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克隆病内科治疗研究
临床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与治疗

临床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与治疗概述在临床医学中,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食管疾病、胃疾病、肝胆疾病、胰腺疾病、肠道疾病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对于其研究和治疗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一、食管疾病的研究与治疗食管疾病是指发生于食管的疾病,常见的有食管炎症、食管溃疡、食管癌等。
对于食管疾病的研究,主要包括病因病机、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目前,食管疾病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二、胃疾病的研究与治疗胃疾病是指发生于胃的疾病,如胃溃疡、胃癌等。
对于胃疾病的研究,主要关注其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诊断方法的改进等。
胃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根据病情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三、肝胆疾病的研究与治疗肝胆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胆结石等。
肝胆疾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病原学、病理生理学、影像学等方面,致力于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和改善现有的诊断技术。
治疗肝胆疾病常见的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肝移植等,治疗方案需根据具体病情而定。
四、胰腺疾病的研究与治疗胰腺疾病主要包括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癌等。
对于胰腺疾病的研究,主要关注其发病机制、遗传学以及新的治疗方法的研发。
胰腺疾病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五、肠道疾病的研究与治疗肠道疾病是指发生在肠道的疾病,如克隆病、肠易激综合征等。
肠道疾病的研究主要包括其发病机制、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新的治疗策略等方面。
治疗肠道疾病的方法有药物治疗、饮食调理、手术治疗等,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
结论临床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与治疗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与合作。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与治疗将会有更大的突破,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学知识一克隆病.归纳

第一页,共三十页。
又称局限性肠炎,
是病因未明的胃肠肉芽肿性 炎性疾病。目前已将本 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统称为炎症性肠病。
病变多见于未回肠和邻近结肠,常呈节段性分布。 临床主要表现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及肠梗
阻,伴有发热、贫血等。
发病年龄多在15-4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
禁忌症: 1.可以胎儿体内,动物实验发现有致畸作用。 孕妇应禁用。 2.磺胺药可自乳汁中分泌,药物可能对乳儿产生影响 老年患者:应用磺胺药发生严重不良反响的时机增加。
如严重皮疹、骨髓抑制和血小板减少等是老年人严重不良反响中常见者。因此老年患者宜防止 应用,确有指征时需权衡利弊后决定。
第二十五页,共三十页。
二、粪便检查 隐血试验常呈阳性。有吸 收不良综合征者粪便脂肪含量常增加。病 变累及左侧结肠、直肠者,粪便可有粘液 和脓血。
第十四页,共三十页。
胃肠X线钡餐检查
三、胃肠X线钡餐检查 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 病变为节段性分布,常以回肠未端与右侧结肠为主, 病变部粘膜皱襞粗乱,可见卵石样充盈缺损,肠轮 廓不规那么,其边缘可呈小锯齿状。典型的X线征 象回肠未段肠腔狭窄而管壁僵直呈一细条状称线样 征。由于肉芽肿发生及/或溃疡形成,使肠壁纤维 组织增生,造成疤痕收缩,可见局限性环状狭窄, 单发或多发,其上方肠段亦扩张,如有瘘管形成那 么出现钡剂分流现象。
涉及一个肠段,也可跳跃性累及多个 肠段。
第四页,共三十页。
病理
本病的病理特点是贯穿肠壁各层的全壁性炎症性病变,主 要表现为粘膜充血、水肿、外表有溃疡,浆膜层有纤维性 渗出物,
相应的肠系膜充血、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随着疾病的开展,粘膜面有多数匐行性溃疡或纵行裂沟,
克罗恩病IBD

连续性
节段性
直肠受累
绝大多数
少见
肠腔狭窄
少见,中心性
多见、偏心性
溃疡及黏膜 组织病理
溃疡浅,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纵行溃疡、黏膜卵石征,病变间黏膜
颗粒状,脆性增加
正常
固有膜全层弥漫性炎症、隐窝 脓肿、隐窝结构明显异常、杯 状细胞减少
裂隙状溃疡、非干酪性肉芽肿、黏膜 下层淋巴细胞聚集
鉴别诊断
CD的鉴别诊断范围广泛,根据受累部位和临床表现(如,腹痛、腹泻、体重减轻)的急慢性而异: ✓ 感染性结肠炎–腹泻患者(尤其是有急性症状时)应进行粪便检查以评估有无肠道病原体,包括志
临床表现、肠镜及病理改变均不典型者,需随访观察。
CD肠外表现: 外周关节炎 结节性红斑 巩膜外层炎 前葡萄膜炎 口腔溃疡 坏疽性脓皮病
CD诊断要点
1. 连续性或节段性病变 2. 卵石样粘膜或纵行溃疡 3. 全壁性炎性反应改变
4. 非干酪性肉芽肿 5. 裂沟、瘘管 6. 肛周病变
临床
+ 腹块
+ +
影像 + + +
甲硝唑 环丙沙星
短期联合应用 增强疗效。
重度CD
克罗恩病的治疗
糖皮质激素
AZA/生物制剂 有效 维持治疗
无效
生物制剂
有效 无效
手术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贫血者可输血 输注血清白蛋白 要素饮食/全胃肠外营养 给予广谱抗生素 酌情使用止泻剂
手术指征:内科治疗不能缓解的完全性肠梗阻、瘘管、腹腔脓肿、急性穿孔或大量出血。
✓ 大约50%的患者有回结肠炎,即回肠和结肠均受累。 ✓ 大约20%的患者病变局限于结肠。与UC患者的直肠受累相比,1/2有结
克罗恩病的治疗方法生物制剂的使用与效果评估

克罗恩病的治疗方法生物制剂的使用与效果评估克罗恩病的治疗方法——生物制剂的使用与效果评估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是一种以肠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
该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生物制剂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克罗恩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生物制剂的使用方法以及效果进行评估。
一、生物制剂治疗克罗恩病的原理生物制剂指的是一类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
它主要是由重组蛋白、抗体和细胞因子等组成,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进而改善克罗恩病患者的炎症反应。
生物制剂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途径给药,能够在体内准确地识别病变组织并发挥作用。
二、常用的生物制剂及其使用方法1. 英古曲单抗(infliximab):该药物是一种针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单克隆抗体。
TNF-α在克罗恩病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通过抑制TNF-α的活性,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
通常情况下,英古曲单抗以静脉注射的形式给药,每4-8周一次,疗程时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2. 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与英古曲单抗类似,阿达木单抗也是一种针对TNF-α的单克隆抗体。
不同的是,阿达木单抗以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通常每两周注射一次,并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剂量。
3. 依那西单抗(ustekinumab):依那西单抗是一种靶向白细胞介素12和白细胞介素23的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这些炎症细胞因子的活性,发挥治疗作用。
它一般以静脉注射的形式给药,每8周一次,初始治疗后需要持续维持治疗。
三、生物制剂治疗克罗恩病的效果评估实践证明,生物制剂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许多研究表明,生物制剂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炎症反应,减少复发率并提高疾病缓解率。
克隆病的诊断及治疗方药

腹痛,脐周或右下腹疼痛及压痛,腹泻,糊状黏液便或血便,发热,消瘦,贫血,腹块(克隆病)克隆病又称局限性肠炎、节端性肠炎、肉芽肿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
全胃肠道均可患病,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
临床以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等为特点,伴有发热、营养障碍和关节炎等表现。
病程迁延,常有反复,重症预后不良。
本病病因不明,似与病毒感染、免疫异常及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主要病理改变是淋巴管闭塞、淋巴液外漏、黏膜下水肿及肉芽肿性炎症等。
属中医学“腹痛”、“泄泻”、“积聚”范畴,多由于外感时邪,致使湿热恋滞肠道,或脾胃虚弱,痰血内结而发病。
[诊断要点]1.青壮年多见,呈慢性病程,反复发作,少数可为急性起病。
2.脐周或右下腹疼痛及压痛,腹泻,糊状黏液便或血便,发热,消瘦,贫血、腹块、渐进性肠梗阻及瘘管形成肛周病变等。
3.X线钡剂检查:病变呈节段性分布,黏膜皱襞粗乱,有息肉或卵石样充盈缺损,肠壁僵硬,肠腔狭窄呈线样征或有肠梗阻,或有肠管间瘘管影。
4.纤维结肠镜检查对回肠以下的病变有重要诊断意义。
黏膜活检可发现典型的非干酪性肉芽肿和特异性炎症改变。
[鉴别诊断]1.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本病多见于儿童与青年,有地区性与季节性,发病前常有不洁饮食史或暴饮暴食史病程短,很少复发。
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但以空肠为主。
腹痛多以左上腹、左中腹为主,便血多见,呈血水样或暗红色糊状粪便。
本病有明显中毒症状。
2.肠结核:诊断要点:①中青年患者有肠外结核。
②腹泻、腹痛、右下腹压痛、腹块、原因不明肠梗阻、结核中毒症状。
③X线钡餐回盲部有跳跃征、溃疡、肠管变形和肠腔狭窄。
④结肠镜显示回盲部肠黏膜炎症、溃疡、炎性息肉或肠腔狭窄。
活检见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或结核分枝杄菌。
⑤人型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强阳性,对高度怀疑肠结核的病例,抗结核治疗有效(2-6周)。
3.溃疡性结肠炎:①患者会有持续或者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有腹痛、里急后重以及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等等全身症状。
克隆恩病的诊断标准

克隆恩病的诊断标准
克隆恩病(Crohn's disease)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炎症性肠
道疾病,其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肠道影像学检查等。
1. 症状:患者常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腹胀、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肠道症状。
此外,还可能伴随其他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疲劳、关节痛等。
2. 体征:克隆恩病患者的体格检查通常无特殊体征,但可发现腹部压痛、腹部包块等。
3. 实验室检查:克隆恩病常常伴随一些非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异常,如白细胞计数增高、CRP(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
此外,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也可能出现。
4. 内窥镜检查:内窥镜是确诊克隆恩病的关键检查方法。
克隆恩病患者常可见到肠黏膜的典型病变,如溃疡、狭窄、瘘管等。
内窥镜活检可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和严重程度。
5. X线和影像学检查:结肠镜、小肠钡剂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判断肠道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诊断克隆恩病时,需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细菌感染等。
综合上述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病史,一般可以做出克隆恩病的诊断。
然而,确诊最准确的方法是通过组织活检。
克隆病的饮食治疗

克隆病的饮食治疗一、克隆病的饮食原则和要求 克隆病因病情变化多种多样,病人有获得自然缓解的趋向,但自发全愈者少见。
临床治疗以解痉、止痛、止血、止泻、控制感染及手术等方法,但无论是内科治疗还是外科治疗,都离不开营养支持疗法。
饮食疗法亦应随病情变化而改变。
1、供给充足的热能和蛋白质。
克隆病病程长,病变范围广,可伴有高热、瘘管、贫血、腹泻等症状,各种营养素的消耗较多,因此应供给充足,以补偿其营养消耗。
热能按每曰每公斤体重约40千卡(0.13兆焦耳)供给约2600千卡以上,蛋白质每曰每公斤体重约15克供给,约100克左右,其中优质蛋白质约占总蛋白质的50%,根据病人对食物消化吸收的耐受情况,采用循序渐进方式提高营养供给量。
高热能高蛋白质饮食能促进疾病恢复,增强抗病能力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维生素、无机盐的供给要满足机体需要。
充足的维生素、无机盐可补偿由于腹泻、发烧、肠瘘等原因所引起的维生素、无机盐的丢失,而且也有促进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的代谢作用。
维生素C、维生素B12、叶酸是造血所需的原料。
维生素D能促进钙、磷的吸收,维生素A有保护肠粘膜的作用等,故都必需供给充足,必要时用药物片剂补充。
3、脂肪和膳食纤维要限制。
腹泻常伴有脂肪吸收不良。
脂肪又是“促泻剂”,因此膳食中脂肪量不能供给太多,一般应限制在每曰40克左右。
对伴有脂肪泻者,可采用含中链脂肪酸的脂肪(参看中链脂肪酸膳食)。
为了避免机械性刺激,促进肠道病灶的愈合及减少排便次数,膳食纤维也应予以限制饮食以低脂肪少渣为主。
4、少量多餐。
为了减轻肠道负担、补充营养摄入量,应采取少量多餐的进食方法,但应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势得其反。
必要时可短期使用要素膳或肠外营养,以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二、克隆病的饮食安排 1、食物选择 (1)主食宜以精制米面为主,禁用粗杂粮和干豆类,如玉米面、小米、高梁米、红小豆、绿豆等。
若用红小豆或绿豆可煮熟去皮制成豆沙。
克隆病

克隆病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较欧美少见。
近十余年来临床上确诊患者呈上升趋势。
男女间无显著差别。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青、壮年患者占半数以上。
克隆病克隆病,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
本病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两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
克隆病在整个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
以腹痛、腹泻、肠梗阻为主要症状,且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
病程多迁延,常有反复,不易根治。
克隆病的症状克隆病症状比较多样,与肠内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病程长短以及有无并发症有关。
典型病例多在青年期缓慢起病,病程常在数月至数年以上。
活动期和缓解期长短不一,相互交替出现,反复发作中呈渐进性进展。
少数急性起病,可有高热、毒血症状和急腹症表现,多有严重并发症。
偶有以肛旁周围脓肿、瘘管形成或关节痛等肠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者。
本病主要有下列表现。
(一)腹泻常见(87%~95%)。
多数每日大便6~9次,一般无脓血或粘液;如直肠受累可有脓血及里急后重感。
(二)腹痛常见(50%-90%)。
多位于右下腹,与末端回肠病变有关。
餐后腹痛与胃肠反射有关。
肠粘膜下炎症刺激痛觉感受器,使肌层收缩,肠壁被牵拉而剧痛。
浆膜受累、肠周围脓肿、肠粘连和肠梗阻、肠穿孔和急性腹膜炎以及中毒性巨结肠等均能导致腹痛。
以急性阑尾克隆病为首发症状的仅占1.8%,但克隆病病程中出现一般急性阑尾炎的可达84%~95%。
(三)发热占85%-94%。
活动性肠道炎症及组织破坏后毒素的吸收等均能引起发热。
一般为中等度热或低热,常间歇出现。
急性重症病例或伴有化脓性并发症时,多可出现高热、寒战等毒血症状。
(四)腹块约1/3病例出现腹块,以右下腹和脐周多见。
肠粘连、肠壁和肠系膜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形成以及腹内脓肿等均可引起腹块。
易与腹腔结核和肿瘤等混淆。
(五)便血与溃疡性结肠炎相比,便鲜血者多,量一般不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克隆病内科治疗研究
克隆病(Crohn. S disease,CD)是一种胃肠道的慢性、反复发作性、非特异性的全肠壁炎,由Crohn于1932年首先描述,病变呈节段性、跳跃性分布,好发于回肠、结肠(包括回盲部)和
肛周,病理表现为非特异性的肉芽肿性炎,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围疼痛,可
伴有呕吐、腹泻和便秘。
克隆病因其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易于其他疾病相混淆。
1克隆病的误诊原因分析
CD起病早期多无典型症状,容易被忽略。
病程缓慢,可以长达数月、数年至数十年不等。
由于病变部位、病程长短、并发症的有无等差异,使临床表现差异较大。
腹痛往往成为首次
就诊的主要症状,最容易误诊为阑尾炎或肠梗阻,以至术中和术后病理结果才最后明确诊断。
钡灌肠和纤维肠镜检查是至今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但在X线检查中典型的“线样征“非常少见,对不典型X线征象仍常误诊为肿瘤、结核等,同样通过纤维肠镜确诊CD变亦非易事,只能
在经纤维肠镜发现病变并取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才可确诊。
青壮年病人,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消瘦和下消化道出血,经内科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有类似反复发作时,应考虑到CD的可能,此时应针对性地行钡灌肠和纤维肠镜检查,以
便及时确诊。
临床上应重视本病与阑尾炎、肠结核、肠肿瘤的鉴别诊断,以减少误诊。
程度
而异。
一般症状较轻者,采用内科疗法。
2克隆病的内科治疗
CD的内科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对症治疗和药物治疗。
治疗CD的药物包括氨
基水杨酸类如柳氮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中医中药。
近年来CD的内科治疗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肠道内营养即要素饮食的应用;(2)新型5-氨基水杨酸制剂的应用;(3)新剂型的应用;(4)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
CD与胃肠道营养的关系密切。
一方面,个体对食物中某些成分不耐受可产生临床症状如腹痛、腹泻,有人甚至认为个体对某些食物不耐受是CD的发病因素之一;另一方面,CD可引
起多种营养物质的缺乏和不足,其原因包括摄入不足(进食引起腹痛和腹泻而饮食减少,或者
采用限制性饮食)、肠道吸收障碍(肠道吸收面积减少、刷状缘吸收酶的不足、胆盐的肠肝循
环障碍等)。
因此CD患者可能存在多种物质的营养不良如蛋白质、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而营养不良反过来又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因此近年来无脂无渣的要素饮食已成为CD
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从本世纪30年代以来,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一直是治疗CD的有效药物,经口
服后在结肠内被细菌分解为5-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但由于可出现磺胺过敏、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胰腺炎和精子动力异常等副作用而影响了临床应用。
1977年以来大量临床试
验证实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的有效成分为5-氨基水杨酸,磺胺吡啶主要是作为5-氨基水杨酸
的载体,但大部分副作用由磺胺吡啶产生。
如果没有特殊的包膜,5-氨基水杨酸口服后将很
快在十二指肠和上部空肠吸收而不能到达作用部位。
因此含新型载体的5-氨基水杨酸制剂使CD的治疗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新型5-氨基水杨酸制剂主要有两种:一种含肠溶包膜,可使药物延迟释放,如艾迪莎(Etiasa);另一种为缓释剂型,如颇得斯(Pentasa),其在胃肠道释放
呈时间依赖性,从十二指肠开始一直到结肠。
与其他缓释剂型不同的是Pentasa不含偶氮键。
无论是控释剂型还是缓释剂型,其结肠内药物浓度均明显高于小肠内药物浓度。
艾迪莎为5-氨基水杨酸的控释剂型,核心为5-氨基水杨酸和赋形剂颗粒,包被控释材料Eudragit-L和Eudrag it-S,使5-氨基水杨酸得以通过上消化道以有效成分到达远端肠管。
其特
点之一为逐步溶解,聚甲基丙烯酸酯在进入小肠后(pH>5.5)开始溶解,在空肠和结肠处(pH>7)
进一步溶解,放5-氨基水杨酸;特点之二是Et iasa为细小颗粒,每个颗粒均为包被缓释剂型,
相对片剂具有更大的优势,可更广泛地分布于肠管,扩大5-氨基水杨酸与病变粘膜的接触面积,更好地发挥局部治疗的作用;特点之三是服用方便。
5-氨基水杨酸主要用于轻、中度CD的活动期和缓解期的治疗。
特别可用于对柳氮磺胺吡啶不能耐受或过敏的患者。
国外有研究表明,妊娠期妇女应用以后对胎儿并无致畸作用。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治疗CD的疗效取决于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因此近年来对CD病患者主张采用局部药物治疗,如药物灌肠或者栓剂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副作用明显降低。
特别是5-氨基水杨酸栓剂对直肠肛门炎症具有良好的疗效而副作用轻微。
重症CD患者需采用综合治疗方法,除应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口服或局部)外,往往需应用糖皮质激素。
但少数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或对糖皮质激素产生依赖,对这些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氨甲喋呤、环孢菌素A等,有研究报道对这些患者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Allgayer H.Sulfasalazine and 5-ASA compounds.Gast roent erol ClinNorth Am,1992,
21(3)B643
[2] Giaff er MH,O. brien CJ, Holdsw orth CD.Clinical tolerance t o three5-aminosalicylic acid releasing preparat ions in pat ient s w ith inflammatory bow el disease int olerant or allergic t o sulphasalazine.A liment Pharmacol Ther,1992,6(1)B51。