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军用涡喷发动机发展揭秘(组图)

合集下载

航空发动机发展的瓶颈

航空发动机发展的瓶颈

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瓶颈发表日期:2012-11-3 16:32:03航空发动机一直就是中国的软肋。

从周恩来总理在世时评论中国飞机的“心脏病”开始,到现在50多年了。

中国的发动机依然是兵器工业最大的软肋。

不仅仅是你提到的歼击机和大运的涡扇发动机,就是直升飞机的涡轴发动机,中型运输机的涡浆发动机,大型舰船的燃气轮机,中小型舰船和坦克的柴油发动机……无一例外,都是中国的软肋。

航空发动机,更是软肋中的软肋。

与美国至少差距30年,什么意思,差一代到一代半吧。

这个是事实,没有争议的。

但是另外两个问题就有争议了。

一个是这样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另一个是,我们究竟什么时候能赶上去。

其实这两个问题有内在关系的,搞清楚原因是什么,就更好判断什么时候赶上去。

简要提供一些个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

落后的原因一:底子太差新中国建国时,工业基础太差。

别说航空发动机,像样的工具钢都没有。

要不是朝鲜战争,中国人用大量年轻士兵的无价鲜血去消耗美国的廉价钢铁,换来苏联人把涡轮喷射发动机的制造技术给我们,中国是不可能在1957年就能生产涡喷-5发动机的。

二:航空发动机工业的涉及面太广虽然同样底子差,同样有文革的挫折,同样有改革开放的机遇,为什么航空发动机就是赶不上来?对比之下,中国造电冰箱、电视,甚至造手机、雷达、火箭、飞船都慢慢赶上来了:洛阳光电展上曝光的歼击机最新航电系统直追F22,美国人看了也吃一惊;中国空空导弹专家悠然的说,我们距离美国人,也就10年吧,一脸的骄傲自满;美国官方认为,中国的空警2000,在技术体制先进性上超过了美国现有装备一代。

真的,兵器上,我们很多东西距离美国的差距就是10年。

什么意思,就是至少没有代差。

而航空发动机呢,差一代到一代半。

原因在于,航空发动机工业涉及的面太广了。

设计当年苏联人先后给了中国涡喷-5(用于歼5)和涡喷-6(用于歼6)、涡喷7(用于歼7)的图纸、技术工艺资料和样机,但是有两样东西我们没有得到。

中国全部国产航空发动机的型号及参数

中国全部国产航空发动机的型号及参数

涡喷-5涡喷-5是沈阳航空发动机厂根据苏联BK-1φ发动机的技术资料仿制的第一种国产涡喷发动机。

涡喷-5是一种离心式、单转子、带加力式航空发动机,属于第一代喷气发动机。

首批涡喷-5发动机在1956年6月通过鉴定,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截至1985年涡喷-5系列发动机停产,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和西安航空发动机厂共生产9658台,主要用于米格-15系列和国产歼-5系列战斗机。

涡喷-5发动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已从制造活塞式发动机时代发展到了喷气式发动机的时代,成为了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批量生产喷气式发动机的国家之一。

涡喷-5发动机净重989公斤,最大推力状态26千牛(2650公斤),加力状态推力37千牛(3800公斤)涡喷-5系列主要有以下改型:涡喷-5甲:沈阳黎明发动机公司于1957年仿制的ВК-1А发动机,命名为涡喷-5甲。

1963年开始转到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生产,1965年6月首批涡喷-5甲通过考核验收试车,8月投入批生产,用于轰-5、轰教-5及轰侦-5飞机。

涡喷-5乙: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于1966年试制成功,用于米格-15比斯飞机。

涡喷-5丙: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于1976年试制成功,用于米格-17飞机。

涡喷-5丁: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于1965年试制成功,用于歼教-5飞机。

涡喷-6是沈阳发动机厂在苏制PA-9B喷气发动机基础上仿制并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发动机系列型号。

涡喷-6于1959年7月定型,是中国首型超音速航空发动机,属于轴流式单转子带加力燃烧室的涡轮喷气发动机。

1984年沈航首次将中国独创的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北航高歌发明)成功应用于涡喷-6的改进型,彻底解决了PA-9B所固有的振荡燃烧现象。

涡喷-6系列发动机是产量最大国产航空发动机,总产量高达29316台,主要用于歼-6系列和强-5系列国产战机,目前仍有相当数量在役。

最主要的是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研制的涡喷6甲和成都航空发动机厂研制的涡喷6A/B性能:直径:0.6686 米、长度:2.91 米、净重:708.1公斤空气流量:43.3 公斤/秒转速:11150 转/分增压比:7.14涡轮前温度:870摄氏度耗油率:1.63公斤/公斤/小时推力:3187公斤推重比:4.59WP-6为我国首型超音速航空发动机。

我国涡扇10航空发动机内幕

我国涡扇10航空发动机内幕

我国涡扇10航空发动机内幕八十年代初期,中国航空研究院606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因七十年代上马的歼九、歼十三、强六、大型运输机等项目的纷纷下马,与之配套的研发长达二十年的涡扇六系列发动机也因无装配对象被迫下马,令人扼腕,而此时中国在航空动力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到二十年之上。

面对中国航空界的严峻局面,国家于八十年代中期决定发展新一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这就是涡扇10系列发动机。

依据装配对象的不同,涡扇10系列有涡扇10、涡扇10A、涡扇10B、涡扇10C、涡扇10D等型号,其中涡扇10A是专门为中国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上马的新歼配套的。

中国为加快发展涡扇10系列发动机,采取两条腿走路方针。

一是引进国外成熟的核心机技术。

中美关系改善的八十年代,中国从美国进口了与F100同级的航改陆用燃汽轮机,这是涡扇10A核心机的重要技术来源之一;二是自研改进。

中国充分运用当时正在进行的高推预研部分成果(如92年试车成功的624所中推核心机技术,性能要求全面超过F404),对引进的核心机加以改进,使核心机技术与美国原型机发生了较大变化,性能大为增强。

这里说句题外话,网上有人说涡扇10是在F404 基础上放大而成,性能直逼F414,似乎也不无道理,因为核心机技术来源较多,不能单纯说由那一家发展而来结构:涡扇10/10A是一种采用三级风扇,九级整流,一级高压,一级低压共十二级,单级高效高功高低压涡轮,即所谓的3+9+1+1结构结构的大推力高推重比低涵道比先进发动机。

黎明在研制该发动机机时成功地采用了跨音速风扇;气冷高温叶片,电子束焊整体风扇转子,钛合金精铸中介机匣;,挤压油膜轴承,刷式密封,高能点火电嘴,气芯式加力燃油泵,带可变弯度的整流叶片,收敛扩散随口,高压机匣处理以及整机单元体设计等先进技术。

涡扇10A的制造工艺与F100、AL-31F相似,十分先进,外涵机匣利用中推部分先进技术采用高性能的聚酰亚树脂复合材料,刷式密封,机匣所用材料与美制F414相似,电子束焊接整体涡轮叶盘,超塑成形/扩散连接四层风扇导流叶片,钛合金宽弦风扇空心叶片,第三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短环燃烧室,收扩式喷口,全权限电子控制技术,结构完整性设计,发动机制造和设计十分先进,不亚于世界同时期先进水平。

飞豹心脏--秦岭(斯贝)发动机国产化背后的艰辛!

飞豹心脏--秦岭(斯贝)发动机国产化背后的艰辛!

1970:安排沈阳黎明负责斯贝,开始仿制民用斯贝1971.7:周恩来批准进口民用斯贝1971.12:周恩来在航空产品质量座谈会上表示同意引进军用斯贝1971.12.26:周恩来指示黎明与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结合搞斯贝1972.4.14:航空工业部决定购买60-80台斯贝用于改装轰5、轰6各10架1972年底:英国政府同意出售民用斯贝1973.1.10:航空工业部正式建议购买军用斯贝专利、2架猎兔狗、一套发动机试验设备1973.7.17:英国政府同意出售军用用斯贝1973.7.30:外贸部、航空工业部请示购买斯贝专利及200台机1973.8.1:李先念、叶剑英批准外贸部、航空工业部请示:“价钱不是问题”。

||此期间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提出异议1974:沈阳厂所有人提出斯贝影响涡喷6丙、涡扇6,反对引进斯贝。

江青反对买斯贝。

后移到西安1974.5.11:航空工业部主要领导决定向中央提出《关于不买“斯贝”发动机的报告》1974.5.18:叶剑英批文:“不可不买”斯贝1974.5.19:李先念表赞成叶1974.6.16:李先念再批示要买斯贝1974.6.23:叶剑英批示支持引进斯贝。

李先念表赞成叶1975.3-6:航空工业部2次表示对摸不透技术无所谓,1975.11:成立斯贝试制领导小组1975.12.13:签订引进军用斯贝合同,共7679万英镑(不含此后北京航空学院买设备、试验等费用)。

目标:3年内复制,5年内国产化。

定点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试制生产,并组织全国各厂支援1977.9:命王震挂帅会战领导小组,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带工作组驻厂督战,王震3次视察。

拨给专项资金。

攻克了76项技术关键1979下半年:造出4台发动机1981:“1981年以后,实际上…斯贝‟…反设计‟技术…吃透‟工作基本上是不了了之。

”全套图纸,专用设备,专用材料仿制斯贝发动机,结果从1975年仿到2003年才完全搞成★研制进度和研制力量安排方面:1968年6月,涡扇6首台试验机试车,就是说涡扇6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了。

中国涡扇系列-涡扇 -9 ( WS-9 )

中国涡扇系列-涡扇 -9 ( WS-9 )

中国涡扇系列-涡扇 -9 ( WS-9 )资料来源:西北工业大学涡扇 -9 ( WS-9 ):用途军用涡扇发动机类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国家中国厂商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生产现状用英国毛料试制成功,现进行部分国产化生产装机对象歼击轰炸机概述:涡扇 9 发动机是我国 70 年代中期根据从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购买的“斯贝”MK202 型涡扇发动机的生产许可证生产的一种中等推力发动机,也是我国第一种从西方国家以许可证方式引进的发动机,提高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水平。

“秦岭”发动机( 涡扇 -9)是英国斯贝 MK202 发动机的国产型。

MK202 曾是英国皇家空军 F-4 “鬼怪”式战斗机的标准发动机“斯贝”MK202 型是英国在 60 年代中期研制的一种性能较为先进的涡扇发动机,长 5025 毫米,直径 1093 毫米,重 1850 千克,最大推力 54.5 千牛,加力推力 91.1 千牛,推重比 5.05 ,最大军用耗油率 0.684 千克 / 牛·小时,最大加力耗油率 2.0 千克/牛·小时,涵道比 0.62 ,与当时国内的涡喷发动机相比,具有推力大、耗油低、可维护性好、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历史:70 年代,我国航空发动机工业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这个时期所生产的航空发动机的质量明显下降,性能上与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

对这种不利的状况,周恩来总理在 11 月份召开的航空产品质量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指出,“飞机的关键在发动机,发动机是心脏,心脏不好,问题不解决,何以打仗”。

周总理的话一针见血。

会后,全国包括航空发动机厂在内的航空制造单位开始了全面的质量整顿,以保证现阶段研制生产的航空产品的质量要求,并考虑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的问题。

从当时的国际环境看,要从国外航空发达国家引进先进发动机是有很大困难的,直接引进较先进的军用航空发动机的可能性较小。

1972 年,我国开始与英国接触,讨论引进其“斯贝”MK511 型民用涡扇发动机的可能,并考虑引进后再在其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军用型涡扇发动机。

国产航空发动机简介2012

国产航空发动机简介2012

国产航空发动机简介2012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之花”,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目前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只有美、英、法、俄等少数几个国家,技术门槛之高可见一斑。

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从最初的仿制、改进到可以独立设计制造高性能航空发动机,走过了一条布满荆棘的发展道路。

一、涡轮喷气发动机自1956年第一台涡喷-5发动机在沈阳航空发动机厂仿制成功以来,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一直以仿制和改进为主,虽然也曾自行研制过几种发动机,但都因种种原因半途而废。

2002年定型的“昆仑”发动机是中国第一个走完自行研制全过程的航空发动机,也使中国一跃成为继美、俄、英、法后第五大航空发动机生产国。

开山之作涡喷-5产量之最涡喷-6性能最佳涡喷-141.中国首台国产涡喷发动机:涡喷-5涡喷-5是沈阳航空发动机厂根据苏联BK-1φ发动机的技术资料仿制的第一种国产涡喷发动机。

涡喷-5是一种离心式、单转子、带加力式航空发动机,属于第一代喷气发动机。

首批涡喷-5发动机在1956年6月通过鉴定,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截至1985年涡喷-5系列发动机停产,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和西安航空发动机厂共生产9658台,主要用于米格-15系列和国产歼-5系列战斗机。

涡喷-5发动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已从制造活塞式发动机时代发展到了喷气式发动机的时代,成为了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批量生产喷气式发动机的国家之一。

2.生产数量最多的国产涡喷发动机:涡喷-6涡喷-6是沈阳发动机厂在苏制Pд-9Б喷气发动机基础上仿制并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发动机系列型号。

涡喷-6于1959年7月定型,是中国首型超音速航空发动机,属于轴流式单转子带加力燃烧室的涡轮喷气发动机。

1984年沈航首次将中国独创的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北航高歌发明)成功应用于涡喷-6的改进型,彻底解决了Pд-9Б所固有的振荡燃烧现象。

涡喷-6系列发动机是产量最大国产航空发动机,总产量高达29316台,主要用于歼-6系列和强-5系列国产战机,目前仍有相当数量在役。

涡喷6

涡喷6

涡喷6用途军用涡喷发动机类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国家中国厂商沈阳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成都发动机公司生产现状生产装机对象歼-6、强-5WP—6系列沿革:WP—6由沈阳航空发动机厂于1958年开始仿制,1961年通过装机考核随后转入批生产,WP—6仿制自MG—19的PД—9B型发动机,适装机型为歼—6(仿制自MG—19)、强—5。

WP—6甲为WP—6改进型,由沈阳航空发动机厂于1964年开始改进,1983年通过国家鉴定随后投入批生产(其实WP—6甲在1979年就投入装机使用)。

WP—6甲为强—5型号的配套发动机,因性能远比WP—6稳定也用于歼—6,适装机型为强—5Ⅰ/ⅠA/Ⅱ/Ⅲ/Ⅳ(M)、歼—6。

成都航空发动机厂也于1963年介入WP—6的生产,并于1969年、1970年改进出WP—6A、WP—6B,分别作为强—5乙(鱼雷机)和歼—12项目的配套发动机,后因强—5乙和歼—12项目的下马,也同时中止了后续的发展。

(WP—6B为WP—6系列中推力最大型)WP—6系列性能:WP—6性能:最大推力25.5KN、加力推力31.8KN、重量70 8KG、翻修时间100小时(1973年提高至200小时)。

WP—6甲性能:最大推力29.4KN、加力推力36.8、推重比5.17、重量725KG、翻修时间200小时。

技术看点:WP—6为我国首型超音速航空发动机。

其压气机由离心式发展至轴流式,技术上是一次重大进步。

1984年沈航首次将我国独创的沙丘驻涡稳定性理论(北航高歌发明)成功应用于WP—6甲改进型,彻底解决了PД—9B所固有的振荡燃烧现象。

由于文革、大跃进等政治因素冲击,1959年、1965年WP—6发动机曾经出现两批次严重的质量问题,导致国内外多起机毁人亡事故。

因机载设备研发滞后而下马的强—5乙鱼雷功击机装WP—6A发动机,只生产了6架。

涡喷-6是我国在苏制Pд-9Б喷气发动机基础上仿制并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发动机系列型号。

我国涡喷发动机的发展历程

我国涡喷发动机的发展历程

我国涡喷发动机的发展历程我国涡喷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我国涡轮发动机开发刚刚起步,国家行政院委托航空工业科研机构向苏联求购涡轮喷气式发动机,但是由于苏联技术保密,我国无法获得技术资料,因此开始自主研发。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开展涡喷发动机研究。

首先,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在莎车建成,开始涡喷发动机理论研究工作。

次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成立了涡喷发动机试制第一分厂。

1964年,我国自主生产了第一台喷气式发动机——WS-5牵引发动机。

此后,涡喷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一直在不断进行中。

197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一些欧美国家的涡喷发动机技术,加快了涡喷发动机研制速度。

1974年,我国研制出了第一台涡扇涡喷发动机,同时启动了涡喷发动机大型化研究。

1980年代,我国开始在涡喷发动机研制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1981年,我国与意大利Leyat公司成立了合资企业,开始生产涡扇涡喷发动机。

1985年,我国与美国普惠公司签订了涡扇涡喷发动机生产的合作协议,标志着我国涡喷发动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1世纪初,我国涡喷发动机不断升级,推动了自主创新和自主建设。

2002年,我国自主研制的WS-20涡扇发动机开始试飞。

该发动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大型涡扇发动机,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式电子控制系统和多种先进材料。

2018年,我国涡扇发动机WS-15成功试飞,展示了我国涡喷发动机研制实力的提升。

总之,我国涡喷发动机经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已经在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我国军事航空、民用航空等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我国涡喷发动机还将通过不断创新和提高,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注入更大的动力和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源:现代兵器已经交付巴基斯坦空军的JF-17枭龙战机国产涡喷-7发动机与当时世界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相比还是落后很多国产飞豹战机已经装备了国产化涡扇9发动机国产新型昆仑涡喷航空发动机20世纪80年代的中华大地百废待兴,人民空军的装备技术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歼6早已不能满足新一代主战装备的要求,而歼7也在缓慢改进之中,即使是当时国内引以自傲的歼8战斗机也远远不是F一16和F一15的对手。

而就此时国内的军用航空动力装置来看,也是两手空空。

面对巴基斯坦提出的歼7大改要求,中国有什么发动机可以满足需要呢?当家花旦——涡喷7该型发动机的仿制原型是前苏联的P—11F一300。

P一11是前苏联图曼斯基设计局50年代前期研制的双转子加力涡喷发动机,也是前苏联第一种采用双转子结构的发动机。

该型发动机从1953年开始研制,1956年投入生产,压气机平均级压比达1.438,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也是目前同类发动机最高的。

为满足前线超音速歼击机要求发动机推重比高的特点,设计时采用了中等流量、低总压比、高涡轮进口温度和加力温度。

为减轻重量,所有机匣均为钢制薄壁构件,并大量采用了焊接工艺。

P一11主要型别有P一11-300、P一11F、P一11s。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开始引进米格一21,为其配套的P一11F一300发动机也一并引进,国内编号涡喷7。

但由于材料原因,中国仿制的涡喷7一直无法达到前苏联原装P—11F一300的性能水平。

60年代中后期,歼8计划已经启动,提高P一11F一300的推力以作为新机动力成为横亘在中国航空动力人面前的一道难关。

当时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专家容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增大发动机推力必须提高涡轮前温度,而提高涡轮前温度的关键在解决涡轮叶片的耐高温问题,其最佳途径就是将当时的涡轮实心叶片改为空心叶片,用强制冷却提高叶片耐高温性能。

随后,容科会同沈阳发动机厂总工程华明、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所所长李熏和设计室主任师昌绪一起制定了设计方案,并在一年内研制成功9孔成型精确的高温铸造合金空心叶片。

当时能够研制空心铸造叶片的只有美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后来英国用了8年的时间才研制成功。

就当时中国的科研能力而言,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壮举,以至若干年后英国罗·罗公司的总师胡克看到我国自行研制的空心叶片时,不无感慨地说:“单凭看到这一成就,我就没白来中国一趟。

”1966年9月,第一台份铸造空心叶片研制成功,随后用此叶片装配出第一台涡喷7甲发动机并试车成功。

该发动机加力推力相比原有型号提高11%,耗油率降低14%。

1968年6月,涡喷7甲通过50d,时长期试车,获准飞行。

1969年7月,涡喷7甲配装歼8通过首飞考核。

1970年,涡喷7甲转至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继续研制。

从1969年至1979年,总计完成零部件试验12000小时,地面和高空占整机试验2500d~时,飞行试验1000多架次,发动机累计运转2200小时。

涡喷7甲的01批由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于1979年设计定型后投入小批生产,首翻期为50d,时;03批由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于1981年12月设计定型,首翻期100小时;05批在03批基础上继续延寿改进,1989年设计定型,首翻期200小时。

为满足歼7改型的需要,1965年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和黎明机械公司联合在涡喷7甲的基础上改型发展涡喷7乙,该型号01批的性能与涡喷7甲相同。

1969年,涡喷7乙转至黎阳公司和贵州航空工业集团第二设计所继续研制,并加以改进。

涡喷7乙于1979年8月正式定型,首翻期100小时,总寿命300小时。

此后,又陆续研制出延寿改型涡喷7乙B和涡喷7乙Ⅲ,分别于1981年和1992年通过技术鉴定,首翻期为200小时和300小时,总寿命为600小时和900小时。

与仿制原型相比,涡喷7系列发动机的不加力推力增加十分明显,这对提高巡航速度起到了显著效果,推比也有一定增加,涡前温度大幅提高,重量则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就增压比而言还是过低。

这也和涡喷7系列发动机的压气机级数少有关,其压气机总级数为6级:3级低压、3级高压。

涡喷7系列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世界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相比还是落后很多。

国产最新型涡喷14发动机又称昆仑技术突破——涡喷13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从埃及获得了米格一21MF和配套发动机P-13,并打算加以仿制。

但由于材料与工艺上的原因,最后结合涡喷7系列的特点参照研制成功了涡喷13系列发动机。

当时涡喷13主要是为了配装参照米格一21MF仿制的歼7Ⅲ战机,其次才考虑到歼8的大改需要,作为其后续改进型号的动力装置。

涡喷13的设计研制工作1978年开始,1987年结束,历经10年。

研制过程中共制造19台发动机,总运转2500小时以上。

1984年12月至1985年1月通过了150小时设计定型国家鉴定试车,1987年8月在跨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完成了设计定型试飞,1988年2月国家批准设计定型。

首翻期150小时。

涡喷13主要在涡喷7的基础上改进设计了压气机,增大了空气流量、扩大了发动机的稳定工作裕度。

而且在压气机部件上应用了钛合金,减轻发动机重量;各部件、系统的结构也有所改进,使发动机的使用可靠性、耐久性和操纵灵活性大为改善。

从结构上看,相比涡喷7系列,涡喷13的高压压气机增加2级,压比也增加到9;依然采用环管形燃烧室,相比当时流行的环形燃烧室落后不少;在涡轮叶片上采用比较先进的无余量精铸工艺,材料为定向凝固合金;加力燃烧室的火焰稳定器采用高歌教授提出的沙丘驻涡技术。

可以说涡喷13代表了当时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的最高技术,但相比美俄采用的单晶涡轮叶片、粉末冶金涡轮盘等技术而言还是落后不少。

之后,黎阳公司又在涡喷13的基础上改进研制了涡喷13B系列发动机。

该发动机的研制始于1991年,1995年进行性能摸底试车,当时达到的加力推力为68.65千牛(7吨),不加力推力达到47.56千牛(4.859吨),整机重量为1.28吨。

1996年春节过后,涡喷13B发动机在高空台用了2个月的时间进行10次高空模拟试验,4月12日返回黎阳进行150小时长期试车的考验,1999年被军方列为重点型号,2002年6月16日进行全寿命考核长期试车,2003年定型涡喷13B已经发展出数个改进型号:涡喷13BⅡ属于增推型号,推力约为7300公斤.涡喷13FⅡ为适应性单发改型,1997年8月顺利通过地面试车,1998年6月8日配装歼7FS首飞。

从性能来看,该型发动机最大状态推力提高了14.3%,加力推力提高了8_3%,推重比提高了8.3%,发动机最大耗油率保持或低于原型发动机,加力l状态耗油率与原型发动机相比降低4.5%。

应该说涡喷13B的推力指标还是不错的,但问题在于推比还是过低,实际推比也就在6左右,油耗也难以满足超7对大航程的需求。

跨越颠峰——涡喷141984年,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为了满足歼7和歼8系列战机改进型号对发动机推力增长的要求,开始研制涡喷14发动机,这是中国人独立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开始。

1986年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完成验证机阶段工作,转入型号研制。

在研制过程中,作为中国第一款贯彻国军标的发动机,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为涡喷14发动机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和劳作。

该型发动机1993年开始装机试飞,并于2002年定型,代号“昆仑”。

“昆仑”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对于中国航空动力来说是一次跨越,正是因为有了它,中国才能成为世界发动机生产大国的五强之一。

可以说“昆仑”发动机是中国航空动力一块坚实的地基。

涡喷14“昆仑”发动机选用了涡喷13发动机的3级低压压气机和缩小的“斯贝”发动机前7级高压压气机的叶片造型。

另外,根据涡扇6以及涡喷15等发动机的经验,设计出燃烧室、高低压涡轮和加力燃烧室等部件。

研制初期,高低压压气机的不匹配成为最大的一道难关,最后设计出新的第四级低压压气机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研制过程中,高压涡轮叶片根部断裂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在1987底至1998年初的试车中,就出现了类似问题。

由于“昆仑”发动机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定向凝固无余量精铸复合空心冷却涡轮叶片技术以及气膜冷却技术,之前虽然有这方面的研究基础,但还没有工程应用经验。

断裂故障的发生就是由于叶片根部壁厚超差、气膜孔再铸层微裂纹及孔边锐角形成疲劳源等综合因素造成。

原因找到后,运用改进创新工艺、严格控制操作规程和无损检测等措施,使这一重大技术难题得到圆满解决。

经过5000多次冷热冲击循环试验,叶片完好无损。

此后通过大量考核,证明故障原因分析正确、排故措施有效,终于摘下这颗“王冠上的明珠”。

进入空中试飞后,随着试验环境的改变、试验项目的增加和试验难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对发动机研制规律认识方面的不足,发动机先后出现了管路渗漏油、空中滑油消耗量大、舱温高等问题。

以后随着飞行包线范围的扩大,又出现了部分加力脉动、加力点火成功率低、高空大速度飞行喘振停车、高空小速度切断加力停车等十几项重大技术问题。

与此同时,研制人员还按国军标的要求作了几百项试验,如滑油中断试验、电源故障试验、超温试验、输油管路着火试验、吞入大气中液态水试验等,都比实际飞行使用的条件苛刻。

不少试验在我国是首次进行,甚至连试验设备都没有,只能先从设计试验设备入手,接着制造、调试,有的仅设备调试工作就要花好几年时间。

设备调试完成后,要进行试验,但国内尚没有掌握试验技术,国外则严格保密,在资料上不可能查到,还要进行试验技术的研究。

有的试验开始前就要经过2~3年的先期准备,所以原型机研制时间就比较长。

就拿滑油中断试验来说,国军标的要求是最高转速时滑油中断30秒,发动机不出现任何损坏,而实际要做到这点是相当难的。

俄罗斯AL一31F发动机也只能做到中断17秒,最终我国的研制人员还是成功了。

1997年底在高空大马赫数试飞中,“昆仑”发动机出现喘振停车故障。

总部机关成立以发动机总师严成忠为组长的联合攻关组。

严成忠仔细查阅分析数以千计的试飞数据,从纷繁复杂的数百条曲线和壁面静压分布中,找出了末激波的位置,确定进气道的工作状态,计算出进气道与发动机的调整量。

在联合攻关组会上,他详细分析了故障现象、物理本质和原因,并提出了具体排故措施,但部分同志有疑虑。

为了尽快统一认识,决定首先对“昆仑”进行喷水逼喘试验,进一步验证发动机的喘振裕度。

1998年新年前夕,严成忠飞回沈阳。

他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力量日夜赶班设计和制造喷水逼喘试验设备,从设计、加工到安装调试结束,原来说需要3个月,结果只用了18天。

虽然“昆仑”发动机的研制最终胜利完成,但18年的研制过程太长了。

就80年代的超7战斗机而言,选用“昆仑”发动机显然可望而不可及。

即使时至今日,考虑到涡喷发动机的耗油率问题,“昆仑”发动机还是无法满足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