲究室内布局与装饰,也要室外有幽雅环境。室内布有古董玩物等,典雅大气。茶客进入茶室后要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受教。茶人要身着和服跪在榻榻米上,先打开绸巾擦茶具,茶勺;用开水温热茶杯,倒掉水,再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茶。茶碗小而精致,一般使用黑色陶器。献茶前先献上点心,以解茶的苦涩之位,然后接着献茶。 献茶的礼仪很讲究:茶主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客人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茶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然后分三次喝完,即三转茶碗轻啜慢品。饮茶时嘴要发出吱吱响声,以表对茶的赞扬。饮毕,客人要说吉利话,特别要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布局的优雅及感谢主人款待。这就是普通茶道的全过程。 当然在茶道的最高礼待中,献茶前请客人吃丰盛美味的“怀石料理”,即用鱼,蔬菜,海草,竹荀等精致菜肴。 三.日本茶道的精神 日本茶道精神主要与禅的思想相联系。总结起来即“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独坐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知识分享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 的吸收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摘要】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它对外来文化很少排斥,而是积极地消化、吸收,并且其对外来文化并不是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根据国情与民情的实际,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其有益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最后使其成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开放的社会和日本人的一些思想是分不开的。而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并且不止一次地面临着共同的历史命运。应该说,日本的经验对我们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日本外来文化吸收创新原因中国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民族,每当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都能够为适应自身的要求,有目的地、系统而又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融合、创新,最终形成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偏居东亚的岛国,四面环海,可谓“远东孤儿”,见闻闭塞,对外来文化素来具有新鲜感,因此有人说:“从特定意义上讲,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1】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经也指出:“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 一、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 从日本文化史来看,日本文化是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日本接受外来文化有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是大化革新,吸收了隋唐文化。第二次是明治维新,吸收了西欧文化。第三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吸收了美国文化。【2】 早在2000多年前,中日两国已经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友好往来,所以在中国的隋朝、日本的推古朝以前,中日就出现了交流。在日本绳文时代末期,为了躲避战乱等,很多的中国人经朝鲜半岛移民到日本,同时也将先进的文明与生产工具和技术带到了日本,比如说水稻、铁器、青铜器等,促进了日本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公元五六世纪以后,日本更加积极地吸收中国的文化,不仅有物质层面的吸收,还有了精神文化方面的。这个时候日本正是推古朝,圣德太子通过朝鲜半岛间接吸收中国儒家、法家、道家、佛教文化,在日本进行了推古朝的改革,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604年制定“宪法十七条”,都是引用中国典籍,使用了儒、法、道、佛教的一些规范和思想概念。而且为了更全面学习中国文化,他还主动派出遣隋使到中国去,这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经久不衰的动力,推到了日本的大化改新。 公元618年,隋亡唐兴。当时日本正处于社会制度变化发展的时期,为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和引进唐朝制度,日本朝廷向唐朝派出遣唐使,而这个时期遣唐使的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派遣持续时间之长,是世界中古史上的一大奇观。这个时候也是日本“百事皆仿唐制”的“全盘唐化”的时代,是“唐风”文化盛行的时代。日本学者坂本太郎指出:“这个时代的文化,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唐风的盛行,无论是儒教、佛教、律令政治,还是学问艺术各方面,都是照搬唐朝的样式,或者稍加修改增删,总之,无不与唐风有关。人们认为唐文化具有最高的水平,尽早达到它那样的水平,是当时一般的共同目标。”【3】 当然,日本在吸收、移植中国文化是,还是注意了日本的国情的,是有所变通的。比如说,唐朝的尚书省中除六部外还有九卿,这是沿王制而来的。九卿当中又有大理寺这样的司法官,但刑部也有司法官。于是,与司法有关的官职就产生了重复。另外,尚书省六部之一的工部,与将作监并存,户部与内务大藏并存,礼部与礼仪使并存等等,这样重复的官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和了解,让我们从各个方面对日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的经济,科技,经济管理,教育等都是值得我们发展中国家借鉴的。 也许是小时候学的历史知识在我的心里太过于根深蒂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总是怀着一丝敌视,直到现在才学会了辩证的看待。 日本文化是传承于汉唐宋明的汉民族古典文化,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优秀文化。不可否认,日本这个民族在吸收不同文化的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例如,茶道,书法等等,都是在中国之华夏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创造而来。我们中华民族秉承了孔老先生的儒家思想,不断的吸收现代文化的同时,也摒弃了许多传统文化。比如说,在新民主文化时期,胡适先生提出中国汉字拼音化,如果胡适先生这一想法得以实现,实乃中华民族之大不幸。正巧这些被我们渐渐忘却的传统,正被别人弘扬着,我想这也是前几年中日、中韩传统节日之争的原因吧。 日本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文学等方面,日本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讲究礼节世日本人的习俗,平时人与人见面时总要互相鞠躬,并相互问候;日本的当代文学与其他的事物一样,有其丰厚的渊源,部分来自中国的传统的影响,也有来自多元化的西方的思想,当然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特点也是少不了的。九世纪是日本与中国直接交往的时期,这时候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日本的文学影响至深。日本

的文化艺术主要以体现在茶道,花道两方面,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声誉,而花道,顾名思义就是插花艺术,日本的花道始于十五世纪,花道有多重流派,而每一种流派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他们所遵循的艺术准则以及这些准则所蕴含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宇宙观基本是一致的,特别强调事理一体,因此,尽管日本的插花艺术千姿百态,但象征天地人的三条线是罪基本的格局。说到日本的体育文化,当然少不了相扑,柔道和剑道,相扑是日本的国技,不仅在国内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年来在过外也颇受外国人的欢迎。而柔道起源于古代的武术,可追溯到柔术,剑道是由日本传统的剑术发展起来的,剑术原为武士掌握格斗技术的训练手段,1970年国际剑道联盟成立,剑道开始被承认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剑道在战后一直衰落,但现在开始复兴。 我最欣赏的还有日本的茶道。说起日本的茶道,它还是起源与中国,但其中具有日本民族味。日本茶文化是在唐朝时期传入的,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我想这与中华子孙所受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隐忍的接受着外来文化,却在隐约中失去了自己特有的传统。在我们批评他人抄袭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反省下自己,为何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财富。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许多人会认为,日本人饮茶,只重形式。

丝绸文化概论

浅谈中国古代丝绸的地位和作用 论点:研究丝绸文化的作用 摘要 丝绸文化是人们在丝绸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丝绸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丝绸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先导,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1]。世界丝绸文化起源于中国,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把中国丝绸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的同时,也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丝绸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推动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丝绸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交流的友好使者,对促进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研究丝绸文化,既有利于我们把握丝绸文化的发展脉络,又有利于我们发掘丝绸文化对我国新时期发展所能发挥的现实意义。 重点词:丝绸文化中国作用 丝绸文化的作用: 1.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丝绸文化对纺织业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本土的丝绸文化反作用于本土的纺织业,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改革,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创造出新的织物类型,进一步丰富了丝绸文化。 外来丝绸文化对本土纺织业的发展与革新所产生的作用更为巨大。中国的丝绸进入欧洲各国后,各国君主们纷纷建立与发展本国的丝织业。在此过程中丝绸文化的传播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不断完善、不断丰满的。例如西欧抽丝织绸工人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色彩的感受,融于中华民族祖先的创造力之中,使纺织技术日益精湛、科学,成为近代工业的先导。正是由于这种极富创造性的糅合,极大地丰富与促进了纺织技术的发展。国外丝绸文化形成后又反馈

论周作人的日本文化情结-毕业论文

【标题】论周作人的日本文化情结 【作者】何锦秋 【关键词】周作人日本文化情结 【指导老师】袁联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谈论周作人,现在依然是个具有很多争议的话题,面对他仍然有许多困惑的问题。关于他的争论,在中国学术界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评价的差距也是非常的大。他与鲁迅是中国文坛两个被称为“冷”与“热”的文学家。一八八五年一月十六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九零一年入江南水师学堂,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在绍兴教书。一九一七年到北京大学工作。不久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成了新文化的主要参与者。抗日战争时期出任伪国民政府官职,成为附逆之人。晚年生活凄惨,可谓一生坎坷老来不保。而他对日本文化情结却是始终不渝。 在中国现代文人中还找不到象周作人那样与日本联系那么紧密的作家。郁达夫也曾经留学日本,对日本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可以说对日本充满了热爱之情,然而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被他极其信任的日本宪兵杀害。郭沫若,也有远渡日本留学的经历,他在日本的时候对日本文化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对日本文化极其崇拜,然而他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从容的站在了反对日本的立场上。而周作人对日本文化除了喜爱之外,更多的是将自己完全融入日本文化中,使他更了解日本文化,使他对日本文化更加喜爱,从而使他对日本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周作人曾生活学习在日本,对日本有着复杂的情感。他对日本的民风民俗是热爱的,同时也对中日这两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进行了认真的比较分析。 周作人刚踏上日本的土地,马上就感到了日本民族衣食住与民族风情的亲和力。第一天到东京,第一个遇见的人,即伏见馆馆主的妹妹。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周作人感到她“最是特别的是赤着脚,在屋里走来走去”的样子使他感到很好奇。多年以后当他谈起最初的感受时,依然深情回忆在日本生活实际接触的最初的印象。这印象很平常,可是也很深刻,因为他在这以后几十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变化。 [1]周作人还多次在作品中对日本人对待裸体的态度和赤足大加赞赏,认为日本文化没有宗教与道学的伪善,没有从淫逸发生出来的假正经,肯定赤足实际上是一件很健康的心态。他从两个民族文化的认同上的不同进行比较,便不难理解他对中国妇女习惯缠足的“嫌恶”了。周作人在《日本的衣食住》中谈到对日本文化有一种“爱”的原因时说:“我是生长于东南水乡的人,那里民生寒苦,冬天屋内没有火气,冷风可以直吹进被窝里来,吃的通年不是很咸的腌菜,也是很咸的腌鱼;有了这种训练去过东京的下宿生活,自然是不会不合适的。”[2]一些中国留学生刚到日本的时候,都憎恨日本饭菜清淡,枯槁,没有油水。周作人却说“这是大可原谅的,但是我自己却不以为苦,还觉得这有别一种风趣。”[3]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周作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与日本文化的在某些方面是很相似的。正因此,他对日本文化理解得特别深、特别独特,并能够比较容易地捕捉和吸取日本文化的精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英文名称:The Introduction of Japanese Culture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日语专业学分数:2 一、课程性质 “日本文化概论”根据教育部日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规定的,为本科日语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在我院日语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属于专业模块课程,是专业方向系列课程之一。 二、课程理念 1、所属学科分析 “日本文化概论”属于“文学”门类,其一级学科为“外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为“日语语言文学”。 2、课程授课对象分析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对象是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为《综合日语》、《日语听说》、《日语口语》、《日语阅读与写作》、《日本概况》等专业基础课程。 3、课程内容选择分析 本课程为本科日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日本文化概论”是一门围绕日本的文化特点及日本人的心理文化,以点带面地论述日本的历史、社会、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科技等各个文化领域的课程。该课程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对日本历史及社会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使学生能将所学语言知识与日本文化相结合,逐步减少与日本人交往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摩擦与冲突,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课程学习要求分析 《日本文化概论》教学是以教学为手段的跨文化沟通活动,换言之《日本文化概论》教学既是教学活动,又是文化交流和文化比较活动。同时《日本文化概论》课程大都作为日语专业的一门课程,其直接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日语水平和应用能力。 5、课程考核目标和方法分析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的考核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并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课程的考核方法采用“课堂表现+课外作业+期末报告”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课上发言(回答问题和讲授)和参加小组讨论;“课外作业”包括论文写作与拓展阅读。课程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提倡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形式相结合,加强学生对日本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重点讲授日本文化各个层面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1、本课程总目标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对日本历史及社会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使学生能将所学语言知识与日本文化相结合,逐步减少与日本人交往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摩擦与冲突,从而增强学生日后在涉外工作中的适应性,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日本文化论文

西安工业大学 日本文化 姓名学号 专业 院系 2013年5月

通过上选修课——现代日本社会与文化,我爱上了这个有着很浓郁民族特色的,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的国家——日本。而谈起日本,就不得不说说它那别具一格的文化。下面我就就日本文化的饮食文化、企业文化、日语文化这三个方面进行我的论述吧。 一、日本文化之饮食文化 1. 日本饮食文化的三大特点 食物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在饮食文化方面,作为“世界第一的杂食族”,日本人的饮食结构是很值得探究的。因为它能反映日本人的精神结构、社会结构及认识事物的方式,反映日本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色。 早在绳文时代,日本已经有了明确的两性分工:妇女采撷坚果,男子打猎捕鱼。以后,随着水稻种植技术传入日本,日本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杂食这一基本特性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相反,他们的食谱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愈加丰富。 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日本的畜牧业曾经不太发达。同时,在历史上,由于牲畜主要用于耕地拉车而非食用,以及佛教禁忌杀生,因此,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日本人的肉类摄入量一直不足。但是,最近几十年,这种状况已有改变,肉类作为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与鱼类“分庭抗礼”——日本四面环海,在日本可以品尝到的海鱼达三百种以上,日本人自称“彻底的食鱼民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产品而自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和身高、体重均有显著的增长。产生这种状况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按照赖肖尔的说法,就是“食物更加丰富多彩。” 日本人在饮食中兼收并蓄的特性,和他们的思想观念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中国“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日本人认为,万事万物均以“平衡”为第一要义。由于各种食物均有“阴阳”之分,自古以来,日本人始终贯彻杂食的原则,以保证“阴阳”的平衡。正是这种观念,使杂食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日本饮食文化的另一特色是“生”和“鲜”。按照日本人的观念,新鲜的东西是营养最丰富、体内所蕴含的生命力最旺盛的,任何生物的最佳食用期是它的新鲜期。日本人喜欢将食物生吃,不仅生吃各种蔬菜和各种植物,而且生吃鸡蛋,生吃鱼,生吃肉。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新鲜有助于卫生,时鲜则有助于健康。因为,“时鲜”之际,生长激素最旺盛,营养价值当然最高。日本人很久以前就已认识到这一点,在《万叶集》中屡屡可见的食用“时令”物的叙述,无疑就是一种证明。 日本饮食文化的第三个特点是“追求造型美”。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松风、红梅烧、矶松、桃山、牡丹饼,以及州滨、时雨、越之雪、落雁,等等。除了名称以外,凡是到过日本的中国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 最近几十年,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在各个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剧烈的变化莫过于日常饮食。今天的日本,随着人们口味的多样化和西方文化的不断影响,各种食品充斥市场,烹调方式也各有千秋。 从欧式面包到方便面,从麻婆豆腐到通心粉,从十六世纪传自葡萄牙的“天麸罗”(油炸食品)到十九世纪中叶一些离经叛道的医科学生发明的“寿喜烧”(音译“司盖亚盖”,意为煎烤牛肉),从法式大菜到韩国烧烤,从麦当劳汉堡包、肯德基炸鸡到泰国、印度小吃,应有尽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的日本已成为“世界食府”,它与日本多元的民族文化特征互为表里。 2.日本饮食文化之种类 日本料理的种类很多,比较有名的料理有:怀石料理。按照字面来解释,就是怀中抱着

日语专升本.doc

日语专升本.doc

日语专业专升本三年制函授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在日语专科或中级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实用型日语人才。要求在巩固日语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具有比较强的实用能力,具备从事和更好胜任岗位需要的新型从业者。 二、培养规格 (1)具有良好的政治理论素质,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适应社会进步的能力。 (2)系统掌握日语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文化修养。掌握日本经贸、商务以及 日资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强化对专业 学科的训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等实 用能力。 (3)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应用能力,从社会需求和从业者岗位的实际出发, 增强业务素质。 (4)计算机、大学英语(二外)达到函

授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具备日语本科 专业所具备的文化素质。 三、学制 函授三年,计算机、大学英语经过统考达到规定标准,可授予学士学位。 实行学分制可在3—5年内修满全部学分,达到规定的要求获得毕业资格。 四、计划模式与目标定位 1.根据函授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按专业设置开足必修的基础棵,政治理论课,专业课与专业辅修课,专业课突出其实用性强的特点。 2.鼓励和创造条件,使学员日语水平达到国际水平2级以上,大学英语(二外)达到3级以上的程度。 3.鼓励和创造条件,使学员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浙江省规定的本科函授水平。 4.鼓励和支持学员考取有关技能资格证(翻译、商务、报关等)。

五、主干课程简介 1、综合日语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巩固和深化词汇、语法、语音、篇章结构及语言功能意念等方面的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口笔头复用能力,加深对日语文体,修辞及对日本文学原著和中级以上日本文献的鉴赏能力,训练综合运用听、读、写等技能准确流畅表示思想,进行交际的能力。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员在专科阶级知识能力的基础上,经过精选、规范的语言材料及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系统培养和提高学员听、说、读、写、译技能以及运用这些技能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2、日语听力 本课程主要训练内容包括容易混淆的句型、结构、选择关键词句,归纳大意,掌握细节,掌握听力材料要点,记笔记,根据听力材料内容回答问题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经过听力技能训练,提高学员听力水平,能理解所听内容的中心思想,抓

日本文化概述

日本文化概述 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中国传入日本的格斗运动。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仅使用拳和脚,与其它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相 当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合气道原来只是一种用于练习“形式”的运动,其基本理念是对于力量不采用力量进行对抗。与柔道和空手道等运动相比,没有粗野感的合气道作为一种精神锻炼和健身运动,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欢迎。 书道,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 毛笔抄录经 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能剧源于古代舞蹈戏剧形式和12世纪或13世纪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举行的各种节庆戏剧。“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义。演员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暗示故事的本质,而不是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这一剧种在日本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寿司是以生鱼片【刺身(さしみ)】、生虾、生鱼粉等为原料,配以精白米饭、醋、海鲜、辣根等,捏成饭团后食用的一种食物。寿司的种类很多,不下数百种,各地区的寿司也有不同的特点。大多数是先用米饭加醋调制,再包卷鱼、肉、蛋类,加以紫菜或豆皮。吃生鱼寿司时,饮日本绿茶或清酒,别有一番风 味。 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有无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尽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始终以到如得的外来文化为媒介,但它毕竟尽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树,它的根深扎于日本国的风土上。若究其缘起,则可上溯到公元前数千年的绳纹时代。“绳纹文化与后来的弥生文化、古坟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个时期。” 日本历史始于石器的出现,绳纹时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陶器表面带有丰富多彩的草绳模样,史称绳纹陶器。绳纹陶器历史久远,外观渐趋复杂,花纹日益丰富多彩,说明其时陶器工艺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发达。尽管当时日本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但因岛国的地理位置,致使当时欧亚大陆的先进文化未能进入日本。绳纹人群居坚穴,仍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不知农耕。生产力的滞后,亦使其当时社会滞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巫术支配人们的原始社会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 活。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日本历史进入弥生时代。考古学家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掘出不同绳纹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称弥生陶器,史称弥生文化。弥生陶器器形简单,花纹也不繁杂,与绳纹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种新的审美情趣。一般认为,弥生陶器是从海外输入的,即可能是从大陆迁入的民族带去了新的弥生文化。新的文化虽然战胜原有的绳纹文化而成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来人终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并未因之而断续。弥生时代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先进的大陆文明经由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促经日本很快进入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弥生人从事农耕,种植粮食,共同劳动逐渐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会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阶级差别、政治支配关系也逐渐形成。当时,自然崇拜和巫术迷信依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农耕祭祀活动盛行, 成为弥生文化的一大特征。 从公元三四世纪到六七世纪,以畿内为中心,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高冢古坟,标志着日本由弥生文化进入古坟文化的时代。古坟的建筑需要征集大批劳动力,坟内陪葬有镜、剑、勾玉等精致工艺品,象征着死者生前拥有强大权力。这与一般民众死后的简易安葬形成鲜明对照,说明强大的专制集权已经形成,即以畿内为中心的大和国终于在5世纪初统一了日本。这个时期,日本从大陆不仅源源不断地输入物质文明,而且开始导入大陆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汉人和朝鲜人即所谓“归化人”

从日本微笑产业看日本人的微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 题 从日本微笑产业看日本人的微笑 目 作者:*** (原创)专业:日语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年6月

诚信承诺书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生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立题卡 课题名称从日本微笑产业看日本人的微笑出题人*** 课题表述(简述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完成课题的条件、成果形式 等)课题背景: 日本人的微笑自古以神秘著称,而如今一年创下数几千亿日元经济效益的日本“微笑产业”无疑也有此日本式社会性微笑的烙印。从微笑产业这一日本特色战略文化角度探究日本人微笑背后的根深蒂固的民族性格,无疑有利于促进中日两国的相互理解、经济发展以及和平友好。 目的及意义: 本论题通过分析日本微笑产业的成因、现状、利弊、前景等,集中探讨这一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新兴软实力与日本人神秘的微笑的关联,并重点解析这一微笑背后的文化心里和民族性格,力求对加深中日经济的合作与交流建言献策。 主要内容: 本论题首先简要介绍日本微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经济效应;其次,从内外因角度探究其与日本式微笑的关联,分析其利弊和发展前途;然后,举例分析这一社会性微笑背后折射出来的日本人自古形成的礼仪修养和国民性格;最后,从日本微笑产业中借鉴长处、吸取教训,为中国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中日间的经济交流提出微薄之见。完成课题的条件及成果形式: 要求学生大量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数据,力求发掘新的观点和理论。最终完成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答辩,并争取公开发表。 课题来源其他课题类别毕业论文 该课题对学生的要 求 该课题要求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阅读与论文相关书籍,其中中文书籍不少于十本,日文书籍不少于五本。在此基础上,做好总结归纳工作,并发掘出新的观点和理论。 教研室意 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______________ 2*** 年_ 12 _月_ 1 _日 学院意见同意立题(√) 不同意立题()教学院长签名:______________ __2***__年__12__月__10__日 注:1、此表一式三份,学院、教研室、学生档案各一份。 2、课题来源是指:1.科研,2.社会生产实际,3. 其他。 3、课题类别是指:1.毕业论文,2.毕业设计。 4、教研室意见:在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后,就该课题的工作量大小,难易程度及

日本文化概览课程体会

日本文化概览课程体会 时光荏苒,今年已经大四了。在这四年中,选了很多课程,但真正像日本文化概览课这样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气氛愉悦的课可以说只有寥寥数几。在第四年能够选到这门课,是我的幸运,也将成为我一生的财富。 首先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的敬职敬业,他们每节课都尽心尽力地把所知道的都传授给我们。日本文化中心主任老师谦和的态度,对同学们的尊敬随和,一切以学生为本的诚意让我对日本文化中心的老师们都肃然起敬。我想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是日本文化概论,更以自身的行动为我们上了一课生动的文化概览课。 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茶艺、花道、空手道、动漫以及摄影等等方面。茶艺课程中,我第一次学习了日本茶道文化的演变过程。日本人泡茶最讲究的就是茶中的精神,是否将一个人的意志形态融入它的茶中是稽古的重要步骤。不同的茶具对应不同的季节,例如菊花对应的是秋天。第二节茶道课程中,老师亲手为我们研磨茶粉,并将一次完整的日本传统饮茶过程生动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从进茶室之前的礼仪,到饮茶时的跪礼以及手势,老师和中心的志愿者们都耐心的为我们解释、示范,一对一地教学,并热情地让我们免费品尝了和果子。薄茶虽然味苦,且要求最好一口饮尽,但饮茶完毕,舌尖还是停留着那一抹清香,胜过太多浮夸的美食。 接着,说起花道,又是日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日本花道有许多流派,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最基础的、最自然的投入派。其中比

较有名的是一种流仪花。根据它的流仪和理论,起名为生花,亦称正花、活花。生花技术讲究保持草木的自然姿态,强调体、用、留、真、副、体的调和,体现了儒教道德求天、地、人三材调和的思想。由于以上原因,插花时花形整体必须呈三角形。在花道的实践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排列和布置的风格、容器的大小、形状、质地、容量和颜色、展示的地点和场合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课程上,同学们各显神功,不同的花瓶、不同的花、不同的思想,都会创造出不同的花艺,也会凸显出你个人当下的心境。老师要求我们为自己的作品起名,点出自己在插这盆花时的精神,魂。我为我的作品起名为清风,波浪形的花盆配着色彩各异,格外清新的小花,让我觉得心情舒畅。课上还有许多同学的插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门课程教会了我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日本花道,让我对日本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空手道课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次非凡的体验。教练们首先为我们介绍了空手道是来源中国拳法成型于古琉球和后来的日本,现在风靡于世界的一种武术。古琉球由于长年的禁武政策,武器一向被禁止使用,因此,人民不得不创出赤手空拳的格斗技术,以求得生存的自卫本领。尤其是在十七世纪初叶,于是在上层阶级之间,参考中国拳法,创出了独特的格斗技术,这就是最初的空手道,称之为“唐手”。它的本义为“从中国传入的拳法”。空手道并非人所了解的日本武术,它起源于中国盛唐时期,由日本武道传播者带回日本,将其完善。它原称“唐手”,因日文读音与“空手道”谐同,在1935年"去汉化"时才正式改名为空手道。详细介绍之后,教练们为我们做了两个流派的

从外来语的产生和发展分析日本吸收西方文化的特点

人 文 论 坛 186 INTELLIGENCE 从外来语的产生和发展分析日本吸收西方文化的特点 华北科技学院外语系 唐 燕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社会发展的工具。近代以来,日本积极吸取西方文化营养,迅速发展壮大并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在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外来词汇也进入到日语之中,这些外来语词汇,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日语语言,也扩大了日本人的视野。通过对这些外来语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日本吸收西方文化的特点。 关键词:外来语 西方文化 吸收 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社会发展的工具。语言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的需要,而社会的需要又会对语言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众所周知,日本民族以学习吸收外来文化见长,特别是近代以来,日本积极吸取西方文化营养,迅速发展壮大并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可以说,没有西方文化,就没有今天日本追赶欧美各国的成功。在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外来词汇也进入到日语之中,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使用之频繁是惊人的,这些外来语词汇,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日语语言,也扩大了日本人的视野。通过对这些外来语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日本吸收西方文化的特点。 日本同西方文化的接触始于16世纪中叶葡萄牙传教士在日本的活动,日语中最早的外来语即诞生于这个时期,主要是来自葡萄牙语的词汇,例如:バテレン、ビロード、イルマン等。1639年,日本实行锁国政策,除荷兰以外,断绝了与西方任何国家的交往,因此这期间来自荷兰语的外来语大量流入,以近代科学用语为主,例如:アルコール、コーヒー、レンズ等,从中不难窥视出“兰学”留下的痕迹。 1868年明治维新一举改变了日本落后的局面,在“求知于世界”思想的指导下,日本积极开展与西方国家的交往,西方文化开始如潮水般涌入日本,与此同时,西方各国的语言词汇也随之大量流入日语。 到了20世纪,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英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入日本文化领域,以英语为首的外来语新词充斥着日本社会,人们热衷于使用、传播这些新词,以体现自己的博学与时尚。例如:スポーツ、ハイキング、モダンガール等。 二战结束后的二十年间,涌入日语的英语外来语,几乎是日本有史以来上千年接纳外来语的总和,而且,这一时期输入的美式英语占有绝对优势,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パトロール、セクシー、ワンマン等。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地位的确立,外来语在日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日本的年轻人,对外来语的使用甚至达到了泛滥的地步。据说在日本,由于外来语新词的诞生速度太快,数量太多,所以每年都要出版一本新的外来语辞典。日本每年公布的流行词排行榜上,外来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例如:ワンパターン、ルーズソックス、キセラー等。 石野博史曾对《现代用语基础知识》(1976年)中的外来语分布做过调查,结果显示:时装、美容美发、IT、饮食、运动等领域的外来语词汇较多,占到了70%以上,而在化学、哲学、历史学等领域,外来语的比例则在40%以下。说明越是新兴的、时髦的,与年轻人关系密切的领域,外来语就越受青睐。 日本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是全面的,但却并不是一视同仁的,据横滨国立大学教授加岛祥造对《岩波国语辞典》(第三版)所做的调查,日语中有80%的外来语词汇来源于英语,其余依次为,德语5.5%,法语5.4%,荷兰语2%,意大利语1.6%,葡萄牙语1.3%,俄语0.7%,其它3.5%。来自英语的词汇在外来语中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范围也最广,说明日本近代以来吸收的西方文化主要是英美的。英美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代表,而日本在战前与英国,战后与美国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可以说日本向西方的全面学习,主要是向英美学习。 日语中除英语以外的外来语,不仅数量少,而且语义范围也比较固定。例如,从德语中借用的主要是医学、哲学 等领域的词汇(ノイローゼ、イデオロギー等),从法语中主要借用了表达服装,艺术,食品等含义的词语(クレヨン、マヨネーズ等),来自意大利语的外来语则主要是音乐方面的词汇(オペラ、バイオリン等),而从俄语中则主要借用了政治和思想发面的词语(インテリ、ノルマ等)。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对外来文化虽然是广受博取,包罗万象,但却是根据需要,取其最长之处。 此外,日语外来语中有一类特殊的词汇,称作和制外来语。顾名思义,就是日本人根据本国的需要和喜好组合而成的外来语,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例如:シルバーシート、モーニングサービス、ガソリンスタンド、テーマソング等。这些词语中既有英语的组合,也有英语与法语、德语等其它语言的组合,甚至还有英语与汉语词或和语词的组合,例如:野菜サラダー、消しゴム等,这是日语的一个特色,英美国家的人很难理解这些词语的准确含义。从这些和制外来语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它不仅从本国实际出发,有选择的予以吸收,而且绝不摒弃传统文化,力图将西方先进文化与本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它们协调发展,并行不悖。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日本已经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 参考文献:[1] 石野博史:《現代外来語考》,大修館書店,1983年。 [2] 皮细庚:《日语概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 [3] 王秀文:《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4] 周启乾:《近代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管窥》,天津社会科学,198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